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

合集下载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故情况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成效。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点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困难、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成效。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摸索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预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预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会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

导入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大伙儿平常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专门好。

战争的双方假如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专门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专门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你们认为是如此吗?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因此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伙儿课外都搜集了许多资料,这点专门好。

本文也讲述了一个如此的战例。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情况是如何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大意.了解作者杨朔,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课文背景,体会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通过分析课文中悬念的设置,体会设置悬念对展开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品味优美流畅的语言,体会真挚深沉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中悬念的设置,体会设置悬念对展开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品味优美流畅的语言,体会真挚深沉的感情教学难点品味优美流畅的语言,体会真挚深沉的感情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沈阳有一个纪念馆,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见证。

我们很多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才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战时期的故事《铁骑兵》二自主学习汇报作者:杨朔(-),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泰山极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背景: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年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多个团、约万兵力,在绵延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余次,歼灭日伪军万余人,破坏铁路多千米、公路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

”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

(整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

(整理)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铁骑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大意。

了解作者杨朔,掌握重点字词2通过分析课文中悬念的设置,体会设置悬念对展开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3了解课文背景,体会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课文中悬念的设置,体会设置悬念对展开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2了解课文背景,体会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课文中悬念的设置,体会设置悬念对展开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展示王二小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少年英雄的故事。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王二小勇敢机智的将敌人引进我们的埋伏圈。

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的事迹却代代相传,他成为我们心中的少年英雄。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抗战时期的故事《铁骑兵》二检查预习1作者:杨朔,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1956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泰山极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2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 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作者以“百团大战”为背景,编写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本文原载于1943年6月20日的《解放日报》上。

有改动。

3重点字词:轨道(guǐ) 陨落(yǔn luò) 矮汉子(ǎi) 左腮(sāi) 脸颊(jiá)骚乱(sāo) 掷弹筒(zhì)捣毁(huǐ) 巢(cháo) 宿营(sù)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3铁骑兵》word教案 (8).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3铁骑兵》word教案 (8).doc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第一单元第3课铁骑兵助学指要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安转回了根据地。

学习这篇课文,从中了解八路军打游击战的情况,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勒转()脸颊()骚乱()····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二、整体理解课文用“一”“二”“三”分成了三部分,请简要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三、课内语段阅读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

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不巧,敌人这时开始了秋季“扫荡”,到处出动。

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才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地有一片吵叫,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的声音。

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

班长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

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来越深,最后都没到马肚子了。

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

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

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

在山顶上,他们全都惊呆了。

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语文版八下铁骑兵优秀教案学案8篇

语文版八下铁骑兵优秀教案学案8篇

3铁骑兵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1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进程与方式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踊跃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冲破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感觉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仇敌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姆教学冲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期背景。

移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讲述战例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3.找出文眼,理清脉络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4.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5.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一、启发思路。

导入课文(约分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三、找出文眼。

理清脉络(约分钟)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依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忙。

七、课末板书设计参考铁骑兵杨朔本文结构起因:落伍——打游击通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仇敌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问题探讨与拓展活动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何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而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铁骑兵》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铁骑兵》学案 语文版

《铁骑兵》教师寄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学习过程:(一)基础预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轨.道()陨落..()()左腮.()脸颊.()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2、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陨落:扫荡:宿营:勒转:抽动:骚乱:捣毁:老巢:3、填空。

①《铁骑兵》作者,现代、。

②班长是个,左腮,,像是。

③班长的脸颊,形的刀伤也动起来。

4、信息积累。

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简要的记录下来。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反映骑兵生活的名作,你能举出一两例吗?(二)自主探究:5、结合课文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通俗地说,它是故事发展中间只亮开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6、阅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

(三)合作释疑:7、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四)类文赏析:①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酽起来。

红军中有许多人负了伤,他们被白匪兵包围了。

②侦察员回来了。

胸口一个弹孔,身后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铁骑兵》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铁骑兵》教学设计 语文版

《铁骑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重点: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预习导引:1、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加点字注音重(chóng)阳汉奸(jiān) 陨(yǔn)落左腮(sāi)没(mò)到勒(lēi)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简略归纳于下①、开篇设置悬念:骑兵班脱离转脸颊(jiá) 骚(sāo)动掷(zhì)弹筒老巢(cháo) 驻(zhù)兵②解释词语隔断:切断。

轨道:星辰在太空运行的路线。

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以后住宿。

勒转:勒紧缰绳调转马头。

抽动:来回收缩。

骚乱:纷扰不安。

捣毁:砸坏、破坏器物。

老巢:老窝儿,根据地。

2、本文作者是谁?你知道他哪些情况?请写在下面:3、熟读课文,思考本文所写人物和事件,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悬念迭起是本文构思的一个特点,找出本文设置的悬念来。

5、找出描写班长的文字,分析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描写方法。

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有一则笑话:路边,有一个人仰着头,脸朝天。

另一个人见了,想:天上一定有什么好看的东西,也抬头望天。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个人,也跟着昂首望天。

又过了好一会儿,第一个人看见大家都眼朝天望,奇怪地问:“你们干嘛看天?天上什么也没有啊!”大家更奇怪:“啊,不是你先看天的吗?”第一个人莫名其妙地说:“我哪里是看天?我的鼻子流血,我在止血。

”好的文章像波浪有起有伏,这样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作品《铁骑兵》.二、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2)杨朔(1913—1969)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3《铁骑兵》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3《铁骑兵》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3《铁骑兵》教学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难点: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

”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走进作者: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

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

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

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

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三、预习检测:1.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课件展示)重(chóng)阳汉奸(jiān)陨(yǔn)落左腮(sāi)没(mò)到勒(lēi)转脸颊(jiá)骚(sāo)动掷(zhì)弹筒老巢(cháo)驻(zhù)兵2.思考:《小兵张嘎》和《铁骑兵》在哪一方面有相似之处?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⑵写了什么人?⑶写了什么事?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⑷“铁”是什么意思?五、合作探究: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
(5)教师点拨总结。
通过巧妙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让读者的心跟随着八路军战士的处境不同而变化着,忽喜忽忧。
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
5.探讨课文景物描写的语句
(1)“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
(3)探寻问题答案。
这一队八路军战士被敌人追击,但后来因为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并且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河是黄河,城是包头城。
(4)总结讨论结果。
(作者在文章末尾将这些悬念一一解开了。)
作用: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提示:这一句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八路军。
A提问:前半部分的星星脱离轨道与八路军掉队有什么异同点?
讨论总结:八路军掉队就像星星脱离轨道一样,离开了大部队就很孤单,但结局不同的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而人却能主动打游击。
B提问:班长脸上的刀伤应该是挺难看的,为什么说像月牙?仅仅是形状相像吗?
归纳:月牙是美丽的,把班长脸上的刀伤说成是美丽的,可见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
提问:这句话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能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归纳:“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这一表情,可看出班长心里很激动。但到底为何激动,须与后半句嘴里所骂的话结合起来理解,这一句话可看出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铁骑兵》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精神风貌。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战争的故事,那么战争中的战士们是如何面对生死,坚守信念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士的故事——《铁骑兵》。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3.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铁骑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课后作业1.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巩固课文内容。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总有一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铁骑兵》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铁骑兵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的铁骑兵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哪些精神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3 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3 铁骑兵教案 语文版

3. 铁骑兵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4.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迎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迎战的作风。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布置预习作业:1.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章大意。

2. 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作者、抗战的资料。

完成预习作业。

导入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问题。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4.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

轨道陨落左腮脸颊骚乱掷弹筒宿营老巢5.多音多义词:宿——()宿舍()星宿()住一宿没——()淹没()没有勒——()勒缰绳()敕勒歌6.形似字:颊:()脸颊;挟:()要挟;晌:()晌午;响:()响应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 复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性。

4.完成检测。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找到后,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 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3. 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4.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5.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攻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 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制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

”朱德指出:“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同胞的伟大胜利信心,促进了全国团结,带有全国性的战略意义。

” 3.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陨落(y ǔn) 没到马肚子(m ò) 惹得(r ě) 掷弹筒(zh ì) 捣毁(d ǎ0) 老巢(ch áo) 陨落:这里指星体从高空掉下。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骚乱:纷扰不安。

掷:投、扔。

4.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点拨)本文叙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了“扫荡”,而自己则平平安安转回了根据地。

5.梳理结构 本文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

你能根据故事内容,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地概述各部分的内容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小组交流,列出结构提纲并简要概述各部分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

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学生活动]找到设有悬念的地方,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归纳,形成板书,分小组讨论其作用。

(点拨)文章一开篇就设置了悬念: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此时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身处敌阵的这一班骑兵,在恶劣的天气下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作者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看下去。

课文第二部分写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作者又设置了种种悬念。

先是写敌人开始秋季的“扫荡”,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骑兵战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令人为他们捏一把汗。

继而写骑兵们夜渡既深且急的大河,写他们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望见模模糊糊一座城。

这里作意情节的完整性。

)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
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四、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1、交流阅读感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什么而担心?因什么而放心?
2、分小组讨论: ⑴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
迭起)
⑵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
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③夜
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⑶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⑷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
者又推出一个悬念:这河是什么河?这城是什么城? 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2.思考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

不仅如此,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

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也有些“歪打正着”,然而,偶然中包含着必然,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交流。

(点拨)从我方看,首先是战士们怀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即使掉队了也能不畏艰苦,坚持战斗;又因为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机智,所以能“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转战敌后,在特殊情况下能正确分析形势,做出果断决定,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

其次是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从敌方看,深陷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的日本侵略军,虽貌似强大但本质上是虚弱的,可谓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以,骑兵们的一排马枪就叫敌人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

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描写班长的语句,朗读、品味,小组讨论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点拨)文中先写他的外貌,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

文中突出了“月牙形的刀伤”,写出了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人形象,脸上的刀伤是他英勇杀敌的见证。

来到河边他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表现了他身先士卒,当感到水越走越深越走越急,他当机立断勒转马头,退到岸上,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

当闯来闯去总是敌人的地方时,他灵机一动吩咐朝城里放了一排马枪,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看出班长是一个很机智的人。

全文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极富个性,一个勇敢、机智、果断的抗日英雄呼之欲出。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

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优美的语句,朗读品味。

<点拨>(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
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把掉队的八路军比作流星,给人美的感觉。

但又与流星不一样,
八路军不会像流星一样陨落,却能永远发出夺目的光辉。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盎然。


3、交流,师生评议。

4、联系课外阅读,
请学生列举悬念迭起的文章,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

五、合作探究活动二,领会主旨。

1、分小组讨论:
⑴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是“铁骑兵”呢? “铁”是什么意思? ⑵你从班长的哪些表现感受到“铁骑兵精神”?
⑶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为
什么能打乱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 “扫荡”?(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
一)
⑷从铁骑兵身上我们探究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师生评议。

3、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发扬铁骑兵精神。

请学生自由谈论从铁骑兵
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