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语文九年级第5篇 寓言四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篇寓言四则(选二)
(七上)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续表
【常考知识清单】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
穿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②因往晓.之
晓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天刚亮的时候;知道
③若.屈伸呼吸
若古义:人称代词,你
今义:好像;如果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
中伤古义:伤害
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3.一词多义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说)
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不若无闻.也(知道)
4.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①之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因往晓之.(代词,他,指杞人)
求闻之.若此(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②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从)
③其其.人曰(代词,那)
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指天地)
④而家无井而.出溉汲(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才”) 有闻而.传之者(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二、重点句子
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①及/其家/穿井
②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天,积气耳(……耳,表判断)
(2)倒装句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忧……者”为后置定语 )
三、内容探究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P127“课后习题三”)
示例:“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
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
B.常.一人居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若.屈伸呼吸孰若.孤
D.身亡.所寄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A.传播/传授;B.经常/普通的;C.你/比;D.都是“无,没有”的意思。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又称《吕览》,是先秦儒家代表著作。
B.“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的断句划分为“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C.《穿井得一人》中“家无井而出溉汲”的“溉汲”是打水浇田的意思;《杞人忧天》节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D.《穿井得一人》的“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与《杞人忧天》的“天,积气耳”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解析】A.《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言,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不要产生歧义。
B.《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些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C.《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寓言故事,在艺术手法上都采用了拟人和夸张。
D.《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
性和教育性。
【解析】C.两篇寓言都没有采用拟人手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