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研究概念创新_一项学科发展新议程_孙志建

合集下载

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与创新行政改革是指通过系统性的变革和创新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当今社会变革快速的背景下,行政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行政改革与创新的关系,阐述行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创新措施。

一、行政改革的必要性行政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行政效能:行政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然而,由于机构繁多、决策流程复杂等问题,行政效能较低。

因此,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关键举措。

2. 优化资源配置:行政改革可以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减少行政成本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 推动治理模式创新: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已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行政改革可以推动治理模式的转型,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政府决策的参与性和透明度,更好地面对社会问题。

二、行政改革的创新措施1. 改革机构设置:合理精简机构设置,优化行政职能的分工与合作,避免重复和冗余。

同时,注重横向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决策效果。

2. 引入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行政管理的时空限制,实现在线办事、电子支付、数据共享等创新举措,提高行政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3.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将绩效与激励相结合,倒逼行政机关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4. 加强监督与问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管,实行法治化管理。

5. 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行政人员队伍,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推动行政管理的创新。

三、行政改革与创新的挑战行政改革与创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制度改革难度大:行政管理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推动改革需要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 信息安全风险:行政改革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但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3. 人才培养不匹配:行政改革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的人才,但现有培训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需求。

江苏开放大学 行政案例分析(本) 形考1

江苏开放大学 行政案例分析(本) 形考1

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2018070500327 姓名朱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评阅教师第次任务共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形成性考核作业1(1-3单元)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的是(B )A.德洛尔B.拉斯韦尔C.雷斯曼D.威尔达夫斯基2、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者论证的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这个是关于( B )的定义。

A.政策周期B.政策分析C.政策执行D.政策变迁3、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成就(C )A.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取得长足进步B.公共政策的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C.政策科学学科分化日趋成熟D.知识的应用已经起步且前景看好4、根据(C )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再分配政策四种类型。

A.政策层次的角度不同B.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C.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D.政策分配利益的种类5、根据(B )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A.政策层次的角度不同B.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C.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D.政策分配利益的种类6、在我国,( C )是权利机关和立法机关,它是我国的政策制定以及立法的主要机关,也是政策执行和监控的制约结构。

A.人民法院B.国务院C.人民代表大会D.公安部7、“公共政策由国家和国家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者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家内制度化并由国家来仲裁”这是( B )的核心观点。

A.多元主义 B.法团主义C.公共选择理论D.议题网络8、( D )的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A.决断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监控子系统D.执行子系统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政策研究及咨询的著作是( D )A.《史记》B.《资治通鉴》C.《孙子兵法》D.《战国策》10、作为一个正式学科的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开始出现是在( B )A.20世纪60年代中期B.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行政管理的创新与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行政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行政管理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

本文将从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创新的途径和改革的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行政管理的创新是指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创新意味着突破传统的束缚,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行政管理的发展。

行政管理的创新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可以提高行政效能。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过于注重程序和流程,导致效率低下。

而创新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等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使行政机关更加高效运转。

其次,创新可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公共服务是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只注重过程,忽视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通过创新,可以引入用户体验、满意度调查等概念,从而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再次,创新可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可以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创新,可以打破行政机关之间的壁垒,推动行政体制的协同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

二、创新的途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创新途径。

首先,技术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的在线办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其次,制度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途径。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往往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管理体系,例如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等,激发行政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再次,文化创新是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行政管理的文化包括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传统的行政管理文化往往保守和官僚。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不断开创收费管理的新局面。医院的医疗收费是医院实现业务
○叶 璇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收入的主要方式,针对近年来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院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科学的方法,全面完善医院的收费管
【摘要】 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 “碎片化”
理。首先,加强现金管理。为避免收费人员的弄虚作假,要严格 (fragmentation)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 ,使
为避免收费人员的弄虚作假要严格落实军队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日清月结做到账实相符按照收支两条线及一个单位只开设一个基本银行账户的财务归口制度由收费办出纳按照现金保管限额规定将现金存入夜间金库收费员每日自行盘点会计与出纳定期对账催短缺或多出现象及时查明原因纠正保证现金安全
理论探索
CO N TEMP O RARY象的发生。
制,其代表人物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英国学者佩里·
总之,医院财经工作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医院 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
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医院财经工作中,财经中心要遵循核 张 21 世纪的政府应为整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综述 国内外研究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该学说影响了英国、 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芬兰及荷兰等国。国内和台湾对整体性治 理的研究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实践应用,其理论思想逐渐获得越 来越多人的认同。 一、国外相关研究 整体性治理强调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协调与整合的连结性机
110
《当代经济》2012 年3 月(下)
理论探索
CO N TEMP O RARYECO N O MICS

2024年度(最新)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含答案)

2024年度(最新)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含答案)

2024年度(最新)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A.梁启超B.张金鉴C.江康黎D.孙中山2.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A.分散型B.融合型C.衍射型D.棱柱型3.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A.职能目标B.行政职位C.行政职权D.行政人员4.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A.普耳B.斯密C.欧文D.斯图亚特5.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

A.确定评估对象B.选择评估标准C.明确评估目的D.培训工作人员6.从20世纪()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国灰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B.60C.70D.80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A.临时方案B.追踪方案C.应变方案D.积极方案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

A.专家咨询系统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C.信息支持系统D.领导决策系统9.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A.行政职位B.职能目标C.行政职权D.行政人员10.世界上第一具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法国B.美国C.中国D.英国11.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税率B.纳税人C.税法D.税种12.1926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的作者是()。

A.魏劳毕B.威尔逊C.怀特D.古德诺13.公共行政环境的()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不稳定性B.约束性C.复杂性D.特殊性14.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

当代中国治理研究的新议程

当代中国治理研究的新议程

当代中国治理研究的新议程作者:郁建兴,王诗宗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1期摘要:治理理论的兴起对中国的政治——行政研究及公共管理实践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国家治理体系、社会治理等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治理已成为中国的官方话语。

从治理理论引入中国开始,就存有治理与善治之间的逻辑矛盾,以及治理理论在中国适用性问题的争论。

这种争论并未影响中国治理研究的多方面进展,但现今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冲突、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的争议,却重现了适用性问题的内核:国家建构与治理的张力。

中国治理的未来研究议程,正需要围绕这个内核展开,内容应覆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两者的互动。

关键词:研究议程;中国;善治;治理;国家建构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7)01-0028-011一、治理理论的引入及潜在的矛盾皮埃尔曾经将治理理论称为“20世纪晚期时代精神中关于政府管理的主流观点”。

(Pierre,J,2000)这暗示着治理所影响的地域范围已经超越了欧美。

出自于对中国制度变革的关心,许多中国学者迅速地将治理理论引入,并用之于中国行政改革和政治制度变迁的研究中。

国内最早介绍“治理”或者“治道”的文章,可能是1995年发表于“公共论丛”第一辑《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上署名“知贤”的论文:《GOVERNANCE:现代“治道”①新概念》。

此后中文世界中关于治理的文献开始陆续出现。

2000年,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论文集出版,其中收录了Stoker、Kooiman、Jessop、Rhodes等人关于治理理论的作品,并呼吁在中国实现治理与善治,论文集引起了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治理理论的强烈关注。

孙柏瑛(2004)对纷繁的治理及地方治理理论脉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

这些引进工作本质上充满了对中国治理愿景的关怀。

俞可平等在引入治理理论的同时,便立刻将先前兴起的中国公民社会研究与治理研究进行了“合成”,体现了作者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化路径和公共管理变革方向方面的见解。

第十三章 行政改革《行政管理学》PPT课件

第十三章 行政改革《行政管理学》PPT课件
辩证关系 3.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
制宜地进行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困难 1.转变观念难 2.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改革的共识难 3.恰如其分地把握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府职能转
变的关系难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治理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
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与民营化 (二)改革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三)政府的分权与授权 (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多中心的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与发展趋势
(三)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关注民主价值,转变观念误区 2.行政体制改革,旨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3.始终顺应市场改革的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思政课堂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一、行政改革的涵义及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二)行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行政体制 改革
政治体制 革
经济管理 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二、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一)行政改革是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行政改革是行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治理结构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27018132_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

27018132_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

2022年3月上海行政学院学报M a r.,2022第23卷第2期T h e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g h a i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V o l.23,N o.2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22)02-032-(13)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 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的兴起及其潜在运行风险孙志建(上海行政学院,上海200233)摘要:合理配置有限的监管资源乃现代监管型政府的基础能力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主张以风险为尺度实行数据驱动㊁精准聚焦以及灵活权变的差异化监管资源配置,从而缓解监管业务无限与监管资源有限之间日渐突出的结构性矛盾㊂基于风险的监管的兴起同竞争性监管空间的形成㊁非-零失败政策的确立㊁基于风险的文化发展以及市场监管数字化转型等因素息息相关㊂基于风险的监管的有效运行涉及 科学界定监管目标ң设定风险包容度ң风险识别和确认ң风险评级ң基于风险的监管响应 五个基本环节㊂此外,其有效运行需要处理好制度性风险与社会风险㊁监管科学与监管政治㊁理性计算与经验法则以及重点监管与无缝监管等辩证关系㊂基于系统的文献考察,有助于从理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基于风险的监管之机制设计和能力准备夯实基础㊂关键词:分级分类监管;基于风险的监管;监管资源分配;循证型决策;监管理论一㊁问题的提出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乃现代监管型政府的基础能力㊂在实践中,政府监管资源配置模式之风格常常居于主观性与客观性㊁权力主导与风险牵引之间㊂前者带有自上而下㊁任务落实㊁经验驱动以及 撒胡椒面 式的平均主义等特点,后者则具有自下而上㊁风险牵引㊁数据驱动以及差异化监管等特点㊂作为当前中国各级政府监管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分级分类监管 就属于典型的风险牵引式的监管资源配置模式和风格㊂总体上讲,分级分类监管乃破解监管型国家成长之内在结构性张力(即监管业务无限与监管资源有限之间日渐加剧的矛盾)和推进监管优化的基本方法论;与此同时,它也是现代政府从注重事前监管转向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阶段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能力㊂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特色行政学研究方式和学术体系建构研究 (19B Z Z059)的研究成果㊂收稿日期:2021-11-08作者简介:孙志建男(1983- )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孙志建: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随着 放管服 改革深入推进, 重点监管 分级分类监管 基于风险的分类分级监督执法 以及 着力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 等逐步成为我国政府监管实践中的核心举措与话语㊂从领域上观察,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在食品安全㊁生产安全㊁化妆品监管㊁知识产权保护㊁零售药店管理以及城区出租屋管理等领域采用分级分类监管㊂简言之,分级分类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对监管对象 以其分类监管信息为依据,评价和确定监管类别,实施差异化监督与管理的活动 [1]㊂从本质上讲,分级分类监管属于 基于风险的监管 (R i s k-b a s e d r e g u l a t i o n)㊂为了更为稳健地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在当代中国政府监管实践中的实施和创新,就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对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予以系统考察㊂基于风险的㊁符合比例的方法 [2]是风险社会中发达工业国家政府监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产物㊂在英国,基于风险的监管作为降低行政成本和促进 优化监管 (b e t t e r r e g u l a t i o n)的一种措施和方法被提出来[3]㊂在21世纪初,基于风险的监管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实施动态㊁灵活㊁精准以及差异化监管的方法和理念㊂譬如,在英格兰㊁爱尔兰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英格兰与威尔士㊁爱尔兰㊁荷兰㊁葡萄牙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领域;澳大利亚㊁荷兰㊁英国等国家的金融监管领域;英国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皆实行了这种新的监管策略和方法㊂基于实践探索,朱莉娅㊃布莱克(J u l i aB l a c k)㊁罗伯特㊃鲍德温(R o b e r t B a l d w i n)㊁马尔科姆㊃K㊃斯帕罗(M a l c o l m K.S p a r r o w)以及格雷厄姆㊃罗素(G r a h a m R u s-s e l l)等学者对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与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考察㊂本项研究旨在以理论文献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推行分级分类监管的政策文本及其困惑,对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的潜台词㊁深层根源㊁运行程序㊁核心要素以及潜在风险予以系统考察,以便为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分级分类监管夯实理论基础㊂总体上,学界围绕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展开了系列研究,关注的代表性问题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向旨在追问基于风险的监管是如何运行的㊂譬如: 为何监管者瞄准特定风险和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到这种选择?当这些因素向相似或相反的方向发展时,监管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4]另外一个方向则旨在考察政府监管机构如何治理那些被视为低风险的监管对象㊂[5]本项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为:在政府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倾向于怎样安排监管的轻重或者优先级?从方法论的角度,政府监管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注意力分配和监管资源配置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本文将依序考察以下几个子问题:其一,何为 基于风险的监管 ?它具有怎样的潜台词其二,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缘何兴起?这涉及根源㊁动力以及条件等问题㊂其三,为了推动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有效运行,需要重视哪些核心部件和关键运行程序?需要克服哪些潜在风险?二㊁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一种差异化的政府监管资源配置方案朱莉娅㊃布莱克和罗伯特㊃鲍德温认为: 基于风险的监管是监管机构用来将资源用于那些对其实现目标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场所和活动的特殊策略或策略集㊂在这种做法中,人们倾向于将监管者引向最高风险,并鼓励监管者从较低风险中撤出资源㊂ [6]换言之,基于风险的监管是指一种根据被监管对象对监管主体目标达成之风险高低来设定政府监管注意力和优先级,并进行灵活㊁精准以及差异化监管资源配置的循证型决策框架和程序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及其兴起对于政府监管运行而言具有以下几个潜台词:首先,基于风险的监管以 二阶风险管理 为基础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框架运行以一阶风险管理与二阶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分为前提㊂其中, 一阶风险管理 是指关于社会风险(r i s k s t o s o c i-第2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e t y)即监管对象的行为直接对社会面公众造成的风险的管理; 二阶风险管理 是指关于制度性风险(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r i s k s of t h e r eg u l a t o r)即监管对象的行为 向监管机构所欲实现的目标带来的风险 的管理,涉及声誉㊁合法性以及目标职责履行,等等㊂[7]在基于风险的监管运行中,重点不是个人或市场经济本身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而是监管者未能实现其保护监管预期受益人的目标所面临的风险(假设这是更广泛的公众)㊂[8]换言之,基于风险的监管主要是在 二阶风险 或者 制度性风险 的意义上使用风险的概念㊂譬如,在2008年为O E C D提交的报告中布莱克讲道,基于风险的监管指的是使用系统化的检查或监督框架,这些框架主要设计用于管理制度性的风险,即监管机构本身面临无法实现其目标的风险㊂在此意义上, 基于风险的监管涉及对于决策制定框架和程序的发展,以便通过对受监管的公司对监管机构目标构成的风险的评估来为监管活动和资源部署 主要同检查和执法相关 确定优先顺序㊂ [9]其次,基于风险的监管以 循证型决策 为程序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旨在根据监管对象的潜在风险高低实现科学㊁精准㊁灵活以及差异化的 靶向 资源使用,从而降低政府监管运行的随意性和盲目性㊂这就要求政府机构将监管资源配置决策确立在足以反映监管对象之风险性的 真实的行为数据 (譬如信用风险数据)基础之上㊂基于风险的监管试图以循证型决策理念来改造政府监管资源配置决策的基本程序,将政府监管资源配置决策从经验性决策向客观的㊁系统的以及证据确凿的数据驱动的决策转变㊂故此,布莱克和鲍德温称: 就其理想形态来讲,基于风险的监管提供了一种循证决策手段,这种手段可以根据透明㊁系统以及可辩护的框架将注意力的优先地位赋予最高风险之上并进行靶向资源使用㊂ [10]在这种意义上,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和方法的发展是 讲求计算 的理性行政观[11]在现代监管型国家运行中的彰显,其目的在于推进政府监管治理科学化㊂最后,基于风险的监管以 命令控制型监管 为超越对象㊂同元监管㊁回应型监管等一样,基于风险的监管概念的提出和采用意味着各方对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的不满㊂[12]在传统命令控制型监管模式下,监管议程设置往往是自上而下㊁任务导向以及权力主导,政府监管资源配置几乎很少顾及监管对象的合规历史㊁意愿以及能力㊂现代国家积极倡导以基于风险的监管作为 优化监管 之核心举措[13]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帮助政府弱化监管资源配置决策中的命令与控制色彩㊂这主要是通过 基于风险的优先顺序安排 (R i s k-b a s e d p r i o r i t i s a t i o n)[14]来实现㊂英国在2005年发布的汉普顿报告中就曾提出 基于风险的企业评级计划,为主动检查设定优先事项 [15]㊂在这种新的监管议程设置方案中,政府监管部门分配有限监管资源(包括注意力)的主要依据不再是主观或者经验性的,而是更为客观和系统性的;监管决策不再是命令控制性质的,而是强调根据被监管对象的风险状况和合规状况进行灵活权变㊂可以说,对于政府监管而言,基于风险的监管资源配置模式和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较为突出的灵活性和精准性,这是其显著超越命令控制型监管的地方㊂三㊁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缘何兴起:五个方面的解释为了准确理解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需要把握正负两种推力,兼顾五种视角㊂一方面,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受到 竞争性监管空间 的形成㊁ 非零风险政策 的确立㊁ 基于风险 的文化发展以及政府治理 数字化转型 等正向推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亦受到监管对象的复杂化(譬如,规模增加㊁风险化等)㊁事中事后监管的兴起(从管资质到管行为)以及作为二者必然结果的监管业务无限与监管资源有限的矛盾加剧等负向推力的影响㊂在正负双重变数的作用之下,通过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来破解监管业务无限与监管孙志建: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资源有限日渐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就成为政府监管机构的策略选择之一㊂首先,基于风险的监管的功能主义解释㊂功能主义的解释进路旨在从某种独特的公共管理结构㊁形式㊁制度㊁模式㊁方法以及行动的 显 功能或 潜 功能合理性的角度,对其发生㊁发展以及终结等给出说明和理解㊂基于风险的监管乃是监管型政府寻求破解其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而探索出来的一种方案㊂监管业务的无限性与监管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深刻矛盾是现代监管型国家建设及其运行面临的结构性矛盾㊂在此矛盾约束之下,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检查和执法资源, 将恰当水平的资源应用于恰当的议题 [16],就成为实现有效监管的核心能力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㊂总体上,政府监管资源分配的传统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任务/经验驱动而非数据驱动㊂政府监管议程主要由监管者根据自上而下的任务需要,凭借简单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做出,而非确立在系统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㊂其二,模糊聚焦而非精准聚焦㊂传统阶段也有重点监管的提法,但划定重点监管对象的基本单位为宏观的行业㊁领域或者时空而非微观的责任主体,政府监管行动仍然缺乏精准度和差异性㊂其三,平均主义而非权变主义㊂监管行动的选择没有将监管对象的主体责任履行程度㊁意愿以及能力考虑在内,因此没有在尊重监管对象积极性的基础之上灵活权变,无法激活监管对象的主体责任意识㊂在相对简单的社会中,传统监管模式及相应的监管资源配置决策方法已基本够用㊂然而,随着两种变数的交互影响,任务/经验驱动㊁模糊聚焦以及平均主义式的传统监管资源分配方法就变得力不从心㊂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㊁风险社会等来临,政府监管对象的规模与属性皆朝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 放管服 改革的深入,政府监管模式逐步从 有限许可+处罚 向更加侧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全过程监管转变,监管重心从资质监管转向行为㊁过程及其结果监管,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监管的业务量和复杂程度㊂作为结果,监管业务的无限性与监管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㊂在此背景之下,政府监管机构越来越感受到采取更加理性㊁客观和透明的安排监管工作优先次序和部署有限的监管资源方式的必要性㊂而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正是一种讲求数据驱动㊁精准聚焦以及灵活权变的政府监管资源配置决策方法,它有助于破解监管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并推动实现政府监管资源 好钢用在刀刃上 ㊂其次,基于风险的监管的制度主义解释㊂制度主义试图通过找寻出待解释项的制度诱因而为之寻求合理性㊂从监管政治的角度来讲,基于风险的监管是对于监管的问责趋于理性化产物㊂尼古拉斯㊃卢曼认为, 避免风险便意味着避免理性 [17]㊂反过来讲,对风险的适度承认和容忍是理性行动的应有之义㊂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倘若政府监管试图以机械的㊁绝对的确定性(譬如, 零风险 )作为目标和手段,那么从监管的效果来看则很可能事与愿违㊂其关键在于,政府监管部门按照某种 机械的㊁绝对的确定性 的方式对有限的监管资源进行配置,势必激化结构性矛盾从而无法构建起适应高度不确定性时代的政府监管能力体系㊂在高度不确定性时代,政府监管资源配置需要重视风险观念和基于风险的思维,将监管对象的危害性及其发生概率纳入政府监管资源有效配置的决策过程中来,避免僵化的一刀切或者平均主义㊂换言之, 新的不确定政治(t h en e w p o l i t i c s o f u n c e r t a i n t y)必须为失败的可能性创造合法性㊂ [18]在这种新的风险或不确定性政治氛围之下,国家和公司不需要像所有风险都是可控的一样行事,并会就这一点对舆论和媒体的假设提出异议㊂对于风险 零容忍 ①的政治话语与基于风险的精神格格不入㊂这主要是因为基于风险的监管为政府监管运行 嵌入了关于可能失败的明确话语 [19],因此从逻辑上排除了设置 零风险 这种好高骛远的监管目标的可能性㊂基于风险的监管只有在理性务实的政治环境之下方能诞生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预示着从监管政治层面承认 非-零失败政策 (n o n-z e r o f a i l u r e p o l i c y)的合法性㊂ 非零失败 政策正是基于风险的监管所需要的㊂ [20]没有这种风险包容的观念就没有基于风险的监管理念㊂在这种政治氛围之下,当代中国的政府监管运第2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行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理性地兼顾监管问责与风险包容㊂正是在基于风险的监管的方法和逻辑之下, 包容审慎监管 轻微违法免于处罚 等类似的话语和行动方可获得制度层面的合法性㊂再次,基于风险的监管的结构主义解释㊂政府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之间的整体关系结构及其内在规律乃是政府监管创新的重要起点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和方法就是对此予以探索的产物㊂作为被监管对象,市场主体不仅要在市场份额上竞争,而且还需在运营成本上展开竞争㊂其中,合规成本是运营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㊂ 合规成本 是监管体系施加于被监管对象的一种重要成本,其重要的变量就是监管机构的检查或随机抽检的频次㊂而政府检查频次又同被监管对象合规的历史㊁意愿以及能力等息息相关㊂在不同的被监管对象之间,合规历史㊁意愿以及能力等皆属相对性的概念,因此可以竞争㊂换言之,在政府监管实践中,监管机构与作为复数的监管对象之间潜在地存在一种竞争性的监管空间㊂而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正是通过对被监管对象之间潜在的 竞争性监管空间 这种结构属性认知而推出的一种监管创新㊂基于这种认知,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开发基于风险的监管的实施机制,使得潜存于被监管对象之间的竞争舞台或者充满竞争氛围的监管空间运转起来㊂在其中,被监管对象为了降低自身的合规成本㊁减少抽查频次等展开竞争㊂据此而论,基于风险的监管乃是现代政府监管理论与实践发展到 元规制 或 合作规制 阶段的产物㊂这主要体现在,政府监管机构运用激励机制设计 即奖善罚恶㊁奖优罚劣 将监管对象的 主体责任 作为重要的有效监管元素加以激活和利用㊂通过有序竞争,基于风险的监管为政府监管行动确立了一种 公式 化的辩护根据,以便为政府对特定领域施加更加频繁的检查予以辩护[21]㊂复次,基于风险的监管的文化中心主义解释㊂风险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几乎需要对一切事情做出 基于风险的描述 [22]㊂譬如,基于风险的决策㊁基于风险的设计㊁基于风险的测试㊁基于风险的检验以及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等等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如此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正是 风险 意识㊁ 基于风险 的观念以及 风险管理 思维引入政府监管实践的产物㊂总体上, 基于风险 的观念与文化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的兴起创造了条件㊂首先,为监管运行注入 预防 元素和基因㊂在政府监管领域, 风险 逐步被视为一种决策资源,基于风险的决策框架逐步嵌入监管运行当中㊂更具体地讲,风险为政府监管运行注入了主动预防的基因,监管的风格从事后惩戒性转变为事前预防㊂其影响是, 监管型国家正在转变成为风险管理国家㊂ [23]其次,为监管运行提供可计算㊁可化约以及可兑换的 货币 ㊂格雷厄姆㊃罗素等讲道: 风险是监管的货币 监管风险的概念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种货币,或一种评估其预期监管结果所面临的不同挑战的手段 ㊂[24]换言之,风险概念为监管行动的展开提供了一种可化约的尺度,亦为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套共同的 话语 ㊂最后,为灵活精准的差异化监管运行确立具有共识基础的依据和标准㊂基于风险的框架主要着眼于以灵活精准的方式控制相关风险,而不是确保遵守一套规则㊂基于风险的监管的核心建议是,监管者原则上应将精力集中在实现目标时所面临的最严重风险上㊂正如布莱克所言,监管部门检查执法的重点是潜在的 系统性 风险,而不是耗时的 低级 风险㊂[25]在风险社会中, 风险 作为对有限的监管资源进行精准㊁灵活以及差异化配置的依据或标准,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共识㊂最后,基于风险的监管的技术中心主义解释㊂作为设置政府监管议程的一种新方法,基于风险的监管兴起于监管科技蓬勃发展的年代并非偶然㊂其根源可用 风险ң可计算性ң数字化监管 这条线索来描绘㊂风险的概念蕴含着可计算性的含义㊂换言之,基于风险的监管意味着基于风险数据的监管㊂基于风险的监管的兴起源自一个理念转变,即仅仅通过对被认定违反规则的监管对象事后实施具有威慑性的制裁来确保遵约的想法已经不再有效㊂ 相反,有必要做出一系列具有深厚能力的选择,进行系统性监督和数据驱动的干预,以实现活动㊁业务和文化方面的实际孙志建:怎样合理配置有限的政府监管资源改进,从而减少风险㊂ [26]关于风险的计算道出了基于风险的监管之技术根源㊂在技术中心主义者看来,正是市场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为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和方法确立了可能性和可行性㊂没有这种数字化转型,系统性的基于风险的监管方法有效运行是不可想象的㊂罗伯特㊃鲍德温等讲道: 基于风险的规制体系需要有密集的信息,风险规制体系的建立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这又以收集到大量的优质数据为前提㊂ [27]因此,为了提高政府对于风险的有效㊁精准以及灵敏感知,监管机构必须朝着数字化泛在和平台型政府治理运行模式的方向发展㊂因此,无论是分级分类监管还是基于风险的监管兴起,都需要借助政府监管的数字化转型来破题㊂四㊁基于风险的监管运行的基本程序及其核心要件基于风险的监管属于风险治理和政府监管的交叉领地,其有效运行势必紧紧围绕风险线索来构建并粘合其核心要件㊂根据政策文本,当前我国分级分类监管多涉及三个程序和要件:收集监管对象的分类监管信息;根据分类监管评价指标和分类标准,确定监管类别;根据监管类别,确定监管措施,并组织实施㊂[28]为了更加系统地把握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有必要借鉴朱莉娅㊃布莱克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运行的基本程序和核心要件概括如下(见图1)㊂图1基于风险的监管运行的核心要件第一,科学界定监管目标并审视其风险㊂由于基于风险的监管所关注的风险乃是对监管目标构成挑战的制度性风险,因此其运行亟须以重新审视监管机构的目标及其潜在风险作为逻辑和实践起点㊂这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监管目标及其界定机制㊂对于科层组织而言,目标界定涉及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㊂对外目标界定关注的是监管机构在以人民为中心履行职能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监管目标,它所重点关注的是社会性风险㊂相应地,对内目标界定关注的是监管机构在寻求外向性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向性目标,它所重点关注的是制度性风险即同政府声誉㊁形象㊁合法性以及职责履行等相关联的风险㊂当然,对于监管目标的有效界定需要重视部门间权责关系,但更为关键在于更好地理解和勘定监管与服务的关系㊁监管与自治的关系㊁兜底责任和主体责任的关系以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关系问题㊂此外,对于监管目标的界定还需要考虑目标界定机制的问题㊂布莱克讲道: 基于风险的监管要求监管机构明确界定其监管目标,并将其法定授权转化为业务目标㊂ [29]在基于风险的监管运行框架之下,政府监管机构的目标界定应该既要符合 明确界定其监管目标 的要求,又要留有余地,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被动局面和形象受损情形以便于提前研判风险㊂因此,目标界定应当采取以清晰的量化指标为主和以相对模糊的状态控制目标为辅相结合的界定方式㊂另一方面,监管目标达成的双重风险㊂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运行要求监管机构在明确其监管目标的同时,相对清晰地确定被监管对象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㊂据此,。

行政学研究什么

行政学研究什么

行政学研究什么【摘要】行政学研究是一门关注政府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行政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方法论、学科交叉性和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行政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深化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动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在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促进公共事务的公正和透明。

行政学研究不仅关注理论研究,更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行政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继续为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行政学研究、重要性、意义、历史发展、主要内容、方法论、学科交叉性、应用价值、未来发展方向、必要性1. 引言1.1 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性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政府行为、管理机构和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为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行政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管理挑战,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提升。

行政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政府改革和现代化进程,还能为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等领域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推动政府开放、透明和廉洁的要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对构建现代化政府和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学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培养政府管理人才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意义,为培养政府高素质管理干部和领军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指导。

1.2 行政学研究的意义行政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分析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行政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揭示官僚制度的运行规律,促进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效率化。

行政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共行政学课件22政府理论创新

公共行政学课件22政府理论创新
10
(2)国家控制“制高点”
所谓‘制高点’,是对政府直接控制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 的领域——甚至更多的领域——这种体系的简称; 国家控制制高点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政府控制国民经 济的战略部门——重要的企业和工业; 在美国,政府不是通过所有制,而是通过经济管制对制 高点实施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管制资本主义。
management)强调的是通过基于管理主义的政府制度 创新,全面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 3、90年代的“政府再造”(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或重塑政府(Reinventing Government)运动,进一步 发展为以“企业家政府”为基本价值标准,全面重新审视 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而重新定义政府
第二十二讲
政府理论创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理论创新的进程与内容 新公共行政 重塑政府、撤出制高点 创新公共行政
2
第一节 理论创新的进程与内容
一、理论创新的进程 1、6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强调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首
开了质疑传统行政典范合理性的先河; 2、70—80年代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14
三、全面质量管理
1、顾客导向 2、领导示范 3、全员参与 4、重视教育 5、强化团队
15
四、行政专业责任
1、现代官僚科层组织的形成
2、科学管理原理的产生 3、“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影响
16
五、重新定义公共行政
重新定义公共行政是从“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开始的;
9
3、撤出制高点
(1)新时代已经来临
我们正在向一个世界经济交融策动、交相呼应的全球一体化的新时 代前进。这个新时代是是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公共行政学——管理理论与创新

公共行政学——管理理论与创新

克隆食品是否安全?
• 此外,克隆牛产的奶和按传统方式繁殖的牛所产 的奶同样安全。
• 此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耗时6年研究是否允许 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上市销售。
• 欧盟食品安全机构日前也表示,食用克隆食品是 安全的。克隆食品有望在今后几年中进入20多个 成员国的超市。
什么是克隆食品?
•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 无性繁殖方式。
•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 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食品,简单地说,就是指 克隆动物生产的肉和奶。
•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戴蕴平表示,随着美国批准克隆动物的奶制品和肉制 品上市销售,欧盟也宣布克隆食品安全可食,我国在 未来应该也会允许克隆食品的销售。
32
新制度主义的范式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已经变成超越单 一学科,遍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 的分析路径。
21
西方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三)
• 权变理论学派 • 管理科学学派 • (4)新时期的公共行政理论 • 新制度主义流派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后公共行政理论
2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 支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如传统公共行政理论 和公共选择理论,属于现代理论;支持“以流程转变 为核心”的,属后现代理论。
第三专题
公共行政理论
19
西方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一)
• 1、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流派 • (1)古典管理理论 • 经验管理理论 • 科学管理主义理论 • (2)行为主义理论 • 需要层次理论与激励理论 • 人性管理理论(X、Y、Z理论)
20
西方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二)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进展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进展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进展〔摘要〕为了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行政需要在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局限的基础之上,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这就要求我国公共行政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新进展:一要反思公共行政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破除主流公共行政研究价值中立的神话,促进以解放为认知兴趣的公共行政研究,将公共行政现象还原为社会建构的事实;二要克服公共行政中管理主义的弊端:以矛盾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背景,以辩证法作为公共行政变革的潜在动力,以想象突破公共行政工具理性的局限;三要引导公共行政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以日常语言作为公共行政的通信媒介,以交往合理化原则改造公共政策的过程,以语言游戏的概念重构公共利益。

〔关键词〕公共行政,客观主义认识论,管理主义,语言学转向21世纪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在广泛借鉴西方主流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之上,已经逐步实现了学科的专业化,但是当下所取得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中国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可以忽视西方主流理论的局限性。

美国与欧洲因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使公共行政研究走向了高度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行政与政治的分离、行为主义研究、精巧的统计分析与效法私营部门的改革措施都是专业化所取得的成果。

与之相对,中国社会秩序还在不断变迁、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掩盖其市场与其他领域的秩序还有待完善的事实。

当下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所涌现的问题虽然也包括管理技术方面,但涉及原则性与价值冲突的棘手问题却更为显著,这类问题通常在西方主流行政理论的关注之外。

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不仅要求管理技术实现专业化,也要求公共行政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处理棘手问题。

由于受西方主流理论中客观主义、管理主义和工具理性的限制,我国公共行政难以发展出适用于复杂环境的理论和实践。

我国公共行政研究需要在批判反思西方主流理论局限的前提下开辟出新的发展道路。

当代政治社会因发展出精巧且强有力的控制技术,遏制了人类群体向有利于其本性完善的方向自我合理化的进程。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选聘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选聘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选聘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01组B星发射升空。

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地质环境、山体滑坡、地震灾害等进行有效监测。

A.太原B.文昌C.酒泉D.西昌【答案】:C2.2022年1月6日,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

会议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位。

A.22B.5C.2D.12【答案】:D3.2022年4月27日,《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印发。

《规划》指出,坚持()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人民民主专政C.中国共产党领导D.马克思主义指导【答案】:D4.1931年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所在地是:A.兴国B.于都C.宁都1/ 18D.瑞金【答案】:D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B.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C.具备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特点D.直接导火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A6.批办是指 ( )。

A.对收文应如何办理所作的批示B.对请示报告的处理C.对公文正本的复核意见D.对发文稿的审核批示【答案】:A7.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D.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答案】:B8.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于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及其扩展

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及其扩展
第一讲
•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以政府为中心的观念 受到了质疑: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应该把追 求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政府在解 决“做什么”的问题时,要以满足公共利益 为基本价值取向,而在解决“怎么做”的问 题时,政府则应该追求公众效率。 • 在行政效率的主体转变为政府服务对象后, 不仅行政效率实际成为社会效率,而且形成 了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改革方向。
•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 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科学文化出版 社2003年版。 •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 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 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 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一讲
• “行政”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词汇里古 已有之。“行”是动词,“政”是名 词,二者结合就是执掌政务、处理政 事的意思。 • 西方的行政观基于分权理论:认为 “行政”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并 立“三权”中的行政权或行政权的行 使
第一讲
• “行政”概念提出后,在现实中又引 申出“公共行政”、“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管理”,以及近些年的 “公共管理”等近似的概念。说它们 近似是因为这些不同概念各有不同内 涵,不能简单划等号。
• 为什么多数行政学者都出自美国? • 美国同时具备产生行政学理论的三个 条件。
第一讲
请思考:
• 什么是政府职能? • 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管理职能、服务 职能等我们常说的这些职能间是什么关系? • 我国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与上述职能是什么关系? • 什么是职能转变?改革20多年里职能转变的内 容有没有不同? • 职能转变的任务是我国政府特有的?还是各国 政府都会遇到的?

香河2021-2022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9

香河2021-2022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卷9

香河2021-2022事业编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单项选择题“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楚汉相争时与项羽有关的事“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副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巴尔扎克是l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2: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

?单项选择题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调控方式?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参数调节的调控方式?3: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是( )。

单项选择题否认历史规律的重复性否认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否认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作出了科学判断。

单项选择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党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世界政治经济形势5: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不包括:单项选择题国民总收入货币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6:某旅游团去木兰围场旅游,团员们骑马、射箭、吃烤肉,最后去商店购买纪念品。

已知:(1)有人买了蒙古刀。

(2)有人没有买蒙古刀。

(3)该团的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

如果以上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则以下哪项肯定为真?()单项选择题张先生和王女士都没有买蒙古刀张先生买了蒙古刀,但王女士没有买蒙古刀该旅游团的李先生买了蒙古刀张先生和王女士都买了蒙古刀7:红色:蓝色:花朵()单项选择题和平:战争:革命及格:合格:成就土地:阳光:原野物理学:化学:知识8:一些太空专家指出,太空站和探测飞船很可能带回太空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孤立的空间内可能已经变种变形,如果它们回到地球并逃过被销毁的命运,肯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73 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 1 , 2014 General No. 73
行政学研究
中国行政研究概念创新: 一项学科发展新议程
孙志建
( 上海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上海 200433 )
① 然而, 地推进, 兼顾上述概念类型。 在社会科 , “解释性概念 ” 学中 具有更为深远的价值, 也
现象, 从直观社会事实走向隐藏的社会事实等 , 应是学者努力的方向。 在中国行政实践中, 存在诸多尚未引起学 界注意的行政现象, 而沦为隐藏的事实。 很大 程度上, 社会科学研究的魅力也就体现在对于 “隐藏的事实 ” 的深度揭示和科学解释。 聚焦 “元现象” 乃是识别和揭示出隐藏事实的方法 之一。何谓元现象? 所谓“元现象 ” 是指那些 能更加准确揭示考察对象或研究主题之深层逻 辑或本质的全景式、 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现 , “元现象域的现象予以碎片化处理。 应尽可能基于完整现象而发展或搜寻概念框 架, 而不应为了适用理论之目的随意编辑现象 。 “间断 - 平衡模型 ” 以 为例, 这个概念致力于解 释一个简单的现象, 即“政治过程通常由一种 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 但是偶尔也会出 [9 ] ( P125 ) 。换言之, 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 此 , 处真正的现象既非“政策稳定 ” 亦非“政策变 , 迁” 而是一种二者某种偶然的或比例式的结 , “元现象 ” 合。由此而论 的理念乃是对行政实 践之复杂性和行政现象整体性的尊重。 而且, 对于元现象的聚焦和诠释, 易于在中国公共行 政或公共政策研究中促成概念和理论的创新 。 ( 二) 概念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惯用思维 概念创新需要慎之又慎。为了提高中国公 共行政研究概念创新的质量, 以下几点原则颇 为值得注意: ( 1 ) 精简性原则。概念创新也要遵循奥卡 。 换言之, 姆剃刀, 即“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 ” 倘 若学界已经存在类似的概念, 就没有必要“新 , 瓶装旧酒”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概念生产。 ( 2 ) 客观性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乃是概念 化最为关键的原则。 这也是本文提倡以“现象 聚焦” 推进概念创新的缘由。 当然, 在社会科 学中, 存在指向未来或应然状态, 带有预言性的 概念。然而, 即使此类概念也应当确立在某种 理论论据或经验上的蛛丝马迹之上 。
[ 2]
由此, 概念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决
定了行政学科认知行政实践的理论深度及其限 度。最后, 概念创新乃是推进国际学术对话的
0906 收稿日期: 2013作者简介: 孙志建( 1983 — ) , 上海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理论与 男, 湖南张家界人, 组织理论、 城市( 综合) 治理、 应急管理、 舆情管理、 基层治理创新。
( PP262263 ) [ 4]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 兼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 关 于政策实践的“有效的判断 ” 以概念使用为先 决条件, 忽视明确概念的政策讨论是极其危险 [ 1] ( P202 ) 。另一方面, 的 概念不仅是理论的种子, 而且还是事实收集、 数据承载的工具。 因而, 概念创新对于行政学的理论建构与知识增长颇 具助益。在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的学科, 对于 “概念形成” 问题皆颇为重视。 基本经验是: 对 于概念和学科发展关系的审视贯穿于各学科发 展周期的各个阶段。然而, 在学科成立、 转型和 成长阶段, 对概念创新问题的重视又更具重要 。 , 性 因此 在中国行政学经历了 30 年压缩饼干
[ 8] , “非正式组织 ” 效率的深刻影响。 由此 便成 为组织理论和行政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概念 。
为了深化和推进中国行政实践的理论研 究, 建构符合本土经验且同国际接轨的公共行 政理论, 就当给予“概念创新 ” 以足够的重视。 那么, 怎样的现象聚焦更有助于推进中国行政 研究的概念创新呢? 从学科史的角度考察, 中 国行政研究概念创新可以从国际行政学科的概 ? 在关于中国行政 念创新中汲取哪些“经验 ” 现象的经验研究中, 概念创新应当遵循什么原 则和概念化思维呢? 二、行政学科发展历程中的概念创新 : “经验” 几项 细细考究行政学百年历程不难发现, 概念 创新与学科发展休戚相关。 一定意义上, 概念 创新的质量决定了学科的成熟度与发展空间。 概念创新的止步, 势必影响到学科发展的态势 与前景。基于行政学科概念创新的系统检视, “经验” 可以就概念创新的 作如下总结: 第一, 概念创新必须紧扣行政学的重大基 , “术语 础理论问题来展开。 在行政学研究中 混乱” 现象多缘于问题意识的缺乏。 概念创新 应当是问题导向的, 或者具有明确的理论主题 聚焦。譬如, 金 斯 莱 提 出“代 表 性 官 僚 制 ” 概 念, 就旨在降低官僚制压制和抵消民主的风险 , 促进理性官僚制与代议制政府的协调, 而这 属于行政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二, 具有清晰现象聚焦的概念创新更具 学术价值和生命力。当概念创新脱离纷繁复杂 的行政现象, 则意味着脱离经验世界, 实属缘木 求鱼之举。事实上, 行政学领域那些最具影响 “脱耦 ” ” — —包括 、 “目标置换 、 “有限 力的概念— 理性” 等, 其形成皆基于明确的现象聚焦和扎 实的事实基础。在行政研究的概念创新中强调 现象聚焦, 既有助于避免笼统的、 大而化之的讨 论, 又可确保理论研究的连续性。 譬如, 从“渐 、 进主义” 到“间断—均衡理论 ” 从“渐进调试 ” “混合扫描模型” 到 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三, 应当避免“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 式
96
。“公共行政研究正在发生的全球化意味 前提 着, 现在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学者都需要为发展 ” 公共行政知识的概念和理论作出贡献 。
( P6 ) [ 5]
, “前无古人 ” 的概念游戏。在概念创新中 意味 ; “后无来者 ” 着概念缺乏理论主题聚焦 则意味 着概念拒绝实证检验或只提出研究问题而不重 [7 ] 视研究的跟进。 然而, 英美行政学研究概念 创新的 经 验 显 示, 不会打靶的公共行政研究 ( 概念创新) 不是好研究; 不愿意成为靶子的公 共行政研究 ( 概念创新 ) 同样不是好研究。 换 言之, 行政研究的概念创新要兼顾可追溯性和 。“可追溯性 ” 可证伪性 就是要使概念创新聚 , 焦相应的理论主题 或者至少有“靶子 ” 可打; “可证伪性 ” 旨在以实证研究检验概念创新的 “靶子” 科学性, 或者至少具备成为 的潜力。 第四, 概念创新乃是行政学想象力的基础 、 印证与缩影。戴维德·J·法默尔认为, 在解放 和提升行政学的想象力方面, 恰当的“隐喻 ” 使 用乃是一种基本策略。约翰·W · 金登通过将 “溪流” 的隐喻引入公共政策研究, 提出了“政 策溪流” 和“多源流模型 ” 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极大地丰富了议程设置和政策变迁研究 。 第五, 批判性的学术对话是概念创新的不 竭动力。美国行政学的概念创新仰赖于一种基 于多元学科 ( 和哲学背景 ) 的批判性的学术对 “非正式组织 ” 话。以 概念为例。 在古典行政 , 理论中 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权威的正式结 构的精细设计。然而, 霍桑实验和 1948 年巴纳 德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 则挑战了这种主 导性的解释, 二者共同关注到“非正式组织 ” 对 于组织中成员的工作动机、 合作意愿以及组织
它是对于某种原因状态的界定, 在研究 或基础, 设计中主要扮演自变量甚至是因果机制的角 、 “目标 色。常见的解释性概念包括“脱耦化” 、 “有 限 理 性” 、 “交 易 成 本” 、 “路 径 依 置换” ” “非正式组织” , 、 “偏好伪装” 赖 以及 等等。 相 , “倡议性概念 ” 比较而言 所刻画的情况在当前 往往缺乏经验支撑, 它更多扮演规范性的倡导、 应然描绘 或 目 标 导 向 的 功 能。 譬 如“共 产 主 ” “政治与行政二分 ” , 、 “后工业社会” 义 以及 等 等。总体上, 在行政研究中, 概念创新要成体系
应当成为创新的重点。 “ 三、 迈向基于 元现象” 的中国行政研究概念创新 反思中国公共行政 30 年发展历程, 诸多前 辈在理论引进、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以及理论创 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30 年后的今天, 行 政学研究者当有新的历史使命: 扎根于中国公 共行政实践, 运用规范的质性或量化研究方法, 就中国治理经验进行深刻的理解、 诠释和解释 性研究, 进而创造关于中国公共行政的概念和 。 理论 基于此, 方能营造中国行政学的“想象 , “中国元素” 。 力” 为行政学的发展贡献 “元现象” ( 一) 现象聚焦的层次性与 在中国行政的经验研究中, 对于数据的重 视超过了对于完整意义上的“现象 ” 的重视, 这 部分解释了概念创新不足的问题 。重数据而轻 现象的研究, 不仅使得行政学界忽视对于现实 的总体关照, 甚至还出现了以局部替代整体的 错误研究。基于此, 有必要在关于中国行政的 经验研究中掀起一场挽救现象的知识运动 。 然而, 现象聚焦具有内在的层次性。 不同 层次的现象聚焦决定了理论建构的方向与空 间。低层次的现象聚焦难以支撑富有洞见的概 念创新。在中国行政研究中, 从对常规现象的 , 聚焦走向反常现象 从碎片化现象走向总体性
[6 ]
第六, 系统地推进概念创新更加有助于行 政学科的发展。行政学领域的概念包括标签性 概念、 描述性概念、 解释性概念、 倡议性概念等 , “标签性概念 ” 四种类型。其中 是对于某种领 域、 事物或活动的分类和命名, 其成果多为行政 、 “预算” 、 “政策 学基本范畴, 譬如“公共行政” , 、 “监 管 政 策” 、 “新 公 共 服 务 ” 工具” 等 等。 “描述性概念 ” 常常是在现象聚焦中被提炼出 来, 要比标签性概念更为生动, 它是对某种结果 状态的描述, 在研究设计中主要扮演待解释项 或因变 量 的 角 色。 譬 如“反 直 觉 效 应 ” 现 象。 “解释性概念 ” 而 往往具有经验事实作为原型 97
摘要:“概念” 是理论创新与知识增长的基石。扎根于本土社会的事实且同国际理论接轨 的概念创新乃是推进中国行政学蓬勃发展的重要一环 。 概念创新没有标准程式。 中国行政 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亟需汲取国际行政学科发展历程中概念创新的基本经验 ( 譬如现象聚焦、 锁定重大理论问题等) , 客观性、 中立性、 开放性、 平衡 遵循概念创新的基本原则( 包括精简性、 、 、 、 “类型 ” “类比 ” “变量 ” 性以及情境性等原则) 和科学思维 ( 包括“领地 ” 思维 思维 思维 思 、 “关联” “特质” 维 思维以及 思维等 ) , 并将概念创新同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统筹把握。 在关 )、 于中国行政学的研究中, 有必要倡导一种基于现象聚焦 ( 尤指“元现象” 锁定学科重大理论 。 问题且以中层概念生产为取向的概念创新 关键词: 挽救现象; 元现象; 概念创新; 中层概念; 行政学想象力 0 8860 ( 2014 ) 01009607 中图分类号: D0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补课” 式快速 之后的今日, 提出中国公共行政 研究概念创新的问题正当其时。 当前, 从学科发展的高度倡导在中国公共 行政研究中推进概念创新, 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 概念创新乃是尊重行政实践复杂性和生 , “我们只 动性的基础。正是基于此, 法默尔称 能 依 据 某 一 概 念 系 统,某 一 视 角 来 看 世 ( P27 ) [3 ] 。实际上, 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不 界” 存在的事物 ” 的分析和测量, 学者必须依赖一 些基本的概念。 其二, 概念创新乃是巩固和提 升行政学科地位与身份的基础。概念化环节乃 是将感性认识上升至“论理的认识 ” 的关键步 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