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 导学案 《手拉手》

合集下载

3.6手拉手(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6手拉手(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3.6手拉手(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2.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 探索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3. 小组合作,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4. 全班交流,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全班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5.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六、课后拓展1.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 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通过课后拓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四则运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合作,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1.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计量等,理解小数乘整数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2.教学难点
-不确定事件的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如摸球游戏中摸到红球或蓝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例如:解释为什么每次摸球的结果可能不同,帮助学生理解随机性的本质。
-概率计算的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如何从实际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例如:解释如何从摸球实验中得出概率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手拉手》这一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合作例子,他们能够很快地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概念。在讲授理论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持有一定的疑问,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这部分确实是本章的难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手动脑,积极投入到探索可能性与确定性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可能性与确定性的基本概念。可能性是指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确定性则是指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这些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手拉手”游戏,展示可能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7页的手拉手。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让他们手拉手,然后问其他学生:“他们两个人的手拉手,一共有几只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手拉手的方法。

2. 讲解手拉手的方法:通过挂图和卡片,讲解手拉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手拉手是一种合作的方式,通过手拉手,我们可以一起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有12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手拉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有15个小朋友,每两个人手拉手,一共可以拉多少次手?”5.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手拉手的方法,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如:“每个小组手拉手,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手拉手的方法+ 1 + 1 = 21 1 = 0七、作业设计1. 请用笔和纸,画出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2. 请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个手拉手的小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理解了手拉手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估,了解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手拉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手拉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这一章节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换和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共有5个小节,分别为:平移与旋转、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组合与分解、生活中的图形。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等方面,学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图形的变换和组合。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等基本图形变换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等基本图形变换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理解图形的变换方法。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讲解和演示。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翻转手机、旋转门等,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变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平移、旋转、轴对称、折叠与展开等基本图形变换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利用教具进行图形变换,引导学生总结变换规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6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6手拉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六章《手拉手》。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图形的对称性,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图形的对称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手拉手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性,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发现和创造出图形的对称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对称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心形等,请大家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新课导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对称的概念,并解释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3. 课堂演示:我通过剪切和折叠的方式,展示了如何将一个普通图形变成对称的图形。

学生们都非常好奇和兴奋,纷纷想要尝试一下。

4. 实践活动: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张对称图形卡片和一些剪刀、彩纸、胶水等工具。

学生们需要通过剪切、折叠和粘贴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对称图形。

5.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对称图形后,我邀请他们来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学生们都非常自豪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几个对称图形,并标注了它们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

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加深对对称性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并画下来,下节课和大家分享。

答案:略2. 请学生们利用纸张和剪刀,创作一个对称图形,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对称性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创造出对称图形。

同时,学生们在团队合作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能设计一个由这些图形组成的有趣图案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设计图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和运用这些图形。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不过,我注意到在解释难点时,可能需要更多直观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动画或实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环节。他们小组合作,动手拼图,表现出很高的参与度。但是,我也观察到一些学生在拼组图形时遇到了困难,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拼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周围的图形?”(如建筑物的形状、家具的轮廓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面图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手拉手》这一章节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基本的掌握。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识别这些图形,并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分享自己的发现。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了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内角和为180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手拉手”游戏,让学生推理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3.培养学生的图形构造和创新能力,学会画三角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图形构造技巧;
4.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三角形形状的结构?”(如自行车架、晾衣架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教学难点
(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并理解。
难点突破: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建筑物的支撑结构等,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在稳定结构中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推理:学生可能难以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 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  手拉手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 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手拉手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 手拉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3. 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手拉手活动的实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计一个手拉手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涵盖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活动中,学生互相交流、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4. 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手拉手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3.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活动的创意、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

4. 测试:定期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不够深入。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图形变换。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手拉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97页的“手拉手”一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合作的意义,学会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能够主动去寻求合作。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并能够利用这种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圈,然后用手拉住旁边同学的手,形成一个手拉手的小圈。

让学生们感受一下通过手拉手的方式进行合作的感觉。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下“合作”两个字,然后解释合作的意义,即通过与他人一起工作,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但是一个人,如果多人一起合作,就可以更容易地完成这个任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们分组,每组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手拉手”三个字,下面写上“合作”两个字,然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手拉手的小人图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回家后,找一些家人或朋友,用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一个小圈,然后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下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合作完成的一个任务,并简单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合作的。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思考一下,除了手拉手的方式,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进行合作,比如说可以用手牵手、肩并肩等方式进行合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主动寻求合作是一个重点。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手拉手》(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我要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次思维的冒险。

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手拉手》。

”一、教学内容我所教授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手拉手》。

我们将通过这个章节,了解和掌握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能够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手拉手教具,以及孩子们需要的学具。

五、教学过程我向孩子们展示了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理解这个原理。

然后,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动手实践,独立完成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巡回指导,解答他们的问题。

我挑选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进行了讲评,表扬了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将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和实际应用清晰地展示给了孩子们。

七、作业设计我布置了一道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题目,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里动手实践,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题目是:请用你的双手,模拟出手拉手动作,然后用笔在纸上画出这个动作的图形。

答案是:孩子们能够正确地画出手拉手动作的图形,说明他们已经理解和掌握了这个动作的数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孩子们在手拉手动作的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于手拉手动作的数学原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我计划在下一堂课中,对这个原理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引导。

同时,我也想拓展一下课堂内容,让孩子们能够把手拉手动作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3.6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6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6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这次教学中,我将使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教授第3.6节“手拉手”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将从教材的第55页开始,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之前学过的“位置”相关知识,包括左右、上下、前后等位置的表示方法。

然后,我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手拉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相对位置的基础上,我还会教授他们如何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左右、上下、前后等位置的表示方法,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能够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能够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则是学生对相对位置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我准备了苹果和橙子两种水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相对位置。

同时,我还会使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图形的相对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位置的表示方法:左右、上下、前后2. 相对位置的概念3. 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语言描述你书桌上的文具的相对位置。

2. 请尝试用图形表示你书桌上的文具的相对位置。

答案:1. 我的文具盒在桌子的左边,铅笔在文具盒的上面,橡皮在铅笔的下面。

2.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对位置的概念,并能够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

如果学生掌握得不好,我会考虑再次教学,直到学生完全理解。

同时,我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家里尝试用图形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至关重要,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注意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手拉手》北师大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估算技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手拉手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实际测量并计算小组内成员手拉手的总长度。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手拉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人手拉手长度的情况?”(例如,学校运动会上的集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运算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希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反应来看,这种方法确实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对“手拉手”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乘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明显。
-乘法的估算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近似计算来估算乘法结果,以便快速验证计算的正确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手拉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手拉手
6手拉手
项目
内容
1.3.9×15+6.1×15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
2.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钱?(练习本:2.8元/本铅笔盒:6.1元/个)
分析与解答:(1)我们可以先求出3本练习本多少钱,列式为(),再求出3个铅笔盒多少钱,列式为(),最后求出一共要花多少钱,列成一个综合算式为()。
5.回收1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如果每人回收1.5千克废纸,全班40人回收的废纸可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
温馨Βιβλιοθήκη 提示知识准备:整数运算中的简便算法。
参考答案:
1.(3.9+6.1)×15=150
2.(1)2.8×36.1×32.8×3+6.1×3(2)2.8+6.1=8.98.9×3(2.8+6.1)×3
(2)可以先求出1名同学要花多少钱,列式计算为(),再求出3名同学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为()。列成一个综合算式为()。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整数乘法的()律、()律和()律在小数乘法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4.计算下面各题。
2.6+1.4×32.5×0.6-1.8×0.5
(8+0.8)×1.252.5×2.8×4
3.交换结合分配
4.6.80.61128
5.1.5×40×0.8=48(千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第49页,主要内容是“小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能用小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小数乘法、小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他们关心、帮助别人的品德,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取,理解新知。

教学准备:纸卡。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创设一个位希望小学的同学提供帮助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情境,再算算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说图中的情景,发现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并解答。

激发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引导汇报做题的方法。

方法一:12.8×3=38.4(元)7.2×3=21.6(元)38.4+21.6=60(元)方法二:(12.8+7.2)×3=20×3=60(元)方法三:12.8×3+7.2×3=38.4+21.6=60(元)(3)教师引导说运算顺序,说明其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手拉手》这一章节的教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手拉手》中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教材第85页至第页的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而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和应用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我利用PPT课件和黑板,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逻辑。

3. 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这个实例的设计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后续的讲解和练习打下基础。

在导入环节,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意识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3.7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7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7手拉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3.7手拉手(四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3.7手拉手。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在第三单元《认识分数》中,我们会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手拉手的方式来平均分配物品。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的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理解分数的来源。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的方法。

难点: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卡片、实物道具学具:分数卡片、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些糖果,请他们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给每个组员。

2. 讲解分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我会讲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分数是如何表示物品的分配的。

3. 例题讲解:我会出一道例题,比如:如果有12个糖果,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个糖果?让学生通过手拉手的方式,理解分数的来源。

4. 随堂练习:我会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手拉手分配方法的掌握情况。

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用手拉手的方式,分配家里的一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概念:| 12 || 4 |分数的意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父母一起用手拉手的方式,分配家里的一些物品,并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平均分配物品。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不是很清楚如何运用分数,这是我在下次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拓展延伸: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运算,比如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三章“手拉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能够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白板、 markers、计算器、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双手,然后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用手拉手可以创造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手拉手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我会通过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们明白计算的步骤和规则。

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解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们在练习本上进行随堂练习。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4. 应用:在学生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后,我会给他们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们相互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23 × 45 =56 × 78 =34 × 21 =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价格为28元的书,他还剩下多少钱?妈妈买了45元的菜,她给了售货员50元,她应该找回多少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手拉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6《手拉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相等”的概念,能够说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和相同的概念。

2.能够使用平衡法进行数学运算。

3.能够用竖式计算两个三位数的和。

二、教学重点难点1.表述清楚相等与相同的概念。

2.能够使用平衡法进行数学运算。

3.能够根据题意理解如何使用竖式计算两个三位数的和。

三、课前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31-322.工具:–计算器–竖版计算纸四、教学步骤及内容4.1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31-32。

2.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相等?什么是相同?他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些概念的理解有何实际应用?3.让学生思考:平衡法是什么?平衡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平衡法的应用场景有哪些?4.让学生思考:竖式计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竖式计算的优势有哪些?竖式计算的应用场景有哪些?4.2 听课和讲解1.介绍相等和相同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相等指数值相同,表示一样多的意思。

比如说:我手上有两支笔,你也手上有两支笔,这个“2”是相等的,表示一样多的意思。

–相同指形态完全一样,表示两者一模一样。

比如说:我的左手和你的右手一模一样,就是相同的。

2.介绍平衡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平衡法是一种基于物品数量相等的数学计算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两边相等,合左移右,合右移左”。

–例如,我们要计算:32 + 13,我们可以把13中的10拆开为3+7,再把32中的3和7结合起来得到40,最后再加上剩下的10和3即可得到答案45。

–平衡法的应用场景很多,如数字的加减乘除、等式的列立等等。

3.介绍用竖式计算两个三位数的和的方法–竖式计算两个三位数的和,也是一种基于物品数量相等的数学计算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从右往左依次对齐,先计算个位数,再计算十位数,最后计算百位数。

–例如,我们要计算:264 + 157,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计算:4 + 7 = 11(个位相加)1进位,6 + 5 + 1 = 12(十位相加)1进位,2 + 1 + 1 = 4(百位相加)因此,264 + 157 = 421。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5手拉手丨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5手拉手丨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3.5手拉手一、导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手拉手问题的含义,并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导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手拉手问题的含义,掌握解决手拉手问题的方法。

2. 难点: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手拉手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手拉手问题?手拉手问题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手拉手问题的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究解决手拉手问题的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升学生对手拉手问题的认识。

四、导学反思1. 本节课学生是否能理解手拉手问题的含义?2. 学生是否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是否积极参与、共同探究?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手拉手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手拉手问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

注:本导学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因为这是学生掌握手拉手问题解决方法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手拉手问题的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手拉手问题,如:“有4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每两个人之间有多少个手拉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手拉手问题实际上就是间隔问题。

学生需要理解,手拉手问题中的“手拉手”是指相邻两个物体之间的连接,而“间隔”是指相邻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隙。

(2)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究解决手拉手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从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请你估一估,再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哪个是分步算式?哪个是综合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与同伴讨论、交流。)
(2)通过以上努力,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在小组内分享你的收获。)
当堂检测
勇闯第二关: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预习第48页的内容。
勇闯第一关:检测你们的计算能力吧。
1 . 125×8 4×25 3 .6+6 .4
1 .25×8 0 .4×2 .5
2 .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一试。
25×19×4 128×3+72×3
你觉得刚才的闯关顺利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震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支援四川灾后重建,今年的“5•12”纪念日,我们同学将开展一次帮助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请看我们学校的爱心计划:“我们将赠给希望小学每人一套12 .8元的文具和一本7 .2元的《数学家的故事》。”
1、填空。
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没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
2、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请你改正过来。
(1)6.9×11. 6+8 .4 ( 2) 13.8×2. 92 .8
= 6.9×20 =13.8×0.1
= 138 =1.38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6.2×1.08+1.08×3.8(2)0.4×0.08×2.5
(3) 0.25×3.2×1.25 (4) 3.33×9.9+3.33
机智闯过第三关:
4、拓展训练。
100千克的海水含盐3千克,1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千克? 10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千克?1000千克呢?
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老师评价:
《手拉手》导学案(学习活动单)
执教: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法导航
学习内容:课本第48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1、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便运算。.
2、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