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司法考试刑法:最新专题《诈骗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诈骗罪

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骗行为——对方产生或者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诈骗罪的认定

1.诈骗罪与特殊诈骗罪(金融诈骗犯罪与合同诈骗罪):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

对符合特殊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应认定为特殊诈骗罪。刑法第266条在规定了诈骗罪的罪状与法定刑之后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但是,如果行为人实施特殊诈骗行为,但又不符合特殊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而符合普通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的,则以普通诈骗罪论处。

2.找钱诈骗: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客户取款,银行职员自己搞错,将更多的现金交付给了客户。客户拿到后发现多收了,隐瞒不告知。由于银行职员已经处分了财物,现金已为客户占有,客户的隐瞒与银行职员的处分行为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存在诈骗罪的问题,而只是侵占罪的问题。如果客户据为己有,拒不退还,就构成侵占罪。

第二,客户取款,银行职员自己搞错数字,同时询问客户是不是这个数,客户隐瞒真相,回答是这个数。首先,此时银行职员尚未交付现金给客户,交易还在进行中,客户有告知义务;其次,客户属于用不作为方式维持利用银行职员已有的认识错误,构成诈骗。

类似的例如,客户到银行办事,银行职员对客户说:你的存折里还有5千元没取。客户明知自己已取出并销毁了存折,但故意说:是的,但我存折弄丢了,能否补办一张。银行职员给客户补办了存折。客户说:能否将5千元取出。银行职员给客户取出了。这种情形,属于客户用作为方式维持利用了银行职员已有的认识错误,构成诈骗。

3.三角诈骗与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关键区分:受骗人是否具有处分财产的权利或地位。

例1,甲来到乙家,乙不在家,甲对乙的保姆谎称:“我是干洗店的人,你家主人让我来取他的衣服。”保姆不知情便将衣服给了甲。甲是行骗人,保姆是受骗人,乙是被害人。因为保姆具有处分主人衣服的地位,所以甲属于三角诈骗,构成诈骗罪。

例2,废品收购站老板甲欺骗员工乙说:“王某曾对我说,他家院里的跑步机坏了,要当废品扔掉,让我们去拿,你去拿回来。”乙不知情,将跑步机拿了回来。甲是行骗人,乙是受骗人,王某是被害人。因为乙不具有处分王某财物的权利或地位,是甲实施盗窃的工具。甲是利用乙的不知情进行盗窃,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三角诈骗与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关键区分:受害人是否受骗。三角诈骗中,受害人没有受骗。诈骗罪间接正犯中,受害人同时受骗。注意:三角诈骗属于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例如,甲将头痛粉交给乙:“这是毒品,卖给丙,拿到钱我们平分。”乙不知情,便将“毒品”卖给丙,丙竟然以为是毒品而购买。甲构成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利用不知情的乙作为诈骗工具,实现自己欺骗购买人钱财的目的。丙既是受害人,也是受骗人。又如,上述保姆案,甲

是三角诈骗,受害人是主人乙,但乙没有受骗,受骗的是保姆。

【总结】三者区分:

三角诈骗:行为人一受骗人(有处分权利)一受害人(没有受骗)

盗窃罪的间接正犯:行为人一受骗人(没有处分权利)一受害人(没有受骗)

诈骗罪的间接正犯:行为人一受骗人(被利用人)一受害人(受骗人)

4、正确认定诈骗罪的未遂与罪数。

(1)行为人开始实施欺诈行为时,才是诈骗罪的着手。

(2)为了诈骗而伪造有关证件的,属于诈骗的预备行为,又成立其他犯罪的,属于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如伪造并使用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进行欺诈,从一重罪论处。

(3)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4)实施一个欺骗行为,数次从同一人处获得财产的,只成立一个诈骗罪。

(5)诈骗未遂的处罚规定:

实施欺诈行为后,没有使他人陷人错误认识,或者虽使他人陷人错误认识但他人未处分财产的,属于诈骗未遂。

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2013-2-61】关于诈骗罪的理解和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曾借给好友乙1万元。乙还款时未要回借条。一年后,甲故意拿借条要乙还款。乙明知但碍于情面,又给甲1万元。甲虽获得1万元,但不能认定为诈骗既遂

B.甲发现乙出国后其房屋无人居住,便伪造房产证,将该房租给丙住了一年,收取租金2万元。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C.甲请客(餐费1万元)后,发现未带钱,便向餐厅经理谎称送走客人后再付款。经理信以为真,甲趁机逃走。不管怎样理解处分意识,对甲的行为都应以诈骗罪论处

D.乙花2万元向甲购买假币,后发现是一堆白纸。由于购买假币的行为是违法的,乙不是诈骗罪的受害人,甲不成立诈骗罪

版权声明

本文章的所有内容属于“刑法李文华”所有,访问者进行利用必须载明作品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