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爱迪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从时间上看,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 推移和转化是无限的; •从空间上看,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物 质的结构和层次也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 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生动的直观”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费 尔
荀 子
巴
哈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
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人必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死。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特征:间接性和抽象性 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客
观
实践手段
现
(工具)
实
性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自
觉
能
动
性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本体论决定认识论, 认识论反作用于本体论。
主观唯心论: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唯物主义:张 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气。一、认识的产生3.认识与认识论
认识: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论:对认识的认识。以人类 的认识为对象,其任务是揭 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
1.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
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爱迪生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
3.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们在实践中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
地改造世界。
问: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因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所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可以说,
先有认识,后 有认识论。
两者的区别是 相对的。
一、认识的产生
3.认识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93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唯物论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马原》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 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 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 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 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 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 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 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
变化无穷……
柏拉图的‚回忆说‛ 与‚洞穴说‛——1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 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 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 之时忘记了。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 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 回忆起与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 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 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 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 回忆起来。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 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更为显著。 • 正确的理论——促进实践
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目录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三、资本主义所有制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一、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一、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三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二、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记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增强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2.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他所做的第一个作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4.科学的实践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把握实践,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指明了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结构、形式和实践标准等问题,深刻揭示出实践与认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
5.科学实践观的意义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②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③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把实践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④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6.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7.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8.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2018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世界
实践与认识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 识则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实 践和认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人们在 实践中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实 践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通过实践创 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自身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未来发展展望
人工智能与大 数据:利用先 进技术推动实 践与认识的深
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 关注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
理念
全球化视野: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
性挑战
创新驱动:鼓 励创新思维, 推动实践与认 识的创新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实践与认识的概述
实践的定义和重要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定义和重要性
认识的定义:认 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 实践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指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之 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辩证法的矛盾不同于形式逻辑和日常生活的中的矛盾)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 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a、相互渗透 b、相互转化 (2)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 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是两种不同的矛盾,而 是同一对矛盾所同时具有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属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对立: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因而是 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统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 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意义: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1)矛盾统一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使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②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③矛盾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推动事物的发生量变。 ②推动事物的发生质变。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 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毛泽东
(3)方法论意义:①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要正确面对 矛盾,不回避矛盾。(矛盾的普遍性)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反对 “一刀切” 。 (矛盾的特殊性)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④看问题要看本质和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1)原理:①对立:二者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②统一:a、相互依存。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 包含和体现普遍性。(白马非马、离坚白)b、相互转化 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2)方法论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 实际相接的理论依据。 ②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个 别——一般——个别。③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2018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实践客体
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中介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利用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 和方法
工物 具质 系工 统具
观
操作运用 念 工具的方法 工
具
语言工具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2)自觉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
择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自主性(使物按人的方式与人发生联系)
创造性(创造出按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 3)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社会的人;实
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所制约的,随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教学互动:请大家结合教材61-63页的内容,举 例分析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 现在四个方面。可以举具体的例子也可以引用谚 语、俗语、名言和诗词等。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冬夜书示子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一)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二)从实践到认识 (三)从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认识被认识
主体
改造与被改造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物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反映论思想和感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物先验论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康 德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 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费 尔 巴 哈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 认识的决定作用。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 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唯物主义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反映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和 实践经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