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人物列表

合集下载

二十四史人物故事集锦(之二)

二十四史人物故事集锦(之二)

二十四史人物故事集锦(之二)曾叔卿不存欺诈之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有个族兄,名叫曾叔卿,建昌南丰人,进士出身,曾官著作佐郎,为人廉洁耿直,不是应该拿的东西,分毫不取。

有一次,他买一批江西陶器,准备运到北方去卖,因北方情况有变,这笔生意没有做成,陶器就压在手里了。

有个人看中了这批陶器,找到曾叔卿,三言两语谈好价钱,就把陶器买了。

付过钱后,曾叔卿突然问道:“你准备到哪里去卖呢?”那人回答:“打算运到北方去。

”叔卿听了有些吃惊:“现在去北方不行,听说最近灾荒严重,人们饭都没得吃,哪儿有钱买陶器呢,货卖不出去的。

”那人看着叔卿发愣,叔卿看出了对方的心思,又说:“如果不把这情况说出来,就会耽误你的大事。

”那人改变了主意,但是又想不好把陶器运到哪里去卖,便向叔卿把货款要回来。

大概是因为有点不好意思的缘故,收了钱扭头便走,叔卿却很坦然。

阳城善待佣人唐代北平有个叫阳城的人,自幼家贫,买不起书读,在集贤院书吏的帮助下,读尽院中藏书。

中进士后隐居山中,唐德宗召之为谏议大夫。

有一年冬天,阳城家里没有米了,派一个佣人出去买米。

这个佣人买米回来时,路过酒馆,里面传出浓郁的酒香,这个佣人顿时犯了酒瘾,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就着豆腐干一类的下酒菜,一连喝了好几碗。

要付钱的时候才想起身上的钱都买了米,这个酒馆又概不赊欠,只好把米抵了酒钱。

佣人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酒喝得太多,醉倒在路上。

阳城在家等急了,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同他的弟弟一起去找这位买米的佣人,却发现他醉卧街头,兄弟俩只好把他背回家。

佣人酒醒了,明白了自己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一边自责,一边忐忑不安地等主人发落。

阳城却轻描淡写地说:“天气寒冷,喝这点酒没有什么,不必再责备自己。

”吕蒙正轶事吕蒙正是北宋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进士。

雍熙间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淳化四年,二度入相。

真宗即位,进左仆射,至三度入相。

景德二年辞官,为人宽厚正直,善于发现和推荐人才。

吕蒙正被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时,第一次走进朝堂,有人指着他说:“这个家伙也能当参知政事吗?”吕蒙正像是没有听见的样子从这个人面前走过去。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篇一: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篇二: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1 史记西汉·司马迁2 汉书东汉·班固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4 三国志西晋·陈寿5 晋书唐·房玄龄等6 宋书南朝梁·沈约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8 梁书唐·姚思廉9 陈书唐·姚思廉10 魏书北齐·魏收11 北齐书唐·李百药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13 隋书唐·魏征等14 南史唐·李延寿15 北史唐·李延寿16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17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20 宋史元·脱脱等21 辽史元·脱脱等22 金史元·脱脱等23 元史明·宋濂等 24 明史清·张廷玉等亡的转折点。

篇三:尔雅2016二十四史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纪传体”中的体裁形式?(D)A、本纪B、传C、书D、志2.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B、断代史C、纪传体D、国别体3.以下哪一部书不属于“春秋三传”?(D)A、B、C、D、4.(B)评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周恩来B、鲁迅C、毛泽东D、郭沫若5.是中国二十四史第一部史书。

(√)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

注:出自司马谈与友人书信中。

7.古地名“会稽”即是今天的浙江(A)。

A、绍兴市B、上海市C、吴兴市D、南通市8.以下哪部书主要讲了自然阴阳变化和世事变迁?(C)A、B、C、D、9.是司马谈所著。

(√)10.司马迁的父亲是(D)。

A、司马懿B、司马光C、司马炎D、司马谈11.以下哪部书不是孔子所编订的?(C)A、B、C、(×)D、12.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C)A、B、C、D、13.中提出了“且夫孝,始于事君,中于立身,终于事亲”的论点。

二十四史(经典原创)

二十四史(经典原创)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
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
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我
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古籍流传世间已久,在岁月的侵蚀下,残破、墨迹不清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这就需要修校,用心地把 不清楚的字迹描清楚,专业人士称为描润,但这只是校勘古籍最初步的工作。它还需要用不同的版本对 照甄别,断其是非。
张元济就是这样亲历亲为地对每一册古书,做着初修、精修、复校、总校的工作。他终日伏案,每天 的工作量是100页,每一页都校勘到准确无误为止。直到今天,看过张元济校勘影印件的人,都叹为观 止。

二十四史:见证民族兴衰更替,记载人类文明篇章

二十四史:见证民族兴衰更替,记载人类文明篇章

二十四史:见证民族兴衰更替,记载人类文明篇章简介•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所颁定的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

•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

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发展•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

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

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

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二十四史”是指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

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

”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

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

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指旧时称为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编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成书时间及顺序1 史记西汉·司马迁130 前93年,第一2 汉书东汉·班固100 83年,第二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 445年,第四4 三国志西晋·陈寿65 289年,第三5 晋书唐·房玄龄等130 648年,第十三6 宋书南朝梁·沈约100 488年,第五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 514年,第六8 梁书唐·姚思廉56 636年,并列第八9 陈书唐·姚思廉36 636年,并列第八10 魏书北朝北齐·魏收114 554年,第七11 北齐书唐·李百药50 636年,并列第八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 636年,并列第八13 隋书唐·魏徵等85 636年,并列第八14 南史唐·李延寿80 659年,并列第十四15 北史唐·李延寿100 659年,并列第十四16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 945年,第十六17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 1060年,第十八18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974年,第十七19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 1072年,第十九20 宋史元·脱脱等496 1345年,第二十二21 辽史元·脱脱等116 1344年,并列第二十22 金史元·脱脱等135 1344年,并列第二十23 元史明·宋濂、王袆等210 1370年,第二十三24 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332 1739年,第二十四共计3213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二十四史一览表

二十四史一览表
後晉
劉煦等
200
20
30
150
官修
新唐書
北宋
歐陽修、
宋祁等
225
10
50
15
150
私撰
舊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
150
61
12
77
官修
新五代史
北宋
歐陽修
74
12
世家年譜(1)
10
45
四夷附錄(3)、考(3)
私撰
宋史

脫脫等
496
47
162
32
255
官修
遼史

脫脫等
116
30
32
8
45
國語解(1)
官修
金史

脫脫等
135
19
39
4
73
官修
元史

宋濂等
210
47
58
8
97
官修
明史

張廷玉等
332
24
75
13
220
官修
二十四史概況表
史書
修撰人
總卷數
分卷情況
修撰形式
朝代
姓名
本紀
書志

世家
列傳
其他史記西漢来自司馬遷13012
8
10
30
70
私撰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12
10
8
70
奉敕私撰
後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10
30
80
私撰
三國志
西晉

了解24史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趣闻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历史趣闻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

什么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录了哪些历史导语: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

唐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

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到北宋,又加入《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十三部书,合称“十七史”。

明代又增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

《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

”遂有“正史”之说。

“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

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

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故事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二十四部正史,它们记录了
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这些史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
有悲壮的英雄传奇,也有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其中的精彩故事吧。

《史记》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就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在三
国时期,曹操派关羽去救援白马将军公孙瓒,关羽不顾重重关卡,
斩杀了六名曹军将领,成功救出了公孙瓒。

这个故事展现了关羽的
忠义之心,也展现了他的武艺和勇气。

《资治通鉴》中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在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唐朝更加繁荣昌盛。

他还亲自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他的治理下,社会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都是他睿智和英明的表现。

《明史》中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

他用和平的方
式进行交流,展现了中国的文明和友好。

他的壮丽船队和丰富的礼
物也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明。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品质,让历史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的未来。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 《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4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6《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7《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十四史》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十四史》是二十四部历史书合起来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本纪”中记载了各朝重要的经济措施、人口资料,而各史中的“食货志”专记各朝田地、农桑、赋税、贸易、市舶、盐茶法等,《元史‧食货志》中还有“钞法”、“海运”等,可谓包括了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

许多正史中还对社会经济的整体现象描述得十分生动,如《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初年由于长期休养生息,社会出现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少数民族历史,开创了《二十四史》各史重视民族历史的先例。

魏晋以来,周边各民族逐渐壮大,内聚力增强,各族列传不断增加,而进入中原建立王朝的各个民族,更有专史列入《二十四史》,如《魏书》、《北齐书》、《周书》、《辽史》、《金史》、《元史》,至《清史稿》更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一个朝代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各个王朝民族的民族史。

《二十四史》也是一部记载中外关系不断扩大的史书。

《后汉书‧地理志》中还记载中国往印度的交通路线。

以后的各朝正史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进一步扩大,新旧《唐书》中留下许多西域人在长安居留、任官的史料,《宋史‧外国传》中更有许多大食(阿拉伯)等国的人在中国乐而不返的记载。

元代中外交通大大畅通,许多外国人进入中原正式入籍。

明清两朝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澳门开埠后,西欧商人、军人、传教士等大批来华,《明史》中就有佛朗机、西班牙、英吉利等传。

二十四史第一部

二十四史第一部

二十四史第一部《二十四史第一部》一、引言《二十四史第一部》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第一部作品,是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明朝共两千余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从《二十四史第一部》的编纂历史、内容概述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二十四史第一部》的编纂历史《二十四史第一部》的编纂始于前汉,结束于东汉,耗时约二十多年。

由于该史书编写的领域涉及到夏、商、西周等早期封建朝代的历史,因此在编纂过程中,历经了许多困难和曲折。

早期的编纂过程,有杂乱无章的情况。

直到西汉武帝时期,他将有关的史书整理成《太史公掌故》一书,并与历史学家班固一起编纂《汉书》,形成了以史官掌故为主要内容的编纂体系。

此后,后世纂修史书都遵循了这个体系,最终形成了《二十四史第一部》。

三、《二十四史第一部》的内容概述《二十四史第一部》的内容包括夏、商、西周、东周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主要记录了这些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

例如,《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而《史记》则书写了早期封建朝代的历史。

此外,《二十四史第一部》还包括了一些与史书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帝王世系表、官制表、地理图等,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四、《二十四史第一部》对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二十四史第一部》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二十四史第一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这些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史实和古代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二十四史第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些史书编纂的过程,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成熟。

在编纂过程中,历史学家们通过整理、校对、注释等方式,对历史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历史学研究方法。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查检《二十四史》纪、传人名工具书。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二十四史之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撰述动机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二十四史扫盲篇

二十四史扫盲篇

二十四史扫盲篇二十四史,又称正史,专指记载历代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以下就二十四史的名称和注本给大家作一简要的介绍。

1、司马迁:<史记>,西汉注意1:<史记>从传说的五帝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汉武帝,包含夏商周秦汉数代;又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例,故称纪传体。

因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注意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来改称<太史公记>,遂简称为<史记>。

以故,司马迁又被成为太史公、史迁。

美国有位学者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取为"史景迁",就是景仰司马迁之意。

注意3:对<史记>注释的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引>,俗称"三家注"。

其中司马贞鉴于<史记>从五帝时期写起遂补了<三皇本纪>,三皇五帝的古史观就为后人误信,直到顾颉刚发起古史辨才把它戳破。

注意4:除"三家注"外,日本人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集注释之大成,后水泽利忠在此基础上作了校补。

随着先秦简帛的出土,陈直又利用考古资料作成<史记新证>,为近年来注解的最高成就。

2、班固:<汉书>,东汉注意1:<汉书>写西汉一代,故称断代史。

在西汉之前的秦朝历史虽然<史记>中写了,但是没有断代的秦史。

为了弥补秦代没有断代史的遗憾,近代学者马非百用其毕生之力作<秦集史>,惜其未成。

注意2:<史记>和<汉书>分别创造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体例。

此后正史,凡是断代史书皆名"某书",通史则称"某史"。

注意3:由于<史记>写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写西汉一代,故而两书在西汉前期的部分重合。

班固对重合部分增了史料、删改文字。

对此,后世史家褒贬不一,郑樵骂班固是猪,刘知几则说司马迁自乱体例。

注意4:对<汉书>的注,有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把各家的说法罗列一块,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

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颜之推就是写<颜氏家训>那个人。

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则是集注释之大成。

其后杨树达作<汉书窥管>,陈直用考古资料作<汉书新证>都是重要必读的参考书。

《二十四史》 一览表

《二十四史》 一览表

《二十四史》一览表
三皇春



秦汉
2.《汉书》
东汉·班

三国晋
(10-12)14. 《北史》唐·李延寿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
魏齐周
五帝西汉宋齐梁陈
东汉 6. 《宋书》
梁·沈约
7.《南齐书》
梁··萧子显
8.《梁书》
唐·姚思廉
9.《陈书》
唐·姚思廉
1.《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
体通史)3.《后汉书》
南朝·范晔
4.《三国志》
西晋·陈寿
5.《晋书》
唐·房玄龄
15. 《隋书》
唐·魏徵
(6-9)13. 《南史》唐·李延寿
唐后粱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五代)

21.《辽史》
元·脱脱
元明
补充:二十五史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

16.《旧唐书》后晋·刘昫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南唐等十国
20.《宋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25.《清史稿》
(赵尔巽)
第1 页共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章
熊遂
柯相
强鸠夷
余桥疑吾
柯卢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处

颇高
句卑
去齐
寿梦
诸樊
季札
余祭
余眛
吴王僚
阖庐
夫差
[编辑] 齐国
参见齐国君主关于姜齐国君的部分
[编辑] 鲁国
周公旦
其余鲁国君主请参见鲁国君主列表
[编辑] 燕国
魏桓子魏驹
关于魏国君主请参见魏国君主列表
[编辑] 韩国
韩武子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平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
韩武子韩启章
关于韩国君主请参见韩国君主列表
[编辑] 田齐
陈完
田稚孟夷
田湣孟庄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燕王姬哙
燕昭王姬职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姬喜
[编辑] 管、蔡
管叔鲜
关于蔡国君主请参见蔡国君主列表
[编辑] 曹国
请参见曹国君主列表
[编辑] 陈国
请参见陈国君主列表
[编辑] 杞国
请参见杞国君主列表
[编辑] 卫国
请参见卫国君主列表
[编辑] 宋国
2.22 楚元王
2.23 荆燕
2.24 齐悼惠王
2.25 萧相国
2.26 曹相国
2.27 留侯
2.28 陈丞相
2.29 绛侯周勃
2.30 梁孝王
2.31 五宗
2.32 三王
3 列传
3.1 仲尼弟子
3.2 刺客
3.3 循吏
3.4 儒林
3.5 酷吏
玄嚣
昌意
昌仆: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穷蝉: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蟜极: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庆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常宜:帝喾娶娵訾氏女,生挚。
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3.6 游侠
3.7 佞幸
3.8 滑稽
3.9 日者
3.10 货殖
4 其他
5 参见
[编辑] 本纪
[编辑] 五帝
黄帝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颛顼 :黄帝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成汤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帝辛
[编辑]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胶西王刘卬
胶东王刘雄渠
齐孝王刘将闾
齐厉王刘次景
[编辑] 萧相国
文终侯萧何
[编辑] 曹相国
平阳懿侯曹参
平阳静侯曹窋
[编辑] 留侯
留文成侯张良
[编辑] 陈丞相
献侯陈平
[编辑] 绛侯周勃
绛武侯周勃
绛条侯周亚夫
[编辑] 梁孝王
梁孝王刘武
梁平王刘襄
田厘子田乞
田成子田常
田襄子田盘(田塈)
田庄子田白
关于田齐君主请参见田齐君主列表和齐国君主关于田齐国君的部分
[编辑] 孔子
孔子
孔鲤
孔伋
孔子慎
孔鲋
孔子襄
孔安国
[编辑] 陈涉
陈涉
吴广
[编辑] 外戚
孝惠皇后
薄太后
窦太后
王太后
秦襄公
秦文公
秦宁公
出子
秦武公
秦德公
秦宣公
秦成公
秦缪公嬴任好
秦康公嬴罃
秦共公嬴貑
秦桓公
秦景公嬴后伯车
秦哀公 秦惠公 秦公 秦厉共公 秦躁公
秦怀公
秦灵公
秦简公嬴悼子
秦惠公
秦出公
秦献公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君嬴驷
卫皇后
王夫人
李夫人
幸夫人
邢夫人
钩弋夫人
[编辑] 楚元王
楚元王刘交
刘戊
楚文王刘礼
楚节王刘纯
赵王刘遂
[编辑] 荆燕
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
刘定国
[编辑] 齐悼惠王
齐悼惠王刘肥
齐哀王刘襄
城阳景王刘章
济北王刘兴居
济南王刘辟光
菑川王刘贤
赵景叔
赵简子赵鞅
赵襄子赵毋恤
赵献侯赵浣
赵桓子
赵烈侯赵籍
赵武公
赵敬侯赵章
赵成侯赵种
赵肃侯
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
赵孝成王赵丹
赵悼襄王赵偃
赵幽缪王赵迁
[编辑] 魏国
毕公高
毕万
魏武子
魏悼子
魏昭子魏绛
魏嬴
魏献子魏荼
魏侈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丐(姬丐)
周元王姬仁
周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编辑] 秦国
秦嬴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嬴世父
2.4 燕国
2.5 管、蔡
2.6 曹国
2.7 陈国
2.8 杞国
2.9 卫国
2.10 宋国
2.11 晋国
2.12 楚国
2.13 越国
2.14 郑国
2.15 赵国
2.16 魏国
2.17 韩国
2.18 田齐
2.19 孔子
2.20 陈涉
2.21 外戚
羲仲: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羲叔: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和仲: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和叔: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放齐: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田横
樊哙
郦商
郦寄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平原君朱建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石庆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张叔
田叔
田仁
扁鹊
请参见宋国君主列表
[编辑] 晋国
请参见晋国君主
[编辑] 楚国
请参见楚国君主与大夫列表关于楚国君主的部分
[编辑] 越国
请参见越国君主列表
[编辑] 郑国
请参见郑国君主列表
[编辑] 赵国
季胜
孟增
衡父
造父
奄父
叔带
赵夙
共孟
赵衰
赵盾
赵朔
赵文子赵武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
[编辑] 仲尼弟子
参见孔子弟子列表
[编辑] 刺客
曹沫
专诸
豫让
聂政
荆轲
[编辑] 循吏
孙叔敖
子产
公仪休
石奢
李离
[编辑] 儒林
申公
辕固生
韩生
伏生
徐生
何以易
董仲舒
[编辑] 酷吏
郅都
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蚩尤: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风后: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力牧
常先
大鸿
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召公姬奭
燕惠侯
燕厘侯
燕顷侯
燕哀侯
燕郑侯
燕缪侯
燕宣侯
燕桓侯
燕庄公
燕襄公
燕桓公
燕宣公
燕昭公
燕武公
燕文公
燕懿公
燕惠公
燕悼公
燕共公
燕平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