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如下:
第一单元10以内的数加减法
1.认识10以内的数
2.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数的加法交换律
4.数的加法结合律
第二单元简单的几何图形
1.平面图形的认识
2.正方形和长方形
3.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4.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第三单元20以内的数加减法
1.认识20以内的数
2.2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数的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4.数的减法交换律
第四单元时间、金钱、长度和重量
1.时间的认识和比较
2.金钱的认识和比较
3.长度的认识和比较
4.重量的认识和比较
第五单元两位数的数目和运算
1.认识两位数
2.两位数的数目
3.两位数的加减法
4.两位数的进位和退位
第六单元数据收集和显示
1.数据的收集
2.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3.用表格表示数据
4.用条形图表示数据
以上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单元要点分析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
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小学数学教案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本节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让学生初步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
如大象的数量比老鼠多,糖果的多少会改变人们的感受等。
同时,通过拿糖果的数量让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并巩固数字0至9的基础。
二、数的组成本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一个数可以由十位和个位组成,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如通过魔法石的游戏让学生掌握减法,并可以自行发现“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三、数的大小比较本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游戏来巩固学生的认知。
如大家猜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数的认知能力。
四、加减法本节主要是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概念,并掌握加减法的求解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在自行车上载了3个人,后又载了2个人,共载了多少人,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加减法的求解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数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本单元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堂习题和作业练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习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除了教材本身,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贡献。
如通过游戏、绘画、拓展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程中来,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是初步认识数的大小和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贡献,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有创造力的思维者。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主讲:钟金秀一、教材简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措施教学重难点: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整理(付智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主讲:付智雄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乘法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学习1----5的乘法口诀与会应用。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一、看谁最聪明。
1、括号里能填几。
4×()<30 ()×9< 623×()<17 ()× 7 < 612、找规律后填数。
408、409、()、()、()()、()、450、500、5503、在○里填上“>”、“<”或“=”。
498○500四千八百零六○48062080○100mm○9cm 900m ○ 1km 50dm ○ 400cm4、 10个()是一万;2438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3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6分)5、从76里面连续减8,减了()次还剩4。
6、在算式63-7÷7中,应先算()法,再算()法。
的三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5分)7、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大树高约9()兰兰的身高是134()。
一块玻璃的厚度是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我能直接写出得数。
25-9= 37+8=42÷6=9×9=13﹢56= 7×8= 96-40=21÷3=70﹢26= 100-20= 32 ﹢3= 42﹢50=2、竖式计算。
24÷8 = 42 ÷9 = 14÷3 = 50÷ 6 =3、混合计算。
4 × 9 - 20 15 + 5 ×5 35 ÷ 7 + 1080 - 42÷6( 6 + 3 )×924÷(17 – 9 )三、当好小管家。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文案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示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应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可采取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最新文案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分。
教学重点区分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运算一日之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进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学前准备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二、探究新知1、创设谈话情形。
(1)了解学生外出旅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视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觉了什么?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1)视察情形,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2)说明:火车9:00动身,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量长时间吗?教师:怎样来运算经过的时间呢?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运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运算吗?引导学生回答。
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运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知道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3)集体交换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王桥英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郭乃娟、何思欣、张倩、谢春兰、江春玉
课题认识线段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的内容,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并学
会用刻度尺量线段,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
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
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技能
教
材
分
析
重点认识线段、量线段、画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准备刻度尺、米尺、绳子、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引入。
1、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一步长约()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①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线段)
②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
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③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④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11。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备课情况备课人XXX 备课学科数学备课年级二年级备课时间2024年X月辅助备课新课标、教材、PPT课件、练习题备课分类新教师后优教师优秀或老教师主要内容本单元安排了3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变花”,通过提出“变出了多少朵花”的问题,引出求相同加数的和。
第二个信息窗是“变葫芦”,通过提出“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的问题,引入对乘法初步认识的学习。
第三个信息窗是“变鸽子”,提出“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和“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有关1的乘法和0的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
因此,本单元对小学阶段数的运算部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求相同加数和的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单元重点、难点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会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简便,从而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义。
难点:理解有关1和0的乘法的意义,发现有关1和0乘法的积的规律。
教与学建议1.重视经验的积累,感受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相同加数求和的计算,让学生感受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烦琐性与乘法学习的以要性。
2.重视直观操作与体验,逐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如“摆一摆”、“算一算”、“数一数”等。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课时数练习数辅导时间1.求相同加数的和 1课时 1课时 1课时2.练习课 1课时 1课时 1课时3.乘法的初步认识 1课时 1课时 1课时4.练习课 1课时 1课时 1课时5.有关1和0的乘法 1课时 1课时 1课时单元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学策略应突出直观与趣味。
人教版新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
人教版新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一、总体设计:本备课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全面掌握数学上册的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大小比较、简单计数、简单加减法、算式的口诀与应用、长度的认识等。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
2.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实际问题的应用。
3.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的口诀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单元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认识数、数的读法、数字0-10的写法。
教学步骤:(1)呈现数字0-10的写法,让学生认识数字。
(2)教学数的读法,让学生根据数字读出对应的读音。
(3)让学生识别数字,并写出对应的数字。
(4)布置练习题,巩固数字的认识和读写能力。
2.教学内容:认识比较大小。
教学步骤:(1)呈现数字0-10的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3)运用数字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单元简单计数1.教学内容:认识数的合成。
教学步骤:(1)呈现数字1-9的卡片,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合成形式。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字的合成规律,并进行数的合成练习。
2.教学内容:认识零的用法。
教学步骤:(1)呈现几个没有东西的图片,让学生弄清楚零的概念。
(2)运用零进行计数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零的用法。
第三单元简单加法1.教学内容:认识加号和加法口诀。
教学步骤:(1)呈现加号和加法运算的口诀,让学生认识和记忆。
(2)运用加法口诀进行加法运算的练习。
2.教学内容:认识和运用减号。
教学步骤:(1)呈现减号和减法运算的口诀,让学生认识并记忆。
(2)运用减号进行减法运算的练习。
第四单元算式的应用1.教学内容:认识算式的意义。
教学步骤:(1)呈现一些简单的算式,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2)进行算式的应用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的教案二: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程设计
优秀的教案二: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0-20,10以内10以内数的组成和比较。
2.初步理解零的概念,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概念。
3.初步认识不等式,通过比较大小开始发展比大小的能力。
4.发展数学思想,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0-20,10以内10以内数的组成和比较。
2.初步理解零的概念,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不等式,通过比较大小开始发展比大小的能力。
2.发展数学思想,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2.分组探究法3.游戏教学法五、教学流程:1.引入活动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谈论数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为后续课程打好铺垫。
2.名字认知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的认知”课前预习活动,包括对“数”的定义、数的数量、数的符号等方面的理解。
3.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展示教师通过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展示来让学生了解0-20这些数的大小及用途。
4.组合游戏由教师出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学生通过组合的方式,找出它们所组成的数。
5.比较游戏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大小游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不等式,初步建立比大小概念。
6.案例分析通过数的b数与a数进行五个方面的比较:大小、同异、前后、相邻和分别讨论。
七、课后巩固1.作业的布置作业主要包括指定范围内的数的认读、写出、比较,以及增加数的数量方面的练习。
2.课后测查测试内容包括数的识别及对大小、同异、前后、相邻的比较。
八、教学反思1.活动设计:通过游戏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数字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活动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锻炼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巩固作业:通过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本教材同时加强对学生灵活性的培养,不强求学生非要进行单纯的固定计算,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4篇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202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
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数字0-10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 能够正确书写数字0-10。
- 学会通过玩具、图形等实际物品进行数数。
- 学会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
- 掌握数字0-10的顺序排列。
教学内容
1. 数字0-10的认识
- 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让学生重复模仿。
- 通过一些实际物品(如玩具、图形等)向学生展示数字0-10的意义和大小关系。
2. 数字0-10的书写
- 通过示范,教导学生正确书写数字0-10。
- 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
3. 数数的方法
- 通过实际物品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计数来得出结果。
- 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
4. 数字0-10的顺序排列
- 让学生练将数字0-1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可以通过数数游戏、图表等方式进行练。
教学步骤
1. 向学生介绍数字0-10,并让学生跟随说出。
2. 展示一些实际物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对应的数字。
3. 示范正确书写数字0-10,让学生模仿并进行练。
4. 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数得出正确结果。
5. 使用计数棒进行数数练,让学生感受数量的变化。
6. 练将数字0-1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以使用数数游戏、图表等方式。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对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 通过数数游戏和计数棒练,检验学生对数量和顺序的掌握程度。
- 综合评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数学语言亦对初学者而言感到困难。
如何使这些字有着比日常用语更精确的意思,亦困恼着初学者,如开放和域等字在数学里有着特别的意思。
为帮助大家学习方便,小编收集整理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您,欢迎借鉴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小圆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1.想一想、算一算。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小组合作。
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
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
(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
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18÷2=63÷9=三、学中做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历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历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学习案
第一单元:认识数字0-100
在二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第一单元通常是学习认识数字0到100。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将学会识别、书写和比较这些数字,为之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1. 认识数字0-100
学生将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逐步认识数字0到100。
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卡片、数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熟悉这些数字的书写和读法。
2. 数字的大小比较
学生将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这些数学符号比较数字的大小。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数字大小的游戏或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概念。
3. 数字的顺序排列
学生将学习将数字按照大小顺序排列,这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数字排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技能。
4. 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认识数字的基础上,学生将学习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老师可以通过数字游戏、实际情境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运算的基本规则。
5. 数的比较与分类
学生将学会将数字按照大小、奇偶等特征进行比较和分类。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分类数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这些概念。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将建立起对数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为之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奠定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一单元中认真学习,掌握好数字的基本知识,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祝学生学习进步!。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
2.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思维训练
第2页“做一做”第3题。
(五)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
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画线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应该怎样画线段?你会画线段吗?(小组讨论)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呢?课后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看杂技—表内乘法(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2--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在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2—5乘法口诀的探索与记忆,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是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材新颖。
儿歌,也是童谣,简短精炼、朗朗上口,是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最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但是小孩子,恐怕连我们大人有时也非常喜欢这一形式,时下手机短信漫天横飞,我们的手机经常收到一些顺口溜,当然,儿歌是孩子们的顺口溜,更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我看流行的消极儿歌是越来越多,本单元以数学儿歌的形式出现,除了题材新颖外,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儿歌,有意识地倡导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也是素材的潜在价值。
2、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编排口诀。
本单元口诀的编排有自己的特色,与传统的乘法口诀有所不同,首先,把5的乘法口诀作为学习口诀的开始,因为生活中我们数数一般是两个两个数或五个五个数,5的加法是孩子们最容易算出数来的,也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是乘法口诀教学的一个创新。
其次,传统的“小九九”2、3、4的乘法口诀句数太少,不利于学生探索口诀的编排规律。
“大九九”则句数太多,对于刚刚接触乘法口诀的学生来说,九句口诀记忆起来有困难,所以本单元的乘法口诀都是5句。
3、以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乘法编制口诀的难度。
这是本单元乘法口诀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
儿歌,是学生最喜闻乐读的,其简短精炼、朗朗上口等特点与乘法口诀很相似。
将同数连加和的数字填在儿歌当中,然后将儿歌进一步简化为乘法口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轻松愉快地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降低了了口诀的编制难度。
信息窗一教材分析:本窗口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择富有童趣、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乘法口诀表,所以在教授本窗口时要注意难度适中,避免造成学生的记忆困难。
教学目标: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教学构想:通过学生自己摆小花片,直观的观察到数的成倍变化,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再根据这一系列的过程,总结出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小磁板学具盒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窗口1、同学们,艺术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
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车技。
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每辆车上有5个人,每辆车上有2个轮。
2、是啊,同学们观察得很具体。
有一个小朋友,看了这个节目特别高兴,他不但发现了咱们发现的这些,还根据这些编了一个顺口溜,就在咱们书的右下角,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两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3、你能接着往下说吗?对能接着往下说的学生给予肯定,不能,也不做强求。
4、想知道这个顺口溜是怎么编出来的,怎样接着编吗?(激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也能会编顺口溜了,同学们想学吗?二、新课1、摆一摆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车轮,用小棒来表示车上的人。
先表示出一辆车的车轮和人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辆车有几个轮子几个人吗?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1 2 5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辆车上有几个轮子几个人。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辆车。
B现在你摆了几辆车了?C那么两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着摆的学具说加强直关认识理解)2+2=4 5+5=10板书:两辆车上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2+2=4 5+5=10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板书: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2+2+2=6 5+5+5=15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指生板演。
板书:4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2+2+2+2=8 5+5+5+5=205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2+2+2+2+2=10 5+5+5+5+5=25三、总结规律: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辆小车上有五个人,就是1个5,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5=5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辆小车上的人吗?指生答2×5=10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五_____3、在你的作业本上自己表示三辆小车的人数,并且给它编一个口诀。
4、学生独立完成四辆小车、五辆小车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指生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5的乘法口诀。
进行相关记忆。
刚才我们编制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谁来回答他的问题?四、巩固练习:自己完成书13页2的乘法口诀。
五、作业设置:熟记5、2的乘法口诀板书设计:1辆小车5个人 1个5 1×5=5 一五得五2辆车上10个人 2个5相加 5+5=10 2×5=10 二五一十3辆车上15个人 3个5相加 5+5+5=15 3×5=15 二五十五4辆车上20个人 4个5相加 5+5+5+5=20 4×5=20 四五二十5辆车上25个人 5个5相加 5+5+5+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第二课时一、导入: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吗?没错,上节课我们总结了5和2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运用这些口诀解决问题。
二、引领学生做练习:1、要运用这些口诀就要先背熟,大家背的怎么样?这么自信?好,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4页,第1题和第2题都是口诀的默写,看看那位同学默写的又准确又快。
默写完引领学生纠正错误之处。
2、同学们真是聪明,口诀背的很好,我们来看看下一题——看口诀说算式。
让学生多做几组练习,列出算式,进而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引领学生认识到一句口诀可以说出两个结果相同,而因数位置不同的乘法算式。
使学生认识到交换两个因数位置而结果不变的规律。
同桌之间可以合作,一人说口诀,一人说乘法算式,或者一人说乘法算式,一人说口诀,并到台上向大家演示。
3、大家真棒,可以用口诀来写出相应的算式,如果反过来呢?请看第4题。
这些算式用哪句口诀呢?练习时除了让学生独立出结果外,还要交流是用哪句口诀进行的计算。
4、我们来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口诀计算的案例。
大家仔细观察第5题的小渔船,然后来算算上面的彩旗面数。
5、看样子大家的乘法口诀已经运用的相当熟练了,那么我们来个难度大一点的。
请看第6题。
谁知道这种题目要怎么做?这位同学很聪明,他知道做这种题目的时候要分两步,首先把乘法算式的结果算出来,然后把这个结果和另外一边的数比较大小。
好,按照这个步骤做,看看谁做的最快。
做完后,纠正错误答案。
6、好,我们来看第7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并且请学生来交流。
学生可能用3×5=15,15+6=21的方法,也有可能用4×5=20,20+1=21 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思路,并交流反思自己的方法。
7、下一道题相信大家都会喜欢,因为这道题是关于饮料和牛奶的。
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幅图,里面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多少杯酸牛奶?多少盒纯牛奶?生回答并交流计算方法。
三、小结经过这堂课的练习,我们对乘法口诀更加熟悉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里可以灵活的应用这些口诀,学以致用。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下课。
信息窗(二)教材分析:本窗口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择富有童趣、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因为学生刚刚接触乘法口诀表,所以在教授本窗口时要注意难度适中,避免造成学生的记忆困难。
教学目标: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通过实践熟悉、掌握2的乘法口诀以及用于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和应用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教学构想: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片,直观的观察到数的成倍变化,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再根据这一系列的过程,总结出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小磁板学具盒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艺术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
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爬竿。
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1根竿上2个人,2根竿上4个人,3根竿上?2、是啊,同学们观察得很具体。
对能接着往下说的学生给予肯定,不能,也不做强求。
二、新课1、摆一摆用你手里的小棒来表示竿上的人。
先表示出一根竿上的人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根竿上几个人吗?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一根竿上2个人一二得二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根竿上有几个人。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根竿上。
B现在你摆了几根竿了?C那么两根竿上有____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着摆的学具说加强直关认识理解)2+2=4板书:两根竿上____个人2+2=4 二二得四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根竿上____个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板书:3根竿上____个人 2+2+2=6 2×6=6 二三得六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三、总结规律: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