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建筑的演变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市区,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是一些潮州古城的景物描写:
1. 城墙:潮州古城的城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缮
和加固,仍然巍峨壮观。
城墙高约12米,砖石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在城墙的一侧,可以看到高耸的火山顶,是古代保卫城市的重要建筑
之一。
2. 府衙:潮州府衙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清朝,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府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部设施齐全,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场所。
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南
方建筑风格特色。
3. 古街:潮州古城的古街是当地居民购物和消遣的好去处。
古街路面由青石板铺成,两旁排列着许多古老的店铺和商铺,出售各种传
统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古街的建筑风格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开元寺:开元寺是潮州古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唐朝,是广东四大丛林之一。
开元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内部环
境优美,是一个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寺庙。
在开元寺的钟楼前,
可以欣赏到宏伟的钟楼建筑和清脆的钟声,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
5. 水车:潮州古城的水车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水车由许多小推车组成,每辆小推车都装着清水和灌溉工具,
如牛轮和灌溉喷头等。
水车的声音伴随着春日的微风,让人感到一种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产,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关于潮汕建筑的研究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类于皇宫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 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 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 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 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
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
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ຫໍສະໝຸດ “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返回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 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 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 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 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 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 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 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 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 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 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 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 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 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 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 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及普宁市洪阳镇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
1600年潮州城变迁,2.33平方公里古城之外发展规划
1600年潮州城变迁,2.33平方公里古城之外发展规划编者注:晋初潮地设置“海阳县”,县城位于今天的归湖镇,也是潮汕地区唯一发现晋代古墓的地方。
《海阳县志》记载海阳县城在归湖。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首设立“潮州”,公元607年罢州复称义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府治迁至现潮州古城位置,号称“三山一水绕城郭”,目前依然保存着城垣、城门等古城遗迹,东临韩江,当闽广之冲,上控漳汀,下临百粤,右连循赣,左瞰汪洋,广袤四五百里,固岭东第一雄藩也。
北宋、南宋、明朝多次修复城墙,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修复广济桥,对堤城再加修复,东门更名为广济门。
此时潮州古城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即至今2.33平方公里范围。
归湖江岸曾发现明代砖窑群,其烧制的砖条铭刻“潮阳县造”、“海阳县造”字样,经研究为明代洪武筑城及其后城垣维修专用砖。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
各类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都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二古代潮州府城的建城史《周礼·考工记》所载王城规划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古代的建城规制对潮州古城的发展建设影响深远。
宋代以前潮州有子城,但现无从考证。
大规模的筑城始于宋代,宋绍兴十四年,濠流旧址(即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开始筑城;到绍定端平年间知军州事王元应等继续筑城,有十一座城门。
到了明代,潮州城日臻完善,明洪武三年明将俞长辅把原有的土筑城墙西南段改为石筑,并减城门为七座。
潮州古城_精品文档
潮州古城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潮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美食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潮州古城的历史背景、主要景点以及潮州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潮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始建于公元五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潮州古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城市格局。
古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旧城区,有着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外城是近年来新建的现代化城区,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
潮州古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州城楼。
潮州城楼是明代的典型建筑,是潮州的象征之一。
城楼由石砌成,高大壮观,保存完好。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整个潮州古城的美丽景色。
另外,潮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园林,如陈氏书院、广海寺等。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除了历史遗迹,潮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潮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潮剧和潮州音乐是潮州的两大传统戏曲艺术形式,通过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潮州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潮州婚礼、祭祀活动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潮州古城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示了潮州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潮州的美食也是其独特之处。
潮州以其丰富多样的海鲜和特色小吃而闻名于世。
潮州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鲮鱼糕、蛇羹、手撕鸡等为代表。
潮州小吃更是琳琅满目,有潮汕牛肉丸、潮汕烧腊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独具潮州的风味特色。
品尝潮州美食,也成为游客们来到潮州古城的一大乐趣。
总之,潮州古城是一座充满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潮州古城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美食都展示了潮州独特的魅力。
对于游客来说,来到潮州古城,可以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底蕴,品尝到美食的诱人味道,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潮州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并欣赏潮州古城的魅力,为保护和传承潮州的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读懂最“潮”古建筑 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
潮州古建筑“潮”在十足的“花枝招展”:建筑形制壮观多样,装饰高调张扬,风格兼收并蓄,当地人独特的文化个性也蕴含其中……读懂最“潮”古建筑文 肖岳山 图 林文强 李艺爽 石耀臣 泓Sam 焕仔大叔 Yoki黄元琪Historic Architecture across the LandChaozhou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在潮汕话里,“厝”就是“处所”,“起厝”就是“盖房”。
“天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了老潮州人“僭越”礼制大兴土木的“勇气”,潮商奋斗得来的巨大成功,则给了他们起厝造房、追求华贵的资本。
潮汕乡村至今仍有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保留着堡寨、竹竿厝等颇具地方风格的聚居空间,民居也发展出诸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生动多样的建筑形式:“下山虎”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前爪,后厅为肚,厅两旁两间大房为后爪,后高前低,因状如下山之虎而得名;“下山虎”加上前座,形成宅院四角各有一“金”字压角,即变成“四点金”;“驷马拖车”则由象征列祖列宗的宗祠,“带领”着两边象征拖车之“马”的次要建筑,轰轰烈烈从历史中行驶过来。
建筑格局的宏伟,还不够表达张扬的“潮”味——屋顶、屋脊上的嵌瓷,梁架、额枋上的木雕,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栩栩如生,灵气十足。
潮州人的建筑智慧,也不只施展于自家宅邸内,潮州古城里的广济桥汇众人之智、谋百姓之福;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既为纪念圣贤,又可教化后世。
这些古建筑已成为潮州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
潮州府,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今天的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幸存的古城墙是它曾盛极一时的城市象征:古城以东,城墙延绵八华里,那些焕发着历史厚重感的青砖,见证着千年潮州古城的兴衰。
面对奔流不息的韩江水,有四座城墙巍然屹立,这些恢左页图,夕阳斜照,韩江阔然如平镜,火红的扶桑花为城市带来蓬勃生气;右页图为俯瞰广济桥,江面梭船漂浮将接,个个亭台犹如音符点缀桥上。
潮汕宋代地图
□ 文化源流陈香白秦、汉以后,粤东韩江流域陆续出现一些历史名城。
潮州城是其中重要的一座。
潮州(今广东潮汕地区)在禹贡九州中为扬州之域。
秦定扬粤,属南海郡东境。
汉置揭阳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一》载,“今州(指潮州)即汉南海郡之揭阳县也。
”邢世衡《思韩亭记》和《永乐大典》书中,亦有关于秦汉时的揭阳,即为今之潮州的记载。
由此可见,潮州一名虽始见于隋开皇年间,但它的前身是揭阳,其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据《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记载:隋开皇置潮州后,州名时有更改。
大业中改为义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潮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潮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潮州。
此后一直沿称至今。
潮州所领县数,历史多有变化。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史称“三阳”。
据史籍记载,唐代似有潮州图经。
但由于历代战事频仍,图经于兵火之中散逸殆尽。
宋版潮州志书也已失传。
幸得《永乐大典》辑录了宋端平二年(1235年)编纂的《潮州图经》和而后不久成书的《三阳志》的部分内容,并收录了一幅以宋代绘制的“潮州城图”为底图的摹绘图,从而保存了一些潮州的历史沿革、风俗物产、户口贡赋、寺庙古迹、职官艺文等方面的资料。
这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城镇地图以及潮州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本文就《永乐大典》所辑“潮州城图”的绘制时间和图中所载的地理内容,进行探讨。
“潮州城图”(见上图)主要表现该城的方向、位置,以及城内街道、桥梁、官署、寺庙、民宅、城墙、城门等的建筑布局。
图四边的中间,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正上方绘一近似圆形的“子城”,“子城”北有金山作天然屏障。
州治设在“子城”内金山南麓。
城图东是自北而南流入南海的韩江,江中设置浮桥。
江东的笔架山麓,绘有为纪念韩愈任潮州刺史而建的韩亭(即今之韩文公祠)。
城东北绘有恋州塔、东津。
城东南绘至水南(在今桥东涸溪一带)。
潮州牌坊街历史
潮州古城牌坊街的历史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
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清末明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
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
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
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
工程将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
潮州古巷探幽在人们的印象中,潮州可供游览的地方多,湘子桥、开元寺、韩文公祠、泰佛殿等景点都让海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最近,到潮州古城里休闲逛街的游客又发现,在那些小巷里“兜圈”也是其乐无穷,就像义兴甲三古巷,简直就像在翻阅古城历史的教科书。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由义井巷、兴宁巷和甲第巷三条传统街巷两侧的传统民居群落组成。
面积为五点七五公顷。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所在古城的南部,人称“南富”区,由于历史上的富商显族多数在此修建家宅,因而该区也集中存留了大量规模较大、建筑考究、形式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其中不少古民居因布局完整、保存良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潮州市确定为保护民居。
徜徉于历史街区内,可以看到许多民居门楣上门都刻有“大夫第”、“儒林第”、“饶府”、“半隐”等古朴的字样,尽管有的已十分模糊,但却更显出昔日的显赫与荣耀。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潮汕地区建筑风格,在建筑艺术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在街区内的民居参观,我们不由得为眼前的一切发出一次次的赞叹。
走进民居,主人们会向我们介绍,他们家的型制是“四点金”、“三座落”,或是“下山虎”、“反照”,或是“抛狮”、“竹竿厝”。
为何型制如此迥异呢?原来,不同的型制往往代表着当初主人不同的地位和经济实力。
就在这些“四点金”、“下山虎”内,我们看到许多房屋的山墙上错落有致地砌有彩色嵌瓷,屋檐和柱头上有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室内的地坪采用传统的红方砖,就连地坪的铺装也有一定的隐喻。
老人们告诉我们,那些厅里地坪铺成斜的“人”字型隐喻有人气和人丁兴旺;卧室地坪铺成错链呈“丁”字型隐喻生男孩;过道的地坪铺成“田”字型隐喻家有田地……传统民居内至今存留着许多古井和古木,几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古井,有些还在使用,有些显然荒废已久,成为民居中一处引人遐思的摆设。
时光悠悠,数个世纪过去了,住在三巷老屋里的人已日渐减少,年轻人大都搬到新城区,只有老人们守着祖业,三三两两地聚在深深的庭院里冲一泡工夫茶,回忆着祖辈曾经的辉煌,感慨着社会的变迁,对于家门口这条老巷的修复,他们除了一丝欣喜,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感想,毕竟,原汁原味的古巷只存在他们的记忆当中。
四点金和下山虎傻傻分不清楚?传统潮汕民居的建筑样式可有讲究了!
四点金和下山虎傻傻分不清楚?传统潮汕民居的建筑样式可有讲究了!作者 | 黄挺图片 | 林凯龙著《潮汕老屋》民居是最能体现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之一,它把一个地区文化的特征和追求,用经济和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潮汕民居具有鲜明的特色,很早就引起外来官宦的注意。
乾隆二十七年(1775)潮州知府周硕勋修纂《潮州府志》时,对本地民居有一段叙述: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
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郭中,强半皆高闬闳、厚墙垣者。
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翚飞。
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
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
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摧仆,烈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
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州远甚。
这一段文字,简明地介绍了潮州城镇乡村民居建筑的大势,城镇民居的环境布置、装饰工艺以至建筑材料与质量,也涉及到由民居建筑体现出来的潮汕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正是这些观念和意识使本地民居建筑形成了一种传统,即使星移物换,人事皆非,而特点依然如旧。
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凤”和“驷马拖车”几种形式。
四点金和下山虎是潮汕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从平面结构看,四点金是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
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隔着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联结。
整个建筑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
下山虎,又名跑狮,只有一厅二房,天井两侧又有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相接,整个平面近似于三合院。
下山虎还有一种较为简略的形式,大门侧开,占去一侧厢房的位置,剩下一侧厢房,俗称单跑狮。
再简单一些的,则厢房业改为单泻水屋顶的廊屋。
百鸟朝凤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
它的整个格局可以视为两座四点金的合并与扩充。
宅院采用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进正门是门厅,两侧各有一间下房。
门厅下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厢房或花厅,天井直进是中厅。
中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
博大精深的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
博大精深的潮汕地区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潮汕古建筑文化除了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特色之外,潮汕也有自己的个性、方言、戏剧、音乐、菜谱、功夫茶、工艺品、民俗风情和人文心态等等。
但潮汕的古建筑文化,更是五彩缤纷,令人叹为观止。
潮汕古建筑由于它的鲜明的个性化,别具一格地耸立于中华建筑之林。
潮汕古建筑的布局潮汕古建筑形式多样,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庙、民居、亭榭楼阁等,但最具特色的是古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于中原古风,吸引了北派风格,结合地方的环境、天象,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四合院的改进型的下山虎式、四点金式、驷马拖车式等组合的村落。
它抗台风,防地震,形式美观而又坚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种独家小院式,它适应中小型家庭。
它是由大厅、两大房、两小房、天井、门楼仔等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条件基本完备的小院落。
四点金式是由下山虎进化而来,规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厅一般不超过十五瓦槽,房间不超过十瓦槽,四点金则都不小于此。
除中轴线大厅、天井、门楼,大厅两侧有大房,大房前有过水(一般为灶间),天井两边有对称两小厅,俗称东西厅仔或南北厅仔。
门楼两侧有两厢房,有侧门两个或四个通两花巷,如单花巷都俗称单片剑,两花巷为双片剑,主人多为人口较多或较殷实人家。
驷马拖车式是潮汕民居的极品,它规模最大,功能较全。
它的基本组合为中间部分中两进或三进式祠堂建筑,两边两花巷,有相互对称的四座四点金分列两旁,有后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卫功能是其他建筑形式不可相比拟的。
普宁洪阳德安里是多座驷马拖车、四点金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陈慈黉府是在驷马拖车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西洋建筑材料和技术,更进一步完善,是驷马拖车极品级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驷马拖车都望尘莫及。
潮汕历史上先民对宗教的信仰,对神的崇拜,便建造了众多佛寺和神庙。
佛寺的规格较为统一,敬奉西方三圣、十八罗汉、也有观音寺或文殊普贤院等。
神庙的名称极多,有天后宫、九天玄女庙、武帝庙、文庙、城隍庙、三山国王庙、双忠公庙、福德庙、土地庙等等。
潮州牌坊街变化调研报告
潮州牌坊街变化调研报告潮州牌坊街位于广东省潮州市中心,是潮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潮州牌坊街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篇调研报告将对潮州牌坊街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潮州牌坊街的历史变迁潮州牌坊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是潮州城的市中心,也是商业和文化的中心。
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潮州牌坊街逐渐失去其繁华的地位。
原因主要有:1.经济萧条:1980年代初期,由于经济形势不佳,潮州牌坊街的商业活动逐渐减少。
许多商家关闭或迁离,导致该地区的人气和商业活动减弱。
2.城市更新:20世纪末,潮州市开始进行城市更新,许多老旧建筑被拆除,牌坊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导致了牌坊街的历史文化遗迹减少。
二、潮州牌坊街的现状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潮州牌坊街逐渐恢复了其繁荣的景象。
以下是潮州牌坊街目前的现状:1.商家回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更新的进展,潮州牌坊街重新受到商家的青睐。
越来越多的商家选择在潮州牌坊街开设店铺,吸引了大量的顾客流量。
2.文化活动:潮州牌坊街开始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和参与。
例如,潮州市的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和潮州牌坊街的传统节日活动等。
3.旅游发展:潮州牌坊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潮州参观牌坊街,了解潮州的历史和文化。
许多旅游设施和景点也在牌坊街附近建立,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三、潮州牌坊街变化的原因潮州牌坊街的变化源于多方面因素:1.政府支持:潮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潮州牌坊街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商家回归牌坊街,推动牌坊街的繁荣和发展。
2.经济繁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潮州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休闲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为潮州牌坊街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3.文化传承:潮州牌坊街作为潮州的传统文化遗址,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注重潮州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也为潮州牌坊街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潮州麒麟阁简介
潮州麒麟阁简介潮州麒麟阁是位于广东省潮州市的一座古建筑,是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麒麟阁始建于唐朝,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麒麟阁是潮州市的著名景点,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麒麟阁位于潮州市区的中心地带,是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麒麟阁原名宝顶阁,因为阁内供奉了一座宝顶佛像而得名。
唐朝时期,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宝顶阁是当时潮州市的一处重要宗教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顶阁逐渐成为了潮州市的地标性建筑。
宋代时期,潮州市的城墙被扩建,宝顶阁也被重修。
明代时期,潮州市的城墙再次扩建,宝顶阁也进行了多次扩建和修缮。
清代时期,潮州市的城墙再次扩建,宝顶阁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
目前的麒麟阁是清代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到了4000多平方米,阁高达44米,有9层楼。
麒麟阁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既有唐代的风格,也有宋、明、清的风格,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麒麟阁是一座木结构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麒麟阁的屋顶采用了特殊的瓦片铺设方式,使得阁顶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阁内供奉了多尊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尊高达6米的南海观音像,是潮州市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
麒麟阁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也是潮州市的著名景点之一。
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节期间,麒麟阁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麒麟阁还是潮州市的文化活动中心,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
总之,潮州麒麟阁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也是潮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麒麟阁的建筑风格兼容并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麒麟阁不仅是潮州市的著名景点,也是潮州市的文化活动中心,是潮州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麒麟阁简介
潮州麒麟阁简介潮州麒麟阁,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西南,是一座古老的文化遗存。
该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修缮和重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享有“南方第一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明珠”等美誉。
潮州麒麟阁的建筑结构独特,采用了典型的禅宗寺庙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南方特色。
整座建筑分为三层,高达45米,建筑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
它采用了多种木材,其中包括楠木、榆木、柚木、桐木等,全部采用斗拱结构,没有一颗钉子,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构造精巧,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魅力。
潮州麒麟阁的外观设计也非常别致,其整体呈现出一种宝塔式的造型,每一层都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上层的建筑更是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阁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唐代的“麒麟铜像”、明代的“九龙壁”等,这些文物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麒麟阁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庵埠镇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而麒麟阁则是当时的一座佛寺,主要供奉观音菩萨。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州麒麟阁历经了多次的修缮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样貌。
在明清时期,潮州麒麟阁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创作。
潮州麒麟阁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这座古老的建筑,它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更是一座艺术殿堂,是人们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总之,潮州麒麟阁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它展现了古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潮州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代表,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
潮州广济门城楼简介
潮州广济门城楼简介潮州广济门城楼简介概述广济门城楼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城墙上,是潮州古城八大门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该建筑始建于唐朝,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的建筑为明代所建。
历史渊源唐朝时期,潮州已经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维护社会治安,当时的政府开始修建城墙,并在城墙上设置了四个大门。
其中广济门就是其中之一。
宋代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潮州的城墙遭到了严重破坏。
到了明代初年,当地政府开始着手修缮城墙和各大门。
广济门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重建,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清朝时期,广济门曾多次遭到火灾和战争的摧残。
直到20世纪初期,当地政府才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和保护。
建筑特色广济门城楼坐落于潮州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是潮州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座建筑由城楼、门楼和城墙三部分组成。
城楼高约13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外观呈现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门楼高约7米,为两层砖木结构,门洞宽敞。
城墙围绕着整个建筑,高约8米。
在广济门城楼的构造中,有一些特殊的设计和装饰元素。
例如,在城楼顶部设置了一座亭子,可以供游客观赏潮州市区全景。
此外,在门洞上方还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有“广济门”三个大字。
文化价值广济门城楼不仅是潮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风格、设计理念以及装饰元素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在广济门附近还有许多历史名胜和文化遗产。
例如潮州古城、海昌岛等等。
保护与修缮由于历经多次战争、火灾和自然灾害,广济门城楼的建筑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当地政府已经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工作。
在最近一次修缮中,专家们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对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和修复。
同时,政府还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措施,加强对广济门城楼的保护和管理。
结语广济门城楼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潮州古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设计理念以及装饰元素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潮州麒麟阁简介
潮州麒麟阁简介潮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历史上曾是广东省五邑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潮州麒麟阁就是潮州市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潮州麒麟阁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一、历史背景潮州麒麟阁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潮州建筑业蓬勃发展,麒麟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建立起来的。
麒麟阁的初衷是为了庆祝当时的潮州知府胡维祖在任期间的卓越表现。
同时,麒麟阁的建成也是潮州百姓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和历史遗产。
二、建筑特点潮州麒麟阁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赞赏和关注。
麒麟阁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南方风情,同时还兼具着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以下是麒麟阁的主要建筑特点:1、建筑整体呈方形,气势恢宏。
整座建筑宏大而不失庄重,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博大精深。
2、建筑中央设有八角形的高塔,塔顶则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麒麟。
麒麟阁的命名就是来源于这只塔顶上的麒麟,整座建筑因此显得更为具有灵动和神秘感。
3、麒麟阁的建筑结构独特,由三层组成,每层各有不同的形制和花样。
每一层的立面都石雕有各种神话故事、花鸟、文字等浅浮雕,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高超水平。
总之,麒麟阁凝聚了潮州古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潮州市不可多得的历史建筑遗产。
三、结语潮州麒麟阁是潮州市的一大亮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麒麟阁已成为潮州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更是被认为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相信麒麟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一定会为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和传承。
潮州古城广济楼简介
潮州古城广济楼简介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潮州古城的代表建筑之一,广济楼是一座汉式建筑,也是潮州最重要的古迹之一。
广济楼位于潮州城区的中心位置,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多次修葺,如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楼高三层,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
广济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广济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兼具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雄伟。
楼体采用红色的砖木结构,屋顶则是典型的琉璃瓦。
楼体外观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广济楼内部设有多个展览厅,展示了潮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品。
楼内展示的文物包括古代书画、陶瓷、珠宝、木雕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潮州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潮州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广济楼还设有多个展示馆,展示了潮州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
其中,潮剧馆是广济楼最受欢迎的展览馆之一。
潮剧是潮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精彩绝伦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在潮剧馆内,游客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潮剧表演,感受到潮州戏曲文化的魅力。
广济楼附近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名为广济寺。
广济寺始建于唐代,是潮州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寺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寺内还有多座古塔和古碑,是研究潮州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历史文化的魅力,广济楼还是潮州市民重要的社交场所。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广济楼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光和购物。
在庙会期间,楼内设有各种摊位,售卖各种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为游客带来一场美食和文化的盛宴。
广济楼作为潮州古城的重要代表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美学,还可以了解到潮州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广济楼是潮州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也是广东省乃至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广济楼
潮州广济楼潮州广济楼是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一座历史建筑,也是潮州市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潮州市潮安区西门街,建于明代,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
潮州广济楼是一座传统的建筑群,由主楼和配楼组成。
主楼是一座三层建筑,采用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楼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潮州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济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潮州的传统建筑特色。
它的屋顶采用特殊的翘角飞檐造型,屋檐上还装饰着彩绘图案和雕刻,展示了潮州的独特艺术风格。
楼内的木雕、石雕和彩绘也展示了潮州的传统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
广济楼最初建于明代,起初是一座宗教建筑,供奉着观音菩萨。
后来,它逐渐演变为潮州的重要文化中心和市政中心。
在明清时期,广济楼是潮州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潮州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的中心。
广济楼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潮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它见证了潮州的兴衰沧桑,记录了潮州人民的艰辛奋斗和智慧创造。
在广济楼内,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济楼的石碑和木雕。
这些石碑和木雕记录了潮州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人物事迹,是了解潮州历史的重要资料。
同时,广济楼内还有一些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如古代书籍、字画、器物等,展示了潮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
广济楼的重建和保护工作也是潮州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保护广济楼的建筑和文物,潮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
目前,广济楼已经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历史文化遗址,供游客参观和研究。
除了作为历史文化遗址,广济楼还承担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每年的潮州庙会都会在广济楼附近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庙会期间,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传统表演、手工艺品和美食,给人们带来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和文化体验。
总之,潮州广济楼是一座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址,它不仅代表了潮州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还承载了潮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它是潮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汕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已渺不可考。
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可以道出潮州建筑的特色——“潮州厝,皇宫起”。
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唐宋两代是潮汕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
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
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练,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
潮州唐墓曾出土一块莲花纪年砖。
刻有“仪凤四年”(639年)铭文。
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
”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汕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和建筑风格。
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马拖车的雏形。
现在的许驸马府,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
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
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
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
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
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
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
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
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
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
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
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
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
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
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
由于大量的八闽、江西移民迁居潮汕地区,活跃于全国的潮商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形式趋同、恪守礼制,讲究实用,突出兼容、轻巧通透、工艺精致等自己的诸多风格。
这清代后期,因潮汕地区、濒临东南亚,跨国商贸活跃,潮州是著名侨乡,侨民甚众,且旅外潮人有于外创业,回乡建屋的习惯,在回乡建屋同时他们带来了侨居地的建筑文化,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并逐步趋向现代化。
这个时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
近代潮州骑楼建筑是中西合璧、美观实用的典范。
是根据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以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券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
地方特色的建筑。
它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遮阳避雨。
方便商贸和行人,上世纪20~30年代在潮州大量兴建,使之成为主要街景而蜚声中外。
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昔日一度辉煌的潮州近代建筑,已渐渐被日新月异的新建筑所代替,有的早已遭受灭顶之灾,剩下的只是人们的昔日回忆。
然而每当人们站在这些残存老建筑下,在深深的庭院间,在静悄悄的街巷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抹浓浓的怀旧色彩都渲染在古城淡雅而幽深的文化画卷上。
透过它们苍老的颜容和岁月的留痕,依然能感受到蕴藏在它们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活积淀。
潮州近代建筑,是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
潮州近代建筑,为人们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
潮汕民居形式的发展
潮州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文物古迹700余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府第、古民居遍布老城区,可谓“步步见古、步步有故(故事)”,建筑和人文景观基本上都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遗风。
老城区并不大,依次是打银街、西平路、太平路贯穿南北。
而东西走向的从北到南依次是中山路、西马路、开元路。
而那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府第,大多位于甲第巷、铁巷、义察巷、灶巷。
潮汕民居建筑,古今城乡均有差别,贫富差异甚大;但相沿成习,无论大格局与小单元,既有个性,更有共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民居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近年变化尤大。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县城、圩市、港口发展起来的。
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
大街多为
店铺,小巷多为民宅。
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多有小巷内的住宅。
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
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
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
潮州、揭阳、潮阳等旧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二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多是在清末民初时间出现,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上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
民宅多是一二层平房;此一情况,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80年代开始,城市和一部分镇,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10层以上)逐步出现。
城市扩大之后,原来城郊都成了市区,出现一些城中村。
村里民宅改建很不统一,有些为楼房,有些仍是旧屋,巷道狭窄,旧祠堂多无拆除,这是城中村的特有现象。
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层均有,有厨厕配套,有的有庭园,相似别墅。
近代潮汕建筑的类型亦十分丰富, “中庭式”的布局及其组合则显示出潮汕侨乡建筑的地方特色。
需要强调指出,装饰装修艺术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最大特色。
而其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风格乃至近代潮汕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又是近代潮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