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齐别都晋阳考论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2)

[提要]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晋阳往往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东魏北齐为晋阳历史上最辉煌之时,晋阳城一度成为当时北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魏时为高欢大丞相府所在地,史称霸府,北齐文宣帝高洋将其升为别都,意即另一处都城,与国都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晋阳极其重要地位的确立,主要仰赖其“四塞”之地理形势,还与其繁荣的经济、民族融合中心地位的形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等有关。

[关键词]晋阳东魏霸府北齐别都

中国陪都制度源远流长,自西周初年营建雒邑以来,历代王朝于国都之外往往还建置若干陪都。晋阳①依凭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与雄厚的物质基础,一直是北中国的重镇,素有“北门锁钥”、“中原北门”之称,有着悠久的陪都史。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动荡的时期,其重要地位尤为凸显。东魏时高欢于此置大丞相府,史称霸府,高洋代魏建立北齐后升其为别都。北齐时晋阳实为国都邺以外的另一政治中心,地位高于一般意义上的陪都,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本文旨在探讨晋阳在北齐的历史地位及其被定为别都的原因。

一、由

别都””

霸府””到“别都

一、由““霸府

1、尔朱氏坐镇晋阳

北魏正光四年(524年),契胡贵族尔朱荣因镇压鲜卑六镇起义有功,被封为平北将军,占据了晋阳。是时皇权暗弱,尔朱荣凭借晋阳地区强大的军事力量及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永安元年(528年)由晋阳出兵,直下洛阳,发动“河阴之变”②,杀死了胡太后及北魏宗室公卿两千余人,另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尔朱荣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原王③,坐镇晋阳,遥制朝廷④。他曾建议将都城迁往晋阳⑤,以便自己控制朝政,但引起孝庄帝的强烈不满。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于洛阳为孝庄帝诱杀,不久,其侄尔朱兆率军攻入洛阳,将孝庄帝掳至晋阳处死。普泰元年(531年)七月高欢帅军北伐尔朱兆⑥,次年尔朱兆自缢身亡⑦,尔朱氏势力至此方为高欢剿灭。

①按:今山西太原。

②按:“河阴之变”,因发生在河阴县(今河南孟津)而得名,尔朱荣借助此次军事政变控制了北魏朝政。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48:“及庄帝即位,诏以(尔朱)荣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尚书令、领军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3页。

④(唐)李延寿:《北史》卷48:“荣寻还晋阳,遥制朝廷,亲戚腹心,皆补要职,百僚朝廷动静,莫不以申。”(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7页。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19:“尔朱荣之入洛阳,启庄帝欲迁都晋阳。帝以问谌,争之以为不可。荣怒曰:‘何关君而固执也!且河阴之役,君应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96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元年)七月壬寅,神武帅师北伐尔朱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卷1:“(魏普泰二年)兆自缢,神武亲临厚葬之。”(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2、高氏父子经营“霸府”

《北齐书》卷1载:“(魏普泰元年)神武以晋阳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①魏普泰元年(531年)高欢于晋阳建大丞相府,晋阳便成为高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北魏实际的政治中心,从此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廷。《北齐书》卷2云:“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②高欢极力主张孝武帝将都城由洛阳迁往邺,孝武帝不许。有学者撰文指出高欢迫孝武帝迁都邺是因为邺距晋阳更近,更便于他控制朝政③。永熙三年(534年)六月,高欢命令本该运往洛阳的粮草统统运往邺,强迫魏帝迁都,孝武帝遂下诏北伐高欢。高欢却从晋阳率大军南下,直逼洛阳,还将自己出兵晋阳南征洛阳与当年赵简子起兵晋阳作比,曰:“昔赵鞅兴晋阳之甲,诛君侧恶人。今者南迈,诛椿而已。④”高欢紧逼,孝武帝西遁长安⑤,由宇文泰拥立建立西魏,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自此北魏分为东、西魏。高欢执掌东魏政权,既要对抗西魏政权,又要震慑南朝势力,以洛阳距南梁太近之故,挟孝静帝迁都邺城⑥。挟东魏孝静帝迁都邺之后的高欢并没有驻扎于邺,而是返回了晋阳。孝静帝即位之时年方十一岁,怎斗得过老谋深算又重权在握的高欢?东魏军国政务实出于霸府晋阳而非国都邺,高欢长住晋阳,频繁往来于晋阳与邺之间。《北齐书》卷2云:“(元象四年十一月)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⑦可见,高欢紧紧将晋阳与邺控制在其父子手中,独柄朝纲。元象五年(542年)高欢死⑧后其子高澄、高洋继续坐镇晋阳控御东魏朝政,为紧随其后的“北齐代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霸府”升“别都”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三月高洋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却居于晋阳而不回自己的封地⑨。是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政权,都城邺,改东魏武定八年为北齐天保元年⑩。晋阳与河洛、关中关系俱为密切,对于北齐统治者来讲,晋阳既是防御北方势力之屏障,又是南下争雄之战略重镇,实乃“霸业所在,王命是基11”。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年高洋罢相国府,晋阳遂升级为别都12,与邺共同构成北齐的“邺——晋阳”双都体制。然晋阳被称为别都并不见于《北齐书》之记载,在南北朝诸史籍中,《北史》13、《周书》14、《隋书·地理志》15等皆称晋阳为北齐别都,在《北齐书》中晋阳被称为

①(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页。

②(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③崔彦华:《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载《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第21页。

④(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页。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魏帝逊于长安。”(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7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神武以孝武既西,恐逼崤、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乃议迁邺,护军祖瑩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8页。

⑦(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3页。

⑧(唐)李百药:《北齐书》卷2:“(元象五年正月)丙午,陈启于魏帝。是日,崩于晋阳,秘不发丧。”(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4页。

⑨(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武定八年)三月辛酉,又进封齐王,食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洲之河间五郡,邑十万户。自居晋阳,寝室夜有光如画。”(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4页。

⑩(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0页。

11(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页。

12(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天保元年冬十月)壬辰,罢相国府,留骑兵、外兵曹,各立一省,别掌机密。”(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4页。按:晋阳始为北齐别都当在天保元年(550)。

13(唐)李延寿:《北史》卷57:“神举早孤……及帝东伐,从平并州,即授刺史。州既齐氏别都,多有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