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节民俗 62p

合集下载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

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最新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春节的习俗文化介绍_春节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春节的习俗文化1、过小年农历腊月廿三日(南方是廿四日),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

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

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岁岁平安。

民间认为,过了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

2、迎春扫尘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备年货蒸年糕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经常准备的食物,一是腌腊肉,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这种食品存放时间较长,不易变质。

二是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4、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5、传统座次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春节风俗习惯新年为岁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针对这一礼仪,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中国民俗传统简介

中国民俗传统简介

中国民俗传统简介01.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元宵节0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与佛教有关。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于是元宵节活动便更加丰富多彩。

近些年元宵节又增加了一项活动,叫“猜灯谜”。

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猜灯谜不仅是一项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还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03.清明节清明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相对固定为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

据传,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庶民百姓争相效仿,久而成俗,遂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一览表以下是中国传统节日与俗一览表:节日名称:除夕时间:腊月三十说明:腊月的最后一天主要俗/象征意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

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年画(门神)守岁等,以驱逐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节日名称:春节时间:正月初一说明:新旧迎新主要俗/象征意义:XXX《本命年的回想》中说:“XXX,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包括贴春联、年画、守岁、吃团圆饭、放烟花爆竹等俗。

节日名称:元宵节时间:正月十五说明:元又称“元日”、“新春”主要俗/象征意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闹元宵”,象征合家团圆,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等。

节日名称: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五日说明:踏青、扫墓祭祖主要俗/象征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丰收。

节日名称: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说明:纪念XXX主要俗/象征意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XXX,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艾蒿菖蒲(祛毒消灾)等。

节日名称: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说明:又称“乞巧”,中国的“情人节”主要俗/象征意义: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人们会穿针乞巧,向XXX乞求智慧和巧艺,祈求美满姻缘。

节日名称: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说明:与“嫦娥奔月”的神话相关主要俗/象征意义: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古代传说中的XXX 奔月,人们会吃月饼、赏月、祭月,祈盼团圆。

节日名称: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说明:现在被定为“敬老节”主要俗/象征意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登高、赏菊,祈求长寿、健康。

节日名称:腊八节时间:腊月初八说明:吃腊八粥、祭祀众神主要俗/象征意义:腊八节是为了祭祀众神,人们会吃腊八粥(五谷杂粮熬成),祈求XXX。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

中国春节习俗大全中国春节习俗1小年(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 祭灶(又称祭旺火)趣闻灶糖2腊月二十四扫尘史料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4腊月二十六5腊月二十七6腊月二十八7腊月二十九祭祖小除夕8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

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

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

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象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象,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

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古代民俗习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既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探讨其起源、特点以及影响。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的代表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的正月初一举行,持续15天。

春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与农业生产和天地神灵息息相关。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比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祈求丰收和吉祥。

二、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起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也与驱邪避邪的传统习俗有关。

在端午节,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这些习俗意味着祈求健康、避邪、驱除瘟疫和平安。

三、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月圆之夜,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嫦娥奔月的传说相关。

在中秋节,人们会享用月饼、赏月、点灯笼等。

这些习俗寓意着团圆、庆丰收和祈求家宅平安。

四、敬祖祭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祖祭神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古代民俗习惯。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神灵,表达对先人和神明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敬祖祭神活动通常与农业生产和节气密切相关,比如春耕、秋收等。

这些活动包括祭拜祖先的牌位、上香、祭奠神明等。

敬祖祭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尊长和传统的敬仰,也传承了家族和民族的历史记忆。

五、婚俗婚俗是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婚俗历史悠久,各地风俗差异较大。

比较典型的婚俗包括婚礼前的红妆仪式、迎亲队伍、婚礼仪式、丰盛的婚宴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家庭观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民俗习惯丰富多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习俗既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社会凝聚的纽带。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

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32个民俗传统节日,希望有所帮助!1、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大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即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岁首。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猜灯谜等是元宵节重要习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3、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传说正月二十,女娲从昆仑山炼出五色石补天。

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天穿’。

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风俗形成于汉代,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

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4、填仓节“填仓节”是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相传很早以前连年旱灾,颗粒无收,皇帝照样强征皇粮,以致饿殍遍野。

给皇帝看粮的仓官于心不忍,于正月二十五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一把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

为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用筛过的炊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粮仓,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庆与习俗一览表

05
重阳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秋祭和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九九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着多重的文化意义。
习俗与活动
鸡蛋:清明节煮鸡蛋 吃,寓意把疾病和灾 难“煮”走。
馓子:清明节期间的 传统小吃,用面粉炸 制而成,香脆可口。
文化意义
纪念祖先: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传承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传承和弘 扬中华文化。
促进家庭团结:清明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祭祀祖先、扫墓等活动增强了家 庭凝聚力和亲情。
XXX
中国传统节庆 与习俗一览表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01 春 节 02 清 明 节 03 端 午 节 04 中 秋 节 05 重 阳 节
01
春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春节起源于上 古时代的岁首 祈年祭祀,是 中华民族最隆 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的起源蕴 含着丰厚的历 史文化内涵, 承载着人们对 新一年的祈愿
弘扬孝道:清明节强调孝道和尊老爱幼的美德,通过祭祀活动弘扬中华传统 美德。
03
端午节
章节副标题
起源与历史
起源:端午节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历史:端午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 神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
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驱邪避疫、祈 求安康的寓意

中国民风民俗

中国民风民俗

许多地方新年是不能吃药的,新年会意味着一年的身体健康都有可能令人担忧。但认为身体出现状况的话, 无论何时都应该及时治疗。此外,有些地方在大年初一是吃素的,绝对并不碰肉,祖祖辈辈如此,延续至今。这 种情况多见于客家人的习俗,当然也有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这一习俗有所改善。
一般家里多数使用瓷碗,所以过年时期在拿瓷碗的时候要小心了,本来就是团团圆圆过年的,不能有破碎的 事情出现,要拿好兆头。当然如果真的不慎打碎了碗,可以马上说:“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之类 的吉利语言来破解。同时,在言语上说粗口话都不允许的,言语都要注意的,而打架之类的动粗行为是更不应该 的。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春节由来
1
语言上的禁忌
2
饮食禁忌
3
行为上的禁忌
4
卫生上的禁忌
5
正月勿剃头
春节一般都是喜气洋洋,故而说话都是挑着寓意好的话来说,表明自己对别人新的一年的祝福。可是在言语 上必须稍微小心一些,避免说一些不吉利的话,触了新年喜气霉头,也害怕因为说了不吉利的话,会让人倒霉一 年,所以一般家长会在除夕夜特别提醒自己的孩子在新年的时候不能说的字,如“破”、“坏”、“没”、 “死”、“光”、“鬼”、“杀”、“病”、“穷”等,由此避开霉头,迎着好兆头。同时在新年之时,也避免 说粗口话,或者怒骂,要以笑脸及好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也为新的一年许下好的愿望。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我国一些 过年的风俗

我国一些 过年的风俗

我国一些过年的风俗
1. 贴春联:春节前夕,人们会贴上红色的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2. 挂灯笼:挂红灯笼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3. 吃年夜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4. 守岁:在除夕夜,人们通常会熬夜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5. 发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6. 拜年:人们会在新年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送上祝福。

7. 舞龙舞狮:一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8. 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可以驱邪避灾,同时也能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和习俗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了解它们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节日一:春节春节,即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首先,家庭会进行大扫除,以除旧迎新。

然后,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并观看中国古代的寓意深刻的春节联欢晚会。

此外,人们还会贴春联、贴门神、守岁、放鞭炮等,以驱邪纳福、辞旧迎新。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拜年,赠送红包,并进行舞龙舞狮表演等。

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团结、热爱家庭的精神,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春节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魅力的重要方式。

节日二:端午节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屈原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国家的腐败。

为了防止鱼虾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在这一天将粽子扔进江里,以供鱼虾蛟龙充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有其他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最重要的是吃粽子,这是一种用粳米和豆腐包裹而成的美食。

此外,人们还喜欢划龙舟,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竞赛项目,寓意着团结合作和顺利安康。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富有传统特色的节日之一。

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传承着古代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同时也感受到了团结友爱和顺利安康的美好祝愿。

节日三:中秋节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由来与古代中国的祭月习俗有关。

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

最重要的是赏月,这是一种祭祀和向月亮致敬的活动。

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是月饼,它是一种圆形糕点,内部填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蛋黄等。

人们会将月饼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农历春节56个民俗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至元宵节15天春节风俗分享

中国农历春节56个民俗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至元宵节15天春节风俗分享

中国农历春节56个民俗初⼀初⼆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元宵节15天春节风俗分享年前习俗忙年腊⽉廿三/廿四扫尘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

民谚称"腊⽉⼆⼗四,掸尘扫房⼦"。

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扫除,北⽅称"扫房",南⽅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

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这⼀习俗寄托着⼈们辞旧迎新的祈求与愿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 统统扫出门,来年清吉。

《清嘉录》卷⼗⼆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三⽇、⼆⼗四⽇及⼆⼗七⽇者,俗呼'打尘埃'"。

祭灶农历⼗⼆⽉廿三或廿四⽇祭灶,是⽇⼊夜后要把灶台刷⼲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除⾄⼣⽇晨早把新像贴上,⼀送⼀迎,都要摆置酒⾁、糖果、⽢蔗、⽶果等,烧⾹、点烛、放纸炮。

祭灶这⼀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并不是在⼩年⽇。

郑⽞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间,司察⼩过,作谴告者也。

"传说从腊⽉廿三,⼀直到除⼣,这⼏天都是灶神回宫的⽇⼦。

除⼣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的年夜饭。

据我国晋代名⼈周处所作的地⽅风物志《风⼟记》记载:"腊⽉⼆⼗四⽇夜,祀灶,谓灶神翌⽇上天,⽩⼀岁事,故先⼀⽇祀之。

"《释名》:"灶。

造也,创⾷物也。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44726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44726
糯花米: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
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时(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皇帝受贺,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又汉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汤圆春饼与年糕。”

春节民俗小知识大全

春节民俗小知识大全

春节民俗小知识大全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

以下是
关于春节民俗的一些小知识:
1. 春联,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对联,这种对联叫做
“春联”。

春联一般由横批和对联组成,写有祝福的话语,寓意着
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吉祥如意。

2. 年夜饭,春节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一年
中最重要的一顿饭。

年夜饭通常包括鱼(年年有余的意思)、饺子(象征着团圆)、年糕(象征着步步高升)等食物。

3.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们压岁钱,这叫做“发红包”。

红包里面装着一定数额的钱,寓意着给孩子们带来好运和健康。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常常出现
在春节庆祝活动中。

人们通过舞龙舞狮来祈求好运和祥和。

5. 烟花爆竹,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和烟花来庆祝新年的到来,以驱除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6.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长辈会给晚辈们拜年,晚辈则会给长辈们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尊重。

7. 贴春联,除夕前后,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室内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和顺利。

以上是关于春节民俗的一些小知识,春节民俗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春节民俗。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

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_春节民风民俗介绍其实,我国在古代民间就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春节的民风民俗有哪些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9
节日习俗
节日是一年中不同寻常的日子。欢乐、喜庆是节 日习俗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 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10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 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 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 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 2017/10/8 11 中国年节民俗
元宵节
古人将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是夜称“元宵”。元宵 节起 源于远古时代人们以火把驱邪的仪式。元宵节的风俗特征 是通宵张灯结彩,供人观赏取乐,故又称“灯节”。各处 有 灯会,比赛花灯,举行灯谜盛会,小孩也提着灯笼四处游 观玩耍。这种欢乐的场景,一直要持续到十八日“落灯” 为 止。此外元宵节还时兴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等群众性 娱乐活动,舞龙灯、耍狮子带有除祭田祖、祈甘雨的含义,
年节的由来
年节的由来已久,年源于古代的历法,节源于古代季节 气候。 年的原始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 周为一年;从历法上一年有四季。 节原意为竹节,引申为对岁时的分节;节日是由年月日 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最早在《逸周书.时 训》中记载了一年中的24节气。 民俗节日的形成从来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远的根源。 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古代祭礼。
江苏传统民俗概要
1、寿诞 2、婚嫁 3、节庆 4、建房 5、交往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8
第二节 汉族传统节日习俗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的祖先就创造出民族的风姿和风采, 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 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的节令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演变。汉族和中国 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节俗,是民俗文化中珍贵的活化石, 它镌刻在中华各民族子孙的生活中,给我们以多种多样的 启迪。
中秋节——传说
中秋佳节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 神话有关。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 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 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 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 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 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 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 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 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4
年节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单一性质节日: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如 24节气中除了清明以外的绝大多数节日。 综合性质节日:有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如 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 2、按内容分类 生产节日: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例为标志; 祭祀节日:以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等信仰习俗为标志;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艺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6
民俗概述
1、民俗的概念:即民间的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 己发展过程中在民间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 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 2、民俗的特点: 民族性:有民族内部所有成员共同的社会生活约定俗成 并有社会普遍传承的; 集体性:其创造和传承是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变异性:民俗总处于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导致起内容和 形式上的变异; 延续性:指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 神秘性:有不少的民俗具有不可捉摸和不可理解的神秘 特点。 2017/10/8 7 中国年节民俗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14
七夕节
七夕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 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点出了一年 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夜 晚。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 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 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 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 国传 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2017/10/8 15 中国年节民俗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5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娱 乐的多样形式等。
2017/10/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年节民俗
中国的年节民俗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1
中国的年节民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概述 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2
第一节
一、年节
年节的由来 年节的分类
概述
年节的发展
二、民俗 概述 江苏传统民俗概要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3
2017/10/8
中国年节民俗
13
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 思 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 “五”字又 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 因午 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 日都 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 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
中国年节民俗 舞龙则出于祈生育和祛病强身的企盼。
2017/10/8
12
清明节
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就已经 蔚然成风。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流。清明时 节,人们上坟扫墓祭祀祖先,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踏青 原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人们在扫墓之余,在山间乡野 游乐一番,也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清明时节也有 插柳植树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神农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