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版)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版)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

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唯一征象,如未及时给予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相关死亡率高。

因此,充分认识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粒缺伴发热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发表至今4年,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期间国际及国内关于粒缺伴发热的诊疗理念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我国在粒缺伴发热的病原学,尤其是耐药菌监测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临床硏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新型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带来新的危险因素。

因此,参考欧洲白血病感染相关指南(ECIL指南)[123]、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 )肿瘤合并粒缺患者治疗指南(IDSA指南)[4]、2019年西班牙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粒缺伴发热管理共识[5]等,结合我国当前细菌流行病学、耐药菌监测数据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总结,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对2016年版指南进行修订。

一、定义1 .粒缺:扌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0.5x109/L z或预计48 h后ANC<0.5x109/L ;严重粒缺指ANC<0.1 x109/L o2 •发热:扌旨单次口腔温度n38.3 °C(腋温》38.0 °C),或口腔温度n38.0 °C (腋温>37.7 °C)持续超过1 h o粒缺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侵入。

需要指出的是,发热是粒缺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由于这群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医师的判断在决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也需要医师仔细甄别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表现为低体温。

2020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淋巴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淋巴瘤是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6.68/10万,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8位[1]。

我国每年约有10万例新发淋巴瘤患者,且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

2011年,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中国淋巴瘤病理研究协作组进行的一项包括24个中心10 002例病例样本的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淋巴瘤患者中NHL占87.69%,HL占8.54%[1]。

N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来源。

所有淋巴瘤及B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我国DLBCL占所有NHL的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是最常见的NHL,约50.0% DLBCL患者可以治愈[2,3]。

淋巴瘤常用的临床治疗策略是应用足量、足疗程强烈的联合免疫化疗及化疗方案以求肿瘤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Lyman等[4]研究发现,美国使用CHOP方案或类似方案治疗的4 522例NHL患者中,有40%的患者所用剂量低于标准剂量15%以上,24%的患者疗程延迟7d以上,这就使53%的患者的相对剂量强度低于6个周期化疗最小剂量强度的85%。

另一项研究显示,加大CHOP方案的剂量强度,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下,有可能将CHOP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改为每2周为1个疗程,剂量不变,即剂量强度提高1/6,提高了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或中高危患者的疗效[5]。

肿瘤CIT是指抗肿瘤化疗药物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巨核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6]。

CIT的病情严重程度按血小板减少程度进行评估:Ⅰ级为Plt≥75×109/L 且<100×109/L;Ⅱ级为Plt≥50×109/L且<75×109/L;Ⅲ级为Plt≥25×109/L且<50×109/L;Ⅳ级为Plt<25×109/L;Ⅴ级为死亡[6,7]。

恶性肿瘤化疗相关粒细胞下降的处理

恶性肿瘤化疗相关粒细胞下降的处理
第一个“峰”是骨髓中成熟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应 继续使用G-CSF 第二个“峰”才代表骨髓造血功能回复,可停用G-CSF

肿瘤发展情况 化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身体状况
观点1:常用的方案有25~40%的初治患 者会发生FN 观点2:相同的或类似的方案在不同的 临床试验中报告的 FN 发生率往往不同: 不同的研究人群 不同的实际剂量强度
建议:在决定使用某个方案之前,最好查阅相
关文献,特别是研究人群特征与您要治疗的病 人相类似的文献,了解该方案的用法、用量, 有多大比例的病人能完成计划的剂量强度,3/4 度中性粒细胞下降的比率,FN的发生率等
1.5~1.9 1.0~1.4 0.5~0.9
<0.5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
判断标准:
中性粒细胞<0.5×109/L 或<1.0×109/L并预计 在未来48小时降至≤ 0.5×109/L 口测温度≥38.3℃ 或体温≥38.0℃超过1小时 临床意义: 是化疗剂量限制性毒性 导致后续化疗减量 或延迟 降低疗效 导致住院日延长 导致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增加治疗费用
口测温度≥38.3℃ 或体温≥38.0℃超过1小时 临床意义: 是化疗剂量限制性毒性 导致后续化疗减量 或延迟 降低疗效 导致住院日延长 导致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增加治疗费用
NCCN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 v.1.2010, myeloid growth factors
JCO,2005,23:4198--4214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2010年Meta分析: (FN) 使用G-CSF是合理和必要的: 2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个临床试验,12000例患者 化疗患者给予或不给予 减轻化疗毒性(FN) 判断标准: G-CSF支持 中位随访5年 提高费用-效果比 9 9/L并预计 中性粒细胞< 0.5 × 10 /L 或< 1.0 × 10 所有原因的死亡相对风险下降 在乳腺癌和 NHL可延长生存期 10.3% 在未来48小时降至≤ 0.5× 109/L 可能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 所有原因的死亡下降绝对数3.4%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知识讲解32页PPT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知识讲解32页PPT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 知识讲解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ppt课件

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ppt课件
髓生成更多的中性粒细胞。
抗生素治疗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感染风险 增加,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进行 治疗。
输血治疗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通过输 血来补充中性粒细胞。
Hale Waihona Puke 理策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化疗方案,制定个体化的防治策略。
密切监测病情
在化疗期间和之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发症,病情稳定。
失败案例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结肠癌接受化疗,出现中性 粒细胞减少。
治疗方案
采用常规的抗生素预防感染,未使用G-CSF治疗 。
治疗效果
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低下,出现严重感染, 最终导致死亡。
经验教训
及时识别中性粒细胞减少
合理使用G-CSF
化疗后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及时发现中性 粒细胞减少。
01
进一步了解化疗药物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干预这
些影响,以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开发新型药物
02
针对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理生理过程,开发具有针对性
、副作用小的药物。
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
0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
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
技术发展
1 2
Chapter
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
生活方式调整
在化疗期间定期监测中性粒细胞计数 ,以便及时发现减少趋势。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适度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 高免疫力。
预防性使用药物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预防 性使用药物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 风险。
治疗措施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共32页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共32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32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2020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害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25%~40%化疗初治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剂量改变患者中有超过60%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且影响患者生存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不同瘤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致死率不同,实体瘤约为8%。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

-FN并发症严重,20%~30%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

-FN患者中,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者超过60%,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超过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为耐受良好、骨髓抑制较少的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结果显示,与无FN患者相比,发生FN的患者中位OS减少了22.4个月(P<0.001)。

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建立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优化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流程,规范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由CSCO牵头制定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并于2017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放化疗相关肿瘤中性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分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109/L。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ANC≥1*109/L、中度:ANC(0.5-1.0)*109/L、重度:ANC<0.5*109/L。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对于CIN的预防和治疗,专家 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G-CSF)等药物,同时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抗感 染治疗。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深入研究CIN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策略。
02
探索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CIN的治疗效果和患 者生存质量。
03
加强多学科协作,制定更全面的CIN诊疗指南,提高 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共同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05 并发症处理与风险评估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
01
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患者易感染, 需密切监测感染迹象,及时采取 抗感染治疗措施。
02
03
出血
贫血
化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 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 数,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03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支持和护 理,如预防感染、提供营养支 持等,以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 带来的风险。
04 诊治原则与方法
预防措施及建议
化疗前全面评估
在化疗前应对患者的中性粒细胞 计数、骨髓储备功能等进行全面 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合理选择化疗药物
尽量选择对中性粒细胞影响较小 的化疗药物,或在必要时调整药 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随访管理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 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 理能力。
06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本次专家共识主要观点回顾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CIN)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
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存质量。
CIN的诊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 的病情、化疗方案、中性粒 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要点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要点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要点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研究的深入,肿瘤治疗的方式及药物的选择也更加个体化,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但化疗依然是肿瘤治疗的基石。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最严重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与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严重影响了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RDI)与既定周期,临床上不得不降低药物剂量、延迟治疗时间或更改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保证足剂量化疗或剂量密集化疗的根本。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这类药物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尚不规范。

一、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引起的最主要不良事件,其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肿瘤患者出现FN后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剂量降低或治疗延迟,从而降低了临床疗效,也可出现严重感染并发症,甚至死亡。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d,FN并发症严重,20%~30%的患者需入院接受治疗。

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21d 时,其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在FN患者中,感染或隐性感染的发生率>60%,菌血症的发生率>20%,FN的致死率较高,实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患者中FN的致死率分别为8.0%、8.9%和14.3%。

二、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生理及病理1. 中性粒细胞形成的生理过程及分布: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理生理:3. 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发育分化的调节:三、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分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2.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等化疗副作用预防与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等化疗副作用预防与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等化疗副作用预防与治疗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可引起治疗费用增加、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延长、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延迟,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脓毒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降低,即血常规结果中ANC<2.0×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分为4级;1级:ANC(1.5~<2.0)×109/L;2级:ANC(1.0~<1.5)×109/L;3级:ANC(0.5~<1.0)×109/L;4级:ANC<0.5×109/L。

中性粒细胞降低的程度与使用化疗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有关。

当使用氟尿嘧啶、吉西他滨、紫杉类等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时,外周中性粒细胞的谷值一般出现在化疗后7~14d,14—21d逐渐恢复至正常值以上;当使用环磷酰胺、阿霉素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谷值通常出现在化疗后的10—14d,于21—24d逐渐恢复正常。

当采用高剂量或密集方案化疗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更可能出现低于正常范围的长时间谷值。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是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合并发热。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指ANC<0.5×109/L(4级)或ANC为(0.5~<1.0)×109/L(3级),预计在随后的48h将下降至<0.5×109/L;发热是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 ℃或≥38.0 ℃持续超过1 h。

常见可能引发高危或中危化疗方案G-CSF的预防可用于FN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以及接受根治性剂量密集方案化疗的患者在化疗后进行G-CSF的支持治疗。

粒细胞减少性发热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指首次使用具有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后24~72 h使用G-CSF,以预防发生。

以下情况推荐使用G-CSF进行一级预防:(1)接受FN高危化疗方案的患者;(2)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的患者如果伴有上述≥1个患者自身风险因素;(3)接受根治性或辅助性化疗的患者,为保障化疗剂量足量进行;(4)接受辅助或根治性剂量密集方案化疗的患者,如尿路上皮癌接受新辅助剂量密集MVAC方案、高危乳腺癌接受剂量密集AC-T方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规范化管理
(完整版)
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害严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放化疗引起的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25%~40%化疗初治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剂量改变患者中有超过60%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且影响患者生存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风险甚至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不同瘤种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致死率不同,实体瘤约为8%。

-大多数标准剂量的化疗方案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6-8天。

-FN并发症严重,20%~30%患者需入院进行治疗。

-FN患者中,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者超过60%,发生菌血症的患者超过20%。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6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使用的化疗方案为耐受良好、骨髓抑制较少的AC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结果显示,与无FN患者相比,发生FN的患者中位OS减少了22.4个月(P<0.001)。

因此,为提高医护人员对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认识,建立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优化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管理流程,规范我国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治疗,由CSCO牵头制定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并于2017年发表在《中华肿瘤杂志》。

肿瘤放化疗相关肿瘤中性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分级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2*109/L。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ANC≥1*109/L、中度:ANC(0.5-1.0)*109/L、重度:ANC<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定义为:口腔温度>38.3%(腋温>38.1%)或2次测量口腔温度>38.0%(腋温>37.8%),且ANC<0.5*109/L,或预计24小时后会降至<0.5*109/L。

不同化疗药物出现中性粒细胞低谷与恢复时间不同
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取决于使用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当大剂量或高密度化疗时,如果得不到多能干细胞的快速补充,则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会出现长时间的低谷。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性及策略
发生FN后感染率高,死亡风险增大,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增加了耐药,因此预防FN发生尤为重要。

由于瘤种与化疗方案的不同,以及患者自身条件的差异,建议对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以实现个体化预防与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目的。

化疗方案是分层管理首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风险与化疗方案显著相关,包括化疗药物的选择、联合或序贯、剂量强度与剂量密度等。

回顾性分析表明,接受辅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化疗方案是化疗所致FN最重要的预测因子。

因此,分层管理首先要对化疗方案进行危险度分级。

高:高风险方案定义为对于化疗初治患者的FN发生率高于20%的化疗方案;
中:FN发生率介于10%~20%的化疗方案;
低:低风险方案为FN发生率低于10%的化疗方案。

肿瘤常见的FN中高风险化疗方案
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风险的相关因素
年龄:>65岁是发生FN最重要的自身高危因素。

体能状况:老年患者的生理年龄或虚弱性比其实际年龄对于FN风险的预测更为准确合并症:肾病、心脏病、高血压、慢阻肺、肺炎、真菌感染、脓毒血症等合并症已证明具有增加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

发生过FN:尤其是经历过一次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后,患者发生后续风险的概率非常高。

疾病特异性风险因素:由于瘤种本身的特性及化疗方案的不同,不同瘤种发生FN的风险也有所区别。

恶性血液学疾病、晚期疾病和不可控的癌症是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显著预测因子。

预防FN发生的一级预防途径
预防FN发生的二级预防途径
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及作用机制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000。

主要作用为:动员骨髓中性粒细胞移行至外周血中、促进
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分化和增殖、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G-CSF作用后的表现——ANC曲线呈双峰形
使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曲线呈双峰形。

第一峰是G-CSF 促进骨髓已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的结果,第二峰是G-CSF刺激骨髓粒系造血祖细胞加速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所致。

聚乙二醇化rhG-CSF(PEG-rhG-CSF)的药理特征及优势
特征:药物生物稳定性更强,不易被水解;免疫原性与抗原性降低,不易产生中和抗体
优势:机体自我调节清除机制,更加智能高效;一个化疗周期一次用药即可;更有效预防FN,减少3、4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

PEG-rhG-CSF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
PEG-rhG-CSF一定范围内是浓度依赖性药物,当血药浓度大于EC90时,即单次给药6mg以上时,疗效随剂量的增加变化不大。

PEG-rhG-CSF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

NCCN指南推荐单次给药6mg。

PEG-rhG-CSF最佳给药时间为化疗后1-2天
化疗后1-2天,有足够数量级的GCSFR细胞,预防性应用G-CSF效果好。

NCCN指南首选化疗后24h给予PEG-rhG-CSF。

既往研究显示,PEG-rhG-CSF血药浓度更稳定,疗效与rhG-CSF相当。

预防性用药
接受双周化疗方案的结直肠癌患者预防性使用PEG-rhG-CSF的随机
对照研究显示,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明显降低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从43%降至13%。

一项研究纳入1072例患者,应用PEG-thG-CSF后,平均每周期FN发生率为5%,一级预防后FN发生率为3%,二级预防后FN发生率为13%。

提示PEG-rhG-CSF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

总结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性高且增加死亡风险,预防是关键。

建议对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进行基于FN发生风险的分层管理,规范化诊治。

PEG-G-CSF具有机体自我调节清除机制,半衰期长,血药浓度更加稳定,一个化疗周期仅需使用一次,最佳给药时间为化疗后24h,最佳给药剂量为单次6mg或100ug/kg。

预防性使用G-CSF可显著降低患者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发生率,并且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可保障治疗疗效,更具有药物经济学优势,最终患者可获得更多生存获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