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教师i答案
《项羽本纪》阅读参考答案
![《项羽本纪》阅读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4ad072f524ccbff0218422.png)
《项羽本纪》阅读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
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
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阴:暗中B.毋妄言,族矣族:灭族C.梁以此奇籍奇:感到……不一般D.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明白、知道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B.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梁乃召故所知豪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令辱之,以激怒其众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五第12课项羽本纪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讲义:专题五第12课项羽本纪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5b5f275022aaea988f0fe3.png)
令题窃昌强阴孕③佃——《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善于把人物的活动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使用各种手段“摹形传神”,细节之中凸显各类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千载如生”。
本专题由《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四篇文章组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杰出的篇章之一,它是关于楚汉战争的一幅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是一篇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杰作。
文中的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格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夫。
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其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越国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
选文以记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提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滑稽列传》主要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的滑稽人物“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的非凡的讽谏才能。
他们滑稽多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的性格特点,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刺客列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等方面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现,对我们刻画人物起到了示范作用。
西楚霸王一一项羽项羽(前232 —前202),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之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勇武天下无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的评价。
英雄的毁灭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bc9f2858fb770bf78a55fb.png)
《项羽本纪》答案(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三)项羽档案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10、文中写项羽学习时“不肯竟学”,只求“略知其意”,后又说其“才气过人”,是否矛盾?这些表现与其功业成败有无联系?一是少时学情。
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2、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
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虞姬之歌,文字极为浅易,但是却充满了真情。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是叙说形势,看似平常得很,——这是设计的平川,接着是平川之上的奇峰突起,“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是对“虞兮虞兮奈若何”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的回答。
从字面看这是对偶,“大王”对“贱妾”,“意气尽”对“何聊生”,这样的组织对偶,实际是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与项羽的生死联在了一起。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王得意时,我紧随大王,大王现在失败了,我也绝不能苟活,更不能落入敌手。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780e99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7.png)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译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
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空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项梁弗听。
宋义使于齐。
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日:“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
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日:“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弓l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日:“不然。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日:‘承其敞’。
夫强秦攻赵,必举。
赵举而秦强,何敞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日:“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杀宋义子。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将救巨鹿。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与秦军遏,九战,大破之,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疾行则及祸疾:急速,赶快。
项羽本纪教师版2019
![项羽本纪教师版2019](https://img.taocdn.com/s3/m/a00de0a96137ee06eff91874.png)
《项羽本纪》教师版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略.知其意略微2、力能扛.鼎举起3、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敬畏4、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率领5、绝.其甬道截断6、楚兵冠.诸侯居、、、之首7、又不肯竟.学彻底8、诸侯皆从.壁上观在9、自矜.功伐.炫耀功劳10、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层11、汉皆已得楚乎.?吗12、常幸.从宠幸13、怨王侯叛已,难.矣。
陷入灾难14、时不利兮难不逝.奔驰15、直.夜溃.围南出当冲破16、田父绐.曰“左”欺骗17、汉军皆披靡..败军溃逃18、辟易..数里退避19、骑皆伏.曰佩服20、乌江亭长舣.船待使船靠岸21、愿大王急.渡急速22、吾何面目..年高有德的人..见之脸面23、吾知公长者2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25、顾.见汉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2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悬赏征求27、今日固决..死本来一定28、五人共会.其体拼合29、独鲁不下.投降30、陈涉首难.反抗31、遂将.五诸侯灭秦率领32、及羽背.关怀楚违背33、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效法二、解释一词多义1、书学书不成,去舍弃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司马欣写信2、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用来以故,事得已因为阴以兵法部勒宾客用以是知其能凭借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用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以赐公把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按照或用3、乃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就汉军乃觉之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有鲁父兄乃降才乃引“天亡我”竟反而乃封项伯为射阳侯反而竟却4、为项梁常为主办替自为诗曰作愿为诸君快战为了为诸君溃围替赤侯君为骑将担任吾何渡为做吾为若德给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因为为了5、而彼可取而代之承接项王瞋目而叱之修饰无不膝行而前修饰乃自刎而死修饰分裂天下,而封诸侯并列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转折6、奇梁以此奇籍意动公始常欲奇女使动7、当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抵挡以一仪当汉中地相抵8、之是何楚人之多也这何兴之暴也作补语标志9、属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诸侯皆隶属焉隶属乃以秦王属吏交付10、期期山东为三处约定终期于尽注定11、亡亡其两骑耳损失此天之亡我使动追亡逐北逃跑的人12、独今独臣有船只有籍独不愧于心难道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仅13、纵纵彼不言即使莫敢纵兵发14、盖舜目盖重瞳子大概力拔山兮气盖世超过胜过15、岂岂不谬哉难道羽岂其苗裔邪?大概莫非三、找出通假字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2、问一田父3、乃持项王头视鲁4、羽岂其苗裔邪?5、乘埶起陇亩之中6、尚不觉寤四、指明词类活用情况1、项梁怒之对、、、生气2、毋妄言,族矣。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25b21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a.png)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项羽本纪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羽本纪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12分)项羽本纪(节选)【西汉】司马迁于是项王乃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②与江东弟子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③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故人乎?”马童面之④,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⑤。
”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舣:使船靠岸。
②籍:项羽的字。
③赐:赠。
④面之:指吕马童转过脸来,面对项王。
⑤吾为若德:我送你个人情。
意为让你得我的头,好去讨封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谓项王曰()(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3)顾见汉骑司马()(4)若非故人乎()【小题2】用“/”给下句划分停顿(停一处)(2分)尝一日行千里【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小题4】从文中看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如何评价项羽自刎乌江的做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1)对……说(2)做王或让……做王(3)回头看(4)你【小题1】尝/一日行千里【小题1】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小题1】(1)刚强豪爽,爱面子,讲尊严(最后无颜见将东父老,是责任感的表现,但没有政治远见)。
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包括答案
![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包括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89f06f02d276a201292ead.png)
《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答案阅读理解应该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虑,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能够,去,学剑,又不能够。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医生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贵宾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 ”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干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令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够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项梁起东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
宋义乃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项梁弗听。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能够下。
沛公、项羽相与谋曰:“今项梁军破,士卒恐。
”乃与吕臣军俱引兵而东。
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史记答案(苏教版高中)
![史记答案(苏教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f17e5c77c281e53a5802ff9f.png)
《史记选读》期末复习卷答案一、《项羽本纪》1.解析A项,“繇”同“徭”。
答案 A2.解析A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3.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4.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5.解析A项,暴:突然,迅速。
答案 A6.解析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③④均是表并列的连词。
答案 B7.解析都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都是状语后置句。
②为一般句子;④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8.解析A项,功绩主要为推翻暴秦。
B项“身死东城……不自责”是性格特点而非过失。
D项,应为功过褒贬适当。
答案 C9.翻译(1)秦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得清。
(2)五年就失掉了自己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大错。
《魏公子列传》答案:1.解析B.“乡”同“向”。
答案 B2.解析D.伐:功劳,功绩。
答案 D3.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介词,表被动。
A.动词,认为;C.动词,难为;D.介词,替,给。
答案 B4.解析①②,代词,他;③④,结构助词,的;⑥,代词,我;⑧,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B5.解析A指“结亲”;C指“用来……”;D指“有德行的人”。
答案 B6.解析A为意动用法,BCD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A7.解析例句和D项均为被动句。
A为宾语前置句;B为主谓倒装句;C为判断句。
答案 D8.解析D.资:蓄积。
答案 D9.B(多次,数次;A率领∕因为;C功效,作用∕功绩,功劳;D 辞别/认错,道歉)10.解析④⑥为公子向侯生问计。
答案 B11.答案(1)把打算同秦军决一死战的原因、情况全都告诉了侯生。
《项羽本纪》(答案版)
![《项羽本纪》(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fd008cd4d8d15abf234e09.png)
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义:略微】知其意,又不肯竟.【义:完全】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音:qí】狱掾.【音:yuàn】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通假:同“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义:暗中】以.【义:用】兵法部勒.【义:约束】宾客及子弟,以.【义:凭借】是.【义:这】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义:杀死全族】矣!”梁以此奇.【义:意动用法,以……为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音:gāng】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义:敬畏】籍矣。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义:率领】卒.【义:士兵】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义:稍微】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义:率,带】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音:zē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义:营垒】,莫敢纵.【义:放】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义:依凭营垒观战】。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活用:名作状】行而前.【活用:名作动,上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义:归属】焉。
项王军壁.【义:名作动,筑营垒】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本纪试题及答案
![项羽本纪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79f9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e.png)
项羽本纪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项羽的称号是什么?
A. 霸王
B. 英雄
C. 将军
D. 帝王
答案:A
2. 项羽与刘邦争霸的时期被称为什么?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楚汉争霸
D. 三国时期
答案:C
3.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最终的结果是?
A. 胜利
B. 投降
C. 自刎
D. 被俘
答案:C
二、填空题
1. 项羽的军队在_____之战中大败秦军,奠定了其霸主地位。
答案:巨鹿
2. 项羽的叔父是_____,他曾是楚国的大将。
答案:项梁
3. 项羽的最终结局是在_____自刎身亡。
答案:乌江
三、简答题
1. 简述项羽的生平事迹。
答案:项羽,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早年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后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成为楚国的霸主。
楚汉争霸时期,与刘邦
争夺天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兵败,于乌江自刎身亡。
2. 项羽为何在垓下之战中失败?
答案:垓下之战中,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国,
兵力远超项羽。
加之项羽内部分裂,士气低落,最终导致战败。
四、论述题
1. 论述项羽的军事才能及其在楚汉争霸中的作用。
答案:项羽是楚国的杰出军事家,他善于用兵,战术灵活多变,多
次以少胜多,如巨鹿之战就是其代表作。
在楚汉争霸中,项羽一度占
据优势,但由于政治手腕不如刘邦,加之内部分裂,最终未能统一天下。
项羽本纪答案
![项羽本纪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7f60f5f90f76c661371ab5.png)
《项羽本纪》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预习作业:2、书:认字与写字;竟:完成;部勒:部署,约束;族: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扛:举起;利:胜利;沉:使动,使船沉没;绝:切断;冠:居首位;膝:名状,用膝行进。
三文本研读:1、交待了项羽的出身楚将贵族之家,与秦有世仇,这为后文写项羽灭秦的骁勇能战作了铺垫。
2、要学万人敌之术,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观秦始皇游会稽所说之话,体现其胸有大志,无所畏惧,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胸无城府的一面。
外貌描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突出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同时又才气超人,说明说明霸业能成绝非偶然。
有拔山盖世的勇力(“力拔山兮气盖世”)。
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
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而项羽最终尽管统治地位不长久,但也的确带领起义军灭了秦朝。
他在摧毁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3、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
五、(一)1竟:从始到终;竟然;完成;2勒:部署;约束;镌刻铭文3奇:使动;意动;命运不好;奇招妙计。
4利:锋利;胜利;利益;利润。
(二)1判断句;2被动句;3介宾结构后置;4定语后置(三)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3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第二课时二、预习作业3、壁:名动,修筑营垒;阙:一个曲子演奏终了为一阙;溃:冲破;南:名状,向南;平明:大清早;绐:欺骗;刈:砍倒;易:退避;伏:信服、心服;地方:土地方圆;王:名动,称王;无以:没有用来……;为:语气助词;王:使我称王;创:伤;面:背向;购:悬赏征求。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b93687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a.png)
《项羽本纪》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项羽本纪》中的关键词语、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本纪》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3)能够运用《项羽本纪》中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项羽本纪》的内容;(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运用文本内容进行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2)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3)运用《项羽本纪》中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项羽本纪》中的复杂人物关系;(2)欣赏《项羽本纪》中的古代文学特色;(3)运用《项羽本纪》中的内容进行创新性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项羽本纪》的地位和意义;(2)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了解故事情节。
2.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项羽本纪》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项羽本纪》中的优美语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项羽本纪》中的内容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作品,共同讨论、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修辞等方面,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5 项羽本纪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 》教师用书:05 项羽本纪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2aaad265ce0508763213bd.png)
项羽本纪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内容赏析】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
一种“士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李清照本女儿之身。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
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
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
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另一种气质的光彩,是亡国之悲愤、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王翦.(jiǎn) 戮.力(lù) 惮.(dàn) 会.稽(kuài) 瞋.目(chēn) 绐.(dài) 裨.将(pí) 蕲.县(qí) 成皋.(ɡāo) 骓.不逝(zhuī) 披靡.(mǐ) 麾.下(huī) 栎.阳(yuè) 垓.下(gāi) 狱掾.(yuàn) 舣.船待(yǐ) 刈.旗(yì) 自刎.(wěn) 身被十余创.(chuānɡ) 力能扛.鼎(ɡā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繇”同“徭”)(2)乃持项王头视鲁(“视”同“示”,出示,展示)(3)乘埶起陇亩之中(“埶”同“势”)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名词,士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动词,兵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名词,用兵策略,战略)左右欲兵.之(动词,用兵器杀)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名词,战争)(2)书(3)及⎩⎪⎪⎨⎪⎪⎧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以自立(介词,等到)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动词,追赶上)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动词,到达)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介词,趁着)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动词,涉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动词,比得上)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赶得及)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连词,和)(4)被⎩⎪⎪⎨⎪⎪⎧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动词,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介词,表示被动)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动词,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被.发行吟泽畔(同“披”,动词,散开)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名词,被子)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动词,覆盖)被.羽先登(动词,背负)(5)盖⎩⎪⎪⎨⎪⎪⎧舜目盖.重瞳子(副词,大概,大约)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上遮阳避雨的用具)覆盖.周密无际(动词,遮盖)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就因为)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连词,原来是) (6)乘⎩⎪⎪⎨⎪⎪⎧乘.埶起陇亩之中(介词,趁着)乘.犊车,从吏卒(动词,乘坐)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乘.鄂渚而反顾兮(动词,登上)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动词,驾,坐)兵旱相乘.,天下大屈(动词,相加,接连)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曰:“开火!”(动词,利用)(7)过⎩⎪⎪⎨⎪⎪⎧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名词,过错)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经过,通过)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动词,超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今公子故过.之(动词,拜访)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动词,时间过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太甚)人恒过.,然后能改(动词,犯错误)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项梁怒.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2)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名词活用作动词)写信 (3)毋妄言,族.矣(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4)梁以此奇.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5)皆沉.船,破.釜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下沉/使……破损(6)楚兵冠.诸侯(名词活用作动词)居首位(7)无不膝.行而前(名词作状语)用膝盖(8)项王军壁.垓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9)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楚歌(10)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往东走(1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灭亡(1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1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名词活用作动词)封邑(14)豪杰蜂.起(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15)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义:治理。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717a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f.png)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在文言文中的阅读理解要注意多阅读全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项羽本纪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
项王欲听之。
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
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
见使者,阳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
”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归卒伍。
”项王许之。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
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
”楚军皆呼万岁。
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
项王烧杀纪信。
汉王之出荥阳,南走宛、叶,得九江王布,行收兵,复入保成皋。
汉之四年,项王进兵围成皋。
汉王逃,独与滕公出成皋北门,渡河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
楚遂拔成皋,欲西。
汉使兵距之巩,令其不得西。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楚将军薛公。
项王乃自东击彭越。
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
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
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
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
汉王引兵复取成皋,军广武。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也。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项王令壮士出挑战。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易与耳与:对付B.阳惊愕曰阳:假装C.王可以间出间:悄悄D. 老弱罢转漕罢:停止11.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能够表明项王“无谋”和“有勇”的一组是A.项王欲听之项王烧杀纪信B.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乃自被甲持戟挑战C.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D.项王乃自东击彭越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B.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C.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D.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31fc1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3.png)
项羽本纪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的项羽本纪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项羽本纪节选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项羽本纪》)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素善留侯张良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①固不如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①秦时与臣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①沛公奉卮酒为寿②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B.①故听之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①君为我呼入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①因言曰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全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A.①乃夜弛之沛公军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①臣活之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①吾得兄事之②侣鱼虾而友麋鹿D.①籍吏民,封府库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伯在获知范增劝说项羽要抓住机会袭击刘邦的消息后连夜跑到刘邦的军营中找张良一起逃跑是幌子,其根本目的是要向刘邦告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一中2011-12学年高二级语文科《项羽本纪》资料编号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写使用时间 12周【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 3课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1、什么是传记文?——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2)艺术性(3)相对完整性课文节选了《项羽本纪》中几个章节,包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等内容。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少怀壮志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王翦.﹙﹚扛.﹙﹚鼎惮﹙﹚栎.阳﹙﹚蕲﹙﹚狱掾.﹙﹚乌骓.﹙﹚自度.﹙﹚瞋.﹙﹚目翳.﹙﹚重瞳.﹙﹚子苗裔.﹙﹚自矜.﹙﹚功伐2、诵读第一部分,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学书.学万人敌.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才气..过人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
﹙﹚②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③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④谕以所为起大事。
﹙﹚4、试简洁概括“少怀壮志”“叱咤风云”“垓下悲歌”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项羽的身世和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介绍几次战争,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威猛。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的经过和结果,表现项羽的英雄气概。
(二)探讨与提高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用意?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
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
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
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
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三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件。
一是少时学情。
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
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三)总结、归纳、反思项羽性格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参考: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四)课后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翻译: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翻译:第二课时叱咤风云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从“叱咤风云”这一部分找出一个状语后置句。
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2、至少找出两个通假字“罢”通“疲”“匈匈”通“汹汹”“被”通“披”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
丁壮苦.军旅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闻之皆争下.项王(二)探讨与提高1、“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这一做法,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残暴意气用事鲁莽2、这一部分塑造项王形象的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三)课后作业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屡次、多次)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几、几个)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计算)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就)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才)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竟、却)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于是,就)第三课时垓下悲歌㈠预习及自我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项王军壁.垓下骑能属.者田父绐.曰:“左.。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吾)身.七十余战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王亦身被.十余创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2、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 汉骑追者数千人。
﹙﹚④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翻译重点句子。
①是何楚人之多也。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二)探讨与提高(1)《垓下歌》的引用对塑造项羽形象有何作用?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是一种末路英雄穷途之哭。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是必需的。
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
示项羽威猛。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三)总结、归纳、反思《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1、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
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为何又拒绝亭长的好意?你怎么看待项羽的选择?3、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A选材精当。
项羽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头绪繁多。
司马迁却能从众纷乱的历史事件中,选取最能体现项羽个性的材料,来反映英雄的本色。
就课文所选的三段内容而言,《少怀壮志》选取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学兵法的态度及见到秦始皇时的言论等材料,以突出表现项羽的胸怀大志;《叱咤风云》选取项羽与汉军、汉王交战的材料,以体现项羽的英勇善战;《垓下悲歌》选取项王慷慨悲歌,为部下“快战”,最后自刎乌江的材料,典型地表现了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色。
B对比鲜明。
以汉军将士之惊恐以衬托项羽之英雄形象。
C语言生动,富有个性。
(四)课后作业翻译下面句子。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吾闻之周生曰①:"舜目盖重瞳子②。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④,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周生:汉代的儒者。
②重瞳子:眼睛里有两颗眸子。
③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
④关:关中,指秦地。
楚:楚地,指定都彭城。
⑤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放逐义帝而.自立②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③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④欲以.力征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2、下列各句中的"将"字与"遂将五诸侯灭秦"中的"将"字在含义和用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将.兵与备并力逆操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陛下不能将.兵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正确解释是()A、(是)老天使我死亡,不是(我)用兵的罪恶啊B、(是)天意要我流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责啊C、(是)天意让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D、(是)老天要我逃亡,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4、下列句子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逞他自己的聪明却不向古代成功的经验学习)B、何兴之暴也(为什么兴起得这么迅速呢)C、夫秦失其政(独夫秦始皇失掉了他的政权)D、然羽非有尺寸(但是项羽没有些许权势和地盘)5、下面对项羽成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像舜的后代。
B、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学习了陈涉等前人起义的经验教训。
C、项羽成功的一面,是由于他能把握时机,发难于陇亩之中,率领和团结五诸侯灭秦。
D、项羽的最终失败,是由于他不负责任,归罪于"天亡我"。
E、项羽的最终失败,是由于他"自矜功伐",一味使用武力,等等。
6、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苗裔:后代师古:效法古代经营:治理答案:1、D(“而”,一为承接连词,一为并列连词;“以”一与“来”构成复音词表时间,一为介词“凭借”)2、C(此为名词,余皆动词)3、C(“亡”为使动词,“罪”古今词,此为“过错”之义)4、C(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国施政不当而失民心。
夫,句首发语词)5、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