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第1课时 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1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
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文本学习1.听课文录音,正音。
济水( ) 子颍( ) 南麓( ) 砌石( )郦道元( ) 徂徕( ) 戊申晦( ) 须臾( )绛皓( ) 岱祠( ) 石罅( ) 瀑水( )汶水()石磴()樗蒱()绛皓()若偻()姚鼐()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一、作者和桐城派简介1、《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创始人方苞。
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
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方苞(1668~1749)中国清代散文家。
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
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
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
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
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
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步骤一、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 义法”,主张以“ 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 义理、书卷、经济 ”,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 神气" " 音节 " "字句 "。
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实际上是以"考据 " "辞章 "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 "义理"。
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3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篇1【教材定位】《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学习指引】《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学习重难点】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姚鼐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
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登泰山记》的基本内容,领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1.1.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1.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登泰山记》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2.2.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2 纸质教材: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泰山的诗歌和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4.2.1 学生自读课文《登泰山记》。
4.2.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4.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3.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进行课堂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5.1.2 学生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5.2.2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精选7篇)《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工具:电脑多媒体设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导语: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
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
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泰山记》全文;(2)了解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识别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体会登泰山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实词、虚词的解释;(2)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翻译;(3)作者创作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实词、虚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3)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详细分析文章的句子结构和翻译;(3)讲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泰山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纠正;3. 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表达能力。
《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登泰山记》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艺术也逐渐成为高中学习的一门核心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现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其中,《登泰山记》作为吴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散文,也是高中生学习的必修文学作品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带着导学案学习《登泰山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背景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
其中,《登泰山记》是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散文,为了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学习《登泰山记》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1.吴晗简介吴晗是一位出生在浙江宁波的现代散文作家,曾在北京大学任教,其作品涉及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多个领域。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吴晗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塑造出了一系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成为了近代散文艺术的一位代表人物。
2.太行山、华山、泰山太行山位于山西省,是中国北部秀丽山岳中的代表。
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市华阴县,是中华五岳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登山文化登山与徒步健行日益受到年轻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人们了解自然的一种方式。
伴随着中国旅行业和户外运动的发展,登山文化逐渐被推广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
二、文章内容《登泰山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登泰山的经历。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看到的美景、感受到的情感以及一些历史的记忆。
它的主题是旅行中的感悟,是一篇表达“人所见所听所感”的随笔散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启示性的探索文化精神的文章。
1.文学形式《登泰山记》采用的是散文的形式,从个人角度出发叙述作者的体验和见闻。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写作方式,历史上很多文学大师都曾经使用过这种写作方式,它是一种非常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写作方式。
《登泰山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登泰山记》中的重点词汇。
2. 分析并欣赏《登泰山记》中的自然景观描写,领会作者的山水情怀。
3. 领悟《登泰山记》中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1.2 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2. 自然景观描写的分析与欣赏。
3. 人生哲理的领悟与品德修养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自然景观描写的分析与欣赏。
3. 人生哲理的领悟。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自然景观描写的深入分析与欣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自然景观描写的方法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自然景观描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登泰山记》的文本、自然景观图片和相关视频。
2. 纸质教材:提供《登泰山记》的原文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泰山的历史地位和自然景观。
2. 引导学生关注《登泰山记》的文学价值。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言文词汇:解释并运用《登泰山记》中的重点词汇。
2. 分析自然景观描写:解读并欣赏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3. 领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人生哲理。
4.3 教学巩固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哲理。
2. 回答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来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词汇、自然景观描写和人生哲理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名师学案1
登泰山记核心素养|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任务群学习目标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主题时文静听泰山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
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
似乎总是在找寻着什么,而究竟是在寻觅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
泰山是一部大书。
这座伴我成长了10多个年头的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
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
他身上的神秘、宏阔、包容、温和的气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赋予我力量、信念和勇气,让我感受到充盈、欣喜和宁静。
泰山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于变幻多姿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
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
夏季的泰城人喜欢早早吃完晚饭,携家带口来到黑龙潭下乘凉,我也不例外。
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
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
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
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
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
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
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
李白在遭遇仕途“寒流”后,寄情山水,放逐山林,如游仙一般肆意挥洒诗情。
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雄伟迤逦的美景让惯于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文预习案学案(教师版)一、作者介绍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
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二、背景介绍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文体介绍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四、资料链接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
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1.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
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并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同时,通过本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体会描景特点,研究写景方法,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识一识,识泰山1.导入新课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古称东岳,别称XXX、岱岳。
它那磅礴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日出景观,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登临者,而这些登临者又以他们那绝妙的诗章为这位XXX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使之更加名扬天下。
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XXX的《登泰山记》堪称经典,今天就让我们随着XXX的步伐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2.泰山——五岳独尊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
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XXX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历代帝王到泰山封禅27次,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1987年,被XXX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写出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等登泰山而小天下”是XXX的名言,XXX也曾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
泰山和XXX因为不计较微小的细节而成为了伟大的存在。
这也是XXX在《谏逐客书》中提到的。
而XXX则认为,人们都有一死,有的人像XXX一样重要,有的人却像鸿毛一样微不足道。
泰山的伟大表现在许多方面。
即使在泰山崩塌的情况下,它的颜色也不会改变。
当人们心灵合一时,泰山也能移动。
但有些人眼中却看不到泰山的伟大。
许多人用“稳如泰山”、“安如泰山”来形容自己的稳定和安全感。
就连蚂蚁都能搬动泰山,说明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有时候我们被一些微小的事情所迷惑,就像一片树叶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泰山。
登泰山记问学案第一课时
2020级语文上册导学练《登泰山记》第一课时授课人:汝吉迎班级:高一 15 、16 班时间:2020年10月13日周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出写景记游顺序,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结合写景状物的内容,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诵读、精读。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资料;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3、翻译第一、二段,整理第一、二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翻译第一、二段,整理第一、二段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鉴赏景物描写内容。
课前预习1、姚鼐及“桐城派”《登泰山记》选自,作者姚鼐,字,一字梦谷,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派集大成者。
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2、有关“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创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自主学习1、注音汶.水()南麓.()樗蒱..()磴.()几不可登徂徕..()而皆若偻.()石罅.()瀑.水()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第1、2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赏读《登泰山记》,了解姚鼐作为桐城派代表,其语言雅洁的风格。
2.注意《登泰山记》“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特点,体会姚鼐登泰山的情感和意趣。
【学习重点】1.细读文章,品析重点段落精彩语段,感知文章语言简雅的特点。
2.在赏读的基础上,体会“小细节”与“大印象”的特点,从中感悟作者姚鼐登临泰山的独特情感。
【学习难点】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文章描写“雪”的“小细节”,并能概括出“大印象”,以及能够感悟二者有机融合后,从“我”与“自然”的角度,即情景交融,来思考作者与泰山之雪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登临泰山的愉悦和洒脱之情。
【教法学法】精读与略读结合、合作探究、对话生成【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任务】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围绕《登泰山记》创作绘画作品,主题包括:游踪图、泰山夕照图、泰山日出图等。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8分钟)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绘画作品、呈现泰山游览路线图根据绘画作品,并结合文章内容提出学生初学困惑: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说“最高日观峰”,而不是“最高玉皇顶”?2.作者为什么要从中谷入山?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这天登泰山?[教师预设]1.客观角度:从中谷入山更加便捷;中谷风景更加美丽。
2.主观角度:“最高日观峰”与除夕夜登山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意趣[设计意图]1.通过作品展示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游踪脉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提出初学困惑,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铺垫。
二、明确学习任务(3分钟)(一)学习任务1.赏读《登泰山记》,了解姚鼐作为桐城派代表,其语言雅洁的风格。
2.注意《登泰山记》“小细节”与“大印象”相结合的特点,体会姚鼐登泰山的情感和意趣。
(二)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再次点明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游踪,着力描写了两幅风景画面:泰山夕照图、泰山日出图。
文章行踪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构思严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16。
2 登泰山记学案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相应实词、虚词.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预习新课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雪”构成连贯全文的一条线索,是映衬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比和渲染作用。
“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出此行的非同寻常。
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阔的视野。
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之中。
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积雪之多,日出前的气侯之寒。
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
文章末尾的“积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白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俗的崇高和磊落襟怀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二)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
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
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
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
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总体感知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四、导读理解学习第一段: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
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2.古长城在哪里?“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作者怎样介绍日观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以古长城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给第一段图画命名。
泰山地理概貌图。
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
作者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学习第二段:1.全段由几幅画组成?根据画面划分层次。
三幅2.为第一幅画命名:旅游路线图。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
“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
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幅画命名:登临泰山图。
5.划出登山的时间及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点明节令,为下文作铺垫。
登山路线: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6.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景象特点,并说明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险。
①崖限当道,世谓天门;②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7.为第三幅画命名:泰山夕照图.8.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9.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
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学习第三段:1。
这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泰山观日出。
作者描绘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如果说夕照图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生机勃勃,对比映衬之下,足见其阳刚之美.2.作者写了哪些自然景观?重点写了什么?写了大风、积雪、云雾、雪峰、朝霞、太阳、大海、远山,重点写日出时“极天”的变化。
3.作者的观察顺序、描写顺序各是怎样的?观察顺序:由暗到明(稍见云中……→正赤如丹……)同近到远(自足下……→极天云一线异色)由东到西(亭东……→回视日观以西峰)描写顺序:日出之前(大风、积雪、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日出之时(一线异色、五彩、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日出之后(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
品味作者描写日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法。
示例:写日出之前的情景,“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云雾弥漫,不但写出“风扬积雪”的视觉,而且写出了“击面"的触觉.“扬”“击”二字把劲急的风力描绘得十分突出。
风力之急,气候之寒,积雪之多,使人感同身受。
以摴蒱比喻雪中的远山,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摴蒱。
作者抓住远山又白又小的形、色特点,显得十分贴切。
再从这一判断句式来看,作者先写直觉(像何物),进而判断出实际是什么(山也),完全符合观察的过程,显得十分真实.这是一幅云雾中的山的静态图.写日出之时的景观,着重观察描绘日出前后色彩的变化。
以静衬动,是一幅流动着色彩美的动态图。
从“一线异色”到“须臾成五彩”到“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倏忽万变的壮美景象。
一个“承”字,把旭日写得仿佛有一双巨手轻托着徐徐上升,又以汹涌着、摇动着、充满无穷生命力的红光为衬托,情景愈加显得奇丽。
紧接一句“或曰:此东海也",好像是谁突然发现,惊呼了一声,引发了我们对日出的壮观景象进行想象:原来太阳是从一片红光闪耀,涵澹澎湃的东海之中升起来的,难怪它是那样的绚丽,热烈,浑圆。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作者由东而西,由高到低,写晨曦中山峰绚丽多姿,是一幅奇异的立体风光图。
没有一个字写冰雪,却使我们能够从它的形象中想象到。
而“或得日,或否”的山峰,尽管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皆若偻”。
课文注释多说一句“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是有道理的,这里以群山有如臣服于下、敬礼膜拜的姿态来反衬泰山的“五岳独尊"的巍峨气概,也使日出景象显得更加庄严。
学习第四段:1.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
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
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学习第五段:1.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
这种静美,给我们以和谐的色调感。
游览结束之时,作者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泰山之冬印象图,这幅图画,犹如风光影片的结尾,最后再给你一瞥全貌,虽无细部刻划,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总体印象。
1。
《登泰山记》中说“少杂树,多松”,又说“无树”。
是否矛盾?为什么?2.《赤壁赋》第1自然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作者有哪些活动?心情如何?3。
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于一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
请结合文章分析。
4.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答案:不矛盾。
“少杂树,多松”,是指整个泰山的总体情况;而“无树”是说“日观数里内"的局部情况。
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
2.答案:(1)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清风徐来,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 (2)活动: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3)心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3。
答案:①《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谷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归途中的庙宇,皇帝行宫、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物候,以此表达对泰山的热爱。
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汶水》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
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东谷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
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③“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精彩,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词章"的创作思想。
4。
答案:文章是按照“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介绍人文景观-介绍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所见所思的.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