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韦编三绝的意思及故事
孔子的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的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典故,就是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
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人。
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亲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
鲁定公决定让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
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
可是,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
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
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
韦编三绝的故事20字
韦编三绝的故事20字
《韦编三绝》故事概括: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
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
《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汉语成语,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读《易》,韦编三绝。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例句:
1、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2、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内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
3、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用功程度达到刻苦努力的极限,就像多次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一样。
后人用“韦编三绝”这句成语,据此概括和比喻学习勤奋用功读书,就是要坚持不懈,不倦努力。
然而,“韦编三绝”到底说的是什么?它却有两个来源,传说是出自即《史记·孔子世家》。
然而从清代开始经学家就不断地对它提出质疑。
大抵都是认为历史上并无孔子晚年读《周易》的故事,“三绝”难以为信;再加之古文原意不及此说等等。
但先秦两汉典籍并无孔子遗著可资征信,《论语》等书亦未记孔子老来回味《周易》之事;而《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均有孔子及其门徒研究与传授之记载;而从汉代开始经学家们又都承认《易经》的成书时间晚于孔子亡故之时等等。
看来很有必要对这一传统说法进行再认识和再研究。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学”、“习”、“知”、“好”、“乐”就是学习“周易”的整个过程。
由于易义广大悉备、深微曲折,“言之不尽声能尽之,有形之者无形的该可以见及,有数之者无——之可可以知及。
”所以要学习《周易》非得情有独钟、细心研读不行。
于是他反复研读、细心琢磨、用心体会、深加理解——“读得满头霜露而不知其时日”。
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物我两忘、“屡空”(常是维持一种饥饿状态)的地步了。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韦编三绝是一个成语,意为韦图、编户、绝户的3种手艺,是古代一些优秀的手工艺人的代名词。
韦编三绝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韦编三绝的天才工匠,他能够精通编织皮革、织布和木刻三种手艺,并且在这三种手艺上都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
由于他的手艺特别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赞扬。
但是,他本人却非常谦虚,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
后来,他在一次不能自拔的酒后痛哭了一场,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好友。
好友听完以后,非常感慨地说:“韦编三绝啊,这个名字已经代表了你那高超的手艺。
在我们这样的凡人眼中,你已经是无人能及的传奇人物了。
”韦编三绝听了好友的话,才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对手艺的努力和追求。
目录:一、韦编三绝的含义二、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三、韦编三绝的象征意义一、韦编三绝的含义韦编三绝是一个汉语成语,由韦、编、绝三个字组成,寓意非常深远。
其中,“韦”指的是韦纶编写的《韦氏编》;“编”指的是编织皮革和织布两种手艺;“绝”指的是刻画木板印刷的手艺。
韦编三绝意味着具备三种非常高超的手艺,可以理解为“三绝于人”。
在古代,凡是被称为韦编三绝的人,都被视为非常有才华和能力的人物。
二、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韦编三绝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韦编三绝的天才工匠,他能够精通编织皮革、织布和木刻三种手艺,并且在这三种手艺上都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
由于他的手艺特别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爱戴和赞扬。
但是,他本人却非常谦虚,不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
后来,他在一次不能自拔的酒后痛哭了一场,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好友。
好友听完以后,非常感慨地说:“韦编三绝啊,这个名字已经代表了你那高超的手艺。
在我们这样的凡人眼中,你已经是无人能及的传奇人物了。
”韦编三绝听了好友的话,才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对手艺的努力和追求。
三、韦编三绝的象征意义韦编三绝不仅是古代手工工匠的代名词,更是一种精神。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及出处_成语典故素材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典故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勤奋苦读的故事。
春秋时期还没有纸,当时人们把文字写在一根根竹简上。
竹简是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细长的竹签,用火烘干后,再用牢固的牛皮绳编起来。
一根竹简上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像《周易》这样的书,需要无数根的竹简写成并串编起来,因此将一卷书捧在手里阅读是非常沉重的。
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涉猎广泛。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孜孜不倦地把《周易》完整地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他又重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很快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又不知翻读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好几次,孔子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绳子再次阅读。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
《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勤奋读书的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最后他成为了我国桃李满天下的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四字成语韦什么三绝
四字成语韦什么三绝韦编三绝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
三,指多次。
绝,断。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与假意近。
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
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
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
《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
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
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故事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故事
《韦编三绝的那些事儿》
大家知道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吧,它说的是努力读书把书都给读破了的事儿。
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讲讲它的意思还有背后超有趣的故事。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事儿。
孔子是春秋时候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特别爱读书,简直就是个书迷。
那时候的书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的,那是用竹简做的,用皮绳把竹简串起来,这就是“韦编”。
孔子读书那叫一个认真啊,一遍又一遍地读,把串竹简的皮绳都给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三绝”。
你想想,那得读多少遍才能把皮绳都读断啊,这孔子读书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我就想起我之前读书的一件事儿。
有一次我得到了一本特别喜欢的漫画书,那叫一个宝贝啊。
我就天天捧着看,从早看到晚。
晚上睡觉前也忍不住要看一会儿,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书还压在身下呢。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那本书的书角都被我给压得有点皱了,就像孔子读的竹简的皮绳断了似的。
虽然这和韦编三绝比起来不算什么,但也让我知道了,只要真的热爱读书,就会
有这样那样的“痕迹”留下来。
我这小小的经历和孔子的韦编三绝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啦,但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总之啊,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勤奋和执着,也提醒我们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说不定我们也能在读书的过程中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小痕迹”呢。
就像我那本有点皱角的漫画书一样,虽然不是什么大成就,但也是我的读书记忆呀。
让我们都像孔子那样,热爱读书,努力从书中汲取知识和智慧吧!希望大家也都能体验到读书的无穷乐趣,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读书故事哟!。
孔子韦编三绝,励志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励志故事孔子韦编三绝参考一:成语今说:韦,熟牛皮。
古时用竹简写书,竹简用牛皮带编联起来,称“韦编”。
三绝,多次断开。
后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
本义不务必是穿联竹简。
韦编三绝的故事源自战国孔子。
韦编三绝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的故事说的便是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透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透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正因没有人教,在领悟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
他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
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是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
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方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方刻字。
称为“竹简”。
竹简有务必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资料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能够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这便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因此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资料。
之后,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明白。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通用3篇)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通用3篇)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通用3篇)魏晋编撰了三个独特的汉语成语,拼音是Wéibi公司ā 纳什ā 新泽西大学这是指孔子频繁阅读《易经》,导致竹简皮绳断裂后来,它被用来指努力学习。
《史记·正午》孔子家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篇1意思是: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
本义不一定是穿联竹简。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这是讲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多次将竹简的编绳翻断了。
这相当于我们今天说把书翻烂了。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篇2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典故概括50字篇3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也。
这里,漆书三灭并不难懂,是说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摩灭了多次。
铁擿三折就比较费解了。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
韦编三绝的意思和典故韦编三绝,是常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一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达到了极致的境地,且在同类中无人能及。
这个成语来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韦编三绝之一好葫芦》一篇。
《韦编三绝之一好葫芦》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夫,他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是依靠种地和卖菜来维持生计。
农夫夫妻俩大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但家中的经济情况十分困难。
农夫的儿子面临文化和经济的双重难题,因为只有通过考取功名方可改变他们家庭的现状。
在买菜的过程中,农夫发现了一个破损的葫芦,他在修复后意外地发现葫芦里藏着一些金银财宝。
为了能继续修复葫芦,他捐献了葫芦中的一部分财物。
农夫的儿子被选中参加科举考试,打败了其他考生,如同织布的韦编般无法比拟。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
这个故事成为了齐白石《葫芦图》的前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经过艰苦努力,一个人的才能和潜力是无限的,无论贫穷出身与否,只要用心去做一番事业,就一定能够成功。
韦编三绝之三韦编三绝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出色,也可用来形容一个地方、事物的独特之处。
例如,《韦编三绝之三》中,指著名的湖南岳阳楼、成都的宽窄巷子和江西的庐山。
一、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岳阳楼以其独特的风景和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1.独特的地理位置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市区的岳阳楼区,毗邻洞庭湖,占据了一席之地。
楼在高处俯瞰,视野开阔。
2.壮丽的建筑风格岳阳楼建筑风格充满古朴和典雅之感。
整座楼高高耸立,宏伟壮观。
它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古建筑的瑰宝。
3.诗意的历史文化岳阳楼凭借其辉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浩瀚的诗词和故事。
最为著名的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被誉为千古绝唱。
二、宽窄巷子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条集古老建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1.独特的设计布局宽窄巷子以其特殊的巷道设计而著称。
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一):韦编三绝的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必须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务必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资料。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之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的故事(二):[由整理]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中文名韦编三绝外文名Studydiligently来源《史记·孔子世家》词性褒义词用法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结构主谓式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悬梁刺股成语来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成语:韦编三绝成语:韦编三绝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透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透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资料,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50字概括)
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50字概括)韦编三绝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成语】:韦编三绝【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近义词】: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反义词】:偶一为之【例】:他对读书很感兴趣,不把魏的三大绝招补全,不把它弄懂,他是不会罢休的。
【成语故事】:孔子的名字叫,名叫,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父亲是武官,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只好带他到曲阜生活,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就爱学礼仪。
闲着没事就放个小锅什么的,学学大人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孔子在鲁国当过侦察员,但他不喜欢整天不关心国家大事,于是他辞职离开了鲁国,带着一群学生周游世界。
他去过卫国、曹、宋、郑、陈、蔡、楚。
我在世界各地跑了七八年,一路把仁政的政治主张推给其他国家。
但当时大国忙于争霸战争,小国有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国家的君主都没有采纳孔子倡导的政治理念。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
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
韦编三绝的故事
韦编三绝的故事(一):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必须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务必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资料。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之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二):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中文名韦编三绝外文名Studydiligently《史记·孔子世家》词性褒义词用法做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结构主谓式近义词三绝韦编,牛角挂书,悬梁刺股成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成语:韦编三绝成语:韦编三绝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透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透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资料,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的意思是: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他勤奋研读《易经》,使得编联《周易》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
这句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
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
形容勤奋读书。
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中国自古就崇尚读书,古人有关学习的动人故事很多,许多都成为经典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隔篱听讲、映雪读书、以荻画字……大多颂扬的是不畏条件简陋、环境艰苦,努力学习进取的精神。
“韦编三绝”所颂扬的核心精神是学习应该勤奋。
其实,除了勤奋和刻苦,古人读书也很讲究方式方法。
“韦编三绝”指的是精读。
苏轼也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但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重点。
因为每次着眼点不同,收获也就不一样。
而陶渊明则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其着眼点并不是浮皮潦草,而是读书范围要广博,要讲方法,求效率。
相关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相关译文:孔子到了晚年非常喜欢《周易》,他给《周易》编写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注释书,孔子读《易经》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孔子说:“要是能够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
”相关故事: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问题:答案:孔子【相关阅读】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韦编三绝的意思是指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故事介绍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鹏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貌。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个性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之后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理解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
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
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期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
但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
韦编三绝成语解释
韦编三绝成语解释本文是关于韦编三绝成语解释,感谢您的阅读!【汉字书写】:韦编三绝【汉语注音】:wéibiānsānjué【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絶。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的意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废寝忘食地学习。
【韦编三绝的近义词】:三绝韦编、悬梁刺股、穿壁引光、囊萤照读、引锥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的反义词】:一暴十寒、偶一为之;【韦编三绝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岁的时侯父亲就离他而去,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学问,整理古书,并编写了很多著作。
晚年的孔子仍然是勤学研究手不释卷。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道:“孔子在晚年的时侯开始研究《周易》,他为了把《周易》读懂,如饥似渴地反复学习,他读完第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读完第二遍掌握了它的要点,读完第三遍便有了深刻的理解。
”古代时人们用牛皮绳把竹简串在一起,孔子在翻看《周易》的时侯因为次数太多,结果把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概括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
【韦编三绝例句】东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在卭笮十余载,沉研《易》象,韦编三绝,赋诗纵酒,以乐当年。
”杨伯峻《黄季刚先生杂记》:“当时太炎先生赠一寿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chèn)语。
”【韦编三绝造句】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能够举一反三,期待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很多的成语都会有着特定的故事与含义,那么你有了解过韦编三绝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韦编三绝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
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韦编三绝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韦编三绝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造句
1. 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瞭若指掌。
2. 我们读书如果能做到韦编三绝,就一定会取的很大进步.
3. 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覆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4. 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孔夫子韦编三绝的精神还不行!
5. 少年毛泽东韦编三绝,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6. 十几年来,他潜心道家研究,韦编三绝,终于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
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孔子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典故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经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终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的构成是与孔夫子有关的,这个成语在于激烈大家要像孔子一样,勤于读书,仅有勤于读书才能够成为像孔子一样博学多才的读书人,才能够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韦编三绝的启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人前显耀,就得背地里受罪,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满园梅花香。
克服投机取巧的思想,扎实读书,将来才会成为一个很有用的人。
韦编三绝古琴曲《韦编三绝》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夜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老夫子「读《易》,韦编三绝」。
夫子晚年开始读《易》,对其资料、要点、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后,又给弟子讲解,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把串连竹简的熟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多次。
即使如此,孔子还谦虚地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意思是说:假如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来研读易经,那么我对于易道,就能够彬彬然而文质俱精了。
「学无止境」,夫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表演。
《韦编三绝》,不论文字还是琴曲,都是对夫子一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一种呈现,更是勉励鞭策后人契入圣贤心境的绝佳教材。
夫子一生孜孜以求,推行「仁道」,晚年讲学,有弟子三千,其中杰出的有七十二贤人。
后世评价夫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尊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韦编三绝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是关于成语韦编三绝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韦编三绝
【拼音】:
[wéibiānsānjué]
【解释】: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
【举例造句】:
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内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