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类
✓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 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 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发祥地:美国Kaiser医院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 现为大型康复医疗机构应用,尚未普及。
(中康三大不传技术之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
以连续诱导、神经交互支配和扩散过程为理论 基础,将与功能有关的运动组合起来,以最大 阻力和牵张技术通过近端较强肌肉力量的扩散 作用促进远端较弱的肌肉力量,并以螺旋和对 角线为特征模式的一种运动技术。
量得以增加。
扩散
➢ 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 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时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 (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空间总和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力量; ➢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 ➢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
✓ 激活关节感受器; ✓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
communication)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简史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内科医师 Herman Kabat 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病 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1954年由康复 治疗师Knott为中心,面向美国及世界 各地的治疗师传授技术。后广泛应用于 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
及特殊的PNF的 治疗手法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牵张(stretch)
当肌纤维被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 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 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 ➢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 加 (Gellhorn, 1947) ;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 激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 ( 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骨折、手外伤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禁忌证
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 部位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
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性 期;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
基本手法技术
1. 手法接触 (manual contacts) 2. 牵张 (stretch) 3.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4.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5.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6. 时序 (normal timing)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8.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5. 扩散和强化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 力障碍的患者、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 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患 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治疗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神经生理学术语
后续效应
➢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
也随之增加; ➢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是肌肉力
射; ✓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 分类Biblioteka Baidu
✓ 持续牵引; ✓ 变化性牵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
✓ 激活关节感受器; ✓ 促进关节的稳定; ✓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 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 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 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发祥地:美国Kaiser医院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使用, 现为大型康复医疗机构应用,尚未普及。
(中康三大不传技术之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
以连续诱导、神经交互支配和扩散过程为理论 基础,将与功能有关的运动组合起来,以最大 阻力和牵张技术通过近端较强肌肉力量的扩散 作用促进远端较弱的肌肉力量,并以螺旋和对 角线为特征模式的一种运动技术。
量得以增加。
扩散
➢ 对刺激传播与强度反应的增加; ➢ 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时间总和
➢ 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 (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空间总和
➢ 同时作用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弱(阈下)刺激 的组合(总和)所引起的兴奋。
力量; ➢ 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 ➢ 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
✓ 激活关节感受器; ✓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
communication)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简史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内科医师 Herman Kabat 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病 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 1954年由康复 治疗师Knott为中心,面向美国及世界 各地的治疗师传授技术。后广泛应用于 欧美、日本等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
及特殊的PNF的 治疗手法
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牵张(stretch)
当肌纤维被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 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 产生收缩;
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 ➢ 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
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 加 (Gellhorn, 1947) ;
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 激方法之一 (Gellhorn, 1949) ;
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度有关 ( Loofbourrow and Gellhorn, 1949);
适用于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疾患: 骨折、手外伤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禁忌证
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 部位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
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性 期;
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
基本手法技术
1. 手法接触 (manual contacts) 2. 牵张 (stretch) 3.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4.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5.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6. 时序 (normal timing)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8.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近端到远端、兴奋或抑制等; 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5. 扩散和强化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 力障碍的患者、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 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患 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第二节 治疗技术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神经生理学术语
后续效应
➢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
也随之增加; ➢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是肌肉力
射; ✓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
➢ 分类Biblioteka Baidu
✓ 持续牵引; ✓ 变化性牵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 作用
✓ 激活关节感受器; ✓ 促进关节的稳定; ✓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 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