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
袁世凯颁发了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法令,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的 发展。 但袁世凯对报刊、舆论是要进行控制,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 第一, 创办御用报纸。 第二, 收买报纸或报人。 第三, 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第四,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 法律制度。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为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1912年长沙成立了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 1912年11月1日广州再次出现公民通讯社。 上海第一家通讯社于1912年8月31日诞生,李卓民主办。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是新闻编译社,由邵飘萍创办,北洋 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1916年8月 成立;和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创办于上海。胡政之参与 筹办并担任主编。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立法活动
1914年4月2日,袁世凯政府制定与颁布了《报纸条例》。 12月5日,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
1915年7月10日,袁世凯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修 正报纸条例》。
1915年,袁世凯政府还颁布了《新闻电报章程》、《电 信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
当时的新闻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1.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 2.出现了一些“马路小报”和“鬼报”。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一、新闻业务的变迁
这一时期的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
第一,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 第二,副刊有了大的发展。 第三,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
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2)1916年,底全国发行报刊达到了种,比前一年增加 了 85%。
《国民》杂志
《国民》杂志是五四前夕进步 学生团体“学生救国会”的自 办刊物,1919年1月1日正式出 版。《国民》杂志的刊物定位 是宣传爱国、反帝、反军阀, 参加的人是以北京大学为主的 高等学校学生。担任《国民》 杂志编辑的有邓中夏、高君宇、 许德珩、张国焘、段锡朋、孟 寿椿、易克嶷。
• 消息比重加大,电讯增多。新闻专电、夹叙夹议的新闻通 讯和报纸副刊的发展。
第二组演讲完毕, 谢谢大家^0^!
• 组长:阎金燕 • 发言人:都成 林锦 • 小组工作人员:
李春生、叶小熙、刘文 博
2、不久之后,张勋复辟,段祺瑞蛮横专权,重新执政。他的 许多“举措”都使得当时重燃希望火焰的新闻界,又处于
禁锢的状态之中
(1)、宣布袁世凯时期颁布的新闻法律一律有效。
(2)、1917年5月26日,实行报刊(新闻)邮电检查。
(3)、1918年10月,颁布《报纸法》,以加强对新闻事业 的控制。从此报纸被封,记者遭迫害的事接踵而 至。
1、新闻事业的新机
(1)1916年7月,内务部通告取消21家报刊的禁令:《爱国 报》、《国民杂志》等21家 同时,创办了一批新的报刊: 国民党的《甲寅日刊》、《中华新报》、《东大陆民 报》;进步党的《晨钟报》等。
这些报纸反对帝制,相信共和,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 路,这就从新闻宣传中打开了军阀控制报界的缺口。
《甲寅日刊》 :
1917年元月,章士钊在北京创 办 ,李大钊任编辑
《中华新报》 :
1916年,吴稚晖在上海创办
《东大陆民报》 :
1916年,冯天柱在北京创办并任 社长。
《晨钟报》:
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 党(後改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 系)的机关报。1916年创刊时即 在第 7版刊载文艺作品﹐但还未 能脱出旧式副刊消闲与低级趣味 的窠臼。1918年12月《晨钟报》 改组为《晨报》。翌年2月7日﹐ 宣布改革第7版﹐增添介绍“新 修养﹑新知识﹑新思想”的“自 由论坛”和“译丛”两栏﹐使副 刊明显地倾向新文化运动。1920 年7月﹐第7版由孙伏园主编﹐以 後又经他改出4开4版的单张﹐报 眉印有鲁迅拟就的“晨报附刊” 字样﹐报头定名为《晨报副镌》。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
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要客观、精确、客观、系统
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手能写”
所写新闻作品 辑为《远生遗著》 4卷,以新闻通讯 为主, 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一部 报刊通讯集。
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报纸副刊的发展
“横三民报”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
宋教仁遇刺
李烈钧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 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1912 1913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暂行报律”风波
章太炎
孙中山
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政党报刊的蜂起
“报界的黄金时代”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武昌起义前 武昌起义后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邵飘萍
新闻生涯:
创办通讯社,创办《京报》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第三者”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
采访艺术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传播学考研笔记之《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1.本课程讲授的是中国新闻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以首先应当确立“史”的概念,“史”的线索的把握是基础的,也是重要的。

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具有首创性和独特性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应当特别要求掌握。

新闻史学的作用,重在继承与借鉴,所以对于在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重大影响、对于后世有奠定之功的个报、报人的发展脉络、生平事迹等也要求掌握。

2.在“识记”部分中提到的个报,凡属“第一”、“最早”之类的(例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或对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例《新青年》)等,均应掌握其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和原因(正常停刊则不必回答原因)。

在“识记”中出现的其他个报,对“创办时间”、“创办宗旨”、“主要内容”、“停刊时间或原因”可不作要求。

3.在“领会”中出现的人物,必须有简要的生平、较重要的报刊活动、重要的新闻思想以及在新闻史上的地位的评价等。

在“识记”中出现的人物则只须了解该人物与他相关的重要的报刊活动。

二、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识记1.金石碑刻2.“露布”二、领会1.具有民族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一、识记1.邸报2.开元杂报3.敦煌邸报二、领会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一、识记1.小报2.京报二、领会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目录:1.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2.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3.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4.新闻业的变革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5.一,将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

二,颁布保障言论自由的法令。

如1911年10月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在《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2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短暂的繁荣,到1912年袁世凯)表现是报纸的数量增加,新闻通讯社有较大地发展,有人称这个时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的潮流的影响下,政党报刊特别活跃。

表现是政党报刊的数量增加,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用报刊来宣传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形象,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报纸,内容针锋相对。

这时期,《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报》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

民国初期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起到进步作用,反而还增添了政局混乱。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统治和反袁宣传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各地方的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保人。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结束。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2005年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02什么是“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元明清三代的新闻传播(04年-报房京报的产生、内容和性质如何?)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六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六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六章)第六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共产党领导的报刊(早期):1、共产党机关报:⑴《向导》周刊,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主编,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⑵《前锋》月刊(1923年7月1日,上海)和《新青年》(1923年6月15日,广州),瞿秋白主编。

2、青年团机关报:⑴《先驱》半月刊,1922年1月15日在北京创刊,邓仲夏、刘仁静主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份机关报;⑵《中国青年》,1923年10月22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当时最出色的报刊之一。

3、工人报刊:⑴《劳动周刊》,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工人报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⑵《工人周刊》,1921年7月在北京创刊,由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

二、国共合作时期的新闻事业:1、统一战线刊物:⑴《政治周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请看事实”;⑵《中国农民》,1926年1月1日创刊于广州,主编毛泽东,载有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⑶《中国军人》,1925年2月创刊于广州,主编王一飞。

2、五卅刊物:⑴《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⑵其它:上海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日刊》、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工商学联合会日刊》、上海学联《血潮日刊》等。

三、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1、私营大报的发展:⑴北京:成舍我《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⑵天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大公报》;⑶上海:史量才《申报》。

2、新闻教育及新闻学研究:*1918.10.14,北大新闻学研究会⑴1922年,任白涛《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实用新闻学著作;⑵1923年,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著作;⑶1923年,徐宝璜《新闻学》,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成立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⑷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我国第一本新闻事业通史;⑸192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在上海创办。

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 中共的成立

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 中共的成立

《向导》以时事评论为主,几乎每期都有对当时 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向导》首先集中宣传党的“二大”所制定的革 命纲领。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党的最 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在1923年的6月、7月 分别创办《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均由 瞿秋白负责主编。《新青年》季刊主要进行马克 思主义理论宣传,《前锋》着重系统地分析中国 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它们与《向导》相配合, 扩大了共产党的思想影响。
(1)《劳动周刊》(1921.8—1922.6)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1921年8月 创刊于上海, 铅印四开四版。这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2)《工人周刊》(1921.7—1925.12) 原由北京党组织以“工人周刊社”的名义 出版,创刊于1921年7月,邓中夏、罗章龙 负责编辑。
(二)《热血日报》(1925.6.4-1925.6.27) 1925年6月4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 第一张日报。 背景:“五卅惨案”刚刚发生;在上海租 界出版的一些大报如《申报》、《新闻 报》、《时报》、《商报》、《时事新报》 等却不能正确反映人民的斗争和要求。 创办目的:领导、指导当时五卅运动。 出版到6月27日停刊。共出版24期。
——“东方文化派” 梁启超、张君劢[mài]等为代表,提倡所谓精 神生活和中国旧伦理学说,反对科学和物 质文明.
——“实用主义” 胡适在《努力周报》里办了《读书杂志》 增刊,专门提倡读古书。
• • • •
国家主义派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主义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三、共产党主办的群众性报刊(工人报刊与 农民报刊) (一)背景与概况
1921年至1927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 合作的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都蓬勃发展。 在领导群众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创办了大 批群众性报刊,这成为早期党报系统的一个重要 方面。 (二) 重要报刊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北洋军阀大事记

北洋军阀大事记

北洋军阀兴亡大事记浏览量:12回复数:1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北洋军阀史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末军事改革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go-vern-ment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编练“新军”是清go-vern-men t“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go-vern-ment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go-vern-ment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go-vern-ment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go-vern-ment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go-vern-ment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陈璐辩题:中国应不应该施行新闻预检制度

陈璐辩题:中国应不应该施行新闻预检制度

陈璐辩题:中国应不应该施行新闻预检制度题解:中国应不应该实行新闻预检制度(背景部分)一、定义1、新闻预检制度:亦称新闻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权利机构或其他权力主体对新闻采访、报道传递和发布所做的各种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实质上是出版检查制度的一种。

2、国家权力机构(机关):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通过出版物表述思想见解的自由,它是人类共同争取的政治文明成果。

新闻自由主要包括:办报自由,报道新闻的自由,批评的自由等等。

特别是批评自由中对政府的批评,被视为监督、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二、背景材料及思考(一)民国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检查(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清代的报律,倡导和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令中,均庄严列入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文并付诸实践。

(2)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之初那短暂的新闻自由随即被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所取代。

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后,恢复《临时约法》,《报纸条例》即被废止。

但这种新闻自由是短暂的,不久便被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扼杀。

(3)段祺瑞政府除沿用袁世凯时期的《出版法》外,于1918年10月公布了新的《报纸法》、《管理新闻营业条例》,并设立新闻检查局,实行新闻邮电检查。

他们还动辄以“赤化”、“过激”罪名,严禁共产党报刊、革命报刊的出版发行。

思考:新闻届的自由程度与政权的民主成正比。

新闻界被用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检查制度的完备化(1)1928年,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根据“以党治报”的方针和新闻统制的思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条例,并根据这些法律、条例建立起新闻检查制度与各种新闻统制机构,。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8
《中国青年》 《先驱》
《中国青年》
9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
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
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 势,提高觉悟。 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 反动、错误思想。 特色:《中国青年》根据青年的特点,从青年 的实际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平易流畅 的语言,对青年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宣传教育, 初步奠定了中国共青团的报刊的优良传统。
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是当时中 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 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 盏明灯”。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撰稿人主要有陈独秀、李大钊、高君宇、张太雷、 毛泽东、周恩来等。 蔡和森: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 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 机关刊物《向导》。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 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1931年6月间惨烈殉难 开创了党管党报和政治家办党报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党报宣传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创造 了党报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形成了党报文章文笔犀利的战斗风格。当然,蔡和森主编 6 《向导》期间,《向导》也存在时评过于主观、文章有时晦涩难懂和批评过于偏激等不足,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给后人留下了应该记取的教训。
1918年4月,毛泽东(五排左四)、蔡和森等在湖南组织新民 学会。图为该会部分会员1919年11月16日在长沙合影。三排 右一为何叔衡。
3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七—十一章)总结一,一条总纲:新闻事业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中发展变化。

二,两级政治:民主共和—专制独裁;共产党—国民党。

三,三个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共产党开始统治时期。

四,四类新闻传媒。

1,期刊。

2,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2,广播: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

3,通讯社:报纸:军阀,国民党,共产党,民营,敌伪,外国。

五,五类地区:1,北洋军阀统治区。

2,国民党统治区。

3,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4,日伪统治的沦陷区。

5,孤岛(上海租界区)六,六个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邹韬奋,胡政之,王芸生。

七,七件大事:史良才事件,新生事件,刘煜事件,延安《解放日报》整改,《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八,八大报刊:《中央日报》,《扫荡报》,《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申报》,《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

九,九个章节1,我国最早的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2,中国共产党第一分理论机关报是1915年创刊,1920年转变的《新青年》。

3,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1922年在上海创刊的《向导》。

4,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是1925年在上海创刊的《热血日报》。

5,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工人报纸是1921年在上海创刊的《劳动周刊》。

6,中国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上海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7,中国的一座官办的广播电台是1926年建成的哈尔滨广播电台。

8,中国第一座民营的广播电台是1929年在上海建成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9,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是1904年广东的中兴通讯社。

十,十篇论著:1陈独秀,《敬告青年》,《论政治》2,李大钊,“两个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徐宝璜,《新闻学》。

4陆定一,《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5博古,《党与党报》。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同名25406)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同名25406)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

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

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

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

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

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

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①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22
• ‚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 彬彬。
• 刘少少(1870-1929),字少珊,湖南善 化人,有报界‚怪杰‛之称; • 徐彬彬(1888-1961),名凌霄,长期担 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是民国初年的 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徐彬彬长于文学,娴于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7
• 二、黄远生等名记者的出现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8
黄远生: (1885-1915)名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 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 的一大品牌,是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誉为“报界奇 才”。 。 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 新文化的先驱者。
远生通讯: 一定义:指的是比消息更加详细和生动的报道事物或人物的新闻体裁。此文 体始于1912年初的《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专栏,故称 “远生通讯”。 二特点: 1、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2、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3、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嬉笑怒骂,涉笔成趣 2014-10-10 19 中外新闻事业史 4、语言通俗生动
• 6.1920年7月,“中俄通讯社”(华俄社) • 6.1926年全国有155家通讯社。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1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9
月1日开始发稿,胡政之任社长,是中国第一
家全国性的通讯社。胡政之是1919年采访
报道巴黎和会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我国记
者第一次采访重大的国际事件。 • 1925年开始设驻外记者。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7
• • • • • • • • • • • • • •
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广播电台: 1.1923年1月,美国商人奥斯邦(Osborn)携带一套 无线电广播设备到上海,与《大陆报》合办中国 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即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 台,呼号XRO,发射功率50瓦。内容参照美国模式,以音 乐娱乐节目为主。1月26日,播出孙中山的:《和平统 一宣言》 2.1923年5月美商“新孚洋行”在上海办的电台; 3.1924年5月,美商“开洛电话公司”在上海办的电台, 联合《大晚报》《申报》《大陆报》等新闻机构播报当 日新闻,影响较大。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广播电台,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4.美国人办3座电台之后,美、英、法、意等国相继在上 海开办电台,日本也在东北办电台。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6
• • • • • • • • •
• •
• •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 “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次是注重反映 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 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1872年11月11日《申报》发行我国第一份文艺期 刊《瀛寰锁记》; 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3月30日《申报》创办我国第一份使用 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通俗报纸《民报》; 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寰瀛画报》,1884年5月8日创 办我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 ④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 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 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 ‚四能‛说: •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 1、“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 • 2、“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 接”, • 是谓能奔走; • 3、“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 是谓 • 能听; • 4、“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 士 • 之态度”,是谓能写。

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 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中外新闻事业史 15
2014-10-10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 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 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 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 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 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 代史的百科全书”。 • 上海图书馆为全国《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 藏有全套原版《申报》。 • 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4
• 《申报》:
• 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是上海历史 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 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 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 报。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初由英商安纳斯· 美查(Ernest Major)同伍华德、普莱尔、 麦基洛等人合资创办,最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美查将报 名定为《申江新报》(简称《申报》)。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2
第二节 私营大报的发展
• 1921年,全国定期报刊共1137种,其中日
报550种,1926年增至628种,以私营报纸
居多。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3
•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新闻通讯事业 的发展 • 1、上海《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 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 2、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迅速,其中邵 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办得 最为成功。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8
• 中国自办的第一批广播电台是官办电台:
• • 中华民国1924年8月交通部颁布《装用广播无 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无 线电法规,(规定老百姓可以使用广播收音机) • 1.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 呼号XOH,发射功率100瓦,后增加到1 000瓦,播音内容有新闻、音 乐、演讲和物价报告等。这是奉系军阀官办电台,也是中国人自办的 第一座广播电台。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 主义利益,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对外奉行妥协退让,出卖国家权益,博取帝国主义 的支持,其统治时期特点是:政局动荡、内战频繁、 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上最黑暗最 反动的时期。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6
第一节 概况
• 1、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 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 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 2、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 电话,邮政等事业。 • 3、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 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 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 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20

• • •
2014-10-10
邵飘萍(1886-1926) 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 笔名飘萍,浙江东阳人。
中外新闻事业史 21
• 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革命烈士,中 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 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 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 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 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 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 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 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原 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 大学校长。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 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3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一般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其间经历了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章、曹锟、吴佩孚、张 作霖等几个军阀王朝。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三个主 要的派系:一个是以安徽人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投靠日本,一个 是以冯国璋为首,后以曹锟、吴佩孚为头子的直系投靠英美, 一个是以奉天人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投靠日本。在帝国主义的支 持下,各派军阀争权夺地,连年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灾难,北 伐战争前夕,皖系已失去实力,直系又分为两派,以吴佩孚为 首的一派盘踞华中,以孙传芳为首的一派盘踞东南,奉系张作 霖实力最大,一直盘踞在东北。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归顺南京政府,奉系军阀统治结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至此结束。
商业性电台和宗教性电台,但大多数播送广告与低级庸俗
的娱乐节目。市场机制的无序作用十分明显。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10

中国的通讯社事业在1913年到1918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创办的
通讯社不下20家,包括:
• 1.北京的北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
• 2.上海的国民第一通讯社,
• 3.武汉的湖北通讯社和武汉通讯社, • 4.长沙的湖南通讯社、大中通讯社和中华通讯社等。 • 5.留学生创办的通讯社:1915年邵飘萍在日本组织东京通 • 讯社。
2014-10-10 中外新闻事业史 4
大致分期: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