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1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2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有独特的由来,还伴随着各种有趣的习俗。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春节春节,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的,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时刻。
春节有着丰富的由来与习俗。
据传,春节最初是为了赶走传说中的“年兽”,所以人们会贴红色的春联、点亮红色的灯笼,以驱除邪恶并迎来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拜年、吃团圆饭、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在家庭中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并在户外举办盛大的灯笼展览。
元宵节的由来与习俗与春节有所不同。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朝,皇帝会在这一天赏赐臣民元宵,并举行赏灯活动。
而现如今,人们最喜爱的元宵活动是猜灯谜。
在灯谜会上,人们可以猜灯谜、分享智慧,增加乐趣。
清明节清明节是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之间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扫墓和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刻。
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烧纸钱、祭拜祖先,并且进行祭祀仪式。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进行“踏青”活动,即外出郊游、欣赏自然美景。
端午节端午节,也被称为龙舟节,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节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据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治腐败,人们为了怕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供鱼虾食用。
由此,人们就传承了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来纪念屈原。
如今,端午节最著名的活动就是龙舟赛。
人们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比赛划桨的速度和力度,以祈求好运和庇佑。
中秋节中秋节,也被称为月饼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时候庆祝的一个节日。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恩而设立的。
据传,中秋节最初是为了祭拜月亮女神嫦娥而建立的。
而现如今,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是家人团聚,分享月饼和欣赏皓月。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七夕的传说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
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范文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一: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是碰不得的。
相传在远古时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一种叫“年”的最凶猛的野野兽的威胁。
人和“年”斗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在一个冬天的夜里,人们在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把把“年”吓得跑回深山,再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个时间,家家户户都在门上上贴红纸对联,点灯笼,敲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元宵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其乐融融。
二月二俗称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的标志。
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代就有。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年初一。
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春节叫做“岁首”,用来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
据说春节的来历还与“年”这个怪兽有关,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驱走“年”,并希望新年能够平安、繁荣。
春节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贴春联、放鞭炮和舞龙舞狮。
人们在春节前后贴春联,这是一种红色的对联,上联和下联通常是相对的意思,用来祝福和表达美好的愿望。
放鞭炮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走邪灵。
舞龙舞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人们认为龙和狮子都能带来好运和祥瑞。
二、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起源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
元宵节的来历与佛教息息相关,据说元宵节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摩尼的涅槃,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灯节,人们会放起各式各样的灯笼,其中以红灯笼最为常见。
此外,人们还会品尝汤圆,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物,象征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三、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祖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人们会在清明这一天祭奠祖先。
清明节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适合户外祭祖。
清明节的主要风俗习惯是扫墓和祭拜祖先。
扫墓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人们会前往坟墓掸去尘土,擦拭墓碑,并献上鲜花和食物。
祭拜祖先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人们会烧香、献上食物,并举行祭祀仪式。
四、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这一天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会划龙舟以搜寻屈原的遗体和驱散水中的邪灵。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时间: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各大传统节日标志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释义: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起源: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别称:“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
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新年图片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直译:中国新年前夕),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 (直译:阴历新年前夕)。
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
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
(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及风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及风俗简介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它通常在阳历的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举行。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它的传统民俗包括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全家团聚、赏花灯和放鞭炮等。
人们还会剪纸窗花来装点房屋,以显示浓厚的节日氛围。
2.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欣赏和点亮灯笼,并在夜晚进行盛大的元宵节游园活动。
元宵节的特色美食是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球,内含豆沙、芝麻或者莲蓉等馅料。
3.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通常在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也会利用清明节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倡生态文明。
4. 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它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佩香囊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有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投江。
5. 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它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和敬拜月亮。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关。
6. 国庆节国庆节是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节日,日期固定在每年的10月1日。
人们会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包括升国旗仪式、观看阅兵式和焰火表演等。
国庆节还是一个假日,人们会利用这个假期去旅游和放松身心。
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传统节日,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国庆节,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特色风俗,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中华文化的机会。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篇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除夕的来历和习俗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
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
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
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春节春节的由来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贴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食俗:蒸年糕,包饺子……元宵节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过年的传说(春节)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吃汤圆、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灯火通明)团团圆圆元霄节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习俗:(吃元宵、猜灯谜、放花灯)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先秦时期,大部分节日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或者“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风俗习惯
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风俗习惯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迎来新年的到来,庆祝春节。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来历和由来,以及常见的春节风俗习惯。
一、春节的来历和由来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传,夜猫子嫦娥盗取了不死药让自己长生不老,被玉帝发现后流放到了月亮上。
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便让这一天成为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一个庆祝农民劳动成果的节日。
农历一年的结束标志着丰收的完成,农民们开始享受辛勤劳动的成果。
二、春节的风俗习惯1. 扫尘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将旧年的灰尘扫除干净。
这一习俗象征着驱逐厄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也意味着过去的烦恼和不幸都将随着旧年的结束而消失。
2. 贴春联春节期间,各个家庭在门口或墙壁上贴上红色的春联。
这些对联上常常写着祝福的话语,如“万事如意”、“合家安康”等。
贴春联的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幸福、顺利。
3. 守岁守岁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除夕之夜,家人聚在一起,一直守夜到初一凌晨。
这象征着驱走邪灵,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在守岁过程中,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互相祝福,享受欢乐时光。
4. 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据说,鞭炮声可以驱散邪恶,保佑新年平安吉祥。
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会燃放烟花鞭炮,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互道祝福。
长辈们会给晚辈们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寓意新的一年好运。
同时,人们也会拜访亲朋好友,相互交流问候,加强感情。
6.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表演之一。
人们扮成龙和狮子,在街道上表演舞蹈,吸引众多观众。
这个习俗象征着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和勇气。
7.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相聚一堂,共同品尝丰盛的菜肴。
年夜饭的食物多为寓意吉祥的,如鱼(年年有余)、饺子(团团圆圆)等。
三、结语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希望。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
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
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
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二。
元宵节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三。
清明节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
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四。
端午节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
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
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
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
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
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
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二。
重阳节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
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所以想到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