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
最新3复合材料性能的复合准则汇总
1、分散强化原理
• 分散强化复合材料是由微细硬质点与金属基体复合而成。 作为增强剂的硬点主要是金属氧化物、碳化物和硼化物, 如Al2O3、TiC、SiC等。
• 分散强化原理与析出强化机理相似,可用Orowan位错绕过 机制说明。
• 载荷分布:载荷主要由基体负担,分散微质点阻碍基体中 的位错运动,质点阻止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原理
•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1mm〉的坚硬颗粒与金 属基体复合而成。
• 载荷分布:增强原理与分散强化不同,虽然载荷主要由基体 承受,但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 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
• 在外力作用下,基体内位错的滑移在基体—颗粒界面上受到 阻滞,并在颗粒上产生应力集中,其值为
又
Dp(3 2d2/Vp)1 2(1Vp)
1
得出
y=
3G
m
G
p
bV
2 p
2d (1 p )C
讨论影响强度的因素
y =
1
3G
m
G
p
bV
2 p
2d (1 V p )C
• 质点尺寸d越小,体积分数Vp越高,强度越高,颗粒 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 在实用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增强颗粒的直径为 1~50μm,颗粒间距为1~25mm,颗粒体积分数为 0.05~0.50。
3、纤维增强原理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连续〈长〉纤维或不连续〈短〉纤维 与金属基体复合而成。
• 载荷分布:复合材料受力时,高强度、高模量的增强纤维承 受大部分载荷,而基体主要作为媒介,传递和分散载荷。
•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除与纤维和基体性能、纤维体积分数 有关外,还与纤维与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基体剪切强度和 纤维排列,分布方式和断裂形式有关。
材料复合原理
材料复合原理材料复合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使它们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材料,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材料复合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其原理和应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首先,材料复合的原理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将纤维素材料与树脂复合,可以充分利用纤维素材料的高强度和树脂的耐腐蚀性能,形成一种新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机械混合、热压等)或化学方法(如原位聚合、化学反应等)来实现。
其次,材料复合的原理还在于各种材料之间的协同效应。
不同材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
例如,将纳米材料与传统材料复合,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改善传统材料的性能,如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这种协同效应可以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材料复合的原理还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效应。
复合材料中各种材料的界面对于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界面结合可以有效地传递应力,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而界面的不良结合则会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
因此,研究和控制材料复合界面的效应对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材料复合的原理还在于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对于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相容性可以使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更加牢固,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而不良的相容性则会导致材料的分相或相分离,从而降低材料的性能。
因此,研究和改善不同材料之间的相容性是材料复合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材料复合原理涉及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效应、界面效应和相容性等方面,通过研究和控制这些原理,可以获得更好的复合材料,为各种工程应用提供更好的材料选择。
材料复合技术的发展将为材料科学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有望成为未来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复合材料
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 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σc=σf V f+σm V m,E c=E f V f+E m V m式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 为体积百分比,c、m和f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反映的规律: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
②物理结合
③扩散结合
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
②金属基体合金化;
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
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
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
2、纤维(包括晶须、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机制
基体:通过界面将载荷有效地传递到增强相(晶须、纤 维等),不是主承力相。
纤维:承受由基体传递来的有效载荷,主承力相。
假定纤维、基体理想结合,且松泊比相同;在外力作用 下,由于组分模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形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移),在基 体上产生了剪切应变,通过界面将外力传递到纤维上(见 下图)。
Xc = Xm Vm + XfVf 或 Xc = XfVf + Xm1 - Vf) 式中: X:材料的性能,如强度、弹性模量、密度等;V: 材料的体积百分比; 下脚标 c、m、f 分别代表复合材料、 基体和纤维。
2、连续纤维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单向层板)
2-1 应力 - 应变关系和弹性模量 在复合材料承受静张应力过程中,应力—应变经历以
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强度:在垂直纤维方向承受剪切时,
剪切力发生在垂直
纤维的截面内,剪切力由基体和纤维共同承担。
复合材料的复合理论
一、复合材料 增强机制 二、复合材料的复合法则 — 混合定律
一、复合材料 增强机制
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增强机制
1)颗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强化: 基体是承受外来载荷相;颗粒起着阻碍基体位错运动的作 用,从而降低了位错的流动性。
颗粒起着阻碍基体位错运动作用示意图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直接与颗粒的硬度成正比,因为 颗粒必须抵抗位错堆集而产生的应力,另外,颗粒相与基 体的结合力同样影响着材料的强度。
下阶段: (1)基体、纤维共同弹性变形;2)基体塑性屈服、 纤维弹性变形;3)基体塑性变形、纤维弹性变形或基体、 纤维共同塑性变形;4)复合材料断裂。 对于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阶段1:E = EfVf + Em(1-Vf) 阶段2:E = EfVf + ( dm/dm)(1-Vf)
复合材料_第二章_复合原理简介
二、 物理性能的复合法则
对于复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高比强度、高 比模量等力学性能。但是其物理性能也应该通过 复合化得到提高。 复合法则有两种: 1、加权(平均)特性 2、乘积(传递)特性
短纤维增强(2)
为了使纤维的承载达到纤维的最大应力值,纤维长 度必须大于临界纤维长度lc或临界长径比(lc/d)
l/lc越大,拉伸强度越大; 2l/lc>>1时,拉伸强度为连续纤维的强度公式; l=lc时,短纤维增强的效果仅有连续纤维的50%; l/lc=10时,短纤维增强的效果可达到连续纤维的95% 所以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应尽量使用长纤维。
F c m
对于不同复合材料,增强系数不同。对于颗粒 增强复合材料,增强系数与增强材料的粒子直 径,粒子间距、体积分数有关;对于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增强系数与纤维体积分数、纤维直 径、纤维长度和纤维取向度有关
磁电效应 磁电阻效应 拟洞穴效应(磁电效应) 磁感应折射
电磁效应 应变/光 应变/光 波长变换 放射线诱起电导 放射线检测器
思考题
1、弥散颗粒、颗粒增强机理是什么 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轴向和横向的强度 各有什么特点 3、复合材料物理性能有什么样的复合法则, 分别有哪些性能适合这些法则?
谢 谢!
X Y X YZ Z
由于两组分的协同作用得到了另一种热-电导功能复合材料, 借助类似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功能材料复合成各种功能复合材 料
Y/X(状态1)
磁/压力
磁场/压力
电场/压力 电场/压力 应变/磁场 应变/磁场 温度差/磁场 应变/磁场 应变/电场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材料经过一定方式进行组合而成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能优异:复合材料由于不同材料的相互补充作用,往往能够获得优于单一材料的综合性能。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2. 尺寸稳定性好:复合材料由于各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连接,因此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变化下,其尺寸变化相对较小。
这使得复合材料在高温、低温等极端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
3. 耐腐蚀性强:复合材料中常使用的树脂等材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抵抗酸、碱等腐蚀介质的侵蚀,因此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
4. 可调性强:复合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制备方法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控,因此具有较高的可调性。
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成分比例、纤维排列方式等,可以获得不同的性能和应用。
5. 能量吸收能力优秀:复合材料由于纤维间的增强效应和界面效应,能够吸收和分散外界作用力,从而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这使得复合材料在汽车、船舶等领域的碰撞保护和防护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6. 制备工艺灵活多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多样,可以通过手工层压、预浸料注塑、自动纺织成型等方式进行制备。
这使得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更加灵活,并且能够满足不同材料性能和结构需求。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异、尺寸稳定性好、耐腐蚀性强、可调性强、能量吸收能力优秀以及制备工艺灵活多样等特点,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22
按照热力学条件,只有体系自由能减少时,液体才能 铺展开来,即
SL LG SG
因此,铺展系数SC(Spreading Coefficient)被定义为:
SC SG ( SL LG )
23
只有当铺展系数SC>0时,才能发生浸润。不完全浸 润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力平衡,可得
近似表示为
x kt
1
2
k-反应速度常数,与扩散系数有关。
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高温使用时,界面会
发生变化并可形成界面层,此外先前形成的界面层也 会继续增长并形成复杂的多层界面。
50
上述理论有一定的实验支待,但也有矛盾之处。 如静电粘结理论的最有力证明是观察聚合物薄膜从 各种表面剥离时所发现的电子发射现象,由电子发射速 度算出剥离功大小与计算的粘结功值和实际结果相当吻 合。
26
对于一个指定的体系,接触角随着温度、保持时 间、吸附气体等而变化。 浸润性仅仅表示了液体与固体发生接触时的情况, 而并不能表示界面的粘结性能。
27
一种体系的两个组元可能有极好的浸润性,但它们之 间的结合可能很弱,如范德华物理键合形式。
因此良好的浸润性,只是两个组元间可达到良好粘结
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9
界面上产生的这些效应,是任何一种单体材料所 没有的特性,它对复合材料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粒子弥散强化金属中,微细粒子阻止晶格位 错,从而提高复合材料强度; 在纤维增强塑料中,纤维与基体界面阻止裂纹进 一步扩展等。
10
界面效应既与界面结合状态、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有关,也与界面两侧组分材料的浸润性、相容性、
复合材料原理 朱和国 -回复
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回复复合材料原理是指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具备了单一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和特性。
这种组合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因为它们具备了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耐磨损等优点。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形成的界面层。
该界面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例如化学键结合、物理吸附和力学锁定等。
界面层的存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复合材料中,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力传递和应变分布来实现。
当外界施加载荷或应变时,各种材料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纤维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常见的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颗粒状的增强材料,常见的有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除了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外,还可以通过层压法、注塑法、挤压法等不同的加工工艺来制备复合材料。
层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依次叠加,然后通过热压或冷压使其密实。
注塑法是将增强材料通过挤塑机注入到基体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
挤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通过挤压机挤压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原理主要包括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
界面作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来制备,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理及界面
3
2.6 复合材料界面及其改性
界面的基本概念 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 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
4
一、界面的基本概念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 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 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复合材料的界面虽然很小,但它是有尺寸的, 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是一个区域,或一个 带、一层,它的厚度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5
界面通常可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基体和增强体的部分原始接触面;
界面区域的结构与性质不同于两相中的任一相, 结构上这一界面区由五个亚层组成。
12
图1 界面区域示意图
1一外力场; 2-基体;3-基体表面区;4-相互渗透区;5一增强体表面;6-增强体
13
基体和增强体通过界面结合在一起,构成复合材料
整体,界面结合的状态和强度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
重要影响。 对于各种复合材料都要求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的结合强度一般是以分子间力、表面张力(表面 自由能)等表示的,而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界面
7
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效应: 1、传递效应 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 体,起到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 2、阻断效应 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 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 等现象,如抗电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等。
9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复合原则
体育器材领域
复合材料在体育器材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应用于制造高性能的体育器材和装备。复合材料具 有轻质、高强度、抗冲击等优点,能够提高体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安全性。
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级自行车架、高尔夫球杆、滑雪板等体育器材,能够显著提高 器材的刚性和减震效果。同时,复合材料还可以用于制造运动鞋和运动服等装备,提高运动员的竞技 表现和舒适度。
向控制工艺。
03
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
提高复合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是实现其高性能的关键。通过发展先进的
计算设计和模拟技术,可以预测和控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实现高
性能复合材料的快速研发。
THANKS
感谢观看
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01
界面性能控制
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对其整体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但界面性能的调控仍
面临挑战。解决方案包括优化界面设计、改进制备工艺和引入新型界面
改性技术等。
02
增强材料的分散与取向
增强材料的分散和取向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功能性能有显著影响。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增强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优化分散和取
面能等因素。
提高界面粘附力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粘合剂、对材料表面进
03
行预处理、优化复合工艺等。
界面稳定性
01
界面稳定性是指复合材料在长 期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性能不变 的能力,它与材料的耐久性和 可靠性密切相关。
02
界面稳定性取决于组分之间的 化学键合、物理相互作用以及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化学 介质的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及复 合原则
目录
• 引言 •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性 • 复合原则 • 复合材料的应用 • 结论
复合材料的原理
复合材料的原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以达到优化特定性能的目的。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增强原理:通过将纤维、颗粒或片材等增强材料分散在基体材料中,使增强材料能够有效地分担载荷并提高强度和刚度。
增强材料的分散能够有效地抵抗裂纹扩展,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2. 耦合增强原理:当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胀系数等性质相近时,通过耦合增强的原理,可以使各种组分之间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
这种耦合增强既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刚度,又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和耐磨性等性能。
3. 界面改性原理:在复合材料的界面处,通过改性处理,能够提高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强度和界面性能。
界面改性既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如表面处理、涂覆等手段实现,也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填充剂、粘接剂等手段实现。
4. 各向异性设计原理: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是指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
通过设计合适的纤维布局、层序和材料配比等参数,可以实现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优化,使其在特定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从而提高材料的应用性能。
通过以上原理的综合应用,复合材料可以具有较高的强度、刚
度、韧性、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是通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进行结合,使它们的优点相互补充,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和特点。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散增强原理:利用分散的微粒或纤维增强基体材料,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分散增强的目的是通过阻止开裂和延缓裂纹延伸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和耐久性。
2. 纤维增强原理:利用纤维材料的高强度、高模量等特点来增强基体材料。
纤维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基体材料的刚度和
强度,提高整体结构的负载能力。
3. 颗粒增强原理:将颗粒状的材料分散在基体材料中,通过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材料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
颗粒增强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材料的硬度和韧性,提高材料的抗压能力和耐磨性。
4. 层合结构原理:将不同性能的材料以不同的层次堆叠在一起,形成层合结构。
通过层合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特性调控,例如提高材料的弯曲刚度和抗拉强度。
5. 界面原理:通过设计和选择合适的界面材料和结构,使增强相与基体相之间能够良好结合,并保持界面的完整性。
界面原理的目的是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强度、耐久性和热稳定性。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原理的核心是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不同的
材料,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相互作用,实现材料性能的综合改善。
这种原理的应用使得复合材料具有了很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复合材料的原理主要包括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首先,复合材料的性能与所选择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密切相关。
增强相通常是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的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等,而基体相则是起到粘合和支撑作用的材料,如树脂、金属等。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需要考虑二者的相容性、热膨胀系数等因素,以确保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其次,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对其性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界面相是增强相和基体相之间的过渡层,其质量和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而界面相的剥离、开裂则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最后,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也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手工层叠、注塑成型、压缩成型等,每种工艺都有其适用的复合材料类型和特定性能要求。
总的来说,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界面结构和控制制备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涵盖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领域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因其高强度、轻质、耐高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导弹外壳等领域;在汽车工业中,复合材料可以大幅减轻汽车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在建筑领域,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和装饰性能使其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的首选。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材料的选择、界面相互作用和制备工艺等。
通过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原理,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复合材料的复合机制与性能
复合材料的复合机制与性能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从航空航天到汽车制造,从电子设备到医疗器械,复合材料的身影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合材料?其复合机制又是怎样的?又具备哪些令人瞩目的性能呢?复合材料,简单来说,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这些组成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从而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需求。
复合材料的复合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物理复合和化学复合。
物理复合主要是通过机械结合、镶嵌、吸附等方式将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
比如,在一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结合主要是依靠物理作用。
化学复合则是通过化学键的形成,使不同材料之间产生更紧密、更稳定的结合。
例如,在一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聚合物分子与增强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十分突出。
首先是高强度和高模量。
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例,其强度和模量远远超过传统的金属材料。
这使得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能够替代部分金属材料,减轻飞行器的重量,提高燃油效率和飞行性能。
其次是良好的耐腐蚀性。
许多复合材料对酸、碱、盐等化学物质具有出色的抵抗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稳定工作。
这在化工、海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是优异的耐热性能。
一些高温复合材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性能,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高温部件的制造提供了可能。
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设计性。
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要求,对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定制化设计。
通过调整增强材料的种类、含量、分布以及基体的性质等因素,实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精确控制。
这种设计灵活性使得复合材料能够满足各种复杂的工程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飞机的机身、机翼、发动机叶片等部件。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原理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
复合材料的原理是指其制备和性能表现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了解复合材料的原理对于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开发新型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复合材料的原理在于材料的组成。
复合材料通常由增强相和基体相组成。
增强相可以是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而基体相通常是树脂、金属或陶瓷等。
增强相赋予复合材料高强度和刚度,而基体相则起到粘合和支撑作用。
不同组分的选择和比例会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其次,复合材料的原理还在于材料的制备工艺。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预浸料制备、层叠成型和固化等步骤。
预浸料制备是将增强相与基体相预先浸渍,以保证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结合。
层叠成型是将预浸料层叠在一起,形成所需形状。
固化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使复合材料中的树脂固化成型。
这些工艺步骤的合理性和精准度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另外,复合材料的原理还在于界面效应。
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增强相和基体相的性能,还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
界面结合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表面处理、界面改性等手段,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最后,复合材料的原理还在于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纤维排列方式、树脂分布情况等,而宏观性能包括强度、刚度、热性能等。
微观结构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通过调控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精准调控。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原理涉及材料的组成、制备工艺、界面效应以及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深入理解复合材料的原理,有助于优化材料设计、改进制备工艺,推动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复合材料性能的复合准则
断裂强度
Ec
=
k1[E fV
f
+
E m(1Vf )
]
二、强度增强率
• 强度增强率F是复合材料强度与基体强度之比,即F=c/m, 它表示复合材料增强效果。 • 可得出分散强化的强度增强率
如果
那么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强度增强率为
如果
那么
对分散和颗粒强化复合材料中,强度增强率与质点或颗粒 体积分数Vp,直径d及其分布有关。 一般说,质点越细小,F值越大。 分散强化时,质点尺寸在0.01~0.1mm间,此时Fs=4~15。 质点再细小就易形成固溶体,如质点较大,在0.1~1mm, Fs=1~3,增强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质点尺寸在此范围内, 易产生应力集中,强度下降。
a b uvw n
位错强度
a 2 2 2 b u v w n
得出具有增强作用的质点距离上、下限为0.3mm和0.01μm。
质点尺寸的影响
• 如果质点直径为d,体积分数为Vp,质点弥散且均匀分布, 根据体视金相学,有如下关系;
22 2 D ( d / V ) 1 V ) p p ( p 3
• 设L向受拉力P,且纤维与基体界面牢固,变形时无相对 滑动,即基体与纤维应变相同,基体将力通过界面完全传 递给纤维,根据力平衡关系,有 • P=Afσf + Amσm • Af + Am = A
则复合材料流动应力为
σcL=σfVf +σmVm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曲线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伸时, 应力-应变曲线可分成四个 阶段。 • 第一阶段纤维与基体都在 弹性变形, • 第二阶段纤维弹性变形, 基体塑性变形, • 第三阶段纤维与基体都塑 性变形(针对韧性纤维), • 第四阶段,纤维断裂,随 之复合材料断裂。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及界面复合材料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通过将各种材料的优点相互结合,可以得到具有更好性能和更广泛应用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和界面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
机械复合是指通过力的作用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通过力的作用使其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机械复合适用于强度要求高、耐磨性强的产品。
机械复合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界面结合力较弱。
化学复合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聚酯树脂和玻璃纤维布中,通过涂布树脂、固化反应将其结合在一起。
化学复合适用于要求强度高、界面粘结力强的产品。
化学复合的优点是界面结合力强,但复合过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较多。
物理复合是指通过物理吸附、静电作用等力的作用将两种或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橡胶和金属复合材料中,通过物理吸附力将橡胶和金属结合在一起。
物理复合适用于要求柔软、耐热性好的产品。
物理复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但界面结合力较弱。
表面改性是指通过处理材料表面使其与其他材料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通过表面改性处理,改善材料的亲水性或增加表面粗糙度,从而提高与其他材料的粘结力。
表面改性适用于要求界面粘结力强的产品。
表面改性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只是针对材料表面的改性,界面结合力可能不如其他复合方式。
物理界面是指两种材料之间的物理结合,如吸附、机械咬合等。
物理界面的结合力较弱,容易发生剥离或剪切现象。
为了提高物理界面的结合力,可以采用增加界面接触面积、增加纳米级界面过渡层等方法。
化学界面是指两种材料之间的化学结合,如共价键、离子键等。
化学界面的结合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界面粘附性。
为了提高化学界面的结合力,可以采用表面改性、界面交联等方法。
综上所述,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和界面对于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设计和制备复合材料时,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复合方法和优化界面结构,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
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相的特性、形状、体积分数、分散程度以及界面特性等有很大的关系。
在对复合材料进行设计和性能预测以及性能分析时,需要用到复合材料的一些基本理论,即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与机制。
一、颗粒增强原理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主要承受载荷的是基体而非颗粒。
从宏观上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中的颗粒是随机弥散分布在基体中的,这些弥散的质点阻碍基体中的位错运动。
如果质点是均匀分布的球形颗粒,直径为d,体积分数为Vp,则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Gm为基体的切变模量,b为柏氏矢量。
可以看出,弥散颗粒的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颗粒增强的拉伸强度往往不是增强,而是降低的。
当基体与颗粒无偶联时,可以认为颗粒最终与基体完全脱离,颗粒占有的体积可看作孔洞,此时基体承受全部载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
式中为基体的拉伸强度。
上式表明,随颗粒体积含量Vp 的增加而下降。
并且此式仅适用于Vp≤40%的情况。
有偶联时的情况比较复杂,此时材料的拉伸强度不再出现随颗粒体积含量的增加而单调下降的情况,且拉伸强度明显提高。
除了以上直接的影响之外,加入颗粒导致晶粒尺寸、空洞和晶界性能的变化也间接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连续纤维增强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由长纤维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在工程上,一般将复合材料简化为图3的层板模型来分析其力学行为。
图3的二维层板模型有并联和串连两种考虑方式。
在串联模型中,纤维薄片和基体薄片在横向上呈串联形式,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被基体隔开,适用于纤维所占百分比较少的情况;而并联模型则意味着纤维在横向上完全连通,适用于纤维含量较多的情况。
1.串联模型的弹性常数:
(1)纵向弹性模量E11
在串联模型中取出代表体积单元,平均应力σ1。
由材料力学知道,已知纤维材料的弹性模量E f和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m, 欲求单元应变ε1或纵向弹性模量E11的问题是一次超静定问题。
可以利用静力、几何和物理作用三方面关系的材料力学基本方法来解决。
静力关系。
由于平均应力σ1作用在单元截面A上, 而纤维应力σf 作用在纤维横截面Af上,基体应力σm作用在基体横截面Am上,根据静力平衡, 有几何关系。
按照材料力学平面假设(即垂直于正轴1的平面,变形后仍为平
面),纤维和基体具有相同的线应变,且等于单元的纵向线应变。
物理关系。
根据基本假设,单层板、纤维和基体都是线弹性的,都服从虎克定律,即
综合(4,5,6)式,可得
这就是纵向弹性模量的混合法则公式。
如果忽略空隙含量的影响,则,因此(7)式又可写成
式中E11为单层板的纵向弹性模量,由于纤维模量远大于基体模量,所以E11主要由纤维模量和纤维含量决定。
(2)横向弹性模量E21
由串联模型给出的代表性体积单元,在正轴2方向(图3)作用平均应力σ2。
纤维材料的弹性模量E f和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E m, 单元应变ε2或纵向弹性模量E2的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单层板来看,单元的变形量
从细观来看,
所以
对于串联模型,各部分应力相同。
因此,单元、纤维和基体的应变分别为:
因此
(3)泊松比
确定纵向泊松比用类似于确定E1的方法,当正轴1方向上受σ1作用时,纵向泊松比为:
从单层板来看,单元的横向变形量为:
从细观来看,单元的横向变形量是纤维与基体的横向变形量之和。
即
因为
横向泊松比为:
(4)面内剪切弹性模量
2.并联模型的弹性常数
(1)纵向弹性模量E111
(2)横向弹性模量E211
并联模型的横向弹性模量与纵向弹性模量相同。
(3)泊松比
(4)面内剪切弹性模量
3.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单层基本强度预测
(1)纵向拉伸强度
(2)纵向压缩强度
三、晶须(包括短纤维和晶片)增强
晶须(包括短纤维和晶片)增强复合材料与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相比,虽然强度略差,但由于可以制成各种复杂形状的制品,易使生产过程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各类工业产品的应用中(特别是金属基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
占主导地位。
图5给出了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几种形式。
1.应力传递理论
复合材料受载荷作用时,载荷直接作用在基体上,然后通过纤维与基体间界面的剪应力传递到纤维上。
在短纤维(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受力时,力学特性与纤维长度关系密切。
(1)理想刚塑性基体:罗森(Rosen)最早用剪切滞后法研究了有关应力沿纤维长度的变化规律。
在图6所示的单元体受纵向应力σ1时,由于纤维和基体的弹性模量不同,在界面上将产生剪应力г。
(2)弹性基体:若刚性短纤维完全埋在树脂基中,在受到沿纤维轴向的拉应力时,基体中产生应变,Cox采用剪滞理论进行分析,得到纤维中的拉伸应力分布和界面上的剪应力分布
2.单向短纤维,二维随机分布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单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宏观弹性模量预单向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类似,上述关于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各种力学分析均可用于此种情况。
二维随机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在二维平面上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的,而在其他两个坐标面内是正交各向异性的。
因此有关长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层合板的各理论以及公式均适用于二维随机分布的短纤维复合材料。
3.三维随机分布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