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案例2
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
1.研究目的
作者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综述了以往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遇到的困难。
2.研究结论
(1)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理论导向,不能解释原因;人格因素的数量可能不一定是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可能非正交;缺乏对特质概念的明确界定;因素分析技术的限制;过于笼统,难于预测;未能提供控制和治疗方法。总之,特质概念究竟包括了人格的哪些层面和特质理论家们是否对此已有了一致的意见,这类问题仍有待澄清。
(2)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的思路是采用新的研究模式——利用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预测更为具体的行为。更为具体的人格特质是指将大特质降解为小特质;将一般情景转为特殊情景;更为具体的行为是指预测行为的个别方面而不是行为的综合结果。
(3)改善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主要表现在预测对象水平、一般情景和特殊情景、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主因素和亚因素的确定。
(4)发展运动领域的人格测验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建立综合的中国运动员人格测验。
(5)通过证实性因素分析检验理论。过去,在寻找人格结构中有多少和哪些因素的研究中,特质学派几乎完全依赖于探索性因素分析(ERA)。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证实性因素分析(CFA)来对五大因素模型进行检验(如Elizabeth,1996;James,1996)。
(6)反复进行信效度检验。特质学派研究者通过长期的、艰难的探索,已经对人格结构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并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因此条件已经允许我们更多地利用CFA来进行不同的假设检验。主要结论为:人格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是运动心理学的热门话题,但到了80、90年代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张力为,褚跃德,1994)。
特质研究未能满足运动心理学家的期望,主要原因可归结为3个方面: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理想的预测效度。如果我们在前两个方面尝试改进,就完全有理由期待更加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在进行特质研究之前应该注意思考的问题是:研究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理论依据和实证依据何在?研究假设是否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关系是否具体?研究方法是否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的需要?关于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科学问题可能产生于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差距之中、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之中以及解释某一现象的需要之中;科学问题应当是可解的,即可以得到概率意义上的实证检验(McGuigan,1997)。关于第四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新方法的产生总是服务于研究问题的,如前述的证实性因素分析。另一值得注意的方法是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综合采用语言评估、非语言评估、自我评估、他人评估来考察多个因素的结构模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化,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关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时候,自然应当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方面。我们还需要指出,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学派有着各自的强点和弱点,不要期待特质学派的发展能够解决运动心理学家面临的所有人格研究问题。
但是,特质学派在人格心理学研究中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仍有着极强的生命
力。特质学派和生物学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评定和心理选材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心理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在运动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方面有其特殊的价值。特质学派帮助我们了解运动员在人格的哪些方面有多大程度的差异,而生物学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则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在这些方面会有这样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和应用的不同目的,来寻求不同的理论支持并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检验。
3.简要述评
本研究以特质学派和五大因素模型在理论导向、结构框架、特质定义、因素分析、预测能力、控制策略等6个方面的局限性为切人点,以特质和五大因素理论为依据,对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发现人格特征在预测运动成绩时所遇到的困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过于宽泛的人格特质预测过于宽泛的行为结果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提高移植量表的预测效度和发展运动领域人格测验的可能途径。本研究以思辨的方式提出论点,以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论据,论述思路清楚、层次分明,所得结论有助于运动心理学家在人格特质的研究中明确方向,最终更好地描述、预测、解释和控制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行为。
4.文献来源
张力为,李安民.特质学派及五大因素模型的局限与运动心理学人格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28~31
(三)研究案例3
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1.研究目的
Bowers K.S以个性与情境之问交互作用的理论为依据,在1973年撰写了一篇题为昏心理学中的情境论者》的文章,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是最令人满意的理论。为证明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他研究了1959年以来出版的有关个性特质与情境之问相互影响的ll篇论文和19份资料。
2.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其中占总数12.71%的文章强调个性对行为的作用,只有10.17%的文章强调情境对行为的作用,而强调个性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文章占总数的20.77%(相当于前两类文章的总和)。
Bowers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之一是由EndlerN.S和Hunt J.M.于1966年进行的通过S R焦虑问卷测量产生焦虑行为的原因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要求被试分别将引起焦虑的11种不同情境中的问题与14种不同的焦虑反应相匹配。
(1)这11种情境是:①“你正要出发做一次长距离的机动车旅行”;②“你要迎接一种新的生活”;③“你将参加心理测验”;④“你正在山边沿着岩壁向前爬”;⑤“在一大群人面前你要站起来发言”;⑥“你要到咨询处去求助解决一个私人问题”;⑦“你正要坐小船出发到波涛汹涌的海面上”;⑧“你要参加一场有许多观众观看的激烈的比赛”;⑨“深夜你一个人走在森林里”;⑩“你正参加一门重要课程的最后一次考试”;⑩“你正要为接任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务去接受面试”。
(2)14种反应模式是:①心跳加快;②有(无)不安之感;③动作慌乱;④感到兴奋和颤抖;⑤想回避情境;⑥出汗;⑦尿频;⑧接受挑战;⑨口发干;⑩变得不灵活;⑩胃部有饱胀感;⑩体验到焦虑;⑩想大便;⑩呕吐感。
以上两部分互相组合可以提出154个题目(1l×14)。要求被试用5级量表法对每一题目作出回答。三个样组中大多数被试的反应表明,只有总分的8%是从个性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