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复古以达自由——浅析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品析
借复古以达自由
——
—浅析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的学术思想
王淑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福州350202)摘要: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思想的总特征是“以复古为解放”。
解读梁启超这个主张,其谓“复古”只是一个形式,务以扫除的明代王学积弊,而其真正的目的是借复古来达到学术的思想自由。
本文即从分析“复古”的提出背景来加以解析和论证。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复古
中图分类号:C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7-0001-01
一、前言
梁启超于《清代学术概论》中言:“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
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这是梁启超对于清代学术特征的高度提炼,也是梁启超学术史观的折射。
儒家思想自西汉取得统治地位后,从此占据中国学术的主流地位。
然而也许正如惠栋所忧虑的,时代去古越远,语言、文化差异越大,则经典不复能读,于是产生了注疏家这样的翻译需求。
然而注疏的“翻译”有时把经文原义“越描越黑”,例如“佛法输入以后,一半由儒家的自卫,一半由时代人心的要求,总觉得把孔门学说补些玄学的作料才能满足”①,于是儒学演变为道学。
经文之被解说正如历史之被打扮,必须对其来一次彻底的清扫,于是梁启超提出“以复古为解放”的主张。
二、
“复古”为形式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是当时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在复古名义下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
复古只是一个形式,其目的在于反对中世纪的思想压制。
同样的,梁启超也是以复古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解除明清时代的学术积弊。
王学首先成为学者指摘箭靶的中心。
明末清初,王学流弊,学者“揭竿而起”,先有刘宗周等提倡慎独,后有顾亭林首发经学建设之难,大倡“舍经学,无理学”,复兴“经世致用”之古风,后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胡渭《易图明辨》,撼动几千年之学术根基,而张疑经之风。
同时有黄宗羲、万家兄弟“以史学为根据,而推之于当世之务”,在史学方面独树一帜;还有颜元李塨的实践派,梅文鼎、王锡阐历算学一派。
此三派虽未复古经,而其指导思想与经学派却相同,便是在学术上,由明复于宋,并渐复于汉唐。
接着,到了惠栋、戴、段、二王为代表的正统派,读古经越过宋人注疏,“将宋学置之不议不论之列”②,以后便发展壮大,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逸等各个方面。
因其“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③,故又称“汉学”,而因其沉实的学风,又称为“朴学”。
乾嘉时期,汉学俨然成一朝学阀。
乾嘉之后,汉学为世所厌,于是以庄存与刘逢禄为首,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今文学运动,“正统派所最遵崇之许、郑,皆在所排击,则所谓复古者,由东汉以复于西汉”④。
而如桐城派之死守古文,独居末流。
到清末,汉学流弊,西学传入,学者相率而就西学,只留下俞樾、孙诒让为正统派死守最后的壁垒。
综此,
“有清二百余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余年之学术,倒卷而缫演之”⑤。
论到清人之批判王学,有其根源。
首先,明朝的灭亡直接把王学送进了坟墓。
明朝学者若止于游心任性,因物质精神之富饶,非到万不得已不会醒悟。
而明朝灭亡,异族入侵正像鸦片战争的船坚利炮一样,震醒了沉睡的明人。
让一大片学者切实感到以往所明之心、所见之性根本是自欺欺人,在现实面前脆弱无力。
又将外族入侵之耻辱怪罪于王学,故而相继起而攻之。
第二,梁启超亦言,学者对于所宗之学术往往含宗教之情感,轻易不会更改。
而满族属于异族,对于汉、宋之注疏未必有宗教情感,故其可以轻易更易过去汉人敬畏不敢加以研究的儒家经典而不会觉内心之不安。
三、
“思想自由”为目的
论到梁启超此书的创作背景,序言曰:“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
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取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
”⑥
此前,梁称清代为衰落时代,在梁游学欧洲回来之后,遂称清代为文艺复兴时代,从消极到积极,梁启超对中国学术的看法受了西学的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西方文艺复兴特有感触,因此联想到中国清代学术,应有借文艺复兴导引中国清代学术走向光明之意。
梁启超素来倡导思想之自由,“解放”就是思想自由,就是以破为立,中国学术病在“好依傍”和“名实混淆”,依傍的是学阀,只有破了学阀门,才能发觉学术之新意。
复古四步,每一步都是解一次束缚,每一步都开一条思想自由之缝隙,从而在最后,梁任公也要不禁感叹:“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⑦,其心中兴奋可以想见。
而思想自由其实也是西方文艺复兴的一种精神。
西学的学习使梁启超感悟到一种科学的、实验的研究方法,故于此书中,在学术之外,每每提到研究法问题,并似乎将其作为第二条线索加以阐述。
学者能一步步破解注疏,正赖于有科学之精神。
而本人也认为治学之精神也包括在复兴对象之列。
且说,宋学断取孔子所谓“居敬”而力倡导之,而学者如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改革者,是实践家,于是越过宋朝明心见性(下转第4页)
1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09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学品析
对于赤贫状态下的农民,他们也别无选择。
只有解决了温饱,满足了生存需要。
人们对生活才会有更高的要求;才会在意自己的精神与情感。
萧红心中的理想社会,不仅是物质的丰富,还应当有思想的启蒙。
思想启蒙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开化,扫除封建文化残余,有助于改善妇女的处境与地位。
萧红继承了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她在《呼兰河传》中揭露“看客”心态:“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⑤尽管路上的大泥坑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因为有热闹可看,谁都不真心想解决问题。
把别人的痛苦当做生活的“乐趣”加以赏玩,借以安慰贫乏、单调的生活,这是萧红着重批判的国人的劣根性。
她希望通过思想的启蒙唤起人们的良知;唤起他们麻木的灵魂。
她理想中的社会,人们应当是有思想觉悟的,应当是热情厚道、互相帮助。
作为进步的女作家,萧红还特别关注女性问题。
“母亲也不是穷人,也不是老人,也不是孩子,怎么也怕起父亲来呢?我到邻家去看看,邻家的女人也是怕男人。
我到舅家去,舅母也是怕舅父。
”⑥女性从属于男性,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纲常伦理,这也导致女性的命运无法由她们自己掌控。
萧红追求的是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她希望以尊重女性的现代文明代替落后、偏颇的传统女性观。
女性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思想,而且可以像男性一样享有一定社会权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萧红的理想家园就是希望有一个温馨、平等的家庭;一个理解她,包容她的爱人;同时外在的社会应当是富强文明、尊重女性的。
萧红构建理想家园的主要途径是回忆与反思。
萧红在理想的家园中糅合进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在反思中,萧红期望她所批判的种种丑恶终将消弭。
萧红临终前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身处于存在种种不公的民国社会,萧红的理想家园只能在作品中呈现。
但她的理想将以文学的形式代代相传,激励着读者不断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萧红.萧红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19,22 4,226,303,44,409.
参考文献:
[1]杨劲平.“生死场”中的“后花园:萧红小说中的爱情[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柴琳.试论萧红作品中的理想家园[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2 (08),
[3]尚洁.从《呼兰河传》看萧红作品对温暖人生的向往[J].许昌学院学报,2009(06).
[4]计红芳,何艮艮.《呼兰河传》的家园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4).
[5]姚俊平.从《呼兰河传》“看客”群像看萧红对国民性的批判[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6]萧红.萧红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7]萧红.萧红小说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
[8]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的治学方法而返诸春秋。
又如全祖望“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也是返于孔子之编六经,清代佛教有净土宗一支,净宗学者如憨山“一返禅宗束书不观之习气,回到隋唐人作佛学的途径”⑧,也是以复古为解放。
四、结语
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本人是极认同的。
这种规律的提炼,使一堆清代混杂的学术变得有条理而易于理解和把握。
然而,在他之后的《中国近三百年之学术史》中,这种观点却不复见到,大概此观点是在他受了西学影响的高昂情绪中阐发的,并且为了附和文艺复兴,难免将事物变化存亡之理看得简单了,例如西学之影响就被排除在外,因此梁公所谓“复古”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全在于思想解放。
注释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6(05).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11).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12).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01):66.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3).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03).
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13).
⑧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6(10).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6.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梁启超.清代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李锦全.评“以复古为解放”说——
—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J].求索,1984(03).
(上接第1页)
“
“4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