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说课设计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1. 解释概念:间歇脉、短绌脉、
达标检测 2.高热病员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是( )
( 5 分钟) A.皮肤苍白、寒战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布置预习 1、正常脉搏的评估 ( 2 分钟) 2、正常呼吸的评估
课后记
对体温的观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并不陌生,但要想正 确评估并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就需要认真的观察并熟练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分为测腋温法、测口温法和测肛温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2、体温计的检测 相差 0.2℃以上或体温计有裂痕,即不能使用。
三、课堂小结
见首页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五、布置预习(指出具体要求)
4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原因
2、发热过程
3、临床分度
4、常见热型
5、体温过高的护理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2、体温过低的护理
三、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副板书
5
2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设疑的方式,同学们有过体温高的时候吗? 知道体温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本次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指 T P R BP (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相对恒定
F=C×9/5+发热程度的划分
达标教学
( 80 分钟)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4.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如何护理高热和体温不升的患者?
2怎样正确地进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
3.阐述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常用诊脉的部位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
分析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口表、腋表消毒法: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后取出,擦干用离心机甩水银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
1.发热程度的划分
(1)低热:37.5-37.9℃(99.5-100.2℉)如结核病等。
(2)中等热:38.0-38.9℃(100.4-102.0℉)如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0-40.9℃(102.2-105.6℉)如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105.8℉)及以上。如中暑。
2.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骤升见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3.热型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标题: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异常体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
3. 学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正常体温范围,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范围。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观察和记录体温对于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教学主体:3. 解释异常体温的原因,如感染、炎症、代谢问题等。
4. 介绍不同测量体温的方法,如口腔、腋下、肛门等,并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5. 演示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强调卫生措施的重要性。
6. 讲解如何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包括测量时间、体温数值、测量部位等,并提供示例。
实践操作:7. 分组进行体温测量实践操作,学生互相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
8.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讨论与总结:9. 引导学生讨论异常体温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根据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0. 总结教学内容,强调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护理措施。
作业:1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家庭成员或亲友的体温变化,并根据变化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建议。
教学辅助:- PowerPoint演示文稿- 体温计- 教学板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测量方法的正确与否、观察和记录体温变化的准确性等。
-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观察和记录异常体温以及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拓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疾病或病症引起的异常体温变化,并探索相应的护理方法。
-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体温异常症状,如发热、低体温等,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案撰写时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课件
3.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 及时补充营养。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22
一 、体温过高: 二 、发热的程度(四度) 三、发热过程及表现(三期)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退热期
小
1、稽留热
结
四、常见热型(四型)
2、驰张热
3、间歇热
4、不规则热 1 、降低体温
五、护理措施
2 、加强病情观察 3、补充营养和水分 4、促进患者舒适
体温的观察与5护、理学心时理护理
23
作业布置:
1、体温过高、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的概 念。
2、三个时期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3、在生活中观察了解体温过高的过程及表现。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返回 17
药物降温: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
使用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 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 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返回 18
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
日测量四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
(三)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 小时或更长,然后 下降至正常或正常 以下,经过一个间 歇,体温又升高, 并反复发作,即高 热期和无热期交替 出现。见于疟疾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12
(四)、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 定规律,且 持续时间不 定。见于流 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2.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 寒、寒战 (1)骤升:体温数小时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门:护理与康复学院教研室: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姓名:张敏专业技术职称:助教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学期:2011~ 2012学年秋季学期教案附页(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六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学生何谓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 signs)包括体温T (temperature),脉搏P(pulse),呼吸R (respiration),血压Bp (blood pressure),简写TPRBp。
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态的可靠指标。
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案例】患者王某,男性,30岁。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升高达40.5℃,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请问:(1)此时患者发热的程度及处于发热过程的哪个时期以?(2)如何给患者降温?(3)1小时候该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5.5 ℃,脉搏细速,四肢湿冷,针对患者此时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基础部分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又称体表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低于体核温度。
(一)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安静时:内脏●活动时:骨骼肌2.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二)体温的调节1.温度调节器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3.体温调节过程调定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受控系统(1)产热装置(骨骼肌活动或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使激素分泌增加)复习引入新内容了解熟悉讲授法导入式启发式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5min65min8min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二)体温过低
定义: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低于 35℃以下称体温过低。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
(二)体温过低
2、分期: 轻度 32-35℃ ; 中度 30-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消失 致死温度 <25℃
3、症状:发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紊乱, 昏迷。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临床常见热型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日又逐渐降至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称波状热。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 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的交替出 现,称为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2、发热过程及症状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表现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
上升。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骤升、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持 在较高水平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 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 减少
③退热期
散热>产热,体温 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渐退、骤退)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1次 (2) 保暖:室温、保暖、暖箱 (3)尽快去除病因,做好抢救准备 (4)给与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 抗力
四、体温的测量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基础护理课件)
(三) 体温的调节
▪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下,通过发汗、寒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 和散热,将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 行为性体温调节:根据环境温度和个人冷热感觉,有意识 地调整身体姿势和行为。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若长期从事夜间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出现夜间体温上升, 白天体温下降的现象。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年龄 ✓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有所降
低。儿童略高,老年人略低。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调节功能差,体温变化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新生 儿硬肿症、脱水热。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
体温是如何产 生、维持和调 节的呢?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
▪ 体温/体核温度 - 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相对稳定且 较皮肤温度高;
平均温度
37.5℃(99.5℉) 37.0℃(98.6℉) 36.5℃(97.7℉)
正常范围
36.5-37.7℃ (97.7-99.9℉)
36.3-37.2℃ (97.3-99.0℉)
36.0-37.0℃ (96.8-98.6℉)
(一)正常体温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换算方式: ℃=(℉-32)*5∕9 ℉=℃*9∕5+32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详细描述
在使用体温计时,应遵循正确的测量姿势和时间,避免在剧烈运动或饮食后立即 测量,同时注意检查体温计的完好性,如有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此外,不同 类型的体温计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误区三:忽视其他症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
发热不退
对于持续发热的患者,应寻找病因, 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寒战、颤抖
寒战和颤抖可能是体温升高的表现, 应注意保暖和观察病情变化。
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
对于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应及时就 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05
常见误区及解答
误区一:只有发烧才需要关注体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误区二:体温计使用不规范
总结词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安全
水银体温计易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水银泄漏。电子体温计的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要避免划伤或撞击。
03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范 围
正常体温范围
1
体温的生理波动
2
体温的测量方法
3
影响体温的因素
环境温度
生理状态 疾病与药物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体温的影响
年龄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多喝水
监测体温
休息
低热护理措施
保暖
适量运动
饮食调理 观察病情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性别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所以体温稍高于男性。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与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有
多媒体课件
挂图
15分钟
1.讲授
(1)体温的生理
2.散热过程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其方式有辐、传导、对流、蒸发。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固定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体温单位以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表示,其互换公式为:
℃=(℉-32)×5/9
(五)生理性变化
1.昼夜时间正常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清晨2-6时体温较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其波动范围在0.5-1℃之间。
(二)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分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两类
生理性体温调节指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与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约37℃。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根据环境温度与个人对冷热的感觉来进行调节,主要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
(三)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主要通过骨骼肌运动、食物的氧化分解、中枢神经的兴奋等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塞患者不宜采用直肠测温法;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 min后才可测直肠温度。
(5)腋下有创伤或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应重复测量。如体温异常应报告医生。
(7)插入肛表勿用力,以免损伤直肠粘膜。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引言。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照顾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体温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份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关注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体温的基本知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在36.5℃至37.2℃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环境和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观察和照顾体温的变化。
二、体温的观察。
1. 观察体温的方法。
观察体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温度计、耳温枪和额温枪。
口温度计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时应将温度计放入口中,保持3分钟左右,然后读取温度。
耳温枪和额温枪则是通过测量耳朵和额头的温度来获取体温数据。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观察体温的时间。
体温的观察时间应该选择在早晨醒来后、中午和晚上睡前三个时间点进行,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体温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对于有体温异常症状的人群,应该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观察体温的注意事项。
在观察体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测量结果;(2)测量体温的部位应该是干燥清洁的,避免出现误差;(3)对于口温度计的使用,应该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三、体温的照顾。
1. 体温升高的处理。
当体温升高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2)物理降温,如擦浴、冷敷等;(3)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2. 体温降低的处理。
当体温降低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暖。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穿着保暖,增加衣物层次,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2)保持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3)饮食调理,多摄入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如姜汤、红糖水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学说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分钟
布置作业
10分钟
总结测试
70分钟
任务实施
5分钟
任务引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1分钟 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预习体温的产生及调节机制
提问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冷”
任务1:评估王同学病情, 提出护理问题。
综合性 评价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重难点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 激励、唤醒和鼓励!
——第斯多惠
谢谢各位评委
任务2:实施护理措施。
任务3:判断王同学的热型。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布置作业 边讲边演示
角色扮演 图片展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模拟病房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实践教学
小组合作
反思讨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小儿:2-3CM
酒精擦浴 波状热、回归热
通过新知识的回顾,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点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布置作业
以问题为中心 分组讨论
病例讨论
患者李某,女,38岁,持续高热1周, 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与上午 8时收入院。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 钟,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 口唇干裂,食欲不振。上午8:20给与退热剂 后,体温降至38.9℃,下午2:00体温升至 39.8℃,大量出汗,口干。
基于经验学习理论的体温观察与护理的说课设计
相应 的护理措 施是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 : 常见热
地谈 自己的教学设 计及其理论 依据 , 然后 由听者 评说 , 达到相
互交流 、 共 同提高 的 目的【 “ 。体温观察 与护理在 日常生活中很 常
型、 测量体温 的注 意事项 ; 体温 曲线绘制。难点确立的依据是 :
学生在之 前的学习 中并未接触过具体 的疾病 , 而 4种热型描述
本次授课 对象为高职护理二年级 的 5 2名学生 ,全部 为女
生 。K o l b学习风格问卷调查显示 : 该班学生学 习风格 以发散型
笔者选择 了李 晓松 主编的《 基础护理技术 》 , 本 书有 配套 的
实验 指导及习题集 。除此之外 , 笔者 还参 考了 2 0 1 3年《 全 国护 士执业 资格 考试指 导丛书 》 以及学 生之前学 习的解 剖 、 生理和
体温观察与护理选 自 教材第 十一章 “ 生命体征 的观察 与护 理” 第一节 , 此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完“ 患者人 院与出院的护
理” 之后。一方面是学生 已经认识 到患者在人院后、 出院前都需
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学 习 , 培养 和提高学生 的动手 能力 。
笔者为 了解学生 的知识储 备情 况 , 调阅 了学生人体解剖 与组 织 胚胎学 、 生理学 、 护理 学导论的考核成绩 , 发现该班学生这 3门 课程成绩分别 为 : ( 8 1 . 1 9±7 . 4 7 ) 分、 ( 8 2 . 2 7 ±8 . 6 8 ) 分、 ( 9 1 . 8 7±
则较多 , 学生容易遗漏。
2 目标 确 立
验学 习过程是 由 4个学 习阶段构成 的环形结构 ,包括具体 经
验、 反思性 观察 、 抽象概 念化 、 主动实践翻 , 认为学 习是 “ 改造 经
说课稿护理学体温测量
说课稿护理学体温测量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护理学体温测量》。
一、教学目标在开始今天的说课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体温测量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患者负责的专业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温测量的意义与原理2. 体温测量的方法与步骤3. 体温测量的注意事项4. 异常体温的识别与处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不同体温测量方法的操作流程。
2. 难点:理解体温测量的原理以及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异常体温。
四、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体温测量的基本知识。
2. 示范法:老师现场示范体温测量的正确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体温测量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异常体温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体温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体温测量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2. 体温测量的意义与原理讲解体温测量的意义,包括监测健康状况、诊断疾病、指导治疗等。
接着介绍体温测量的原理,包括体温的生理调节机制以及常用体温计的工作原理。
3. 体温测量的方法与步骤详细介绍不同体温测量方法的特点,如口腔、腋下、肛门等,并重点讲解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示范操作老师现场示范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体温测量的实践操作,老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操作技能。
低体温护理课程设计
低体温护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低体温的定义、成因及对身体的影响。
2. 学生能掌握低体温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
3. 学生能了解低体温在不同年龄段和疾病患者中的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评估患者低体温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低体温护理的相关设备,如保暖设备、体温监测设备等。
3. 学生能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低体温护理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低体温护理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职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心患者,尊重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注重团队协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
学生特点:学生为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临床实际,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低体温护理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为后续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低体温的基本概念:包括低体温的定义、分类、成因及生理影响。
- 教材章节:第三章“体温调节与异常”2. 低体温的预防与识别:- 预防措施:环境保暖、合理饮食、运动等。
- 识别方法:体温监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低体温的预防与处理”3. 低体温护理操作技术:- 保暖措施:使用保暖衣物、被子、暖风机等。
- 体温监测:使用体温计、耳温枪等设备。
- 教材章节:第四章“护理操作技术”4. 低体温护理评估与干预:- 评估患者低体温风险: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
- 制定护理计划: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低体温护理计划。
- 教材章节:第五章“护理评估与干预”5.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低体温患者的典型案例,总结护理经验。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的说课设计
“体温的观察及护理”的说课设计
赵春莲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16(034)006
【摘要】体温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掌握患者体温的观察及护理技能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为满足岗位需求,使护理工作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基于护理教学的研究,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5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包括现代教法和学法在护理专业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总页数】3页(P65-67)
【作者】赵春莲
【作者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青岛2663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基于经验学习理论的体温观察与护理的说课设计 [J], 刘凌;赵巧红
2.循证护理在全麻病人低体温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杨文娴;邓彩霞;梁建丽;罗志婷;梁宇慧
3.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黄静
4.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直肠癌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黄静
5.观察手术室护理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低体温护理的临床作用 [J], 连佳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温观察与护理说课设计
分组练习
5min
随机考核
40min 5min
15min
15min
10min 11
Part2
教学对象 及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12
教学对象及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
认知水平
学习心理
动手能力
全日制本 科二年级
有一定的 基础理论 知识及较 强的理解 能力
课堂学习 的厌倦心 态
实际操作 能力不强
17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3 min
1.针对该病人,目前最重要的评估内容是什么? 2.如何为该患者测量体温?间隔多长时间监测 一次?测量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3.针对该患者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18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温故—1.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1)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热能,维持体温。 (2)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 (3)体温的调节:生理性和行为性
小组成员:巩文花、王宇、邹宇、 刘芮寒、王婧
讲解人:王婧
1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及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
Part1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3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
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必修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护理人员专业考试中占的比例较大
教学反思
27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 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促使和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
28
教学反思
教师未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细节调查 小组练习时,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加大
测量身体的体温变化说课稿
测量身体的体温变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测量身体的体温变化的方法和工具。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体温计来测量身体的温度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测量结果。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判断体温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示范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支体温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测量体温的重要性,以及体温异常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身体的温度变化。
2. 新知呈现(10分钟):- 示范用体温计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步骤。
- 解释体温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3. 操练与讲解(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体温测量实践,并互相监督和指导。
-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使用方法。
- 辅导学生解读测量结果,并引导他们分析体温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情况。
4. 拓展延伸(10分钟):- 舌下体温、腋下体温、额头体温等不同部位的测量方法。
- 具体体温数值与身体健康状况的关联。
5. 小结与归纳(5分钟):- 总结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步骤。
- 强调体温异常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6. 实践与应用(10分钟):- 针对学生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进行体温测量。
- 学生之间进行结果交流和讨论。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测量身体的体温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掌握了正确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练和拓展延伸等不同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测量体温的理解。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体温测量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体温教案设计
体温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体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体温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技巧。
3. 理解正常体温范围及其变化。
4. 学会分析和解读体温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白板、标尺、温度计、实验报告范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温度计。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个温度计图像,引起学生的注意。
-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温度计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我们为什么要测量体温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体温的定义和意义,强调体温对健康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利用幻灯片或白板,介绍测量体温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口腔、腋下和直肠测温法。
- 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并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
- 解释正常体温范围及其变化,包括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体温范围。
3. 实践操作(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支温度计和一个标尺。
- 让学生互相练习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自己和同伴的体温。
-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 实验报告(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测量结果、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 提供一份实验报告范例供学生参考。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讨论体温的意义和变化原因。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体温,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 要求学生撰写一份体温观察报告,包括多天的测量结果和体温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了解其他测量体温的方法,如红外线体温计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2. 引导学生探究体温异常的原因和可能的疾病,加深对体温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包括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人:王婧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及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Part1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
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必修的一门专业基
础课 护理人员专业考试中占的比例较大
1.针对该病人,目前最重要的评估内容是什么? 2.如何为该患者测量体温?间隔多长时间监测 一次?测量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3.针对该患者的护理要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温故—1.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1)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热能,维持体温。 (2)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 (3)体温的调节:生理性和行为性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
能能力力
目标
目目标标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关心和爱护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常体温与异常体温的特点
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
体温测量技术及注意事项
难点
几种常见热型判断
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
教材分析 时间安排 90 min
讲授新知理
创造情景 论+视频演示 新课导入
课堂小结 示教
分组练习
5min
随机考核
40min 5min
15min
15min
10min
Part2
教学对象 及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对象及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
认知水平
学习心理
动手能力
全日制本 科二年级
有一定的 基础理论 知识及较 强的理解 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学习 的厌倦心 态
实际操作 能力不强
教学对象及方法 教学方法
问答法
——让学生更
好的参与课堂,
01
积极思考
—— 激 发 学 生
03
的学习兴趣
演示法
讲授法
——让学生
02
理解理论知识
及操作要领
——分组练习能
04
调动学生积极性,
有目的的练习
练习法
教学对象及方法 学习方法
观察法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 以及教师的演示
总结归纳法
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总结注意事项。例如哪些患者不 适合测量口温?哪些患者不适合测量腋温?哪些患 者不适合测量肛温?遗漏之处由教师补充。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5 min
课堂小结
回忆流程 引导答问
Part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 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 促使和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思考-5.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
通过前面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护士该对患者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6.体温测量技术
口温 腋温
肛温
视频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7.体温测量注意事项
通过前面的案例,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在给患者测量体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在
知识
能力
情感
目标
目标
目标
解释体温过高、体温过低、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的概念 熟悉正常体温、异常体温的特点 准确说出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目知目识标识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熟练掌握体温测量方法、体温计的消毒方法 能分析常见热型曲线图并总结其规律 对体温异常者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 运用体温的观察及护理的有关知识对患者和其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对比—2.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体核温度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对比-3.发热程度的判断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3~38℃ 38.1~39℃ 39.1~41.0℃ 41℃以上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40 min
4.常见热型
让学生观察不同热型的曲线图,归纳出它们的规律, 对比记忆。
教学反思
教师未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细节调查 小组练习时,教师掌控课堂的难度加大
感谢您的聆听
时间:2017.5.4
技能实践法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中体 验,使感性认识得到升华
Part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案例导入 2 min
患者,女,45岁,发 热一周,体温持续在 39-40℃,以发热待 查入院。皮肤潮红, 口唇干裂,神志清楚。
激发兴趣、深入课堂 创设案例、引导课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3 min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地位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正常的体温及生理变化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的测量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作用
提高学生评估生命体征能力 培养学生病情观察意识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增强面对临床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