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族民俗
汉族民俗风情ppt课件
32
1.汉族属汉藏语系,有七大方言。
粤
北方
吴
赣
湘
闽
客家
北方
广东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客家
2. 中国的汉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 演变而来。
甲骨文、金文
3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且 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56个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的局面。
现在中国的人口数
2010年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人数为 137053.69万人。
3
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
炎 帝
打
败
蚩 尤
东 夷
黄帝
由来
苗 蛮 人三
苗
4
1.汉族属汉藏语系,有七大方言。
粤
北方
吴
赣
湘
语言汉字
闽
客家
北方
广东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客家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 中国的汉字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
35
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境内存在着三大部落联盟:中原的黄帝部落、东方夷人部落,包括 太■氏、少昊氏、蚩尤、后羿以及南方的三苗集团。这三个部落集团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 要力量。从现在的文献上看,他们在相互的战争中,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显然占了一定的 优势,华夏民族的中坚和核心部分。这三大部落在当时虽有区域上的暂时割据,但是他们 的活动范围都是互相错落的。黄帝有熊氏世居河南新郑,经过南征北战,足迹越过华北平 原,北达燕山南北,席卷江汉平原,南抵江淮流域,东临大海,西至甘肃,活动在‘中国’ 的范围内。……炎黄部落之间的‘阪泉之战’,炎黄和蚩尤部落之间的‘涿鹿之战’以及 中原与三苗集团的几次战役,就是促进华夏族形成的关键性事件。可以说,华夏族是以炎 黄部落联盟为主体,融合了一部分东夷集团和南方三苗集团而形成的。”
汉族民俗
• 菜肴 •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 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 其次, • 其次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 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 口味的差异和区别。 • 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 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 素。
⑦宗教习俗
问题: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或者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 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 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 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 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 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 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 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 饮料 •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 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 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 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 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 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汉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介绍
汉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介绍
汉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介绍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那么汉族的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汉族的风俗特色,希望能帮到大家。
汉族的风俗特色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 语言:汉语有很多方言,如北方话、河南话、吴语、闽南话、客家话、广东话、湖南话、潮汕话等。虽然这些方言的发音有很大差异,但并没有影响汉族人的认同感。
- 文字:汉字是汉族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全世界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这是所有汉族人的骄傲。
- 服饰:汉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人的祖先轩辕黄帝时期,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汉人穿汉服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
- 饮食:至少在4000年前,汉族人发明了筷子(叉子也是汉族人发明的),后来筷子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用筷子吃饭成为了东亚人特有的方式,而西方人则是用刀叉吃饭,印度、东南亚、西亚、非洲则是用手抓吃饭。
- 节日:汉族有很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各有特色。
汉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如下:
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
1、姓氏: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
2、婚姻: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3、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4、称呼:在中国,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5、节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中国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
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中国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热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的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等习俗了。
汉族民俗.pptx
商贸交易习惯
集市贸易
汉族地区的集市贸易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商贸交易习惯。传统集市上商品琳 琅满目、种类繁多,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生产资料都有售卖。集市贸易不仅方便了 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商业道德
在汉族商贸文化中,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非常重要。商家注重诚信经营、公平竞 争,反对欺诈和哄抬物价等行为。这种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的维护不仅有利于商 业的长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01
汉族在建造房屋时,会根据风水观念来确定门窗的位置,以吸
纳吉气、排除煞气。
院落布局
02
院落的布局也是风水观念的重要体现,如水池的位置、树木的
种植等都有一定的讲究。
建筑高度与间距
03
汉族在建筑高度与间距上也会考虑风水因素,以确保建筑之间
的和谐与平衡。
06 节日庆典民俗
春节习俗及活动
春节,作为汉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习俗和活动 丰富多彩。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寓 意着辞旧迎新,扫除一年的晦气。随后,人们会贴上 春联、窗花和福字,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除夕夜,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这是春节 最为核心的活动之一。年夜饭的菜品丰富多样,寓意 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此外,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 ,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成长。
诗词歌赋创作
古典诗词
《空乘实用中外民俗》第一章
第一节
二、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 内涵
头衣,是指护顶的衣物,包 括冠、帽子、头巾等,因高居头 顶,又称“元衣”或“元服”。 头衣种类繁多,除了具有保护头 部的功能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文 化内涵。例如:中国古代汉族服 饰中,贵族戴冠、冕(图1-3)
图1-3 冕
7
(一)头衣
第一节
二、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 内涵
为上衣,有长短、宽窄之分,由衣 领、衣襟、衣袖、腰带、后襟构成; “裳”为下衣,分为裙子和裤子;
第一节
二、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 内涵
12
(二)体衣
“衣裳相连”则是将上衣和下衣连
深衣 为一体,古代称之为“
”
(图1-6),后发展为“袍”(图17)。
第一节
二、服饰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
13
内涵
(二)体衣
云南西双版纳 傣族青年在十五岁
时染齿,经过染
齿的青年即被视为 成年人。随着时代 的发展,一些人体 自身的装饰正逐渐 消失。
21
(四)配饰
第一节
22
发式里的文化
广西龙州县壮族女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留有不同 的发式,婚嫁前后、生育前后有很大的区别:未婚少 女的刘海直垂前额;已经订婚或者已婚未育的女子前 额刘海梳到右边,用发夹夹起;已经有孩子的女子, 不留刘海,脑后梳髻。
17
内涵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化习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孙。下⾯是百分⽹店铺整理的汉族的⽂化习俗,欢迎阅读参考。
汉族的⽂化习俗
汉族的⽂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的区域⽂化,反映了汉族⽂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汉族⾃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我⽴,福⾃⼰求),和尊敬祖先(⽽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中国,⼜有⼀些⼈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化信仰
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化的冲击下,⼈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宗教。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称华⼈或唐⼈,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民族。⽬前,汉族⼈⼝约为13亿,占世界总⼈⼝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了新⽯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系⽒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个姬姓部落,⾸领是黄帝,其南⾯还有⼀个以炎帝为⾸的姜姓部落,双⽅经常发⽣摩擦.两⼤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由此产⽣.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体以西起陇⼭、东⾄泰⼭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地区的仰韶⽂化和龙⼭⽂化这两个类型的新⽯器⽂化,⼀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化遗存。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的母系⽒族部落(见母系⽒族制)的阶段;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族部落转化为⽗系⽒族部落(见⽗系⽒族制),并已进⼊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式为⼤部落联盟⾸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孙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个王朝。⾸先在黄河及其⽀流渭、汾、伊、洛下⾄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流汝、颍上游;继⽽发展⾄淮河、泗⽔、长江、汉⽔的⼴⼤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与蛮、夷、戎、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化都被重视,⽂化尤为⾸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且是两个最强⼤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地区。秦始皇统⼀中国并建⽴了秦朝,随后汉朝建⽴,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此时汉族⼈⼝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规模迁徙,⽽从西晋到隋代的建⽴这⼀段期间,汉族进⼊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汉族⼈⼝便超过了北⽅,后满⼈禁⽌汉⼈出关进⼊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量引⼊⼭东汉族.⾃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族民风民俗:
1. 传统节日:汉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2. 婚俗:汉族的婚礼通常遵循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如媒妁之言、定亲、迎亲、拜堂等。婚礼上会有热闹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3. 饮食文化:汉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八大菜系。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色菜肴,如川菜、粤菜、湘菜等。此外,汉族还有许多传统的饮食习俗,如春节期间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
4. 传统礼仪:汉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是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礼貌用语、行为举止,如尊敬长辈、让座、行路让先等。
5. 传统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有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传统服饰通常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汉族的民风民俗因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具体的民风民俗还会因地区和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概况
汉族民俗资源
(一)汉族建筑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华北地区,
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合院式;东北地区,其传统住房与华 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一般都很厚实;陕北地区,则多为窑洞住房;南 方地区,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 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
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 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贴春联、贴年画、放 鞭炮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赛龙舟
赏月
汉族民俗资源
放花灯
舞龙狮 黄陵祭祖
面食
汉族民俗资源
(三)汉族服饰 汉服是具有独特华夏wenku.baidu.com族文化风貌
性格的服装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 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 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 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体现了锦绣中华的美誉,反映了汉族的 文化礼仪。
汉服
汉族民俗资源
(四)汉族节日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又称“元朔”。在
中国民族民俗
汉族概况
课件提纲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简史)
•
1)汉末以前阶段:我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
•
2)汉代以后阶段: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
繁荣期
• 2.特点:①民族融合的规模远比原始时期大,由 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程度也较深。②始 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 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③由于这段时期有了相对于 “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形成了 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
•
(一)原始社会民俗阶段、
•
(二)古代民俗阶段和
•
(三)近现代民俗阶段。
(一)原始社会时期
•
1.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
•
2.特点: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
族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按传统的习
俗来办,民俗几乎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惟一 的规范。
(二)古代社会时期
• 1.时间分期:夏王朝建立——鸦片战争之前
(三)近现代时期
• 1.时间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 2.特点:我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封建社会的政治、 经济体制和阶级关系等发生了一系列急剧变革。
•
1)一些不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旧有民俗逐渐消
亡(如男人蓄辫、妇女缠足和长袍马褂等);
•
2)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也传入中国,
并与我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
中外民俗 第一章
第一节
汉族概况
(三)人口融合分布
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 民族往内地来。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 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基本是为了“开疆扩土”和“戍边”这两个历史原因。
簪子
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 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
二
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汉族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
商周时期
西汉马王堆“性感内衣”
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 《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 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 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 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 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 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 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 (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 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 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 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1]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 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 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 素纱襌衣。
LOREM IPSUM DOLOR
01.民俗风情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 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二、民俗的分类 (一)四分法: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 游艺民俗 (二)三分法:心理民俗、行为民俗和语言民俗 总的可概括为三类:物质民俗、意识民俗和社会民 俗。
三、民俗的基本特点 (一)集体性和社会性 (二)地域性和民族性 (三)传承性和播布性 (四)稳定性和变异性 四、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三)了解民俗是做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 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 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 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 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 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 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 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 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 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 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三)汉族的语言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 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7种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 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现代汉族共同语以 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汉文 (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 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 国,实行“书同文”,这种书面语言的统一对 汉文化的发展、各族文化交流及国家的统一起 了重大作用。
汉族民俗文化
汉代 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明代 玉兔捣药耳坠
四,耳珰(dang) 珰是直接穿挂于耳 上的耳饰,一般为为凹腰圆筒形
汉代 耳珰
六朝 琉璃耳珰
二、民居文化
1、北方:四合院、窑洞 2、南方:砖木、茅草、竹子 3、汉族建筑布局的特点一般是平而
向纵深发展,分上房下房、正房侧房、 内院外院,楼最高不过二层,往往形 成左右严格对称,庭院与建筑物融为 一体,封闭独立的住宅建筑群 .
大襟右仞交领这种。
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 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 大多镶边。。
汉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代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 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初次见面用“久仰”,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勿送用“留步”,对方来信脚“惠书” 请人帮忙用“劳驾”,求给方便用“借光” 请人指导用“请教”,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归还原物用“奉还” 欢迎购买叫“光顾”,客人到来用“光临” 老人年龄称“高寿”,等待客人用“恭候” 赠送作品用“斧正”,请人解答用“请问” 中途先走用“失陪’,与人分别用“告辞” 求人原谅用“包涵”,麻烦别人说“打扰” 好久不见用“久违”,赠送礼品用“笑纳” 表示感谢用“多谢”,托人办事说“拜托”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ppt课件
32
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 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进入 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 按《宪书》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 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 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礼 节程序后,全家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 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辈们的拜 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 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15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36
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
或曰“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 历史。 道教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 次牛、次马,始生人。"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中说: "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 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认为正 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谓吉祥,主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若阴晦则兆灾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 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这一天要吃春饼(一种双 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 并且剪饼于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 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见了。
汉民族民俗
《中国旅游文化》
汉民族民俗
一、汉族的经济民俗 二、汉族的社会民俗 三、汉族的信仰民俗与禁忌 四、汉族的节日民俗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华”是“章 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汉族主要 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 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所以汉族本身就是 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族已经广泛 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在民俗上的表现就是千姿百态、花 样纷繁。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 《一中、国旅汉游族文化的》经济民俗
主食 副食 传统饮料
饮食民俗
烹饪 菜系 饮食惯制
1.汉族的饮食民俗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木结构 梁柱结合 坐北朝南
建筑民俗
大屋顶 大框架 讲究风水
2.汉族的建筑民俗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 二、汉族的社会民俗
• 停尸 • 招魂 • 报丧 • 吊唁 • 备棺 • 入殓 • 出殡 • 安葬
来自百度文库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
在安葬之后,家属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如“送火”, 下葬当晚,家人用稻草编扎一条2米长的秆带,点燃送至坟 前,意即送火种来给逝者“照明、煮食”等;次晚送至半 路,放在路边,意即逝者可“认路来取”;第三晚将火种 置自家门侧,“逝者自行来取可也”。此举也有一连七日 的。再如服丧,死者下葬后一个月内(各地或长或短)家 人和至亲要给死者戴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明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祖先及其他亡亲 之墓。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 插柳、寒食等风俗。
4.端午节(夏季最重要的节日) •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
“初”的意思,所谓“端午”就是“ 初 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 名“端阳”; 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故 又称“蒲节”。
(二)汉族的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
1.人口分布
分布特点: • 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
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和城市集 中分布 • 在边疆与当地各民族交错杂居。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 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 •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 • 汉族不仅是中古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
道德中的全体精神。 • 宴席是社会交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三)汉族的社交礼仪
1.姓名和称谓 • 汉族人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 姓一般随父系 • 汉族人名绝不能与父亲等长辈相同 • 汉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 • 从礼仪角度来看,称谓分为:通称、尊称、
谦称三大类
通称是普通称谓
• 一般称谓:姓名、“先生、太太、小姐、 女士”、同志。
• 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 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 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
• 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 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 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 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
• “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 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 称。
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 明清以来,汉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移居海 外,广布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各国最多。
• 汉族在新加坡、圣诞岛(澳大利亚)、槟 城(马来西亚)也是当地的主体民族。
• 新加坡 占总人口的77% • 圣诞岛(澳大利亚)占总人口的70% • 槟城(马来西亚)占总人口的56% • 同时在许多国家也是重要的组成民族之一。
私,忌谈大家都忌讳的问题。
3.待客与送礼 • 汉族人很重视对待客人的招待。 • 客人上门,主人要到门口欢迎,与客人握
手,致以热情的问候。
• 进门热情招待:茶水、果品。 • 客人告辞要送到门口,与之亲切道别,并
邀请客人有时间再来。
• 汉族人在走亲访友、贺喜慰病等社交 活动中多有赠送礼品的习俗。
• 近些年来,礼品趋向多样化。 • 应注意送礼也有一些禁忌。
• 民间神:自然神和社会神 • 自然神是由自然现象、自然物、自然力的
神化而来的神灵。
• 社会神是由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的神化而 来的神灵。
汉族世俗信仰的崇拜 • 鬼灵崇拜
• 祖先崇拜
• 圣贤崇拜
对于信仰的对象建庙、塑像,进行祈祷、 祭祀,具有鲜明的偶像崇拜特点。
二、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的服饰
2.语言文字
• 汉族的语言通称为汉语,属汉藏语系,是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华侨、华 裔称为华语。
• 现代汉语的方言主要有:北方方言、吴方 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 粤方言等七大方言。
• 汉文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文字是 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
(三)汉族的信仰
Baidu Nhomakorabea
酒在汉族人的生活中地位很重要。 • 黄酒:中国特有的品种
中国白酒,为世界六大蒸馏名酒之一。 • 酱香型:酱香突出,酒体醇和,回味悠长
• 浓香型:又称泸香型、窖香型
• 清香型:又称汾香型
• 米香型:
果酒:以水果为原料酿制
药酒:酒和中药结合的产物
2.饮食惯制
• 汉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 • 饮食方式为共餐制,体现了汉族传统伦理
• 沪菜,又称上海菜系,它吸取了四川、 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等地 菜肴的风味特色,并受到西方菜肴的 一些影响发展而来,是独具一格的一 种江南菜系。
汉族传统饮料主要有:茶和酒
茶又称“茗”,不论自饮还是待客,都是 最盛行的日常饮料 • 饮茶讲究茶好、水好、火候恰到好处。 • 夏饮绿茶、冬饮红茶、春秋饮花茶 • 中国十大名绿茶 • 中国著名红茶
(四)汉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 春季是辞旧迎新、庆贺祝福为主题的综合
性大节。 • 汉族人过此节的时间较长,其序幕在节前
的腊月下旬即已拉开。
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 年糕 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
• 正月初一 最重要的活动是拜年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
隋唐进入鼎盛时期 • 以开迷觉悟、脱俗离欲、厌现实、超冥界、
达涅槃、成佛渡世为宗旨 • 禅宗、净土宗
2.世俗信仰
• 民间信仰或大众宗教 • 汉族的世俗信仰是跨越某一种宗教的多重
符合信仰,佛教、道教的宗教神和不属于 某种宗教的民间神同时都是这种信仰崇拜 的对象。 • 宗教神:佛教的佛祖、观音菩萨;
道教的玉皇大帝、八仙等。
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2.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灯节。 • 是一个以有了为主体的节日,可以视作中
国的狂欢节。 • 张灯观灯 • 燃放烟花焰火 • 闹红火
3.清明节 • 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
• 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 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汉族 的前身。
2.汉族的形成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 在“大一统”中,华夏民族也从分散走向 了统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 行郡县制,规定“书同文字”,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车同轨”、“行同伦”,以及 筑长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和稳定华夏 民族。
• 中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
•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 西周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 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 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 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 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
2.汉族有哪些宗教信仰? 3.汉族世俗信仰的特点是什么? 4.汉族人的饮食结构,南方和北方的区别? 5.汉族有哪些菜系? 6.汉族的称谓有哪些?分别在什么场合使用? 7.汉族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各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什
么?
第一章 汉族民俗
第一节 汉族简介 第二节 汉族民俗概要
一、汉族简介
(一)汉族的源流
1.汉族的先民 • 汉族是中国主体民族。 • 生活在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
地区
•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汉族远古先民的 文化遗存
•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标志着其由母系氏族 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
• 三皇:伏羲(八卦文字)燧人(火水)神农(稼穑 医药)
1.宗教信仰 • 汉族没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义上的
宗教。 • 儒教:具有一定宗教的色彩,但并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宗教。
•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 认为万物由“道”化生,主张制欲养性、
虚无清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 庙宇称:宫、观
• 佛教:也称释教,释迦牟尼创教 •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南北朝传布渐广,
• 职业称谓:对某些职业从业人员的称谓。 如:老师、大夫、护士等。
• 职务称谓:由对方所任职务而来的称谓。 如:部长、厅长、军长、师长、董事长。
• 亲属称谓: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称 呼。
尊称是对交际对象特别表示尊重的称谓。
• 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如:大哥、大爷 • 在对方姓氏后边加一老字。如周老 • 用加有“令”“尊”等字的特点词语来尊
称对方的家人和亲属。
谦称是说话人对自己及家人、亲属的特殊称 谓,用来向交际对象表达自己谦逊的态度。
• 用一些特定的名词来代替我,如:在下、 鄙人。
• 用含有家、拙、贱、舍、敝、小等字的特 点词语来称自己的家人和亲属。如:家父 家母、拙荆、贱息、弱息。
2.相见与交谈 • 汉族人想见现有握手、问候等礼节。 • 在交谈中一般忌问对方难以启齿的个人隐
•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启:大禹的儿子 • 夏氏族原姓姒,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
为姓
• 中国首个世袭制政权,从启到桀,传14世, 17君,历时471年,于公元前17世纪末、 16世纪初灭亡。
•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 灭夏后在亳(b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 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 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 朝又称为“殷”或“殷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 延续600年左右。
• 秦岭、淮河以北和部分南方种植小麦和杂 粮的地区以面食为主
• 各地汉族口味嗜好:“南甜、北咸、东辣、 西酸”或“南甜、北咸、东淡、西浓”
• 汉族具有代表性的、辐射一定地域的地方 菜系有11种:鲁菜、京菜、川菜、苏菜、 粤菜、闽菜、湘菜、鄂菜、徽菜、浙菜、 沪菜。
• 京菜,融合汉、满、蒙、回各族菜肴发 展而来,并继承了明清宫廷菜系的精华。
• 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 人们还要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秋粮收获后 的一种尝新食品,所以重阳节实际上也是 农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 近代以来,一些外国民俗节日传入中国, 这些节日日渐流行,呈现出了融入汉族节 日民俗的趋势。
本章小结
1.华夏的族民是何时出现的?汉族是何时形成统一 民族的?“汉人”这个族称是何时出现的?
• 川菜,又名四川菜系。中国汉族传统的 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取 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 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 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 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 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 誉中外。
• 鄂菜,又名荆楚菜,由武汉、荆州、黄 州等地菜肴发展而来,与湘菜同为长江 中游的主要菜系。
1.传统服饰 • 等级区分 • 常服和礼服之分 • 服装样式宽大松缓、褒衣博带、袖长腿宽
2.现代服饰
• 追求时髦 • 张扬个性
(二)汉族的饮食特点
• 汉族长期以农业为主,因此汉族传统的饮 食结构以植物性植物即五谷为主食,以蔬 菜及少量鱼、肉、蛋、奶、果品为副食。
• 秦岭、淮河以南和部分北方种植稻米的地 区以大米为主食
•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中秋节(秋季最重要的节日)
• 农历八月十五。由于此夜月亮圆明倍于常 时,成了团员的象征,被视为亲人团聚的 日子,故又称“团圆节”。
• 特定的食品是象征团圆的月饼。
第一节 民间节日
6.重阳节 •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以九为阳数,
故重九又称重阳。
•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 统王朝,共29位皇帝,享国405年。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学成了正在形成的汉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血肉部分。
• 西汉时中央集权“大一统”封建国家更集 中、更强大,使统一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流,使华夏民族完成了向汉族的发展和 转化。
•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 、舜。
• 势力范围 东达泰山,控制东夷集团的部落;南入江 汉,迫使南蛮集团向南退缩;西入羌戎,左右一些 羌戎部落。
炎黄酋邦势力扩张,稳定发展,与许多渊源不同 的氏族和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 同体。后来对外自称诸华、诸夏,或华夏,所以 被称为华夏族。
公元前21世纪,原始公社制衰落解体, 阶级社会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