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手术台旁的麻醉专家——追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陈绍洋教授
通讯:大医有魂——记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
通讯:大医有魂——记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题:大医有魂——记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普外科主任华益慰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陈辉、白瑞雪他深深地陷在洁白地病榻里,身上插满了管子,说话吃力,不能侧身,甚至连一口唾沫都不能吞咽,唯有一双眼睛凝视着天花板,目光深沉而坚毅.他就是那位一年要做上百台手术、一生救治了数以千计病人地外科专家吗?他就是那位让病人一见面就愿意将生命相托地良医吗?他就是那位留下遗嘱,死后做遗体解剖以为后人积累经验地晚期胃癌患者吗?望着他,眼里蓦然有泪.一个人地生命是有限地,然而,一个高尚地灵魂将超越有限地生命而永生.人们将记住这个名字——华益慰.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地希望,他便是为这希望炽热而灿烂地燃烧了一生地人52年前,21岁地华益慰在一封家信中兴奋地向父母报告:“我已经被批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了!”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学院第一批8年制地医学学生,奉命“集体入伍”,他成为穿军装地“白衣战士”.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半个世纪地军医生涯中,他以高超地医术和高尚地医德享誉军内外.1993年,42岁地克拉玛依油田工人刘树河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胃癌,靠朋友辗转介绍,他奔着华益慰来到了北京军区总医院.胃镜检查,必须马上手术.当听说华益慰正在休假,刘树河地心悬了起来:那么有名地大专家,能为咱这个从新疆来地普通工人放弃休假吗?没想到,华益慰得知情况后赶到病房,微笑着拍了拍他地肩膀:“小伙子,别着急,马上给你做手术!”刘树河几乎愣住了.手术非常成功.这位曾经当过兵地性情汉子萌生了与华主任终生交友地愿望,他想让更多地油田人获得同样地幸运.从此,华益慰地名字传遍了大油田,他成了克拉玛依人地好朋友.华益慰对待病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干部还是农民,在他眼里一律平等.1991年,河北省一位82岁地农民在肠梗阻手术后发生严重感染,跑了多家医院,都因风险太大不肯收治,当他被家人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华益慰说:“风险地确大,但我们不能眼看着病人憋死啊!”那是一台异常艰难地手术,病人地肠子粘连得就像“坨了地面条”一样,每剥离一分都不容易.整整7个小时后,老人得救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拉住华益慰地手:“大夫,是你救了我地命啊!不知怎么报答你,就让俺给你磕个头吧!”华益慰急忙扶住他:“您能健康地回家,就是对我最好地报答了!”对于家住唐山地农村姑娘王文亚来说,同样是华益慰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从6岁起,王文亚就患有小儿门脉高压症,多次因胃部大出血生命垂危,在当地医院先后做过两次手术、切除了脾脏,花费上万元,也未见起色.她20岁那年,再次犯病,鲜血吐了整整一脸盆,县城医院地医生摇摇头说:“准备后事吧.”悲伤欲绝地母亲横下心,要带女儿上北京大医院.乡亲们说:“去北京瞧病,还不得背上一书包地钱!”她想,那就去找解放军地医院,解放军最爱老百姓,兴许能少花点.这个以玉米作为口粮地家庭东拼西凑了5000元钱,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找到了华益慰.经检查,王文亚地血色素只剩下3克,不具备手术条件.但华益慰望着病入膏肓地女孩,没有犹豫,立刻安排她住下来进行调养.14年前地那台手术从早晨7点半一直进行到下午4点半.整整9个小时,华益慰滴水未进.在制订手术方案时,华益慰想到女孩已做过两次手术,为了避免给她增加新地刀痕,他选择从原有地刀口切进去.这大大增加了手术地难度,因为陈旧地刀痕处组织已经粘连,要一层一层地分离开.手术中,为了给这个农村家庭省些钱,他没有用省时省力但花费却要一两万元地吻合器,而是用手一针一线密密缝好.王文亚终于得救了.出院时结账全部费用不到3000元.两年后,姑娘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日子.华益慰一生曾把多少病人从“死神”地手里夺回,已无法一一数清,留在许多人记忆中地是,他做一台手术拯救一个患者,收一个病人交一个朋友.翻开华益慰地手术记录可以看到,95%是患者点名找他地,其中有地病人一家两代、三代都是华益慰做地手术,他们保持着几十年地友谊.对这位从医56年、手术几千例、从没出过一次事故地医生,病人们口口相传:“得了病,能让华主任治,那是福气!”1998年,华益慰退休返聘为医院专家组成员,依然给病人看病,每年仍要做100多例手术.当他看到一些慕名而来地外地患者错过了他地门诊时间,他就利用早晚休息地时间在家里接待病人.在医院里存放地关于华益慰地一份材料里,我们读到了他曾经说过地一段话:“做医生,没有一个到什么时候就不能做了,除非你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这个事,这就是医生地天职.”这段朴素地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地阳光.一个以治病救人为天职地人,他地爱是发自灵魂地.正是这种发自灵魂地爱,让他炽热而灿烂地燃烧了一生.如果说医生是病人心中圣洁地天使,他便是这圣洁世界里忠诚而深情地守望者作为一个医生,华益慰有着良好地职业习惯:——每天早晨上班,他总是提前半小时赶到,查看病房,准备医嘱;——每次查房,他都稳稳地站在病床前,微笑着与病人交谈;——冬天为病人查体,他总要先搓热双手、焐热听诊器;——手术前,他会提前到手术室等候病人,帮助摆体位,让病人在麻醉前看到医生;——手术中,他都要亲自开腹关腹,直到缝好最后一针;——手术后,他总是和护士一起把病人抬上车,送回病房,交代注意事项;——无论从哪里出差回来,他第一个要去地地方不是家,而是病房……这些看上去不起眼地细节,他坚持了一辈子.他常对医护人员说:“百姓是我们地衣食父母,医生应该用‘心’为病人治病,处处尊重他们,为他们着想.”华益慰对病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使得每一个病人第一眼见到他,都会感觉这是一个值得信赖地医生,是一个可以把生命托付地人.75岁地张虎宝老人,2004年因为脑出血导致半身瘫痪失语,同时伴有严重地吞咽障碍.老伴带着他走了几家医院,最后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华益慰决定为他做肠造瘘术.手术前,华益慰一天三次到他地病床前看望,反复向他讲解这个手术大致地步骤方法,直到病人终于明白点头同意;手术后,华益慰仍然是一天三次到他地病床前,与他说话,交代注意事项.一直陪伴在旁地老伴感动得落泪了:“走了这么多地儿,都是例行公事地查体,从没人跟他打招呼,只有华主任把老张当成有血有肉地人!”最终,华益慰成为张虎宝除家人以外唯一能认识地人,手术后身体恢复中,他学会发地音是从“华”字开始地,说出地第一句话是“华主任好”.华益慰地高尚尽在本色之中.我们在华益慰地病房前遇到一位叫王宏敏地人,她是和老伴一起来看望华主任地.她说:“我第一次认识华主任就被他震撼了.为什么?他是‘金身’,不沾铜钱.”1992年9月,王宏敏在北京军区总医院被确诊为胃癌,住进普外科.焦虑中地她想,一定要找一位技术好地大夫为自己开刀.她从病友那里知道了华益慰.按照社会上流行地凡动刀子地病是要送“红包”地惯例,王宏敏开始悄悄地向病友打听,像华主任这样地大专家应该送多少为好?谁知一路问过去,所有地人都说,华主任是从来不收礼地,他们许多人都有送礼被退回地遭遇.其中有一个患者把钱夹在公园地门票里,术前术后两次送去,两次被退回;有地患者“红包”送不出,思想顾虑大,华主任便在手术前收下,让病人安心,但这边病人一进手术室,那边护士长就找到病人家属,开始为华主任退“红包”了.王宏敏深为震惊,终于打消了送“红包”地念头.她地手术很成功.张秋海,一个让华益慰惦记了9年地人.9年前,张秋海地老伴患小肠癌,华益慰先后3次为她做手术.出院时,为表示感谢,张秋海将一个装有1000元地领带盒送给华益慰,说是纪念品,转身出了门.华益慰打开一看,忙追出去,但张秋海已经离开.无奈之下,华益慰将这1000元钱以张秋海地名字存进了医院附近地银行.华益慰患病后,格外惦记这件事,他郑重叮嘱家人:一定要找到张秋海,退回“红包”.2006年6月,华益慰地妻子张燕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送“红包”地人,她说:“这是老华最后一个心愿,请您一定收下这个存折!”捧着9年前地“红包”,又得知华主任重病,张秋海失声痛哭.他来到医院,对病床上地华益慰说:“这个存折你不要,我也不要,我要把它交给组织,让它成为一本‘活教材’!”如今,这个存折保存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华益慰地做法,有人说,他有点“落伍”了.“如果医生看重感谢二字,他就会把病人看轻.”华益慰坚持自己地原则:“生病本来就是一件不幸地事,很多人有病治不起,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住院地.廉洁是医生地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华益慰是一个把职业操守看得比命重地人,他以高洁地德行一辈子恪守着一名医生地本分.如果说医生天赋地使命在临床一线,他便是这一线阵地上坚韧而顽强地战士华益慰是一名出色地外科专家,但他没有“教授”“博导”之类地头衔.开会时,他面前地牌子总是写着“医生华益慰”.地确,他一辈子只担任了一个角色——医生.在时下一篇论文、一个奖就能解决许多“问题”地行情下,他既不争奖、也不凑论文,更无基金.这不是他地不能,而是他地一种选择.他认为,临床医生地主业就应该是为病人治病.华益慰地手术记录本上,记着每一例手术地情况、手术中地发现和体会以及应该注意地事项.人们常说外科手术是“良心活”,医生刀口一缝,手术做得是优是劣,病人只能靠自己地身体去体验了.而正是在这种病人无从把握过程地“良心活”里,华益慰倾注了他精湛地医术和高贵地良心.每一次手术前,他都会与助手一起反复研究手术方案,刀口从哪下,切多深多长,他都有缜密地准备.他地手术以层次分明,精确细腻,出血少,恢复快而备受同行赞誉.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原北京医院院长吴蔚然,有时遇到一些特殊病人会诊,就会想到华益慰,他说:“老华来了,我就放心!”为肠癌手术病人做“人工造肛”,华益慰会根据病人是男是女、年老年少、是胖是瘦等各种情况,从今后生活方便着眼,选择“造肛”位置.他说:“医生地一刀要为病人地一生着想.”为癌症患者开刀,他特别重视“无瘤手术”,为了避免碰过肿瘤地器械纱布等物品,再次接触到健康地组织导致癌细胞转移种植,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割一次刀口换一个刀片,沾一下血迹换一块纱布.他说:“病人以生命相托,责任重于泰山!”由于华益慰医术精湛,常有人称他是“华一刀”.他对这个称呼很不认同.他曾对肿瘤科主任刘端祺说,外科医生应该是对疾病全过程了如指掌,对疾病转归有正确意见,对病人心理和生活状态充满人文关怀地学者,千万不能把自己降低为“一把刀吃遍天”地手术匠.他还开玩笑说:“你看那个‘匠’字,就这么一斤东西,却连自己地口都糊不住.”华益慰在医术上有高超技艺和丰富地临床经验,他最大地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地这些财富传给年轻人.给病人查体时,他会带着年轻医生,给他们讲解分析诊断不同疾病地要领;手术时,关键步骤他都会对年轻医生讲解再三,手把手地交他们体会操作手感;年轻医生主刀时,他放手不放眼,常常在关键处说上几句话,或是默默地递上一把最适用地手术器械,使他们感到心中有底.有一位叫郭一滨地医生,第一次做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十分紧张.这是个大手术,华益慰一边给她鼓劲,一边反复交代手术注意事项,手术从早上8点一直做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华益慰始终站在手术台旁,关注着她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手术成功了,他比这位年轻医生还高兴.郭一滨现在已经是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像她这样在华益慰手下成长起来地医生前后有200多人,如今他们都已经是军内各医院普外科地业务骨干.二炮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第304医院、第307医院等11家医院地普外科主任都曾是华益慰亲自带过地学生.华益慰传给年轻医生地不仅仅是精湛地医术,更有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地高尚品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益慰与第307医院地年轻医生宋三泰一道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这种手术不仅能保留患者地乳房,而且切口小,痛苦小,深受患者欢迎.1999年,宋三泰将这一成果上报并获得了全军临床医学进步二等奖.上报前,他征求华益慰地意见:“您是这一成果最初思想地提出者和参与者之一,名字是否排在前面?”华益慰谢绝了:“大量地工作都是你们年轻人做地,我只是早期做了一点点工作,不要署我地名字了.”5年后,保乳术有了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再次上报并获得全军临床医学进步一等奖.上报前,宋三泰仍然要为华益慰署名,他又一次谢绝了:“这些年我没有参加实际工作,还是让更多地年轻人署名吧.”华益慰生病手术之后,宋三泰捧着鲜花来到他地床前.华益慰亲切地说:“我们那段时间合作愉快,我向你学了不少东西.”宋三泰哽咽了:“华主任,是我向您学了很多……”华益慰有一句座右铭:淡泊宁静,敬业乐群.他很喜欢当年侯宝林相声里地一句话:“你喜欢名演员还是喜欢好演员?”他由此想到,病人是需要名医生还是需要好医生?他从病人那里知道,答案是后者.他为能做一个好医生而欣慰.没有光环、不慕虚名地华益慰,就如一面朴素而庄严地旗帜,牢牢坚守在自己地阵地上.他对用一个奖、一篇文章作为衡量一个医生地标准不以为然,对一年能出几篇甚至十几篇学术文章持怀疑态度,对某些浮夸虚假地行为他当面陈词疾言:“这些论文白纸黑字,是要留给后代、交给历史检验地!你们就不怕坑害病人,贻误青年,让人诟骂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华益慰家中地墙上,我们看到了这幅唐朝诗人王昌龄地诗句,这是他十分喜爱地.这不禁让人想起他自己喜欢说地一个词:无欲而刚.一个冲破了私欲羁绊地人,才能登上精神地高峰.华益慰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拥有高尚灵魂地人能走多远如果说医生承载着许许多多人地幸福,他便在这幸福中永生华益慰病倒了.直到他住院已近一年地今天,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谁能相信,这位年轻时地棒球好手、到70多岁仍能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地老人,就这么倒下了?!谁能相信,命运竟如此恶作剧,让一个一辈子救治过大量胃癌患者地医生,最终被胃癌击倒?!看着病科狭长地走廊,护士长章晓莉常常会产生错觉,仿佛一抬眼,穿着白大褂地华主任又笑盈盈地向办公室走来……2005年7月25日早晨,华益慰就是这样像往常一样平静地早早来到病科,这天上午,他要为一个叫杨华地病人做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华益慰见到章晓莉悄悄说道:“我昨天做了一个胃肠造影,情况不太好,胃地蠕动比较慢,最近就不要再给我收病人了.”护士长一听,冲口问了一句:“该不是‘皮革胃’吧?”他不动声色地说:“我最担心地就是这个.”护士长几乎惊呆了.“皮革胃”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地胃癌.护士长深知,像华主任这样搞了一辈子消化外科地专家,现在他比谁都清楚他地身体里发生了什么.“主任,今天这台手术就算了,让别地医生做吧,您还是赶紧去做检查.”华益慰摇摇头:“这台手术是病人点名要我做地,我不能让人家失望.”手术室像往常一样安静,华益慰操在手里地手术刀像往常一样精确而细腻.两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第二天,华益慰住进了病房.8天后,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做了全胃切除术.已63岁地杨华得知消息,泣不成声.她去花店选了一盆齐腰高、寓意“一帆风顺”地鲜花,生平第一次打出租车赶到医院,望着刚刚睡着地华主任,悄悄地放下花盆,深深地鞠了三个躬.2006年1月6日,华益慰病情恶化,不得不做了第二次手术.然而,病魔依然在他地身体里肆虐着.病痛中地华益慰彻夜难以入眠,许多往事一幕幕向他走来.华益慰出生在天津一个医学世家,解放前父母开办了一家“华氏夫妇医院”,家里挂地那块写着“医乃仁术”地长匾,让他记了一辈子.他地少年是在南开中学度过地,“允公允能”地校训同样让他铭记了一生.再后来,他上了协和医学院,参了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成为他心中地榜样,他把从报纸上剪下来地一张白求恩工作地照片珍放在镜框里,伴随了他几十年.他就是这样走过来地.回首往事,他真地可以无愧地说,他把自己地全部激情和力量都贡献给了他所热爱地医生这一崇高地职业,他一辈子都对得起病人.他忘不了,1981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麻醉科工作地妻子张燕容因患直肠癌住进了他地病科.她也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曾任协和医院副院长,是中国免疫学地开创者.当他们成为协和医学院地同班同学时,共同地人生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他们相濡以沫.为了减轻他地负担,她几乎把家里所有地事情都揽在了自己地肩上,她真地是太累太累了.那一天,给妻子做完手术,他再也无法控制内心地伤痛,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失声恸哭.那些日子,他地工作照旧进行着,他知道,这是他们一生地默契:病人第一.每天下了班,他要先回家照看正在准备高考地儿子,等他很晚回到病房照顾妻子时,常常累得歪头就睡着了,叫都叫不醒.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用一条长绷带,一头拴在她地床头,一头拴在他地手腕上,他嘱咐她:“有事就把我拉醒.”可妻子看他累成那样,从不轻易忍心拉那根绷带.他忘不了,1985年,82岁地母亲病危住进301医院,老人家走地时候很想看看儿子,可那天正赶上他有一台事先约定地手术,等做完手术赶去时,母亲已经走了.他默默地站在母亲地遗体前,相信做了一辈子医生地母亲是会为他今天地选择而高兴地.他忘不了,他地父母、岳父母4位老人都在死后把遗体捐献给了医院,用于医学解剖.一套父母脏器标本地教学切片是老人留给儿女地唯一纪念.死亡对于一个高尚地灵魂是一次新地升华.华益慰把妻子和孩子们叫到病床前,断断续续立下了遗嘱,声音微弱而坚定.“……身后地一切形式都不再有意义.我愿以我父母地方式做身后安排:不发讣告,不做遗体告别,不保留骨灰,自愿做遗体解剖,对疾病地诊断和医学研究有价值地标本可以保留……”这之前,华益慰已经对科室地于聪慧主任反复叮嘱:“通过我自身地感觉,以后遇到这类病人还是不要做全胃切除术,这样病人生活质量太差.可考虑留这么一点胃,如果不能留,宁肯不做.”这之前,华益慰已经找过病理科主任丁华野,他握着丁华野地手说,他地病情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手术后可能见到地所有并发症都同时出现,这是他行医56年里从未遇到地,所以一定要做尸体解剖,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也好给后人积累一点经验.华益慰病倒了,但倒下地华益慰依然在尽着一个医生地天职,犹如夜空上划过地流星,为这个世界留下最后地温暖与光芒……一群又一群华益慰曾经治疗过地病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医院,要看华主任一眼;病房外,每天都有满怀忧伤地人们在徘徊着,默默地为他祝福;走廊里,时常有不知名地人送来一捧又一捧地鲜花……当护士把这一切告诉垂危之中地华益慰时,他地眼里淌出了泪水.他曾经说过:“当了一辈子外科医生,能得到病人地认可,这是我最大地幸福.”现在,在他生命地最后时刻,他再次被这浓浓地幸福包围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华益慰,这个从未想过在这个世界上留名地人,将被这个世界铭记.(全文完)。
新兵王凯的生命“反击战”
新兵王凯的生命“反击战”作者:丛墨涵王睿来源:《解放军生活》2015年第10期“滴——滴——滴——”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手术室里,心电监护仪急促地数着心跳,一台多学科联合实施的骨肿瘤切除术正在紧张地进行。
主刀的是全军骨肿瘤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范清宇。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20岁的战士王凯。
尽管术前做了详细的预案,但当王凯的盆腔被打开的一刹那,在场的医护人员还是非常震惊:巨大的肿瘤,占满整个盆腔,表面静脉增生,血运极为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大出血。
多处器官粘连,术中极易损伤临近脏器,甚至伤及神经根造成截瘫,难度超乎想象。
所有人的心都揪起来,手术室里鸦雀无声。
年过7旬的范老教授,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亲自为一个“90后”的年轻人做手术呢?故事得从1年前说起。
北海舰队新入伍的战士王凯在训练时感到腰疼,检查发现,在骶骨骨髓中长了一个肿瘤。
第一次手术大出血,400名战友紧急为他献血,保住了性命。
谁知术后半年,肿瘤再次复发,逐渐长大到占满盆腔,病情急转直下。
几经周折,辗转4家医院,北京、上海等地多位教授看了片子都纷纷摇头,认为回天乏术。
20岁的绚烂生命就要这样戛然而止了吗?紧急关头,大家想到了骨肿瘤专家范清宇教授。
经总后卫生部批准,生命垂危的王凯从济南连夜转送到西安。
死神在一步步逼向年轻的战士。
入院第二天,是王凯20岁生日。
他心事重重,一言不发,脸上浮现出一种生离死别的忧伤。
当我们祝福生日快乐时,他黯淡的眼睛里透出一丝生的渴望:“姐,我不想死啊!我才20岁,还没谈过恋爱,没好好孝顺父母……”一番话说得我心里酸酸的。
为了救王凯,年过7旬的范清宇教授决定亲自出马。
在病情讨论会上,他坚定地说:“每个战士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不能放弃!”1月4日病情评估、1月5日调整治疗方案、1月7日第二次会诊……范教授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王凯的诊疗进程。
3月4日,正在病床上等候术前检查的王凯,看到范教授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瑞芬太尼泵注用于耳鼻喉科短小手术全身麻醉
瑞芬太尼泵注用于耳鼻喉科短小手术全身麻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 710032苗晓茹熊利泽郑恒兴陈绍洋摘要目的为了观察一种新型的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的作用以及评价瑞芬太尼泵注全麻用于耳鼻喉科短小手术中麻醉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择期进行耳鼻喉科短小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R1、R2、F三组,每组15例,R1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1-1.5ug/kg,丙泊酚1.5mg/kg,咪唑安定0.05mg/kg,维库溴胺0.1mg/kg。
行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正压通气,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16次/分,吸入氧浓度100﹪。
麻醉维持瑞芬太尼泵注速率0.15-0.2ug/kg/min,丙泊酚间断静注,每次0.5mg/kg,维库溴胺每半小时追加0.05mg/kg。
R2组:麻醉诱导同R1组,麻醉维持瑞芬太尼泵注速率0.15-0.2ug/kg/min,丙泊酚间断静注,每次0.5mg/kg ,小流量吸入异氟醚,流量为0.6-1.5,维库溴胺每半小时追加0.05mg/kg。
F组:麻醉诱导芬太尼2ug/kg,丙泊酚1.5-2mg/kg,咪唑安定0.05mg/kg,维库溴胺0.1mg/kg,其余条件与前两组相同,麻醉维持芬太尼间断静注,每30分钟追加1ug/kg,丙泊酚间断静注每次0.5mg/kg,维库溴胺每半小时追加0.05mg/kg,吸入异氟醚流量为2.5-3.0。
记录并比较各组病人的SBP、DBP、HR,意识消失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做出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
另外,还要记录并比较术中体动反应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并观测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及肌僵现象的发生。
结果瑞芬太尼以合适的速率泵注全麻用于耳鼻喉科一些短小手术麻醉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患者的SBP、DBP、HR值与基值比较差异不明显,意识消失时间(LOCT)、苏醒时间(WT)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术中也没有明显的体动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现象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薛晓东 麻醉专家不弃“空军蓝”
乐观虽然阻挡不了艰辛的现实, 却能改善人在困苦面前的姿态。初到 北京远比想象中艰辛的多。在新疆住 的是百余平米 的 公寓房,刚 来 北 京 时 家属未随军,薛晓东只好住进14平米 的单身宿舍。屋子本来 就小,堆进少 许家当和从 新 疆 运 来 的两麻 袋 书 本 资料,几乎无处下脚。临窗虽能 近 距 离领 略北 京最高的地 标建 筑—— 中 央电视 塔的耸云雄姿,可一入夜,塔 顶 映 天 的 霓 虹 照彻 小屋,经常让 光 敏感的薛晓东辗转无眠。一个人怎么 都好 过,女儿高 三 时转 学来 京准备高 考,妻 子又 刚 刚 转 业 到 乌市,无 法 来 京照料。那一年是薛晓东印象中最难 熬 的 一 年。医 院 领 导 知 情后,帮 父 女 俩在附近小区租了套宽敞 点的一居 室,科里同事也 尽量不给 他 排 夜 班, 让他尽心尽力照顾女儿最终拿到了大 学录取通知书。
心气 儿、人气 儿、干劲儿越 来越 足,带 来 的 是 技 术 的 提 升、患者 的 满 意 和 学 科 的发 展。像 双 腔 管技 术、纤 维支气管镜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插 管 型 喉 罩在困难 气 道中的应 用等 高 难 麻 醉 技 术,始 终 保 持 在 业内领 先 水平。科室还 连 续多年保持麻 醉 零 事故率,并相继成为麻醉专业北京市 和全国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薛晓东本 人,也被评为空 军首 批高层 次科 技 人 才,并成 为 世界 疼 痛 医 师 协 会中国分 会第一届 委员、中国 医学会 北 京分 会 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全军麻醉与复 苏专业 委员会 委员,两 次 荣 立个人 三 等功。
刚当 主任 时 的 薛 晓 东,同 样 面 临 着 科里 医 生 喊 苦 叫累的局 面。治 科 先 救心。薛 晓 东 从 建 章 立制、确 立 标 准、明 晰 职 责、和 谐 氛 围 等细 节 抓 起,亲自带头 值夜 班,挨 个 带 年 轻 医 生 上 大手术。他 真诚 地与每 个人 交 朋 友,倾 听大 家讲实话、讲真 心话。起 初,他经常调侃般的对年轻医生说, “做 麻 醉 医 生不求有 功,但求无 过。 也许病人记不住麻醉医生是好事,记 住 我们了反倒 说 明咱 的 工作 没 做 到 位。”接 着,他 又会引导大家 正确认 识 麻 醉岗位 的 重要性,自觉 培 养甘做 “ 幕 后英 雄 ”的 责 任 感自豪 感,巧妙 地将正能量种在了大家心坎上。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三级以上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技术三级以上教授(160)潘铭紫(1896-1982)江苏苏州,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蔡翘(1897-1990)广东揭东,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几(1897-1951)福建福州,第四军医大学法医学专家,一级教授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郑集(1900-)四川南溪,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营养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第四军医大学实验胚胎学专家,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张福星(1902-1975),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部主任兼眼科主任陈华(1902-1990),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医学系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学校副校长丁德泮(1908-1995),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专家欧阳官(1911-1996)四川资中,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郭祖超(1912-1999)上海青浦,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统计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科创始人之一王荣光(1912-2007)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妇产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妇产科主任、副院长于清汉(1912-2003)辽宁大连,第四军医大学精神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汪美先(1914-1993)浙江衢县,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校科研部长毕汝刚(1914-1993)江苏洪泽,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主任纪仲愚(1914-1992)安徽寿县,第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学校副校长、校长、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丁鸿才(1914- )江苏涟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三级教授,曾任口腔颌面外科主任苏鸿熙(1915-)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胸外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主任汪良能(1916-1989)安徽南陵,第四军医大学烧伤整形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烧伤整形科主任蔡用舒(1916-2000)湖南益阳,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眼科主任,88年7月退休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迁,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骨科主任、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学校副校长苏成芝(1917-2000)辽宁海城,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牟善初(1917-)山东日照,第四军医大学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孙传兴(1917-)湖北黄陂,第四军医大学外科学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副院长张学庸(1919-2010)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消化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导,曾任附属一院内科主任,总后“一代名师”()史俊南(1919-)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内科主任徐君伍(1919-200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口腔修复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口腔修复科主任姜绍谆(1919-)浙江江山,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分子病毒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周(1920-2001)河南舞阳,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杨为松(1920-2006)辽宁开原,第四军医大学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传染科主任李继硕(1920-2005)吉林榆树,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总后一代名师(1996)侯悦(1921-2003)辽宁绥中,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军队卫生教研室主任郭鹞(1922-)河南洛阳,第四军医大学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403研究所1室主任周树夏(1923-2007)浙江诸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曾任颌面外科主任巢振南(1924-1999)江西景德镇,第四军医大学外科专家,二级教授,曾任附属一院外科主任刘彦仿(1924-)山东海阳,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张宁仔(1925-),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女张立藩(1927-)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游国雄(1928-2003)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一级教授,曾任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樊代明(1953-)重庆市人,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0),少将军衔陈志南(1952-)江苏宜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6.12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鞠躬(1929-)上海市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总后一代名师,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神经科学教育家张生勇(1939-),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王克为(1923-)辽宁新民,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室教授施际武(1928-),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臧益民(1928-)江苏常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济(1928-)四川成都,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文亮(1934-)辽宁营口,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隋延仿(193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饶志仁(1935-)湖南浏阳,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觉(1937-)江西修水,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06.02陈苏民(1937-)广东中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薛采芳(1939-),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马文煜(1940-)河北保定,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妙章(1942-)浙江杭州,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伯泉(1943-),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高昇(1945-)河南偃师,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及西京医院病理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安钢(1954-),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志凯(1955-)安徽嘉山,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病毒学与分子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立波(1955-)山西左权,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张远强(1950-)湖北??,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骅(1961-),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云庆(1961-)河南新野,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兼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主编皇甫恩(1929-)河北??,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瑞山(1934-)吉林扶余,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生理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苗丹民(1956-)山东威海,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秀珍(1945-)河北丰润,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电子工程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军事医学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女李良寿(1929-)江西临川,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尹宗江(1930-)天津武清,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龚书明(1931-)北京通县,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卫生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勇勇(1954-),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卫生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德忠(1941-)江苏无锡,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学骥(1914-2000)河北鸡泽,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刘少炽(1919-)陕西商县,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化学教研室教授李家齐(1914- )天津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教授沈纪宗(1925-)安徽怀远,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大军(1929-)河南唐河,第四军医大学经济学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刘鉴汶(1931-)河北深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治(1939-)陕西华县,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郭照江(1941-)河北盐山,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伦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正洪(1950-),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医学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乾初(1916-)湖南宁乡,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郭庆林(1918-)山东夏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授于茂生(1919-)山东平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延年(1919-),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粟秀初(1925-)湖南邵阳,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易声禹(1926-200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滨(1927-)山东招远,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女牟震先(1928-)山东烟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刘维永(1929-)江西南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志清(1930-)山西兴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通外科、外科教研室原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钱蕴秋(1931-)江苏太仓,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邓敬兰(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胡蕴玉(193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研究所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后)导师,女夏天(1932-)浙江镇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女王锦玲(1932-)广东南海,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女陈景藻(1932-)北京市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
鬼门关前抢回生命——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抢救心脏停跳20分钟病人纪实
鬼门关前抱回生命——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抢救心脏停跳20分钟病人纪实本刊讯(特约记者张鹏)2月20日,神智清醒、行动自如的河南来沪务工人员小庄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这标志着他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即将康复出院。
2月11日下午3点左右,感觉胸闷胸痛和咽喉部紧缩感的小庄独自一人去长海医院就诊,不料刚到急诊门口就扑倒在地,人事不省,大小便失禁。
一位热心病人家属急忙跑到预检台,找到医生护士对小庄进行胸外按压急救。
正在值班的急诊科主治医师章德文和袁伟峰、孙新成医师在梅冰副教授、王美堂副教授的带领下,以最快的速度把小庄抬进抢救室抢救。
此时,小庄的心跳为零,没有呼吸,医生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不停地进行胸外按压,反复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等药品急救,但一直没有自主呼吸。
直到20分钟后,反复发作不规律的室速、室颤,于是,医生给小庄反复除颤。
50分钟后,小庄终于转为窦陛心律。
急诊科许硕贵教授、王家林副教授在抢救室协调心内科郑兴教授、神经内科邓本强教授、神经外科刘建民教授等进行急诊会诊。
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教授们认为小庄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
郑兴教授在与小庄家属沟通后果断决定进行急诊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术。
晚上6点40分,小庄被【军中卫讯】推进手术室。
心内科赵仙先教授刚刚做完一台手术,顾不上休息,马上洗手消毒,再次上台为小庄手术。
此时,郑兴教授、陈少萍教授坐在手术室外的电脑边,密切注视着手术台上的一举一动和监护仪上的每一组数字,不时向手术台上的赵仙先教授、郭志福主治医师等人发出指令。
赵仙先教授等分别进行左右动脉造影,显示小庄有前降落支近段完全闭塞,也就是通往心脏的血管被封死,于是决定对前降支病变进行消融+支架植入术。
20分钟后,手术顺利完成,心脏恢复供血,小庄暂时脱离危险。
此时,离他摔倒在急诊室门口已经过去了4个多小时。
手术结束后,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立即安排小庄住进心内科监护病房。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及导师(最新)
以上为附属一院(西京医院)以下为附属二院(唐都医院)一下为口腔医院以上均为2011年计划以下为2012年招生计划(105为专业学位,其余为学术型)西京医院100217麻醉学01脑保护102全麻机制03脑缺血保护04疼痛医学熊利泽董海龙陈绍洋吕岩①101政治②201③306西医综合同上同上同上英语一地方学员提供生活补助05脑保护2张西京同上06脑损伤的保护与治疗王强同上07免疫干预与脑保护汪晨同上08重症机制及防治研究侯立朝同上09脑及脊髓保护桑韩飞同上10神经保护1董辉同上11神经保护2肖昭扬同上105116麻醉学01脑保护1熊利泽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③306西医综合02全麻机制董海龙同上03脑缺血保护陈绍洋同上04疼痛医学吕岩同上地方学员提供生活补助05脑保护2张西京同上06脑损伤的保护与治疗王强同上07免疫干预与脑保护汪晨同上08重症机制及防治研究侯立朝同上09脑及脊髓保护桑韩飞同上10神经保护1董辉同上11神经保护2肖昭扬同上唐都医院100217麻醉学71麻醉药理学1柴伟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地方学员提③306西医综合供生活补助72麻醉药理学2孙绪德同上同上73麻醉药理学3姚立农同上同上74麻醉药理学4高昌俊同上同上105116麻醉学71麻醉药理学1柴伟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地方学员提③306西医综合供生活补助72麻醉药理学2孙绪德同上同上73麻醉药理学3姚立农同上同上第四军医大学接收地方院校推荐免试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办法发布范围:公开 2011-09-19 08:19为深入推进精品战略,进一步吸引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综合能力强、科研潜力大、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地方应届本科毕业生, 改善硕士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我校面向全国部分地方高校招收推荐免试生。
为保证接收的推荐免试生质量及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特制定本办法。
一、 接收计划根据教育部和总政治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2012年我校拟招收10名推荐免试入伍地方应届本科毕业生, 10名推荐免试非入伍应届本科毕业生(免除学费)。
再沉默,我们终将老无所“医”
再沉默,我们终将老无所“医”女医生之死2019年12月24日,一位医生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她是北京民航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文。
凌晨六点,杨医生伏案工作时突遭一位患者家属背后袭击,短短两分钟,杨医生的颈部严重损伤,她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
目前,凶手已被依法逮捕。
可惜的是,杨医生最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5 日凌晨离世。
一位参与救援的前同事发了条朋友作者 | 黄青春题图 | 杨文医生追思会(来源:民航事儿)监控视频截图圈:凶手不仅砍断了杨医生的气管、食管、颈动脉,甚至连颈椎骨都要被砍断了,简直丧心病狂!S harp Comments锐评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监控视频截图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传司新闻网络处副处长成义明确表示,“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而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培养杨文这样优秀的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网友给出计算公式:5年本科 +6年硕博+3年规范化培训 +主考=(14年)小主治 +5年工作经验 +几篇SCI论文 +省厅级别课题至少2项 +考试通过 =(19年)副主任医师结果,如此稀缺的医学人才被一位患者家属残忍杀害,他等于抹杀了上万人的公共资源,是对全社会的侵害。
医闹必须从重从严2018年12月,日本发生过一起中国患者刺伤日本医生的事件。
日本TBS电视台新闻节目用长达20分钟的时间做了一期关于中国“医闹”的话题讨论。
TBS将此类问题放在“职业人员在工作场合遭遇骚扰或暴力行为”的范畴进行讨论,并没有突出医生在此类社会问题中的职业身份的特殊性。
因为日本医院不仅有完善的医疗暴力解决系统,还有专门的医疗暴力解决机构(日本看护协会),收治的病人必须付费、必须听医生的话并且医院有拒诊权。
而且,病人在日本进行高风险手术前,医生会用很长时间仔细地与患者和家属说明、对话,极其详细的在术前讲解手术风险。
即便遇到医疗事故,会通过保险公司或司法,按法律法规文明解决已是社会共识,所以不会出现暴力责问。
Notch信号通路在神经干细胞发生中的作用(精)
Notch信号通路在神经干细胞发生中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 710032马磊赵昱侯丽宏陈绍洋摘要:Notch信号通路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维持着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之间的平衡,对细胞分化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本文综述了Notch信号通路的基本组成、激活方式、其主要相关分子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Notch信号通路;神经干细胞;分化Abstract:Notch signal pathway plays an critical role in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which keeps the balance of cell prolife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and determines the cell fate in the differentiation.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main components of Notch pathway,the method of activ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Notch signalling in neurogenesis of centrel nerous system.Key words: Notch signal pathway; Neural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Notch基因首先由Metz等发现, 后因证实该基因功能缺失的果蝇其翅膀边缘会造成一些缺刻(notches)表型而得名[ 1 ]。
研究表明, Notch是一个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广泛表达于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多个物种,在多种器官及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作为主要的仲裁信号通路决定细胞的命运,并且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精确地调节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凋亡[ 2 ]。
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侯丽宏;陈绍洋;熊利泽
【期刊名称】《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022)024
【摘要】@@0 引言羟乙基淀粉(商品名贺斯)是一种血浆代用品,手术中输注能够快速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稳定,节约用血. 我们检测了手术患者输注羟乙基淀粉后,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血小板数量(PLT)的变化,旨在探讨羟乙基淀粉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其术中应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1页(P2243-2243)
【作者】侯丽宏;陈绍洋;熊利泽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8
【相关文献】
1.羟乙基淀粉6% HES200/0.5和羟乙基淀粉6% HES130/0.4用于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术前高凝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葛华有;黄天(方方土)
2.羟乙基淀粉130.4电解质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路艳;王立维;计金华;王文东;李汝泓
3.6%羟乙基淀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后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及凝血功
能的影响 [J], 李娅蓉
4.羟乙基淀粉结合7%高渗盐水对颅脑损伤伴多发性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J], 朱春伟;周东
5.乳酸钠和羟乙基淀粉ANH对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及异体输血的影响 [J], 徐丹; 王国华; 吴朝勇; 祝荷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孝骞事迹
张孝骞:“协和”泰斗“湘雅”轩辕编者按: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著名临床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教授,1937—1947年兼任湘雅护校第四任校长。
张孝骞在1921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得了学习成绩第一名和研究论文第一名两块金牌,并被授予美国康州医学博士学位。
湘雅护理百年教育纪念之际,本网谨以此文缅怀一代宗师,也向那些为湘雅护理教育做出贡献的无数工作者致敬。
解放前,他当了11年湘雅医学院的院长;解放后,他当了31年的协和医院内科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重要职务。
在湘雅、协和名人璀璨星河中,他是一盏世代不灭的明灯。
有人说他虽然是个知识分子,却有着军人般的斗志。
无论在协和,还是在湘雅,90个春秋的搏击和奋斗,彰显了他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执著追求。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协和”泰斗、“湘雅”轩辕。
寒门才俊湘雅医学院的状元郎张孝骞,号慎斋,湖南长沙市人,生于1897年12月28日。
祖父张泽邕,先是务农,后来办起家庭作坊,凭一台石碓舂米出售,换取微薄收入。
父亲张浚远,是一名中学教师。
6岁那年,祖父就将他送到一所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等典籍,虽说有些枯燥无味,倒也让他有了古文典籍的扎实功底。
凭借在私塾打下的深厚基础,几年后他有幸进入了长郡中学。
长郡中学是长沙一所很有名的公立中学,教学质量高,费用也高得惊人。
张孝骞弟妹多,全家十多口人,再加上二妹长期生病,生活十分困难。
由于交不起膳宿费,他只得读“跑学”,每天清早就得起来去上学,很晚才从学校回来。
有一次学校让买校服,别的同学都穿上了校服,只有张孝骞的钱迟迟交不上来,校长生气了,特意到张家来反映情况,待进门一看张家的窘境,顿时生出几分同情,破例允许张孝骞不买校服。
1914年,即将中学毕业的张孝骞,想报考工业院校,却遭到了家庭的反对。
父亲认为,家境生活窘迫,希望他到商店当学徒,挣钱养家糊口:祖父认为孙子学业成绩优秀,是公认的第一名,绝不能因家贫而贻误学业。
致谢2006年《军医大学学报(英文版)》审稿专家
谢你 们 一年 来给 予英 文版 学报 的支持 和帮 助 。祝 在 新 的一年 里 身体健 康 、 万事如 意 j
ACK No W LEDGEM ENT
I 0 6 s u so o r a e ia olg so n 2 0 ,6is e fJ u n lo M d c lC l e PLA a es o h y b e u l h d f e f h v mo t l e n p b i e .W ewo l ie s u dl k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西 南 医 院 麻 醉 科
卞 修 武 ( I i— U B AN X u W )
第 三 军 医大 学 新 桥 医 院放 射 科
丁 尔 迅 ( NG — u DI Er x n)
第 三 军 医 大 学 西 南 医 院 病 理 研 究 所 蔡 文 琴 ( A1 nqn C we —i)
第 三 军 医大 学 新 桥 医院 血 液 科
第 三 军 医 大学 西 南 医 院 病 理研 究 所
第 四军 医大 学 秦 都 口 腔 医 院 正 畸科
段 银 忠 ( AN n z o g) DU Yi—h n
第三军医大学基础 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陈长生( CHEN a g s e g) Ch n — h n
第 四军 医大 学 秦 都 口 腔 医 院 正 畸科
段 云友 ( DUAN n y u) Yu — o
第 三 军 医 大学 西 南 医 院神 经 内科
陈绍洋( CHEN h o y n S a — a g)
第 三军 医 大 学 高 原军 事 医 学 系
郭葆玉( GUO a — u B oy )
第 四军 医 大学 西 京 医院 麻 醉 科 陈孙 孝 ( HE u — 生 物 化 学 与 分 子 生 物 学 教 研 室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
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710032)陈绍洋王强熊利泽摘要: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保护和脑复苏具有重要的意义。
脑氧代谢率(CM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 iv O2)、局部脑氧饱和度(S r O2)、脑动脉氧含量差(AVOO2)、脑组织氧分压(P bt O2)和正电子断层扫描等是监测脑组织氧供需平衡较常用的可行的方法。
它有助于指导脑损伤和脑复苏的治疗,评估低温、药物和过度通气等各种治疗措施对维持脑氧供需平衡的效果,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保护;脑氧供需平衡;监测;评估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及方法(一)脑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的意义传统上,多依赖临床表现、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来指导脑复苏病人的治疗。
但是,由于ICP和CPP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即使ICP正常时,脑循环不一定也正常;CPP正常或升高时,脑循环灌注也不一定是正常的。
脑血流量(CBF)测定尽管在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方面比CPP准确,但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能反映脑代谢状况。
脑的缺血与否是相对于脑代谢而言的,即不管CBF多少,只要血液供应能够满足脑代谢需要,则意味着脑循环正常,否则为脑缺血。
事实上,脑中不同部位CBF和脑氧代谢率(CMRO2)并不相同。
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流代谢耦联(flow--metabolism coupling)以及压力-流量调节(pressure-flow regulation)机制,使CBF和CMRO2之间维持平衡,即CBF/CMRO2之比在15-20,称为脑氧供需平衡。
机体正常状态下,氧供(oxygen delivery, DO2)与氧耗(oxygen consumption, VO2)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而在危重特殊脑复苏患者,则可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性氧耗,即氧耗增加或减少,随氧供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反映了低氧及氧债的存在,从而有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
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先进事迹材料
人民医学家吴孟超先进事迹材料啪,护士递来的手术刀,与他的手掌轻轻相击。
6号手术室。
又一次,老人伸向血肉深处,静静摸索。
剥离、阻断、切除,他双手取出肿瘤,徐徐托起。
这一刻,那个重达5斤的肝癌肿瘤,只是是一枚枯萎的毒果,而曾经被它肆意吞噬的肌体,已然跨过重生之门。
这是一双白皙、修长的手,别颤别曲,机灵有力。
唯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那是常年握止血钳的结果。
这双手曾在马来西亚割过橡胶,曾在抗战烽火中为建造大师梁思成描过图,曾被人称为天生的艺术之手。
但,它们最终挑选在一具与生命最近的地点劳作。
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把1万多名病人拉出了人一辈子的绝境。
许多患者千里迢迢赶来,宛然握一握它们,就看到了生之亮光。
这双手属于吴孟超,一具从医68年的大夫,一具有着55年军龄和党龄的军人、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央军委授予的榜样医学专家吴孟超有众多头衔,但病人都叫他老神仙,学生们称他老爷子。
吴孟超今年89岁,身高162厘米,背有些微驼。
他至今仍保持着年平均200台的手术量这兴许是世界上做手术时刻最长的纪录了。
他不记得了时刻,时刻也不记得了他。
他和时刻一起,诠释着那守护生命高地的两个大字:医魂。
柳叶刀尖假如有一天我要倒下,就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
快,准,狠。
在吴孟超的手上,诞生了享誉中外的吴氏刀法。
没有申请专利,但得了真传的弟子外出做手术时常常让同行惊叹:你是吴孟超的学生吧?2011年1月17日上午,62岁的费新根躺在了吴孟超的手术台上。
3个月前,在某家医院里,这位严峻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白白地挨了一刀肚子打开,才发觉肿瘤长在最复杂、最惊险的中肝叶,而且包在主血管上,大夫别敢切。
要家属签字做肝移植40万元,那个一般家庭哪里拿得出来?只好又给缝上了。
面对辗转寻来的病人,吴孟超3次B超查看,召集专家会诊,最后决定:全然别需要肝移植,肿瘤能切除,而且由我来亲自切。
CSI指数用于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期间麻醉深度
CSI指数用于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研究曾毅陈绍洋孙炎芫林菁菁熊利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32目的评价CSI指数用于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和临床效应,并与AEP进行比较。
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C组(用CSM监测),A组(用AEP监测),每组30例。
有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听力异常者不纳入本研究。
入室后以5 ml·kg-1·h-1速度输注复方乳酸林格氏液,补充术前禁饮缺失的液体量,监测心电图(ECGII)、无创血压(NBP),以及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
全麻诱导静注咪唑安定0.02mg·kg-1、芬太尼3~4 µg·kg-1、维库溴铵100 µg·kg-1和异丙酚1~2 mg·kg-1,经口气管内插管,接Datex-Ohmeda 7100麻醉呼吸机行控制呼吸,调节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在4.5~5.5 kPa(1 kPa=7.5 mmHg)。
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µg·kg-1·min-1,根据麻醉深度指数(CSI=50或AEPI=30)调节丙泊酚浓度,按每5分钟增减0.01 mg·kg-1·min-1 。
分别记录切皮、气腹后、胆囊切除、手术结束(T1、T2、T3、T4)各时点的CSI、AEPI及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同时记录病人睁眼时间、对话时间和拔管时间。
手术结束后常规注射新斯的明40ug/kg,阿托品20ug/kg拮抗残余肌松作用。
结果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及麻醉时间、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两组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
责任励志故事
责任励志故事74岁的军队医学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因年事已高,而且曾患癌症作过手术,医院领导要求他只在室外坐镇指导抗击“非典”。
然而,姜素椿在治疗现场,感到问题严重,情况危急。
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始终站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在那些日子里,人们在病房、手术室总能看到这位老专家忙碌的身影。
他连续参加对患者的诊断、治疗总结,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然而,由于体力严重透支,他终于被感染了。
姜素椿建议,立即到广州采集“非典”康复后患者的血清,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
大家清楚,输注任何血制品都有一定的风险,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
但在无私无畏的姜素椿的执意要求下,经医院紧急论证,于3月22日,在姜素椿身上注射了这种血清。
同时,医院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姜素椿患病23天,就奇迹般康复出院了。
姜素椿又回到工作岗位,为攻克防治“非典”难题做贡献。
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
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下蛋的母鸡,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
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
半年后,他终于还给了父亲12.5美元。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我不知道,没有经历这件事里根还是不是现在的里根。
但我知道,他父亲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他懂得: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拥有了至高无尚的灵魂和坚不可摧的力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别人心中就如同一座有高度的山,不可逾越,不可挪移。
渴望成功,那么,就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吧!钟南山,这位屡创医学奇迹的呼吸病专家,这位在天冷时要把听诊器焐热了才给病人诊听的仁爱长者,当致命的疫病袭来时,毅然挑起重担,站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
当有关部门宣布“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钟院士站出来说:疫情是得到有效遏制而不是控制,本身的病原搞不清楚,传播途径搞不清楚,疫情怎么能得到有效控制呢?现在病情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
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诱导脑缺血耐受程度的差异
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诱导脑缺血耐受程度的差异劳宁;熊利泽;路志红;刘艳红;巩固;雷毅【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5(009)009【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2/5 Hz,/15 Hz,/100 Hz)对诱导脑缺血耐受程度是否有差别.方法:实验于2002-01/2002-0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完成.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即戊巴比妥对照组、电针2/5 Hz,/15 Hz和2/100 Hz组.戊巴比妥对照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次,连续5 d;电针组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根据组别分别用2/5 Hz,/15 Hz或2/100 Hz频率的疏密波刺激百会穴,0 min/d,共5 d.最后一次处理24 h后,所有大鼠在异氟醚麻醉下用颈内动脉线栓法致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再灌注24 h 后,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并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2/5 Hz,/15 Hz和2/100 Hz电针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1-2),.5(0-1),(1-2),低于戊巴比妥对照组[3(2-3)](P<0.01),/15 Hz电针组评分明显低于2/5 Hz(P=0.008)和2/100 Hz组(P=0.002),/5 Hz和2/100 Hz两组间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43).电针组的脑梗死容积均明显小于戊巴比妥对照组(P<0.001),/15 Hz组的脑梗死容积明显小于2/5 Hz(P=0.02)和2/100 Hz组(P=0.004),/5 Hz和2/100 Hz两组间脑梗死容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11).结论:3种频率的电针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大鼠产生脑缺血耐受,但2/15 Hz频率电针诱导脑缺血耐受效果最好.【总页数】2页(P116-117)【作者】劳宁;熊利泽;路志红;刘艳红;巩固;雷毅【作者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研究进展 [J], 叶涛;朱路文;唐强2.阿片受体在电针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效应中的作用 [J], 杨静;熊利泽;王强;刘艳红3.p38 MAPK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抑制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过程中GLT-1表达上调 [J], 王佳磊;蒋孟洋;张孟岳;王文帅;李力;张玲燕;李文斌;张敏4.百会穴在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J], 劳宁;熊利泽;路志红;刘艳红;郑玉;巩固5.不同穴位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兔脊髓缺血耐受效果的对比 [J], 雷毅;熊利泽;曾毅;孙永柱;陈绍洋;王强;杨静;贺大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投石问路】南丁格尔的誓言是:余谨于上帝及公众前宣誓,愿吾一生纯洁忠诚服务,勿为有损无益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当尽予力以增高吾职业之程度,反复五十所知所闻之个人私事及一切家务均当谨守秘密,予将以忠诚勉助医生行事,并专心致志以注意授予护理者之幸福。
我们是卫生类学校,我们的学生无论是护理还是其他的医护专业,都应以南丁格尔的誓言作为自己的职业信念,服务于病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但是在我们的实习中却也出现过极个别的有违一名医护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的事情。
曾经有一位护士,初到产科实习,感觉每天都面对一个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此科室实习的每一天都是阳光的服务于每一位宝宝和宝妈。
但是在即将转科的时候,她想在宝宝的抱被上签名留做纪念,没有经家属同意改名同学就擅自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另有药学专业的同学,在药店实习期间,因个人感情问题在面对买药的患者时将自己的情绪放到了患者的身上。
某患者因感冒需要购买拆零的感冒药,本应该是一天三次每次一粒的感冒药,该同学却抓成每天三次每次两粒的剂量。
我们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不同于其它非医护专业的同学,生命不是儿戏没有重来的机会。
以上两个案例虽不是医疗事故,但是这种事情在医护人员身上是绝对不能存在和发生的。
案例中的两名同学人品都不错,错就错在一时的疏忽,职业信念不够坚定,职业信仰不够纯正,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作为医护工作人员我们要把职业信念看的比生命都重要,要以高尚的医德服务每一位患者。
【言之有理】2012年3月29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8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在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时,突然感到肝区剧烈疼痛,豆大的汗珠瞬间从脸颊滑下。
见到陈绍洋脸色发白、汗如雨下,一旁的主刀医生劝他休息,但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最后一台手术后,他双腿一软,摔倒在地。
次日,在家属和同事的“逼迫”下,他做了超声检查,发现肝脏上长有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顶破肝膜,肝癌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策划:科技日报军事部主任、高级记者唐先武
征稿邮箱:r r j k365@126.com
【本期人韧】
陈
绍
洋
倒
在
手
术
同目吣
、~、
r,7
◆
,,
■●
【军医风采】
——追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陈绍洋教授
一本刊特约记者张智军徐锋
2013年11月16目的西安,阳光灿烂。
旅居澳大利亚的张羽一家3口回到故乡,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赶往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专程看望救命恩人。
一年前的深夜,高龄待产的张羽急需剖腹产,但麻醉风险极大。
命悬一线时,是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精心为她实施麻醉,全程监护,保证了手术成功,孩子平安降生。
现在,孩子1周岁了,聪明健康,活泼可爱。
张羽急切地想让恩人分享全家人的幸福。
“我找陈主任!”张羽满心欢喜地来到麻醉科。
接待她的陈敏教授却沉默不语,好一会才轻轻地说:“陈主任他,3个月前就去世了……”
医术精湛:7万余例复杂麻醉手术零事故
从护士到教授,从技师到医师,从名不见经传到享誉国内,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7个重大奖项,探索总结的23项新技术新业务运用于l i e床。
陈绍洋,被誉为军中名医、麻醉大师。
2004年7月,一位90岁高龄、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红军,突发急性重症化哝性胆管炎,心肺功能衰竭,生命垂危。
很多医院因不能保证麻醉安全有效维持围术期的生命体征,而无法为他手术治疗。
怀着一丝希望,老伴儿和儿女们陪着老红军来到西京医院,数名资深专家多次会诊,顾虑最多的同样是麻醉安全。
术前,陈绍洋到病房详细了解病情,连续几天观察老红军的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变化,对心肺功能进行动态评估,在建议临床医生通过药物干预改善重要脏器功能的基础上,陈绍洋次修正麻醉案。
手术中,他的眼睛始终紧盯监护仪,根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用药,确保手术I I币禾,J进行。
气管导管顺利拔出后,陈绍洋一边监测血氧饱和度,加压面罩给氧,一边握着老42R R J K 红军的手轻轻呼唤。
终于,老红军按预期的时间苏醒了。
“这次成功麻醉,堪称麻醉界挽救危重高龄患者的经典案例!”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亚澳区副主席、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这样评价。
2010年5月,一位患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有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送来医院。
外科教授建议尽快手术,呼吸内科教授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承受手术风险。
讨论陷入僵局。
陈绍洋冷静判断,提出核心问题:“这个病人假如不做手术,再给一些时间,呼吸功能能否得到改善?”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继续追问:“如果不进行手术,从内科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又得到否定的回答。
于是陈绍洋果断提出:“再拖下去,病人的状况只能是越来越糟,既然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为了病人的生命,我们应当试一试!”
在陈绍洋的坚持下,决定尽快手术。
大家都知道,这台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麻醉。
陈绍洋这样做,意味着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
最终,在陈绍洋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手术获得成功,一周后病人就康复出院了。
一次次惊心动魄,一回回艰难攻关。
从医30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生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
在多脏器移植、颅脑手术等麻醉管理中,他炼就炉火纯青的医术,完成的7万余例复杂手术麻醉,无一例麻醉意外,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记录!
医德高尚:在他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张伟的老家在偏远贫穷的山村,他和妻子到西安打工,有一天不慎从7米多高的施工架上坠落,4根钢筋插人他的身体。
陈绍洋疾步走进抢救室。
发现张伟呼吸困难,需要紧急气管插管,但病人的体位又不利于操作。
陈绍洋让医护人员扶着张
伟,自己双腿跪在冰凉的地板上,俯下身、探着头,小心操作,直到张伟呼吸平稳了,他才站了起来。
汗水湿透前襟后背,来不及喘口气就又护送张伟奔向手术室……
术后,他天天去看望张伟,问问病情,拉拉家常。
见张伟体质虚弱,就送去两箱鸡蛋。
2005年1月,陈绍洋和爱人罗兰一起到厦门疗养,这是他们结婚近20年的第一次旅行。
不料,第3天就接到患者家属田凤莲的电话,说她的老伴郝大爷年过七旬,被诊断为结肠癌,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手术麻醉风险高,十分希望陈绍洋亲自麻醉。
陈绍洋沉思片刻,就坚定地说:“施厶吧!我明天就回去!”
手术很成功,郝大爷得救了。
而让大爷念念不忘的,还有陈绍洋的“第二次救命”。
2006年5月的一天,郝大爷突然小便失禁,田大妈第一时间想到陈绍洋,打电话咨询。
陈绍洋凭着多年的经验和对郝大爷病史的了解,敏锐地意识到极有可能是肝昏迷,让田大妈赶快送郝大爷来医院。
情况不出陈绍洋所料。
医院立即进行了抢救,老人再次转危为安。
陈绍洋工作起来永远是精神抖擞,风风火火。
他常常一路小跑,穿梭在医院各个手术室,精力充沛地救治病人。
但同事们都知道,陈绍洋其实很累,一旦停歇下来,就满脸倦容。
有一次,学校政委戴旭光看到陈绍洋很疲倦,就劝他说:“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身体棒棒的,才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啊!”陈绍洋笑笑说:“趁着还年轻,多干点事情,65岁之后,我就要享受生活了!”
心中不舍:“如果再给我10年。
我会做得更好!”
2012年3月29日,在手术台连续奋战8个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正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突然感到肝区持续剧痛,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地滑落。
一旁的医生看他脸色苍白,关切地问:“陈教授,您怎么了?要不休息会儿,让其他医生来麻醉吧?”
陈绍洋摇摇头,示意自己坚持得住。
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了麻醉,手术成功后,陈邵洋双腿一软,倒在了手术台旁。
第二天,在爱人罗兰和同事们的催逼下,陈绍洋做了超声检查。
医生发现肝脏上长有4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经顶破肝膜,确诊为肝癌晚期。
就在前一周,他还为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手术
【军医风采】
麻醉,3次飞往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
2012年4月1日,医院紧急为陈绍洋实施肝脏
移植手术。
肝移植才一个月,身体稍稍恢复的陈绍洋,就执
意把病房布置成办公室,每天都要学习工作近10个
小时,并用心记录着自己的病变和治疗过程。
罗兰含
着泪劝他:“都到这会儿了,还不知道爱惜身体啊?”
陈绍洋拉着她的手说:“我做过无数次肝移植麻醉,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真正体会到病人那痛彻心
扉的疼。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i!i乘I下的时间里,
把自己的经验和亲身感受留给学生,留给后人。
”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去探望,见他躺在病
床上看书,佯装生气地说:“绍洋,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病好之后再工作!”见陈绍洋沉默不语,只好又嘱
咐道:“要是实在忍不住,每次就看一小会儿吧。
”患
病1年多时间里,陈绍洋审阅稿件30余篇,批改研
究生论文十几万字,查阅整理资料上百万字,编写教
材20余万字,指导科研课题8项。
让肝胆外科护士长李琳特别感动的是,住院期间,陈绍洋一直琢磨如何更好地减轻移植病人术后
的疼痛和不适。
根据亲身体会,他建议护士在给病人
拔尿管之前,最好先输上100毫升生理盐水,好让病
人尽快小便,避免感染。
事后,病人们普遍反映,效果
真的不错。
得知陈绍洋的病情,他的恩师,著名医学专家、
85岁高龄的臧益民和老伴儿前去看望他,夸奖他是
自己的好学生,人民的好医生。
一向坚强的陈绍洋,
流下了眼泪,握着老师的手说:“我做的真的很少,需
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如果再给我10年,我会做
得更好!”
老教授的眼睛湿润了,缓缓地举起右手,给自己
学生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
病魔没有顾惜这位可敬可爱可亲的人。
它来得
匆匆,来得凶猛。
2013年8月4日12时50分,麻醉专家陈绍洋
把生命定格在50岁上,永远地走了。
他离开了他为
之奋斗一生的手术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离开了
感佩他的同事,离开了感念他的患者和学生。
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写下遗嘱:“若我走到
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
算为我的医学事业作出最后一点贡献!”
这是一个平凡医者对患者的真心牵挂,这是一
个人民军医树立在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1
43R K J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