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爱我们班》。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程序”、“说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研说,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这些是大家的》这一课共有四个活动主题:“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明确这些公物的作用,从而唤起对学校里的公物的保护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二、说学情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虽然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缺乏使用公物的经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享受公物提供的方便,但对于什么是公物还没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公”与“私”概念的分辨。
另外,学生虽时刻享受着校园公物所带来的便利,但是对于身边公物的使用情况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因此容易忽视校园公物与自己的密切性关系,内心无法主动产生对校园公物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目标:1、认识学校里的公物,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2、知道要爱护身边的公物。
3、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要爱护身边的公物。
【教学难点】: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五、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指导学生使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活动一:猜谜导入,认识学校里的公物1.师:小朋友们,今天小叮当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她要考考大家。
(出示谜语)2.小结:班级里的课桌是学校提供的,是给大家共同使用的,是学校里的公物。
(板书:学校公物)【设计意图】用猜谜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5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第9课 《这些是大家的》教案(新人教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这些是大家的》这一课共有四个活动主题:“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明确这些公物的作用,从而唤起对学校里的公物的保护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对“公物”这一名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公物”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爱护公物、喜欢学校、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他们在思想上提升对公物的认识,并能主动爱护公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学校里的公物,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2)知道要爱护身边的公物。
2.情感与态度(1)要以爱护公物为荣,以破坏公物为耻。
(2)知道公物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都应当爱护。
3.行为与习惯(1)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2)发现公物被损坏的情况时,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
4.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学校公物给我们的学校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知道要爱护身边的公物。
【教学难点】1.能够主动爱护公物,做到小心使用不损坏。
2.发现公物被损坏的情况时,能够用合适的办法解决。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学校公物调查表。
2.学生准备:自己课下对学校公物进行调查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听故事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教室里的悄悄话》一天下午放学后,小明在教室打扫卫生,这时候他隐约听到教室有细小的呻吟,他感到奇怪,教室里没有同学,为什么有声音?他仔细一听,原来是桌子与椅子在对话,只听桌子说:“唉,我真难受,我整天为我的小主人服务,可我的小主人并不爱惜我,经常用铅笔在我的身上乱划,让我变得好难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9.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9.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9.这些是大家的》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爱护和保护这些公共财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和责任感。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向学生展示了各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如公园、图书馆、学校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这些公共财产。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些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可能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公德心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认识各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理解公共财产的含义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公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公共财产的含义和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公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教学内容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各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6篇
小学德育与法制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专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评课稿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篇1】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篇1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将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研究,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研究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会。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会,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会。
如人人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范文(6篇)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范文(6篇)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1__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
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
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
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
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
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
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
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
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
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6篇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6篇小学德育与法制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专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评课稿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篇1】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文档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2篇
《这些是大家的》说课稿篇一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这些是大家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执教的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话题,即教材中的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养成主人翁意识为核心,引导他们在校园生活中有意识地爱护公物。
这一课教材中包含了4个小话题,分别是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一节课显然是完不成教学目标的,需要2个课时。
我将4个话题中第四个话题“爱护公物我能行”放在了第二课时,本节课遵循的是:学生先从初步认识校园公物,再观察身边公物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来引导学生明白爱护公物迫在眉睫这样的事情逻辑顺序。
二、说学情分析对校内公物的保护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养成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年级学生不缺乏使用公物的经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享受着公物提供的种种方便,但对于什么是公物还没有明确的、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公物”的概念,教学时我利用了学校内部的资源,采取了多种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爱护公物、喜爱学校、热爱集体的情感,使他们在思想上提升对公物的认识,并能主动爱护公物。
三、说教学目标:1.学生能认识学校的公物,区分出“公物”与“个人物品”。
2.通过课前调查身边的公物是否完好,知道公物是为大家服务的,人人都要爱护。
3.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明了校园公物给大家带来的便利,自然地产生爱护校园公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学校的课桌椅等公共财物,知道公物的作用。
2.调查身边的公物是否完好,知道公物是为大家服务的,人人都要爱护。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公物调查表四、教学过程:1、玩游戏,找物品导入。
师:孩子们,在上课之前,顾老师想和你们玩个小游戏,看谁拥有火眼金睛,能帮老师找出图中所有物品。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5篇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5篇道德与法治评课稿篇1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这些是大家的》教案三篇
9《这些是大家的》教案篇一(第一课时)二、看看我们的学校公物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学校公物作用大,它使我们的学习更加便利,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作为使用者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公物呢?(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讨论的真热闹,你们都知道怎样对待公物,非常棒!《中小学守则》里明确规定:要爱护公共财物。
大家也知道要爱护公物,那么现实生活中,大家是否做到了爱护公物呢?分组调查: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实地调查一下,看看我们学校的公物怎么样了吧。
第一小组调查教室门窗、第二组调查走廊外墙、第三组调查操场乒乓球台等、第四组调查图书室。
调查数据按照书上的表格进行详细记录。
调查结束,请各组交流结果。
(同学参与调查并交流结果)通过同学们的调查结果交流,我们知道了大多数公物还是完好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出示破坏公物的图片:面对这样的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公物怎么变成了这样?你是否参与破坏它了?你以后准备怎么做呢?(同学参与回答问题)视频:爱护公物小结:校园里的公物是我们大家的好伙伴,它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我们应该从我做起自觉爱护它们。
二、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相关问题。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观看视频《爱护公物》二、通过实际调查,让学生明白公物是我们学习上的好伙伴,但是有些已经受损严重,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学校里的公物有哪些,知道了学校里的公物作用大,它们使我们的学习更加便利,使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爱护它。
板书这些是大家的(第二课时)9《这些是大家的》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这些是大家的》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第1课,对其他几课起着铺垫、引导的作用。
本课由“学校里的公物”“身边的公物还好吗”“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爱护”四部分内容组成,此外还融入了《中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爱护公共财物”。
本课时第一、二、三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走访校园,帮助学生认识学校里的公物,认识学校公物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现场调查班级公物的使用的情况,发现问题,产生对爱护公物问题的关注;采用换位思考的讲故事方式,感受公物和“我”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公物为我服务,我应该爱护公物;从“我和公物的故事”反思自己的行为,布置学生开展校园公物小调查。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
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
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这些是大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学校里的公共财物。
知道这些公物的作用。
知道公物是为大家服务的,人人都应该爱护。
2.感受公物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和破坏公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从而产生爱护公物的情感。
3.了解公物现状,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公物现状,对公物损坏原因进行深层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去保护公物。
难点:激发学生爱护公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短片导入,回顾校园里的公物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这些是大家的,老师带着大家参观了我们的校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找找短片里都有哪些公物?2.教师播放校园短片3.让学生大面积地进行回答4.教师评价: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找到了这么多的公物。
(二)调查汇报,分析公物现状原因1.过渡:你们在观察身边的公物时有什么发现吗?2.学生用观察表说自己观察到的公物的现状。
(有保护好的,有损坏的)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桌子上有很多笔印,四周也有掉漆的情况。
”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墙壁上有的地方有小洞。
”还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灭火器没有灰尘,也没有损坏的地方,非常完好。
”3.当学生谈到有些公物非常完好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物为什么在使用时还能这么完好?学生在分析公物完好的原因时,教师出示相应的文字。
4.教师追问:刚才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破损的公物,它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寻找出多方面、多层次的原因,特别是使用和日常护理相关的原因。
预设: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想到这些公物是大家的,只想到了自己。
有时可能是学生不小心造成的无意识的行为。
还有公物在使用时的自然消耗等等。
5.在学生查找到公物破损的原因后,教师马上创设情景,让学生听听小课桌要对我们说些什么,这时教师播放动画“小课桌的自述”,让学生谈谈听了小课桌的话,你的心情,有什么想说的?6.请学生谈谈自己和公物相处的美好瞬间,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和公物在一起时的内心感受。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合集5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关于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篇1】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遵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学问,要学生懂一些必需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沟通实力和思索深度都缺乏,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溢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受的。
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爱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觉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受,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假如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情愿投入到教师呈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
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许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意形式无视形式的结果呢?接下来刘教师又经过了其次次备课,我们共同沟通后,又在二班进展了其次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清楚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清楚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加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爱好的缘由,因为变更,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探究性更具趣味性。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假如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美丽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教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楚,她在本班上课时,你清楚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清楚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踊跃学习与沟通的开放性,教师与学生清楚到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索透彻通透理解深化详细,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
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清楚就是看客,而他们的沟通是你无法深化更是无法参加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清楚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行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教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清楚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清楚感觉,当你专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通用11篇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
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
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5篇(1)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5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听了张老师的《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收获很多。
下面谈谈一些浅薄看法。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两年来学会的本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从而鼓励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将自信心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这为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但是,升入三年级后,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难度逐渐加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烦恼和学习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刚进入中年段的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是思维发展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孩子们刚刚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
这一时期若不注意引导,有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这就是为什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
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2听了XXX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一一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教研《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课稿2021
教研《道德与法治》听课评课稿2021各位领导、刘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XX>一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用心聆听了课堂教学,感觉此课上得很精彩,处处有新意。
我感动于刘老师在课前付出的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似春雨滋润了我的心田,深感受益匪浅。
1、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相互勾通的过程。
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
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
当然,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
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看作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范例,创造性地组织主题活动,不照本宣科、照图讲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互动。
也就是有选择的来使用教材。
教材是范例,要研究教材,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进行研讨,不能完全撇开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所有教师都能够善于开发教材外的、来自家长、学生、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
只有开发教育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同时,联系学生知识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当地可以利用的条件,补充调整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3、使用课件,锦上添花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几乎成了优质课的标志之一。
甚至有的课堂教学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播放课件,教学效果未必就好,甚至会适得其反。
所幸刘老师及时端正了思想,充分认识到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在课件设计上更追求实效刘老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设计简单实用,使用图片、文字的居多,也有部分视频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在课件的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设计的版面没有过于繁杂的修饰,播放的过程没有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力求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真正体现了课件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作用,为整个教学设计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道德与法治这些是大家评课稿三篇
《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
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
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本堂课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的内容开展活动,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调动生活中的经验。
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公用设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面对学习主题感到有话可说,因而乐于探究,善于,政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深切感受公用设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事例,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已身边爱护公物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积极发言,通过积极岁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扬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拉近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能有话说,有真话说。
商榷点:①如何正确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通过教师在一个个问题的“开导”下,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跟者教师在转,削弱了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缺少对学生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却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只有通过学生激励性的
评价,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③教学的形式比较单,致使蔡个课堂氛围还不够轻松、活跃。
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同学的参与,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教学环节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不够简练,有重复罗嗦的地方。
一年级学生的自控力较弱。
在生活中,学生觉得没必要时刻都精神,那样会感觉很累。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有精神的生活和学习是健康的表现。
第二,当自己看到别人不精神时的感受是什么,换位思考,当别人看到自己不精神的时候,又会有何感想。
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好理解有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动力坚持。
课堂上教师尝试着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给学生充分的空间,适当点拨,适当引导,同时介绍一些生活小技能、小窍门。
在演示生活的情景中学生绽放出美丽的火花——明白了有精神的孩子人人夸,有精神的孩子更自信,有精神的孩子是健康的表现。
自己应该每时每刻把最美最精神的样子展现给大家!
首先通过PPT展示正确的坐姿、站姿,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坐姿,并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然后观看错误坐姿、站姿带给我们的危害及“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选择正确坐姿、站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感受良好的精神面貌带给我们的震撼。
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都有很深的感受,每个人都能自觉尽力做到最好,但是问题就是不能保持。
小学生就是喜欢动,让他们一节课保持一个姿势也不现实,因此要求他们在写作业、读书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仅对我们的脊柱生长有益处,更能保护我们的视力。
在走路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抬头挺胸。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做好可以,但是坚持做好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的能应用本节课的知识,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时的心血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