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亚琛会议
梅特涅倡议,1818年9月召开,目的是解决法国驻军 问题和赔款问题。决定撤出驻法军队,并对法国的赔 款问题做了新的安排。法国提出要享有与盟国平等的 政治地位,得到英国支持,于是四国定期协商机制从 此成为五国机制。法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
(2)特洛波会议
1820年7月那不勒斯爆发革命,梅特涅倡议召开会议。 10月会议召开,英、法派出大使出席,奥皇、沙皇和 普王控制会议。11月奥、俄、普三国签订《特洛波议 定书》,规定:如果某国革命推翻了现政权,该国将 被排除在同盟之外;即使进行宪政改革,如果威胁到 邻国安全,就应该改正,否则将武力干涉。
四十年代: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德意志各国的革命 (三月革命);英国发生了工人的宪章运动。
(1)时代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社会 制度交替阶段,政治权利和财富分配不公,引起社会 矛盾激化,农民、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受到压迫, 要求改良或者革命。
(2)时代思潮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 社会主义。
该协议关于干涉内政的条款遭到英国反对,认为 损害国际法体系,因此没有签字。法国签字。
(3)莱巴赫会议
梅特涅倡议,1821年1月-3月召开。仍是奥、俄、普 三国君主出席,英法只派了代表。该会议是特洛波会 议的继续。会议一致赞成奥地利干涉那不勒斯革命。 奥地利军队开赴那不勒斯,镇压了革命。
(2)会议后的局面
恢复了君主制度和大国均势。 英国获得最大的海上殖民利益;俄国获得欧陆利益最 多;法国恢复到革命前的疆界;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 联邦;比利时并入荷兰,挪威和瑞典合并为一个王国; 瑞士为中立国。
(3)会议建立的国际规范
A. 废除奴隶贸易 B. 新的外交惯例 C. 国际河流管理制度
2. 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2. 欧洲协调的危机
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应对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 “欧洲协调”召开了四次会议。有两个特点:(1)梅 特涅的主导地位(梅特涅时代、梅特涅体系);(2) 五大国发生严重分歧。奥、俄、普、法支持干涉内政 和革命、独立运动,英国反对。 所以,“欧洲协调”的裂痕首先是在神圣同盟和英国 之间出现;最后也在神圣同盟内部之间出现。
各国对民主思想和革命思潮的压制: “梅特涅制度”(Metternich System) 黑格尔(1770-1831) 马克思(1818—1883)
(3)革命性质和结果
性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殖民地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
结果 法国先是建立了第二共和国,然后建立了第二帝国 (形式是皇帝专制,但金融资产阶级是支柱)。在德 意志,除了奥地利之外,多数邦国保留了革命时期建 立的君主立宪制度,普鲁士国王在1850年颁布宪法,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二、维也纳体系面临的挑战和 危机(1815-1841)
1.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2. “欧洲协调”的危机 3. “东方问题”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 欧美革命和独立运动的冲击
二十年代:西班牙革命、葡萄牙革命、意大利革命、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希腊独立运动、拉美独立运动。
三十年代: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 8月比利时革命; 9月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11月波兰革命;1831年2月, 意大利部分地区革命。
正统主义原则
法国提出,恢复革命前各国君主的正统地位和领土范 围。
在这一点上,各国形成一致。
补偿原则
以维持均势为目的瓜分领土,尤其是弱国领土。争夺 的焦点是波兰和萨克森问题。 在这一点上,各国矛盾重重。俄国希望得到华沙大公 国(原波兰一部分),普鲁士想得到萨克森。遭到英、 奥、法的反对。会议陷入僵局,最后俄、普让步,俄、 奥、普瓜分波兰,普得到萨克森的大部分。
第5讲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 和平(1815-1854)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二、维也纳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三、维也纳体系的解体
总体特点
维也纳体系下国际秩序的两大原则是君主制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 地位和大国均势,其制度基础是“欧洲协调”。
维也纳秩序面临的两大挑战:一是欧美的革命和独立 运动,二是“东方问题”。
1. 维也纳会议 2. 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1. 维也纳会议
1814年10月-1815年6月。第一次欧洲全体国家都参 加的国际会议。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是会议主席。 英、俄、普、奥四国主导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恢复原来的政治秩序——君主制度和大国均势。会议 遵循两个原则: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各国在第 一个原则上形成一致,在第二个原则上存在严重分歧。
(2)《四国同盟条约》与 “欧洲协调”
性质:军事同盟。
1815年3月拿破仑返回巴黎(”百日政变“),6月滑 铁卢战役,11月英、俄、奥、普签订该条约,规定: (1)在法国驻军,驻军司令由英国威灵顿公爵担任; (2)决定四国定期召开会议。这种定期协商机制就是 当代首脑会议的原型,当时称“会议外交”,又称欧 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国际关系史上,第一 次在和平时期建立了一种多边危机管理机制。1818年 法国也加入四国定期会议,从此欧洲协调就是五大国 之间的合作机制。
在第一个问题上,英国和其他大国之间矛盾;在第二 个问题上,俄国和英、法、奥、普都有矛盾。
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最终 导致欧洲协调失败和维也纳体系解体。
一、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814-1815)
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标志: 维也纳会议 + 《神圣同盟条约》 + 《四国同盟条约》
(1)《神圣同盟条约》 (2)《四国同盟条约》与“欧洲协调”
(1)《神圣同盟条约》
性质:君主的联合体。 1815年9月,俄、奥、普三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
皇弗兰茨一世,普王菲特烈·威廉三世)签订《神圣同 盟条约》,巩固维也纳体系。这个同盟是开放的,因 此其他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见了这个条约,只有英国 国王因受宪法制约而没有参见。该条约以基督教教义 为基础,维护各国君主制度的稳定和欧洲的和平。条 约没有规定盟国的具体义务,只表达了合作的决心。 因此没有实质性内容。该同盟的三个成员在随后的欧 洲政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联合镇压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