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荒唐的科举考试 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合集下载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作者:孙铭霞来源:《畅谈》2019年第12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时是推动历代书生们寒窗苦读、不断努力、前仆后继的动力,不少文人也是通过考试走入朝堂并成为一代名家的,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朝爱国诗人文天祥等。

但是有些落榜生的名气也丝毫不比“天之骄子”名气差,所谓金子总会发光的,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

诗圣诗仙,与科举无缘第一个要说的无缘科举的古代名人,那就是近几年在网友中间人气很高的诗圣杜甫了,按说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唯独少了一份运气。

杜甫身世显赫,其祖父杜审言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做到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当上奉天令。

可令人奇怪的是,杜甫却与科举无缘,考了两次进士都名落孙山。

杜甫从小就很有文采,家境又好,有钱又有才,考试的事情对他来说很轻松。

于是他一直在外面游历,直到20多岁才回家赶上一次乡试,果然才子出手,举人到手。

有了举人的名号就有了进阶的条件,于是杜甫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奔赴他人生的第一次进士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了。

为了此次考试,杜甫准备了挺长时间,认为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就算不能考中前三甲,中普通进士应该十拿九稳。

这次考试的结果历史有记载,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参加平生第一次进士考试的结果是落榜了。

但这一次的失败杜甫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决定到齐赵之地散散心。

当他站在泰山之顶,心境突然开阔了许多,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望岳》,其中最著名的最后一句简直无人不知,非常大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气磅礴,表现出诗人的人生境界。

12年后,杜甫36岁那年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是朝廷临时增设的恩科考试,奸臣李林甫阴谋制造“野无遗贤”的盛世假象以奉承皇帝英明,参加这次考试的举子一个也没有录取,只能说杜甫的运气真的不是很好。

比杜甫运气更不好的是诗仙李白,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

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有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李斯是个没有理想的能人。

他年轻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仓鼠厕鼠理论”:在厕所吃粪的老鼠见人来就跑,吃的差,胆子小,没出息。

在仓库吃米的老鼠却悠哉悠哉从不怕人,吃的饱,胆子大,活得好。

因此,不甘平庸的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也就是说,能力不重要、立场不重要、平台最重要,必须顺势作为、站上高位才有人生意义。

这种投机型的价值观伴随了他一生。

后来他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毕业之后决定到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碰碰运气,受到吕不韦的器重,终于摆脱厕鼠境遇,开始了仓鼠生涯。

李斯的才华无疑是过硬的。

曾国藩认为:“其智力横绝一世”鲁迅先生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司马迁甚至觉得他的功绩原本可以和周公、召公媲美他看到了秦国一统的大势,帮助秦始皇擘画完善了覆灭六国、君临天下的路线图。

在郑国渠间谍事件后,他看到了逆势崛起的机会,一反常态忤逆圣意,靠一封《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保住了秦国的人才引力,也保住了自己的客卿地位。

在勋贵功臣弹冠相庆自以为即将在封国做土皇帝时,他准确揣测到了始皇帝的集权意图,力主废除分封制,推开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郡县制治理模式。

在得悉秦始皇立下要做千古一帝的宏伟志向时,他积极推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修筑直道和驰道,建立了不世功业。

然而,恰恰是因为仓鼠做久了、功成名就了,吃尽了捕捉风向的甜头,他内心愈加害怕重回厕鼠境地。

大约74岁那年,陪着秦始皇巡游到河北沙丘宫时,老板突然暴毙,在赵高和胡亥的胁迫下,为保住权位,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老胳膊不硬掰大腿,昧心与他们合谋篡改了传位诏书,立胡亥为新帝。

两年后,风起云涌的各路义军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脑抽的秦二世依旧醉生梦死、游戏人间。

内斗小行家赵高整日忙着指鹿为马的权谋伎俩,无心向外。

只有垂垂老矣的李斯仍然保持着战略清醒。

山雨欲大厦将倾,要不要给新老板打个预防针呢?辗转反侧,纠结多日,他下定决心:小家和东家在一条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仓都没了,还怎么当仓鼠?于是,他硬着头皮打断了正在喝酒把妹的胡亥,建议他停建阿房宫,集中精力镇压义军。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没 有 一 个 被 录 取 .也 就 是 说 那 次
子 来 说 无疑 是 极 大 的讽 刺 更 有 甚者 . 在这 次 科举 考 试 中 . 于秦 由
人才 、 收买 人 心 的一 种手 段 , 封 在
建 社会 的几 千年 历 史 中对 维 护 社 会稳 定 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野 无 “ 遗 贤” 常常 被 统治 者 当做 政治 清 明来 炫 耀 .唐 太宗 李 世 民 就 曾经 很得 意 地看 着 鱼贯 而 人 的 社会 俊
录 ” 考试 的
零 录取 率 的 考 试 公 元 76 4
献 忠是 明朝 末 年 著 名 的农 民起 义 领袖 。 崇祯 十 七年 (6 4年 ) 14 8月 9 日攻 破成 都 . 义军 号 称 6 起 0万 大
军 .进 入 成 都很 快 控 制 了 四川 大
部 分 地 区 的州 、 , 成 都 , 献 县 在 张

大批 杰 出人 物 都受 到 了李 林 甫
于 是 . 们 就 串通 作 弊 . 备 录 取 他 准
试 当时担 任 主考官 的是李 林 甫 . 他是 当朝宰 相 .但 却 是 个 嫉 贤妒
能 的 小 人 .对 于 朝 中 百 官 才 能 和
功业 在 自己之 上 而受 到玄 宗 宠信
或 者 官 位 要 超 过 自 己 的 人 . 一 定
他利 用 手 中权 力 .任命 其 亲 信 为
考试 官 这 些 考 官 对秦 桧 的意 图 心 领神 会 .他 们 想 借 此机 会 来 讨 好 秦桧 . 而可 以取得 高 官 厚 禄 从
奸 臣秦桧 . 由于在 绍 兴 议 和卖 国
有功 . 先后 把 持朝 政 十 九 年 之久 .
他 自立 门 户 .收揽 奸 佞 .排 除异 己 , 害忠 良 , 空宋高宗赵构 。 陷 架 独掌朝 纲 不但 如此 . 在绍 兴二 十 四年 ( 1 4年 的一 次科 举 考试 15 中 . 桧 还为 其 年龄 不 到 一 岁 ( 秦 只 有 九个 月 ) 的孙 子秦 埙 谋 夺 状元 。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唐朝作者 | 我方特邀学者宇文若尘唐玄宗天宝二年,发生了一桩匪夷所思的考试营私舞弊案。

当时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安禄山给唐玄宗打了个小报告,说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点问题,外面议论纷纷。

唐玄宗闻言当即下令,亲自接见被录取的考生,进行复试。

复试的结果让人目瞪口呆:新科状元,一位叫张奭的人,手持试纸,冷汗直流,最后居然连一个字都没填上,交了白卷。

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位交白卷的状元一个称呼,叫做“曳白”。

这个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刚刚将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的第二年,事件背后的黑幕是这样的: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兼领吏部尚书,即一边干总理的事情一边兼职官员选拔工作,因为忙不过来将官员选拔工作(即本次科举)交给两个手下去干。

这两个手下看到有个叫张倚的人近来特别得玄宗的青睐,刚好张倚的儿子张奭也参加了这次科举考试,为了巴结张倚,于是将他儿子张奭列为第一名。

结果出来,自然天下哗然,因为当时科举录取率奇低,整个大唐帝国的科举考生一万多人但只录取六十四人,淘汰率之高堪比如今的特种兵选拔,连我们的诗圣杜甫、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都曾有过落第的经历,名不见经传的张奭何德何能能得第一呢?但是不满归不满,却没有人有机会对唯一能够公正裁定此事的皇帝大人申述,因为当时满朝文武在李林甫的专权下噤若寒蝉,所谓的“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就是唐人在形容这种局面的。

但是这件事后来让安禄山知道了,当时正处心积虑希望取得玄宗信任的安胖子当即将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告知了唐玄宗,这才有了那次处理结果,揪出一个千古罕闻的“白卷状元”。

这个事件看似跟李林甫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事实上若不是李林甫长期以来压制言路堵塞圣听,他那两个手下无论如何也不敢作出如此明目张胆之事的。

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转折,李林甫可谓关键人物!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呆十九年,比唐玄宗时代的任何一位宰相都长。

在他登上宰相之位后,做的相当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处心积虑地防止人才被挖掘,以免对他的地位形成威胁。

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

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导语: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签当官,在当时称为掣签法,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吏部尚书孙丕扬创立。

过程是吏部进行选拔任用官员时,预先把地区、官位等信息写在竹签上,装入一个桶中。

之后,集合候任官员们,抓阄撞大运,抽签选出自己的任职地区及官位。

这样,管你是谁,全靠运气。

清王朝建立后,继续沿用此制度,外省官员分配任用,还是由吏部以掣签分配任命。

制定这个制度的人脑子进水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根据《明史》记载,孙丕扬长期担任刑部、吏部两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七十有八"仍"白首趋朝”,是正直的名臣。

孙丕扬任吏部尚书,他刚直公正,没人敢走他的后门。

不过,孙丕扬虽然公正秉直,但太监权倾朝野,最喜欢干涉官员任免,要害岗位几乎都被太监的人霸占了。

孙丕扬想打破僵局,就发明了掣签法。

他很无奈,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只好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

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堵住不少,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

在此之前,吏治已经极其腐败荒唐,权贵肆意安插心腹、卖官鬻爵、结党营私。

吏部官靠卖官发财,礼部官靠科举获利,百官早已心照不宣。

宦官王振权倾天下,操纵官吏选拔。

大名鼎鼎的名臣于谦就是被王振罗织罪名打入死牢,经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才得以活命。

严嵩,曾以"千辆资财,用以遗贵近",这才当上了内阁首辅。

掌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但同样也出现了不少科举舞弊案例。

以下是一些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以及他们的舞弊手法、制度漏洞和后续影响:1.代考:在唐朝,考生可以请人代考或替他人代考。

这种舞弊手法常见于有地位和财力的考生,他们通过贿赂官员和请枪手代考,来取得高分。

这种现象钻了科举制度对考生身份审核不严的漏洞。

2.泄露考题:有些考官为了谋取私利,会泄露考题给亲朋好友或其他考生。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中保密措施不完善的漏洞。

著名的案例有唐德宗时期的礼部侍郎郑注泄露进士科考题给李德裕等。

3.买官:有些考生通过贿赂官员,换取高分或提前得知录取结果。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对官员廉洁性检验不严的漏洞。

如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他就曾收受考生贿赂,泄露科举考题和录取名单。

4.裙带关系:有些考生依靠家族背景和人际关系,得以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势。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对考生背景调查不够严格的漏洞。

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他的儿子魏叔玉就因父辈关系而在科举中受益。

这些科举舞弊案例对后来产生了以下影响:1.降低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平性:舞弊现象使得有才学但家境贫寒的考生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而那些通过舞弊晋升的考生才能平庸,导致朝廷官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2.破坏了科举制度的权威性:科举舞弊使得民众对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朝廷的统治地位。

3.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了遏制舞弊现象,后来的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生身份验证、严惩舞弊行为等,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

4.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科举舞弊现象不仅发生在唐朝,还延续到后世各个朝代。

尽管历代朝廷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舞弊,但舞弊现象仍时有发生,对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促使后世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导语: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

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

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历史趣谈:奸相李林甫19年不倒秘密 帮皇帝娶儿媳

历史趣谈:奸相李林甫19年不倒秘密 帮皇帝娶儿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奸相李林甫19年不倒秘密帮皇帝娶儿媳导语:李林甫,唐朝宰相。

他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李林甫,唐朝宰相。

他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

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

”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复试,将名实相副者推荐给皇帝。

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没有一人合格。

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观李林甫的目的是误国利己,但达到其目的的奸术却是顺玄宗之意而逆行。

先是层层设关卡,民间有识之士无一能过关者,再以难题把应试者全部推出门外,最后竟以“野无遗贤”相贺。

投玄宗之所好,颂玄宗之德政。

奸相已从心理上俘获了玄宗。

李适之(唐朝宗室、宰相)性情直率粗疏。

李林甫曾对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出来可以使国家富强,皇上还不知道。

隔些日子,李适之向玄宗奏事谈到了华山金矿之事。

玄宗问李林甫,林甫回答说:“臣已知道很久了,但华山与陛下的本命年相关,是王气的所在地,不应该开采,所以不敢说。

”玄宗以为李林甫爱自己,轻视李适之考虑事情不成熟,对李适之说:“从今以后奏事,应该先和林甫商量,不要不稳生活常识分享。

科举考试有趣小故事

科举考试有趣小故事

科举考试有趣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关于科举考试的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错字秀才》
有个秀才识字不多,年年考科举都落榜,但他又不甘心。

于是,在又一次应试时,他特地买了一罐油漆,把考卷答完后,就在卷子的空白处用油漆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交了上去。

主考官阅卷时,看到那张卷子只有薄薄一层,反面却都是油漆,感到十分可笑,就在背面批了两个字:“油漆”。

放榜后,这位秀才又去看榜,发现自己居然高中了,便喜形于色,衣锦还乡。

落地秀才们见状,都感到十分诧异。

待大家凑近仔细一看,原来那秀才将考官批的“油漆”二字误认作了“第三”。

他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了“探花”。

故事二:《巧妙的回答》
有一次科举考试,考官出了一个非常刁钻的题目:“子不语怪力乱神”,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许多考生看到这个题目后,都感到无从下手。

然而,有一个聪明的考生却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写道:“怪力乱神,圣人所不语也。

然夫子亦尝语之矣,曰:‘敬鬼神而远之。

’夫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语敬鬼神而远之,何也?盖有不得已而言之者也。

如夫子之言‘予欲无言’,则亦不得已而言之者也。

夫子之言‘予欲无言’,盖有隐情焉。

何也?盖知言之无益也。


这位考生巧妙地利用了“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中的“不语”二字,将其解释为“不得已而言之”,从而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考官看后大为赞赏,给他打了高分。

这些科举考试的小故事不仅展示了考生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有趣的历史记载。

历史趣谈揭古代三宗著名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南北榜案”

历史趣谈揭古代三宗著名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南北榜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古代三宗著名科举舞弊案朱元璋“南北榜案”
导语:一朝题名天下知”,在古代通过寒窗苦读,一朝题名,跃龙门,入宦途,是无数士子的终生梦想。

由于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
一朝题名天下知”,在古代通过寒窗苦读,一朝题名,跃龙门,入宦途,是无数士子的终生梦想。

由于在科举考试中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荣华富贵,所以很多人用尽了各种手段去徇私舞弊,以求在科举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三宗著名的科举舞弊案吧!
朱元璋“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相当重视,亲自圈定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

经会试考核,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疑主考有地域歧视之嫌。

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调查组得出结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正,无任何问题。

但事后朱元璋作出了一个令舆论哗然的决定,将刘三吾等人定为“反贼”,并重新开出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科举冤案“南北榜案”。

此后,明朝科举不再“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南北榜”,按所处地域分别录取。

到明中期,该制度演变为“南榜、北榜、中榜”,并沿用至清朝。

该制度在明朝起到了普及文化、平衡南北政治关系等积极作用,却助长了官场中的“老乡政治”,地域亲疏间的拉帮结派渐成常态。

顺治“丁酉北闱科场案”
顺治十四年(1657)的乡试科场中,正考官曹本荣,副考官宋之绳,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或欲结权贵,或贪财纳贿,竟公然在考场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历史】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杜甫-被落榜-

【唐朝历史】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杜甫-被落榜-

【唐朝历史】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杜甫-被落榜-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

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

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

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李隆基竟然默认了这样的考试结果。

参加那次考试被受到愚弄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和元结。

在人类考试的历史上,零录取率的记录恐怕至今也没有谁能够打破的了。

零岁考生录取的记录(不满一岁的考生)。

一代奸臣秦桧先后把持朝政十九年之久,他自立门户,收揽奸佞,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架空宋高宗赵构,独掌朝纲,“由是中外大权尽归于桧,非桧亲党及昏庸谀佞者,则不得仕宦,忠正之士,多避山林间。

历史趣谈: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 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

历史趣谈: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 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盘点古代著名的“落榜生”张居正曾经乡试落榜导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

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场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乡试在湖北武昌举行,主持考试的是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璘。

顾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聪慧,21岁就中了进士,与同乡的陈沂、王韦并称“金陵三俊”,历史上说他“有知人鉴”,就是善于识人。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考生就特别受他的关照,不过这次,他关照的方法不是提拔奖掖,而是让他“落榜”。

这个考生叫张居正,参加“高考”时年仅13岁,人称“江陵才子”。

顾璘在此之前就认识了张居正,第一次见面时就对他不凡的谈吐感到惊讶,以致“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也就是放下了巡抚和长辈的双重架子,与张居正结为“忘年交”。

后来他又专门请张居正到家里作客,而且拿成人的礼节来对待。

他还把自己的儿子叫出来,指着张居正说:“这位就是荆州张秀才,以后他当了中枢大要,你可以去见他,他一定会顾念到你是老朋友的儿子的。

”果然,张居正虽然是考生中年龄最小的,但考卷却答得相当漂亮。

然而正当考官准备将他录取时,却被顾璘阻止了。

原来张居正在考试之前曾写了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他把自己比为凤毛麟角,要就此直上青云。

这一方面展现了一种自信与抱负,另一方面也透露着那么一点自负和高傲。

这应该是才子们的通病,因为沾染了才气,难免眼光就高了,气也浮了,古代许多神童的折戟沉沙,也都缘于此。

顾璘把朝廷派来监督招生工作的赵御史请来,对他说:“张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将来一定会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但是13岁就让他中举,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史无前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牛的一次公务员招录

历史趣谈史无前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牛的一次公务员招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史无前例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牛的一次公务员招录
导语:如今招考公务员已成为一种国考现象,据悉,今年的考生比去年减少一万,江苏国考录取率为88:1,比以往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考生
如今招考公务员已成为一种国考现象,据悉,今年的考生比去年减少一万,江苏国考录取率为88:1,比以往有所提高,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考生成为公务员,这对莘莘学子来说真是莫大的欣慰。

然而也有不少人为了仕途铤而走险,用尽各种方法为己谋利,这不禁让我想起唐代一个考生的故事。

唐文宗时,朝廷开考,当时的考试要经过乡试、省试然后是殿试,困难程度不亚于当下,省试时高锴任主考官,发第一榜时也刷掉了不少人,当时有个叫裴思谦的人要求被录取为状元,当即遭到高锴严词谴责并严厉拒绝,命令衙役将他轰了出去,没想到裴思谦临出门时回过头来厉声说到,明年我非要头名状元不可。

第二年科考,高锴召开会议特意告诫属下,朝廷有规矩,任何人的条子都不能收,任何人的贿赂都不能接受。

这时裴思谦冒充朝廷官员带着权奸仇士良的帖子说,仇大人有信,要录取裴思谦为头名状元。

高锴接过条子说,头名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满足仇大人的要求。

裴思谦说,卑职奉军容使(仇士良)之命,如果不是裴秀才为头榜,就不要发榜。

高锴沉思良久说,如此我想见见这位裴秀才。

裴思谦说,我就是。

高锴迫于权势压力只得录取裴思谦为头名状元。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封建科考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任何人一旦与权势挂上钩,那么他就会“前途无量”。

如今公务员考试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仅要笔试,还要经过面试、审查等多种关口,相信那些想利用走捷径达到仕途发达的
生活常识分享。

口蜜腹剑李林甫_历史故事

口蜜腹剑李林甫_历史故事

口蜜腹剑李林甫导读: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最长的宰相。

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

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那么为国事操心。

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来。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

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

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

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

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

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

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李林甫把张九龄恨得咬牙切齿。

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点办法。

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

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

张九龄还是不同意。

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作主吗!”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因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

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

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郑 仲熊 、 部郎 中权太 常 、 吏 少卿沈
虚 中 、 御史董德元 、 监察 张士襄等
人 为考官 。这 些考官对 秦桧 的意 图心 领神会 ,他们想借此 机会来 讨好秦桧 , 而取得高官厚禄 。于 从 是, 他们就 串通作弊 , 准备 录取秦 埙为状元 。后经人揭发 , 秦埙没有
今仍然是人们茶余饭后 的谈资 。
文 明史上一 次前无古人 、后无来
生 活

者 的耻辱考试 。 ◆ 零 岁考 生 被 录 取 的纪 录


人 生
( 不满 一岁的考 生 )

大 智 慧
代奸 臣秦 桧 ,由于在绍兴
议 和 中卖 国“ 功 ” 先后 把 持朝 有 , 政 十九年之久 , 自立 门户 , 他 收揽 奸 佞 , 除异 己 , 排 陷害 忠 良 , 架空
宋 高宗赵构 ,独 掌朝纲 ,由是 中 “ 外 大权 尽归 于桧 ,非桧 亲党及 昏
庸谀佞 者 ,则不 得仕宦 ;忠正之 土, 多避山林间” 。不但如此 , 在绍
兴二 十四年( 4年 ) 15 1 的一次科举
考试 中 ,秦桧 还为其年 龄不到一
岁( 只有 九个月 ) 的孙 子秦埙谋夺 就 曾经 很得意地 看着鱼 贯而人 的
社 会 俊 彦 说 : 天下 英 雄 尽 入 吾 “
官 的是李林 甫 , 是 当朝 宰相 , 他 却 是个嫉 贤妒能 的小人 ,对朝 中百 官才能 和功业在 自己之上而 受到 玄宗宠信或 者官位 要超 过 自己的 人 ,都要想 方设法 除去 ,像 张九 龄 、 挺 之 、 知 章 、 邕 、 适 严 贺 李 李 之 、房绾 等一大批杰 出人物都受 到 了他 的迫 害甚至 暗杀 。他尤其 嫉恨 因文学 才能而得 到封赏进 官

历史趣谈:唐宣宗竟是个高考狂 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历史趣谈:唐宣宗竟是个高考狂 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宣宗竟是个高考狂常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导语: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

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出身寒族的读书人获取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

由于每年科举录取的名额有限,能幸运地冲过科举考试独木桥的举子,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古人对科举中第者推重艳羡至极。

《唐摭言》就这样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哪怕已经做了宰相高官,如果不是通过“高考”途径选拔上来的,心里终究感到缺憾;即使连年高考连年落第,直到老死,心中也无遗憾,足见古人对高考的痴狂程度。

古代皇帝是世袭制,不用那么辛苦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可以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

不过,唐代有位皇帝竟以此为憾,他就是唐宣宗。

为了满足自己的高考欲,他竟然在皇宫中的柱子上题写“乡贡进士李道龙”,又在殿柱上自题:“乡贡进士李某。

”不能参加高考,唐宣宗只能自诩为进士,以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第者非常羡慕,《唐语林》卷四云:“宣宗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

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

”身为皇帝,在朝堂上商讨国家大事时,唐宣宗经常会问询官员是否考中进士。

如果是肯定回答,就替人家高兴;相反,就连连叹息,以示惋惜和同情。

唐宣宗还经常出宫微服私访,与举子交际,遇到文采出众的考生,就将其姓名告诉给考官,交代主考官让其进士及第。

唐代孙棨的《北里志序》就说,唐宣宗“往往微服长安中,逢举子则狎而与之语。

时以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古代考试也不公平 15次没考上就可录取

历史趣闻古代考试也不公平 15次没考上就可录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考试也不公平 15次没考上就可录取导语: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被录取后,对应身份是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录取比例比现代高考低很多,而且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都不一样。

唐代的录取比例相对偏低。

据《通典·选举三》,唐代“贡士之法,多循隋制。

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

”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户以上,以每户平均5口人来说,至少有15万人,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

到唐高宗时,录取比例开始上升。

特别是在武则天当政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多,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

据《朝野佥载》:“乾封(唐高宗年号)以前选人,每年不越数千;垂拱(武则天年号)以后,每岁常至五万。

”曾任洋州刺史的唐代经学家赵匡在其《举选议》中称,尚书省考试录取,“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录取率大概是5%。

虽然此录取率比唐初增加许多,但因考生越来越多,录取率仍较低。

所以出现了《通典·选举五》所说的情况:“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唐朝科举各科的录取比例并不一样。

据《文献通考·选举二》:“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

”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在1%至2%左右;明经科录取率较高,比进士科多了10%。

进士科录取名额每次仅30人左右,故唐人李山甫诗中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

”唐代进士录取要求严苛,宁缺毋滥。

据《新唐书·选举志上》,唐文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导语: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

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

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

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

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