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1.1-1.2)

合集下载

绪论

绪论

排在去节点4的队列中。在以后通往C站路由的各节点上,都作
类似的处理。这样,每个路由虽都有同样的目的地址,但并不 遵循同一路由。另外,数据块3先于数据块2到达节点6是完全 有可能的,因此,这些数据块有可能以一种不同于它们发送时 的顺序投送到C站,这就需要C站来重新排列它们,以恢复它们 原来的顺序。
第1章 绪 论 面向连接网络和无连接网络的主要区别如下: (1) 面向连接网络用户的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信息传送、
放”的意思是: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
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它任何通信系统进行通信。
第1章 绪 论 现在,OSI模型已经成为通信界,尤其是网络界共同遵守的 标准。许多主要的协议(如TCP/IP)和网络(如X.25、FR、ATM、
Internet等)均有相应的参考模型标准,这大大提高了导入新技术
量的长线路。
(3) 每个终端都有N-l对线与其它终端相接,因而每个终端需 要N-1个线路接口。
第1章 绪 论 (4) 增加第N+1个终端时,必须增设N对线路。当N较大时, 无法实用化。
(5) 由于每个用户处的出线过多,因此维护工作量较大。
如果在用户分布密集的中心安装一个设备——交换机 (switch,也叫交换节点),每个用户的终端设备经各自的专用线 路(叫用户线)连接到交换机上,如图1.3所示,就可以克服全互
会受到下层数据通信技术细节的影响。
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子网的特性最佳地利用网络资源, 并根据会话实体的要求,以最低费用和最高可靠性在两个端用户 (即发端用户和收端用户)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运输连接,以透 明方式传送报文,或者说,运输层为会话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端
到端的服务。运输层只能存在于端系统用户中,又称端—端层。

《人工智能导论》第1章-绪论

《人工智能导论》第1章-绪论
萧条波折期
20世纪80年代 中期至今
稳步增长期
形成及第一个兴旺期
20世纪50年代中 期至60年代中期
第二个兴旺期
20世纪70年代中 期至80年代中期
1.2.1 孕育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人工智能的孕育期大致可以认为是1956年以前的时期。这个 时期的主要成就是数理逻辑、自动机理论、控制论、信息论、神 经计算、电子计算机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准 备了理论和物质的基础。
1.1.2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I)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它由 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 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
人工智能研究的近期目标是:使现有的计算机不仅能做一般 的数值计算及非数值信息的数据处理,而且能运用知识处理问 题,能模拟人类的部分智能行为。
过高预言的失败,给AI造成重大伤害
“20 年内,机器将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
——西蒙,1965
“在3~8年时间里,我们将研制出具有普通人智力的计算机。这 样的机器能读懂莎士比亚的著作,会给汽车上润滑油,会玩弄政治 权术,能讲笑话,会争吵。……它的智力将无以伦比。”
——明斯基,1977
1.2.3 萧条波折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 1955 年年末,纽厄尔和西蒙编写了一个 名为“逻辑专家”的程序,被许多人认为 是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它将问题表示成 一个树形模型,然后选择最可能得到正确 结论的那一支来求解问题。
1.2.2 形成及第一个兴旺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AI诞生于一次历史性的聚会——达特茅斯会议
1956年夏季,由美国学者麦卡锡、 明斯基、朗彻斯特和香农共同发起,在 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办了一次长达2个 多月的研讨会,讨论用机器模拟人类智 能的问题。会上,首次使用了“人工智 能”这一术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人工智能研讨会,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 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匀热传导下,与型腔接触部分形成一层凝固壳,即为铸件的表层,又
称为薄壳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金属充填铸型的形态
• 第二阶段:在铸件表层形成壳后,金属液继续充填铸型,当第二阶段 结束时,型腔完全充满,此时,在型腔的截面上,金属液具有不同的 黏度,其最外层已接近于固相线温度,而中间部分黏度很小,还处于 液态。 • 第三阶段:金属液完全充满型腔后,型腔、浇注系统和压室是一个封 闭的水力学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各处压力是相等的,压射力通过铸件
下一页
返回
1.1 压铸成形过程
• 压铸模闭合后,压射冲头1复位至压室2的端口处,将足量的液态金属 3注入压室2内,如图1-1(a)所示。压射冲头1在压射缸中压射活塞的 高压作用下,推动液态金属3通过压铸模4的横浇道6、内浇口5进入 压铸模的型腔。金属液充满型腔后,压射冲头1仍然作用在浇注系统, 使液态金属在高压状态下冷却、结晶、固化成形,如图1-1(b)所示。 压铸成形后,开启模具,压铸件脱离型腔,同时压射冲头1将浇注余 料顶出压室,如图1-1(c)所示。之后在压铸机顶出机构的作用下,将
• (2)提高压铸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 (3)逐的使用寿命。
返回
表1-1 常见的压铸分类方法
返回
图1-1 金属压铸成形
返回
图1-2 压铸压射过程有关参数变化关系
返回
图1-3 金属液在型腔内的充填形态
返回
图1-4 全壁厚充填理论的充填形态
返回
图1-5 三阶段充填理论的充填形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 金属充填铸型的形态
• 该理论的结论如下。 • (1)金属液通过内浇口进入型腔后,即扩展至型壁,然后沿整个型腔 截面向前充填,直到整个型腔充满金属液为止。其充填形态如图1-4 所示。 • (2)整个充填过程中不出现涡流状态,在实验中没有发现金属堆积在 型腔远端的任一实例,凡是远端有欠铸的铸件,在浇口附近反而完全 填实。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朱昌杰 肖建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2 C语言描述算法的注意事项
6.循环语句: while(条件) 循环体语句; do { 循环体语句; }while(条件); 或者 For(赋初值表达式1;条件表达式2;步长表达式3) 循环体语句; 7.结束语句: return(返回表达式); break; exit;
朱昌杰 肖建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2 C语言描述算法的注意事项
2.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如果输入数据所占用空间只取决于问题本身, 则只需要分析除输入和程序之外的额外空间, 否则应同时考虑输入本身所需空间。若额外空 间相对于输入数据量来说是常数,则称此算法 为原地工作,本书第9章讨论的有些排序算法 就属于这一类。若所占空间量依赖于特定的输 入,则除特别指明外,均按最坏情况来分析。
朱昌杰 肖建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2 C语言描述算法的注意事项
8.函数的定义语句: 函数类型 函数名(类型名 形参1,类型名 形参2,…) { //算法功能说明 函数语句; } 其中函数类型是指函数的返回值的类型,当返回值为整型时,函数类 型可以省略。形参如果是引用参数,则以&打头。
9.函数调用语句: 函数名(实参1,实参2,…); 因为函数调用是一条语句,所以在括号后要有分号。
朱昌杰 肖建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2 C语言描述算法的注意事项
10.基本函数: max(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n) min(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n) abs(表达式) eof(文件变量) eoln(文件变量)
朱昌杰 肖建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4.2 C语言描述算法的注意事项
1.1.2 数据的物理结构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硬PCB板
柔性PCB板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例:PCB板检测
图1.7 PCB板检测工艺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人与机器的机能对应关系
外 界 对 象 感官 人脑 肢体
定性
传感器 微机 执行器
定量
图1.8 人与机器的机能对应关系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2 传感器概述
物理量 化学量 生物量
通信总线 巡 检 仪 中 央 监 控
粮仓
温湿度探头N
分层风机 图1.4 粮仓温湿度监控系统组成框图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2)能够实现数据通信。
信息的汇总,组成网络化检测系统 例:火灾报警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感温、 感烟火灾报警系统
探头11 探头12 探头1N 串行总线 通信总线
集 控 器 1
中 央 监 控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内容
1.1
1.2
检测技术概述
检测技术概念 发展历程 检测装置举例
传感器概述
传感器定义、组成、分类、发展方向
1.3
现代检测系统
组成,应用类型 ,发展方向
检测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1 检测技术概论
1.1.1 检测技术一些概念
X
输入单元 传感器
Y1
转换单元 调理电路
Y2
处理单元 微机
X
Y=F(X)
传感器
Y
电量
1.2.1 *传感器的定义 (Sensor)
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 的器件或装置。 能够将被测非电量转换为电量的装置。(狭义)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当建设项目采用三阶段设计时,在技术设计阶段还 需要编制修正概算,它是根据技术设计的要求,对 初步设计概算进行修正调整而编制的,比概算造价 准确,但受概算造价的控制。
(3)施工图预算 施工图预算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 根据施工图纸、预算定额、各项取费标准、建设地 区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各种资源价格信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资 料编制的用以确定拟建工程造价的技术经济文件。 施工图预算造价比设计概算或修正概算造价更为详 细准确,但同样要受前一阶段所限定的工程造价的 控制。施工图预算是签订建安工程承包合同、实行 工程预算包干、拨付工程款及进行竣工结算的依据; 实行招标的工程,施工图预算可作为确定标底和招 标控制价的依据。
(6)竣工决算 竣工决算是在项目建设竣工验收阶段,当所 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并经过验收后,由建设单位编制的从项目 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 用的经济文件。竣工决算是反映项目建设成果、实际投资额 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是业主考核投资效果,办理工程 交付、动用、验收的依据。
5.计价的动态性 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一般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
其间会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如设 计变更,材料、设备价格及人工工资标准变化,市场利率、 汇率调整,因承、发包方原因或不可抗力造成索赔事件出现, 等等,均可能造成项目建设中的实际支出偏离预计数额。因 此,建设项目的造价在整个建设期内是不确定的,工程计价 须随项目的进展进行动态跟踪、调整,直至竣工决算后才能 真正形成建设项目实际造价。 6.计价依据的复杂性 由于工程的组成要素复杂,影响造价的因素较多,使得计价 依据也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工程计价一方面要依据工程建 设方案或设计文件,考虑工程建设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反映 建设市场的各种资源价格水平;同时还必须遵循现行的工程 造价管理规定、计价标准、计价规范、计价程序。计价依据 的复杂性不仅使计算过程复杂,而且要求计价人员必须熟悉 各类依据的内容和规定, 加以正确应用。

波谱分析讲稿--第一章 绪论

波谱分析讲稿--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1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

1.2有机波谱主要研究内容。

1.3有机分析的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有机波谱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

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表征的基本原理。

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本章用1学时波谱分析主要是利用纯样品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由于其具有微量、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早已成为研究与确证化合物结构的强有力手段,因此波谱分析是化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学科。

本课程开课目的:1. 较深入理解波谱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波谱知识解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 硕士研究生考试3. 本科毕业论文4.为日后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奠定基础5.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二章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学时)第三章红外光谱分析(6学时)第四章核磁共振波谱分析(9学时)第五章质谱分析(7学时)第六章波谱综合分析(4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上述四谱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各谱的解析技术以及综合利用四谱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方法。

有机分子的种类众多,结构复杂,因此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的分析和鉴定一直以来是化学家需要和必须做的一项工作。

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光谱)分析为主、化学手段为辅的分析方法。

1.1 有机分析的发展阶段1.1.1 20世纪中期(1950年)以前主要的分析手段为化学分析方法为主。

化学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是通过元素分析( 如对碳、氢、氮、氧、卤素、硫、磷等元素的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如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沸点、折光率、旋光度等)、有机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及衍生物的制备等方法来进行。

但由于经典的化学分析操作繁琐、耗时,且有时不能准确地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以吗啡分子结构式的确定为例】1.1.2 20世纪中期以后以仪器分析为主,经典化学方法为辅.主要是采用仪器,从光谱学的角度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例如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质谱以及X单晶衍射等手段。

编码理论第1章绪论(第2版)

编码理论第1章绪论(第2版)
进行,例如广播通信是一个输入、多个输出的单向传 输的通信,而卫星通信则是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多 向传输的通信。
1.2 信息编码的发展
1948年,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用 概率测度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系统地讨论了通信的基本问 题,得出了几个重要而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香农理论 的核心是:在通信系统中采用适当的编码后能够实现高 效率和高可靠性的信息传输,并得出了信源编码定理和 信道编码定理。
• 1990 年,贝尔 (T . C.Bell) 等在 LZ 算法基础上又做了一
系列变化和改进,现在LZ码已广泛应用于文本的数据 压缩中。
从率失真信源编码理论出发
• 1948 年,香农在其论文中已体现出了关于率失真函数 的思想。 • 1959 年他发表了“保真度准则下的离散信源编码定 理”,首先提出了率失真函数及率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于分别发表文章讨论相关信源在多元接入信道的传输 问题。 • 近20多年来,这一领域研究活跃,使得网络信息论的 存在理论已日趋完善。
1.2.3 密码编码学的发展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存储和交 换日益骤增。现代化的通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以及 各种类型数据库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特别是因特网 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安全和保密问题与越来越多 的人密切相关。 保密学是一门研究通信安全和保护信息资源的既 古老而又年青的科学和技术,它包括密码编码学和密 码分析学两方面。
有效性高,就是经济效果好,即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和尽可能少的设备来传送一定数量的信息。 注意:提高可靠性和提高有效性常常会发生矛盾, 需要统筹兼顾。例如为了兼顾有效性(考虑经济效 果),有时就不一定要求绝对准确地在接收端再现 原来的消息,可以允许有一定的误差或一定的失真, 或者说允许近似地再现原来的消息。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配制强度
(2)确定水灰比w/c:
(2-2)
式中, ------混凝土的水灰比;
------水泥28d实测强度抗压值等级值
------水泥强度值的富余系数,取1.13
------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取42.5
实测强度
碎石A=0.46,B=0.07
水灰比 <最大水灰比0.60
故此水灰比能够满足要求。
(3)确定单位用水量
本厂生产规模由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全面规划和当地基本建设总规划提出,在确定生产规模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技术政策,并考虑以下因素:
1.当地对该制品的需求量及远景发展规划。
2.产品共产范围(供应半径)及运输条件。
3.原材料的来源,经常供应量,储量及运输条件。
4.厂址地形条件,可使用土地面积范围,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注:做钢筋笼时,两端绕筋加密长度均是2m,加密间距45mm,非加密间距85mm,Φ500的管桩用5.0mm绕筋。
2.3.3带钢的用量计算
带钢型号:
每根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2,一年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考虑带钢的损耗系数)
每天用管桩所用带钢的数量为:(考虑带钢的损耗系数)
2.3.4端头板的用量计算
端头板的型号: (外径×壁厚×厚度×钢筋数×钢筋直径)
1.2可行性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桩基础材料,也是我国预制构件中产量较大的一种混凝土制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a)施工工期短、施工方便、不受季节限制、工业化生产;
(b)对施工场地无污染,若采用静压式施工更无噪音,符合绿色环保施工要求;
(c)经济效益可观,同样的地基处理效果(竖向承载力及水平承载力)所使用的混凝土比实心桩节省30%-60%,且抗腐蚀能力强,工作性能同钢管桩基本相似;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印刷电路板质量和缺陷的检测 无损探伤、石油气勘测 机器人视觉 邮政信件的自动分拣


无损探伤
缺陷检测:
缺陷检测方面最成功的应用例 证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检测。
左图是某设备上推进器叶片的
四个不同位置的断层图像,图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轴与叶片
之间有缝隙及裂纹,该件已报
废。
1.5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模拟图像数字化
空间上,图像抽样
对连续图像f(x,y)进行数字化
y
幅度上,灰度级量化 x方向,抽样M行 y方向,每行抽样N点
整个图像共抽样M×N个像素

x
一般取M=N=2n=64,128, 256,512,1024,2048
灰度 196
43 像素 灰阶 0
物理图像
数字图像
采样列
像素

采样行 图片
数字图像处理
主讲: 题潇颖
第一章 绪论


1.1 1.2 1.3 1.4
图像和数字图像处理 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1.1 图像和图像处理
一 、图像
(一)什么是图像
图 —— 物体投射或反射光的分布,是客观存在; 像 —— 人的视觉系统对图的接收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或 认识,是人的感觉; 图像——图像是图和像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物体的客观 存在,又体现人的心理因素;图像是对客观存 在物体的一种相似性的生动模仿或描述。 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


应用5:军事公安 导弹制导 侦察照片的处理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 车牌自动识别
1.5 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人脸识别

指纹识别

精品文档-安全技术评价(第二版)(张乃禄)-第1章

精品文档-安全技术评价(第二版)(张乃禄)-第1章

第1章 绪 论
(5) 有助于生产经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安全预评价可减少项目建成后由于达不到安全的要求而引起 的调整和返工建设;安全验收评价可将一些潜在事故隐患在设施 开工运行阶段消除;安全现状评价可使生产经营单 位较好地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并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生产经营 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可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1章 绪 论
2) 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前、 试生产运行正 常之后,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 设备、 装置实际运行状况 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 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 险、 有害因素, 确定其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及建议。 安全验收评价是为安全验收进行的技术准备, 最终形成的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将作为建设单位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 申请建设项目安全验收审批的依据。 另外, 通过安全 验收, 还可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确认《安全生 产法》的落实情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章 绪 论 3. 风险是危险或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 危害事
(R),它等于事故发生的概率(P)与事故损失严重程度(S)的
R=PS 由于概率值难以取得, 因此常用频率代替概率, 这时
第1章 绪 论
式中, 时间可以是系统的运行周期, 也可以是一年或几年; 事故损失可以表示为死亡人数、 损失工作日数或经济损失等; 风险率是二者之商, 可以定量表示为百万工时死亡事故率、 百 万工时总事故率等, 对于财产损失可以表示为千人经济损失率等。
第1章 绪 论
1.1.2 1. 安全评价是一个利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识别和评
价系统及工程中存在的风险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危险危害因 素及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危害后果分析、定性及定量 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等内容。 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如图11所示。

机械原理(朱龙英 西电版)第01章 绪论

机械原理(朱龙英 西电版)第0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4.1
机构结构理论
由于机器人、 步行机、 人工假肢和新型机器的发展需
要, 以及机器的动力源广泛采用液压与气动, 因此近年来 对于多自由度、 多闭环的多杆机构以及开式运动链的结构 理论有了较多的研究。 在机构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 主要是机构的类型综合、 杆数综合和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对平面机构来说, 虽然机 构结构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比较成熟, 但仍有一些新的发展。
绪论
空间连杆机构分析与综合的计算公式和运算过程都比
较繁复, 常采用矢量、 张量、 矩阵、 对偶数、 四元数、
旋量计算等数学工具进行研究。 对于空间连杆机构的最 优化设计问题也开始加以研究。 近年来由于机器人技术 发展的需要, 对多自由度空间机构与开式空间运动链及 特殊串联和多环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工作空间、 运动分析 与综合, 包括它们的动力学已作了不少有效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3) 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好基础。 对
于使用机械的工作人员来讲, 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潜力, 关键在于了解机械的性能。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课程, 应掌 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并具 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 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以合理使 用现有机械和革新改造旧机械。
机到车轮之间的变速器、 差速器等, 牛头刨床中从电动机
到刨刀之间的带传动机构、 齿轮机构、 导杆机构等部分。
第1章Biblioteka 绪论1.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和地位
1.2.1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
1. 机构的运动设计 机构的运动设计主要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机构
的类型、 特点、 功用和运动设计方法; 通过机构类型综合,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智能基人工础主讲: 蔡自兴教授主讲:蔡自兴第一章绪论1.1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11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发展1.2 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类智能和智能1.3 人工智能的学派及其争论1.4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15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1.5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1.6对人工智能的展望1.1.1 人工智能的定义几种定义智能(intelligence)智能g智能机器(intelligent machine)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学科)人工智能(能力)孕育时期(1956年前)数理逻辑学科(弗雷治、维纳等)计算的新思想(丘奇、图灵等)拟脑机器(麦卡洛克、皮茨)形成时期(1956-1970年)1956年,第一次人工智能的研讨会年际智会1969年,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1970年,《人工智能》国际杂志创刊暗淡时期(1966-1974年)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盲目乐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工智能提出新的要求甚至挑战知识应用时期(1970-1988年)专家系统与知识工程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知识表示知识利用知识获取集成发展时期(1986年至今)进一步研究AI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渗透到其他学科和科学技术领域三大学派综合集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2 人工智能的各种认知观121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1.2.1 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符号主义(Symbolicism )基于物理符号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C i i 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 )基于神经网络及其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行为主义(Actionism )基于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符号主义(Symbolicism)符号y又称: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又称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原理: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起源:源于数理逻辑学派代表:纽厄尔、西蒙和尼尔逊等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又称: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原理: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原理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起源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起源:源于仿生学,特别是人脑模型的研究学派代表:卡洛克、皮茨、Hopfield 、鲁梅尔哈特等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进化主义或控制论学派又称:进化主义或控制论学派原理: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原控制及知动作控制系统起源:源于控制论学派代表作布鲁克斯(k )学派代表作:布鲁克斯(Brooks)的六足行走机器人,一个基于感知—动作模式的模拟昆虫行为的控制系统1.2.2 人工智能的争论对人工智能理论的争论符号主义认为人的认知基元是符号,认知过程即符号操作过程;认为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因此,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行为;认为知识是信息的种形式,是构成智能的认为知识是信息的一种形式,是构成智能的基础。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操作系统第1章绪论

操作系统第1章绪论

1.2.6 通用操作系统 通用操作系统: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 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实时和批处理相结合:通常把实时任务称为前 台作业,批作业称为后台作业。 批处理和分时处理相结合:分时批处理系统。
1.2.7 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操作系统进一步的发展: (1)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例如DOS系统。 (2)嵌入式操作系统。 (3)网络操作系统。 (4)分布式操作系统。 (5)智能化操作系统。
(3) 分布式操作系统对用户是透明的。计算机网络不 是。 (4) 分布式系统的基础是网络。分布式系统已不仅是 一个物理上的松散耦合系统,同时还是一个逻辑上 紧密耦合的系统。 (5) 分布式系统还处在研究阶段。
1.4 操作系统功能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处理机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 (5)用户接口 1.4.1 处理机管理 处理机管理:解决在多道程序或多用户的情况下组 织多个作业同时运行时对处理机分配调度策略、分 配实施和资源回收等问题。
1.4.2 存储管理 主要工作: (1) 内存分配和回收。 (2) 存储保护。 (3) 内存扩充。
1.4.3 设备管理 主要工作: (1) 通道、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的分配和管理。 常需要采用虚拟技术和缓冲技术。 (2) 设备独立性。
1.4.4 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 管理 对象:系统的软件资源的管理。 解决的问题: (1)在使用文件时避免引起混乱,甚至遭受破坏。 (2)信息的共享、保密和保护。
1. 联机批处理 慢速的输入输出(I/O)设备和主机直接相连。 作业的执行过程为: (1) 用户提交作业: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 (2) 作业被作成穿孔纸带或卡片; (3) 操作员有选择地把若干作业合成一批,通过 输入设备(纸带输入机或读卡机) 把它们存入磁带; (4) 监督程序读入一个作业; (5) 从磁带调入汇编程序或编译程序,将用户作 业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

第01章 绪论

第01章   绪论

if () ~ else for () ~ while () ~ do ~ while () continue break switch goto return
条件语句 循环语句 循环语句 循环语句 结束本次循环语句 中止循环式switch语句 多分支选择语句 转移语句 从函数返回语句
(4)复合语句 ) 复合语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句,由大括号{和} 把一些说明和语句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在语法上等价 于一个简单语句;可由若干简单语句或复合语句组成。 例如:
1.2.2 编辑 是指把按照C++语法规则编写的程序代码 通 过编 辑 器(Borland C++ 5.05,Visual C++ 6.0,Turbo C++ 3.0)输入计算机,并存盘。 在存盘时,C++源文件的扩展名为.CPP。 C++ .CPP 1.2.3 编译 将编辑好的C++源程序通过编译器转换为 目标文件(OBJ文件)。即生成该源文件的目 标代码。
197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Dennis M.Ritchie为 克服B语言的诸多不足,在B语言的基础上重 新设计了一种语言,取其第二字母C,故称为 C C语言。 1980 1980年贝尔实验室的Bjarne Stroustrup C Bjarne Stroustrup对C 语言进行了扩充,推出了“带类的C”,多次修 改后起名为C++。以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发 展成为今天的C++。 C++改进了C的不足之处,支持面向对象的程 序设计,在改进的同时保持了C的简洁性和高 效性。
if ( a>b ) { c=a-b; d=c*a; } else { c=a+b; d=c*b;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软件分类(个性)
按应用功能分类
1.系统软件:与计算机系统硬件紧密交互,协调计算机系统各部分工作的 软件。例如操作系统、设备驱动程序及通信处理程序等。系统软件是计算 机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2.支持软件:协助使用者开发软件的工具性软件。例如程序编译器、自动 化测试软件、系统分析辅助工具及软件开发管理工具等。
第1章 绪论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 任胜兵
工程与科学
Science is concerned with theory and fundamentals; Engineering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acticalities of developing and delivering useful product or system.
工程实例1:都江堰水利工程
地图
照片
成功:引水、分水与排沙
宝瓶口:引水
鱼嘴:分水
飞沙堰:排沙
工程实例2:法国戴高乐机场
失败:坍塌
都江堰水利工程短片及思考
短片 请思考:
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工程可持续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何在? 工程有何特点? 工程师应该有哪些优秀特质? 举例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如何体现科学/技术/工程? 古代工程和现代工程大差别何在?
复杂性
社会影响;运行环境;工程规模
交叉性:
多学科知识运用
综合性:
工程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多目标优化)
工程师精神:李冰精神
勤于职守---做了大量事实,政绩辉煌 尊重科学---知地理,知天文 身先士卒---考察山形水势,察看民情 开拓进取---前人未作的河道整治
科学/技术/工程
工程的目的
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生活和生产需要。 工程就是利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都江堰水利工程
科技知识之一:河流的曲流原理——河流有一种 走曲线的趋势,河槽中的水流呈螺旋状向前流动 着,这一种流动的结果使河岸的凹岸侵蚀冲刷, 在凸岸将携带的泥沙堆积。
解决实际问题:排沙 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国,促秦灭楚。
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是改善人类社会生活 的手段,可以是方法、装置、工具、仪器仪表、 过程,它讲求的是技巧。
工程则是集成科学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工程是利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在一定边界条 件下进行集成优化和综合优化,有目的地完成 设计、构建、运行等项目。 (人、财、物) -------------陈清泉 院士
古代工程:受制于技术 现代工程:受制于人(人的因素更大)
1.1 软件及其发展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 部分,以程序、数据和文档的形式出现。
软件特征--反映软件的共性 软件分类--反映软件的个性 软件发展与危机-软件共性与个性的表现
1.1.1 软件特征(共性)
软件与硬件相比较不同的地方,也即所有软件具有的共性:
第一层,表示大类 第二层,表示中类 第三层,表示小类
× ×××× ××
例如:操作系统:110; 软件开发工具:310;测试工具:31040
按服务对象的范围分类
项目软件:软件开发机构受特定用户委托开发而成的软件。例如,电 信管理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军用防空指挥系统、生产过程控制 系统等。 一般情况下,项目软件在合同的约束下开发。为了争取软件开发 合同,软件开发机构必须重视质量管理,而软件开发机构的技术实力、 开发经验以及社会信誉等也相当重要。
于硬件的发展。
程序系统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
特点:软件作坊 ;开始注重程序设计风格 ;软件供不应求 ---软件危机 (内因:软件本身的特点 ;外因: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组织管理不当) 。
软件工程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
3.应用软件:为使用一个计算机系统以得到某种功能而专门开发的软件。 例如:商业信息处理软件、工程和科学计算软件、智能产品嵌入软件等。
有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划分边界比较模糊,如字处理软件,既 是支持软件辅助软件开发,又可看成应用软件。
分类标准:GB/T13702-92
系统软件(1) 支持软件(2) 应用软件(3)
软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产生的,而是“研发”出来 的。 导致: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产品保护困难。
软件不会被“用坏”。 导致:软件维护困难(软件维护不能通过重复制造解决)。
软件大多是“定制”的。 导致: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
软件成本难于估计。 导致:软件项目计划失效。
软件特征反映了软件发展所需面对的不同问题背景!
Science theorie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to act as a complete underpinning for Engineering.
曼 哈 顿


质能方程E=mc2
科学/技术/工程
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是对自然的本质及其 运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揭示,并归纳为真理, 科学家的探索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并没有明确 的实用目的。
宝瓶口引水工程
知识:物理学原理热胀冷缩 技术:先用火围着石头烧,把石头烧得有红
又烫又滚以后,再用冰凉的岷江水去浇,石 头经过热胀冷缩便炸开,利于开凿。 工程:开凿总共花了八年时间。凿开了江面 宽度为20米,河长高度为80米呈梯形状的口 子。
古代工程与现代工程比较
工程的三要素:人、技术和过程
产品软件:软件开发机构直接为市场开发的软件。例如,字处理软件、 多媒体播放软件、游戏软件、教育软件等等。 产品软件的功能、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对开发机构参与市场竞争 有重要影响。
1.1.3 软件发展与软件危机
程序设计阶段 (20世纪50至60年代 )
特点:专家的个体手工劳动 ;程序的写法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 软件受制
工程可持续发展
工程长期可持续发挥效益在于工程的维 护管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
机构-----专门官员督办 制度-----每年枯水季节预防性岁修 技术-----深淘滩,低作堰(石马/卧铁) 费用-----当地既丰富又廉价的竹子、木料以及和
取之不尽的泥沙和卵石
工全局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