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因和发病机制
痛风是怎么形成的
痛风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痛风,你知道多少?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
痛风是怎么形成的: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
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原发性痛风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
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
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
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
恶性肿瘤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
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痛风专题讲座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毕黎琦 李 萍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特邀毕黎琦教授主持。
毕黎琦教授现为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风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和长春市风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1 痛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痛风(G 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
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即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
正常人血尿酸浓度(血清,尿酸酶法)波动在较窄的范围,男性为0.15~0.38mmol/L(2.4~6.4mg/dl),女性更年期以前为0.1~0.3mmol/L(1.6~5.2mg/dl),女性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
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
因此,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或肾尿酸结石的危险性增加。
但有高尿酸血症者只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有一种人有持续血尿酸水平增高而无痛风发作,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
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不等于就是痛风。
痛风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朔到两千年前,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曾患有痛风,故又称痛风为帝王病,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
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
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地区约2%~18%,南太平洋的土著人群则高达64%。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
痛风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鉴别、影像检查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方案痛风是一种尿酸钠沉积所致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急慢性关节炎发作和导致残疾。
如果患者不进行治疗,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
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痛苦,经常痛得满头大汗,身体虚弱,无法活动。
痛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大约有15%的痛风患者疾病可进展为晚期痛风,特征是痛风石沉淀形成皮下结节,患者可能发生持续性关节炎症和关节畸形。
诊断:单钠尿酸盐结晶特异性100%痛风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1)临床表现痛风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单关节受累,尤其是第一跖趾关节;症状迅速发作和加重(常在≤24小时内达到最大强度);红肿覆盖关节;关节无法耐受压力或触诊;不能负重或活动;以往有过类似的关节炎症状,可自行缓解;男性;使用药物引起高尿酸血症;心脏代谢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皮下结节为痛风石。
(2)病理检查:偏光显微镜示钠尿酸盐结晶推行以识别关节滑液或痛风石抽吸物中的单钠尿酸盐结晶为中心的方法。
在偏光显微镜下,该阳性结果具有100%的特异性,并且在出现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中具有诊断意义。
图3 尿酸盐结晶3D渲染特写(3)影像检查:X线片、肌肉骨骼超声、CT常规X线片可以用来诊断晚期痛风,显示出悬垂边缘和硬化边缘的骨侵蚀。
另外,先进的肌肉骨骼超声和双能量CT也可以作为非侵入性技术来识别单钠尿酸盐沉积(图4,图5),在早期痛风中缺乏敏感性,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较高技术水平。
图4 肌肉骨骼超声示钠尿酸盐沉积图5 双能量CT示钠尿酸盐沉积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没有偏光显微镜检查条件可以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表1 痛风鉴别诊断痛风治疗的目标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并且恢复患者关节功能。
痛风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
痛风管理和预防一线治疗药物和替代药物总结如下:从关节、滑囊或痛风石中获得的抽吸物中发现尿酸单钠盐晶体仍然是诊断痛风的金标准根据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也可做出痛风临床诊断。
痛风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机制
(1)尿酸生成增多:酶的缺陷或者功能异常时, 嘌呤合成增多,尿酸增多。 (2)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肾小球滤过减少、肾 小管对尿酸的从吸收增加或者排泄减少。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痛风的发生
尿酸水平与痛风发生率的关系 尿酸水平 (umol/L) 痛风的发生率
1.下列哪项不是痛风的特点: A.痛风石 B.高尿酸血症 C.急性关节痛 D.关节化脓 E.尿路结石
课间测试
2.下列哪项不符合原发性痛风的发病机理: A.多基因遗传病 B单基因遗传病 C.肾小球尿酸滤过减少 D.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E.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
课间测试
3.下列哪项不符合痛风急性关节痛的特点: A.突然发病疼痛 B.常因疼痛而夜间惊醒 C.多有诱因 D.初次发病有自限性 E.一般没有发热
三、临床表现
2.急性关节炎:
(1)常见诱因:饮酒、过度疲劳、关节受伤、寒冷、 进食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感染或手术均可诱发。 (2)常于午夜突然和清晨,多累及下肢远端单一关 节,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易累及的部 位是拇趾与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依次为踝、膝、指、 肘关节等。 (3)常伴发热、WBC增多。 (4)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自然缓解后局部可有脱 屑和瘙痒。
课间测试
4.痛风石的特点哪项不符合: A.可发生任何关节 B.多见于耳轮、跖趾或指间 C.可有局部瘘管形成 D.瘘管外易继发感染 E.有持续性高尿酸血症
课间测试
5.痛风急性发作特效药是: A.激素 B.秋水仙碱 C.别嘌呤醇 D.丙磺舒 E.布洛芬
课间测试
6.痛风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不当的药是: A.溴马隆 B.秋水仙碱 C.别嘌呤醇 D.丙磺舒 E.磺吡酮
什么是痛风
痛风知识摘要痛风是一种由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炎性关节疾病。
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痛风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常用术语解释、病理全过程、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及其概念、并发症及其概念、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如何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内容。
文档旨在为医学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的痛风知识。
目录1.引言2.痛风的临床表现及特征o急性痛风性关节炎o间歇期o慢性痛风性关节炎3.常用术语解释4.病理全过程5.病因和发病机制6.痛风的类型及其概念o原发性痛风o继发性痛风7.并发症及其概念8.详细诊断方法及其确诊标准9.鉴别诊断10.治疗及预防11.总结1. 引言痛风(Gout)是一种由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其他组织中沉积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急性和慢性的关节炎发作,其症状包括剧烈的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
痛风主要影响中老年男性,但近年来女性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本文将详细介绍痛风的核心概念和系统知识。
2. 痛风的临床表现及特征痛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特点: 突发性剧烈关节疼痛,常在夜间发作。
受累关节红肿、发热、极度触痛,常见于大脚趾(跖趾关节)。
•案例: 一名55岁男性患者,凌晨突然出现右脚大脚趾剧烈疼痛,关节红肿热痛,无法行走。
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间歇期•特点: 急性发作后症状完全消失,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
间歇期的长短不定,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案例: 前述患者在急性发作后症状缓解,数月内无任何不适,但仍需控制饮食和监测尿酸水平。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特点: 反复发作导致关节永久性损伤和变形,形成痛风石(尿酸盐结节)。
•案例: 一名60岁男性患者,患痛风多年,膝关节和肘关节出现多个痛风石,关节活动受限,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质破坏。
3. 常用术语解释•尿酸(Uric Acid): 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痛风诊疗指南ppt课件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痛风的主要病因是体内尿酸代谢异常 ,导致尿酸水平升高。遗传因素、环 境因素、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影响尿酸 代谢。
发病机制
尿酸结晶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沉积 ,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发作 。痛风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与 尿酸水平、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分型
临床表现: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 红肿、发热和功能障碍。常见发病部位
诊断流程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 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最后确定 诊断结果。
痛风相关检查和评估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尿酸测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等,用于评估患者的代谢状 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X线检查、超声、MRI等,用于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和尿酸盐结晶的分布情况。
其他治疗方法
•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调整(低嘌呤饮食)、适量运动、保持理想 体重等。
• 关节局部治疗:如关节穿刺抽液、局部注射抗炎药等。
痛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预防肾功能损害
定期监测肾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尿 酸性肾病,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 的药物。
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并发症 的风险。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消炎 。
• 尿酸合成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 尿酸排泄促进剂: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促进 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痛风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痛风健康宣教总结报告
痛风健康宣教总结报告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尿酸代谢紊乱造成的高尿酸血症所引起。
痛风患者常伴有关节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提高痛风患者对于健康宣教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本次健康宣教总结报告将主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痛风的基本知识和病因: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痛风,我们向他们普及了痛风的基本知识和病因。
我们解释了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过程以及导致尿酸代谢紊乱的原因,使患者对于痛风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
2. 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强调了饮食控制在痛风治疗中的重要性。
通过宣教,患者了解到高嘌呤食物、酒精饮料以及高糖饮食会增加尿酸的产生,应该尽量避免摄入。
同时,我们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适当的体重,适度锻炼,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变。
3. 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我们详细介绍了痛风的药物治疗,并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遵循医生的嘱咐。
此外,我们还就痛风发作时的护理方法进行了讲解。
例如,患者应该保持关节的休息和保温,适当提高患肢,避免受凉等等。
4. 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痛风患者由于疼痛和生活限制,常常伴随有心理负担和抑郁等问题。
因此,我们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建立健康的心态。
在宣教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讲解,提高了患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也组织了痛风康复小组,让患者们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情感,并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希望提高患者对于痛风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对于健康管理的重视,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的恶化。
痛风的健康宣教内容
痛风的健康宣教内容【痛风的健康宣教内容】一、痛风的病因1、先天性因素:有些人患痛风可能与其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特别是HLA-B27型抗原的表达有关;2、外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是引起痛风的主要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压力过大等都可引起痛风,进而引起炎症反应;3、其他因素:如某些药物(如底细胞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乙酰氨基酚、吡啶类等)也可能引起或加重痛风。
二、痛风的症状1、典型症状:痛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小关节疼痛和肿胀,典型的临床症状有小关节肿痛、抽搐、疲劳无力以及腰背部酸痛等;2、非典型症状:有时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患痛风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抑郁等;3、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无法自由活动,活动受限是诊断痛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痛风的早期干预1、正确认识痛风:了解痛风的发病机制、症状特点等,及时发现及认识,利于患者及时就医,从而有效治疗痛风;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要规律、适量,不要暴饮暴食,适当减少肉食,定期运动,保持心情良好,预防压力;3、合理安排饮食:患者要避免食用一些容易引起发炎的食物,如油腻食物、含酒精饮料等,并尽量多吃一些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四、痛风的治疗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消炎药、激素类药物、抗酸药及免疫抑制剂等,采用多种抗炎药物搭配使用,能降低痛风患者的关节炎症,改善关节功能;2、康复治疗:建议患者多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减少关节受伤的风险,并进行关节舒展、拉伸等康复治疗。
五、痛风的预防1、减少肥肉摄入量:肥肉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过多,会提高血液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戒烟限酒:戒烟限酒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3、保持心情良好:积极心态、保持健康的心态是预防痛风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延缓痛风的发展。
痛风病的发病病理与病机
痛风病的发病病理与病机人类罹患的关节炎有近百种,唯痛风的病因最清楚。
这是一种由于尿酸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痛风是一种核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
核酸是细胞核内的一种酸性物质,故称之为核酸。
核酸由单核苷酸链接而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命现象中起重要作用。
核苷酸由核苷、五碳糖(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酸根据其核苷的化学结构为嘌呤或嘧啶,分为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或根据其五碳糖为核糖或脱氧核糖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其中嘌呤在人体内分解代谢的产物最主要是尿酸。
尿酸主要由体内核酸的分解代谢产生,通过产生与排泄的平衡、维持在一个稳态。
当体内嘌呤分解代谢过旺,尿酸的生成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可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进一步引起组织损伤时就产生了痛风。
尿酸的化学分子式为2,6,8三氧嘌呤,弱酸性,解离常数pKa5.7。
有趣的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是人类所特有的疾病。
人类之所以发生痛风是人体缺乏尿酸分解酶的结果。
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它是一种在体液中溶解度极低的化合物,人类缺乏尿酸分解酶,则不可能将尿酸氧化成可溶的尿囊素,而使人类蒙受结昌型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的威胁。
当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时,就必然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从而引起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而在其他动物体内有尿酸分解酶,可以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水溶性的尿囊素。
尿囊素易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故很少在体内蓄积。
即使尿囊素产生较多,由于它有良好的水溶性,不产生结晶,也不会沉积在组织内造成损害。
嘌呤代谢速度受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和谷氨酰胺的量,以及鸟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酶的负反馈控制来调节。
PRPP和谷氨酰胺受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催化生成1-氨基-5-磷酸核糖,为嘌呤代谢的首步反应;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它有抑制作用,是负反馈调节之一。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转移酶和黄嘌呤氧化酶,为嘌呤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引言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它既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又给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因此,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将以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为主题,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将介绍痛风的病因和发展,包括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痛风之间的关系。
接着将阐述痛风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炎症、尿酸结晶沉积等症状。
然后将介绍痛风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随后将讨论痛风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接下来将介绍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传统药物和新型药物的应用情况。
然后将介绍非药物治疗痛风的进展,包括饮食调控、锻炼和体重控制等措施。
之后将探讨痛风的并发症与预防,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肾病等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最后将介绍痛风的研究进展,包括相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旨在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通过对痛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痛风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当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痛风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本文能为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痛风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和组织的炎症所致。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一方面,高尿酸血症可由于内源性尿酸产生过多或外源性摄入过多而导致。
另一方面,高尿酸血症与尿酸排泄不畅也有密切的关系。
尿酸结晶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痛风的发生和发展。
痛风的病因和发展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等均对痛风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临床痛风诊断标准
临床痛风诊断标准一、痛风定义与发病机制痛风是由于尿酸代谢紊乱或排泄障碍所引起的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痛风在临床中表现多样,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而部分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慢性痛风石、痛风性肾病等。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合成增多、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与常见症状痛风患者常表现为突发的单侧性或双侧性大关节红肿热痛,常于深夜发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周围出现痛风石沉积,并可导致关节畸形。
此外,痛风患者还可能出现肾脏病变,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三、诊断依据与方法痛风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诊断的重要指标,尤其在关节炎发作期。
此外,关节液穿刺、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也可用于诊断。
对于有痛风家族史、肾功能不全、使用利尿剂等的患者,应特别关注痛风的筛查。
四、不同阶段患者的表现与鉴别诊断要点痛风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
急性发作期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常见于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
慢性期则可出现关节畸形、痛风石形成等,此时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时需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五、并发症及相关疾病间的关系痛风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痛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可能与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肥胖等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痛风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也存在相关性。
因此,对痛风并发症的防治应引起重视。
六、防治策略与措施痛风防治应以降低尿酸水平为目标,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包括: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水分摄入以促进尿酸排泄;适当运动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使用升高尿酸的药物如利尿剂等;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必要时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苯溴马隆等。
对于已有痛风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七、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调整在预防与管理中所扮演角色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在痛风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痛风的健康教育
痛风的健康教育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由高尿酸血症引起。
高尿酸血症是指体内尿酸水平超过饱和点,导致尿酸结晶在关节和组织中沉积,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关节疼痛和炎症。
痛风的主要症状包括急性关节炎发作、尿酸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尿酸性肾病等。
为了帮助患有痛风的人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以下是一些关于痛风的健康教育内容:1.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痛风主要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有关。
尿酸是由嘌呤代谢产生的废物,正常情况下,尿酸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然而,一些人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出不畅,导致尿酸水平升高,进而引发痛风。
2. 痛风的风险因素:- 高嘌呤饮食:摄入高嘌呤食物,如红肉、内脏器官、海鲜等,会增加尿酸水平。
- 酗酒:酒精会干扰尿酸的排泄,增加尿酸水平。
- 肥胖:肥胖会导致尿酸生成增加和排泄减少。
- 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上痛风。
3. 痛风的预防和管理:- 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肉类、海鲜、酵母等。
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 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尿酸水平。
- 饮水:多喝水有助于尿酸的稀释和排泄。
- 避免酗酒:限制或避免饮酒可以减少尿酸水平的升高。
-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痛风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特定的药物来降低尿酸水平。
4. 痛风的并发症预防:- 关节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和受伤,减轻关节负担。
- 疼痛缓解:应用冷敷或热敷可以缓解关节疼痛。
- 注意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尿酸水平,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5. 痛风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教育和咨询:提供关于痛风的知识和管理方法,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和应对策略。
- 支持小组:组织痛风患者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
总结起来,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体重管理和药物治疗,以及避免酒精和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此外,关节保护和心理社会支持也是痛风患者需要重视的方面。
如果您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教育机构。
最新内科护理学-痛风
•内科护理学-痛风
(四)治疗原则
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迅速终止急性 关节炎发作;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1、一般治疗
调节饮食,控制总热摄入;限制饮酒和高
嘌呤食物(如心、肝、肾等)的大量摄入;每天
饮水2000ml以上增加尿酸的排泄;慎用抑制尿酸
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等;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和积
•内科护理学-痛风
护理
•内科护理学-痛风
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 :急性关节炎期,患者常有发热,应 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 待关节痛缓解,方可恢复活动。
2、心理护理:向患者宣教痛风的有关知识,讲解 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
•内科护理学-痛风
3、饮食护理 严格忌酒Leabharlann 乙醇对痛风的影响比膳食严重的多,特
饮食指导 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进食高蛋白和高
嘌呤的食物,戒烟、戒酒、戒吃酸性食物,如咖 啡、煎炸食物、高脂食物。
•内科护理学-痛风
避免诱发因素
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酗酒、创伤、 外科手术、受寒、服用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药、 水杨酸类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使用之初等),避 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感染等。
•内科护理学-痛风
服药后6~12h症状减轻,48h内90%患者症状缓 解。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②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效果不如 秋水仙碱,但较温和,发作超过48h也可应用, 症状消退后减量; ③糖皮质激素:上诉两类药无效或禁忌时用,缓解 快,但停药后易“反跳”。
•内科护理学-痛风
4、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处理 治疗目的是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水平: ①促进尿酸排泄药; ②抑制尿酸合成药; ③其他:保护肾功能,关节体疗,剔除较大痛风石。 ④降血压、降血脂、减体重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分析
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分析痛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代谢异常。
人体在摄入含嘌呤食物后,经过消化吸收产生尿酸,若尿酸排泄不畅或生成过多,则会导致其在血液中堆积,形成高尿酸血症,进而引发痛风。
本文将从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痛风的发病机制分析1. 尿酸合成过多:嘌呤核苷酸是尿酸的前体物质,嘌呤核苷酸代谢异常将导致合成过多的尿酸。
这种情况可以与先天性因素、药物诱导等有关。
2.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是主要负责尿酸排泄的器官,如果肾脏功能受损或存在其他阻滞因素影响尿酸排泄通路,就会导致尿酸滞留在体内。
3. 尿酸结晶沉积: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尿酸结晶就会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
二、痛风的治疗方法分析1. 药物治疗:(1) 预防发作:利尿剂如袢利尿素类可促进尿酸排泄,降低尿酸水平;抑制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可以减少尿酸生成。
(2) 缓解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和类固醇类药物可以通过消除关节周围的炎症缓解疼痛,并控制关节红、肿、热等外观改变。
(3) 镇静嗜中性粒细胞:可口服或静脉使用康柏霉素或别嘌呤氨硝唑以抑制嗜中性粒细胞对尿酸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从而减轻关节内的急性炎性反应程度。
2. 生活方式干预:(1)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减少脂肪组织储存,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并减轻关节负担。
(2) 饮食调整: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器官、海鲜等,增加低嘌呤食物摄入如水果、蔬菜等。
此外,限制酒精摄入也有利于痛风的控制。
(3) 补充足够的液体:增加摄入足够的水分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尿酸的排泄。
以上是痛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的分析。
通过了解发病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或预防痛风发作。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合成和排泄尿酸的过程来达到降低血尿酸水平,并缓解关节炎等症状。
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注意饮食搭配、合理锻炼和保持适当体重,对于控制病情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痛风疾病发病机制及病例分析
痛风疾病发病机制及病例分析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病例分析
患者,男,39岁。
因右足第一跖趾红肿疼痛1天来诊。
患者1天前足部受凉后,右足第一跖趾红、肿、热、痛,行走后为甚,严重影响行走。
半年前患者2次类似发作,发作数小时后疼痛最剧烈,1-2天自行症状缓解。
未进行相关诊治。
既往空腹血糖受损病史。
无特殊家族史。
查体:体温36.4℃,血压130/70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触痛,未触及结节,余关节未见异常。
双下肢不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0.4×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7.8×109/L↑,C反应蛋白86mg/L↑,血尿酸390µmol/L,血糖6.38mmol/L↑。
尿常规提示ph值6.3。
肝肾功能正常。
双足X线检查未见骨质破坏。
痛风的健康教育
痛风的健康教育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尿酸结晶的沉积。
尿酸是人体代谢产物之一,当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形成尿酸结晶,导致关节炎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痛风,以下是一些关于痛风的健康教育内容。
1.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痛风的发病主要与遗传、饮食习惯、肥胖、酒精摄入、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
当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不畅时,尿酸浓度升高,易形成尿酸结晶。
这些结晶在关节中沉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痛风的发作。
2. 痛风的症状和诊断痛风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关节炎,通常发生在大脚趾关节,伴随剧烈的疼痛、红肿和触痛。
其他关节,如膝盖、踝关节等也可能受累。
确诊痛风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如关节液检查和血尿酸测定。
3. 痛风的治疗和预防痛风的治疗旨在缓解关节炎症状、降低尿酸水平,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和可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等。
此外,饮食调控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部分。
建议患者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限制酒精摄入等。
4. 痛风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痛风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可能会出现关节破坏、尿酸肾病、尿酸结石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保持关节的适当运动,避免饮食过度嘌呤和酒精,定期复查尿酸水平等。
5. 痛风的健康饮食建议患者在饮食方面应遵循以下建议:- 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内脏器官、海鲜、红肉等;- 增加低嘌呤食物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 控制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和烈性酒;- 增加水的摄入,有助于尿酸的排泄;- 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关节炎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了解痛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仙碱
副作用大: 80%的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 心、呕吐、腹泻、腹痛,因其有效剂量与 中毒剂量相近。 长期服用可引起脱发、肌肉痛、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癌症。
肝肾疾病、胆道梗阻或骨髓抑制者不宜服 用。
静脉注射容易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目前 临床很少使用。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危险因素。 与痛风并不是同义词,只有出现尿酸盐结
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 时,才能称之为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分类--原发性:
尿酸排出减少(80-90%):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 管重吸收增多、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多基因遗传缺陷
尿酸生成增多(10%):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如每 天尿酸排出超过3.57mmol/L(600mg)。
或有家族史,则应使用降低尿酸药物,避 免诱发因素
急性关节炎期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患关节制动 药物:
秋水仙碱 非甾体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不宜用降尿酸药物
秋水仙碱
为首选药物? 发作24小时内服用疗效最好, 24小时后疗
效减低 用法:初始口服剂量1mg,随后0.5mg,每
1小时一次,或1mg,每2小时一次,直至 出现副作用或剂量达到6mg为止。每次0.51.0mg,每天3次,应用2、3天也有效
失
肾脏病变
痛风肾病
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以后渐渐进展 为持续性蛋白尿,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晚 期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
少数病人关节炎症状不明显,而以痛风性 肾病为主要表现
尿酸性尿路结石
肾结石的发生率为25%--40%,是正常人200倍 泥沙样常无症状 大者有肾绞痛、血尿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血常规 血沉 酶活性检查 痛风石活检
外源性(20%):食物中的核甘酸的分 解
内源性(80%):内源性嘌呤合成 核酸分解产生
5-磷酸核糖 PRPP合成酶
1-焦磷酸-5-磷酸核糖(PRPP) PRPPAT
鸟嘌呤核甘酸 次黄嘌呤核甘酸 腺嘌呤核甘酸
HPRT
次黄嘌呤核甘 腺嘌呤尿酸
腺嘌呤
高尿酸血症
痛风的生化标志。 >=417umol/L(7mgdl)。 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和痛风肾病的
痛风石
痛风的一种特征性损害 发生与血尿酸水平和持续时间相关 常见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等处 发生时间短的,经治疗后可变小或消失,
但时间长,质地硬者难消失 痛风石可溃烂,形成瘘管
慢性关节炎期
反复发作者逐渐进展为慢性关节炎期 发作次数渐趋频繁,持续时间长,疼痛逐
渐加剧,间歇缩短 受累关节逐渐增多 晚期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功能障碍或丧
痛风
台州市立医院内分泌科
定义
痛风(gout):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 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临床特点: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 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 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 结石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体内尿酸的来源
常有家族遗传史
无症状期
只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而无任何症状 由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发展至痛风一般经
历数年至数十年,可终生不发生痛风 高尿酸血症进展为痛风的机制不明确,但
通常与血尿酸水平和持续时间相关
急性关节炎期
是痛风的首发症状 ✓ 第一次发作常午夜起病, ✓ 一般表现单个关节的红,肿,痛,热 ✓ 最常见为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其余依次为踝、
尿尿酸排泄量 血尿酸(男149-417umol/l,女89-357umol/l) 肾功能 滑囊液检查
影象学检查
X线检查
早期为软组织 肿胀表现,以后 骨质不规则缺损, 软骨破坏,关节 面不规则,慢性 期关节腔变窄, 穿凿样骨质缺损
诊断
诊断要点
中年以上男性 常有家族史及代谢综合征表现 第一跖趾关等关节炎的表现,突然发作 泌尿系统结石史 痛风石 血尿酸升高 关节软骨下骨质穿凿样缺损 滑囊液检查有尿酸盐结晶 秋水仙碱的诊断性治疗有效
有较好的疗效
无并发症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首选,特 别适合于对秋水仙碱不耐受者,还可与秋 水仙碱合用,增强止痛效果
副作用:过敏反应、消化过出血
消化性溃疡病史、肾脏疾病、肝脏疾病、 心功能不全以及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慎用。 老年患者也应当慎用
冠心病和糖尿病等
食物中嘌呤含量
嘌呤含量
(mg/100g)
食物名称
>150
心脏 沙丁鱼 酵母 贝类
75-150
肝肾鹅鸽
75
芦笋 鲈鱼 牛肉 脑 蟹
龙虾 牡蛎 河虾 猪肉 菠菜
少或无
蔬菜 水果 蛋 糖 牛乳 谷类
无症状期的治疗
目前意见不一 一般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 若血尿酸仍大于8mg,尿尿酸>1100mg,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 化脓性关节炎和关节周围蜂窝织炎 其他关节炎
治疗
防治目的:
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沉积 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 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十二字原则
管住嘴、减体重、多饮水、勤运动
减少痛风复发
一般治疗
低嘌呤饮食 戒酒,戒烟,避免疲劳和受凉 多饮水,每天2000ml以上 间歇期适当运动 注意有无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避免诱发因素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积极治疗与痛风相关的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
膝、腕、指、肘等关节 ✓ 可有全身症状,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秋水仙碱治疗有效 ✓ 可伴有高尿酸血症 ✓ 关节液白细胞内或痛风石有尿酸盐结晶(确诊依
据) ✓ 初发常呈自限性,持续1-2天或几周后可自行缓解 ✓ 常见诱因: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高嘌呤
饮食、外伤、手术、感染等
间歇期
两次发作之间的静止期 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少数只发作一次 间隔时间为数天—数年,少数长达5-10年 未用抗尿酸药物者,发作次数渐趋频繁
酶缺陷(PRPP合成酶,PRPPAT,HPRT)
常伴有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 心病等,可能这些疾病都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胰岛素抵 抗。
------继发性 尿酸生成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 尿酸排泄减少:肾脏疾病、药物性 其它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40岁左 右
男性多见,女性只占5%,且多为绝经后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