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2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独特的由来,还伴随着各种有趣的习俗。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的,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时刻。
春节有着丰富的由来与习俗。
据传,春节最初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所以人们会贴红色的春联、点亮红色的灯笼,以驱除邪恶并迎来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庭中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并在户外举办盛大的灯笼展览。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与春节有所不同。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皇帝会在这一天赏赐臣民元宵,并举行赏灯活动。
而现如今,人们最喜爱的元宵活动是猜灯谜。
在灯谜会上,人们可以猜灯谜、分享智慧,增加乐趣。
清明节清明节是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之间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扫墓和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刻。
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纸钱、祭拜祖先,并且进行祭祀仪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进行“踏青”活动,即外出郊游、欣赏自然美景。
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据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治腐败,人们为了怕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供鱼虾食用。
由此,人们就传承了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来纪念屈原。
如今,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就是龙舟赛。
人们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比赛划桨的速度和力度,以祈求好运和庇佑。
中秋节中秋节,也被称为月饼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庆祝的一个节日。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恩而设立的。
据传,中秋节最初是为了祭拜月亮女神嫦娥而建立的。
而现如今,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是家人团聚,分享月饼和欣赏皓月。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范文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一: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是碰不得的。
相传在远古时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其乐融融。
二月二俗称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代就有。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篇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年初一。
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春节叫做“岁首”,用来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据说春节的来历还与“年”这个怪兽有关,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驱走“年”,并希望新年能够平安、繁荣。
春节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贴春联、放鞭炮和舞龙舞狮。
人们在春节前后贴春联,这是一种红色的对联,上联和下联通常是相对的意思,用来祝福和表达美好的愿望。
放鞭炮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走邪灵。
舞龙舞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人们认为龙和狮子都能带来好运和祥瑞。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起源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元宵节的来历与佛教息息相关,据说元宵节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摩尼的涅槃,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灯节,人们会放起各式各样的灯笼,其中以红灯笼最为常见。
此外,人们还会品尝汤圆,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物,象征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人们会在清明这一天祭奠祖先。
清明节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适合户外祭祖。
清明节的主要风俗习惯是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人们会前往坟墓掸去尘土,擦拭墓碑,并献上鲜花和食物。
祭拜祖先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人们会烧香、献上食物,并举行祭祀仪式。
四、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以搜寻屈原的遗体和驱散水中的邪灵。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新年图片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及风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及风俗简介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它通常在阳历的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举行。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它的传统民俗包括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全家团聚、赏花灯和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剪纸窗花来装点房屋,以显示浓厚的节日氛围。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欣赏和点亮灯笼,并在夜晚进行盛大的元宵节游园活动。
元宵节的特色美食是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内含豆沙、芝麻或者莲蓉等馅料。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通常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也会利用清明节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倡生态文明。
4.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它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佩香囊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
5.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它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和敬拜月亮。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关。
6.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节日,日期固定在每年的10月1日。
人们会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升国旗仪式、观看阅兵式和焰火表演等。
国庆节还是一个假日,人们会利用这个假期去旅游和放松身心。
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国庆节,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特色风俗,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中华文化的机会。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xx 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XX)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XX,云有痴呆XX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XX《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过年的传说(春节)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吃汤圆、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灯火通明)团团圆圆元霄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习俗:(吃元宵、猜灯谜、放花灯)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先秦时期,大部分节日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或者“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及其寓意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1. 除夕(1)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寓意: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3)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节的来历和习俗
节的来历和习俗篇一: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六。
清明上坟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
四月佛诞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
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
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
端午龙舟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
七夕乞巧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
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话虽如此,但这个传说却以其凄美感人,长久以来在我国普通老百姓里流传。
有人说,七月七日这天应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她表现了古代相爱的男女之间淳朴,真挚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爱情。
但也许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看来,隔着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颈长望,既不现实,挑着一对“电灯泡”孩子一年一度的匆匆相会,也实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聋的酒吧间里,扭啊扭,或者春风一度,各别东西,来得实惠,刺激,又不负责任。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而那种“杯水主义”,除了感官的一时享受以外,实在不能谈到多少精神价值。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
”,也就是天孙的由来。
《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
”,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
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
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
”,“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
”。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了。
十。
中元鬼节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
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
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
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
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
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
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