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合集下载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修改现象”
由于接受批评者的意见,杨沫对这部小说做了修 改。作者屈服于外在的政治批评而பைடு நூலகம்是出于内在 的自我要求对作品进行修改这一行为,是违背文 学创作的基本规律的,这一方面反映出50年代文 学生存环境我艰难,政治规范对作家创作的巨大 束缚,同时从反面证明了作家自主性对于文学创 作的重要。后来,有人将这一现象命名为“《青 春之歌》修改现象”,其内涵指的是巨大的政治 压力,往往会导致作家艺术个性的消弥,最后走 向毁灭性的自我否定。
林道静成长的第二阶段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引领者共产党人卢嘉川。 通过卢嘉川,林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朦胧向往,产生了新 的成长冲动。然而,理论并不能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 仍然是一纸空文。从理论上给林启蒙的卢 嘉川注定不能带她完成她的成长之旅,因 此,作者安排了他的被捕和被杀害。他的 未竟之业将由另一位共产党人江华来完成。
叙事模式
叙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叙述者的视点问题,叙述 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会形成不同的叙事 模式。我国叙述学研究学者概括出三种不同的叙 事模式:零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 零聚焦叙事就是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叙事。内聚 焦叙事即叙述者透过人物来进行聚焦,他所知道 的和人物一样多。外聚焦叙事则指的是叙述者从 外部来对人物和场景聚焦,他仅仅向读者描述人 物的言语和行动,而不进入其内心,不作主观评 价,也不进行心理分析。零聚焦叙事不受限制, 内聚焦和外聚焦则是限知叙事。
“个人无意识”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
作为一个深受“五四”个性主义精神濡染的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个性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具 体地讲,如果说林道静在男/女关系上由余永泽而 卢嘉川再到江华的转移与传递,在故事和逻辑层 面上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了抛弃个人主义、民主 主义、自由主义而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互为表里、 互相支持的话;但在林道静的情绪、潜意识、叙 事话语中的闪烁其辞、留下的“裂缝”等,这些 以“碎片”方式存在的叙事因素却言说着一种被 压抑的个人冲动与梦想,这种朦胧、片断化的梦 想对主导性的语义形成了某种微弱的“异议”。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青春之歌》一、对《青春之歌》的传统解读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28年进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三年后因家庭破产和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

她经历了艰难的自立过程,从事过乡村教师、书店店员和家庭教师等职业,生活动荡不安。

1933年开始接近共产党人,七七事变后赴晋察冀边区投身革命,并开始文学活动。

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

《青春之歌》从1950年起开始创作,1958年出版,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经典作品。

“十七年”文学(1949—1966)继承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传统,实质也就是将毛泽东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文艺路线和规范推广到全中国,要求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与文学观念的支配下,“十七年”小说主要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类小说。

1、通过林道静的人生道路,表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共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走大众解放的道路才会取得成功,实现个体的价值。

《青春之歌》以作家杨沫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展示了青年知识女性林道静进行思想改造,走上革命道路的全过程。

林道静原是一个青年学生,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独自一人离家出走。

幻想以个人奋斗的方式谋求出路,在一个小学任教,却被校长当做讨好上级的礼物而出卖,无路可走之际准备以死抗争,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了她,两人由相爱到同居。

但在后来的家庭生活中,余永泽逐渐表现出他的自私和冷漠,林道静在精神上陷入苦闷彷徨的境地。

小说中林道静刚出场的时候,从装束到行为,都是一个五四式的青年女性形象。

她不切实际地浪漫而天真的想象,以个人主义的方式来反抗封建家庭为她安排的人生道路,这在五四时代就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法走通的道路。

对于这些追求个性解放,离家出走的“娜拉”们,鲁迅先生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她们的出路只有两条:回来或者堕落。

青春之歌与红豆

青春之歌与红豆

对比《青春之歌》与《红豆》,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杨沫的《青春之歌》与宗璞的《红豆》同是描写知识分子革命与成长的小说,但在叙述知识分子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同之处。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自传类的女性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在寻找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受到三位男性的影响,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

林道静是比较典型的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家受到十七年文学红色叙事的影响,在写作中尽量切合当时革命文学的需要,写出了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转变过程,其中虽然有爱情的描写,但这种爱情烙上了强烈的时代印记,爱情这种浪漫的情感被革命化、程式化,失去了其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

宗璞的《红豆》以倒叙方式描述中共女青年干部江玫重返母校工作,搬进大学时的宿舍因藏在墙内暗洞里的两颗红豆,忆起1948年大陆政权转换前夕,自己在革命和爱情间的抉择。

该作分为七节,首尾两节为叙事当下,时间在1956年冬季,其中五节为故事主体,时间在1948到1950年间。

全篇主要情节,由三个年轻知识分子交织而出——江玫、齐虹、萧素。

三人形象性格各异,齐虹的个人浪漫色彩与萧素的无私大我情怀,形成强烈对比,江玫则在二者间游离抉择,并透过三人的互动关系,描绘其内心成长的过程。

两篇小说同为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完成成长过程,但林道静和江玫由革命完成成长的过程却存在不同之处。

一、创作背景不同《青春之歌》发表于1958年,是一部热烈、悲壮而又深沉细腻的长篇。

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塑造了林道静这一代表形象,描述她是如何从小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经历的曲折过程。

《红豆》是宗璞在大学时代1956年发表的一部素雅、细腻、意境优美的短篇,表现的是在四十年代末的革命斗争时期,女大学生江玫面对革命与爱情的矛盾、迷茫和抉择。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

杨沫《青春之歌》简析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

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

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

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

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

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

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

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

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

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

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

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

《青春之歌》读后感_读《青春之歌》的感想作文

《青春之歌》读后感_读《青春之歌》的感想作文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读后感一、书籍简介:《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的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几个正面人物,真实感人。

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2019年9月23日,《青春之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二、作者简介: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出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北平温泉女中学习,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

1931年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先后当过小学老师、家庭教师和书店职员。

1934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

1943年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1958年,杨沫代表作《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杨沫还创作了《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长篇小说,以及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三、《青春之歌》读书笔记纯白、高洁、清澈……这是我读《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的第一感。

青春之歌内容

青春之歌内容

《青春之歌》内容
《青春之歌》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林道静的生活和成长展开。

在家庭中,林道静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学校里,她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革命斗争中,林道静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除了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小说还描绘了其他知识分子的命运。

例如卢嘉川、江华等青年学生,他们在爱国学生运动中积极参与,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

还有余永泽等具有反动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在这个时代里,知识分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此外,小说中的林道静等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不畏艰险和困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历史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小说中汲取力量和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青春之歌》研究综述

《青春之歌》研究综述

《青春之歌》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杨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首先,从作品的主题来看,《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的作品。

它通过描写林道静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和成长历程,展现了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悟和分化,以及他们最终找到归宿、找到光明前途的过程。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抉择,以及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迅速觉醒,投身革命的必然性。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看,《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形象。

林道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经历了思想上的初步觉醒,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所面临的选择和挑战,以及他们为了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自我,投身革命的精神。

此外,《青春之歌》还成功地刻画了其他人物形象,如卢嘉川、江华等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

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引导和帮助林道静,使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从艺术特色来看,《青春之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历程。

小说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和细节的描写,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转变和成长动力。

同时,作品还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革命热情和学生运动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最后,从影响和价值来看,《青春之歌》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的作品,更是一部教育和激励人们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经典之作。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的救亡进行曲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的救亡进行曲

文学经典中的红色记忆《青舂之歌》知识分子的救亡进行曲文丨冯璐1958年1月,《青春之歌》甫一出 版即告售罄,很快又加印5万 册,到了 6月份,销量已经达到惊人的39万册。

在当时以工农兵和革 命英雄为主流的文艺界,小资产阶级 知识女性林道静显得特立独行又气质 清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作者杨沫书 中的卢嘉川、林道静等人是否还活着,希望能向杨沫当面请教学习。

读者的热烈追捧和反馈是杨沫没 有想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先后 在人民曰报社、北京市妇联、北池子 街道、中央电影局辗转工作,因饱受 病痛困扰,无力全身心投入,杨沫在 工作中屡受挫折。

就在《青春之歌》出 版前,杨沫还只是电影局中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编剧,工作五年有余,尚 未完成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加之曰 夜被头痛折磨,杨沫几乎是抱着生命 快要走到尽头的绝望心情一鼓作气投 入小说创作中。

卧病时,她爱读《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并在曰记中写道:“真 的,保尔鼓舞着我,我真的幵始准备 写这部自传式的小说了。

往事带着感42丨国家人文历史作之歌人的色彩,一阵阵激动着我……”这一天是1952年9月25曰,杨沫在稿纸上落下了《青春之歌》的第一笔。

时代的真实写照故事的幵始,寂寞空旷的北戴河车站,“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林道静走在通往杨庄的小路上,陪伴她的行李只有笛、箫、琵琶这些“幽雅的玩意儿”。

出身地主家庭的林道静,父亲破产后,被继母许给一位有财有势的胡局长,逃婚出来的林道静只好到北戴河投奔表哥,后在男朋友余永泽的帮助下成为杨庄的小学教员。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小小 的杨庄也受到波及,“从山海关外幵进关里的火车忽然一辆辆全装满了哭 哭叫叫逃难的人”。

杨庄的生活让林道静第一次见到了底层百姓的真实状 态,目睹了逃难来此的一家三口,男 人在给洋人盖洋房的时候意外摔死,走投无路的女人最终抱着婴儿跳海的 惨剧。

就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使林道静 对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感到困惑无力时,北大学生卢嘉川的话使她第一次 认识到斗争的必要:“进行宣传,唤起 人心——像你们对学生们灌输爱国思 想,这也是拿起了武器。

解读《青春之歌》

解读《青春之歌》

爱情与政治的结合——解读《青春之歌》[原创2006-11-4 15:47:25]字号:大中小《青春之歌》是我国著名作家杨沫的成功之作之一,小说问世以来,受到读者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之歌》是一部政治小说,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以女主人公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个性解放到献身革命的人生旅程。

它从一批知识分子的命运来展示了三十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头到尾,无不充满了三十年代的政治气息,这恰恰迎合了五十年代激情洋溢的群众观。

另一方面,《青春之歌》也可以说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而最后这个女人也找到了归宿。

对于人性情感欲望的窥视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猎奇心理。

综合来看,就如小说所表现的爱情一样:“情”与“革命”、“情”与“国家”,爱情与政治似乎就那么联系在一起,而且逐渐同化,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境界了。

可以说,〈〈青春之歌〉〉是“革命与恋爱”题材的又一种演绎。

林道静的爱情与她的政治成长历程是相伴而行的。

文中第一段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紧接着对于她不幸过去的叙述,这样的一个女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弱势的,是需要人怜惜和帮助的。

但她不甘于婚姻的被人摆布而离家出走时,却让人看到她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时候她的思想意识是还是蒙胧的,“骑士”也就在适当的时机出现了。

余永泽,林道静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当林道静决定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以示对这个丑陋世界的反抗时,余永泽救了她的命。

“英雄救美”总会续写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林道静深深得被余泳泽那“骑士兼诗人”的气质所吸引了,就如林道静自己所言的“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咋一看,这是纯粹的男人与女人间萌动的爱情,实际上这已经是政治与爱情的第一次握手。

“五四”以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科学、民主、个性解放成为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余永泽就是这类自由主义的代表,对于急于寻找出路又感到无助的林道静而言,余永泽的资产阶级自由思想无疑是一股春风,一株急于握住的救命稻草。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小说是我近期阅读的书籍之一,它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林道静是一个勇敢、善良、坚定的女性形象,她的成长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形象,她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毫不畏惧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情节和叙事风格深感赞赏。

杨沫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林道静的成长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革命者们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奋斗的艰辛历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历史的伟大意义。

此外,我还被小说中的主题所震撼。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杨沫展现了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只有选择革命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种主题让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想说,《青春之歌》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让我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和人生价值。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我更加关注历史和现实等主题的研究。

《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

《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

《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引言《青春之歌》是一部描述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知识分子在乡村工作生活的电视剧。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杰作之一,它不仅令人回味无穷,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

知识分子的定义和特征在探索《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知识分子的定义和特征。

知识分子是指那些拥有高度教育水平,并以智力劳动为生的人群。

他们通常具有批判思维、独立见解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发展中,知识分子承担着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引领思潮的重要角色。

乡村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青春之歌》通过刻画乡村知识分子的轨迹,探讨了他们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被派往农村担任基层干部,与农民一起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

这种塑造方式旨在强调知识分子应当放下自己的优越感和身份,融入到普通民众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树立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另一方面,《青春之歌》也通过塑造知识分子的崇高形象,向观众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

知识分子在剧中被描述为秉持良知和道德准则的人。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初心,奋发有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展示知识分子的品质和责任感,观众被鼓励追求知识和进步,形成对知识分子的认同和崇敬。

引导社会关注农村发展《青春之歌》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还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描述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时期支援农村的经历,剧中所展示的乡村变革与现代化进程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发展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种关注激发了社会力量加入到农村改革中,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抗塑造知识分子的复杂性除了展现知识分子的光辉一面,《青春之歌》还巧妙地通过对抗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复杂性。

剧中的知识分子并非完美无瑕,他们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剧中角色的成长经历以及与当地人的争议矛盾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分子的多维度性格,呈现了真实生动的形象。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热血————《青春之歌》(杨沫)读后感2011、3、1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青春之歌》,我觉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她和余永泽在北京同居了,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来在大年三十白莉苹的公寓里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而道静在与卢嘉川也深深为他的品格、坚毅及胆识吸引并爱慕上了他。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在这之后,道静设法把卢嘉川留在她那的油印宣传品散发出去。

半夜里贴在墙上,寄给许多中学、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她就这样散发了大部分。

但是她因为遭到叛徒戴愉的出卖而被捕,并受到一直想要得到她的胡梦安的威胁。

幸运的是,她得到了王教授夫妇和王晓燕及其同学们的帮助而逃了出来,在定县的完全小学校当起了小学教员。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描写女性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同时人们也习惯称它是一部红色经典作品。

一般认为,《青春之歌》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阶段的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青年学生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的艰难历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一二·九时期时代面貌和时代精神,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几个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党领导寻找出路与真理的历史趋势《青春之歌》中, “爱情归属”和“革命理想的选择”是“双声并置”又相互交织的两条叙事线索, 二者同构并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或隐喻。

林道静和她的三个男人的爱情叙事是革命意识形态与个人私人空间抵牾和角斗的基本立脚点, 两种声音碰撞后的结果和走向是成长的叙事支点。

《青春之歌》就是讲的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情爱故事说详细一点就是在动荡的三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和“五四”青年余永泽、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这三个男人之间的情爱故事。

林道静是地主的女儿,生母却是贫农生母生下她后被赶出林家投河自尽。

林道静在屈辱中长大身上兼有剥削阶级与劳动者的双重血缘。

林道静是被追求者,三个男人各怀绝技。

余永泽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的法宝是西方世纪的人道主义卢嘉川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江华的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中国革命实践。

最先登场且最先被淘汰的是余永泽。

林道静抗婚逃离家庭去北戴河投亲未遇,本想当个小学教员,自己养活自己,结果却受了余敬唐的欺骗,差点被当作“礼品”送给鲍县长,绝望跳海自杀被直留意她的余永泽北大国文系学生回乡度假嫩起于是,余永泽近水楼台先得月结合的中国革命实践。

最先登场且最先被淘汰的是余永泽。

林道静抗婚逃离家庭去北戴河投亲未遇,本想当个小学教员,自己养活自己结果却受了余敬唐的欺骗,差点被当作“礼品送给鲍县长,绝望跳海自杀被直留意她的余永泽北大国文系学生回乡度假嫩起于是,余永泽近水楼台先得月。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林道静,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知识分子形象。通常,她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重压之下,由于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自觉向党靠拢的典型。她的种种行动,甚至情感活动都被研究者刻意地前后对照,作为思想转变、改造自身的证据。
这固然不错,但我引起我注意的却是林道静作身为女性这一特殊身份。 林道静悲悯一切苦难的人。且不说从海边的孤儿寡母到起初怀着敌意的郑老头、从借而不卑的魏老三到天真烂漫的小俞,她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就连许多落后的,甚至伤害过她的人,林道静也同样怜悯他们。这让我深受感动
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我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这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其次,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中,作家一方面注意把人物放在典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来进行刻画。林道静特殊的出身和家庭,造就了她特殊的性格;三十年代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促使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因此,林道静的成长符合她的性格和时代潮流发展的轨迹;一方面还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如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注意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鲜明的人物肖像描写等等。
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是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的《青春之歌》一、作家介绍:杨沫(1914——1995 )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歇、杨沫、君歇、小位等,祖箱湖南湘阴。

解放前主要写作散文和短摘小说,保存下来的不多。

1950 年发表中篇小说《书墉纪事》。

她的代表作是1958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文革”后,重写了“文革”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更名《芳菲之歌》于1986 年出版.1990 年又出版了《英华之欣》,与《青春之歌》一起构成“青春三部曲”。

还出版有《杨沫散文》、《自白―我的日记》、《大河与浪花》、《杨沫小说选》等。

杨沫的的“青春三部曲”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从“七·七”事变到冀中平原上敌后游击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灿烂的革命青春。

其中《青春之歌》更是拥有广泛的读者,深受青年喜爱。

这部小说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 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动荡的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贯穿其首尾,围绕一个冲出旧营垒的青年知识女性带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展开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觉醒和分化,真实地揭示出那个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二、主题《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中国现到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信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前后掀起新的高潮。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了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

展示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

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

这部小说要说明的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的归宿是: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

有关林道静形象的研究,一部分是以林道静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及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还有一部分是从林道静女性形象来分析,认为作品是用女性之笔书写的女性解放的完美之路,和以往男性作家以启蒙姿态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寻不同,这是一部女性自己的自我总结,关注投身于民族国家解放大旗下的中国女性是怎样开始勇敢的走出家门,寻求自我的独立和解放,在探索与寻求中,找到解放的光明大道,投身民族国家的解放大潮,来表现女性的反抗精神。

杨沫的《青春之歌》作为新中国文学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突出成就是相当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的典型形象。

现如今对林道静的研究虽然已经比较透彻,但是在林道静对当今时代的巨大影响的研究上还是有空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性别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女性知识分子,由于女性这一性别特征,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上依然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或者客观方面的阻碍。

所以我所要写的论文是在对林道静这一知识女性思想不断进步并冲破重重阻碍实现其价值的分析上着重描述在现实的基础上女性究竟该怎样选择道路,冲破束缚,实现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研究意义:女性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本质也不甚明朗。

革命,是一个更加尖锐的阶级问题,“女性”和“革命”本无关联,却偏偏在一次邂逅后,迅速碰撞出火花,使得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女性问题多了几分犀利,而革命的复杂性也更深几分。

林道静逃离了家庭的威逼,当她以为安全而欣然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才惊觉生活的四周全是虎视眈眈,吃人不吐骨头的眼神。

书评《青春之歌》

书评《青春之歌》

革命与爱情的选择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各种文学题材曾出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学题材,而这些文学题材都能反映当时的主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就有中国革命历史题材。

这当中涌现过很多作品,当然也不缺乏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写的优秀之作。

其中就有杨沫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也是当时物质文化贫瘠时期的畅销书。

对于我们这些九十年代的我们来说,可能会想像不出当时主人公的革命热情,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那就不难体会出里面的情感。

《青春之歌》描写了因为革命和爱情的影响而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林道静。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

林道静不被他们当作女儿看待。

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准备离家出走。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是余永泽和林道静的思想发生了分歧,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首先,这部小说选择了知识分子这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及其周边活动的人物均是知识分子,在革命历史题材中,角色通常都是农民反抗,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

5.《青春之歌》

5.《青春之歌》

林道静形象分析
杨沫曾说:她对林道静这一形象塑造是“按照生活本身的发展逻辑,按 照向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在当时走向革命后必然会有的 发展变化过程来写的”,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 林道静是一个30年代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知识分子的艺术 典型,是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圆形人物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价值和 强烈的现实意义。 父亲林伯堂、生母秀妮、养母徐凤英、表哥张文卿、校长余敬唐、北大 学子余永泽、共产党人卢嘉川、江华、林红 首先,林道静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二重性。 其次,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她经历了一个由个人反抗 到自觉革命的三部曲的艰难过程。 第三,林道静这一形象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强烈的现 实意义。
《青春之歌》讨论的意义
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中国青年》1959 年第2期。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
对《青春之歌》的讨论很有意义,不但提出了对一部作品正确 评价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评价作品时采用的思想方法的问题, 反映了“十七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非现实主义文学批 评之间的冲突,文学的政治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对后人创 作与批评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并称青春之歌的主题它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北平的社会生活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的北平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深刻的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以及觉醒与分化揭示了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表现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主题
《青春之歌》的写作特色
紧紧围绕林道静的性格成长轨迹进行描写,突破了传统“故事 小说”的写法,使作品成了一部典型的“性格小说”、成长小说。 恪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心理描写很突出,展示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于塑造圆型 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物刻画方面,采用了对比、映衬、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和人 物、性格和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语言流畅简洁,笔调富有感情色彩,作品具有抒情浓郁、委婉 细腻的艺术风格。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

而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 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 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最后,我们要感谢杨沫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宝贵的作品。这部小说的人 物形象和艺术成就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了理想和信 仰而奋斗不息。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以作者杨沫的亲身经历为原型,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革命年代的青春故事。本次演示将围绕着《青春之歌》的主 题、情节展开、艺术成就、人物形象以及个人反思启示进行阐述。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 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
些思考
基本内容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 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里,一群怀抱革命理想的青年人,如何在苦难中挣扎、奋斗, 最终走向胜利的道路。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成就卓越,是一首革命 青春的赞歌。
三、人物形象
林道,从一 个懦弱的少女逐渐变成了一位勇敢的革命战士。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 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她坚强独立、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在她身上, 读者可以看到革命青年勇敢追求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风貌。
四、反思启示
其次,《青春之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林道静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知识 女性,她从个人主义的家庭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在党的培养下,她迅 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余永泽则是一个单纯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对林道静充满了关心和爱护;卢嘉川则 是林道静心目中的英雄式人物,他充满着革命激情和浪漫情怀,是人的代表; 江华作为一位成熟的革命者,具有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昂的斗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沫的《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为例,描写了“五、四”精神下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和命运。

在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中,抗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在迷茫中勇于抗争、在抗争下勇于追求真理、寻求解放,这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命运的共同写照。

他们在恍然中醒悟了,他们在抗争中找到了一种信仰,一种不仅可以挽救自己,更能挽救全中国人民的信仰;他们逐渐摆脱了自己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带着自身的那种抗争性格在追求中觉醒。

本文就将以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主要剖析对象,从中试析出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关键词:知识分子抗争觉醒信仰第一章引言 (3)第二章以主人公林道静为例的中国知识分子命运解构 (4)一在迷茫中勇于抗争 (4)二在抗争下追求真理、寻求解放 (6)第三章新解中的思索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第一章引言《青春之歌》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形象的揭示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动摇、苦恼和彷徨、分化与觉醒、沉沦与前进,热情的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青年革命运动,歌颂了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以及党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引导作用。

若要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去审视、剖析作品,首先就要用一种既如实客观,又饱含深情的态度走进作者。

作者杨沫是一位“生活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中,受尽了压榨、迫害和失学失业的痛苦”的女作家,她有着一对富贵的父母,但却没有温暖的家。

幼年起,父母不和,各自寻欢作乐,女儿既得不到父爱,也得不到母爱。

甚至对母亲产生了憎恨、厌恶和敌对的情绪。

杨沫说:“幼小的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呀?数九寒天,我穿着露着脚后跟的破鞋,脚后跟生着冻疮,流着浓血;浑身长满了虱子……”童年生活没有温暖,不幸的遭遇给杨沫孱弱稚嫩的童心投下深深的阴影。

这个生长在豪门的“大小姐”有了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更加地向他们靠近……。

与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者的接触,使她在苦闷中找到了希望,在这段寻找信仰的过程中,思想在逐渐转变,正像小说中的主人公林道静在迷惘中抓到了“一根救命草”,找到了自我一样。

这相似的命运,也正是杨沫能够塑造出“林道静”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的根源所在。

最终,杨沫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视角上,将视线从小家庭投向了大世界,拿起笔来投身革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青春之歌》正是从这个视角出发,“重构了作者早年的人生经历,所以把家庭作为社会权利结构和政治秩序的缩影。

”因此在作者的笔下,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对进步事物时刻充满着热情、对守旧势力却是不时努力地抗争着的一批受“五、四”精神影响着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那一段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第二章以主人公林道静为例的中国知识分子命运解构一在迷茫中勇于抗争勇于抗争始终是林道静转变的根源,无论是身世还是思想。

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着、与不合理现象抗争着、与黑暗势力抗争着……正因为抗争,林道静才会勇于追求信仰,才会逐渐摆脱自己性格中软弱的一面。

生长在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大地主家庭里的林道静,其父林伯唐是一个挂着“大学士”、“大学校长”、“慈幼院院长”等教育家、慈善家伪善招牌的大地主。

从林道静懂得世事开始,就没有见过亲生母亲一面。

她那聪明、能干、纯朴、善良的贫农母亲秀妮,被那披着人皮的狼――林伯唐玩弄够了以后,只在世上活了二十一个年头,就草草结束了那年轻的生命。

而道静那凶残泼辣的后母徐凤英,只知道荣华富贵,只是想着在别人身上捞上一点什么。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她得不到一丝一毫的真正意义上的温暖,环境只使得她养成了“乖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

那同父异母的弟弟林道风在家里的待遇却与道静截然不同,她见了,“不哭、不求饶,没有一滴眼泪从她倔强的眼睛里流出来”,只是无声的忍受着、反抗着。

有时候这种无声的抗争更会给人以震慑的力量,那是一种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的抗争,那是一种在期待着迸发的瞬刻的抗争,而一旦这抗争爆发,也许它会一发不可收拾。

林道静的父亲“因为地权的事打了官司,闹得身败名裂,就把口外的地一古脑儿瞒着母亲全卖光,带着姨太太偷跑掉了。

”于是,道静成了后母唯一的财产,徐凤英断绝了女儿的供给,企图用这个办法威胁林道静,让她顺从自己的意愿“当个摇钱树”。

正逢暑假,林道静无奈之中只能回到家里,而她母亲“亲热的拉着她的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让道静以为“妈妈也许不逼我嫁人了”。

没想到,徐凤英的意思却是让她嫁给“有财有势的阔人”――胡局长,转而因为女儿的反抗而“勃然大怒。

她跳起来,两眼露出可怕的凶光,青筋暴露的白手好象寻找着打人的物件在各处颤动”。

林道静好像“泥胎一般呆在地上”,当她在从小最疼她的“王妈”口中得知了自己的生母的苦难遭遇,于是,她的反抗意识爆发了……“王妈妈,我再也不怕他们了……我要离开这个家”。

道静拿着王妈那“两个月的工钱,十块钱”,投奔表哥去了北戴河。

这是林道静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虽然是在茫然之下的抗争,但正是因为这次抗争,才会有了以后对真理的大胆追求。

在杨庄投亲无路的无奈之下,伪善的校长余敬唐成为了她唯一的希望,余敬唐打着给林道静找工作的幌子,心里却盘算着龌龊的主意。

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道静茫然的生活着,在这里,她看到了让她气愤不已的场景:美丽的海滩上不协调的立着“华人与狗不得通过”的牌子,让她的心为之一颤;一伙“花花公子”朝她无聊地嚷着“给我们捶捶腿”,让她厌恶至极;当她得知那“脸色好象黄蜡般的瘠瘦的渔妇,”抱着她那病着的婴儿跳海的消息时,她既惊讶又痛心不已……这种对不合理现象的抗争意识在她的心里默默地生根、发芽。

当她最终知道了余敬唐所打的主意,“象受了重伤,蜷伏在板床上。

许久许久,她不动、不响,而且什么也不想。

”她疲倦了,但却又不甘心“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的立锥之地都没有?”,“我恨!什么都恨!恨社会、恨家庭、恨我自己……为什么一个人不愿马马虎虎地活着,结果却弄得走投无路”,她为自己的遭遇不平,更为劳苦大众不平;可同时“她也有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她还很单纯、幼稚,对社会的黑暗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在余永泽的帮助下,林道静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为了保持人的尊严”,不能马马虎虎地活在世上。

在与余永泽同居后,林道静“慢慢地被现实的鞭子从幻觉中抽醒过来”,余永泽对老佃户魏三大伯的冷言冷语,对主张青年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罗大方,既厌烦却又不得不巴结的摸样,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使林道静产生了厌恶之意,并渐渐无法忍受。

“她感到沉闷、窒息。

而尤其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泽并不象她原来所想的那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的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

他原来只是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生活的男子。

”只觉得“命运又把她推到怎样一个绝路上了”。

林道静在新的天地里,遇到的新的人,使她与余永泽的格格不入达到极限。

两个人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大,矛盾越多,在生活上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

往日的甜言蜜语,撒娇逗笑一去不返。

直到余永泽阻止林道静去参加示威游行,并破坏了卢嘉川在他们住处隐蔽一晚的计划,致使卢嘉川被捕入狱使革命事业受损。

终于,浪漫主义在她心中彻底的破灭了:“‘离开他,不能让他毁灭我的一生’道静的决心慢慢成熟了”,“经过内心的斗争,经过痛心的自我批判,林道静终于提起自己的行李,走出了那间给了她幸福又使她无限痛苦的公寓房间”。

这是她对自己命运的又一次抗争。

这次抗争使得她终于可以自由地去追求真理、寻求解放。

林道静所经历的这些现实以及它思想上的转锋正是当时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人生现实经历和思想状态上的缩影。

处于“五、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知识分子们,他们有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他们有热情、有想法,但是他们又是生在旧时代,所以难免受到旧思想残余的影响、守旧势力的羁绊而放不开手脚去追求新生活,于是他们开始迷茫、彷徨……这种迷茫和彷徨实际上是对“旧”的妥协,于是他们又开始思考,继而开始抗争,只是在抗争的过程中乏理智、过盲目,所以出现了“林道静”式的挫折!“不过幸好有这些挫折,才使得这些知识分子彻底地醒过来,在不断的抗争中要真正地去自由地追求真理!”这是这一代知识分子思想上和命运上的转捩的开始。

二在抗争下追求真理、寻求解放林道静秉着自身的这种抗争性格,追求着真理、寻求着解放,在抗争中追求,在追求中觉醒。

道静在杨庄当教员的时候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党员、北大学生卢嘉川。

“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她“一改平日的矜持和沉默”,“在她被煽动起来的愤懑情绪中还隐隐含着一种惊异的成分”,她发觉到:在自己的生活里有许多与余永泽“大不相同”的青年大学生。

“余永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动人的缠绵的故事;可是这位大学生却熟悉国家的事情,侃侃谈出的都是一些道静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

因此,对卢嘉川的崇敬油然而生。

心里也莫名的多了一份萌动:一份对人生的萌动,对追求的萌动。

在卢嘉川的帮助下,林道静学习革命理论,开始投身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洪流中去。

她上街发传单,到农村去,参加地下工作等等,都是在卢嘉川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这以后遇上的林红、江华,都是作为“党的使者”来安排的,他们不但具体地帮助了林道静的成长,成了林道静最心爱、最敬佩的引路人,而且他们以自己刚毅顽强的性格和对党的无限忠诚,教育和影响着其他革命同志。

林道静开始把自己的视线从“小家”转移到了“大家”,把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

在与余永泽决裂后,道静因为散发革命传单而第一次被捕。

国民党特务胡梦安为了让林道静顺从自己,挟持她的弟弟来要挟道静。

在狱中,林道静受了重刑,她说到:“我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活”!那种临危不惧的大义凛然让我们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在与余永泽的结合到决裂这段期间,是林道静最重要的人生转折期,也正是作者要着力表现其思想由茫然下的抗争到真正的觉醒的部分。

从生活到思想,林道静在成长着。

她逐渐摆脱了一些根植过深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意念里的反抗意识逐渐蓬大,逐渐抛弃了“小我”。

她那坚贞的品质,热情的个性,感染着更多的读者。

林道静在定县当小学教员期间,虽然和共产党员徐辉通信,但是,因为生活的平静,“她仍是感觉不满足,感觉生活里还缺少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共产党员江华的到来,让道静“喜形于色”,心中涌动着万分地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