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肝脏疾病影像征象分析
肝脏疾病治疗后影像学
放射介入术后的影像表现
三、肝外碘油沉积
少数患者肝动脉栓塞时,少量碘油进入脾动脉、胃 十二指肠动脉或其他侧支动脉,碘油在相应部位沉 积。
放射介入术后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瘤内和瘤周肿瘤存活表现
栓塞后碘油的沉积形态与肿瘤的残留、复发有一定 联系,碘油沉积稀疏粗糙型和缺损型时,瘤内和瘤 周多有肿瘤复发和残留。增强扫描,存活的肿瘤呈 “快进快出”表现。
三、肝切缘局部充血
肝切除的手术创伤导致术后肝切缘局部充血,CT增 强扫描动脉期术区边缘部和周围肝实质有不同程度 的片状强化,强化密度均匀,边界模糊。随着术后 时间的延长,肝切缘部的充血带可逐渐减轻至恢复 正常。
肝切除术后的具体影像表现
四、肝切缘旁积血、积液
肝切除术后创面局部出现多量的液体和血液的渗出, CT表现为肝切缘旁有大量的液体积聚,密度均匀, 有时可形成包裹性积液,如合并大量新鲜出血,则 密度不均匀,内见片状密度增高影。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四、术区出血
CT平扫表现为等、稍高密度影,边界稍模糊;局部 包裹可形成腹腔血肿,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
肝切除术后常见局部手术并发症
五、肝静脉回流受阻
第二肝门手术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CT显示肝大, 密度下降,增强扫描肝实质强化密度不均匀,血管 重组显示肝静脉及腔静脉狭窄。
A.消融前 B.消融后1个月平扫 C.增强动脉期 D.增强门脉期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一、消融区内或边缘部结节状强化灶
消融区内或边缘有肿瘤残留时,CT平扫显示消融区 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消融区内或边缘可呈典型 “快进快出”表现。
肿瘤复发的影像表现
二、消融区外肝组织肿瘤复发转移 消融区外肝组织显示结节状异常密度影,平 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表现 ,强化形式与治疗前的肿瘤强化形式相同。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一肝典型的血管瘤表现a。
动脉期CT影像示类似血密度的球形增强。
b门脉期示肿瘤进行性充填。
C血管后期持续强化。
典型的肝血管瘤MRI表现。
与上图所示同一病例。
强化形式同CT所见。
a-c T1 a动脉期b门脉期c延迟期d T2示病变明显的高密度。
小血管瘤在CT上的典型表现。
a动脉期血管瘤球形强化。
因肿瘤较小,未显示进行性强化。
b门脉期持续强化,由于这种变化常难以将小血管瘤同其他高密度肿瘤相鉴别。
小血管瘤在MRI的典型表现,与上图同一病例。
a,b T1动脉期、门脉期球形强化类似CT。
c T2相对于正常肝组织成典型高信号,证实血管瘤诊断。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二FNH在CT增强的典型表现a动脉后期显示一均匀明亮强化伴含滋养动脉中央低密疤痕的病变。
b门脉期病变同肝组织等密,而中心疤痕低密。
c延迟期中央疤痕高密,可见周围引流静脉。
FNH在MRI的典型表现 a,b 肿瘤均匀等信号于周围肝组织(a)T1 (b)T2非对比病例。
中心疤痕T1 低信号T2高信号。
c-dMRI增强T1动脉期肿瘤均匀强化(c);门脉期肿瘤等信号而中心疤痕高信号(d)FNH在CT增强的典型表现 a 动脉期肿瘤高密度可见伪膜而中心疤痕未见。
另可见一异常的瘤周动脉灌注。
b 门脉期看不到肿瘤。
FNH在MRI的典型表现,与上图同一病例。
a非增强T1,b T2。
因几乎等信号于周围肝组织,病变相当难以察觉。
尽管未见中心疤痕病变很可能为FNH,仅可能经皮活检而诊断。
肝脏疾病典型影像学表现(附图例)三肝腺瘤CTC+,动脉后期及门脉期中度高密度且不均匀。
可见中央疤痕假象(上图10)。
肝腺瘤MRI的表现,同一病例a 非增强T1,b T2 均示不均匀信号肿瘤伴结节(箭)可排除FNH。
C、d增强后T1,动脉期轻度强化,而门脉期为等信号(下图11)。
原发于结肠的肝小转移瘤。
MDCT影像。
a 层厚 8mm未见病灶,b层厚5mm可见低密度病变。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左纵沟:窄,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分 别划清左叶与方叶和左叶与尾状叶的界限。
21
22
3 肝脏的分叶、分段 23
肝脏的分叶、分段 1954年法国的Couinand根据门静脉和肝静
脉分布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 后经Bismuth修正得到认可,既符合外科
19
1.位置与外 形
右上腹,呈楔 形
新生儿肝脏较 大,占腹腔的 1/2以上
正常人肝上缘 与膈平高,下 缘不超过肋弓, 平静呼吸上下 移动2~3cm。
20
2.肝韧带裂与肝门肝裂
脏面上看,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略呈“H”型, 将肝脏分为右叶、方叶、尾状叶和左叶
横沟为肝门,内有肝管、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称为肝门肝裂,前方为方叶, 后为尾状叶。
解剖实际,并被手术切除所证实。
24
二、肝脏生理 血运丰富,每分钟内肝动脉和门静脉供血
约1.5L 肝动脉占30%,门脉占70% 肝A为肝脏的营养血管,门脉为功能性血管。
25
26
27
28
29
30
生理功能 物质代谢:糖、蛋白、脂肪的分解、合成
酶的合成与分泌(GOT、GPT)谷丙、谷草 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的产生
15
(一)检查前准备 (二)常用扫描序列: 1T用.R长(自T重旋R复,回时较波间长序)T列E,(。短SET)E((回spi波n 时E )间),T1采用T2短采 2.短自转时间反转恢原序列(STIR) 脂肪抑
制,抑制皮下脂肪,腹膜后脂肪信号。 3.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TR、TE时间短,成像时间可为十几秒数+秒,采 集时病人屏气,可减少呼吸运动伪影。
医学影像征象汇集解析
肝脏体积缩小,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内、胆囊管及胆总管下段多发大小不等高密度影;脾脏体积增大;胰腺体部上方见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缘见弧形钙化灶。
增强后门静脉未见确切显示,肝门部血管影较细;脾动脉增粗、多发迂曲,部分呈囊状扩张。
左肾上极前方类圆形等密度影,增强后门静脉期病灶与门静脉血管密度相等。
门静脉的始末两段均为毛细血管,一端始于胃肠、脾、胰的毛细血管网,一端终于肝小叶的窦状隙,当血流速度减慢时易形成血栓,也易于癌栓及其他栓子的停留。
门静脉及其属支均缺乏静脉瓣,一旦栓塞形成,即可迅速蔓延至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
栓塞一般起源于门静脉,可蔓延至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及门脉系统的任何部分。
在肝门区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与相应的胆管伴行,有1/4的门静脉管壁薄、弹性差并与胆管及肝动脉系统共同包被于Glision鞘内,门静脉的上述特点易使肝门区门静脉形成血栓,但胆道系统炎症也易累及门静脉,导致门静脉完全或部分阻塞。
根据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发生的部位,临床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以肝内型多见,门静脉左支病变较右支病变多见与解剖学特点有关,左支较右支粗大,横部与矢状部呈90度角。
而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较少。
董晓秋等根据管腔走行和行程的特点,将CTPV分为直线型和迂曲型。
我们观察的病人则表现为一部分门静脉管系显示不清,完全被蜂窝状或迂曲扩张管状结构所代替;另外一部分则表现为门静脉变细或管壁增厚,伴周围迂曲扩张的改变。
门静脉癌栓多伴有门静脉的明显扩张,当肝癌伴有门静脉明显扩张时,要注意是否有形成,癌栓有充满型和未充满型。
弥漫性肝癌有时与肝硬化难以鉴别,门静脉内癌栓的发现有助于弥漫性肝癌的诊断。
弥漫性肝癌继发门脉海绵样变性的较少见,因弥漫性肝癌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快。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是机体为保护肝脏正常血流量灌注的一种代偿性病变。
门静脉与肝动脉为入肝血流,若门静脉阻塞范围局限,其周围侧支静脉扩张跨越阻塞部位与肝内的门静脉相沟通,从而保证了肝脏门静脉的血流灌注;当门静脉阻塞范围较广时,周围侧支循环再通不够、代偿不足时,可引起门静脉血流淤滞,导致肝前型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肝硬化CT影像图报告:
该患者为男性,年龄未知,因肝病就诊,经CT扫描显示肝脏
存在肝硬化的表现。
在肝脏平扫CT图像上,可见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
肝脏密度不均匀,整体密度相对较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略高。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分布不均匀的低密度区域,提示存在肝脏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增强扫描显示,肝组织呈不规则形态,边缘更加锐利,肝内密度分布不均匀,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强化程度。
部分区域呈现网格状或鱼网状分布,可能与肝硬化所致的纤维化和结节形成相关。
肝门血管周围可见大量强化不良的结节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提示肝硬化可能已进一步发展至肝内血管的破坏。
结合临床的相关信息,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常见原因包括长期过量饮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
该患者的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密度不均匀等CT表现,与肝硬
化的典型影像学改变相一致。
肝硬化主要特征是肝实质纤维化和结节形成,导致肝组织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异常。
同时,肝硬化还可能伴随着肝内血管的异常改变,如肝内门脉高压、肝内血管扩张等。
总之,该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与肝硬化的改变相符,提示患
者已发生肝硬化,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病因检查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脏疾病影像诊断
3. MRI检查 ①原发性肝癌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边界常 不清楚。在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②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增强,边界更为清 楚,其中坏死区无强化。 ③MR门静脉造影可清楚显示有无静脉癌栓形 成。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改变 造影增强改变 高密度改变 淋巴结肿大 腹水
CT扫描异常征象
低密度病变 肝脏绝大多数病变,多为平扫时是低密度,少 数为等密度,多为单或多发的低密度灶,CT值 介于水和正常肝组织之间 良性:边界清楚整齐 恶性:模糊不清 低密度中可有更低密度病灶, 多为坏死或脓肿的液性成分 低密度灶也可出现 高密度,CT值不同,可以区分出血或钙化
肝脏形态异常 多为先天性发育畸形 后天引起的变化 主要是肝硬化所致肝萎缩和代偿性肥大。
肝脏形态异常
常见的有: ①肝局限性性膨出 ②对称肝(symmetric liver):肝位于两则膈 下呈“V”字型,胃向右居于中线,常伴有右位 心和脾; ③Riedel氏叶:右叶的一种变异,多见女性, 正常右叶下缘逐渐变小,而Riedel氏叶右肝角 处局部呈球样增大; ④良恶性肿瘤:较大占位均可引起形态改变。
胆道扩张为分支状低密度影 肝脏弥漫性密度减低,多为脂类沉积所 致。 脂肪由于每克肝组织中增加1mg甘油三 酯,CT值可下降1.6Hu 正常肝脏CT值比脾高6--12Hu,同脾密 度做比较,是出现肝弥漫性密度减低的 常用方法。
CT扫描异常征象 造影增强改变 多血管型肿瘤(成人HCC,FNH)明显增强效 应 血管性疾病(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瘘),大 部分 表现结节状,高密度增强 少血管型肿瘤(胆管ca,儿童型肝ca),始 终为低密度 无血管结构(囊肿、脓肿),无增强效应
医学影像学——肝胆胰脾的影像诊断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CT表现
1、胆囊明显增大 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 3、胆囊床积液 4、胆囊结石 5、少数有胆囊积气 ❖ MRI检查(一般不用) ❖ 超声(首选)
慢性胆囊炎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 胆道各部位结石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
-胆囊及胆道结石
2、胆囊长径4-5cm、直径<5cm
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
❖ 临床特征 1、结石嵌顿、梗阻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 因 2、病理: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 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
浆膜有纤维素渗出 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 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 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
单纯性黏膜层充血水肿化脓性炎症累及胆囊全部囊内充满脓液浆膜有纤维素渗出坏疽性囊内充满脓液囊壁充血坏死穿孔3临床多见于45岁以下女性右上腹痛向右肩部放射高热黄疸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急性胆囊炎ct表现1胆囊明显增大2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可见低密度带3胆囊床积液4胆囊结石5少数有胆囊积气mri检查一般不用超声首选慢性胆囊炎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胆道各部位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分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ct表现位置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1高密度结石2略高密度结石3等密度结石4低密度结石5环状分层结石混合性结石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胆道系统的影像诊断胆囊及胆道结石mri
USG: (首选)
肝胆管结石伴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靶征”、“新月征”)
胆总管结石(靶形征)
MRCP
胆囊癌
临床与病理 影像学表现—CT
三种类型:胆囊壁增厚型,占15~22%
腔内型,占15~23% 肿块型,占41~70% ➢ 胆囊壁不均匀增厚 ➢ 胆囊腔内乳头状结节影,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 胆囊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 增强扫描,肿瘤及其局部胆囊壁常明显强化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
干货丨肝脏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建议收藏一、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1.好发于30~60岁男性。
2.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
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
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鉴别诊断】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检查方法】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转移性肝癌【临床特征】1.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影像学表现】1.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 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病灶增强呈“牛眼”▲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肝脏病变MRI诊断详解
【影像诊断】
• MRI检查
在T1WI上囊肿呈均匀极低信号区,边缘光整锐 利,少数囊肿蛋白含量较高或有出血时,可呈等 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囊 肿轮廓更清楚,囊肿无增强。在MRCP上囊肿仍 为明显高信号。
肝囊肿
肝囊肿
肝囊肿、肾囊肿
MRI平扫示双肾 及肝脏内布见多个圆 形囊性病灶,T2WI (A、B)呈均匀高 信号,T1WI(C、D) 呈均匀低信号,边缘 光整,增强扫描(E、 F)囊壁强化
➢ 肝实质:T1WI均匀中等信号,高于脾,T2WI信号强度明显 低于脾
➢ 肝内外胆管:T1WI、T2WI分别为低、高信号 ➢ 血管:T1WI、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
(2)增强扫描
肝实质均匀强化,信号高于平扫,肝内血管亦强化
MR正常表现
平扫T1WI 平扫T2WI
动脉期 静脉期
2. 异常表现
(1)病变形态:良性肿瘤多为圆形、椭圆形,边 界光滑,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
肝右前叶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肝脓肿
肝脓肿
肝右叶两个不规则形异常信号
区,T1WI脓肿壁信号高于脓腔、低 于正常肝,T2WI反之。增强扫描: 脓肿壁环形强化,轮廓不光滑,边
肝脓肿的典型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
寒战、高热。
【影像诊断】
• MRI检查
•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肝门部病变影像学表现
一、引言
在放射影像学中,肝门部病变的诊断是一项重要任务。
肝门部病变可以包括肝门周围淋巴结的增大、肝门胆管的梗阻、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异常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门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二、肝门周围淋巴结的增大
1-影像学表现
肝门周围淋巴结的增大可表现为肝门区域局部淋巴结增大或弥漫淋巴结增大。
增大的淋巴结形态规则,边缘清晰,质地均匀。
2-诊断依据
根据肝门周围淋巴结的增大程度、形态和质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诊断。
三、肝门胆管的梗阻
1-影像学表现
肝门胆管的梗阻可表现为肝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以及肝内胆管扩张等。
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和形态可以根据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
2-诊断依据
根据肝门胆管的扩张程度、形态以及肝内外胆管的情况,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肝门胆管的梗阻。
四、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异常
1-影像学表现
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异常可以包括门静脉栓塞、门静脉高压和肝动脉畸形等。
这些病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影像学诊断。
2-诊断依据
根据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异常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
附件: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1-肝门部病变:指发生在肝门部的疾病,包括肝门周围淋巴结的增大、肝门胆管的梗阻、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异常等。
2-影像学: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得到的内部结构、组织和器官的影像学表现。
3-诊断:指根据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肝脏影像学表现
肝脏影像学表现肝脏影像学表现一、肝脏解剖结构在肝脏影像学表现的讨论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肝脏的解剖结构。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位于腹腔右上腹部,主要由左右两叶组成。
肝脏表面有包膜覆盖,内部则由肝小叶组成,肝小叶又由许多肝细胞组成。
肝脏的血供主要来自门静脉和肝动脉。
二、常见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1、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采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来进行诊断。
在超声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
CT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低密度区,一般不强化。
MRI影像上,肝囊肿呈现为高信号,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2、肝脏肿瘤肝脏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有肝细胞癌和肝胆管细胞癌。
在CT和MRI影像上,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或高信号病灶,且常伴有血供异常。
肝胆管细胞癌则呈现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并可出现胆管扩张的征象。
3、肝脓肿肝脓肿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做出诊断。
在CT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低密度区,边缘可见壁结节,周围有压迫性改变。
MRI影像上,肝脓肿呈现为高信号病灶,T2加权图像上高信号更为明显。
4、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慢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常见的病因有慢性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等。
在超声影像上,肝硬化呈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结构紊乱。
CT和MRI影像上,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边缘不规则,同时可见肝内血管形态改变。
5、肝血管疾病肝血管疾病包括肝脏动脉瘤、门静脉高压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动脉瘤呈现为局灶性增大的动脉,周围可见包膜。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肝内静脉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
6、肝脏损伤肝脏损伤可以是创伤性的,也可以是非创伤性的,如药物性肝损伤等。
在CT和MRI影像上,肝脏损伤呈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或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可伴有血肿形成。
附件:本文档没有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门静脉高压:也称为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晚期的表现,主要特征是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液压力升高。
肝脏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肝右叶脓肿
CT平扫(A、B)示肝脏右叶内有一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间可见少许分隔。增强扫描(C~H)见病灶周边及分隔 部分有轻到中度强化,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周围可 见充血带
肝右前肝脓肿
MRI平扫示肝右前一 不规则异常信号区, T2WI(A、B)呈等高混 杂信号,T1WI(E、F) 呈低等混杂信号影,边界 不清晰;增强扫描(N、 O)病灶强化更加明显, 部分病灶呈环形强化,中 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
则边界清楚。
3,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 肝门推移。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4,肝硬化表现
5,增强扫描:常规增强扫描只能观察到门静脉期 或肝实质期,肿瘤呈不规则强化, 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中央坏死区 呈裂隙状更低密度区。
【影像诊断】
二、CT诊断 6,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采用专用压力注射器以2.0~3.0ml/s速度 注射80~100ml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延迟 16~20s开始扫描为动脉期;延迟50~60s开 始扫描为门静脉期;延迟至110~120s扫描 为平衡期。
【影像诊断】 三、MRI 1,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在 T1WI像上为均匀稍低 信号,质子像上呈均匀稍高信号。
2,T2WI像上随回波时间(TE)延长,信号逐渐 增高,重T2WI像上信号更高,称为灯泡征。 3,形态特征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T1WI) 血管瘤强化表现同CT所见。
肝右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诊断】
三、MRI检查 1,MR平扫示脓腔呈长T1和长T2信号改变,即T1WI为 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2,脓肿壁的信号稍高于脓腔但低于正常肝组织。 3,Gd-DTPA增强后脓肿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 4 , MRI 对脓肿周围的水肿显示敏感性高于 CT ,呈 T1WI略低信号, T2WI为稍高信号,称谓“晕环征”。 如果发现环形强化和在脓腔内有气体影,为典 型肝脓肿表现。
肝脏的CT影像诊断最全版PPT课件
第12页/共156页
CT平扫 2时48分07秒
第13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0分27秒
肝动脉期扫描:注药后20—30秒
第14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1分16秒
静脉期扫描:注药后60秒
第15页/共156页
CT 增强扫描 2时54分56秒
肝实质期扫描
第24页/共156页
• 腹胀
肝硬化-临床
• 消化不良
• 消瘦
• 乏力
• 贫血
• 黄疸
• 低热
• 腹壁静脉怒张
• 肝大
• 脾大
第25页/共156页
肝硬化-CT表现
• 早期肝硬化患者CT表现可为正常或增大。 • 中晚期表现为: • ①肝缩小,全肝萎缩; • ②肝轮廓呈结节状凹凸不平; • ③肝叶比例失常,常是尾叶与左叶较大而右叶较小; • ④肝门及肝裂增宽; • ⑤脾增大; • ⑥可伴有腹水。
❖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脓肿多为单房,少数为多房
第57页/共156页
❖ 临床分期: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白细胞
浸润,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脓腔。肉芽组织 增生形成脓肿壁。 ❖病变进展:脓肿不断扩大,穿破,形成膈下 脓肿、脓胸、肺脓肿等。
第58页/共156页
CT表现: • 1.平扫 • (1)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数可
原因:吞食绦虫卵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酶作用, 蚴虫脱壳而出,穿入肠壁小静脉,随门静脉到达 肝脏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囊。
第16页/共156页
肝脏异常CT表现
肝脏异常CT表现
• 大小改变 • 形态改变 • 边缘改变 • 密度改变 • 占位性病变 • 肝血管的改变
肝脏疾病CT表现
肝脏疾病(肝肿瘤)的CT诊断肝肿瘤的正确诊断是临床选择适当的医治方法及判定预后的最重要的手腕。
随着各类影像诊断方式的不断进展。
对肝肿瘤的诊断综合起来应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进展程度诊断及预后诊断。
定位诊断即第一确信肝内有无肿瘤存在,进而确信肿瘤的部位、大小、数量。
确信病变部位时,要依照肝脏脉管解剖基础和分段、叶的概念,来达到确切地定位诊断。
同时结合B超、CT等检查,对肿瘤大小进行测定。
定性诊断最主若是确信肿瘤的良、恶性。
在定性诊断中要充分利用B超、CT、MRI 等所显示的肿瘤各个断面的内部结构特点和CT增强、dynamic CT等所提示的肿瘤内部血流动力学特点,来进行诊断与辨别诊断。
在此,应充分把握各类影像学诊断方式对肝肿瘤诊断的作用与限度,合理应用,综合分析。
进展程度诊断在定位,定性诊断确信以后,要进一步对肝内病变全貌及肝外病变情形全面了解,从而,综合判定肿瘤的进展程度,以确信适宜的医治方法。
预后诊断,肿瘤进展程度诊断及医治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医治方式的选择及判定预后也极有价值。
这方面有待于结合有关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原发性肝细胞癌1总述肝细胞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75%~85%。
世界各地发病率不同,亚洲、非洲发病率较高,欧美较低,我国为多发区。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49岁发病率最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临床病症呈多样性,初期无明显病症,一样病症有消瘦、无力、食欲消退、肝区疼痛,约1/3~1/2患者有低烧。
黄疸为晚期病症。
有的表现为急性腹痛,肿瘤破裂、出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和高烧等。
肝细胞癌归并的发生率很高,统计约占80%左右。
同时,肝硬化患者中有25%~40%归并肝细胞癌。
另外,HBsAg阳性者、特发性血色病、a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等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高。
医学-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影像诊断-2017628
动脉期
增 门脉期
平衡期
强
扫
描
是
必
需 的 肝脏密度不均匀减低,肝右叶可见团块状稍低密度影(相对肌肉),
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明显结节样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渐进性填充。
脂肪肝可以掩盖低密度病灶,增强是必需的
脂肪肝背景下肝血 管瘤的CT表4 现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
良性
肝囊肿 肝海绵状血管瘤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肝内胆管囊腺瘤 肝脓肿……
2
肝脏一般检查程序
CT平扫仅能作为初筛,可能漏诊。 若平扫发现病变,原则上应增强扫描,以有助于 定性诊断。 尽量不做直接增强扫描,否则易误判。 腹部增强扫描均行多期相扫描,可增加病变定 性诊断准确性。 CT上肝脏应选择窄窗宽观察。 CT与MRI是互补影像检查方法。
3
排 平扫CT 除 肝 脏 疾 病
24
胰腺癌肝转移
肝内多发结节状、团块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边缘可见轻中度不规则花环样强化,坏死区不强化,呈“牛眼征”。
c
25
肝多发转移癌
肝内多发结节状、团块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边缘可见轻中度不规则花环样 强化,坏死区不强化,呈“牛眼征”。
26
征象:肝左叶病灶明显强化
甲状腺癌肝转移
27
壶腹癌肝转移
误诊为血管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20
肝转移瘤
21
病理特点
肝转移瘤的数目、大小和形态多变。 组织学特征及肿瘤血供与原发肿瘤相似,影像学表现特点 也与原发肿瘤相似。 来自肾癌、恶性间质瘤、胰岛细胞癌、甲状腺癌、神经内 分泌肿瘤的多为富血供转移;来自胃肠道、胰腺癌、肺癌 的转移多为少血供。 肝转移瘤亦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结肠黏液癌、 乳腺癌、胃癌、卵巢囊腺癌、肾癌、黑色素瘤的转移瘤有 钙化倾向。
医学影像学肝占位CT鉴别
+ 增强扫描:肿瘤呈肿块边缘向心性轻中度 强化密度低于周围肝组织,延迟强化区即 纤维组织丰富区,是由于造影剂在纤维组 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缓慢,再从纤维组 织间质经血管清除也慢,这样就出现了肝 内胆管癌产生延迟强化这一有意义的征象。
+ 表现出的不规则细线样强化征及网格状强 化其病理机制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呈浸润性 生长,局部的门脉为肿瘤所浸润发生包埋 时造影剂的进入而出现此征象。是诊断的 主要依据
峰值停留时间短, )
然后迅速下降,
至静脉期(60~
90s)时病灶CT
值往往较肝实质
为低。
时间(min)
肝右叶肝癌
延迟扫描肿块边缘显示更清晰
+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 呈单发结节或肿块。
+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 密度,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 即“牛眼征”。
+ 肝脏转移瘤增强CT表现与血供关系密切。因原发 灶组织类型或转移途径的不同,肝转移瘤的血供 存在差异,强化形式多样。多数人认为以门脉供 血为主。也有人认为 肝转移瘤是以肝动脉供血为 主,门脉次之。门脉参与肿瘤供血的机制是通过 肿瘤旁肝窦进入肿瘤的。
早期无,中晚期出现,乏特异性
肝区疼痛:首发症状,间歇/持续,放射痛 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腹胀、腹泻 全身症状:乏力、发热、出血倾向、 转移灶症状:肺、骨、脑等
早期无,中晚期表现
肝区肿块 黄疸:胆管受压、肝功障碍 腹水:肝功障碍,门V主干、肝V、下腔V癌栓 癌旁综合症: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
•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 瘤强化程度迅速下降,呈“快进快出”的表现
• 常伴肝门淋巴结重大
•肝硬化征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W 400 WL 31 WW 156 WL 34
平扫பைடு நூலகம்
排除肝脏疾病,增强扫描是必需的 动脉期
平衡期
肝左叶病灶仅动脉期显示, 平扫及增强平衡期未显示。
正常肝脏CT表现
正常肝实质密度 均匀,CT值4060HU,平扫时 肝内胆管,肝动、 静脉和门静脉 CT值均低于肝 实质,近肝门部 呈明显低密度树 枝状影。
肝脏疾病影像征象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影像科 曹代荣
肝脏一般检查程序
平扫仅能作为初筛,可能漏诊. 若平扫发现病变,原则上应增强扫描,以利准确 定性诊断. 平扫与增强可同时进行,尽量不做直接增强扫描, 否则易误判. 腹部增强扫描均行多期相扫描,可增加病变定性 诊断准确性. CT上肝脏应低窗宽观察。 CT与MRI是互补影像检查方法.
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
肝硬化,脾大
肝硬化结节-T2WI低信号,T1WI高信号或等低信号
肝硬化
MRI检查优于CT, T2WI上结节内出现 高信号意味着癌变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常见的肝良性肿瘤,好发于 女性。多见于30-60岁。 肿瘤90%为单发,10%多发。肿瘤直径从2mm 到20cm不等,超过5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内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 管内皮细胞。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形成 海绵状结构,并充满新鲜血液。偶然肿瘤内血 栓形成,出现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常需与多血供的肝细胞癌或转移性 肝癌鉴别。
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典型CT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与同层 主动脉强化一致,延迟强化呈等密度或高密度。
肝右叶海绵状血管瘤典型MRI表现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是亚洲人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 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 病理分三型:巨块型,≥5cm;结节型,每个癌 结节<5cm;弥漫型,弥漫小结节分布全肝 。 小肝癌: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 之和不超过3cm的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90%的病例 都为血供丰富的肿瘤。
脂肪肝背景下肝血 管瘤的CT表现
正相位
反相位
门脉期
MRI MRI正反相位像可以清晰显示局灶性脂肪肝
动脉期
CT 局灶性脂肪肝:MRI上反相位信号低于正相位即可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为肝内少见良性病变,病因不明。 由正常肝细胞、血管、胆管和Kupffer细胞组成, 但无正常肝小叶结构,病灶中央为星状纤维疤 痕,向四周放射状分隔。肿块无包膜,但与周 围实质分界清楚。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动脉期肿块明 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增强密度逐渐下降,最终 呈较低密度。中央的疤痕组织和向周围放射状 分布的分隔纤维无强化为FNH的CT特征。
动脉期:主动脉强化最明显,门静脉可不均匀强 化,肝静脉无强化,花脾,肾脏皮髓分界清晰。
门脉期
平扫 门脉期
动脉期 平衡期
动脉早期:主动脉强化最明 显,门静脉无明显强化,
动脉晚期:门静脉可强 化,肝静脉无强化。
肝动脉
胆总管
门静脉
正常肝动脉、门 静脉及胆总管三 者关系
胆总管
多囊肝
征象: 肝脏增大并变形。 肝内弥漫分布、大小不一、界清水样密度灶。
原发性肝癌
CT:肝癌的CT分型与病理分型相同,也分巨 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表现单发或多发、 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有完整包膜者 肿块边缘清晰光滑。弥漫型结节分布广泛,境 界不清。肿块多数为低密度,少数表现等密度 或高密度。巨块型肝癌可发生中央坏死而出现 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或发生钙化则肿块内表 现高密度灶。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 称为子灶。
正常肝脏CT表现
增强后血管明显 强化呈高密度影, 而胆管无强化呈 低密度,多期扫 描可清晰分辨动 脉与静脉。正常 肝其轮廓整齐光 滑,各叶比例协 调。
动脉期
门静脉期
平衡期
正常肝脏MRI表现
SE序列T1WI上肝实质呈均匀中等信号, 与胰腺信号相似,比脾脏信号稍高. T2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脏信号. 肝门区及肝裂呈脂肪信号. 肝内外胆管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 肝内血管呈黑色流空信号. 同样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的检查序列可表 现为不同的信号。
供血动脉
星状纤维疤痕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同前病例MRI
星状纤维疤痕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肝脓肿
化脓病菌作用下发生的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 症。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发热、白 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肝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 化形成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形成脓肿壁。 CT: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 匀或不均,可见小气泡,脓肿壁呈环形低于肝 高于脓腔的密度影,外周因水肿带边缘模糊, 增强后环征为特征性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平扫检查表现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 圆形低密度肿块。对比增强扫描是CT检查海绵 状血管瘤的关键--“两快一慢”的CT扫描技术 。
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标准: ①平扫表现低密度区;②增强扫描从周边部开 始增强,增强密度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随 时间延续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展且增强密度逐渐 下降;③最后增强密度下降变成等密度。
多囊肝
肝内圆形水样密度或信号影,边 缘锐利,界境清楚,密度或信号 均匀,增强后无强化。囊内出血 密度增高,合并感染囊壁可强化。
平扫CT
脂肪肝CT影像特点:
肝脏低密度灶内血管走行正常,无移位
增强CT
平扫CT 门脉期
动脉期 平衡期
脂肪肝可以掩盖低密度病灶,增强是必需的 增强扫描可以识别平扫不易显示的病灶。
肝右叶脓肿
肝脓肿治疗前、后
T2WI
DWI,b=50
DWI,b=800
ADC
T1WI
T1WI-C+
肝硬化
病因致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进一步发生 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最终肝小 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致使肝变形、 变硬,肝叶萎缩或增大,同时引起门静脉高压 和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病理分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CT:肝大小改变,肝形态轮廓改变,密度改变, 肝裂增宽,继发改变---脾大,门静脉扩张及侧 支开放,腹水。
T1WI-正相位 T1WI-反相位
T2WI
第二肝门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T2WI
胆囊层面
第二肝门层面
第一肝门层面
TIWI
胆囊层面
正相位
反相位
FIESTA-COR
正常肝脏MRI表现
增强扫描: 肝实质均匀性强化. 肝内血管结构也出现强化. 肝内胆管不显示增强. MRA可清晰显示肝脏及腹部血管结构. 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可区分肝动脉.门静脉 及肝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