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合集下载

药害事件回顾与讨论(1)

药害事件回顾与讨论(1)

评论与思考:

这起曾被称作“中国假药第一案”的“梅花K” 事件,实际上仅暴露出制药企业制假售假的 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 告促销的行为是司空见惯。只是药监部门尚 未经历以后“齐二药”等事件的“磨难”和 “洗礼”,对违法企业下手显得心慈手软。
三、关木通事件
事件简介:
关木通事件,或称龙胆泻肝丸事件, 也称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关木通 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 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如何鉴别“毒胶囊”
掺有盐酸四环素的梅花经程书群在这批胶囊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效和适应症组织外包装后向湖南等省市销售这起曾被称作中国假药第一案的梅花k事件实际上仅暴露出制药企业制假售假的冰山一角
小组成员:陆勋 俞娇娇 肖梦霞
十大药害事件

十 九 八七 、 、 、、 毒液刺蛋博甲 胶事五白雅氨 囊件加事人蝶 事 注件免呤 件 射 疫事 球件



Hale Waihona Puke 六 五 四 、 、 、 欣事鱼液亮 弗件腥事菌 事 草件甲 件 注 素 射 注 剂 射







三 、 奥 美 定 事 件
二 、 关 木 通 事 件
一 、 “ 梅 花 事 件
K”
事件简介:
2006年7月24日,青海省西宁市部分患 者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即 “欣 弗”注射液)后,出现胸闷、心悸、 心慌、寒战、肾区疼痛、腹痛、腹 泻、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 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1、是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 2、是应急反应能力。 3、是药品的召回制度。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 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 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 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 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 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 次药品,所用胶囊 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医药事故

医药事故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2011-11-22 11:03:51| 分类:默认分类 |举报|字号订阅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简介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婴儿的轻泻剂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他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1939~1948年间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在3岁以下。

2、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一家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白细胞减少症病人迅速减少。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国际上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

国际上重大药害事件的回顾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国际上著名的药害事件.doc 精品

国际上著名的药害事件.doc 精品

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大“药害”事件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

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

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沙利度胺与海豹畸胎沙利度胺(反应停)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因其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迅速被推广到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几十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西德妇科学家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以后其他地方报告接踵而来,许多新生婴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

经过长时间的流行病调查,证明这种“海豹肢畸形”是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沙利度胺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几个国家里共引起畸形1万余人,仅在西德就有6000到8000例。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应停事件的危害如此之大,但是在美国、瑞士和当时的东德,由于对进口药品审批严格把关,基本上没有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

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的大夫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先后发现有8名十多岁的少女患阴道癌,比同年龄组一个世纪以来报道的总数还多。

经过深入的调查,证明这些病例的发生与患者母亲妊娠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因果关系。

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药的高出132倍。

其他医院也陆续有报道,至1972年,各地共收到91例8~25岁的阴道癌患者的报告,其中49例患者的母亲在妊娠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

非那西丁、磺胺酏剂与肾脏损害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西德、捷克等国家突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药害事件汇总

药害事件汇总

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告促销的行为 是司空见惯。
二、
药害事件
事件简介 也称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约10000
2、关木通事件
名服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 了尿道癌症;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的事件。两 起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FDA、英国MCA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 成药进行强烈抵制。欧美媒体曾将这种情况渲染为“中草药肾病” 。 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 的毒性,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 逐渐占领了市场。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白木通退出市场。1990年的《中国药典》,干脆把龙胆 泻肝丸组方中的其他类木通全部枪毙,关木通成了“木通族”惟一合法的身份。悲剧进一步深化!全 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
原因调查 1999年5月,“吉林富华”自主研发的 “奥美定”,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用,
后取得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吉林敖东”代理的乌克兰进口“英捷尔法勒”和 “吉林富华”生产的“奥美定”两大产品,坐享国内聚丙烯酰胺注射整形市场。2003年11月,“英捷 尔法勒”批文到期,国家局停止进口。从此,“奥美定”作为惟一合法的注射整形用聚丙烯酰胺水凝 胶产品,在中国市场独步天下,尽管当时每例的注射费用高达数万元,但广大“求美者”还是趋之若 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无色透明类似果冻状的胶态物质,具有侵入性、渗透性和流动性,注入后部分 胶体物质会渗入胸肌内及腋窝,并且会不断地侵入乳房腺体组织,甚至在重力作用下游走全身。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6.己烯雌酚与少女阴道癌 少女患阴道癌的发病率非常低,但在 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产医院的 医生们竟然发现了8例少女患有阴道癌,其比 例远远超过了自然发病率。随后进行的流行病 学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病例的发生与其母亲在 孕期服用己烯雌酚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黄体酮等孕激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治 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在50年 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有许多女 婴(大约有600名)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异常 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孕激素有关。 经过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孕激素能引起动物雌性 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二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2.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 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 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 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 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 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 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 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 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从此, 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 人民的面前。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 外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 计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下面对上世 纪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中国十大药害事件

中国十大药害事件

中国十大药害事件最近十年来,各大药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屡见于报端。

笔者以一名药学工作者的视角,从其中遴选出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十起事件,尽量以简练的文字构画出每起事件的脉络,系统、客观地展现整个事件的面目,以供关心药政事业的同仁们共同思考。

1、“梅花K”事件(一)事件简介:2001年8月24日,湖南省株洲市药监局接到群众举报:该市多人服用“梅花K”黄柏胶囊中毒住院。

株洲市局感到事态严重,迅速派人赶到市一医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服用的问题“梅花K”,均标示“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后更名为“广西金健制药厂”,以下简称“广西半宙”)生产。

据患者反映,该产品在当地媒体大作宣传,声称能通淋排毒、解毒疗疮,治疗多种女性炎症(夸大宣传)。

许多女性经不住广告诱惑,纷纷到市内药店购买,但服用几天后出现了胃痛、呕吐、浑身乏力等不良症状。

经株洲市药检所抽样检验,检出非法添加的四环素成分,初步认定该“梅花K”系假药。

几日后湖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封杀“梅花K”黄柏胶囊。

8月31日,国家药监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暂停销售、使用“梅花K”黄柏胶囊。

通知强调,对凡标为“广西半宙”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一律暂控,批批抽验,除按标准检验外,加做四环素成分的检验。

发现问题药品,立即追查来源和流向。

“梅花K”事件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就此事作了重要批示。

经过药监、公安等部门的调查,事件的内幕水落石出。

2000年9月,陕西省咸阳市杰事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书群和“广西半宙”副厂长方党礼洽谈生产、销售药品黄柏胶囊,为加大药效,双方商定在黄柏胶囊中掺加已经变质过期的盐酸四环素。

2001年1月和4月,由“广西半宙”生产了掺有盐酸四环素的“梅花K”牌黄柏胶囊两箱共18.8万余板,经程书群在这批胶囊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效和适应症、组织外包装后,向湖南等省市销售,致使发生群体性的中毒事件。

湖南省药检所检测表明:由于厂家添加了过期的四环素,其含有的降解产物远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特别是差向脱水四环素,服用后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综合症。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顾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从药害事件发生看实施GMP重要性

从药害事件发生看实施GMP重要性

结局:5种假药现身市场,11名病人被夺去生命,
《药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企业被关闭,职工
失业。
2007-5-8
10
1:1920倍的惨痛代价
“齐二药”事件由辅料引起,用工业原料二甘醇 替代药用辅料丙二醇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
工业二甘醇每吨6000元,药用丙二醇每吨17000元,
齐二药购入一吨工业二甘醇节省资金1万元。
今年年初,佰易药业生产的药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导致部分患者检验出丙肝抗体呈阳性。
国家局和卫生部迅速采取行动,调查表明,佰易公司在生 产“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过程中,非法购进血浆原料、不 能提供有效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套用正常生产批 号上市销售;涉嫌药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涉案药品市场流通量大于批生产记录产量,即实际销售量 大于生产量。故意造假,套用正常产品的批号生产并上市 销售,妄图逃避监管,把非法产品合法化,把违法行为隐 秘化。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齐二药处罚结果:没 收查封扣押的假药;没收其违法所得238万元,并
处货值金额5倍罚款1682万元,罚没款合计1920万
元;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撤销其129个药 品批准文号,收回GMP认证证书。 国务院对21名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其中移交 司法机关处理10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人。
2007-5-8
24
从假药定义规范药品生产行为
2007-5-8
--质量控制要严格,对出厂的产品要按法定标准进行全
2007-项5-8 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放行。
20
GMP生产现场管理模式
清洁——清除现场内的污染物,防止污染,环境 整洁
整齐——将物品按规定摆放整齐,明确标识 规范——按SOP规范化操作,确保药品质量 素质——员工形成良好习惯,工作认真负责 安全——按安全技术要求操作,防止事故发生 协调——各工序有序衔接,避免差错发生 监督——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规范生产操作行为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指出, 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死于自 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从此, 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开始公开于全世界 人民的面前。仅从1922年至1979年,国外 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就有20起左右,累计 死亡万余人,伤残数万人。下面对上世纪 发生的典型药害事件做一简述。
不良反应事件”。
9
2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2.二硝基酚、三苯乙醇与白内障 三十年代初期美国流行“药物减肥”,在美国、
欧洲部分国家、巴西等过许多妇女使用二硝基酚做为 减肥药。到1937年人们发现这些国家的白内障患者大 量增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均使用过二硝基酚,白内 障的发生率大约在1%左右。
三苯乙醇为一种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于20世纪50年 代后期上市,临床上很快就发现该药能引起脱发、皮 肤干燥、男性乳房增大、阳痿、视力下降、白内障, 在美国有几十万人服用过此药,引起白内障的约千人。
米巴痢疾并能预防旅行者腹泻,因此很快流行 到许多国家。大约在30多年以后首先在日本发 现许多人出现双足麻木、刺痛、寒冷、全身无 力等症状,约半数左右的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 瘫痪,大约有1/4的病人出现视力减退。流行 病学调查发现这是由于服用氯磺羟喹而引起的 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由于使用此药而造成的 残疾人大约有1万多人,死亡约500人。
6
二十世纪发生在全世界的重大药害事件
5.孕激素与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黄体酮等孕激素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治
疗习惯性流产等妇科疾病的常用药物,在50年 代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院的医生发现有许多女 婴(大约有600名)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畸形, 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异常 现象与女婴的母亲在孕期曾服用孕激素有关。 经过多种动物实验证实孕激素能引起动物雌性 幼仔发生外生殖器雄性化现象。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百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忆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平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 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病症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 磺胺酏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给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突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说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 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病症。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内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例

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白余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生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

回忆这些历史,可时时提醒我们密切关注药品的平安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使这些悲剧不再重演。

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病症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2.磺胺酗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酗剂,供给该国南方的儿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突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山于服用这种磺胺酉也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说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 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病症。

临床检验结果为口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口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药品不良反应drill

药品不良反应drill

化危机为商机
当药品污染的原因查明之后,强生进行停 业整顿时,正好美国政府和芝加哥等当地政府 开始制定新的药品安全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 采用无污染包装。强生公司率先响应新规定。 这样就在价值12亿美元的止痛片市场上挤走了 它的竞争对手,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夺回了原 市场份额的70%,并以更好、更新的形象重新 面对公众,赢得了公众信任。
强生公司泰诺事件
案例背景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有 人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药片中毒死亡的严重事 故,一开始死亡人数只是3人,后来却传说全 美各地死亡人数高达250人。其影响迅速扩散 到全国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 诺中毒事件。
危机的产生和蔓延
出事之后新闻媒体立刻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立刻将整个事件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开始时 因为服药死亡的人数是3人,后来传言全美死 亡人数是250人。其实这其中有很多人是假冒 受害者,为了诈保或者获取强生的赔偿而将死 亡责任归于服用泰诺片。
危机的解决
事件发生以后,强生公司迅速采取一系列有效 措施来化解危机。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寻找问题的根源。经过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因服用泰诺而死亡的人数只 有7人,远不是社会上传说的有250人之多。 接下来,按照公众利益至上原则,不惜花巨资 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各大药店收回所有数百万瓶的 泰诺片,并花50万美元向有关医生、医院和经销 商发出警告,通知他们泰诺中毒事件。这些措施 一步步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中美史克康泰克事件
PPA(苯丙醇胺) PPA(苯丙醇胺)的危险
1996年,耶鲁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 过量服用PPA会使患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心律紊 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因中风、心脏病而丧生。随即, 该小组向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提出了禁止使用PPA的 建议。 中国政府出于谨慎的考虑,于11月16日,发布了《关 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 宣布暂停销售含有PPA(苯丙醇胺)的15种药品,而 中美史克的两个主打产品康泰克(占据感冒药OTC市 场份额的40%)和康得正含有这种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Massengill公司用工业溶剂二甘醇代替乙醇和糖来生产一种磺胺酏剂,供应该国南方的几个州,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到这一年9~10月间,这些地方忽然发现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损害所致。

(四)三苯乙醇致白内障三苯乙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默利尔公司生产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

1961年以后患者服用后出现皮肤干燥、头发脱落、白内障等症状,以后其他医院也有类似报告。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该公司于1962年被迫宣布停止该药的生产并从市场上撤回产品。

由于该药品的不良反应潜伏期长,有些病人在停药一年后还会发病,估计在几十万服药者中,发生白内障的约有l000多人。

(五)氯碘羟喹致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氯碘羟喹是1933年上市的抗阿米巴药物,后来发现它能防治旅行者腹泻,迅速风行许多国家,包括日本。

50年代后期,日本医生发现有许多病人患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简称SMON病),患者可有双足麻木、刺痛、无力、瘫痪、失明等症状。

由于各地报告的类似病例越来越多,日本厚生省于1967年拨出专款,成立专门委员会对该病的病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委员会里包括微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其它临床学科等方面的专家64人。

4年以后,到1971年,才查清氯碘羟喹与SMON病的因果关系。

据统计,日本各地因服用此药而患SMON病的有11000多人,死亡几百人。

(六)孕妇服用黄体酮致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许多地方曾广泛应用黄体酮来防治流产。

后来发现孕妇应用孕激素来保胎会导致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据统计, 1939年~1950年这样的病人达600多例,只是激素类药物致畸的典型案例。

(七)沙利度胺(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反应停是1957年首先在德国上市的,因它能治疗孕妇的妊娠呕吐,上市后不久就被推广到十几个国家。

1961年10月,三位德国医生在当时西德的妇产学科会议上报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儿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以后其它地方也有报告。

通过长时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畸形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反应停有关。

调查发现,该药在17个国家里共引起海豹肢畸形1万多人,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多人。

致出生前死亡的约有7000例。

史称“反应停”事件。

此事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害事件!(八)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经过调查证实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九)己烯雌酚致女婴阴道癌己烯雌酚也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先兆流产的药物。

l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市妇科医院在短时间里遇到8个十多岁的女病人患阴道癌,比同龄组二十世纪以来报道的阴道癌总数还多。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种情况与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服用己烯雌酚保胎有关,服药妇女所生的女儿患此癌的危险性比不服此药的大132倍。

在这8个病例以后,其它医院也陆续有所报道。

到1972年,各地共收集到91名8~25岁的阴道癌患者,其中49名患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肯定服用过己烯雌酚。

这个案例说明,己烯雌酚的这种不良反应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后在下一代身上才暴露出来。

(十)苯甲醇致肌肉萎缩20世纪后期,苯甲醇广泛用作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减缓青霉素钾盐肌肉注射所导致的剧痛。

多年后,单我国就发生注射部位臀大肌萎缩者约为1000万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双侧并列呈八字形,不能翘“二郎腿”,站立式双下肢轻度外旋,双膝分开呈现“蛙形腿”,体检时可见臀部注射部位皮肤凹陷或臀部正常外形消失,而且病症无法恢复。

但它目前任然作为镇痛药使用。

(十一)四环素导致儿童牙齿黄染四环素类药口服吸收后能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有效浓度。

由于对人体钙离子有亲和力,四环素类药可与钙结合,生成一种四环素钙的黄色复合物。

如果牙冠正在发育钙化阶段,这种复合物就沉积在牙冠上,使长出的牙齿发育不全并出现黄染现象。

四环素在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初大量应用,导致60-70年代出生的儿童长四环素牙的概率远远超过其他时期出生的儿童,使60-70年代出生的人永远带着出生年代的烙印。

(十二)异丙肾上腺素致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1960-1966年,澳大利亚、美国用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治疗哮喘。

由于患者在哮喘发作时可以自己使用该气雾喷雾剂缓解病情,使用上颇为方便,因此受到患者的青睐。

后来发现它会引起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死亡人数超过3500人。

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经过两年调查,证实死因大多是由于过量吸入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所致。

一方面,人哮喘发作时,动脉血氧降低,服用异丙肾上腺素会使血压下降,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可致心跳停止。

另一方面,长期应用气雾剂可产生耐受,使用量逐渐加大,最后导致服用大量异丙肾上腺素也不能缓解支气管痉挛,最终导致病死率增加。

(十三)拜斯亭致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2001年8月8日,拜耳公司宣布:即日起从全球医药市场(除日本外)主动撤出其降胆固醇药物拜斯亭(西立伐他汀)。

拜耳公司做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报告证实,拜斯亭单用及和吉非罗齐联合使用时,出现了肌肉无力和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的副反应。

横纹肌溶解是一种罕见的潜在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开始的症状为肌肉无力、疼痛,严重的可能引起肾脏损害。

拜斯亭于1997年上市,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

自拜斯亭推入市场后,全世界80多个国家有超过600万患者使用该药,美国FDA收到31例因拜斯亭引起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的报告,其中在12例报告中患者联合使用了吉非罗齐。

全球共有52例因服用拜斯亭产生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死亡报告。

据FDA资料记录,拜斯亭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反应显著多于已经上市的其它同类产品,且多发生在大剂量及和吉非罗齐等其它降脂药物的联合使用中。

(十四)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马兜铃酸肾病群体性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

比利时发生妇女服用含防己的减肥丸导致严重肾病。

后经政府调查,发现大概10000名服用该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肾移植。

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用含有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事件。

因广防己、关木通等中药含有共同的致病成分马兜铃酸,回来国际上将此类情况改称为“马兜铃酸肾病”国内近年的药害事件(一)关木通事件龙胆泻肝丸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方,原配方的药味中有“木通”,主要指木通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这两类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

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逐渐占领了市场。

到了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于是白木通退出市场,难以寻觅。

关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曾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药味。

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由于龙胆泻肝丸的广泛使用,马兜铃酸肾病在中国悄悄地、快速地蔓延。

国人并非没有注意到关木通的肾毒害作用,只是诸多研究、报道、文献和报告都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

可以肯定,2003年前,国内马兜铃酸肾病的患者已经大面积存在,但因为个案的分散性,人们没有把事件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思考。

2003年2月,新华社记者朱玉《龙胆泻肝丸是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等系列报道,最终将龙胆泻肝丸与马兜铃酸肾病联系到一起。

全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

(二)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即开始鱼腥草注射剂的研制,70年代开发成功并上市使用。

该药是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在抗病毒、退热等方面疗效可靠、速度快,具有不产生抗药性、价格低廉等优点,被称作“中药抗生素”。

这被视为传统中药发展为现代中药制剂的成功典范之一。

2003年“非典”期间,鱼腥草注射液是卫生部从上万种中药中推荐的8种抗SARS中药之一。

之后又被推荐用于抗击禽流感。

由于是为数不多疗效确切的药物之一,功勋卓著,曾被誉称为“非典功臣”。

“非典”之后,生产鱼腥草类注射剂(包括部分复方制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

2000年之前,全国只有10多家单位生产,至2006年已扩增为195家。

但同时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此类产品的不良反应事件日渐突出。

2006年6月1日,国家局印发《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决定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类的7个注射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