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美阅读答案
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中,自然美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致用”指人类从实用、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
“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
与“比德”相比,“畅神”的自然美观念具有更浓烈的美学内涵,凸显了美的精神向度,体现了经典审美情感中无功利、无目的的一面。
所谓“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
如“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中国文人与自然山水的默契融合,留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自然美审美传统,自然山水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相濡以沫的生活旅伴。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就是古人非常质朴的自然宣言。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0本词条正文无图片, 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20个积分。
目录1 基本概念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2 适当“距离”距离饱含着美学因素,不仅要求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同时必须遵循和体现“距离美”的原则。
一、把握好“时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
平常所说的“久居之处无美景”、“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
而秦砖汉瓦、古景旧迹等等,则说明时间越长,越能给人以深沉、古朴之美。
这些例子都是审美的时间距离因素在起作用。
二、把握好“空间距离”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要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还必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
论自然美
论自然美自然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的美,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自然领域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那自然美到底有哪些特性呢?第一、自然美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性。
自然事物的产生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
人类虽然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去征服自然,但都是必须遵循自然物本身的规律。
因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自然美也是具有一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特征的。
例如,夏季的荷花有它的美,冬天的梅花也有它独自的风韵,都互相不一样,我们也无法随意去改变。
所以自然美虽然是客观生活中一切的自然生成,未经艺术加工的美,但它是一种独立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界种种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并由自然物的诸种属性所决定的,因而它不存在于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不以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变化为转移,人们不能凭借主观意识对它加以改变和否定,然而人们的审美意识可以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
第二、自然美的形式美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就拿它和社会美来说,一种社会现象美不美,我们总是首先要考虑它的内容,如果是对我们有利,且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事物,就认为是美的。
而自然美的内容或是形式都不确定,往往更看重它的形。
人们往往并不在乎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它的外形,色彩、线条满足我们的审美观,就会认为它是美的。
第三、自然美具有不确定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个自然事物或是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看到就会有不同的美丑判断。
第四、自然美具有多样性。
自然美是多方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会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去欣赏,又会发现不同的美。
例如同一个月亮,在不同的诗人眼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了。
“峨嵋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自流。
”这里的月亮清冷幽清,“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生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这里的月亮晶莹灿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里的月亮哀伤凄凉。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
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
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
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当然,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
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二、自然美的独特属性自然美的独特属性是指自然美区别于其他诸如社会美、艺术美、工艺美等美的独特属性。
自然美属于现实美,与集中、典型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虽相对零散和粗糙,但更为生动和丰富。
自然美与社会美虽然都属于现实美,便由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现实领域,自然美亦有别于社会美,所以自然美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独特属性:第一、鲜明的自然性。
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质属性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客观条件或其运动变化状态符合美的规律时,才能展现出美。
如钱塘怒潮、峨嵋佛光、蓬莱海市、黄山云海等自然美景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各自的条件或规律性。
即使是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显现的自然美,也要依赖自然物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如春去夏来、花开花谢等,并通过其自然属性来表现出来。
第二、侧重于形式美。
与重在内容的社会美,内容、形式并重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更侧重于形式。
自然美的内容朦胧、宽泛、缺乏确定性,但它的形式却是清晰而鲜明、具体而生动的。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美学原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感性认识 B.审美意识 C.审美关系D.知、情、意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
A.1725年 B.1735年C.1740年 D.1750年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
A.认识关系 B.伦理关系 C.精神关系 D.实用关系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
A.主要方法 B.详细方法 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D.美的本质问题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
A.自然美与艺术美 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 D.艺术美与现实美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芒的神秘的夜所冲动。
"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
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 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
A.美在无意识 B.美在愉快 C.美在间隔D.美在形式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表达的美学主张是()。
A.美是主观的 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D.性的选择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
李泽厚:论自然美
李泽厚:论自然美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1956年我在自己第一篇美学文章中特地把它提出来,有如《美学三题议》所说,“在自然美问题上,我觉得各派美学观暴露的最为鲜明。
因为在这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似乎很难统一。
……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朱光潜),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蔡仪)。
我当时主要是企图说明这两条路作为哲学都行不通,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任然来着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
”即是说,如果认为自然美来自主观的情感意识,那为什么有的自然对象美而另一些则否呢?如果认为美就在自然本身的色彩、形体、姿态等等,那为什么这些色彩、形体、姿态就会引起你的审美愉快既是美呢?这仍然是在本讲开头指出的“棘手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如开垦了的土地、种植的庄家、被饲养的家畜等等。
它们的确可以是美的对象。
那么,在此之外的广大自然,美在何处和美从何来呢?其实,“自然地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我所说的自然的人化,一般都是从广义上说的,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仅仅看做是经过劳动改造了的对象。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即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的对象,如人所培植的花草等等,也确乎是美,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美学原理》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4 道试题共20 分。
1.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摹仿说“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源因。
4、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识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简答题共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答不对。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
2.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论自然之美及其现实意义
引言: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已极其丰富,机械化、电器化程度已大幅度提高,造成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然而,贫富差别、战争阴影、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仍然笼罩着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病毒变异、毒品泛滥等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从而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和谐相处?人类一直苦苦追求到底是什么?说到底人类追求的其实就是无处不在的美,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理解何谓真正的美,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一直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他们身边,只是他们缺少发现她,甚至会为了一些虚假的美而无知地毁灭真正的美。造成这种种恶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无知,也是人类错误的自然观。
然而,自然美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并不够,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交流一直为理论家们所普遍冷落。在西方,如同阿多诺所说,“从谢林开始,美学几乎只关心艺术作品,中断了对‘自然美’的系统研究”。当黑格尔将美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为“艺术哲学”后,自然美就被打入了另册。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论直接导致的局面是,“总而言之,美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美的理论,而是关于艺术的理论”。朱光潜说:“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李泽厚也认为,“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听一听我们脚下这块疏松的土地所发出的意愿,我们就会理解自然与美是何等紧密地融为一体。自然的伟大和美在我们的身边周而复始地呈现,并在我们的自身体现出来。神圣的、令人赞美的、瑰丽缤纷的和旖旎多姿的景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所不在”。那么,古今中外重视或肯定自然美的观点或论述又有哪一些呢?
中国古代道家倾心于自然的理想化,冯友兰认为:“农民时时跟自然打交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这种赞美和热爱都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最高的成就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起来……”在古希腊,虽然柏拉图认为人类感官所接触的自然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能够看到这世界的现象不是幻影,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当代,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柏林特认为,人类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应和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美学就是要在这一整体中去考虑问题,我们要与周围环境相互容纳、接受并和谐共处。卡尔松持“自然全美”说。陈望衡认为“自然至美”。彭锋认为,“美是不可定义的,只有我们透过概念理解的硬壳,才能发现事物的美。这种美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不可能给它一个有确定内涵的概念。自然就呈现出这种无言大美,这是一种众美,一种多元之美,一种天籁之美”。这即《庄子·知北游》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之美”,这种美即美在道的自然美。
论美的阅读和参考答案
论美的阅读和参考答案论美的阅读和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7题。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者是______ (lìn)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
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能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
有句谚语说的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的。
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品德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给加横线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摄()取 _________ (lìn)啬2.第二段中加黑的“此”指的是_______,“彼”指的是__________。
3.第二段中加黑的“全”是一处必要的限制,体现了论证语言的___________性;本段中与它相照应的另一个限制词是“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加黑的“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所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联系第三段回答)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6.填入最末一段方框里的一个恰当的词是[ ]A.保养 B.保持 C.保全 D.保存7.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奇妙的美”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笑?(不超过16个字)答:□□□□□□□□□□□□□□□参考答案:1.shè 吝2.美貌其他(方面)的才能3.严密(准确)都4.面貌(容貌、容颜、面容)5.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论证。
论自然美——精选推荐
论自然美摘要: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自然美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正文:自然美是一种与生具来的美,一种美的现象形态之一、泛指客观自然界中或自然事物的美,如日月星云、奇山秀水,花鸟虫鱼、珍禽异兽等的美。
自然美与社会美和艺术美并列,构成美的三种现象形态。
自然美,其实质是人借自然物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观赏,是人的主观心理与客观自然物的情感感应,是人面对自然物物我两忘时的一种愉悦心境。
中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
中国古代,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人视为自然之子,认为天道大于人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儒家认为人文本于天文,庄子以“天人不相胜”为真人。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最主要部分,这使得中国人能视天地自然为自己的最基本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人类获得心灵解放的精神家园。
把回归自然理解为重新投入到母亲的怀抱,从大自然中能获得人生智慧与宗教情感。
表现在审美生活中,大自然是中国人审美之大宗,中国古人把能纵情于山水、寄身田园视为人生一大胜境,即使不能真的如此,也要在各类艺术中反复描摹、咏唱自然之美,自然美成了中国古典艺术之主题。
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
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概而言之,庄子美学的自然观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庄子极为推崇“天地之美”(自然美)。
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
”(《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知北游》)。
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
朱光潜《自然美与自然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美与自然丑朱光潜中国人欣赏自然,和西方人欣赏自然有一个重要的异点。
中国人的“神”的观念很淡薄,“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但不甚浓厚。
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为快。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诸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西方人因为一千余年的耶稣教的浸润,“自然”和“神”两种观念常相混合。
他们欣赏自然,都带有几分泛神主义的色彩。
人和自然仿佛是对立的。
自然带着一种神秘性横在人的眼前,人捧着一片宗教的虔诚向它顶礼。
神是无处不在的,整个自然都是神的表现,所以它不会有什么丑恶。
在卢梭看,自然本来尽善尽美,有人于是有社会,有文化;有了社会和文化,丑恶就是跟着来了。
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想,他在一首诗里向书呆子们劝告:“站到光明里来,让自然做你的师保”“自然所赋予的智慧是甜蜜的,好事的理智把事物意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用解剖去残杀。
”这种泛神主义的自然观决定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态度。
大部分西方人认为,自然既是尽善尽美,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自然。
“模仿自然”本身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很古老的理想,古希腊人的艺术的定义就是“模仿”,柏拉图反对艺术,就因为它只模仿感官世界。
这种艺术观在历代都有攻击者和拥护者。
近代作家中拥护“艺术模仿自然”说者以罗斯金为最力。
依他看,人工造作的东西无论如何精巧,都不能比得上自然。
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有一个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最自然的就是最常见的,最常见的就是最美的。
“凡是美的线形都是从自然中最常见的线形抄袭来的。
”例如希腊有栋无墙平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剪去枝叶的树林,“哥特式”尖顶多雕饰的建筑是模仿连枝带叶的树林,罗马圆顶式的建筑是模仿天空和地平线。
因此,罗斯金劝建筑家们到树林里去从自然研究建筑原理。
美与自然现代文阅读答案
美与自然现代文阅读答案美与自然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美与自然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
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者像癞虾蟆。
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
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
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
假如你说那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嫁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
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
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
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
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
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
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
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所说的。
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
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
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自然之思》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自然之思》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自然之思》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林湄《自然之思》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①城市的物象大同小异,唯自然风光独特、真实、多彩、宽广。
②古人将自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道家认为自然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灵性意识;理学家觉得可借自然悟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强调人只有接近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源状态。
以上审美观虽有差异,却均是由物象升华为形而上意识,使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获得灵性感悟。
③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接近大自然,只有饱暖富足的时候,才想到外出游玩,选择的对象多为名城名景,少有人将平凡的自然风景放在心里。
我也不例外.少年时期的故乡,山、海、小河、原野、丘陵、花、鸟、树等样样有,却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视接触自然为生命的本然,视之为玩耍、生存需求、消磨时光的物象。
直到移居欧洲后,才发觉邻居或友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源于屋前屋后的平凡小景——路旁的树木、花卉、草地、禽鸟、河畔,荆棘里的野果,鸡鹤共处的泥潭。
他们无论在外散步还是健身,都能与马、狗同欢同乐。
或是于阳台、小花园内一面日光浴一面看书,脸上满是平静、安详、满足、喜乐的神态。
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是怎样看待自然的呢?④我曾醉心文学追寻人生的真谛,也曾将灵魂送进教堂耕耘精神的家园,却很少关注身旁的野花小草、青枝枯叶,或散落在视野里的虫鸟兽禽;偶尔接近,也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待,不过是一时的好奇进而产生感官的愉悦,却少有追寻的情思。
⑤久而久之,在品尝世间的生存滋味后,我自然会想到古时文人墨士为缓解生存苦痛投身山水的意愿。
那么,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⑥为求答案,我决心用心灵和时间去感受、寻找“桃花源”。
站在山水前,面对峡谷、黑森林、悬崖,或是小河流水、百花簇簇、青草碧树,灵魂内似乎多了几双眼睛。
我有时视它们为一幅画,有时觉得它们如同一座剧院,还有时将它们看成一所疗养院…一离开喧闹的人群,不看人的脸色,在简单轻松的'时空里展露自我本性,忘却平日想不通的人与事。
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答案
陶诗的自然美阅读答案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
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
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
”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谈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
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
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3 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 , 著名的有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
‘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
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孔子“比德”观的继承。
“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比德”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德”,“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
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
不是为了“比德”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
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论美》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怎么理解“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谈谈你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初中记叙文阅读】《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论美》(苏教版九上)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913题:(14分)
有些老年人看起来很可爱,因为他们的风格优雅美丽。
拉丁谚语说:深秋的景色是最好的。
有些人的美丽不值得赞美,但有些人的美丽不值得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9.崔莫文的红字,想想看,为什么不能删掉?(2分)
10.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2分)
11.作者以盛夏的果实为隐喻。
作者想解释什么?(4分)
12.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3分)
13.美如何才能散发出真正的光彩?(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
阅读答案
网整理
9.如果删除了一些,就等于说它们是全部的,并概括为整体。
虽然它与之相对应,但它解释了推理的前提,并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10.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11.这表明身体美很难永远保持。
12.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13.只有当美落在懂得美德与美的人身上,并将美的外表与美德结合起来,美才能散发出真正的光彩。
【高中议论文阅读】《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自然美与艺术美》阅读答案自然美与艺术美乔延菊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
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乔燕菊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如果事物适合它们的本性,它们就是美丽的,如果它们失去了本性,它们就是丑陋的。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
唐代张彦远有““自然优越”的主张。
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
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运动,因此健身和对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赞美和赞美的对象,成为雕塑创作的重要主题,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
说到绘画的自然美,我不得不提到壁画。
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葬壁画大多记录和再现了当时墓主或渔人、牧民的自然生活状况,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尽管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很大差异,比如古埃及壁画中的人物风格化装饰,中国画主要以线条为基础,但它们在服装、发型和形象上仍然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中国石窟的艺术造型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四川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特色,龙门石窟的佛像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云冈石窟具有长城外土耳其人的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易鸽子”、““喂老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论述类文本 考题类型归纳
论述类文本考题类型归纳论述类文本考题类型归纳语篇的子问题式回答举例类型一:句子的含义(内涵)?提示――逐句诠释例1:高中语文综合测试(一)《话说沉闷》18题为什么作者说“无聊是无法战胜或打破的”以及“无聊不会持续很长时间”?(5分)答:打不得也破不了:①沉闷无害无累,呈现非恶性,难以找到合理的理由和方法(途径)去打破。
②沉闷包围使人室息,消磨人的活力与斗争意志,难以冲破。
(3分)它不会持续很长时间:① 无聊只是宇宙运动的一个缓慢阶段;② 运动、发展、进步是客观世界永恒的规律;③ 迟钝积累引起的突变效应可能比批评和拒绝更具驱动力。
(3分)例2:2021泰州一模《超越鲁迅》17题理解课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6分)(1)鲁迅不世有,而《自由谈》还得“谈”下去。
(3分)A:① 鲁迅不会代代相传,但“言论自由”必须继续,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必须继续;(2分)②表明了继承鲁迅精神继续战斗的决心。
(1分)(2)所谓的讽刺只是对现实的真实揭露,但人们把它视为讽刺。
(3分)回答:① 真正的讽刺不是嘲笑,而是在世故之下揭露真相,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分)②批评了当时某些人的浅薄虚伪。
(1分)类型二:标题的含义提示――①字面上意义;②深层次上意义(有时是精神上)示例:周莲思的“请想想华盛顿”中的问题181本文结合文本对“提议以‘华盛顿’命名首都的人真的太聪明”的理解,阐释了“智慧”的内涵。
(6分)a:① 华盛顿是这个国家的创始人,它的名字是纪念性的;② 创业成功后,华盛顿自愿放弃权力,这使美国走上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轨道。
以他的名字命名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追求;③ 华盛顿一辈子都是清白诚实的。
他将活到生命的尽头,永远赢得子孙后代的尊重和感激。
为他命名具有标杆作用,可以激励后代追求自己的理想。
类型三:概括题提示――语言简洁;点要找全。
例1:2021泰州二模《超越鲁迅》16题作者认为当时文坛存在哪些不良现象?测试条概述。
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阅读附答案
自然无往而不美。
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
照相片无往而美。
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
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
“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
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
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
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
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
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
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
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
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
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
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
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
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
自然无往而不美。
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
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
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
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
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
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
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
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5.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6分)
17.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16.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
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意思对即可)
17.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
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
②“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
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