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点整理
马原考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其构成概念(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利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术体系。
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世界本源、本质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②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不可知论三、物质的概念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运动和静止的相关问题。
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静止的含义(静止的两种形态):①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②事物的根本性相对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区别(含义上的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内涵答:(1)内容与形式。
是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
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3)原因与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与偶然。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
具体展开为4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或将完成的。
6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9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0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1.原理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方法论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概念及关系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措施
3点: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2.对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两个一百年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2023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2023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一、战争与和平1.1 战争的定义及特征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战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根据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战争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军队之间,政治派别之间以及其他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实现政治目标而采取的使用暴力手段的行为。
战争的特征主要有规模大、伤亡严重、矛盾尖锐和影响深远等。
1.2 和平的内涵及特征和平是人类向往的境界。
和平是指没有战争,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
和平的内涵可以包括不同角度,比如国际社会的和平、国内社会的和平、心灵的和平等。
和平的特征包括全面性、持久性和积极性等。
1.3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战争与和平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对立面,也有联系面。
战争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不稳定状态,而和平则是稳定状态。
但是战争与和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和平不是简单的消灭了战争,而是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手段,通过追求公正的原则,通过国际关系的稳定,来实现矛盾和纷争的调和。
二、国家与民族2.1 国家的概念及特征国家是现代社会政治实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的概念通常包括领土、人民、政权和主权等要素。
国家的特征包括统一性、稳定性、独立性和法制性等。
2.2 民族的概念及特征民族是以共同的历史、语言、风俗、文化、宗教和地域等因素为依托,形成的具有共同意识和认同感的群体。
民族的特征包括共同性、团结性、稳定性和包容性等。
2.3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国家与民族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是民族的基本组织形式,民族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
国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民族是国家发展和壮大的来源。
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睦等途径来加以调和。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观。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了人类共同利益、命运与责任、合作与共赢等理念。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考点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20世纪初,列宁对物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2023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既要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三、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四、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认识活动的归宿。
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六、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大学马原考试重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
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内容。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p25-27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p36、40、4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马原20个必备考点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
(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相互对立。
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两者又相互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赖: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靠偶然性表现,靠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质变与量变相互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高考马原知识点
高考马原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阶级斗争的推动。
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所推动的。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无产阶级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是由剩余价值产生的,而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追求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和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类,社会形态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1)原始社会:以人类最早的部落社会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原始共产主义为主,劳动力还未被私有制占有。
(2)奴隶社会: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奴隶制为主,私有制出现,劳动力被奴役。
(3)封建社会:以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封建地主经济为主导,地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生产方式以工业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5)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实现共享,劳动人民共同富裕。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创造力量,人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并认为解放劳动人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自考马原答题知识点总结
自考马原答题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基础。
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方法,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科学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认识论思想结合起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家的本质和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变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经济运动规律、垄断资本主义改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经济过渡时期、共享制和社会生产效率发生率等方面的形态和变化所进行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涉及哲学的核心问题。
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理论为依据,围绕着社会结构、社会科学理论和重大社会事件等,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的理论。
6.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于国际政治问题的相关著作为主要基础。
主要研究国际关系、对外政策、国际组织、国际法等。
7.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思想:是指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和风格为特征的一种社会思想。
无产阶级思想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来推动革命和转变的。
无产阶级思想具有辩证法、唯物论和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1. 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生产活动,即人和自然界通过劳动、生产过程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2.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使经验摸索出来的一般规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填空、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论述】
填空
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精髓):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性与道路曲折性的统一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两条相对立的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是不是对)和价值尺度(有没有用)的统
一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量变质变规律观点: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判断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X)
所有的认识都是来自实践(“)
脑力劳动创造精神财富(X)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X)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服务的(“)
哲学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
价值观有好坏之分,好的起促进作用坏的其阻碍作用
简答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正确的认识世界)与革命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统一。
二、共产主义的特征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实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学习的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四、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因此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五、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
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只有一个本质;
二元论则否定了世界的统一性。
六、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是分不开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七、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八、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同一次劳动的具体与抽象两面)
九、简述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十、简述事物的辩证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与继承。
卜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答一:1、从实践到认识;
2 、从认识到实践;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材料分析角度: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答二: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十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时间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什么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三、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十四、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含义与相互关系
生产力:认识和改变自然的能力,基本要素有一是劳动资料也称
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工具: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人与人在生产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二者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十五、阐述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在哪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
2、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六、简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答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二:1、世界是多样的;
2 、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物质;
3 、世界是多样统一的。
十七、改革的作用
首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