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诗中的太湖石

合集下载

赏石漫谈系列之六太湖石雅意隽永

赏石漫谈系列之六太湖石雅意隽永

赏石漫谈系列之六太湖石雅意隽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话,一定程度上形象地说明了苏杭的繁荣和繁华。

苏杭有此赞誉,主要得益于杭州的湖山风光和苏州的园林景致。

试想若无西湖和园林,苏杭又会怎样?苏州园林,秀美如画。

它的闻名,除建设者的艺术妙思外,那就得数重要的用材太湖石了。

“园无石不秀,园因石而名”,苏州园林的清、幽、淡、雅,诗情画意,只有在太湖美石的辉映衬托下,才显得更加秀美、灵动,富有韵致,充满生命。

苏州园林,驰名中外,可以说太湖石功不可没。

太湖石,因产江苏太湖地区而得名。

又称湖石、窟窿石、假山石和洞庭石。

主要分布于环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东山、宜兴一带。

以鼋山和禹期山、三山、龟山、鼍山最为著名。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苏浙两省的交界处,长三角的南部。

约在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个海湾,后逐与大海隔绝,变成了内陆湖泊。

受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其面积日趋缩减,水位渐渐降低,湖底慢慢潜出,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的丰富石材,逐渐被人们发现、捞取和使用。

加之太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使用和运输十分便捷,所以太湖石开采的历史比较悠久,传播范围也较为广范。

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五代后晋时代已有人开始玩赏,到唐代就特别盛行。

唐相牛僧孺就酷爱收藏太湖石,白居易称他“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

在《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研北杂志》等古籍中都有对太湖石的记述,白居易、刘禹锡、范大成等文人也有诸多诗文赞之。

太湖石,是石灰岩长期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水的溶蚀,逐步形成的。

通灵剔透,姿态万千,涡洞相套,宛转险怪,刚柔相济,动静互和为其主要特征(图1~图4)。

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按出产环境分为水石和旱石。

水石是在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石表嶙峋,石性坚实,石质滑润。

唐吴融的《太湖石歌》,就生动地阐述了太湖石的成因和水中开采的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

关于太湖石的七言诗句

关于太湖石的七言诗句

关于太湖石的七言诗句1. 描写“太湖石”的诗句有哪些1. 一双华亭鹤,数片太湖石。

2. 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3. 太湖石畔看金鱼。

4. 千金买得太湖石,数峰相对寒崔嵬。

5. 曾见画归丹禁里,太湖石后粉墙前。

以下是原诗:1.《寄庾侍郎》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一双华亭鹤,数片太湖石。

巉巉苍玉峰,矫矫青云翮。

是时岁云暮,淡薄烟景夕。

庭霜封石棱,池雪印鹤迹。

幽致竟谁别,闲静聊自适。

怀哉庾顺之,好是今宵客。

2.《感旧石上字》年代:唐作者:白居易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3.《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赵汝茪笑摘青梅傍疏。

数枝花影漾前除。

太湖石畔看金鱼。

笋指晓寒慵出袖,翠鬟春懒不成梳。

为君缝狭绣罗襦。

4.《生云轩》年代:宋作者:姜夔在山长与云同斋,出山忆云云不来。

千金买得太湖石,数峰相对寒崔嵬。

朝来忽觉青苔湿,叆叆如炊石间出。

白云保处不相逢,却怪年年枉相忆。

王郎胸中横一丘,在山出山云与游。

更呼白面老居士,来倚云根吟七字。

5.《红蕉二首》年代:宋作者:姜特立一藂绿凤尾含烟,径尺红英晓更鲜。

曾见画归丹禁里,太湖石后粉墙前。

2. 描写太湖石的诗句太湖秋夕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约698-756),唐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

字少伯,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

为盛唐边塞诗派著名诗人。

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题太湖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杨基:(1326-1378后)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

吴县(今属江苏省)人。

官至山西按察使。

兼工书画,与张羽、高启、徐贲称明初“吴中四杰”。

有《眉庵集》。

泛太湖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3. 写关于石头的好词佳句南宋诗人陆游;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几首好玩的赏石古诗

几首好玩的赏石古诗

122·宝藏 2019·第6期闲来读一读咏石的古诗,能从中收获到古人赏石的很多雅趣。

尤其是一些通俗有趣的咏石诗,更是妙想天开,读起来让人满口生香。

今天索性来分享几首:(一)题楼山石笋【唐】李白石笋如卓笔,县之山之巅。

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

这首诗据说是李白写的。

“石笋”这个东西,大家都能想象得到,可是这样来形容石笋的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想象力简直气吞山河、漫无边际,很是有趣。

(二)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唐】岑参一片他山石,巉巉映小池。

绿窠攒剥藓,尖硕坐鸬鹚。

水底看常倒,花边势欲欹。

君心能不转,卿月岂相离。

这首诗要想象着读,先由石看向池,再由池看向四周景。

突然一下,世界又好像颠倒了过来,由下自上,看石看花,像来了个360度的翻转。

而这个“翻转”又正好贴合到尾联的“君心能不转……”上,突然一下把景和情链接起来。

柳暗花明、醍醐灌顶,极是巧妙。

(三)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成水声因以绝句谢之【唐】白居易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

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

白居易写过很多著名的咏石诗。

这一首,不算出名,但是极为清新可爱。

在我们印象中:赏石是个视觉艺术。

但在这首诗里,几首好玩的赏石古诗文/ 吴雨洁 by Wu Yujie却变成了一个“听觉艺术”。

泉水划过苍石,形成潺潺的声响,光是想到这个情景,内心都充满了习习的凉意,在盛夏天读一读这首诗,再合适不过了。

(四)太湖石【唐】陆龟蒙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

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

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

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或将破仇敌,百炮资苦战。

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

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

槎牙真不才,反作天下彦。

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蒨。

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

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

新雕碧霞段,旋破秋天片。

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

这首诗的有趣处,在于最后几句。

太湖石以变幻莫测的孔穴著称,诗人将它比作了“九琳窗”和“五明扇”。

透过太湖石的孔洞看世界,天空也被割裂成一片片的风景。

太湖石 诗词

太湖石 诗词

太湖石诗词1、《太湖诗·太湖石(出鼋头山)》唐代皮日休兹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

雪阵千万战,藓岩高下刳。

乃是天诡怪,信非人功夫。

白丁一云取,难甚网珊瑚。

厥状复若何,鬼工不可图。

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

连络若钩锁,重叠如萼跗。

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

胮肛筼筜笋,格磔琅玕株。

断处露海眼,移来和沙须。

求之烦耄倪,载之劳舳舻。

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

厚赐以賝赆,远去穷京都。

五侯土山下,要尔添岩龉。

赏玩若称意,爵禄行斯须。

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

试问欲西笑,得如兹石无。

2、《感旧石上字》唐代白居易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

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3、《咏刘仲更泽州园中丑石》宋代梅尧臣君家太湖石,何从太湖得。

太湖天东南,太行天西北。

相去三千里,虽有何致力。

古人烦舟车,顽质无羽翼。

窍引木莲根,木莲依以植。

秋蛇出其中,舌吐虹霓色。

君尝夸於我,怪怪亦特特。

以丑世为恶,兹以丑为德。

事固无丑好,丑好贵不惑。

4、《怪石》宋代曾几济胜初无具,搜奇只此间。

飞来太湖石,坐我洞庭山。

面面成窗户,峰峰出髻鬟。

寓居端欠此,颇欲载之还。

5、《同道损世则元辅游西湖於卞氏借双鹤以观》宋代梅尧臣塘蒲荫绿水,菡萏艳修渚。

想像华亭野,但欠鸣鹤侣。

同来三四人,趣向颇相与。

思见此清禽,无能觌翔羽。

城隅有大第,世本官吴楚。

尝同太湖石,不惜持金取。

欲作园林胜,园林宁暇睹。

今当问其家,借赏无吾拒。

果亦致之来,奋毛如喜舞。

虽生沧海心,翅重不得举。

还尔稻粱贪,崇丘在何所。

6、《寄庾侍郎》唐代白居易一双华亭鹤,数片太湖石。

巉巉苍玉峰,矫矫青云翮。

是时岁云暮,淡薄烟景夕。

庭霜封石棱,池雪印鹤迹。

幽致竟谁别,闲静聊自适。

怀哉庾顺之,好是今宵客。

7、《寄松江陆龟蒙处士》唐代齐己万卷功何用,徒称处士休。

闲欹太湖石,醉听洞庭秋。

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

中间欲相访,寻便阻戈矛。

8、《浣溪沙》宋代赵汝茪笑摘青梅傍疏。

数枝花影漾前除。

太湖石畔看金鱼。

笋指晓寒慵出袖,翠鬟春懒不成梳。

游古典园林,就看那些“太湖石”

游古典园林,就看那些“太湖石”

游古典园林,就看那些“太湖石”太湖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里造园时经常用到的观赏石之一。

无论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还是以北京颐和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太湖石都是极为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在提升园林的整体美化效果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太湖石的堆叠和装饰,使得古典园林变得更加精致,灵秀,富有活力,为以前的文人墨客,士大夫等收藏和鉴赏。

留园瑞云峰1,何为太湖石?太湖石,属于石灰岩类,产于苏州太湖而得名,是我国的四大观赏石之一。

“瘦,皱,漏,透”是其特点,也是评价一块太湖石好坏的标准。

其造型美观,玲珑剔透,广泛应用于古典园林的造景和太湖石盆景中。

2,太湖石的兴起太湖石作为观赏石,最早记录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太湖石记》,文中记载“石有族,聚太湖之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这说明,早在唐代,太湖石就被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级所收藏和鉴赏。

园林造景的兴盛始于北宋。

宋徽宗是一个才华横溢,艺术造诣非常高的帝王,他不仅书画了得,还酷爱玩石赏石,在兴建园林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1117年,在汴京(今开封)开始兴建的艮岳便是宋徽宗亲自设计的。

当时从太湖地区搜罗了大量精美的太湖石,动用了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南运送山石花木到汴京,由于运送主要靠船,每十艘船编为一纲,所以称之为“花石纲”。

然而靖康之耻,黄粱一梦的艮岳并没有最后完成,但是北宋的亭台楼阁的造园艺术和假山石的堆叠和置石手法对今后的园林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3,太湖石北上天下奇石,世人皆喜,金人也向往北宋的生活,于是完颜亮在扩建燕京时,艮岳的太湖石就成了修建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的良材。

他下令将汴京中的艮岳石和数万工匠运到中都,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艮岳》描述了金兵运送艮岳石的方法:“艮岳之取石也……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混,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于舟中。

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

此法奇甚,前所未闻也。

石头最经典十首诗

石头最经典十首诗

石头最经典十首诗《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唐)诗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太湖石》作者:白居易(唐)诗文: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题石》作者:王安石(宋)诗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咏石》作者:皮日休(唐)诗文:凿开青玉案,移得小金山。

片片玲珑石,根根窈窕竿。

烟霞生户牖,龙虎镇门阑。

谁信幽居者,生涯是钓竿。

《咏石》作者:陆龟蒙(唐)诗文:一片苍然古石根,苔痕历历自相存。

山中未必知年月,世上谁能识乾坤。

野客醉眠云满席,高僧闲坐月当轩。

何当携酒同君赏,共话平生未了衷。

《咏石》作者:苏轼(宋)• • • • • • • • • • •诗文:顽石何年自化工,天然奇巧出神工。

棱嶒不改千年质,空洞能藏万古风。

雨过苔痕生碧藓,月明松影落青空。

何当携酒同君赏,共话平生未了衷。

《咏石》作者:黄庭坚(宋)诗文:石壁巉岩倚半空,天风吹下白云中。

苔痕历历千年在,草色离离一径通。

野客醉眠云满席,高僧闲坐月当轩。

何当携酒同君赏,共话平生未了衷。

《咏石》作者:杨万里(宋)诗文:石壁巉岩倚半空,天风吹下白云中。

苔痕历历千年在,草色离离一径通。

野客醉眠云满席,高僧闲坐月当轩。

何当携酒同君赏,共话平生未了衷。

《咏石》作者:王维(唐)诗文: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咏石》作者:李德裕(唐)诗文:山中一拳石,岁久自生苔。

不为风霜改,空留岁月催。

云深藏古洞,月冷照荒台。

何当携斗酒,来此共徘徊。

• • • • • • • • •。

赏石千古第一文《太湖石记》

赏石千古第一文《太湖石记》

赏石千古第一文《太湖石记》赏石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因为历朝历代文化名人的赏玩和传播,使得中华赏石艺术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若论文人雅士的赏石之风,晋代陶渊明醉卧“醒石”之上可谓是开创了先河。

但赏石之风盛行乃始于唐朝,就赏石文化名人而言,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太湖石记》可以说是最杰出的代表。

《太湖石记》作为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的收藏、鉴赏方法以及理论的散文,在我国赏石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全文第一段:古之达人,皆有所嗜。

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

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

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公之所嗜,可知之矣。

“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而我们为何偏爱它呢?白居易回答:古之达人,皆有所嗜,诚哉是言,适意而已。

适意,即是称心合意。

因为,赏石能够合适我们的志趣,所以喜欢石头。

这句话,可谓是道出了历代文人雅士嗜石的原因。

那么,赏石如何适意?白居易的回答是: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

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

这句话更是精辟的概括了赏石的真正意义:奇石是缩景的艺术,把大自然的山岳、洞壑缩成一拳,这是空间上的思考,而在时间的维度上,千里一瞬、坐而得知,说明奇石能使我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精神享受。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

后世评论《太湖石记》堪称《石经》,其不仅对太湖石的形态作了细致的描述,还对奇石的功能做了高度概括,特别是对牛曾儒的赏石甲乙丙丁的分级评论进行了描述,可以说是在科学和文化的角度上对奇石进行了剖析。

今天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会发现《太湖石记》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还是一篇代表了唐宋赏石文化最高水平的论文,当真是我国赏石文化的奠基之作!~完~。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

房山太湖石,也称北太湖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该石为石灰岩,形状大体和南方太湖石相似,具有太湖石的涡、沟、环、洞的变化。容重比南方太湖石大,扣之无共鸣声,多密集的小孔穴而少有大洞,体态麟峋透露,质地坚硬,一般用作修筑叠石假山。房山太湖石,大部分埋在土层里,因红色山土的作用,新开采的多呈土红色、橘红色、土黄色,日久后表面带些灰黑色。质地不如南方太湖石脆,有一定韧性。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和南方太湖石外观的轻巧、清秀、玲珑有明显区别。
江苏太湖石。指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褶皱纹理,可造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古人云:“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把我们引入这种千古名石营造的意境之中。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太湖古称震泽,又“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 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材。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而实际面积受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大大缩减,湖底潜出,因此石材料虽然丰富。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环保而适当限制开采。太湖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青睐。太湖石有三种: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采石工人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造园。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诗中的太湖石搜了一大堆,注了一点儿,没耐心了。

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太湖石》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读作“亲银”,山高貌)。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匡山,即庐山,相传有隐士匡俗在山上得道升天。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仙掌,汉武帝刘彻所造托盘承露铜仙人。

呀然,深广貌。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在。

(言此石有天然奇姿,却无实际功用。

见下句。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太湖石》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杨六尚书留太湖石在洛下借置庭中因对举杯寄》借君片石意何如,置向庭中慰索居。

每就玉山倾一酌,兴来如对醉尚书。

年代:唐作者: 刘禹锡《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

初辞水府出,犹带龙宫腥。

发自江湖国,来荣卿相庭。

从风夏云势,上汉古查形。

拂拭鱼鳞见,铿锵玉韵聆。

烟波含宿润,苔藓助新青。

嵌穴胡雏貌,纤铓虫篆铭。

孱颜傲林薄,飞动向雷霆。

烦热近还散,馀酲见便醒。

凡禽不敢息,浮壒莫能停。

静称垂松盖,鲜宜映鹤翎。

忘忧常目击,素尚与心冥。

眇小欺湘燕,团圆笑落星。

徒然想融结,安可测年龄。

采取询乡耋,搜求按旧经。

垂钩入空隙,隔浪动晶荧。

有获人争贺,欢谣众共听。

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

睹物洛阳陌,怀人吴御亭。

寄言垂天翼,早晚起沧溟。

年代:唐作者: 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错落复崔嵬,苍然玉一堆。

峰骈仙掌出,罅坼剑门开。

峭顶高危矣,盘根下壮哉。

精神欺竹树,气色压亭台。

隐起磷磷状,凝成瑟瑟胚。

廉棱露锋刃,清越扣琼瑰。

岌嶪形将动,巍峨势欲摧。

奇应潜鬼怪,灵合蓄云雷。

黛润沾新雨,斑明点古苔。

未曾栖鸟雀,不肯染尘埃。

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

海神移碣石,画障簇天台。

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

渡江一苇载,入洛五丁推。

出处虽无意,升沉亦有媒。

拔从水府底,置向相庭隈。

对称吟诗句,看宜把酒杯。

终随金砺用,不学玉山颓。

疏傅心偏爱,园公眼屡回。

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

年代:唐作者: 牛僧孺《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胚浑何时结,嵌空此日成。

掀蹲龙虎斗,挟怪鬼神惊。

带雨新水静,轻敲碎玉鸣。

搀叉锋刃簇,缕络钓丝萦。

近水摇奇冷,依松助澹清。

通身鳞甲隐,透穴洞天明。

丑凸隆胡准,深凹刻兕觥。

雷风疑欲变,阴黑讶将行。

噤痒微寒早,轮囷数片横。

地祇愁垫压,鳌足困支撑。

珍重姑苏守,相怜懒慢情。

为探湖里物,不怕浪中鲸。

利涉余千里,山河仅百程。

池塘初展见,金玉自凡轻。

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

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

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

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念此园林宝,还须别识精。

诗仙有刘白,为汝数逢迎。

年代:唐作者: 姚合《买太湖石》我尝游太湖,爱石青嵯峨。

波澜取不得,自后长咨嗟。

奇哉卖石翁,不傍豪贵家。

负石听苦吟,虽贫亦来过。

贵我辨识精,取价复不多。

比之昔所见,珍怪颇更加。

背面淙注痕,孔隙若琢磨。

水称至柔物,湖乃生壮波。

或云此天生,嵌空亦非他。

气质偶不合,如地生江河。

置之书房前,晓雾常纷罗。

碧光入四邻,墙壁难蔽遮。

客来谓我宅,忽若岩之阿。

年代:唐作者: 皮日休《太湖石》兹山有石岸,抵浪如受屠。

雪阵千万战,藓岩高下刳。

乃是天诡怪,信非人功夫。

白丁一云取,难甚网珊瑚。

厥状复若何,鬼工不可图。

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

连络若钩锁,重叠如萼跗。

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

胮肛筼筜笋,格磔琅玕株。

断处露海眼,移来和沙须。

求之烦耄倪,载之劳舳舻。

通侯一以眄,贵却骊龙珠。

厚赐以賝赆,远去穷京都。

五侯土山下,要尔添岩龉。

赏玩若称意,爵禄行斯须。

苟有王佐士,崛起于太湖。

试问欲西笑,得如兹石无。

年代:唐作者: 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太湖石》他山岂无石,厥状皆可荐。

端然遇良工,坐使天质变。

或裁基栋宇,礧砢成广殿。

(注:礧砢,众多委积貌。

)或剖出温瑜,精光具华瑱。

或将破仇敌,百炮资苦战。

或用镜功名,万古如会面。

今之洞庭者,一以非此选。

槎牙真不才,反作天下彦。

(注:槎牙,错落不齐状。

彦,贤俊也。

)所奇者嵌崆,所尚者葱蒨。

(注:葱蒨,青绿色。

)旁穿参洞穴,内窍均环钏。

刻削九琳窗,玲珑五明扇。

(注:琳,美玉。

)新雕碧霞段,旋破秋天片。

无力置池塘,临风只流眄。

年代:唐作者: 吴融《太湖石歌》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

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

初疑朝家正人立,又如战士方狙击。

又如防风死后骨,又如於菟活时额。

又如成人枫,又如害瘿柏。

雨过上停泓,风来中有隙。

想得沈潜水府时,兴云出雨蟠蛟螭。

今来硉矹林庭上,长恐忽然生白浪。

用时应不称娲皇,将去也堪随博望。

噫嘻尔石好凭依,幸有方池并钓矶。

小山丛桂且为伴,钟阜白云长自归。

何必豪家甲第里,玉阑干畔争光辉。

一朝荆棘忽流落,何异绮罗云雨飞。

年代:唐作者: 王贞白《太湖石》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年代:唐作者: 王贞白《依韵和幹公题庭中太湖石二首》山立只盈寻,高奇药圃阴。

风涛打欲碎,岩穴蛰方深。

藓点晴偏绿,蛩藏晓竞吟。

岁寒终不变,堪比古人心。

徒劳水府寻,宛在玉堂阴。

兰圃安虽窄,盆池映转深。

山僧来尽爱,诗客见先吟。

若是买花者,年年不计心。

年代:宋作者: 方回《饮孤山六一泉有感亭以太湖石为柱梁》解后犹存石柱梁,周家九鼎尚沦亡。

此泉只是寻常水,为有欧苏姓字香。

年代:宋作者: 楼钥《以太湖石响板为文季寿》太湖中心洞庭山,千岩万壑高孱颜。

风涛舂撞自太古,漱成乐石如雕剜。

玲珑中空穷变态,奇奇怪怪罗沧湾。

良工巧手琢威凤,片云承足向飞翻。

叩之五声八音足,疑有仙风摇佩环。

月卿蜚声塞宇宙,文如九苞瑞世间。

只今在治真若凤,朝阳一鸣闻九关。

先从鵷阁掌帝制,径上鸾台领朝班。

德既不衰石不泐,祝公遐寿如彭籛。

年代:宋作者: 苏颂《省中早出与同僚过谭文思西轩咏太湖石》洞庭山连震泽水,怪石巉岩出波底。

谁言行远莫致之,好事经营俄至此。

爱君小轩才袤丈,满地新芳杂红紫。

偶来凭槛见奇峰,便有江湖秋思起。

年代:宋作者: 曾几《何德器赠太湖石》爱山已成痴,爱石又成癖。

徒闻有丝溪,时复梦灵璧。

太湖只在眼,曾未收寸碧。

多自五岭来,仍烦百书索。

何侯小峥嵘,湖水深处得。

苍润波涛馀。

巉岩鬼神力。

摩挲复湔洗,攘取畏宾客。

偶然及幽事,遣送初不惜。

俄顷交定盟,欢焉慰岑寂。

夺君书几间,坐我洞庭侧。

持还岂人情,藏去有惭色。

苦乏仇池篇,如何满高直。

年代:宋作者: 曾几《太湖石》谁怜孤峭质,移在太湖心。

出得风波外,任他池馆深。

不同花逞艳,多愧竹垂阴。

一片至坚操,那忧岁月侵。

年代:宋作者: 朱复之《赋太湖石》寂寂云根锁昼扉,绿痕春暖上苔衣。

飞来黄鸟忽相问,看了几年花片飞。

年代:明作者: 高启《姑苏杂咏太湖石》没人采石山根渊,投身不试饥蛟涎。

(注:没人,潜水者)冯夷不解护潜宝,几片捧出如青莲。

(注:冯夷,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寒姿本是湖水骨,波涛潄击应千年。

初疑鬼怪离洞府,珊瑚铁网相钩连。

嵌空突兀多异态,云吐夏浦芝生田。

龙鳞含雨晚犹润,豹质隐雾朝常鲜。

清音叩罢磬韵远,微靥洗出珠窝圆。

坐移各岫置庭砌,日照仿佛生紫烟。

三峰削成泰华掌,一穴透入仇池天。

醉中时倒倚苍藓,秋风冷逼吟诗肩。

洛阳园墅汴宫苑,当时骈列夸奇妍。

黄罗封盖素毡裹,万里贡饷劳车船。

奢游事歇家园废,尽仆荆棘荒池边。

人生嗜此亦可笑,有身岂得如石坚。

百年零落竟谁在,空品甲乙烦题镌。

又嗟此石何献巧,自召凿匠亏天全。

不如顽矿世所弃,满山长作牛羊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