【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难题及答案经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难题及答案经典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行为会增加空气中PM2.5的是
A.治理工地扬尘B.露天焚烧垃圾
C.使用公共自行车D.禁止焚烧秸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治理工地扬尘,防止空气中大的颗粒物增加;
B选项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会增加空气中PM2.5;
C选项使用公共自行车,会减少空气中PM2.5;
D选项禁止焚烧秸秆,会减少空气中PM2.5;故答案选择B
2.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D.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正确,故选项正确;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错误;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因为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如图是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元素的名称为铝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y的值为4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X元素的名称为硅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14﹣2﹣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5.下列有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g B.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C.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省略了,所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不是16g,故A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要选择量程比所量取液体体积略大的量筒,所以可以用10mL量筒量取9.5mL蒸馏水,故B说法正确;
C、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pH值的整数值,无法精确到小数点,所以pH试纸不能测得某溶液的pH为7.8,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空气中的成分以体积含量计算,氧气约占21%,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6.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主要成分有:K(10.~27.0)mg/L;Cl(1.0~24.0)mg/L;Mg (0.1~5.0)mg/L.这里的K、Cl、Mg是指()
A.单质B.元素C.金属离子D.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详解】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氟、钙、铁、锌”等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

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故选B。

7.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结合下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从图中可知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第一层为2;第二层为6。

此项不正确。

B.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此项不正确。

C.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个,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此项正确。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C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
8.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核外电子总数
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根据这些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详解】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原子的构成问题.日本核泄漏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关注,这会对中考有导向作用,对原子结构及其原子内部构成粒子间的数目和电荷关系的考查将会成为热点中的热点.
9.如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 a、b、c 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 b 与 c 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的质量集中在b和c上
D.原子中 a 与 c 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图中c表示质子,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b是中子,c是质子,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B选项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与原子核上,故C选项正确;
D、由图可知,a是电子,c是质子,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0.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下图的装置。

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B.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气管
C.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有氧气输出时,会有气泡冒出,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 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有氧气输出时,会有气泡冒出,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是否输出及输出的速率, b导管连接病人吸入氧气的输气管,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使用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 a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B.
C.
D.
【答案】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1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氮气可用作食品保护气
B.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空气中的CO2气体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
【答案】A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正确;B、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约78%,氧气约21%,错误;C、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差,错误;D、酸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不是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14.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

故选A。

15.下列是化学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有关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小林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B.小兵准备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他未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就停止收集
C.小芳在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之前先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光亮
D.小琴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立即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先引燃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要燃尽时再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所以小琴的操作错误,故选D。

16.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7.已知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不相同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详解】
A.以上原子的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正确;
B.Na+和Mg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都是8,错误;
C.Na与S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正确。

故选B。

18.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19.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

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
性,故正确;
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
此氧气的体积分数=45mL
230mL
≈19.6%,故错误;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B。

20.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