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代文化常识含详细解析
高中语文专题练习:古代文化常识(附详解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2018浙江学考)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2、(2018浙江学考)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道.芷阳间行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2018浙江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4、(2018浙江学考) 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卧病”“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A.“辞京”“苦竹”“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B.“黄芦”C.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6、下列对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的官职名称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相当于国防部长。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IL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λ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推荐文档

2020 —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 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⑷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一一“戎马书生”。
3. 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古代文化常识详解

古代文化常识详解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❶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构恶于前,贾余庆(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❷称字、号、谥号、斋名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主人”。
..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❸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❹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❺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安上纯父......,余弟安国平父.......,长乐王回深父(二)谦称、敬称、贱称❶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并序》)❷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2018高考语文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一起做一做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题吧。
2018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part1】81.(3分)A(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82、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3.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2018高三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2018高三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古代的礼节:
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一、人的称谓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二、古代官职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三天文历法(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中的“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中的“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二月。
”“是年夏五。
”中的“五”就是五月。
如《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夏、商、周三代岁首之月不同,故有建寅、建丑、建子之分。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中的“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中的“建亥”指农历十月。
(3)农历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中的“孟冬”代农历十月。
如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
”中的“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文学常识练习(附详细答案和解析)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7、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原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
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
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
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
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
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
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
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
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
卒于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原文: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熄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