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称呼,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四书,而战国诸子对于封建礼制、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则成为了五经的内容。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反映了儒家强调教育和修身养性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倡让每个人都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完善。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平衡和谐的原则,认为只有在心思和行为上保持平衡,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典范。
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孝道等重要价值观念。
《孟子》则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和他的弟子们集成的一部分论文。
它以孟子的名字来命名,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宣扬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的积极参与。
五经中的《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被誉为"诗经万事通"。
《尚书》是记载古代政治、历史和法律制度的文献,反映了古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
《礼记》是关于礼仪制度和礼节的规范的文献,深受后代社会制度和礼仪规范的影响。
《易经》是古代哲学和预测的重要著作,讲述了宇宙和人类的变化规则。
《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记载,也是古代史书的开端。
四书五经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们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四书五经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伦理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从世界范围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
下面是YJBYS店铺整理的关于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
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五经》地位树立起来。
由此一直延续到隋唐,成为中国文化的“五经时期”。
东汉时期,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是外来的佛学传入,二是本土的道教产生。
这两件大事说明,当时的思想理论发展滞后,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是中外思想交融的重要时期。
原始儒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回应不了社会思想需求和佛学的挑战,思想文化领域道学、佛学盛行。
《四书集注》是朱子确立的。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
他一生71岁,有66年在福建度过,主要生活在尤溪、建州、建阳、崇安一带。
朱子之前,《周易》《礼记》《诗经》《尚书》《春秋》被称为《五经》,《五经》不包括《论语》和《孟子》。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是小学的教材。
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不受重视,甚至连经书都不算。
《五经》与佛教经典相比,理论的系统性、彻底性、深刻性都有差距。
朱子全面研究《五经》,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认真研究佛经和道家思想。
他还将《论语》《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从《礼记》中分出《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
《四书集注》是在福建完成的。
由于中原战乱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向南方转移。
特别是几次移民潮,大大加快了南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到宋代,福建浙江一带,经济文化已跃居全国前列。
朱子曾感叹,“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下中”。
朱子从33岁到71岁,用了将近40年的时候,来撰写修订《四书集注》。
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
中国历史文化基本常识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重要的经典。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庸》都是从《礼记》中独立出来的);“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二、儒家十三经“十三经”是在南宋时期最终确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经”包含《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三、天干地支“天干”用于天文历法,将天干地支搭配后,用于记年、月、日、时刻,循环周期为60年,称一甲子。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流传广泛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等五、八卦始见于《周易》,每一卦代表一种自然物质,分别是: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六、三皇五帝“三皇”和“五帝”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秦始皇时期并称为皇帝“三皇”:庖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七、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儒家礼教中重要的道德标准。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五伦八德“五伦”是儒家所标榜的五种人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关系以及相关的道德规范。
分别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九、家谱家谱又称族谱,是记载本族世系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其内容涉及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袭图录、族规礼仪、人物传记、艺文图志、风土人情等。
十、六艺六艺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的《诗》、《书》、《礼》、《易》、《春秋》、《乐》;其二,古代儒家所推崇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
国学常识问答题
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答: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两汉儒学。
魏、晋以后玄学。
南北朝、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汉学。
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
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答:四大:道、天、地、人。
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趣味国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趣味国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经典的阅读、传统的礼仪、文学艺术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有趣的国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增进大家对国学的了解,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
一、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是孔子及其弟子之作的经典总集。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五经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民思想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四书五经,我们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等。
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各家学派纷纷兴起,各种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展开。
其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多种流派。
这些不同的学派各有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彼此之间也进行了不少的辩论和争鸣。
通过了解这些不同的学派,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也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思考和灵感。
三、古代典籍古代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很多经书、史书、诗歌等。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山海经》、《尚书》、《诗经》、《易经》、《春秋》等等。
这些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同时,这些典籍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读懂这些典籍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也会增进我们的文化素养。
四、经典故事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经典故事,其中一些是民间传说,一些是历史传奇。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
这些故事曾经充斥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殿堂,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领略到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四部分解释-四书五经、储子百家
三字经全文内容第四部分解释-四书五经、储子百家《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第四部分——四书五经、储子百家)46、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解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47、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解释】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才可以读“四书”。
48、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解释】《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49、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解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50、作中庸,乃孔伋。
中不偏,庸不易。
【解释】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51、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解释】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52、四书熟,孝经通。
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53、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4、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55、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解释】《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 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读书远不止三味的理解
读书远不止三味的理解
读书三味的意思是说:“读四书五经之类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如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
也就是说,读书既是生活所必需,也具很有味道。
有古诗赞美读书: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读书好,读书有三味。
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人体味道的三味可归结为苦、酸、甜,只有先尝到苦和酸,才能最后尝到甜!
贾xx先生认为,读书至少要读三遍,获得不同的体验: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贾平凹说的读书是享受、吟味和深究的三种味道。
总之,读书有三味。
那种味道,缠缠绵绵,不绝如缕,一直沁入到心里,苦、酸、甜流淌在字里行间中,心灵得到一种清澈和明媚。
这是世上最美的味道,无以伦比。
中国人必知的国学常识
中国人必知的国学常识一、四书五经1.《诗经》:又称“尚书”,其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诗词和文歌,是研究古代文学史的宝贵材料。
2.《礼记》:以礼学为主,是研究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3.《春秋》:也叫“春秋公羊传”,主要记载了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大事记,是学习古代历史的权威著作。
4.《孟子》:记录了孟子的精言箴言,是比喻多端的语言,其中有许多道理和格言,深受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5.《论语》:收集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韩非子家里讨论道德、政治等哲学理论的著作,是研究儒家思想发展历史的宝贵资料。
二、古代文学1. 《楚辞》:是一部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特色的古典诗歌之作。
2. 《汉乐府》:又称“汉歌”,收集了汉朝的歌谣,记录了古代民间的生活趣事和流行口语。
3. 《魏晋南北朝文学》: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4. 《文选》:是今天非常受欢迎的古代文学作品,收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历史以及传说故事等精粹。
三、典籍1、《墨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探讨和思考了“天下公平”、“和而不同”、“礼仪之道”等。
2、《荀子》: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著作,里面讲述了“万物一”、“事物及其本质”、“理性派政治”等话题。
3、《老子》:是泰然自若的弃世主义思想,其中记载了千古流传的“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等哲学道理。
4、《庄子》:名家志大成,经典语录多多,主要探究了“一知半解”、“正一而已矣”、“无穷与有极”等关于道德和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名言格言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经》中的精彩名言,影射出学习之道。
2、“礼让万物畅行”:古老的礼仪之义,礼义当塑就大道,而礼之至义,可谓天下公平。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论语》中的格言,暗喻我们只有读书,才能了解外界的真相。
4、“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中的道理,让世智以观,唯德而致。
文学常识:诸子百家有哪些
文学常识:诸子百家有哪些诸子百家的含义: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高中语文中也涉及了无数的古代文化常识。
在语文中学习的古代文化常识,除了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范围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总结古典文学作品,加深我们的阅读体验。
首先,我们要清楚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制两大领域的精神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体制基础。
其中,《诗经》是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尚书》则是中国第一部正史,两部书籍内容涉及到中国历史,政治和习俗;《春秋》是中国的古典史书,内容是记载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之间的历史;《礼记》则是古代礼仪书,内容是关于礼仪、节日、行政制度、婚姻仪式、家训守则等内容。
最后,《孝经》是最早形成的文集,记载了中国古代礼仪、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我们要清楚古代文化中诸子百家的内容。
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经典的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名的有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四大学派。
儒家倡导“仁爱”,以“仁义”为根本;墨家强调“含蓄”“自然”,以“柔顺”为宗旨;法家以“合法性”为原则,强调遵循定法;道家强调“自然”“轻质”,以“谦虚”“清静”为精神。
这四大学派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支柱,对培养我们的道德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经典四书八家的内容,它们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八部著作。
这八部著作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经典著作也是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我们还要熟悉古代诗词文学和文言文的内容。
古代诗词文学体现着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代诗词融入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叙述了祖先的智慧和慷慨,反映了人们的美德和宏伟,流传至今,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言文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国学书籍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国学书籍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籍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其中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先秦时期,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为六经。
《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的基本内容简述一,《大学》。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是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二,《论语》。
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成书于战国前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全书共20篇492章,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孟子》。
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
四,《中庸》。
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
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五,《周易》。
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传》包括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共有十篇,故称《十翼》。
《周易》出自于《易经》,《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四书五z最全解读
经典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 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五经: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五国之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 “小雅”, 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 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 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 305篇(即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 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 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 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 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 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 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 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 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 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 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 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 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 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 就是和。《中庸》一书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即天下平常、 常用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 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就《中庸》一书而论,可知中庸既是最 高的大道境界,也是处理问题的最正确的思想方法。
关于四书五经
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
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 不要自夸知道。
《周易》: 周是周到圆满,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
关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
世历三古”。 “三圣”、“三古”之说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
289年),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中期邹国(今
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著有《孟子》一 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
《孟子》一书共7篇,计261章,约3.5万字,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 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 影响。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敖:同“傲”,傲慢。从:同“纵”,放纵。极:达到顶点。狎:亲近。安安:满足于平安 的境遇。迁:改变。临:遇上,面对。苟:苟且。很:争论,争执。质:判定,证明。直:
明白。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 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
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着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
“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
“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
“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
“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
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有法治的意味。
儒家的经典着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
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
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
针对着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
秦汉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墨家学说看成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对它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所以墨家学说后来便逐渐走向衰落。
道家是战国时期和儒墨两家并行的一个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研究老子思想主要还是根据《道德经》一书,这书大概是战国时人所编纂。
庄子名周,约与孟子同时或稍后。
研究庄子思想,主要应根据《庄子》一书中的“内篇”七篇。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2.诸子百家3.诗词歌赋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2.历史3.哲学4.艺术四、国学流派与学派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阴阳家五、国学的价值与应用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人际交往与沟通3.道德伦理观念4.现代生活中的国学应用六、国学的传承与弘扬1.传统国学教育2.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3.国学的国际影响力正文: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丰富知识、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国学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夏、商、周、秦、汉等历史阶段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到了唐代,国学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宋、元、明、清等朝代,国学继续发展,各类学术流派纷呈,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
这些著作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各抒己见,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3.诗词歌赋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质和审美情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国学中的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文学领域的瑰宝。
2.历史历史学科涉及古代史、近现代史、地方史等方面。
国学中的历史著作有《史记》、《资治通鉴》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四书和五经两部分。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首,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追求道德和智慧的全面发展。
《中庸》讲述了做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学活动。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孟子的著作,强调人性本善的理论,倡导君主与民众互动的理想。
五经中的《诗经》是中国文化古老的诗歌集合,是反映古代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尚书》中,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朝廷官吏的任免以及支配国家事务的原则和方法。
《礼记》则详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仁义的核心原则。
《周易》是一种古老的卜筮方法,也包括了一部哲学著作,讲述了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被视为儒家思想的基石。
最后,《春秋》是孔子及其弟子所编的一部历史著作,是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解读。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尤其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道德规范和政治治理的原则。
四书五经的研习和教导,不仅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文化和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四书五经也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命题材料,对培养统治阶层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内容涵盖了人的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和塑造人们行为准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四书五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当代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几本书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几本书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说到“四书五经”,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也是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那四书五经到底是那几本书呢?小编整理了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几本书,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着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
什么是四书五经
什么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春秋》由于文字过分简略,通常与表述《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四书》的内容《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道它就是“法号之门,积德之基”。
充分反映出来孔子处事做人的态度,当以自学为乐事,努力做到人不知而不皈,以及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著重学识、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见到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去,亦将存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以此开篇貌似谈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小存有哲理,至今字字珠玑仍振聋发聩。
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退严禁一个“利”字。
天下熙熙,皆为MBI;天下于国,皆为攘攘。
百姓为利,砌为生计;官员趋利,则为自私;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过去“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作为《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中庸》——就是儒家阐释“中庸之道”,并明确提出人性学识的'教育理论著作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以下是小编搜集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欢迎阅读。
四书五经的出处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
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
《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
“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
“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
“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
“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
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有法治的意味。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
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
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
针对着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
秦汉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都把墨家学说看成是一种危险的思想,对它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所以墨家学说后来便逐渐走向衰落。
道家是战国时期和儒墨两家并行的一个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研究老子思想主要还是根据《道德经》一书,这书大概是战国时人所编纂。
庄子名周,约与孟子同时或稍后。
研究庄子思想,主要应根据《庄子》一书中的“内篇”七篇。
老子是我国古代具有极大智慧的思想家。
他根据自己对于自然界天地万物变化情况的精密观察,以及对于亲身经历的社会变革的深刻认识,发现了事物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含有对立的两方面,并且正反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这种承认矛盾变化的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因素,是老子学说中的精华。
然而老子在思想上带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他害怕斗争。
他虽然发现了矛盾的某些法则,可是却不想发展矛盾,解决矛盾,而是企图把矛盾永远拉回到原来的起点,使它始终停留在静止的状态。
庄子的学说比老子更保守、更消极。
他以“物(人)不胜天”为中心思想,反对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主张人们都应“少私而寡欲”,自自然然做到“愚而朴”,像婴儿一样保持其所谓真性。
秦汉以后的历代君主,在治理天下时,常常利用道家学说来作为驾驭臣民的手段,因此道家和儒家一样,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家有法、术、势三派。
“法”的一派,代表人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和战国时期的李悝及商鞅,他们着重在法律条文的制定以及法律的执行和贯彻。
“术”的一派,以战国初期的申不害为代表,这派着重在研究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
“势”的一派,以慎到为代表。
慎到,有人说生于申不害之前,也有人说生于申不害之后。
为了使“法”和“术”能行之有效,君主必须有权力,权力就是“势”,这一派主要就是着重讲究如何增强君主的权势。
法家学说,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君主集权国家的愿望,这种愿望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四书五经
“四书”的名称,是从南宋才开始有的。
当时的理学家朱熹,特别从《礼记》一书中,提出《大学》、《中庸》两篇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大学》一书,阐述了儒家的社会政治观点。
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的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书中特别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是中心环节,是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也是格物(研究事物之理)、致知(求得知识)的基础。
而所强调的“修身”,实际上就是要人们的一切言行都符合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所提倡的格物、致知,并不是鼓励人们去接触外界事物,参加社会实践,而只是教人专心注意内心的反省。
《中庸》是儒家宣传封建道德的一部伦理教科书。
书中提出了“中庸”这一概念,来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标准。
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
“中庸”的人生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过去,这种折中主义的观点,常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作为反对任何根本改革的借口,也常被那些具有保守思想的知识分子引用来作为逃避现实斗争的理论根据。
《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们把平日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收集起来,整理成书。
《孟子》书中常引《论语》的话,可知《论语》纂辑成书的时间,当在孟子生前。
《论语》的体裁很像后代的语录,全书共二十篇,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论语》的文字很简朴,每叙述一事仅用数十字,意思便很圆满,是很好的语录体散文。
《孟子》七篇,是孟子的门人所追述。
里面记载着孟子的政治活动和对某些学术问题的见解,以及和其他学派的一些争论。
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五经”是指《易》、《书》、《诗》、《春秋》、《礼》五种书。
这几部经典,流传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周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卜卦用的书。
《易传》有《系辞》,主要说明“变化之道”,总论全部《易经》的道理。
《系辞》里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可是它又认为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一定在上,地一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
这种思想应用到人事方面,就是枝节问题可以变,而统治阶级的根本制度不能变。
这种哲学思想,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尚书》就是《书经》,是上古的政治论文集,包括古代许多重要的档案和文告。
这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历史典籍,也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文献。
《诗经》是我国最古的诗歌总集。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全集分三个部分:“风”,是民歌;“雅”,是贵族们的诗歌;“颂”,是贵族们祭神祭祖先的舞曲。
传说《诗经》是经过孔子修订和整理的。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
《春秋》是一部编年的历史书,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间,二百
四十多年鲁国的历史。
孔子可能对鲁《春秋》加以删修整理过,所以一向就说《春秋》是孔子作的。
《礼》有《周礼》、《仪礼》及《礼记》三种。
《周礼》是战国时的学者记述周朝官制的书。
《仪礼》就是孔子所编订的《礼经》,《礼记》是孔子弟子以及后人传习《礼经》的记录。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这是考察儒家思想和战国以前制度器物的重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