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12
中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

中考语文:概括能力训练概括能力,是整个中小学最为基础、核心的语言能力。
概括能力是指一个学生对身边事物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归纳、简要复述和总结能力。
贯穿整个语文学习的内容。
概括能力考核三个方面:①、是否能用简洁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特征。
在平常考试中具体表现为,在叙事或写人文章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在说明文中要求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性质、用途、功能、作用等;在写景作文中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在抒情文章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等。
②、是否能根据题目要求,简洁完整地对文章整体或局部内容进行概括性复述,在平常考试中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概括出某段的段落大意;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概括出事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等。
③、是否能够用准确(明确)而又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的行为情感,这一考核,基本是融合在以上两方面的,要求在使用概括性的语言时,虽然简洁,但必须做到能够在概括时能抓住重点和主干,用准确的语言,明确地概括出发生了什么事,讲了什么内容,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等。
孩子常犯的三个错误:1、语言不够简洁,概括语言过于具体2、概括后遗失了部分主要内容,不完整3、概括时语言语过于笼统,不够准确或明确。
对事件的概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凡是题目中要求“简要”的,就答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便可以。
没有简要二字的,概括中的“起因”和“结果”部分都不变,只是把“经过”部分拆得更具体些,拆成了“发展和高潮”,如果是框架概括题。
,把故事的“发展”拆成故事的“转折和递进”。
概括题的图.png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做概括题的方法:对95%以上的阅读题,特别是阅读难题都非常有用的段落大意概括办法,即:本段中凡是“介绍、背景、引入、铺垫具体解释(说明)、补充(强调)”性内容,全部删掉,把余下的内容合在一起,就是这段话的段落大意。
比如我在群里讲课,通常在我正式讲课前,会先介绍一些情况,告诉新加入的朋友一些事情,之后再说一下讲课的背景,比如哪些家长有哪些疑问啊,然后引入到今天的讲课主题,而前面的这一切,都属于铺垫内容。
第05讲 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第05讲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概括类题目常考题型:①内容情节概括②人物形象概括③心理、情感概括④原因概括题⑤主旨概括2.掌握记叙文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互动探究】揭开害羞之谜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
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
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jiān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
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
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
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
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
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
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2020年中考语文七上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训练卷[新人教版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七上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训练卷[新人教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c715a7d10661ed9ad51f3ae.png)
专题02 七上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训练卷·一计划用时:18分钟题量:4题满分:15分实际用时:测试人:得分:1、(2015·江苏初三期中)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A.《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小说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B.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故事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与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战胜了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到了真经,他们自己也修成了“正果”。
C.孙悟空是《西游记》的第一号人物,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
其中大闹天宫、大战流沙河、三打白骨精等情节都以他为主角。
D.鲁迅先生分析《西游记》说,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指出《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情感,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观察。
【答案】 C【解析】仔细阅读各项语句,分析知识要点,根据所读积累比较判断正误。
C错,大战流沙河的主角是猪八戒、沙和尚。
2、(2018·湖南初三期末)下列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主要叙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得以修成正果的故事。
B.《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出世、唐僧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C.《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D.(西游记》构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塑造了一群神话人物,“ 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老莱娱亲”等情节也是耳熟能详。
该书被《英国大百科全书》誉为“中国最珍贵的神奇小说”。
【答案】 A【解析】 B.《西游记》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回到第七回,交代了孙悟空的来历渊源,学艺之途,以及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第八回到第十二回。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08

●1、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 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2、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 体到抽象;
●3、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 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二、概括的分类
●初级概括: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 类、综合并初步归类。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概 括。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
3、河里结了冰,轮船开不出去了。
这句话可概括为:轮船开不出去了。 4、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 介意。
这句话可概括为: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这句话可概括为: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心 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1、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②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 己”。③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 错。 这句话可概括为: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
6、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们找回来。
这句话可概括为:就让他们找回来。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12 理解写作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2 理解写作技巧【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表达方式的作用。
常考的有描写和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的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形象生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夸张手法(突出特征)。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作用: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5)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作用: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作用: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7)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三、答题举例。
1.鲁迅《故乡》一文中,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变化的对比,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农民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运用了讽刺的手法,刻画了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加强了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家乡的七七芽曹玉祥①七七芽是我家乡的一种野草,随处可见。
中考语文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一、(2022年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青少年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的感受(数据源自2021.7.8《中国青年报》“青年调查”专栏)【材料二】①2月27日7时44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11时06分,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西电一号”卫星由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一箭22星”的方式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①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为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提供了一级、二级、三级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系统,为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提供了空间推进分系统,为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提供助推、一级、二级发动机及辅助动力系统。
①“西电一号”卫星是“中星·丝路天图遥感卫星星座”的首发星,为高光谱遥感卫星,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星电科集团和未来宇航共同打造,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设计,未来宇航研究院进行在轨交付,由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公司负责运营。
(摘编自《西安动力助长征火箭刷新发射纪录》《“西电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2022.2.28《西安晚报》)【材料三】①在2月27日的两次航天发射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大胆启用青年技术人员,由“85后”担当任务总体负责人,“95后”任一线操作员,全程护送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本次多点并行测控任务。
①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建海介绍,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前,以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测控团队对卫星的分离过程和分离机理进行了多轮次研讨交流,形成了完备的分离判断应急处置方案。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压缩这22颗卫星初始轨道计算时间,技术人员优化了岗位交互流程,完善了箭遥数据提取分析软件功能,制定了多个方案预案,大大提高了卫星进入太空后初始轨道确定效率,为卫星后续正常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02

●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 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有人类干扰。 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 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到北极来过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 (点拨:保留综合抽象,舍弃具体形象)
●这段话可概括为: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
实例点拨
●请采用舍弃的方法概括下列句子或语段:
●4、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语的和谐统一是 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 为人生常态。(点拨:保留综合舍弃具体)
●这句话可概括为: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
实例点拨
●请采用舍弃的方法概括下列句子或语段:
●5、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 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 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 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 水吐雨器”。(点拨:保留综合舍弃具体形象)
●这句话可概括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 用非常大。
实例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 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 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 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一摔:“换份干的来, 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 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 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 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 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完) 问题:找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说明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 作用: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是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写景目的:抒情。
● “景”是次要的,“情”是主要的。
答:(1)主要材料是: ① 次要材料是:② ③ ④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3)本文的的主旨为:本文表现了刘蓉年少时读书专心致志。
三、阅读下面文章,找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说明本文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 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的 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 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 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 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的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 ,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拨弄得很快活,小圆 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的笑着。他日子似乎无忧无 虑。
● 7、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 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被铺垫的对象是主要的。
一、分析下面语段,划线句是主要材料还是次要材料,然后概括这段 文字的主要内容。
谈到国外散文,我想讲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 别是那几个文化大国,文学创作都是非常繁荣昌盛的,诗歌、小说和 戏剧的创作都比较平衡。一谈到散文,则不仅如此。有的国家散文创 作异常发达,有的国家则比较差,其间的差距是非常令人吃惊的。比 如,英国是散文大国,这一点是大家都承认的。而德国则几乎找不出 一个专以散文闻名的大家。原因何在呢?
1.对文章主要内容和要点进行概括提炼 2.对文段的内容或中心进行概括提炼 3.对文章思路或情感、心理变化的概括提炼 4.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特点进行概括提炼
概括方法探究
●一、概括方法:
1、“保本舍象”,即保留本质,舍弃现象,再综合再说概括; 2、“化象为本”,透过现象找本质,将现象转化为本质; 3、“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要内容。 ●二、判断概括性语言和非概括性语言的方法: ●概括性语言的特点: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 ●非概括性语言的特点:具体的、形象的、含蓄的、侧面的、
●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 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
● 先抑后扬的目的是“扬”,因而“扬”是主要的,“抑”是手段,是次要的。
● 6、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
一、概括的概念
●1、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 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2、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 体到抽象;
●3、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 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二、概括的分类
●初级概括: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 类、综合并初步归类。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概 括。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
答:①主要人物是:少年; 次要人物是:“我”“我儿子”。 ②表现手法:对比。通过与懒惰、骄横的“我儿子”的对
比来突出少年的勤劳、谦逊。
小结:认清主次材料
分清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一要分辨材料对写作目的的表现力度;二要认清 次要材料的类型和表达目的。对次要材料的类型和表达目的认识清楚了,自然就 能更好地分辨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 ● 一、次要材料的类型(两类) ● 1、对表现写作目的力度较弱的材料 ● 2、为主要材料服务的材料(或引出主要材料,为主要材料作必要的交代、补充,
三、次要材料为达到表现作用常使用的表现手法有:
1、借景抒情 2、融情于景 ● 3、托物言志 4、托物起兴 ● 5、侧面烘托 6、对比 ● 7、反衬 8、先抑后扬 ● 9、虚实相生 10、用典等
四、辨明表现手法中的主次
●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 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 高级概括:指把事物、事情进一步归纳、综合到本质 的概括。即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三、概括能力的具体解释
●概括能力:是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 出来的一种思维能力。
概括能力 是最基础的阅读能力之一,
也是最基本而又重要的“考点”之一
回顾:概括能力的考察点有哪些?
或增强主要材料的表象力度。) ● 二、次要材料的表达作用 ● 对主要材料有烘托、衬托、对比、类比等作用。 ● 三、次要材料为达到表现作用常使用的表现手法有: 1、借景抒情 2、融情于景 3、托物言志 4、托物起兴 5、侧面烘托 6、对比 7、反衬 8、先抑后扬 9、虚实相生 10、用典等
反面的。
认清主次材料
分清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一要分辨材料对写作目的的表现力度; 二要认清次要材料的类型和表达目的。对次要材料的类型和表达目 的认识清楚了,自然就能更好地分辨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 一、次要材料的类型(两类) 1、对表现写作目的力度较弱的材料 2、为主要材料服务的材料(或引出主要材料,为主要材料作必要 的交代、补充,或增强主要材料的表象力度。) 二、次要材料的表达作用 对主要材料有烘托、衬托、对比、类比等作用。
● 作用:首先是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 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物”是次要的,“志”(感情、思想)是主要的。 ●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 衬托有正面、反面两个角度 ● 景物描写等是次要的,人物性格、心情和事件意义是主要的。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 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 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的翻阅,高兴得说:“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作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 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 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 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 ,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答:①次要材料。划线句叙述的世界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创作都比 较平衡的情况,是为了与散文的创作情况进行对比,目的是突出散 文的情况。
②这段话这句概括为:国外散文创作差异较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找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思考它们之间的关 系,并概括本文的的主旨。
刘蓉读书 ①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 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②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 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③一天,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 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④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 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 才渐渐习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