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政策科学》终极笔记

合集下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给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A、联系。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完全笔记陈振明--人大03版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第二章第一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一、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概念(P2-P3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三、“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简答,非常重要,是矿大12年的真题,其他高校考过N次)A、差别。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B、联系。

(1)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

(2)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四、公共物品的概念(名词解释+简答,中山大学09真题)(1)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指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有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特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简答):1、按特征分,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如国防。

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准公共物品。

如能源交通等2、按形态分,可分为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

有形的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主要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公共行政学-中央党校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公共行政学-中央党校行政管理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第三节行政伦理制度化行政伦理失范及其原因公正、廉洁、高效,是行政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行政伦理失范从本质上讲,行政伦理失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

行政权力本来是一种公共权力,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公共利益,其运行过程也称作公共管理过程。

然而,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主体往往会置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于不顾,损害公共利益,假公权以及私权,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这种情况就叫行政伦理失范。

按照学理分析,行政伦理失范大致可以分为八类:1、经商型2、权力寻租型3、公款共贿型4、贪污腐化型5、卖官鬻爵型6、渎职型7、泄密型8、隐匿财产型。

工人凝聚实际表现进行归纳,咋当代中国,与腐败相关的行政伦理失范包括:政治类失范、组织人事类失范、经济类失范、失职类失范、侵犯公民权利类失范、违反社会功德类失范和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失范等七大类型。

具体表现超过百种,无论什么类型的失范,其实质都在于行政权力主体放弃或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实现非公共的利益。

行政管理中伦理困境行政伦理本身所固有的困境使得行政伦理失范在所有国家的各种历史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行政伦理失范的这种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行政管理人员的角色冲突集体行动与个人选择的冲突公共机构的代表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冲突官僚制伦理观:公众把权力赋予行政主体,由他们代表公众,肮脏公众的意愿独立行事。

民主制伦理观:控制行政权力,保证行政主体具有符合民主精神的伦理道德,将民主政治精神贯彻于行政管理过程中。

公共管理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冲突肮脏之手:在公共管理活动中使用不道德手段的情况,被人们形象地成为肮脏之手。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

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

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3行政国家(P24)★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

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他与私人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使命不同。

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

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

公共部门的公务员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3-16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13-16章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1.为什么说经济学是政策分析的重要学科基础? 答:(1)从理论上说,经济学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 经济学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它将稀缺资源及其用途的选择作为自己的研究主 题。经济学者要考察特定决策或选择行为(不管是私人决策还是公共决策或公共选择行为) 的利益和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说,经济学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的 学科基础,或者说,经济学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经济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政策问题的传统 经济学中,经济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有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政策问题的传统。其中,福利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和新制度学派对于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最深。主要表现在: ①福利经济学家们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②微观经济学对于公共政策研究的最突出的作用表现在,它为政策问题的分析提供了强 有力的分析工具以及概念框架。 (3)经济学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建议 经济学既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建议,又可以增加政策中包含的科学成分。同时, 不管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还是政府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不是单纯从经济学出发,或 单纯从政策学出发,而要把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2.简述政策分析的经济学途径的要点。 答:(1)政策分析经济途径的含义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
1 / 50
圣才电子书

待公共决策问题。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政策分析经济学途径的要点
按照阿马切尔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一文中的概括,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基本内
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一个数学模型则表现为一系列在逻辑上一致的数学方程式。

政策科学笔记

政策科学笔记

政策科学笔记(人大版:陈振明)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出版,标志着现代政策科学的诞生。

2、德洛尔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3、政策分析兴起的原因:(1)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数学家,运筹学、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构成了政策学特别是政策分析的方法论的基础。

(2)兰德公司一类思想库的示范性的影响以及私人基金会对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支持有关(3)现代政府政策条件和政策任务的复杂化(4)公众对重大决策问题兴趣增加,尤其是对自身现实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5)公众对自然科学处理社会问题无能为力的状况日益不满4、政策科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决策质量。

5、政策科学的基本特征:(1)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3)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4)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软科学:指那些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课题为目的,应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知识领域)6、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1)政策战略(2)政策分析(3)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4)评估(5)政策科学的进展7、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学派)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陈振明厦大考研政治学笔记精简版

陈振明厦大考研政治学笔记精简版

政治学笔记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政治学的范围第一节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1、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现实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其次,政治具有特定的主体,即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我们称之为政治主体或政治共同体)。

再次,政治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2、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答:A:区别(1)政治以国家或政府为焦点,涉及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的运作以及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一类现象,是一种公共生活的领域;经济以市场和财富为焦点,涉及资源的配置,商品的生产、交换、流通一类的现象,是一种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

B:联系:政治经济相互连结,日益体化以至于其中的界线日益模糊。

(1)政治与经济有某些共同的基础。

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活动者是作为成员的个人,而所有的个人其行为动机都是一样的,即按“理性人”或“经济人”行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

(2)政治与经济是人类总体社会生活的两个侧面,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是政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从当代各国现实,随着政府的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公共权力日益介入经济事务,公共政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政府与市场及社会日益紧密的相互作用,纯粹的政治现象或纯粹的经济现象已不存在。

政治周期的波动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

第二节政治学的分界3、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它以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过程或人类的政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4、政治学的主题领域:政治理论、本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新)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方法论。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陈振明主编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第一节政策科学的兴起一、政策研究的起源(略)二、政策科学的沿革三、政策科学产生的背景第二节政策科学的“范式”一、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二、中国政策科学的“范式”1、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1)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式学科。

(4)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三、政策科学的划界第三节政策科学构想一、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1.系统途径2.过程途径3.团体途径4.精英途径5.制度途径二、政策科学的研究任务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理论2.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政策理论和政策经验3.认真研究我国及当代世界出现的实际政策问题三、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1.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一般方法2.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造方法3.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政策科学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现状二、政策科学的理论意义三、政策科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政策内容与实质第一节什么是政策一、政策的概念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规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第一,政策主体。

第二,政策的目标取向第三,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

第四,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政策的特征1、利益倾向2、目标取向3、权威性4、功能多样性5、价值相关性6、过程及阶段性三、政策与理论1、理论是政策的基础并影响政策的制定2、政策是理论物化过程的中介3、正确的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四、政策与法律1、政策指导法律,法律体现政策2、政策与法律的差别3、政策向法律的转化第二节政策的产生与本质一、政策的产生考察政策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第一,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为目的(2(3(4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笔记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按特征分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按范围地域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1(2(1(2(3(4格得多(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政策制定【圣才出品】

中篇政策过程第六章政策制定6.1复习笔记一、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的种类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科布和爱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即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

(1)系统议程①含义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题组成。

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

这是政策议程的第一个阶段。

②条件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达到系统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a.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觉;b.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c.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2)政府议程①含义政府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的。

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分为四种类型:a.界定议程,由一些经过积极而且认真研究的项目所组成;b.规划议程,由一些已达到规划阶段的项目所组成;c.磋商议程,根据每一规划方案的利害得失,与政策相关的人彼此之间进行磋商;d.循环议程,已进入正式议程的每一方案,都要不断接受检验,加以修正。

(3)两种议程的区别①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

政府议程则较系统议程来得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

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②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是这样的:某一社会问题进入系统议程,然后再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

2.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1)政治领袖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陈振明 政策科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陈振明 政策科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育明教育【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政策科学(第二版)—陈振明—考研精编笔记第一章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第一节政策科学的兴起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范式政策分析途径或方法上的分野:纯粹的全面模式和反全面模式。

纯粹的全面模式:认同系统分析作为元理论,以统计经验主义作为方法化和以价值的最大化作决策标准;反全面模式:以认同多元主义和渐进主义作为元理论,以脉络背景和案例分析作为方法论以社会合理性(利益的整合)作为决策标准。

政策科学的历史演变:第一,政策源远流长,在当代政策科学出现以前,政策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时期。

第二,从历史上看,政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或信息,以使他们做出决策。

因此,从一开始,政策科学就具有明确的实践方向。

第三,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历史上发生过明显的改变。

随着近代经验研究的成长,政策科学才变成由自己特殊程序所指导的活动,在20世纪,定量分析方法不断成长,五六十年代之后,政策科学的重心向政策分析倾斜,则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范式转变。

第四,政策政策分析的进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的,古代和中世纪政策研究角色的分化和专门化与城市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复杂化有关;近代政策科学研究程序的改变则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当代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则特别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及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

第二节什么是政策科学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中,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即政治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和社会心理学途径。

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多种多样。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1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1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1.1 政策科学的兴起
1.1.2 政策科学运动
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 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出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政策科学 诞生的标志。 《政治科学的未来》(1963) 《政策科学展望》(1971) 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构成政策科学发展的第一个 里程碑,指明了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科学方向,深刻地影响 了后来美国的“政策科学运动”。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1.1 政策科学的兴起
中世纪的城市文明的分化和扩展产生了一种方便于专门知识 发展的职业化结构,政策相关知识及这种知识的产生者的角 色在缓慢地发生演化。 中世纪政策相关知识的产生者的角色已经分化,主要的 团体有: 专家官员或韦伯所称的“职业政治家” 教会牧师包括基督教徒、婆罗门教徒和佛教徒…… 大学教师 大学培养出来的法官以及人文主义的文学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1.2 什么是政策科学
1.2.3政策科学的范围
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 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 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论 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 等等。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1.3 中国政策科学的建构
1.3.3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 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一般方法
(1)演绎方法;(2)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3)从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4)外在的编排方法
2. 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造方法
可以采用系统发生论方法,即把系统论和过程论的方 法结合起来。

《公共管理系统学》陈振明版考研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系统学》陈振明版考研复习笔记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遵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

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和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初试必看陈振明《政策科学》考研复习笔记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初试必看陈振明《政策科学》考研复习笔记

育明教育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贾yue学员(二本),朱lilin学员(二本)等等北大人大教授+阅卷名师+精准的押题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陈振明《政策科学》考研复习笔记第一节官方的政策活动者一、立法机关立法者或政治家在政策过程中的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认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

而为获得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政治家在公共政策及项目的拨款预算中,也往往支持最大化的预算方案,以便更多的资金来回报支持他们的选民;他们对实施某项政策的费用一般都采取暧昧态度,因为政策费用总是由纳税者(选民)负担的,如果负担太重,可能降低支持率。

因此,政治家总是设法让选民弄不清真正的政策费用负担。

二、行政机关。

当代行政权力扩张,出现了“行政国家”或“以行政为中心”趋势,行政机关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

行政机构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巨大,这不仅在于行政机构是政策执行的主导机构,而且在于它日益参与政策制定的事务。

行政部门可以制定某些法规或政策(尤其是行政法规),而且可以使别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或政策不起作用。

此外,一些国家的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或政策建议的重要来源,不仅积极提交法案,而且主动进行游说,向立法机关施压。

公共选择学者定义行政官员在政策过程中的行为:尽管行政官员与政治家不同,不是由选民选出的,而是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但这些官员同样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即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在公共行为的动机中包含了自利的动机。

陈振明政策科学第16章

陈振明政策科学第16章
(4)就决策方式来说,在市场决策中,居民户为 需方,厂商为供方,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竞争, 竞争与市场机制促使厂商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实现社会经济效益;而在公共决策中,需方为投 票人或选民(居民与厂商),供方为政府机构, 各方面由类似于竞争的民主联系在一起,民主程 序促使政府努力为投票人或选民服务。
第十六章 结论:走向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和法制化
整理ppt
1
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是政策 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而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 化和法制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的一个基本任务或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正是政策科学研究的 核心主题。
整理ppt
7
3.市场经济对公共决策提出的新要求 (1)市场经济对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行政管理
体制也在相应地进行变革和调整。政府变为宏观管理和间 接管理。政府决策更具有政策导向性和发展方向性,决策 战略性、非常规性较强,风险性较大。这就意味着市场经 济的建立和完善对公共决策的科学化要求更高、更强烈了。 二是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因而必然会突破国界向世界发 展。我国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国际竞争的重 要维度就是政府管理水平的竞争,政府管理水平的竞争在 相当程度上又体现在政府公共决策能力上。 (2)市场经济对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从而损害行政 决策应有的公正性和社会性。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 程中,各种利益主体要求更多地参与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 理,要求政务公开。党和国家要将分散的、甚至对立的各 种利益主体汇集成为公共决策追求目标的公共利益,就必 须要求提高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策科学陈振明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环,但也是承上启下的一环。

政策周期理论则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的过程视为一个政策周期,而政治(政策)--经济周期理论则力求说明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政策终结考夫曼组织生命周期模型。

认为,组织并不象有机体一样经历“年轻、成熟、变老、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组织在现实中生成和壮大,但是很少死亡,而公共组织比私营组织更难以在现实中终结。

这是因为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组织自身抵抗终结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正是组织难以终结的根本原因。

只有在组织保持活动的能量和其他必要的资源流失以至于组织不再适应环境时,组织才会死亡。

狄龙提出关于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包括6种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机构的持久性、组织和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反终结的联盟、法律秩序上的障碍、终结的高成本。

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终结不仅是对五项原则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

特征:强制性、更替性(新老政策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反映)、灵活性(复杂而又困难,必须灵活处理各种动因和关系)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1)节省资源2)提高绩效(意味着新政策、机构和人员的更新与发展,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3)避免僵化: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不良后果。

4)优化政策: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政策终结在我国意义重大:我国处于转型期,许多不适宜新体制的旧政策应予终结;机构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一些不适应改革需要的机构需要终结;深化政治体制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政府的机构、功能、政策需裁撤或更新。

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一站式办公推行等。

终结过时的、失效的政策可以节省有限资源,促进政策更新。

我国政策终结工作的主要问题:一是政策终结的程序不合法。

“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程序是规范政府行为的经常性的、经过时间难的现实有效的主要途径”。

有的地方以红头文件终结一项政策,很随意,违背了政策终结的程序,即政策终结最后要以公报、决定、决议等形式向全社会公布。

二是对终结的重视不够。

三是政策终结的力度不够,一些过时诉政策在今天仍然存在。

政策终结的原因:1、财政困难2、政府的低效率3、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4、行为理论的变化。

即关于人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应如何提供等理论的变化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结。

5、学习。

6、政策系统本身的自我更新的特性:一是政策系统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而有时只能推陈才能出新。

二是政策系统也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互动、修正正身的过程。

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由于决策者无法预见现在的政策在将来的适应性,因此,终结不能起作用的政策是决策者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对政策错误的一种补救。

政策终结的类型:1、功能的终结,即终止由政策执行所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最为困难的,因为一方面,功能的履行或承担是政府满足人民需要的结果,若予取消,势必引起各方面的反对;另一方面,某项功能往往不是由某项政策单独承担的,而是由许多不同的政策和机构共同承担的,终止往往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2、机构的终结或缩小:很困难。

这就是许多本该随着某项政策历史使命的结束而应裁撤的机构仍然存在的原因。

3、政策本身的终结。

3、政策本身的终结4、项目的终结政策终结的方式。

丹尼尔斯在《公共项目的终结》中认为,政策终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与政策效力减弱的自然老化;二是与强烈抵制政策终结的力量博弈的结果。

一般而言,有八种方式: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合并:一是将原有政策内容合并到现有政策中,作为现有政策的一部分;二是将多个旧政策调整合并成一个新政策4、政策分解:当原有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影响到政策执行时,用分解的办法,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5、政策缩减: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采用渐进方式对政策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关系,减少损失,表现为缩小对政策的资源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政策执行的控制待。

6、政策的法律化:为提高权威性和强制力上升为法律或行政法规,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的障碍: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政策制定人、政策受益者2、现在机构的持续性:政策先机攀岩其他社会政治组织一样,都具有寻求自下而上和自我扩张的本性,哪怕事可做,没有再必要。

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1)机构的惯性:机构的惯性使得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要停止,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机构所固有的惯性使它本能地反对任何变化。

2)机构的生命力。

当政策终结危及组织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结构,想方设法地延续政策终结的过程,给政策终结带来消极影响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机构本身有动态适应性,可以随着环境和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能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

3、行政机关的联盟:执行某项政策而获取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

机关间内部团结,对外则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力的人抵制终结。

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政治活动,可以利用自身有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

4、利益集团的阻碍: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大,总能左右公共政策,和政治家、政府官员互相利用,形成一个“铁三角”。

反对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政策的终止和组织机构的撤销必须按法定的程序办理。

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进行。

立法机关在考虑终止某项政策或法律时,往往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6、社会舆论的压力7、高昂的成本:一是终结行为本身要付出成本。

本恩的12条建议中认为要接受短期内费用的增加,要比继续这项政策的花费要多,比如再就业或对原政策受益者进行补偿。

二是现有政策的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

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制约了下一步的计划。

再造的政策或组织机构已经投入但没得到回报,政策决策者面对投入的沉淀成本,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政策投入的成本越高,终结者下决定终结的难度就超期在。

此外,终结有风险,对终结一项政策后的结果不确定。

事实上,政策终结后采取的新政策并不能保证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终上,政策终结的障碍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逻辑障碍,包括人们害怕变革的心理、沉淀成本的存在、政策受益者的心理抵抗、机构的持久性、政策终结自身的成本和法律秩序上的障碍。

这或者基于人性,或基于组织的特性,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

另一类则是政治上的阻碍(非逻辑障碍),包括政府决策者责任缺乏、利益集团的那般、舆论的被操纵。

政策终结的策略(本恩12条建议)政策终结策略是指在政策终止过程中,运用智慧和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过程。

1、重视说理工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支持者的态度和人数的多寡决定政策终结成败的关键;吸引社会公众参加对政策的评估,适时公开政策评估结果;争取第三方力量推动的策略;利用群体的规则、规范、压力归属感和目标来争取支持力量,群体对成员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注意利益补偿;做出必要的妥协。

2、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人们一般不愿意看到政策终结,然而人们一般很少会立刻反对一个新的、较好政策的出台。

为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可以出台与终结并举,使新政策替代旧政策,特别是具有重大影响或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政策。

3、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和焦点。

考夫曼在《时间、机遇和组织》中认为,机遇至成功的政策终结至关重要。

有时,政策终结成功与否完全依赖于时间和机遇。

这种时机有:重大政治事件、战争、外交协议,旧政策执行引发重大事故等。

这时,民众往往高度一致地支持政府决策。

另外一种形式是“转移公众焦点”策略,即政策将公众注意力焦点引到另外的事件,以降低公众对政策终结的关注度,进而减少终结阻力。

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政策的错误和危害上,向人们展示旧恶终结政策后的美好前景。

4、“力场分析”、传播试探性信息与“闪电”策略。

“力场分析”策略也叫知己知彼策略。

在政策终结前,必须斟酌政策终结的“政治情境”,反对终结的团体力量虚实、所持的立论基础、所获支持程度及可使用资源等。

这就需要加强社会调研,及时获取反馈的信息以了解民众心态,估计所涉及的地方和利益团体的影响、损失程度,从而做到心里有数,沉着应对,削弱反对势力,扩大支持基础,顺德实现政策终结。

传播试探性信息,就是正式宣布前,在一些非正式,流露出准备终结的信息,以测定公共舆论对这一行动所持的态度。

有助于公众的广泛讨论,从而认清政策终结的必要性,减轻舆论给终结带来的困难。

保密或“闪电”策略。

一些带着重大的政策,从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必须迅速终结以免错失良机。

而预期该政策终结因各种因素影响,如放出试探信息,采取渐进性措施反而可能遭到强大阻力时政府事先保密,突然宣布某项政策终结,运用强制力予以执行。

5、渐进。

6、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要处理好政策稳定和政策发展的关系。

政策应具有稳定性,朝令夕改会令公众反感,这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政策问题和政策环境是时时在改变着,政策应当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政策要因地、因时制宜。

二是要同时处理好被终结的旧政策与其他相差政策的调整。

一项政策一般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多项政策相差。

而新政策的出台,也应做好各种辅助、配套政策的制定。

三是注意保留原来政策中富有成效的、合理的部分,以尽可地保持稳定,实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