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治疗小儿感冒初探
略说小儿推拿专著
![略说小儿推拿专著](https://img.taocdn.com/s3/m/207768d8d15abe23482f4dfd.png)
/book/Print.asp?ArticleID=37338
《针灸大成》卷一转引《难经本义》第六十 一难和第四十难,原文后有“四明陈氏” 的注文,而《难经本义》一书“引用诸家 姓名”有“陈氏瑞孙,字廷芝,元朝庆元 人,温州路医学正,与其子宅之同著《难 经辨疑》”语。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学》也持此观点。
——据 赵毅《〈小儿按摩经〉考略》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年8月
曹炳章(1877-1956年) 近代医家。字赤电。浙江鄞县人。世经商。幼承庭 训,理业务之暇,诵医经,从师方晓安,习《内 经》、《金匮》及历代医书,历七载深悟其理,声 誉鹊起,应聘任药栈经理,兼行医。广搜医籍,精 研之,术益精。曾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创办 《药学卫生报》,开设和剂药局。主张博览群书, 反对保守偏执,墨守一家之法,以应付临证多变之 病症。于中医古籍之保存,作出贡献,精选古医籍 365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分医经、药物、诊 断、方剂等十三类。著述甚多,除《霍乱寒热辨 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外,尚有遗稿 22种。
明 ·龚廷贤
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为“推拿最善之 本”。
《小儿推拿秘诀》
明 ·周于藩
周于蕃,字岳甫,蒲圻(今属湖北)人。 以指代针治婴幼疾,甚为后世所推崇
《小儿推拿秘诀》
明 ·周于藩
《小儿推拿秘诀》除了叙 述手法、穴位和治疗外, 还有较好的分析和归纳总 结
介绍归纳小儿推拿8法, 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小儿推拿广意》
清 ·熊应雄
熊应雄,字运英。东川(今 属四川)人,生平欠详。
《小儿推拿广意》又名《幼 科推拿广意》、《推拿广 意》,是一部介绍推拿(按 摩)治疗儿科疾病的著作。
推拿手法学
![推拿手法学](https://img.taocdn.com/s3/m/20c7368584868762caaed5ce.png)
宋金元时代 《圣济总录》记载了手法治疗眼病的方法,开创眼 科疾病推拿治疗的先河。 明代 1.《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按 摩又称为推拿,也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 开始的。 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里,把摸,接,捏,按,摩, 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照 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操 作的方法。
手法的两重性
是对经络系统的刺激作用 是对组织结构的破坏作用
手法的基本要求(必须牢记)
持久:指手法能够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走样,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蛮力, 而是一种技巧力,有一定的适度。同时这种力也不是固定 不变的,也要根据对象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改变 均匀:指手法的操作必须有节律性,不可时慢时快,手法的 压力必须保持一致 柔和:指用力必须讲究技巧,手法动作灵活及力量缓和,使 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深透:指手法的刺激,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 的筋脉,以提高组织的热度为主
推拿治疗的内涵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 论,运用推拿手法(及现代技术手段?) 施术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以达到 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临床课。
如何学好推拿学
多看:看人、看解剖、看神经、看文献 多练:练手法、练身体
推拿的作用和原理
推拿对伤筋的作用及原理 推拿对内脏功能调节的作用及原理
手法演示
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部分, 吸附于一定的部位或是穴位上,做轻柔缓 和的回旋揉动
分类:
大鱼际揉法 掌揉法 指揉法 肘揉法
动做要领
小儿推拿概论
![小儿推拿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3c1f99caaedd3382c4d3b3.png)
小儿推拿概论
二、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阿是穴等,还有其特有的特定穴。 特定穴的形状有呈点、面和线状分布,是一般针灸书籍中未载入的。特定穴大多分布以双肘以下,
其次为头面、胸腹背及下肢则较少。
小儿推拿概论
二、小儿推拿穴位 特定穴的特点,一是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手段有关,二是与治疗方便有关,三是与直接经验于临床
小儿推拿概论
卷十中有“秘传看惊掐惊口授手法诀”,“穴道诀,手穴经络图”,“另左女右图”,“穴道脚面图”,“家 传秘诀”,“总穴图,辨证穴法”等等。
小儿推拿概论
小儿推拿始于明,而盛于清,有关著作频繁增多,诊疗水平相应不断提高。 熊应雄(字运英,东川人)《小儿推拿广意》(1676年)称:“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功” 。
宋钱乙的学术思想,对小儿病的病因病机、推拿穴位、手法、治疗方法均有阐述,特别是对小儿推 拿十二手法(复式)论之甚祥)。
小儿推拿概论 周岳甫所著《小儿推拿秘诀》(字于蕃,薄折人),拿作专门论述的有《补要袖珍小儿方论》(1413年),原为徐用宣辑明以前小儿诸家 验方,至1574年又经庄应琪加以增补。
小儿推拿概论
三、小儿推拿手法 (一) 手法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平稳,从而达到深透。
小儿推拿概论
均匀——手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轻重得当,速度均匀。 柔和——手法用力要灵活,缓和、重病即止。 平稳——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小儿推拿概论
三、小儿推拿手法 (二)配合适当介质,以适应小儿肌肤柔弱。并根据病情之不同,季节的变化,选用不同介质。借
小儿推拿概论
四关泛指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与五脏六腑之气表里相通,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经气输注,多出自 两肘,两膝以下部位,因此四肢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主治五脏疾病。
第四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第四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1cd4051102020740bf1e9b03.png)
二 小儿推拿顺序
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 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 或先主穴,后配穴。拿、掐、捏、捣”等强刺激 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 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操 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 人而异。在临床实践中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 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 重、少、快。如果仅按摩一侧手部穴位,可不论 男女,均按摩左手。
小儿推拿学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 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 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推拿 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小儿推拿秘诀》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 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 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 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三 小儿推拿适应症与禁 忌症
【适应症】小儿推拿疗法适用的对象一般是6岁 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半岁至3岁的婴幼儿。6 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应用此法,但因为随着年龄 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所以疗程相 对要长一些。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广泛,可治腹泻、 呕吐、疳积、便秘、腹痛、脱肛、发热、咳嗽、 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 【禁忌症】有重大疾病的小儿,如心脏病、肿瘤、 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 的部位等,不宜采用推拿疗法。
五 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生姜汁 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冬春季节,常用姜汁,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 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捣烂,取汁液应用。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 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鸡蛋清 把生鸡蛋打一小洞,然后倒置,取渗出的蛋清使用。有清热除烦,消积导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热 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夫眠,手足心热等病症。 薄荷水 取鲜薄荷叶或干薄荷叶(鲜者最好),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容器加盖存放8个小时后,去渣取汁液应用。 小儿在夏天炎热季节常用。因其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选疹的作用,故对于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 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均可用薄荷水作介质。 滑石粉 医用滑石粉或爽身粉均可。本品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的作用。对于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一年四季均 可使用。 白酒 采用市场出售的普通白酒或药酒。具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局部瘀血 等病症。 红花酒精 将1克红花浸入100毫升酒精中浸泡2周,取汁液使用。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穴位按摩及四肢酸痛。 其他 如冷水多用于退烧;风油精用于风热感冒。
小儿推拿总论
![小儿推拿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9a28ccb9f3f90f76c61bb6.png)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脏腑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单纯、少伤情欲
五脏特点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肾常虚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生长发育特点
体重
新生儿平均是50cm
囟门
一周岁达到75cm
2周岁达到85cm 2-12 岁( cm ) = 年龄 *7+77 ( cm ) 1-6 个月:体重( kg ) = 出生体重( kg ) +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 *0.25 2 岁以上:体重( kg ) =8 ( kg ) + 月龄 *2
刘开运推拿流派
刘氏为御医后代,家族业医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
刘氏手法操作简单,临床常用的只有推、运、拿、揉、捣、掐6个常用手 法,本流派有时两穴联推,如清肝经和清肺经,退六腑和清胃经;手法 上常用3种形式的复合手法:揉中加按,揉按,掐后加揉。 该流派认为小儿患病,实证、热证居多,故流派治病取穴以清法为主, 主张祛邪为先。临床常在肝经、肺经、胃经、大肠经取穴,少用补法, 清天河水、退六腑常用,推三关少用。 清肝经在治疗中运用甚多,比如清肝经配合清肺经主治呼吸道疾病;配 合清胃经治疗消化道疾病。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之则呼吸满闷。小儿 多肾虚,肾经手法运用只补不清,若属膀胱湿热,可清后溪代之。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 的菱形间隙,1-1.5岁时闭合
后囟: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
身高
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很 小或闭合,最迟约6-8周闭合。
How
01 02 03
中医推拿发展史
![中医推拿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7df1dd21192e45361066f5df.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
膏摩疗法进一步发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为膏摩的药方、辨证和制造方法等作系统总结。陶弘景又在《养性延命录》中,介绍了啄齿、熨眼、按目、牵耳、梳头、摩面、擦身等成套导引、按摩动作。成为后世养生保健、疾病自疗之自我推拿法源头。
隋唐时期是中医推拿的盛世。宫廷太医署正式设立按摩专科,并把按摩专业分级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学和治疗工作。此时的按摩基础理论、诊断技术及治疗方面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可以认为近代推拿的雏型经已形成。另外,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频繁,推拿也随中医学传入朝鲜、日本、阿拉伯等。
Hale Waihona Puke 1949年以后, 中医推拿疗法再度受重视。许多医疗机构重新设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养不少专业人材。开始整理历史文献,研究作用和治疗原理,用现代方法来对推拿手法进行探索。
宋金元时期,
按摩运用畴扩大。由于其间战争频繁,跌打损伤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按摩导引方法,医生开始习武,一方面是为了提N体质,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习武给患者提供新的内容。将按摩导引与武术结合,对后世按摩发展有很大影响。
明代的按摩治疗非常盛行。
按摩属十叁个医学科目之一,太医院设有按摩科,针对内科、儿科、骨伤科等疾病。在小儿治疗方面,当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知识,形成了独有的小儿推拿体系。着名小儿推拿专着相继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推拿”这一名称也是由此时开始。另外,以成人为对象的民间按摩开始活跃,称为摸先生。
中医推拿,又称“按摩”、“按跷”、“导引”、 “摩消”等。
中医按摩发源于河南洛阳区。
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专着《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说明秦汉以前,按摩已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医疗手段。虽然该书早已失传,幸而同期完成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相关章节对于按摩起源、手法、临床应用、适应症、治疗原理都有阐述。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最先提倡“膏摩”疗法,即将配制好的膏药涂抹在患者体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抚摩擦揉,具有手法与药用双重作用,这不仅提高疗效,亦扩大了按摩的应用畴。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abbd91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a.png)
12本小儿推拿必读古书籍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能够帮助儿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在学习小儿推拿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古书籍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文将介绍12本小儿推拿必读的古书籍,为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小儿推拿理论和实践经验。
学习者可以从中了解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医学著作,其中涉及了小儿推拿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学习者可以了解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了小儿推拿的相关内容。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小儿推拿与针灸的联系和应用。
4.《小儿腧穴按摩疗法》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小儿推拿专家杨继洲的经典之作,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小儿推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5.《小儿推拿经络穴位图解》这本书是一本图解类的小儿推拿参考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经络穴位和按摩手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更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技术要点。
6.《小儿推拿经络学》这本书是小儿推拿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经络理论和应用。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小儿推拿与经络学的关系。
7.《小儿推拿按摩学》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按摩技法的实用指南,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和按摩技巧。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到实用的小儿推拿技术。
8.《小儿推拿经络穴位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经络穴位手册,包含了小儿推拿常用的经络穴位和按摩手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查找和学习小儿推拿的关键技术。
9.《小儿推拿诊疗学》这本书是小儿推拿领域的诊疗学著作,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小儿推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0.《小儿推拿按摩配穴手册》这本书是一本小儿推拿按摩配穴手册,包含了小儿推拿常用的按摩手法和配穴方法。
2小儿推拿简史
![2小儿推拿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b7e44ad9011ca300a7c3908d.png)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冯氏小儿捏积(脊)流派—北京冯泉福,佘继 林等。捏积配合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 痞膏。
河东少儿推拿流派——《少儿亚健康推拿调理》 任化天,孙德仁等,山西运城。
湘西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刘开运,湖南湘西地区。
海派—上海 金义成 我所听说的其他流派:
西南派,学院派, 脾胃派 ,补土派 , 三分钟 ,
现代的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是全国看山 东,山东看青岛,青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 汇集地。
小儿推拿三字经流派——著作《推拿三字经》 徐谦光、李德修。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概 要》。
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盲校派--山东青岛地区。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通俗推拿手册》山 东济南,以“十三复式手法”见长。
扶阳派,黄氏。
总结
小儿推拿歌诀
![小儿推拿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798cb2290b4c2e3f572763b7.png)
小儿推拿歌诀小儿无患歌孩童常体貌,情志自殊然,鼻内干无涕,喉中绝无涎,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脸方花映竹,颊绽水浮莲。
喜引方才笑,非时手不掀,纵哭无多哭,虽眠未久眠。
意同波浪静,性若镜中天,此侯俱安吉,何愁疾病缠。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面色图歌额印堂、山根:额红大热燥,青色有肝风,印堂青色见,人惊火则红。
山根青隐隐,惊遭是两重,若还斯处赤,泄燥定相攻。
年寿:年上微黄为正色,若平更陷夭难禁,急因痢疾黑危侯,霍乱吐泻黄色深。
鼻准、人中:鼻准微黄赤白平,深黄燥黑死难生,人中短缩吐因病,唇口黑侯蛔必倾。
正口:正口常红号白平,燥干脾热积黄生,白主失血黑绕口,青黄惊风尽死形。
承浆、两眉:承浆青色食时惊,黄多吐逆痢红形,烦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红死症真,两眼:白睛赤色有肝风,若是黄时有积攻,或见黑睛黄色现,伤寒病症此时踪。
风池、气池、两颐:风气两池黄吐逆,躁烦啼叫色鲜红,更有两颐胚样赤,肺家客热此非空。
两太阳:太阳青色惊方始,红色赤淋萌蘖起,要知死症死何知,青色从兹生入身。
两脸:两脸黄为痰色咽,青色客忤红风热,伤寒赤色红主淋,二色请详分两颊。
两颐、金匮、风门:吐虫青色滞颐黄,一色颐间两自详,风门黑疝青惊水,纹青金匮主惊狂。
辨小儿五色受病症:面黄青者,痛也。
色红者,热也。
色黄者,脾气弱也。
色白者,寒也。
色黑者,肾气败也。
哭者,病在肝也。
汗者主心,哭者主脾而多痰,啼者主肺而有风,睡者主肾有亏。
推拿代药赋前人忽略推拿,卓溪今来一赋。
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
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
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薄连翘。
大指脾面旋推,味似人参白术,泄之则为灶土石膏;大肠侧推虎口,何殊诃子炮姜,反之则为大黄枳实;涌泉右转不揉,朴硝何异;一推一揉右转,参术无差。
食指泄肺,功并桑皮桔梗;旋推止嗽,效争五味冬花。
精威拿紧,岂羡牛黄贝母;肺腧重揉,慢夸半夏南星。
中医小儿科书籍
![中医小儿科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3f6dea9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2.png)
与中医小儿科有关的书籍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几本与中医小儿科相关的经典著作,它们对小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养护等方面有深入的论述,是中医儿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籍。
1.《颅囟经》- 宋代的儿科著作《颅囟经》是宋代一本儿科著作,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论述。
该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中医儿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幼幼集成》- 清代儿科巨著《幼幼集成》是清代一部儿科巨著,对小儿养护、调理和疾病治疗有详细阐述。
该书注重实用,汇集了众多前人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钱乙所著,专论小儿杂病证治,为中医儿科经典之作。
该书对小儿常见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总结,是中医儿科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4.《幼科铁镜》- 明代万全所著《幼科铁镜》是明代万全所著,重点论述小儿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该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根据小儿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为中医儿科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思路。
5.《小儿按摩经》- 宋代夏元鼎所著《小儿按摩经》是宋代夏元鼎所著,专注于小儿推拿按摩的技巧和方法。
该书详细介绍了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手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婴童百问》- 明代鲁伯嗣所著《婴童百问》是明代鲁伯嗣所著,全面解答婴童常见疾病的防治问题。
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家长和医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南。
7.《幼科全书》- 明代周文采所著《幼科全书》是明代周文采所著,综合论述小儿生理病理、养护和疾病治疗。
该书系统总结了前人经验,为中医儿科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小儿手法之“黄蜂入洞”
![小儿手法之“黄蜂入洞”](https://img.taocdn.com/s3/m/6857453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6.png)
小儿手法之“黄蜂入洞”【文献】《秘传推拿秘诀》:“黄蜂入洞:医将二大指跪入两耳数十次,能通气,如前所云,板门掩耳门俱是,余皆非。
”《幼科推拿秘书》:“黄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
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
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中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
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阴症不宜用,盖有清天河捞明月法。
”《按摩经》:“黄蜂入洞:屈儿小指,揉儿劳宫,去风寒也。
”《小儿推拿广意》:“黄蜂入洞:以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在三关六府之中,左食指靠府,右食指靠关,中陷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而复上,三四转为妙。
”《幼科铁镜》:“婴儿脏府有寒风,试问医人何处攻,揉动外劳将指屈,此曰黄蜂入洞中。
”《厘正按摩要术》:“十大手法,法治乳滞感寒。
······。
按风门:风门即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陷中,将两大指背跪按两耳门,所谓黄蜂人洞法也。
此温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气。
”(按:法同《小儿推拿广意》黄蜂人洞法。
)《推拿三字经》:“······名黄蜂入洞,可以发汗,可以止汗。
”(按:法同《幼科推拿秘书》。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黄蜂入洞法:大热。
一掐心经,二掐劳宫。
先开三关;后做此法。
将左、右二大指先分阴阳,二大指并向前,众小指随后,一撮、一上,发汗可用。
”(按:此即《按摩经》黄蜂出洞法。
)《万育仙书》:“黄蜂入洞治阴症,冷气冷痰俱灵应,黄蜂穴在中指根之。
”【操作】(1)揉两鼻孔下:医者以一手食中二指并列,置于两鼻孔下,轻揉之20~30次。
功效:作用同上,适用于鼻炎,鼻窦炎,感冒,耳窍堵塞等症。
(2)双风灌耳法: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或两手掌心(或板门穴)正对两耳窍,快速密闭之,持续数秒,然后突然放开,反复操作10次左右。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推拿秘书](https://img.taocdn.com/s3/m/b6bb319052d380eb63946d56.png)
《幼科推拿秘书》卷一赋歌论决秘旨保婴赋人禀天地.全而最灵.原无夭札.善养则存.始生为幼.三四为小.七龆八龀.九童十稚.惊痫疳癖.伤食中寒.汤剂为难.推拿较易.以其手足.联系脏腑.内应外通.察识详备.男左女右.为主看之.先辨形色.次观虚实.认定标本.手法祛之.寒热温凉.取效指掌.四十余穴.有阴有阳.十三手法.至微至妙.审症欲明.认穴欲确.百治百灵.万不失一.保生歌要得小儿安.常带饥与寒.肉多必滞气.生冷定成疳.胎前防辛热.乳后忌风参.保养常如法.灾病自无干.变蒸论小儿有变蒸热症.变蒸者.所以变化脏腑.坚强骨脉.是阴阳正气.阳气行于旦.交人物之情性.阴气行于夜.变人物之形体.故小儿自初生至四岁八岁.三十二日一变蒸.而肾气足.八八六十四日再变蒸.则膀胱气足.以后每增四八则一蒸.使五腑气俱足.到三百二十日.凡十蒸变.则诸脏气足.小蒸既毕.然后大蒸.又积至二百零六日.大蒸三遍毕.然后出蒸.是一岁零七个月.大小蒸俱毕.或一日二日发热.此不可推.痘疹亦然.推则拂乱其气.反受其伤.故下手要观五色.辨音.细问.切脉.察病数件.庶不有误也.(上唇尖有米粒又黄泡者即是)察儿病症秘旨小儿之疾.大半胎毒.小半食伤.外感风寒之症.什一而已.儿在胎中.母饥亦饥.母饱亦饱.辛辣适口.胎热即随.情欲动中.胎息即噪.专食煎炒.恣味辛酸.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母若胎前不能谨节.产后不能调养.惟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未满百日.遽与咸酸之味.未及周岁.辄与肥甘之物.则百疾由是而生焉.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损伤.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则成吊痫.或为喘嗽.胎热胎寒.禀受有病.脐风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鹅口.口疮.胃有湿热也.重口木舌.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气虚湿热也.爱吃泥土.脾脏心生疳热也.胎惊夜啼.邪火入心也.变蒸发热者.毒散而五脏生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而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喉痹者.热甚也.眼痛者.火动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塞者.因冒风寒也.头疮者.胎毒热攻也.脐风者.中痰中湿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伤也.阴肿痛者.寒所郁也.盘肠气痛者.冷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淋者.热郁膀胱也.吐血生肿者.荣卫气逆也.小便不通者.无阴有阳也.大便不通者.无虚有实也.解颅鹤节者.胎元不全也.行迟发迟者.血气不完也.鸡胸者.肺热满胸也.龟背者.风邪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疾者.膈上痰结也.痢疾者.食积腹中也.咳嗽者.肺气伤也.喘气者.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水旺土亏也.疸黄者.脾胃虚而有湿热也.故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惊疳积热.小儿之常病也.恒居时.常观其脾.微有青黑.即推数百.去其青黑之气.再加补脾手法.可保小儿常安.此为要着.不可忽也.然推脾必要补.泄而不补.则脾愈弱.擦龟尾亦要补.如不补.则泄不止.脾上用功.手法之要务也.痢痞痰疳.小儿之重症也.医家慎之.(病源论得精细入手者所宜留心)观形察色审病歌观形察色辨因由.阴弱阳强发碍柔.若是伤寒双足冷.要知有热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疹痘.耳凉知是风热投.浑身皆热伤风症.下冷上热食伤仇.病源论(望闻问切)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深之不一.形声色脉之殊.望闻问切之间.若能详究于斯.可谓神圣工巧者矣.盖望者.鉴望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属心.鼻属脾.颊属肾脏.肝病面青.肺病面白.心病面赤.脾病面黄.肾病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闻者.听声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声悲.肺病声促.心病声雄.脾病声慢.肾病声沉.属于脏.大肠病声长.小肠病声短.胃病声速.胆病声清.膀胱病声微.属于腑.是乃闻而知之也.问者.究其病源也.好食酸肝病.好食辛肺病.好食苦心病.好食甘脾病.好食咸肾病.好食热内寒.好食凉内热.是乃问而知之也.切者.切脉察病也.三周以下儿有病.男左女右看三关.卯是气关.寅是风关.辰是命关医难治.虎口有筋往上接.看之须要分五色.红黄安乐五脏和.青紫定是受风吓.是乃切而知之也.此其大略也.看食指定症诀(附)虎口有三关.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即人中恶.黄者是脾端.三关者即风气命三关也.五指定症歌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当.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症相传.男女分左右.分明仔细看.手探冷热定症诀儿心若热跳.定然是着惊.热而不跳者.可知是风伤.虽冷又翻眼.应看是水惊.视法潜曰.医家看病.望闻问切.有此四法.然必以望为先.故推拿小儿.亦先有视法.视初生小儿初生.五官宜赤.耳目口鼻天庭.五官也.初生气血满足.其色纯赤.故曰赤子.若一门山根.二门印堂.三门发际.有白气多夭.坎上坎下有黑气.是气血不足.见于口唇上下.亦主夭.惟鼻梁上有骨筋.直上大天心.为补骨插天.寿而且贵.主一世无惊痫.视周岁正口常红无疾.白虚黑危.人中黑腹痛有虫.点点黑吐痢.山根紫伤乳食.青多病.印堂黄白吉.青红惊.额青惊红热.眉红夜啼烦躁.两眼黑睛黄伤寒.白睛黄伤食.五视法一视两目.目乃五脏精华所聚.遍身神气所种.最宜睛珠黑光满轮.精神明爽.长寿之相也.虽有疾病.亦易痊愈.若白珠多.黑珠昏.或黄或小.此父母先天之气薄弱.禀受既亏.自多灾患.二视囟门.此禀父精母血而成.充实逼仄.其儿必寿.若虚软不坚.多生疾病.至囟门不合.名曰解颅.黑陷者必死.不必治.三视形貌.凡口小鼻蜗.眉心促皱.皮肤涩滞.虽不夭而多病.若口大鼻端.眉清目秀.部位相等.福寿之基也.四视毛发.毛发受母血而实.故名血余.母血充实.儿发明色黑光润.母血虚弱.儿发黄枯.定生疳痍之患.五视耳门.小丁框双尖者主寿.单尖者必夭.若初生时.外视单尖.内按有双骨.随后长起.亦自不妨.总之双尖框者.容或不寿.至单尖必不能长大.医家视此.决定存亡.面部察色秘旨青主肝.红主心.白主肺.黑主肾.黄主脾.青兼红.是肝与心之疾.面色青者痰也.红者热也.白者寒也.黑者肾败.黄者脾气伤也.热主心有火.哭主肝有风.笑主脾有痰.啼主肺有伤.冷主胃有湿.睡主肾有亏.歌曰.面色黄疳疾.青黑是惊风.吐泻面黄白.伤寒定紫红.痢疾眉头皱.惊风两颊红.渴来唇带赤.热甚眼朦胧.探病秘旨天中气色清明.即或生病必轻.头圆骨耸方平平.荔枝阴囊寿庆.眼赤肝家有热.鼻青肺内受寒.牙齿臭烂毒难堪.热在肾经须看.两目流泪痒涩.邪风早已在肝.疮满口中热毒干.五腑俱可成疳.冷嗽肺气伤湿.风嗽心热何疑.肠脏伤而多泻痢.冷物食积脾虚.水泻冷多浮肿.水积肠脏虚鸣.疳盛淋涩少精神.大小不通热甚.小肠肿为下阴.冷气传于膀胱.食伤冷物哑声音.心热相传成病.吃作鱼羊肉咸.沫延漫而 HT .遂为多嗽与多喘.肺家虚热为患.粪门肿肠热结.因食冷物积成.粪中带血热肠存.霍乱阴阳感应.上下气苦不顺.郁逆必须运和.阴阳不和虚汗多.分理阴阳莫错.热留脏中不解.定然渴噪不安.赤泻热痛欠安身.痢久而沉闷.龟胞脉穴风热.脐烂咎在安归.客风冷水之披靡.心热睡语惊飞.手足四肢逆冷.惊风因而大剧.鹅口木舌心热知.冷汗夜啼梦呓.乃是心惊被喝.身生此症须知.气逆淋涩遇尿啼.体热肠蒸肝气.脾虚谷食不消.胃冷冻饮料食难进.眼转气虚吐弱甚.慢脾惊候一定.面上已无血色.痰又满在咽喉.慢惊风症使人愁.渴燥血热脏留.肚大面青黄瘦.热疳冲于四肢.医家审定虚与实.补泄全凭法治.推拿小儿总诀歌(附)推拿小儿如何说.只在三关用手诀.掐在心经与劳宫.热汗立至何愁雪.不然重掐二扇门.大汗如雨便休歇.若治痢疾并水泻.重推大肠经一节.侧推虎口见工夫.再推阴阳分寒热.若问男女咳嗽诀.多推肺经是法则.八卦离起到干宫.中间宜手轻些些.凡运八卦开胸膈.四横纹掐和气血.五脏六腑气候闭.运动五经开其塞.饮食不进儿着吓.推展脾土就吃得.饮食若进人事瘦.曲指补脾何须歇.直指推之便为清.曲指推之为补诀.小儿若作风火吓.多推五指指之节.大便闭塞久不通.盖因六腑有积热.小横肚角要施工.更掐肾水下一节.口出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彻.上入洪池下入掌.万病之中都去得.若是遍身不退热.外牢宫上多揉些.不问大热与小炎.更有水底捞明月.天门虎口肘诀.重揉顺气又生血.黄蜂入洞医阴病.冷气冷痰俱治得.阳池穴掐心头痛.一窝风掐肚痛绝.威灵总心救暴亡.精宁穴治打逆噎.男女眼若往上翻.重掐小天心一穴.二人上马补肾经.治得下来就醒些.男左女右三关推.上热退下冷如铁.寒者温之热者清.虚者补之实者泄.仙人留下救儿诀.后学殷勤谨慎些.观面部形色五脏秘旨心经有冷目无光.面赤须言热病当.赤见山根惊四足.疾成虚肿起阴阳.解曰.太阳黑.目无光彩.此心经冷也.两颊赤色.乃心经热也.山根赤色.心经受风.下准头主恶邪.又若三阴三阳虚肿.心有痰也.肝经有冷面微青.有热眉泡赤又临.发际白兮惊便入.食仓黄是积深沉.解曰.面青为肝经受冷.主发热惊风.眉上肿有赤纹.此是肝经有热.若发际并印堂略白.此乃肝惊也.腮上有黄色.主肝有痰也.脾冷因知面色黄.三阳有白热为殃.青居发际主惊候.唇口皆黄食疾伤.解曰.面黄印堂反白者.此脾冷也.三阳上有白色者.乃脾热也.发际及印堂色青者.此脾惊也.上下唇黄.乃脾经受病也.肺寒面白冷为由.热赤人中及嘴头.青在山根惊要起.热居发际痰为仇.解曰.白色在面皮.及人中青者.肺受冷也.若人中嘴头有赤色.此乃肺有热也.山根有青色.肺受惊也.发际有赤色.内有痰也.面黑当知肾脏寒.食仓红是热须看.风门黄色为惊入.两目微沉痰所干.解曰.面有黑色.肾受寒也.食仓红.肾受热也.风门有黄色.肾有惊也.两目微沉.痰在肾也.审音论凡小儿声音.大而响亮者.乃五脏六腑充盈.儿必易长成人.如生来不曾大声啼哭.此必有一脏阴窍未通.神气未足.或声如啾唧咿唔之状.儿必不寿.故望之后.又必闻辨之.诗云.要知儿病生与死.总观面色并审音.唇青耳黑儿难救.哭声不响赴阴君.辨小儿声音秘旨五音以应五脏.金主声响.土主声浊.木主声长.水主声清.火主声燥.闻声察病歌心主声从肺出.肺绝啼哭无声.多啼肝胆客风惊.气缓神疲搐盛.音哑邪热侮肺.声清毒火无侵.痛声直来泪不淋.鸦声黄泉有分.轻声儿气必弱.重浊惟痛与风.狂声高喊热在中.声战寒气已重.声急连连不绝.多泪必是神惊.声带闷塞痰在心.喘气噎难顺行.肝病声悲肺促.脾慢心病声雄.小肠声短大不同.大肠声长较纵.肾病声沉胃速.胆清膀胱声微.重浊沉静疳积亏.聆音病知源委.伤风必多喷嚏.呵欠倦怠神伤.撮口鸦声气急扬.蹼跌受喝惊张.切脉察病歌三周以下儿有病.男左女右看三关.寅是风关卯是气.辰是命关医难治.虎口有筋往上接.看之须要分五色.红黄安乐五脏和.青紫定其受惊吓.入掌生枝恐不详.(若筋冲三关、又分个枝、其症十死一生、惟久咳不在此论.)筋透三关命必亡.初关乍入推宜早.次节相侵亦可防.筋赤定然因膈食.筋青端的水风伤.筋连大指阴症候.(阴者、寒深入也、花生寅卯位、主虫、又主脏败、凶.)筋若生花主不祥.筋带悬针主吐泻.筋纹向外命难当.四肢瘫软腹膨胀.吐乳却因乳食伤.丫鱼刺、伤风向外者.冲过命关.向大肠倒去.辨指筋纹秘诀歌小儿三关食指.男左女右先详.初风中气命三关.风关惊起小恙.侵气病可进退.命关逆候多亡.生又珠点透三关.蒿里歌声恸唱.三关筋色纯黑.死期不日可伤.弓反里外更难当.恶候筋纹此样.食指筋纹五色.红寒紫热须详.伤食青紫气虚烦.青黑逆多惆怅.小儿指纹青色.多因胎气不全.深青夜卧不安然.腹病微青必见.黑气盘肠内吊.牵抽发搐连绵.黄兼面白泻来缠.紫色伤风不免.指筋若有红色.惊入脾窍分明.红微不痢腹中寒.吐泻脾虚食禁.三关深红筋见.身强发热常惊.纹弓余食膈中停.面黄脾经积病.三关纹生紫色.胎惊热毒熏蒸.惊时啼哭又呻吟.多因紫青筋甚.微紫筋因伤热.弓纹吐泻频频.紫青黑色常悬针.曲指风热为病.了悬针.主水泻.水川字.主痰涎轻症.脉法歌小儿六岁须凭脉.一指三关定数息.迟冷数热古今传.浮风沉积当先识.左手人迎主外邪.右手气口主内疾.外邪风寒暑湿侵.内症乳食痰兼积.洪紧无汗是伤寒.浮缓伤风有汗液.浮而洪大风热甚.沉而细滑积乳食.沉医腹中痛不休.沉弦喉内作喘急.紧促之时疹痘生.紧数之时惊风疾.虚软慢惊作螈.(音计纵小儿风病)紧盛风痫发搐掣.软而细者为疳虫.牢而实者必便结.滑主痰壅食所伤.芤脉必主于失血.虚而有气为之惊.弦急客忤君须识.大小不匀为恶候.三至为脱二至卒.五至为虚四至损.六至平和曰无疾.七至八至病尤轻.九至十至病势急.十一二死无疑.此诀万中无一失.凡小儿三岁以上.用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常以六七至为平脉.添则为热.减则为寒.浮洪风盛.数则多惊.沉滞为虚.沉实为积.坏症十五候眼生赤脉贯瞳人.(瞳人属肾、肾有两筋自背脊直至脑门、贯其二睛、心与肾交、水火相济、若水火两绝、赤脉贯矣.)向上直视不转睛.(向上直视不动、肾腑俱绝.)手足不收毛发竖.(胃主肌肤四肢、胃绝、则毛发竖、手足不能收管.)囟门肿起又作坑.(心主血、心绝、血不上行.)天柱骨痿头偃后.(心绝、不治之症.)切牙出舌语不明.(舌乃心之外应、心绝、血不流行、虚舌退场门、或舌短不语.)齿或咬人肾脉绝.(肾乃骨之主、齿乃骨之余、绝则齿痒、切牙、或咬人、肾绝心亦绝.)鼻孔干燥黑来侵.(鼻乃肺之外应、燥黑则肺绝.)鱼口气粗啼不得.(肺为气主、肺绝、则气出不返、或气急难啼、鱼口、一张一闭.)大肠脉绝忽鸦声.(忽作鸦声、则大肠绝矣、鸦声、变声不止.)两手抱头目无彩.(肝藏血、目乃肝之外应、血脉不荫、则指甲青黑、及目无光彩、筋缩、则两手抱头、肝绝.)指甲黑色又伤青.喉中拽锯口吐沫.(凡有涎退场门鼻.)风疾闭窍面黑形.(五孔干燥、不治之症、是风痰窍塞关窍、血脉不行、不纳汤药、面色青黑.)心寒脉绝令肺胀.饮水直下胃无存.(肺胃俱绝、饮水不歇、直下大肠中去、必死之症.)痢如死鸭鹅之血.(心绝.)臭秽血水糟汤临.(脏腑俱败.)四肢汗出如油出.(荣卫俱绝、阴阳杂、津液散于四肢、如胶粘者、不治.)手足掷摇那得生.(心绝.)面黑唇缩不盖齿.(脾绝.)蛔虫退场门死形真.(脾绝.)五脏气脱凶死诀摇头直视心气脱.青共唇腮肝气脱.雨汗大喘肺气脱.唇缩脐番脾气脱.瞑目遗溺肾气脱.卷二穴象手法穴道图象潜曰.推拿一书.其法最灵.或有不灵.认穴之不真耳.即如头为诸阳之首.面为五脏之精华.十指联系于周身之血脉.穴不真则窍不通.窍不通则法不灵.故予于斯书.首着诀法总纲.次详全身经穴.而图象昭焉.手法明焉.百病除焉.穴在头脑者百会穴(在头顶毛发中、以线牵向发前后左右重.)囟门穴(在百会前、即泥丸也.)中庭穴(在发际上边些.)天庭穴(即天门、又名三门.)天心穴(在额正中、略下于天庭.)两额(在太阳之上.)印堂(在两眉心中、名二门)额角(左为太阳、右为太阴.)风府(在脑后枕骨下、俗名脑窝.)天柱(即颈骨也.)穴在面者山根(在两眼中间、鼻梁骨、名二门.)三阳(左眼胞.)三阴(右眼胞.)准头(名年寿、即鼻也.)龙角(一名文台、在左发毛.)虎角(一名武台、在右发毛.)风门(在两耳门外.)风池(在目上胞、一名坎上.)气池(在目下胞、一名坎下.)左颊右颊(在颧之旁.)两颐(在上口唇两旁、即腮也.)水沟(在准头下、人中是也.)食仓穴(在两颐下.)承浆穴(在人中下地角.)穴在手指者少商穴(在大拇指尖.)商阳穴(在食指尖、指根下一节横纹是风关、从掌上巽宫来、二横纹是气关、三横纹是命关.)中冲穴(在中将指尖.)关冲穴(在无名指尖.)少冲穴(在小拇指尖.)大肠穴(在食指外边.)小肠穴(在小拇指外边.)四横纹(在食将无名小指中四道小横纹、除去大指、故名四.)穴在阳掌者内牢宫(在手心正中、属凉.)八卦(将指根下是离宫、属心火、运八卦必用大指掩掌、不可运、恐动心火.)坎宫(紧与离宫相对、在小天心之上、属肾水.)干宫(名天门、一名神门、在坎宫之右.)小天心(在坎宫下中门.)阳池穴阴池穴(在小天心两旁.)贩门穴(在大指下、一块平肉如板.)大横纹(在手掌下一道横纹.)浮心穴(在大横纹左边.)肾经穴(在大横纹右边.)二人上马(在小指旁三四横纹、及掌干宫旁.)水底穴(在小指旁、从指尖到干宫外边皆是.)虎口穴(大食二指丫叉处、筋通三关处.)穴在阳膊者总筋穴(在大横纹下、指之脉络皆总于此、中四指脉总于此.)内间史穴(在总筋下寸许、一名内关候.)天河穴(在内间史下、自总筋直往曲池.)曲池穴(在手湾处、一名洪池.)经渠穴(在浮心一边、内间史旁.)列缺穴(在径渠下、天河旁.)鱼脊穴(阳池旁边一小窝处、乃大指散脉处.)三关穴(在手膊上旁边.)六腑穴(在手膊下旁边.)穴在阴掌者外牢宫(在手背正中、属暖.)合骨穴(在手背大指食指两骨丫叉相合之间.)威灵穴(在外牢右边骨缝处.)向导穴(在外牢左边骨缝处.)一扇门(在食将二指下夹缝处、威灵穴之上.)二扇门(在无名指根两夹缝处.)大陵穴(外牢下、手背骨节处.)穴在阴膊者一窝风穴(大陵位下、手膊上、与阳膊总筋下对.)阳池穴(在外间史下.)外间史穴(在一窝风下、与内间史相对、一名外关候.)肩井穴(在肩膊眼窝内.)肘穴(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穴在前身者人迎穴(喉之左右.)膻中穴(在人迎下正中、与背后风门相对、皆肺家华盖之系.)天枢穴(在膻中穴下两旁、两乳之下.)乳穴(在两乳下.)鸠尾穴(掩心骨尽处.)肚脐穴(一名神阙).丹田穴(即气海也.)肚角穴(腰下两旁往丹田处也.)中脘穴(胃藏饮食处.)期门穴(在两胁下软处、吸气之所.)关元穴(脐下宽平处、与下气海相连.)肾囊(卵胞.)穴在脊背者风门穴(在脊骨二节下.)中枢穴(在脊骨七节之上.)七节骨穴(与心窝相对.)心俞穴(在七节骨左寸许.)肺俞穴(在七节骨右寸许.)腰俞穴(对前腰旁.)膀胱穴(在左股上.)命门穴(在右股上.)龟尾穴(一名闾尾、脊背尽头处.)穴在腿足者鬼眼穴(在膝头膝眼.)委中穴(在膝弯陷处.)前承山穴(一名子母穴、在下腿之前、与承山相对、一名中肿穴.)后承山穴(一名后水穴、如鱼肚一般、在腿肚上、一名鱼肚穴.)百虫穴(在大腿之上外边.)三里穴(在膝头之下.)外鬼眼穴(在膝外眼陷处.)鬼胀穴(在后腿肚旁.)蟹穴(在脚面上弯处、与下中指相对.)蹼参穴(在脚后根上、一名鞋带穴.)大敦穴(在足大指上.)涌泉穴(在脚板心中处.)正面图(图缺)面部气色十二经总现.五位色青.惊积不散.五位色红.伤寒痰壅.积成惊悸.五位色黄.食积疳痞.五位色白.气不充实.滑泄吐痢.五位色黑.脏腑欲绝.疾危症恶.面青眼青.肝病.面赤唇红.心病.面黄鼻黄.脾病.面类白色.肺病.五脏各有所属.细探其色.即知表里虚实盈亏.其寒热补泄之法.可考而知也.正面图(图缺)正面图(图缺)正面图(图缺)背面图(图缺)侧面图(图缺)大指在外男顺女逆(图缺)大指在内女顺男逆(图缺)大指内又诸病恶症(图缺)阳掌八卦图(图缺)五指经络内外秘旨随手形象开附于后中指名为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大拇指下一指.名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大穴.阳掌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图(图缺)中指∶属心大宜泄不宜补小儿初生不叫食乳是胎大攻心推二三十下喂以延寿丹三粒灌之即叫即食北方卧坑食大]烧之物多此症屡验.天门∶入虎口一手拿两穴大指拿天门食指拿虎口.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阳掌图(图缺)揉运脾土∶男左手补女右手右运为补或屈大指侧推致电版门以补脾土立进饮食.阳池∶鱼际穴散脉处从此侧推三关取真火.内牢∶捞明月退热在此.阴池∶分阴阳在此小指上一指名为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人.手合骨穴.足大敦穴.阳掌图(图缺)大肠筋在食指外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小肠筋在小指外边.络联于神门.直至小指侧巅.阴掌图(图缺)大陵位∶热久不退反推此穴用以却不与食指相连殆抄讹欤此穴与食指相连肺经相近有火攻大之法乃尽头指也疾标此向导∶向导穴在外牢左边与上二扇门相对与无名指相联肺经相近威灵∶此穴与中指相连通心急惊变手指此叫则治不叫难一窝风∶外间史离一窝风仅三指过去属阳五指歌五指梢头冷.惊来神不安.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中指独自冷.疹痘症相当.男女分左右.医家仔细看.按穴却病手法论潜曰.仙女传救婴儿妙法.实谙先天机微.左旋右揉.推拿掐运.诸穴手法.至妙至精.苟缺一穴.而众穴不灵.稍少一法.而妙法不真.医家必深思其义蕴.而详究其指归.乃为有济.然法虽有定.变通在人.标本先后轻重多寡之间.用手法而不泥乎法.神乎法而不离乎法.神而明之.存乎一心.所当竞竞致意者尔.手法秘旨凡观小儿病症.男观左手右脚.女观右手左脚.必察何经络.得其症候.方知道推某筋.掐某处.久揉验.总要先观儿虚实.而手法推之数目.即一定之.一岁三百.不可拘也.(此二句所谓用法而不泥乎法也可证诸家某穴推若千数之谬)又要审定主穴.某病症.以某穴为主.则众手该用者在前.而此主穴在后.多用工夫.从其重也.盖穴有君臣.推有缓急.用数穴中有一穴为主者.而一穴君也.众穴臣也.相为表里而相济者也.故赤子之病.有一视而愈者.亦有推数穴而不愈者.是不明于察形辨症之主穴也.有一穴而治数病者.有数穴而治一病者.有一手而拿两穴者.有两手而拿一穴者.有病轻而推数穴不愈者.有重病而推一二穴即愈者.总待人神明其源而精乎其极也.故云病轻一时松.病重费日功.若平日有惯者.病推毕后.必用总收手法.其病方永久不犯.用手法者慎思之.分补泄左右细详秘旨歌补泄分明寒与热.左转补兮右转泄.男女不同上下推.子前午后要分别.寒者温之热者凉.虚者补之实者泄.手足温和顺可言.冷厥四肢凶莫测.十二经中看病源.穴真去病汤浇雪.又补泄辨补者.往指根里推也.如推脾土.须屈小儿大指.从指之外边.侧推到HT 门.此为补.伸儿指者非也.泄者.向指根往外推也.推脾不宜.惟推肝肾肺以泄火.如此.掐运推拿辨。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6bceacc3e53a580217fcfe13.png)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历史源流 小儿推拿文献 主要流派介绍
小儿推拿历史源流
1、明代以前小儿推拿概况
殷商时期 : 甲骨文出现具有按摩和儿科疾病含义文字。 战国时期 :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有扁鹊入咸阳为小儿医的记载。 秦汉时期 : 我国按摩已具有相当规模,《素问·上古天真论》有涵盖男子
《育儿保健临床三百 例》《少儿亚健康推 拿调理 》
河东山西运城一 带
滋阴法
3、近代小儿推拿概况
由于清末和民国战乱,史料损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对古代医 籍的抢救工作,使散在民间的著作得以保留。
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坚持,直至现在小儿推拿迎来了黄金时期。
二,小儿推拿主要文献
书籍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 旨全书 》
《小儿科推拿仙术 》
作者 明·龚婷贤 明·周于蕃
书籍 《幼科铁镜》
作者 夏鼎
《厘正按摩要术》
张振鋆
年份
备注
公元1695年
其最大特色在于推拿代药赋,用药比喻小儿 推拿穴位为理解和普及小儿推拿做出了贡献。
公元1888年
该书系统总结了明清时期的儿科理论和临床 经验。
三、主要小儿推拿流派及代表作
流派
代表人物
学术思想
代表作
地域
湘西小儿推拿流 派
小儿推拿三字经 流派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运用不同方法防治儿 科疾病,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纵深发展。
代表派系
派系 寒凉派 攻下派 补土派 滋阴派
代表人 刘河间 张子和 李东恒 朱丹溪
论点
主张
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
主清热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倡汗、吐、下三法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https://img.taocdn.com/s3/m/77788ff9c1c708a1284a4448.png)
• 海派儿科推拿
• 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 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而寻求病症异 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 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 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 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 “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 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 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 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 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 推拿的方法。
• 刘开运推拿流派 • 1、传承: • 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 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 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 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小儿推拿 学》一书。 • 2、学术特点: • 该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为主,拿按为次,兼以摩、运、 搓、摇、掐、捏,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 。临床上 刘氏往往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其常用 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肺俞、 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 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 2寸,百会穴前骨 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 该穴轮换推之,称推囟门;次数:推或 揉50—-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 衄血等。 临床运用:推,揉囟门能针惊安神,多 用于外感,惊风。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或揉耳后高骨, 30—50次。
技术要领
(1) 操作:持久 、有力、 均匀、 柔和 、深透, 常配合介质(滑石粉)。 (2)频率: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 为宜。1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 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推拿三字经》说:“大三万,小三千,婴三 百,加减良”,说明推拿的时间和速度,应依据 病情、年龄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推拿测试一
![推拿测试一](https://img.taocdn.com/s3/m/a8ad6314a6c30c2259019ec3.png)
以下为明代著作的是答案所选答案:《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袖珍小儿方》《小儿推拿秘诀》正确答案:《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袖珍小儿方》《小儿推拿秘诀》. 问题 2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张振鋆的《厘正按摩要术》,首次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答案所选答案:对正确答案:对. 问题 3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我国第一部推拿学专著是答案所选答案:黄帝岐伯按摩经正确答案:黄帝岐伯按摩经. 问题 4 .得0 分,满分 1 分错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是答案所选答案:《五十二病方》正确答案:《素问》. 问题 5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唐太宗则在隋代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了规模更大的,设备更加完善的太医署,并在其中设立了按摩科,将推拿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
答案所选答案:对正确答案:对. 问题 6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金匮要略》中,第一次将膏摩疗法列入预防保健方法中,还介绍了一首用于推拿治疗头风的摩散答案所选答案:对正确答案:对. 问题7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最早记载推拿手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书籍是答案所选答案:《苏沈良方》正确答案:《苏沈良方》. 问题8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是答案所选答案:《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正确答案:《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问题9 .得 1 分,满分1 分正确首次将20种成人手法归纳成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等六类手法是在哪年答案所选答案:1975年正确答案:1975年. 问题10 .得1 分,满分1 分正确首次记载了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方法的书籍是答案所选答案:《肘后救卒方》正确答案:《肘后救卒方》. 问题11 .得 1 分,满分 1 分正确什么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很高,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答案所选答案:隋唐正确答案:隋唐. 问题12 .得 2 分,满分 2 分正确以下为清代著作的是答案所选答案:《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幼科铁镜》正确答案:《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幼科铁镜》. 问题13 .得1 分,满分 1 分正确我国历史上最早于太医院中设按摩科的是答案所选答案:唐代正确答案:唐代. 问题14 .得1 分,满分1 分正确《世医得效方》中所载肩关节脱位得坐凳架梯法、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柱骨折的悬吊复位法等都可以代替拔伸手法,是推拿史上的重大发明,开辟了中国医学史上以器械牵引治疗骨科疾病的新篇章。
针灸推拿学--考试重点
![针灸推拿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52d0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c.png)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并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经络: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脉是粗大的直行主干;络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又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又称“阴脉之海”冲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又称“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原络配穴法: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互配合应用时称为原络配穴法。
俞穴:又称“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又称“腹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熊腹部的腧穴。
郄穴: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阴蹺脉、阳蹺脉、阴维脉、阳维脉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经、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8个腧穴。
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当患者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时,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为标准,四指宽度为3寸。
闪罐法:操作者一手持夹有燃着有乙醇棉球的止血钳,另一手持罐,利用闪火法将罐拔上后,利用持罐收的腕力外扳罐体,使罐迅速离开皮肤,此时可听到清脆的“嘣”的一声,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推拿:在汉代以前称“按蹻”“蹻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法:以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称为推法。
针灸起源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灸法起源于人类对火的利用。
《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难经》除了论述中医理论,在对奇经八脉、五输腧穴等的认识上还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小儿推拿秘旨书籍简介
![小儿推拿秘旨书籍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7e2e1daaa00b52acfc7ca4e.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推拿秘旨书籍简介
导语:我们说过,小孩子是父母的宝,无论他们出现什么问题,都将是父母所劳心的,那么大家知道小孩子怎么样去好好的照顾么?除了我们平时的呵护之
我们说过,小孩子是父母的宝,无论他们出现什么问题,都将是父母所劳心的,那么大家知道小孩子怎么样去好好的照顾么?除了我们平时的呵护之外,我们还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推拿,那么推拿怎么推怎么拿,这个大家知道么?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小儿推拿秘旨书籍简介,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小儿推拿秘旨》,推拿专著。
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
原书2卷(后人又将下卷再析为2卷)。
明·龚廷贤撰。
姚国祯补辑。
刊于1604年。
龚氏本为世医,有“医林状元”之誉,勤研《内》《难》,精通数科。
在广泛搜集并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按摩疗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家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编成此书。
卷上首先详细论述小儿变蒸、惊风、诸疳、吐泻四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其次叙述儿科的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并其他外治方法。
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各种疾病的方药治法。
此书为现存推拿专著中年代较早而又较为完善之作。
对后世影响颇大。
现存明万历刻本、多种清刻本。
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订排印本。
好了,上面就是我们关于小儿推拿秘旨书籍简介的一些基本的介绍了,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想马上去书店里面买一本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学会小孩推拿,在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帮助我们的小孩子很好的去将健康维护好,大家说是么?。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https://img.taocdn.com/s3/m/316c4ee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b.png)
小儿推拿秘旨内容提要本书系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早年所著有一部儿科专著。
约成书于明·万历甲辰年(公元1604年),是现存小儿推拿较早,较完善之作。
后世小儿推拿专著,多以此为蓝本。
全书共3卷,卷一重点论述了多种小儿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以及小儿常见病推拿穴位;卷二以歌诀形式为体例,介绍了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方法以及小儿危重病症的症候与预后,对后学颇有启迪作用,卷三为小儿常见病实用方。
共列举有效方50个,其中不乏疗效好,组成简洁的精方良方,如导赤散、地黄丸、异攻散、六一散、紫金锭等,至今仍为临床上的常用方。
此书刊行后流传不广,原刻有些错讹,现将其重新校订整理出版,对临床应用及文献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录卷一总论蒸变论惊风论诸疳论吐泻论婴童赋面部险证歌险证不治歌面部捷径歌小儿无患歌夭证歌面部五色歌虎口三关察证歌虎口脉纹五言独步歌五脏主病歌掌上诸穴拿法歌掌面推法歌掌背穴治病歌二十四惊推法歌验证加减法十二手法主病赋十二手法诀寸口脉诀歌入门先知诀虎口三关察纹图掌面诸穴图脚上诸穴图五色不治歌正面部位歌补遗脐风论刺泡法回气法通便法贴囟法卷二病机纂要寒门总括歌热门总括歌急惊歌慢惊歌胎惊歌天吊惊歌脐风撮口惊歌禁风惊歌发搐证歌盘肠惊歌……卷三作者介绍最近一直在看这书。
感觉真的很好。
推荐给大家。
通俗易懂。
手法简单明了。
对想学推拿的父母很有帮助。
智慧树答案解析小儿推拿——中医一绝知到课后答案解析课时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解析小儿推拿——中医一绝知到课后答案解析课时节测试2022年](https://img.taocdn.com/s3/m/a99f65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0.png)
第一章1.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与推拿有关的专著是()。
答案:《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首提小儿推拿八法的著作是()。
答案:《厘正按摩要术》3.下列属于明清时期儿科著作的是()。
答案:《小儿推拿秘诀》;《幼科铁镜》;《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按摩经》4.下列哪个流派重视面部望诊,尤其是望鼻.,注重望小儿神、色、形、发和苗窍。
()。
答案:张汉臣推拿流派5.小儿推拿的中医突出优势是()。
答案:简;验;廉6.下列属于齐鲁推拿三大流派的是()。
答案:三字经推拿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张汉臣推拿流派7.《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推拿辅助用具,如治疗疝气的木椎。
()答案:对8.《厘正按摩要术》记述按、摩、推、压、切、扪、循、拊等推拿手法。
()答案:错9.三字经推拿流派的是:一律只取左手穴位操作,常用手法为:推拿揉捣分合运按摩。
()答案:错10.小儿推拿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穴位和部位上施以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答案:对第二章1.出生28天后至一周岁称之为()答案:婴儿期2.三岁的幼儿正常身高应为()答案:92cm3.诊断小儿疾病,尤为重要的是()答案:望诊4.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哪一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答案:新生儿期5.属于小儿病理特点的是()答案: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小儿的病因特点是()答案:内伤因素;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外感因素7.小儿添加辅食应该()答案:由细到粗;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由一种到多种;由流质到半流质到固体;由少到多8.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答案:先胸腹后下肢;先一般后重点;先头面后上肢;先重点后一般9.小儿诊断疾病时需要辨证论治,再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手法操作()答案:对10.小儿在饮食后可直接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答案:错第三章1.小儿推拿处方的格式是()。
答案:手法+穴位+时间(操作次数)2.下列关于按法操作的动作要领,描述错位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