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周+红叶青山水急流-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下)+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1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
写了凄黯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技巧。
题干要求“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首先点出该字,然后解释,结合诗句分析该字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
“红叶青山水急流”,这一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
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
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注意作者所用字词,如“日暮”“满天风雨”,据此概括写景特点,体会诗人情感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第04周+绿柳才黄半未匀-走近新课改高一语文下册晨读周练+Word版含解析.doc
第04周绿柳才黄半未匀每天晨读星期一:背经典诗文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①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②。
若待上林③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①清景:美景。
②半未匀:指初绽的柳叶在柳枝上尚未普遍萌芽。
③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扩充。
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简介] 杨巨源(生卒年不详),字景山,蒲中(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
在当时以能诗著称,为后进诗人所师事,长篇流于刻琢,绝句比较平易。
[赏析] 这首写景诗写很别致。
表面上诗人在写城东所见的早春景致及想象城东仲春花红柳绿的风光:早春时,柳丝刚刚吐芽,远远望去,一丛柳丝黄中染绿。
那么,倘若在仲春时节,帝王宫苑上林苑繁花似锦时,这一带应该满是踏春游春的人了。
此诗格调轻快,又寓有理趣,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是本诗看做是作者的创作见解:诗人应该感觉敏锐,开风气之先,发人所未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写熟套子。
所谓寻春须是先春早。
二是认为此诗表达了一种政治见解,诗人把暂时还默默无闻的人才给予适当的机会,就会长大成材。
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提供他们成长的土壤。
而一旦他们功成业就,像宫苑灿烂的鲜花一样开放时,人人都会鉴赏爱惜!这其实是古代怀才不遇的文人对朝廷的讽刺——为什么不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非要人才自己苦苦挣扎出来呢?星期二:诵美文时文江南古镇杨国民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
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当你参观了一座座江南的古镇后,就会惊异地发现:这些古镇的设置是那么的规整,一条清流从远处飘逸而来,又从这里委婉流去,缱绻缠绵处就是一座古镇。
假如说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那么一条条委婉曲流就是滋养古镇文明的清泉。
穿梭往来的舟舸,举帆落帆,扬桨收桨之间,就把一座古镇同整个江南人文大背景勾织得异常和谐熨贴。
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一条,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傍。
语文 高一 (下)送别怀人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总结: 一看:题目、注释、诗句是否有送别字眼 二看: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
象、情感关键词 三看: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
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手法、技巧) 四看:看清题目要求 五要:注意答题规范
送别诗解读步骤:
抓意象 品情感 析手法
识 记 重 点
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
(如何写)析手法—
①烘托。以猿啼暮色、孤舟等意象烘托伤心 之情。②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 既道出同病相怜,又流露出对友人路途遥远 的担忧与牵挂。③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 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渺小。
温故而知“生”,总结送别诗特点
• 1.常见意象
•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 (2)空间意象:长亭、南浦、渡口、古道
学以致用
问: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何效果?
以乐景写哀情。 ——明手法
诗人前两联描述了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 江碧绿的秋水,格外鲜艳的景色反衬与朋友的离情,更加反衬出别离
后诗人独自一人看到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的场景。 ——释运用
更加突显出与朋友分别后,作者独自一人的寂寞和惆怅。
语文 高一 (下)送别怀人诗鉴赏
学习目标:
1.把握送别诗基本内容及常见手法。
2.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答题格式。
送别诗产生原因:
1、科考取士,博取功名;驰骋疆场,渴求不朽。 2、宦途浮沉,职位变迁;心有所寄,高蹈离世。 3、战争频仍,流离失所;举家迁移,只身淹留;
1.前途未知的珍重与忧虑; 2.离别的宽慰与坦陈; 3.别离的难舍与伤感; 4.各向天涯的愁苦与思念。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022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3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2023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一、诗歌鉴赏1.(2023.浙江杭州八县市.八年级期末)下面是小语新读到的两首苏轼的诗。
阅读后与他一起完成各项任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注释】此组诗作于苏轼被排挤出京、任杭州通判之时。
小隐:隐居山林。
中隐:做闲官。
安往:去哪里。
⑴小语想将第一首后两句也收入上面的“山水草木寓深情”诗文单,请填写分析解读。
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分析解读:(2)第二首“未成小隐聊中隐”中的“聊”应该理解为()A.依靠,依赖B.姑且,勉强C.略微D.闲谈(3)下面是小语为参加比赛而对“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一句进行的诵读设计。
请帮她选择其一或再设计一种新的诵读方式,并简述理由。
A.“更”和“好”二字上都要稍加重读,而且需要声音拖延一些。
B.重音放在“安往”和“湖山”上,要读出问答的感觉,“湖山”二字则应声音延长。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3.浙江宁波郭州区.八年级期末)【甲】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送客入蜀杨凝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
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2.对比送行视角。
唐人送行诗,对人物、景物的描绘,往往采用【甲】诗由近及远的动态视角,而【乙】诗则别开蹊径,采用了的动态视角叙述客人行程。
3.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2023.浙江宁波镇海区.八年级期末)狂夫【唐】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栋①娟娟净,雨襄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第02周+天山雪后海风寒-走近新课改高一语文下册晨读周练+Word版含解析
第02周天山雪后海风寒每天晨读星期一:背经典诗文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①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释] ①海风:指从蒲昌海(今罗布泊)吹来的风。
②《行路难》:笛曲,声情哀怨。
③碛:沙漠。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个壮阔苍凉的行军场景。
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背景,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了行军的环境气氛,侧面反映行军的艰苦。
次句“横笛遍吹《行路难》”表达出征人的心情。
据《乐府解题》说,《行路难》是“离别悲伤之意”“遍吹”点明笛声是大家的合奏,可以想见声音的响亮,征人思乡的之情的强烈。
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笛声引起的共感。
“碛里”“月中”与首句“雪后”“风寒”说明这支队伍进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还是荒漠上、月夜中,渲梁了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
“三十万”“一时回首”的描写,显然是夸张手法,显示出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
尾句“一时回首月中看”场面壮观,悲凉,诗人只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揭示出广大征人的思乡之情,情在其中,这一动作包含的内蕴,是一言难尽,而又可想而知的,尾句起到“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对边塞景物和军旅生活有亲身的体验,又善于捕捉最典型的画面,再加以诗人高妙的艺术加工,所以他笔下的边塞诗有特殊的感染力量。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听萧萧暮雨周伯乃微茫的山色,粼粼的秋水,相映成满谷满谷的乡愁。
若非天涯倦客,我们又何须踩着绵绵的细雨而来。
你说:如果你不来,我也不会来。
似乎今夜你是因我而来,来到此山中,听萧萧暮雨,听众荷喧哗,听放笙歌散,听夜的呢喃。
在那条缀满红砖的路上,我们翘首盼着迟来的班车,濛濛的暮色像轻纱般向我们飘来,两行长绿的宽叶榕遮断了遥远的天涯,此非初秋,但有初秋的乍凉天气末寒时之感。
苏轼说:“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
”我没有寂寞,是因为你已经那么紧紧地靠近我。
你知道,你不止一次的如此紧紧的靠着我,但没有今夜那样令我心颤,令我着迷。
第04周+水多菰米岸莓苔-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下)+.doc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早雁杜牧金河秋半①虏弦开,云外②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⑤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汀⑥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⑦。
[注释] ①金河:河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秋半:旧历八月。
②云外:形容大雁飞得很高。
③仙掌:西汉时长安建章宫有铜人双手手撑承露盘。
仙掌即铜人的双手。
④长门:汉代长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住的地方。
⑤胡骑:指回纥骑兵。
⑥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水一带。
⑦菰米:一种水生植物。
莓:蔷薇科植物。
苔:苔藓。
都可作雁的食物。
[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造成北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南飞的季节,诗人触景感怀,以《早雁》这题,写诗以寄感慨。
[赏析]此诗托物寓意,借描写大雁四散惊飞,表达了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同时也隐约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喻之意。
首联写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仲秋塞外,正在飞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袭射,顿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物到声音,是非常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
“仙掌”“长门”泛指唐代的宫殿。
“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的孤雁。
诗人使惊飞四散的孤雁出现在长安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委婉的讽谏:居住在深宫里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颈联说如今的骑兵射手还在,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返回故乡呢?“须知”“岂逐”,像是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尾联诗人再深情地劝慰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食物丰富,暂时安居下来吧。
进一步表现了对流离者的深情关切。
此诗托物寓意,通篇采用比兴手法,句句写雁,实为句句写人,语言含蓄细腻。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生命的一抹郭枫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
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二首 课本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毛泽东词二首课本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漫江:____________击: ____________翔: ____________霜天: 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做此题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认为“漫江”就是“漫漫长江”,“霜天”就是“挂霜的天空”,“击”就是“击打”,“翔”就是“飞翔”。
从上下文看,“漫江”当解为“满江”才合题意,“击”当解为鹰飞得矫健有力,“翔”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才合情理。
“万山红遍”指的是枫叶,枫叶经霜变红,自然在秋天,所以“霜天”即“秋天”。
【答案】满江鹰飞得矫健有力鱼游得轻快自由秋天2.“看”字引出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上下文的关系。
这一段文字写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等景物。
这些意象都是“看”的内容,也就是说,“看”与描写这些景物的文字是一种领起与被领起的关系。
【答案】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3.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对一段文字的总括能力。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万物都在秋光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正是对上文“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活动情况的一个总括。
它是总括句,自然也是中心句。
【答案】万类霜天竞自由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怅”的原意是 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 ____________ 。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本义与语境义。
查《辞源》,“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但是在这里,它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新课改高二语文素材+高二语文试题
新课改高二语文素材+高二语文试题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素材第三周红叶青山水急流星期一:背经典诗文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谢亭:谢公亭,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县。
相传为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此送别好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别时唱的歌,后来就成了送别歌的代称。
西楼:即指谢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作品情景交融,笔法灵动,选材精当,把离情别绪渲染得出神入化,真挚感人。
诗的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的场面。
劳歌一曲,缆得舟行。
第二句写江上之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与一江碧水交相映衬。
“红叶”“青山”、碧水,色彩纷呈。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
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三句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
最后一句没有直抒离愁,而1/ 4是又宕开一笔再来写景,“满天风雨”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诗人萧瑟凄清的情怀就借这“满天风雨”宣泄出来了。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而富感染力。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求好(台湾)林清玄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从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巩固练习(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巩固练习一、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舟行[明]吴承恩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3.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三、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5.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6.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8.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
六、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第02周+二月初惊见草芽-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春雪韩愈新年①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争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新年:阴历正月初一。
[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幼年家贫,刻苦好学。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郎侍郎等职。
元和十四年(819)因上书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和柳宗元等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其散文说理透辟,文辞精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追求新奇,有时流于险僻,对后世诗歌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写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在漫漫寒冬中盼望的人们非常焦急。
“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次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写直到二月人们才看见小草发芽。
“初惊”写人们见到草芽的情态,极传神。
“惊”字刻画出见到春天来临的惊讶、欣喜的神态。
“初”字又含着对春来迟的不满、惋惜。
三、四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写白雪却等不及来迟的春色。
她“嫌春色晚”,于是纷纷扬扬飘洒起来,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
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但诗人却可以想像出一片春色来。
这两句富有浪漫色彩,可称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的有灵性。
雪花飞舞,说明天气尚寒,所以未有芳华,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来得迟,才作飞花,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意,构思奇妙。
此诗咏春雪,构思新奇,是别开生面的作品。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那一束伴地莲丁丁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
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古诗词诵读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中的注音均正确的一项为()。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B.禀赋(bǐnɡ) 鲍照(bào) 踯躅(zhízhú)C.应届(yìnɡ) 颠踬(zhì) 珍馐(xiǔ)D.迂讷(nè) 膝盖(qī) 桅杆(wéi)2.下列句子中的“安",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能行叹复坐愁安坐而食B.风雨不动安如山安边之长策也C.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老者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沛公安在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议者方之刘真长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B.遂乃放浪曲蘖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胡为不遇哉?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年我逃难至此,要不是你,我差点儿就没命了,以后但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就是_____________,也在所不辞。
②他们两个人在战场上可是一起的好兄弟,哪里会为了这么点儿小事就闹意气呢?你尽管放心吧。
③在驱逐外侮、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既有的英雄豪杰,也有贪生怕死的懦夫小人,我们鄙视后者,而敬仰前者。
A.出生入死舍生忘死赴汤蹈火B.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舍生忘死C.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D.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出生人死5.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
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针对练习
五年级浙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己亥杂诗·其五》,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红暗喻(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 古诗比较阅读。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我能将古诗补充完整,我还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诗中的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____),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____)。
①看到的景色②听到的声音[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夜半时分景象的描写表现出来,抒发了诗人______之情。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诗词鉴赏一)送别诗鉴赏 含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一、送别诗分类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伤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豪迈型: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
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二、送别诗的情感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别刘谞》)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
"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描写秋天红叶的诗句
描写秋天红叶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描写秋天红叶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描写秋天红叶的诗句《秋山》[宋]杨万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唐寅《我爱秋香》《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红叶的诗一、欲题红叶无流水[宋] 无名氏《鹧鸪天·紫陌朱轮去似流》二、庭院碧苔红叶遍[宋] 晏几道《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三、白草红叶黄花[元] 白朴《天净沙秋》四、漂浮随他红叶水[宋] 刘克庄《满江红·糁径红裀》五、映阶红叶翻[宋] 陈克《菩萨蛮·绿阴寂寂樱桃下》六、鸟栖红叶树[唐] 白居易《秋思》七、谩题红叶有新诗[宋] 蔡伸《浣溪沙》八、天寒红叶稀[唐] 王维《山中》九、重题红叶[宋] 张元干《念奴娇·江天雨霁》十、持斋道士寻红叶[宋] 宋太宗《缘识》三.描写红叶的诗句一、白草红叶黄花——元白朴《天净沙秋》二、天寒红叶稀——唐王维《山中》三、红叶晚萧萧——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四、红叶青山水急流——唐许浑《谢亭送别》五、庭院碧苔红叶遍——宋晏几道《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六、晓霜红叶舞归程——宋晏几道《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七、诗成自写红叶——宋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八、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宋晏几道《虞美人·闲敲玉镫隋堤路》九、鸟栖红叶树——唐白居易《秋思》十、红叶黄花秋又老——宋张先《少年游·红叶黄花秋又老》十一、庭院碧苔红叶遍——宋晏几道《蝶恋花·庭院碧苔红叶遍》十二、红叶飘落——宋舒亶《满庭芳·红叶飘落》十三、红叶字——宋晁端礼《蓦山溪·栏干十二》十四、门掩小晴红叶院——宋毛滂《玉楼春》十五、红叶聚亭皋——宋吴则礼《满庭芳·玉垒尊罍》十六、应吟红叶送清秋——宋王安中《虞美人·文昌郎自文无比》十七、映阶红叶翻——宋陈克《菩萨蛮·绿阴寂寂樱桃下》十八、聊凭红叶——宋蔡伸《满庭芳·烟锁长堤》十九、谩题红叶有新诗——宋蔡伸《浣溪沙》二十、沙汀红叶舞斜阳——宋王以宁《浣溪沙》四.描写秋天的红叶的诗句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秋气堪悲未必定,轻寒正是可人天。
第04周+春半如秋意转迷-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doc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柳州榕①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②。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③。
[注释]①榕:闽、粤特产的常绿乔木,枝叶繁盛,树阴特大。
②宦情二句:诗人贬谪永州十年,被召回京后,却任命为比永州更僻远的柳州刺史,回京无望,所以说“共凄凄”。
“春半如秋”,二月春光最浓之际,榕叶却落尽,有秋天的景象。
“意转迷”,指心情的沉重。
③山城二句:补足“春半如秋”。
山城,指柳州。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柳州刺史任上。
作品借写柳州景物,抒发贬谪中的凄苦心情。
诗的首句直抒胸臆。
诗人此时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宦情羁思”涌上心头。
以下三句是以情带景,诗人将自己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融入花尽叶落的衰败之景。
第二句是一个过渡,“意转迷”,承上句,“春半如秋”是三四句写景的一个总起,从而在我与物、情与景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诗的三、四句写景充满异域情调,雨过花尽、榕叶满庭、群莺乱啼等意象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黯迷惘。
“乱”字则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辞因情发,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生命的化妆林清玄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使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3周)周末培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周末培优【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
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
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
“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
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试题分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
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前人读这首诗时认为,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八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野蛮.(mán)抵赖.(nài)警惕.(tì)国行公祭.(jì)B.悼.念(dào)颠.倒(diān)呓.语(yì)铸兹.宝鼎(zī)C.隆.重(lóng)修宪.(xiān)大肆.(sì)祀我国殇.(shāng)D.签.订(jiàn)歼.灭(qiān)誓.言(shì)摧枯拉朽.(xiǔ)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风彩督战浩瀚偃旗息鼓B.潇洒默契泻气屏息敛声C.酷似殷红绽放无怨无悔D.敬佩颁发慷概锐不可当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今天的荧屏和银幕,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恰是能够关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 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最终以阿尔法围棋4:1击败拥有14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韩国天王李世石告终。
D.著名书法家王友谊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代表性大篆创作了长篇书法巨制《四书》。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每当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总是会令我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B.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C.通过我县教育局举办的系列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全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D.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5.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
要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就要上好每一节劳动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第06周+暗风吹雨入寒窗-走近新课改+高二语文晨读周练(上)+.doc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③。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
司马:官名。
②幢幢:昏暗,摇曳不定的样子。
③九江:隋代郡名,唐代称江州。
[简介]诗人于元和十年(815)三月,被贬为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司马,同年六月,白居易又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是元稹于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而作。
[赏析]此诗表现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谊。
首句“残灯无焰影幢幢”描写了阴沉昏暗的室内景物,渲染了凄凉黯淡的气氛。
次句“此夕闻君谪九江”是叙事,说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傍晚听说了好友被贬的消息。
第三句接着写听到这个消息的反映,“垂死病中惊坐起”,“垂死病中”说自己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惊”字写出当时震惊的态度;“坐起”写震惊后的反应;“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作者陡然一惊的神态。
“垂死病中”身体羸弱,却惊得猛然“坐起”,可见震惊之巨。
尾句“暗风吹雨入寒窗”是写景,以景来结束,给人以想像的余地。
“惊”的具体内涵含于景语之中,耐人咀嚼。
“风”无所谓明暗,却成了“暗风”。
“窗”也无所谓寒热,而今也成了“寒窗”。
只因有了情的渗透,风、雨、灯、窗才变得暗、冷、残、寒、情与景融合为一体。
可见诗人心骨俱寒、凄冷万状的心境,其对友人的关切、同情何等真挚、深沉。
全诗情景交融,悲凉凄恻,感人至深。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摆渡自己吴雯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
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
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
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期一:背经典诗文谢亭①送别许浑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③。
[注释] ①谢亭:谢公亭,故址在今安徽宣城县。
相传为南齐诗人谢胱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此送别好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别时唱的歌,后来就成了送别歌的代称。
③西楼:即指谢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作品情景交融,笔法灵动,选材精当,把离情别绪渲染得出神入化,真挚感人。
诗的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的场面。
劳歌一曲,缆得舟行。
第二句写江上之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与一江碧水交相映衬。
“红叶”“青山”、碧水,色彩纷呈。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急”字暗透出送行者依依不舍的心情。
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三句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
最后一句没有直抒离愁,而是又宕开一笔再来写景,“满天风雨”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诗人萧瑟凄清的情怀就借这“满天风雨”宣泄出来了。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含蓄而富感染力。
星期二:诵美文时文求好(台湾)林清玄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
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从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
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
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
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那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
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
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法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
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精要指导]每个人活着都有求好的想法、愿望及追求,那么怎样活着才叫做有生活的品质呢?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求好》这篇文章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即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阅读时应注意要透过朴实的语言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
《求好》是一篇有关生活的随笔散文。
它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盲目花钱,盲目追求生活品质的现象提出了自己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物质与生活。
文章起笔从有些人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谈起,然后连用三个“如果说“的排比句段,反驳有些人的不良认识及行为,并指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生活品质。
同时指出自己的正确认识——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接着作者举工匠、农夫、穷人、家庭主妇的例子从不同角度说明每个人都有生活品质和什么是生活品质。
同时深入一层地指出整个社会应如何追求生活品质,如何求好。
最好强调自己的观点,更加明确态度。
文章在写法上边反驳边立论,层次清晰,步步深入。
是我们写作上值得模仿的佳作。
星期三:记精品成语弄巧成拙[释义]本想耍弄聪明,施用巧计,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槽。
[故事]北宋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
他喜爱绘画艺术,经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新作,还常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倡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十分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
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
有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
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吩咐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得到老师的信任,十分高兴。
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
他们说:“老师平时画瓶子,总要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插入瓶申,怎么今日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匆忙,疏忽了。
”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第二天,孙知微回来了。
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好了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恼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是我们自己呀!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孙知微差一点骂出来:“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呵!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不会有也不应该有花儿草儿的。
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
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弄巧成拙)。
”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地低下了头。
(出自《宣和画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释义]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被打碎,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
比喻愿为正义而死,不愿屈辱苟活。
[故事]南北朝有个叫元景安的人,是魏国昭成王的五世孙,祖父、父亲都是朝廷的大官,他自己也被皇帝封为安西将军、通州刺史、镇西将军,得到朝廷的器重。
不久,魏孝帝元善见被高洋废掉,元氏政权被高氏政权所取代,建立了北齐,高洋当上了文宣帝。
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对元氏的旧臣大加剿围,元帝的许多近亲都被杀害。
这时,十分惶恐的元景安,为了保全性命,竟然做出了阿谀逢迎的事情,他串连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姓高,这是为了得到高洋的欢心。
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元景皓说:“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做块泥瓦而得保全!”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杀了,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
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由“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变化而来。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星期四:读名人故事一生只为真理——近代兵泰斗蒋百里蒋百里不仅是著名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颇有建树。
敢于同梁启超公开论战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同为秀才,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
蔡锷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
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三千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
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
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八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
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
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
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蒋百里一向视梁启超为恩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于同恩师公开论战。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宣扬“立宪”,尤重“新民”,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
”接着他又写出了《新民说》、《新民广义》等文章,加以系统地阐述发挥,改良主论调泛滥一时,迷惑了不少人。
蒋百里立即用笔名“飞生”,撰写《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刊于《浙江潮》,尖锐指出:“《新民说》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而《立宪说》则直所谓隔靴搔痒者也。
”此文连载两期。
刚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启超的高度重视,马上回应,写了《答飞生》一文,刊于《新民丛报》,进行辩解。
这场论战,实际上是后来章太炎与梁启超那场大论战的前奏。
同行问蒋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师,你怎么同他公开论战?不怕损害师生情谊吗?”蒋百里直言相告:“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
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
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
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0年 9月,蒋百里主编的《改造》杂志发刊,销路日增,成为当时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有数几家全国性刊物之一。
蒋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
其时,“省自治说”颇为流行,以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
蒋百里陆续写了《同一湖谈自治》、《联省自治制辨感》等篇。
公众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论及,蒋百里也写了《我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怎样宣传?》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启超、陈独秀等的关注。
蒋百里醉心研究文学。
1920年,他从海外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安史》,于文艺复兴时期精神,体会很深。
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
一震之下,万齐齐开。
……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日人之发见;二曰世界之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