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乱侃楚辞

合集下载

《楚辞》 读书笔记

《楚辞》 读书笔记

《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

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

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

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2《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

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

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

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3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读楚辞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楚辞》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楚辞》读书笔记【1】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楚辞》读书笔记【2】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

楚辞读书笔记(4篇)

楚辞读书笔记(4篇)

楚辞读书笔记(4篇)每次想起来。

天空在不停地凝视。

源氏物语在绿树的阴影下,微风将落花铺成了张艳丽的地毯。

衣服不看人心,作家知道文章的目的。

如果你真的很善良,为什么还要穿锦缎?盔甲只应该穿在勇敢的人身上,懦夫不应该带枪。

你把优点放在手上,把缺点藏在腋下。

伪君子!如果困难来了,你能用你的假币买东西吗?问:你从谁那里学会礼貌的?回答:对不礼貌的人,我绝对不会做他不想做的事。

到了最后,一切都变成卑微的尘埃,不像今天这样卑微,卑微如尘埃。

好人和坏人在一起就像生活在监狱里一样。

如果那个人聪明谨慎,他永远不会把沉重的责任交给平庸之辈。

如果他知道有人做了草席,他绝不会织他的丝绸衣服。

有两种人是徒劳的,一种是不会享受财富的,一种是不会练习学习的。

你肚子里再多的知识,不去用,也是一无所知。

就像驮着无数经书的动物,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睿智博学的圣人。

当你能消灭敌人的时候,不消灭敌人,就是和自己为敌。

玫瑰花园人类为了消磨时间,不情愿地用嘴唇,不可笑的东西会笑,不重要的东西会有趣。

我是一只猫我见过无数令人惊叹的奢侈品和美景,但那两亩地依然日夜难忘。

两英亩土地每天遇到那个小贩,他就喊:“手环,亮晶晶的手环!”。

他没有什么事情要急着做,他没有街可走,他没有地方可去,他没有时间回家。

我想做一个小贩,住在街上,喊着“手链,亮晶晶的手链!”职业泰戈尔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杨紫的邻居丢了一只羊,然后请很多人帮助他找到这只羊。

但是,路有很多岔口,每个岔口都有岔口。

他们不知道追哪条路,就回来了。

由此,杨紫引出了我们的研究。

学习的人如果不肯专一,总是互相追逐,就像岔路口找不到羊的路。

看了这篇文章,心里大为震惊。

虽然是个小故事,但道理很深刻。

它让我意识到,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方向,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把握自由的方向,专心致志,努力而不分心;半心半意,就会误入歧途,半途而废,最终什么都学不到。

生活中的差异不是更多了吗?仔细想想,人生只是一场没有好坏的选择游戏。

《楚辞》读书笔记

《楚辞》读书笔记

《楚辞》读书笔记《<楚辞>读书笔记》说实话,刚开始读《楚辞》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啥呀,古里古怪的,读起来可真费劲!但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咂摸出点滋味儿来。

就说《离骚》吧,屈原那股子忧国忧民又怀才不遇的郁闷劲儿,透过那些生僻的字词,直直地戳到了我心里。

我仿佛能看到屈原在楚国的朝堂上,挺直了腰杆,一脸正气地跟那些个昏庸的大臣据理力争。

他满心想着如何让楚国强大起来,可楚王呢,压根儿不听他的。

屈原那叫一个憋屈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一句一出来,我的心都跟着颤了颤。

屈原长长地叹息,泪水止不住地流,他哀叹百姓生活的艰难。

我就在想,那时候的楚国百姓,得遭多少罪啊。

也许是苛捐杂税太重,压得他们直不起腰;也许是战乱频繁,让他们流离失所,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屈原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他又无能为力,那种无奈和痛苦,谁能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知道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他就是不甘心放弃。

他到处寻找能让楚国变好的方法,东边走走,西边问问,哪怕碰了一鼻子灰,也绝不回头。

我仿佛看到他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鞋子沾满了泥巴,衣服被树枝刮破了,可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心里想着的还是楚国的未来。

再看《九歌》,这里面的神灵可真是有意思。

东皇太一,那是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大神,人们对他充满了敬畏。

祭祀的时候,人们恭恭敬敬地摆上祭品,嘴里念念有词,生怕有一点怠慢。

而湘君和湘夫人,这对爱而不得的恋人,让人心疼。

湘夫人满心欢喜地等着湘君,把房间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结果湘君没来。

她那失落的样子,就像我等朋友赴约,结果被放鸽子一样,满心的期待落了空,又气又恼又伤心。

还有《天问》,屈原一口气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从天地开辟问到历史兴衰,从神话传说问到人间百态。

我读着读着,都忍不住笑了,这屈原咋这么较真呢?但笑过之后,又觉得他真了不起。

他敢于对那些传统的说法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权威,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说实话,初读《楚辞》,我是有点懵的。

那些古雅的文字,拗口的词句,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纱,让我难以看清其真容。

但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其中,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我仿佛能看到屈原那孤独而坚定的身影。

他满心的抱负,却不被楚怀王所理解,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排挤。

他在楚国的朝堂上,大声疾呼,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可他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阿谀奉承和勾心斗角之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这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

屈原长长地叹息,泪水沾满了衣襟,他哀叹着百姓生活的艰难。

我仿佛看到他走在楚国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看到那些破败的房屋,他的心都碎了。

他是真的关心百姓啊,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他想要为百姓做些事情,想要让楚国变得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的理想,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那是坚定不移,哪怕是死上九次,也绝不后悔。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着退缩,跟屈原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

再说说《九歌》吧,这里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

那些神话中的人物,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像是湘君和湘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我能想象到,在那波光粼粼的湘水边上,湘君焦急地等待着湘夫人的到来。

他精心准备了一切,心里满是期待和欢喜。

可湘夫人却迟迟未到,湘君的心里该有多失落啊。

他在江边徘徊,望着远方,那眼神里的期盼和忧伤,仿佛能穿透纸面,直直地戳进我的心里。

还有《天问》,屈原对天地万物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从宇宙的起源到历史的兴衰,从神话传说到人间百态,他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我应接不暇。

我读着这些问题,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要被搅成一团浆糊了。

但同时,我也佩服屈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敢于对一切提出质疑,这种精神真的太了不起了。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

楚辞的读后感近日,我有幸翻阅了一些楚辞的作品,深受其独特魅力所吸引。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辉煌的一朵奇葩,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阅读楚辞,我对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楚辞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量融合了楚地的风土民情和历史典故。

作者们以深情厚意描绘了楚国的辉煌和伤痛,展示了古代楚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离骚》这一篇章,可以感受到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苦痛。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批判,表达了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其中融入了很多楚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楚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其语言优美华丽,诗句字字珠玑,充满了韵味和音乐感。

楚辞常常采用辞章、讽喻、比兴等修辞手法,使文字富有变化,意境生动。

例如在《天问》一篇中,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心对天地万物的思考,表达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思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最后,楚辞作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楚辞中常常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离愁别绪、怀念思乡之情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涉江》一篇中,作者以写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乘船泛江时的离愁别绪,画面感十分明确,令人感同身受。

楚辞通过种种抒发情感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力,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阅读楚辞,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楚辞的艺术风格和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诗歌形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楚辞中的情感抒发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与之共鸣的喜悲。

总而言之,楚辞的功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艺术明珠。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摘抄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摘抄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摘抄笔记
中国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下是我在阅读典籍中摘抄的一些关于楚辞的笔记: 1. 楚辞是中国文学中的珍品,其风格独特,表现了楚地人民特有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2. 楚辞中的诗歌大多以自然景观、人物故事和情感表达为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3. 楚辞的语言简练精炼,不拘泥于规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4. 楚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如尊重自然、崇尚自由和热爱生命等。

5. 楚辞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东亚文化圈,成为了东亚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典籍,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楚辞的独特魅力,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楚辞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 1 -。

读楚辞

读楚辞

读楚辞读楚辞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

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

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

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

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

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

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

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

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

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

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乱侃楚辞————————————————————————————————作者:————————————————————————————————日期:戏说,胡说——《楚辞》读书笔记1041041052 陈雅琳总论《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有重要的地位,由屈原而开的香草美人传统也使得后世人不断进行模仿,进而成为了一种文化。

一直以来,大多数阅读《楚辞》的人多以同情屈子遭遇,谴责奸佞小人为意,然而就如拿着笔杆子的书生能将得罪了自己的能吏污蔑为奸夫,将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样,如果仅仅是从一个人单方面的言论来看待事实,未免太过偏颇,虽有亵渎先贤之意,我却也不得不站在另外一些角度来审看《楚辞》一书了。

以下,选取部分有所牢骚的诗,评述一二。

离骚《楚辞》中,以《离骚》一篇为首,而《离骚》更是在后世引出了迁客骚人之说。

这一篇诗歌毕竟选入课本,还属于背诵篇目,大多数人对它都是十分熟悉的。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子开篇就点出了自己的身份,这在其他的诗歌中可不算是常见,而于此,不得不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毕竟是战国时代,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分别还没有被后世的科举制度打破之前,屈子的身份是十分显赫高贵的。

而出身如此高的人,天生就应该进入仕途,作为一国栋梁,就如四君子一般。

这是一种理所当然,屈原既然有这样的出身,理所当然就应该被重视。

理所当然就要成为最受国君重视的大臣。

现代的人恐怕十分难以理解当时的人的那些想法,然而只要看看史实就能窥得一鳞半爪——那是一个田氏代齐这种类似管理层收购的事件,几乎所有人都立刻判定田氏德行有亏的时代。

那是一个崇尚高贵出身和优良品德,国君实际上位置并不太高,整个贵族阶层才是统治者的时代。

然而,毕竟是战国,属于周的礼教正在崩塌,国君们正在不断掌握更大的权利,即使是贵族,也未必能够如从前一样占据优势。

于是理所当然的,屈原遇到了挫折。

自然,他是一个典型的出身显赫又有着大志的贵族。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的大志当然不会是如田氏一样的乱臣贼子一般的大志,而是辅佐君王,成为名臣。

说白了,也就是想要成为战国四君子那般深受国君信赖,手握大权,品行天下人称赞的名臣。

不过很可惜的,不知道是因为屈子性格不招人喜欢或者别的已不可知的原因,楚怀王就没有把屈子当做成自己的肱骨之臣,甚至觉得这家伙烦不烦哪,干脆贬斥了去。

正常人,要是欲申大志而不得,哀怨那是一定的。

所以屈原开始哀怨了。

不过普通人通常就是抱怨几句,作为一个诗人的屈子却不会仅仅是抱怨,作为一个文艺青年,他默默提笔,将自己的情绪通过文字发挥了出来——通常,这是杰出的诗歌、文章、书法、绘画、雕塑等一系列艺术诞生的主要来源,当然,也许诞生的也会是粪土的作品。

屈原这一抱怨可不得了。

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手法,直接让无数哀怨的文艺青年产生了强烈共鸣的手法。

所谓的香草美人。

自比为高洁的香草,却无人赏识,自比为绝色的佳人,却冷落在空闺。

不得不说这样的比喻非常巧妙,的确让人有感同身受感。

于是引得后世的人也跟着来写什么“画眉深浅入时无”啊这样的句子。

不过说老实话,乍一看这样的文字有点意思,把一本《楚辞》看完之后,那就只能是恶寒了。

虽说这么说是有点不敬先贤的味道,但是你一个大男人,男子汉大丈夫,却要这样凄婉哀怨,实在让人觉得……微妙。

这一点放下,屈原还说了一件事:都是小人的错!嗯,都是小人的错,君王无比光明。

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的话,这种观点怎么看多少都有失偏颇。

从帝王学的角度来说,人家帝王宠幸小人,那不是为了平衡朝廷势力吗?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屈先生您何必这么幽怨呢?难得糊涂啊!退一步说,就是君王真的可能是被小人给糊弄住了,那也是属于屈先生自己没本事啊,小人怎么做的学着点,迂回性地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嘛。

小人的事后面再说,关于君王的事,这倒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的观念了。

甚至于到了现在,这样的观念依旧是存在的。

不管出了什么事,领导都是好的,一切都是小人的错。

通常如果还有一个女人的话,那事情多半还得推到女人的身上去,小人还要退一步。

看这黑锅背的。

楚怀王可是个跑去赴约弄到自己被抓的人,他自己要没点问题,后面的事情能那么简单吗?天问实话说,《天问》这一篇诗歌实在让我想要加个附注:《十万个为什么——楚国篇》。

当然,这算是个玩笑话,对于《天问》,这当是我在《楚辞》中最喜欢的一篇,读这一篇,颇有些只能用“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一不算得当的句来形容的痛快感。

自天地鸿蒙到三皇五帝,上有星辰日月,下有山川河岳,而这首诗都将之囊括在其中,令人横生酣畅淋漓的感觉。

只能以大气豪迈来形容。

而这一首诗使得我对屈子的印象好了许多。

毕竟在其他的诗里,他抱怨太多了,总给人一种凄苦之感。

毕竟现代人大多还是明白,很多事情上看到别人的错误,却不能忽视自己是否也有做错的地方的。

而老是指责旁人的道德圣人,那反倒是没有人会喜欢的。

屈子在《天问》中提到了许多典故,他做了一些以前的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问了很多人原本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可惜他是个文人,要不然就这个劲头,说不准中国要提前几千年出现一个爱因斯坦。

是真可惜他是个文人,问了之后却没有细细追究,问的目的也不是真的在追究,只是借这些问题来传递自己的想法。

他还是在担忧时局,关心楚国,他依旧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希望得到怀王的接纳。

因此,《天问》虽然瑰丽,却还是脱不得窠臼。

我在《天问》中看见了屈子身上的仙气,却也看见世俗的一切将这几分仙气束缚了。

有些遗憾。

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是站在现在这个角度来看这一切,假如我是那个年代楚国的人,我的国家国君听信谗言,我是怎样的感触,我的国家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我是如何痛苦?却又明白了屈子的感触,并不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觉得屈子有多啰嗦了。

于此一道,我反倒觉得,《楚辞》一书中,《天问》篇可说是第一。

九歌《九歌》是祭祀神灵的诗篇。

古人对于神灵的敬畏是如今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比起没有信仰的人来说,我至少还有所坚信,多多少少能够体会那些微妙的情绪。

《九歌》中的许多神已经不再是被祭祀的主要的神了,但是就如同我们敬奉三清一般,那种敬畏,祈求庇护和向往的感受,依旧藏在字里行间。

毕竟与神灵相关,诗歌中屈子自己变小了。

宏大的是神灵,是他们的力量,品德,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的祖先所追求的,人世的煎熬让他们渴求乐土,道德的逐渐沦丧让他们渴求高尚的品德。

说是祭祀神灵,其实是在追求自身,他们渴望如神灵一般生活。

九章屈原是值得同情的。

我是说,如果站在一个爱国的亡国者的立场上,屈原是值得同情的。

集合成《九章》的几篇作品,讲述的是屈子的心路历程。

若是摒除我那一点偏见,他的忠诚,他的痛苦,他的抱负,的确是悲哀而令人尊重的。

但到底,夏虫不可语冰,以我个人的角度,对屈原过分的忠诚,颇有些难以理解,但假如说是几千年之后已经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人对我对国家的爱无法理解的话,那也或许又是一种轮回了好吧,毕竟已开始就是有失偏颇的评价,不若将这样的想法阐发到底,也算是我年少轻狂一回。

之前没有说完的事,提到了小人。

屈原总是将自己没有办法伸展抱负的原因归结到小人身上,然后将怀王光明化。

或许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人太过天真,对这一切没有细想。

后世的人大多习得了厚黑教主的一点皮毛,于是阴暗地去忖度一切。

至少,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怀王身上理所当然是有问题的。

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而屈先生把什么都归到小人身上,也着实有点不厚道了。

说到底,政治斗争,谁都能互相指责,谁也说不清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

而屈先生的做法,实在有点那种凡是赞同我的人就是君子,反对我的人就是小人的意思。

政治上的事,本来应该是很模糊的。

可是屈先生偏不。

输了,所以对方都是坏人。

对方是否真小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但是比起之前不痛不痒的香草美人传统,这种一棍子打倒的手法,可真不是什么好传统。

等到了后世宋仁宗时期,某几位君子掌权的时候,不就是直接将朝廷中间武断地划分为君子和小人,然后贬斥一大堆臣子,最后朋党之争闹得不可开交弄到改革失败的吗?窃以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开头,屈子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使得后来的很多人学会了这样可以说是不讲理的划分方法,支持我的人都是好人,反对我的人都是坏人。

然而世间黑白,哪有那么简单,涉及到政治的事情,更没有那么清楚。

然而,诗言志。

屈子的诗是他内心的反映。

他是真的痛苦于自己没有办法挽救这个国家,他在痛苦于自己应该帮助国家走向强盛,却要见证国破家亡。

后世之人尽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之人的痛楚,却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

我坚持,屈原在政治之上的很多手法都是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屈原并不是一个适合政治的人。

因为他的确难以理解政治中的交换,虚伪,平衡。

也缺少身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需要的心机。

但是他的确是一个忠臣,他的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传统美德,忠诚,义气,敬畏。

他忧心国家忧心人民忧心国君的心是真的,他在诗歌中所阐述的那些情感也不是作伪,否则到了最后,他不会投江而死。

屈原的高洁是必然的。

但是高洁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一句可见楚国的力量。

实际上,楚国即使一时之间被覆灭,她的根基却是还在的。

如果屈原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并不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赴死,而应该是选择蛰伏,尽量保全有生力量,然后反秦。

诗人毕竟是诗人,不是政治家,也做不得革命者,他们将自己宣泄在文字中,却不是真正积极的行动中。

说这些却有诟病文艺青年之嫌了。

不论如何,屈子的诗歌是精彩的。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一句,是我非常喜欢的词句。

似从秋日碧霄九天之上落入大地,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屈子的学生,宋玉自然是继承了屈子的许多习性的。

在诗歌一道上,他同样以楚辞的体法习作,而作品内容,同样是感叹时局黑暗与抱负等问题的。

不同于屈原直接触动人心,宋玉身为美男子的优势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诗歌上。

到底,他是继承了屈原的许多思想,而并不是自己具有这么多的思想,所以阅读《九辩》的时候,虽然同样觉得优美动人,却在阐明自己的志向和现实,以及那种奋斗精神的时候,比不上屈原给人的感觉真实和辛酸。

但是,《九辩》中借景抒情和音韵美却有自己的长处,到底各有所长,宋玉所写下的东西也令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感。

后语其实,一个时代和环境的作品,必然被那个时代和环境所影响,最容易诞生不朽的作品的时代和环境,要么是大治,要么是大乱。

屈原所处的环境,当然是乱的。

秦王扫六合,是一统天下的大业,但对于被征服的国家来说,未必是令人高兴的。

屈原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很典型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再适应于我们的价值观。

无论是贵族身份和责任,还是对国君的愚忠,或者愣头愣脑忽视政治问题把一切归结于君王的信任上,我们看来是这么简单可笑,然而对于身处局中的人来说,却是牵动了他们所有心神的信仰。

如洋务派相信自己可以救国,保皇派也相信,最后救国的是什么人,后世的人嘲笑说他们不知世务,却安知他们是否有报国救国的意思呢?说到底,后世的人哪有那个资格去嘲笑那些付出生命,将一切的信仰寄托出去,坚信着自己信念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