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说课材料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练习
送别诗(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6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解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首句一个“凉”字,生动地描绘了江风吹雨,雨入船中,使人感到阵阵凉意的江上环境,同时又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内心的凄凉,渲染了一种惜别的凄清气氛。
(3分)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20211110033515)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尽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下边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存心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 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 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川。
③ 野次:野外。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怀,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本诗前半写画,富裕田园气味;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纳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义殷切。
(2)前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联合全诗简析。
【答案】( 1) B( 2 )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怀,语言风趣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危峰兀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特别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难免步履踉跄的样子。
②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全部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想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分析】【剖析】( 1) B 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存心态”中能够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不是均匀使劲。
应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正襟危坐地写诗。
这种感情态度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盛,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风趣,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欢。
高考教案诗歌鉴赏专项总结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2021?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决不移。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比照。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沉着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说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那么立场,即符合“道义〞。
应选D。
⑵此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那么。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沉着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沉着之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
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
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篇1:诗歌鉴赏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歌鉴赏,我主要从考点、目标、教法学法、过程、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考点分析。
【考点分析】20**年高考考纲要求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够做到: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
【目标分析】根据考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
2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3、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
其中目标1 、2 是重点,目标三是难点。
【教法和学法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把握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阅读思考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师点拨、归纳、激励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的目的。
【过程分析】根据我校倡导的学案导学与教学目标、考点要求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时重点研讨目标1 ,2 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复习重点,自己完成复习学案。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问题。
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目标3 明确答题思路,形成鉴赏能力,课上完成学案。
一课时(分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看一看落实预习学案,小组之间讨论完善预习学案。
说明一下,预习学案已经由学生课前完成。
解决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问题。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夯实基础,理顺思路。
为诗歌鉴赏的研讨做好准备。
环节二、想一想给同学们三首高考试题,(2009年四川、2009年重庆、2010年山东)根据题干让同学们讨论研讨高考考点,由同学们自主得出高考的考点。
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题
一、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1.(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薛昭蕴(唐代)红蓼渡头秋正雨⑴,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⑵。
不语含嚬深浦里⑶,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⑴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⑵整鬟:梳理发鬟。
⑶含嚬(也作“颦”):愁眉不展。
浦:水滨。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一幅秋雨渡头待人图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2.(2016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①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
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泰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6分)二、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2016届湖北龙泉中学、宜昌一中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蝶恋花晏几道千叶早梅夸百媚。
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
月脸冰肌香细腻。
风流新称东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
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
横玉声中吹满地。
好枝长恨无人寄。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6分)(2)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诗歌鉴赏测试卷讲评课说课1
诗歌鉴赏测试卷讲评课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伊宁县二中的语文教师陶竞飞。
我今天要说课的课题是《诗歌鉴赏讲评课》。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节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结束后专题测试的讲评课。
专题结束我按照诗歌的类别进行了两次测试。
测试是检测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找学生知识和能力缺漏的重要手段。
而有针对性的高效的试卷讲评就显得更为重要。
我考了两次,按照常理这两次测试要用两节课讲评。
但是,我仔细分析了学生出错情况,发现学生的错误类型包括个别学生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的简单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属于理解不当的问题。
我认为这三类问题只有第三类问题有必要在上课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
因此,我通过对学生问题的归类,不同层次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原计划两课时完成的内容,一课时就完成了。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试卷讲评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诗歌鉴赏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做诗歌鉴赏题得思路,并能规范答题。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拨。
四、说学习的过程:(一)学生课前自主学习:1、认真分析试卷,结合老师评分和评语,看看自己的失分点是什么。
2、试改错题。
步骤:再次审题,明确考点,再读全诗,回忆所学知识,进行修改。
3组内交流,看看自己失分较多,比对得分较高同学的答案再次体会自己的失分失在哪里。
(二)课堂合作学习内容:1:学生汇报订正情况及存在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2:点名学生念原来的答案和自改后的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及修改的理由,其他同学评说、补充。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基本统一意见之后,学生自己规范答题。
(三)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1、教师批改试卷后对一些典型的问题写出批语,作出提示帮助学生订正。
2、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上教师适时引导、归纳、总结。
(四)当堂训练学生的错题得到订正之后,教师布置与大多数学生错误相近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一方面检查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巩固课堂收获。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 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 “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 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⑵《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黄河许有壬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枻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①,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②。
【注】①槎:竹、木複。
②传说汉代张赛乘槎寻河源,见妇人浣纱,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头两句从大处着笔,从时空角度写黄河气势之大、存在之久,奠定全词基调。
B. 黄河浪涛激越飞腾,气势磅礴,声响如震天之雷,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
C. “歌声、响凝空碧”描写手法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相似。
D. 下片中“鼓枻”“乘槎”为实写,“直穷银汉”为虚写,虚实结合,韵味无穷。
(2)前人认为本词风格豪放,请结合“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从意境角度,用词雄壮,意境开阔。
“壮”有力量感,“汗漫”“绵邈”等词有开阔感,“飘飘”有洒脱感,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意境。
②从诗人形象角度,诗人形象豪迈狂放,洒脱不羁。
诗人胸怀壮志,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并希望能够咏唱吟颂。
③从情感角度,表达了作者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吟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解析】【分析】(1)B项,“让游赏者心生惊恐,徘徊不前”无中生有,结合诗歌“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只是写出黄河波浪气势磅礴。
故选B。
(2)从取境角度,“壮游”指怀抱壮志而远游,“绵邈”指辽远,这里指山川绵远辽阔,“飘飘”表现人物的洒脱自在,所以说用词雄壮,取境开阔,意境深远;从创作主体角度,这几句写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展现了一个豪迈飘逸,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诗人形象;从抒发情感的角度,这几句写了诗人壮游天下的雄心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演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情表达。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3. 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进行诗歌表演。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适合学生年级的经典诗歌,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辅助材料:诗歌的注释和解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过的诗歌知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适合学生年级的诗歌,如《静夜思》。
2. 教师朗读诗歌,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诗歌朗读与表演(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进行诗歌的表演,展现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第四步:诗歌创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者参考已学过的诗歌进行摹仿创作。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诗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诗歌鉴赏活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诗歌,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创作时间较短,下次可以适当延长创作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思量和表达空间。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曾丰注初叹来游未必重,等闲十载又相逢。
壁间故迹尘轻涴,物外初心病暗攻。
坐上酒生冬暖意,檐前梅弄岁寒容。
半酣僧不须烹茗,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德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
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 年),被罢职回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面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
B. 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
C. 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D. “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解析】【分析】(1)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
故答案为:⑴B;⑵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5篇结合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让学生进行互动对话,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诗歌鉴赏客观题说课稿【篇1】一、说设计思想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
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__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针对练习(含答案)板块 1 咏史怀古1、(201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无名氏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
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考查“炼字”。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怀古之作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一般都以古今对比来抒发对今世的不满或昔盛今衰的哀怨。
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所用景物的意蕴:“锦帆落”“玉箫寒”“空楼月”“古殿风”“暮笳”等景物都表现出如今破败萧瑟的景象。
与“梦儿中一度繁华”的对比更显出昔盛今衰。
【参考答案】(1)“寒”字十分传神。
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之声。
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千古兴亡、江山易主)的伤感。
2、(2010·湖北五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向子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高考教案诗歌鉴赏专题总结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哀情状,既侧面衬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②张诗的“雨〞描绘春夜和风细雨、杏花悄然绽放的美丽景象,既渲染酒阑人散时闲适惬意的气氛,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映衬和照应,饶有余韵。
【解析】【分析】〔1〕C项,“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错误,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
应选C。
〔2〕此题,“座上相看泪如雨〞,意思是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雨〞运用比喻手法,席间胡笳声起,催人泪下。
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
“门外萧萧杏花雨〞,意思是门外杏花飘落一地。
酒喝完才感觉到春夜雨中的一丝丝凉意,风吹杏花,纷纷落下。
酒宴结束,宾客尽欢,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照应。
分点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①岑诗的“雨〞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座中人相对而泣的悲哀情状,既侧面衬托胡笳乐曲的感人力量,更与前两句的欢宴形成巨大反差,引人遐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练习(含答案)高考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针对练习(含答案)板块 1 咏史怀古1、(2010·唐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无名氏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
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1)题考查“炼字”。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怀古之作的观点和思想感情一般都以古今对比来抒发对今世的不满或昔盛今衰的哀怨。
解答第(2)题时,要注意所用景物的意蕴:“锦帆落”“玉箫寒”“空楼月”“古殿风”“暮笳”等景物都表现出如今破败萧瑟的景象。
与“梦儿中一度繁华”的对比更显出昔盛今衰。
【参考答案】(1)“寒”字十分传神。
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
(2)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之声。
抒发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千古兴亡、江山易主)的伤感。
2、(2010·湖北五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向子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词和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都运用了“晓风残月”的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一小题要求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后一小题要求考生比较词人情感的不同之处。
考生若能结合词的写作背景(注释)来理解,应该可以看出向词侧重于对国家破败的哀伤,柳词侧重于个人的离愁。
【参考答案】(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意指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门谣贺铸牛渚天门①险,限南北、七雄豪占。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②。
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注】①牛渚天门:牛渚,牛渚矶,濒临长江;牛渚矶的西南方有两山夹江耸立,人们谓之天门。
牛渚、天门,是金陵的门户。
②新阿滥:笛子曲。
《中朝故事》载骊山有鸟“阿滥堆”,唐明皇采其鸣声,翻为笛曲。
(1)“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天门景色的美丽的?请简要分析。
(3)该词凭吊前朝兴亡,给人什么启示?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比喻、借代等,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分析出来。
(3)词的上阕,前三句写牛渚天门是限制南北的天险,后两句却说如今这只是人们登临的一个去处而已。
下阕,前两句描写人们游览牛渚天门,后两句写游人细听从金陵传过来的更点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天险也没有保住这些国家。
究其原因,在于只依靠天险是不能保证国家平安的。
【参考答案】(1)拟人。
“与”,给予的意思,写雾收敛,让人去游览,赋予雾以生命,形象地刻画了云雾消散的景象。
(2)下阕主要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天门美丽的景色。
“待”表明下文都是虚写,通过写游览的人等待江月笛声、远处更声,表明游览者意犹未尽,表现出山水的魅力。
(3)昔日的牛渚天门是定都金陵的一些国家的依靠,他们梦想着依靠这个天险阻隔北方国家的进攻,但从这些朝代的灭亡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天险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的。
板块 2 山水田园1、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浚仪公湖亭(其二)杨载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
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
(1)诗歌的一、二两句是如何描写“白鸟飞”的?表现了白鸟飞翔的什么特点?(2)“犹向山前拥翠微”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诗歌通过描写飞鸟,表现自己对山水的留恋之情。
回答时要思考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回答第一问要注重思考“拥”表现的事物情态。
回答第二问要注重分析“犹”这个词语表现的事物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第一句用叠词,一方面表现了飞鸟的数量,另一方面刻画了飞鸟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飞翔情态;第二句用“背人”表现飞鸟的顽皮、可爱,用“斜去”刻画飞鸟轻盈、优美的飞翔姿态。
(2)运用了拟人(比拟)的手法。
这句诗把“浓云”写成了具有灵性的活物,它从湖水上慢慢扩展开去,涌向群山,使山峦显得更加葱茏。
“犹”,“仍然、还”的意思,写出了“浓云”温柔多情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脉脉广川①流,驱马历长洲②。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注】①广川:指洛水。
②长洲:洛堤。
(1)诗歌第二句中“历”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诗歌三、四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列举一点并加以解说。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历”说明诗人在长堤上驱马游历,再结合注释,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三、四句描写了诗人等待上朝的环境,描写了飞翔的喜鹊、黎明前的山月、鸣蝉和秋风等景物。
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见出天下之太平,诗人的欢愉之感不言而喻。
【参考答案】(1)“历”,经过的意思,指诗人骑马走过洛堤。
表现出诗人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神态。
(2)寓情于景。
诗歌描写了黎明时分的飞鹊和秋风中的蝉噪,表达出诗人在等待上朝时的悠闲愉悦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贯云石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闻鹊喜吴山观涛周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1)两首诗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解说。
(2)两首诗在结尾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请简要解说诗歌描写人的活动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所谓相同点是指诗人在描写潮水的过程中表现了江水的哪些特征,表现潮水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2)两首诗歌的主要目的都是描写潮水的特征,描写人物的目的还是为了表现潮水的情况,所以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等分析潮水的特征。
【参考答案】(1)①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贯诗选取“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周诗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
②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水的状态:贯诗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周诗用“鳌戴雪山龙起蛰”表现潮水的气势。
(2)贯诗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周诗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安静的情况。
板块 3 思乡怀人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戎昱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尽”“仍”“赊”的表达效果。
(2)颔联“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3)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要先分析词语的意义以及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思想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考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3)注意分析题目提供的思考角度:诗歌是通过描写诗人的活动和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
【参考答案】(1)“尽”,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赊”“尽”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2)①以动衬静。
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3)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
(1)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2)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
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这首诗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两道题都围绕细节出题。
第(1)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诗言志,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回答。
第(2)题是炼字,炼字要考虑到诗歌的内容、逻辑性和诗人的情感。
“不寐”就是不睡觉,“假寐”是坐着打盹儿,想睡又不睡的状态。
诗人在外奔波,夜宿旅馆,一定如“疲马”般疲惫,要睡是肯定的,但又心绪不宁,不能入睡;“坐”“卧”也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层次。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
“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因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
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
(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