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时代?

合集下载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传播学解读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传播学解读

55组织传播·信用风险·危机管理(五篇)主持人:王 静(西北政法大学商务信用风险研究所所长)主持人语:舆论风险的管控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媒体的活跃度越来越高,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平台愈发地成为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传播途径及手段,自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关注到身边发生的事件。

但自媒体的活跃性越高,传播中存在的风险也就会越大,自媒体在提高了传播速率的同时也给某些恶意的传播者提供可乘之机,给社会的稳定及团结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对待自媒体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便利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风险及危害,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适当地调整及管控自媒体的传播,把控自媒体传播中的风险,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从而使其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专家学者也对风险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舆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曾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舆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题为《舆情数据、风险预判与危机传播》的主题演讲,演讲中通过案例深刻分析了舆情传播中的舆情数据、风险预判和危机传播之间的关系,本刊开办“风险研究”栏目,也希望能为高风险社会下的风险传播及舆情管控提供些许参考。

“非虚构”写作热潮的传播学解读李淑华(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

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关键词:非虚构;媒介融合;传播者;受众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055-03收稿日期:2017-01-18作者简介:李淑华,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传播与文化研究。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分析

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分析

20205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近年来,“非虚构”一词成为新闻界的热词,并愈演愈烈,非虚构写作席卷新旧媒体,成为一大批新闻媒体热捧的报道形式。

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生活在信息充斥的环境中,但是信息的机械化和同质化让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疲态,所以新的报道形式应运而生。

非虚构写作就是其中显著发展的一种,它因为可读性强、感染力强等赢得了受众的关注。

但与此同时,对非虚构写作的争议也持续不断,它以文学笔法报道新闻事实,与传统的新闻客观性相悖。

关于非虚构写作的讨论不少,但是其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就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这一主要问题进行展开,以期获得对两者及其关系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诞生于西方的文学领域,后来新闻领域开始引入这一写作形式。

随着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盛行,我国也开始学习西方这一新闻实践。

在新闻领域中,非虚构写作又称为特稿、叙事新闻等,是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

综合中外学者对非虚构写作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知道,非虚构写作指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方式,通过采访建构报道的真实性,采用讲故事的叙事方法,反映真实的人物和事件。

非虚构写作注重对场景、对话、心理等细节的表达。

因此,非虚构写作具有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与采访深入性等特点。

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不同于即时性、碎片化的信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深刻关怀,与社会神经和个人命运相贴近,在新闻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

腾讯新闻的“谷雨故事”、澎湃新闻的“镜相”、网易的“人间”等许多平台争相推出非虚构写作作品。

二、非虚构写作的客观性争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

同样地,随着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非虚构写作的观念和方法违背了新闻的基本规律,对新闻客观性造成了冲击。

新闻客观性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产物,它强调分辨事实与价值。

[1]根据童兵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的论述,新闻客观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非虚构写作文本研究

非虚构写作文本研究

非虚构写作文本研究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文本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虚构的故事能带领我们进入奇幻的世界,而非虚构写作,则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百态。

非虚构写作,那可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它是对真实世界的精细描绘,是把生活的琐碎、人间的真情、社会的万象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那可真是让我对非虚构写作有了更深的感受。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被朋友拉着去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调研活动。

说实话,一开始我真没抱多大兴趣,心里想着不就是个菜市场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当我真正踏入那个市场,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这个农贸市场不大不小,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进门,那股混杂着蔬菜的清新、水果的香甜、水产的腥味和各种香料味道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先映入眼帘的是蔬菜摊,翠绿的青菜、通红的辣椒、紫莹莹的茄子,它们一个个整齐地排列着,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卖菜的阿姨熟练地摆弄着蔬菜,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新鲜的蔬菜,便宜卖啦!”她的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眼角的皱纹仿佛都在诉说着生活的故事。

我走到一个卖西红柿的摊位前,拿起一个西红柿仔细端详。

这西红柿红彤彤的,表皮光滑,还带着一点清晨的露水。

摊主是个憨厚的大叔,他看到我在挑选,立马热情地说:“姑娘,这西红柿可新鲜了,早上刚从地里摘的,你尝尝,保证沙瓤多汁!”说着,他拿起一个熟透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递给我。

我犹豫了一下,接过来咬了一口,瞬间,酸甜的汁液在口中四溢,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

大叔看着我满足的表情,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咋样,没骗你吧!”再往里走,就是水产区了。

地上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

一个个大盆子里装满了活蹦乱跳的鱼虾。

卖鱼的大哥穿着一件黑色的围裙,手上满是鱼鳞。

他正熟练地给一位顾客杀鱼,那手法,干净利落。

“这鱼新鲜着呢,买回去炖汤,鲜得很!”他一边干活,一边不忘招揽生意。

水果摊也是热闹非凡。

各种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非虚构”写作研究(2010-2019)

“非虚构”写作研究(2010-2019)

“非虚构”写作研究(2010-2019)“非虚构”写作研究(2010-2019)引言:非虚构写作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与人物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形式,其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继续发展与关注。

通过对这一时期内“非虚构”写作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一、主题与内容1. 环境与气候变化:在过去十年中,环境与气候变化成为了热门话题。

非虚构写作作品通过揭示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以及生态灾难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盗火:这个星球上最长寿的绿树》等作品提供了关于环境问题的详尽研究与观察。

2. 社会问题:非虚构写作也关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贫困、种族、性别与阶级等问题。

《美国种族史》等作品通过对种族歧视的深入研究,为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种族历史的窗口。

3. 历史与纪实:历史与纪实是非虚构写作的常见主题。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的还原、分析与回溯,《我的藩篱的河》、《斯蒂芬·霍金传》等作品以其真实性与可信度吸引了大量读者。

二、风格与技巧1. 叙事性强: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非虚构写作在过去十年中注重增加叙事性。

作家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角色刻画以及故事结构的布置,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2. 个人经历与观察:非虚构写作越来越多地通过个人经历与观察来表达作者的观点。

这种风格可以增加文章的真实感与亲和力,也提高了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3. 混合体裁:在过去的十年中,非虚构写作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纪录片、摄影等相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

这种混合体裁的实践创新了非虚构写作的表达形式,提供了更多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 社会关注度提升:非虚构写作通过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与探索,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些作品对社会议程的塑造、政策决策以及公众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真实与信息价值: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非虚构写作在保持真实性与信息价值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与传播,有助于宣传真实、可信的知识与信息。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第一节一、什么是非虚构真实性、叙事性和文学性。

二、类型·游记(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回忆录·个人随笔·历史写作·社会调查·★特稿(新新闻写作)三、特稿——狭义的非虚构写作1.《哈佛非虚构写作课》2.盖伊·特立斯《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3.《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4.欧逸文《野心时代》5.梁鸿《梁庄在中国》四、非虚构的价值A.真实——了解社会的第一条路径B.记录——历史的底稿(最大价值)C.究因——对于一个故事,why就是整个宇宙D.界限——事实与虚构不兼容E.优势——选题决定一切F.最劣——资料价值第二讲选题的价值判断一、如何找到一个好故事?所有的历史都由人推动,故事记录了人类的历史。

A.大事件:那些终将进入历史的故事。

例:9.11 汶川大地震B.延展性:探索人与时代(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下的起落沉浮)例:方方的《风景》C.人性:多维与深邃例:电影《教父》D.标准:打动人心1.有正在展开的情节(完整情节、脉络、反转……)2.让受访者向你敞开心扉3.观察者的视角例:《野心时代》二、选题的立意不同的阶级与背景,会关注到不同的意义。

A.意义是故事的本质B.把你的故事跟某种更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例:《石倚洁》——全球化时代,中国小镇青年三、认知提升A.真相不可穷尽(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B.故事反转与打脸四、描写与叙事描写:听、看→写(接近故事本身、小说、客观)叙述:含个人观点,评论家第三讲人物的纬度选择一、为什么叙事离不开人物二、所有伟大的故事中,都有丰富深邃的人性展现三、人的认识论A.对人的认识的二元对立论(正面、反面)B.多向度的人C.人性不可穷尽四、方法论A.性格B.职业(阶层)例:政治理念的不同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之争关于堕胎C.社会例:《中国制造——欲望年代里的干露露们》五、观察人的三个纬度A.政治(即时)对立双方的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的结果B.历史(历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的评价更趋于历史的客观性C.人性(审美)新闻的重点是人,新闻也是人学,人学的至高点就是人性第四讲采访的技巧培训一、如何约到采访对象A.微信号、邮箱前缀、博客后缀→复制粘贴到微信的搜索框里B.找到关键人(牵线)C.找跟他的利害关系更靠近的人(负面,阴暗面)D.人找人E.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和喜好,打动他F.在绝望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奇迹就会发生G.找到人后,对方对你的选择1.你所在的媒体(影响力和价值观)2.记者的能力(调看你过往的文章)3.你的采访信函和提纲二、前期准备A.资料梳理1.查看相关的采访(文字和视频)2.和此人相关的作品(文字和视频)3.相关话题的背景材料B.采访提纲1.围绕主题展开问题,要有层次感2.板块状问题设计3.他感兴趣的问题放在首位(暖场)4.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他5.最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C.外围采访最好的素材来自于采访写作对象身边的人,而不是采访对象。

非虚构写作视野下的“新山乡巨变”——以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为例

非虚构写作视野下的“新山乡巨变”——以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为例

DOI :10.19867/ki.writing.2023.04.005第4期2023年8月No.4Aug.2023非虚构写作视野下的“新山乡巨变”——以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为例王良博摘要:“新山乡巨变”是罗伟章《凉山叙事》《下庄村的道路》两部非虚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坚持以事实抵达真实的写作伦理,有效介入到当下的乡村现场。

同时,其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跨领域叙述,多维度地展现了乡村现实的复杂,也让文学承载起更为真实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他对小说、散文等文体写作手法的借用,则熔铸文学性的审美品格于中国“新山乡巨变”的民族史诗之中,弥补了非虚构国家叙事中审美的缺失。

罗伟章的非虚构写作有效避免了宏大叙事“主题先行”的弊病,其真实性与文学性兼具的写作方式,或可为当代中国民族史诗叙事提供经验资源。

关键词:新山乡巨变;非虚构写作;罗伟章;《下庄村的道路》;《凉山叙事》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3)04-0038-09罗伟章2022年连续出版的《下庄村的道路》《凉山叙事》是两部以记录中国人民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前者记录了村干部毛相林带领村民修路致富的事迹,后者则集中记叙了凉山地区移风易俗的故事,整体都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为了尽量避免观念先行、政治先行的痕迹,罗伟章选择“用一种真正创作文学的方式来写脱贫工作”①,即坚持以事实搭建现实真实、在主题写作下增加多维度的跨领域思考以及借助多样的叙事策略描绘艺术真实。

目前的乡村叙事存在着两种不足:一方面,由于缺乏实地置身乡村的经验,作家在小说中传达乡村想象的一大倾向是以思辨之长补经验之短,即悬置乡村故事,不屑讲述乡村知识,以高密度的文化知识来代替真实的乡村讲述;另一方面,题材主题的优先与审美的缺失,是非虚构国家叙事不少作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②。

在此基础上,罗伟章的非虚构写作显现出珍贵性:其讲求“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真实的非虚构写作,能够有效介入真正的乡村现场,从而缓解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无力和现实建立有效连接的焦虑。

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

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

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真实性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尤其是在非虚构写作领域,真实性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的文学形式,其真实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通过记叙真实事件和事实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与虚构写作不同,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忠实地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以便读者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和理解。

然而,由于人类的主观性和记忆的不可靠性,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常常引发争议。

一种常见的真实性问题是作者的记忆失真。

人们的记忆往往会受到时间、情绪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作者在回忆过去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失真的情况。

这种失真并非作者有意欺骗读者,而是人类大脑的自然特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采访来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并尽量避免对记忆过于依赖。

此外,作者可以在文中明确指出自己的记忆可能存在的不准确性,以提醒读者保持谨慎和批判的态度。

另一个真实性问题是作者的主观性介入。

即使是最客观的作者,也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观。

这种主观性介入可能会导致作者在呈现事件时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选择和删减,从而影响读者对事件的真实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可以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并尽量呈现多个不同观点和角度。

同时,作者也可以在文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主观性介入。

除了作者的主观性介入,还有一些非虚构写作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夸张和夸大现象。

这种夸张和夸大可能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作品的娱乐性和吸引力。

然而,这种夸张和夸大往往会导致读者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可以通过提供详细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描述。

此外,作者还可以在文中明确指出自己的夸张和夸大行为,并解释其目的和意图。

最后,非虚构写作中的真实性问题也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关。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报道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报道

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报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成为人们获取实时资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

而非虚构写作与新闻报道,则是两个以不同方式传递信息和呈现事实的文体,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非虚构写作是指基于现实事实并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文体。

它索取真实素材,透过作者的自我表达和思考,将现实的事件通过文字呈现给读者。

非虚构写作以真实为基础,强调真实感和真实效果,力图通过文字展示生活的多维度和深层次。

相对而言,新闻报道的特点则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和即时性。

新闻报道以真实事件为依托,通过客观、中立、简洁的语言描述事实,以求准确传递信息和触动读者的情感。

新闻报道固守新闻规范和伦理,追求事实真相,不望拔高,更不会偏离真实。

在表达方式上,非虚构写作可以更自由地运用文学手法,例如诗意的描写、夸张的修辞、跳跃的时间线以及多角度的叙述等。

这些手法在回应现实的同时,也强调了作家的主观感受和解读。

而新闻报道则更为直接简洁,追求言之有物,垂直于现实,注重突出事件的要点和背后的真相。

对于非虚构写作而言,它更注重凝练文字的精神内核,通过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呈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而新闻报道则更注重传递真实事件的事实性和客观性,追求准确、及时地向公众提供信息。

虽然非虚构写作和新闻报道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也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力图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事实。

无论是通过个人情感表达的非虚构写作,还是通过客观叙述的新闻报道,都对事件进行了还原。

其次,两者都需要精心的观察和调研。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主观感受,还是为了提供准确的信息,都需要作者或记者付出深入的调查和观察。

最后,无论是非虚构写作还是新闻报道,都需要经历编辑和审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非虚构写作和新闻报道虽然在表达方式、目的和呈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承载了传递真实事件和信息的重要角色。

非虚构写作通过文学手法展现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而新闻报道则追求客观、准确地传递事实。

时间之上:“非虚构”的历史与人生——齐邦媛的《巨流河》与“非虚构”写作

时间之上:“非虚构”的历史与人生——齐邦媛的《巨流河》与“非虚构”写作

一从开始阅读这部长卷的时候,我就猜想,一个八十岁的耄耋老人,为何在如此高龄,如此深情地写下这三十余万字的回忆文字。

当这部著作,在中国大陆、在台湾、在海内外被广泛传播和阅读的时候,我想,齐邦媛老人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出这部《巨流河》?这究竟是一部单纯的个人生活史,还是家族史,家国史?这是一部“传记”还是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对于像齐邦媛这样一位老人,在将近一个世纪,尤其是埋藏着巨大悲伤的20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的记忆,以及对历史、自身的回望,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文化姿态和生命体悟?她笔下的历史、时代和个人,是怎样的一种纠结、起伏的关系?我还进一步思忖,这位老人的叙述,从孩提时代到耄耋之年,她呈现给我们的是集体记忆,还是个人经验的内省?她的叙述,究竟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是一个“说真话”的年龄,想必她几十万言的文字,一定是“费思量,自难忘”的,她的叙事动力何在?也就是说,这个文本的意义何在?在这里,我尝试跳出文本话语的政治、文化意义层面,来思考和讨论这部著作的写作路径、叙述姿态和独特的美学理想,期待能够把握这部回忆性文本的结构力量和价值。

我在书末,看到齐邦媛老人和她的小儿子罗思平,坐在哑口海畔的礁石上那张照片,人与波涛相对,与激情相对,我还猜想,当他们面对或湍急或宁静的大海时,或是眺望无际的大海另一端,她的内心定然是平静的,这种平静,取决于齐邦媛先生精神世界的源头,取决于她多年的积淀,包括她所具有的撼人心魄的情感结构和力量。

从空间间距上讲,从清代被称为巨流河的辽河,到台湾南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哑口海,在心理和心灵方面,作者是如何丈量的?从时间的流程上说,尽管齐邦媛先生没有对苍茫历史烟云中的人与往事,作出任何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判断,但对人性、道德的陟罚彰否,都通过文字,充分地让时间的容器渐渐过滤。

这时,我更加意识到,这部叙述风格平实、内敛的《巨流河》,显然不是一部普通的个人生活史志,俨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记忆,而是对于生命和历史,个人与时代的一次具有终极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绝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重大主题的主观性呈现,也不是“演义”不同年代和时代的风云际会,而是一次漫长的记忆长旅,是一次心灵的呼唤,是一次等待也是一次期待,是半个多世纪的生命体验所积蓄的力量,是一种人性深处的自我精神救赎。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DEBA TE=交锋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文_夏德元邓建国石力月夏德元▼主持人夏德元,新闻学博士,编审,上海理工天学出版印刪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丈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邓建国▼对话嘉宾邓建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任英文《上海日报》记者、编辑:主要从事新媒体理论和传播哲学研究.石力月▼对话嘉宾石力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丈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夏德元:很高兴请到两位嘉宾,大家一起来讨论近年来在学界和业界都很热门的话题——非虚构写作。

第一个问题是,非虚构写作或非虚构叙事,为什么会成为日益受重视的问题呢?石力月: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来看,非虚构写作都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在国外它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的问世,在国内不少研究者则将其与从传统媒体时代而来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特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然而它的持续走热无论在文学界还是新闻界都的确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非虚构写作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日益受重视的文体",实际上可以拆解为两个问题,一个是"今天走热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与早年的相关现象/实践有什么不同",另一个是"今天的非虚构写作究竟与当下的社会状况有什么关系”。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想最直观的不同之处就是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内容生产,这与过去基于传统纸媒的写作不仅仅存Media Review传媒评论OT72019年第4期O/交锋=DEBATE在写作平台的差别,还存在写作主体、传播过程以及传受关系等方面的不同。

相比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面向更多的写作主体敞开,容纳了更为复杂多样的传播过程,以及动态变化不确定的传受关系,既为非虚构写作本身提供了内容和视角上丰富的可能性,也为其与社会互动的空间和潜力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而这一点其实连接了后一个问题,即正因为开辟了与社会互动更大的空间以及具有走向深远的潜力,既不抽离也不超然,是一种对社会生活诸多面向有着回应与介入的写作,这是其他类型的内容生产所不能取代的重要形式,所以它会成为一种日益受重视的文体。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主要成就。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起点,它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文学理论。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和追求现代化的浪潮,吸引了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参与。

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背离传统的白话文体的创作。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理论的兴起: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如陈独秀的白话文运动和鲁迅的文学观。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思潮,并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1949年-197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官方鼓励文学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的文学创作,要求作家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道德风貌。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巴金的《家》和钱钟书的《围城》等。

2.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在这一阶段,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文学作品被用于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宣传党的政策。

这种交融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至今(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长篇小说的崛起:改革开放后,长篇小说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表达更加个人化的声音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余华的《活着》等。

2. 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女性身份和在社会中的地位。

代表作品包括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3.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非虚构文学开始受到关注,作家们通过记录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问题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非虚构写作下的主题表现与现实关照——以《人物》公众号为例

非虚构写作下的主题表现与现实关照——以《人物》公众号为例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兴起,并诞生了很多经典的作品,“真实”的外表下,以独特的故事性吸引受众。

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写作不同于历史记录,也不同于自然主义的写实和描摹,而是有所选择的,是一种议程的设置,在选题上有独特的思考,在报道人物的选择上同样会有所考量。

作为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期刊杂志,《人物》采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进行报道。

本文认为,《人物》写作讲求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力,它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为题材,通过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捕捉个性光彩,通过传递人物思想,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

在主题的选择上,《人物》契合时代诉求,选题范围多元。

它以故事性的叙事讲述真实的故事,使人物丰满立体,新闻生动有趣,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要。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人物》的选题风格和人物报道的整体特点,笔者选取了该公众号在2019年4月15日至2019年5月16日发布的共计32篇报道,按照人物(话题对象)、身份、涉及领域和报道主题进行统计整理,并制作三线表。

通过图表归纳《人物》在选题报道上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空间来看,《人物》并不局限于中国范围,也有对国外的报道,关注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宏大主题(如日本政治文化、美国商业骗局、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又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个人经历和体验。

从时间上来看,报道多为现代社会的人物和事件,还包括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报道,同时也不乏对历史的追溯和探寻,比如那篇写晚清科幻小说的推文,文章以《当贾宝玉开着潜水艇穿越到晚清》为封面标题,以身穿盔甲制服,戴红色斗篷的鲁迅先生为封面,用幽默诙谐的文风介绍并不为大众熟知的国产科幻作品,向读者展示另一面的晚清文艺生活。

可见,《人物》选题多元,涉及领域宽广,大多数为常规报道,重在人物挖掘与事件报道,同时也有一些吸引眼球的主题策划。

报道人物上,以中国人为主,共23篇,人物身份多元,涉及商业、社会、文学、影视、家庭伦理、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报道人物(话题)为国外的有9篇,涉及国外各领域名人、事件主角、影视作品和国际突发新闻。

由纪录片《故宫》中“情景再现”引发的思考

由纪录片《故宫》中“情景再现”引发的思考

由纪录片《故宫》中“情景再现”引发的思考作者:杨雪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摘要:2005年纪录片《故宫》作为我国纪录片的成功典范,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

本文以此现象为切入点,顺延着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发展道路,分析了这种手法出现的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在当下纪录片创作“再虚构”理念的背景下,由此及彼,得出纪录片创作手法多样性和本质唯一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情景再现;创作理念;表现手法;《故宫》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25-01故宫,是悠久精致的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物化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禁忌的宫殿,吸引着来自中外无数好奇和敬仰的目光。

作为故宫博物院80周岁的礼物,纪录片《故宫》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故宫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收藏以及宏伟的建筑,而且在我国的纪录片创作方面也有了创新和有益的启发。

《故宫》以故事片的叙事手法将故宫五百多年的历史串联起来。

每一集中都有许多个历史小故事穿插其中,旁白不再像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那样以普及知识的方式来介绍。

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大殿上端坐的皇帝,宫廷中碎步走过的太监宫女,寝宫中的嫔妃和太后都出现在画面里,几百年前的场景重新被搬演。

除此之外,《故宫》之中还运用了CG动画特效,多用在俯瞰故宫全貌和重现故宫的建造过程和典礼仪式。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将故宫的藏画做了特效处理,画中的人物开始活动起来,令历史画面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同时又使观众感到新奇有趣。

那么,这种大量使用“情景再现”手法的片子是否还属于纪录片?过多的使用这种手法是否影响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情景再现”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技法,是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用扮演或者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和画面的设计,来表现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客观事物已经消逝,而又想向观众表明历史真相的纪录片中,“情景再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表达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表达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表达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文学界的一股新势力。

与虚构文学相比,非虚构文学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事实来展现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当代中国的表达提供了新的途径。

首先,非虚构文学的兴起是当代社会变革的产物。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日益增加,而非虚构文学正是满足这种需求的良好途径。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事实,非虚构文学能够深入探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其次,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与读者的需求息息相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虚构文学虽然能够带给人们想象力的享受,但是其虚构性也让人们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

相比之下,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故事和事实为基础,能够满足读者对真实性的追求。

读者们希望通过非虚构文学了解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象,以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

此外,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也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和网络阅读所取代,读者们更加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获取信息和阅读。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更适合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非虚构文学作品可以更加便捷地传播给读者,吸引更多人关注和阅读。

然而,非虚构文学的兴起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常常受到质疑。

在信息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人们对于真实性的判断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不良商家和作者为了追求炒作和吸引眼球,可能夸大故事的真实性或者编造虚假的情节。

这种情况下,读者需要保持辨别能力,选择有信誉和可靠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另外,非虚构文学的表达也面临一些限制。

在中国,由于涉及到敏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一些非虚构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审查和限制。

非虚构写作范文

非虚构写作范文

非虚构写作范文
《非虚构写作:真实世界的故事》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通过真实事件和故事来呈现现实世界的文学创作方式,它以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揭示人类的生活、历史和社会现象。

与小说和散文不同,非虚构写作更侧重于事实的呈现和真实世界的描述,它有着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

非虚构写作可以包括记实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口述历史等多种形式,它可以通过散文、报道、回忆录、传记等不同的文体来表现。

无论是描写个人经历、报道社会事件、还是记录历史事件,非虚构写作都是作者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诠释。

非虚构写作的核心是真实性和客观性。

作者要客观公正地描写事实,不夸大、不虚构,保持对现实世界的尊重和敬畏。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对所要描写的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通过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素材。

同时,作者还需要审慎地挑选表达方式和叙述角度,以确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非虚构写作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元、更真实的信息和故事,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类的生活。

同时,非虚构写作也可以唤起读者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关注,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非虚构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方式,它通过真实事
件和故事来呈现现实世界,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一个信息爆炸、虚假泛滥的时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它在为人们提供真实、客观信息的同时,也呈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热爱和关怀。

21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主题研究——以《人民文学》为例

21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主题研究——以《人民文学》为例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20.04.01021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主题研究——以《人民文学》为例罗文平(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以《人民文学》为参照,从21世纪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生态主题、爱国主题及苦难主题展开研究,在作家对历史、现实、个体的书写中考察非虚构文学的品格和独特性。

非虚构文学与纯文学的生态诉求志同道合。

非虚构文学的爱国主题体现了作家对传统精神的延续、对时代精神的伸张。

21世纪非虚构作家从个体视角关照城乡中的苦难,在体验中真切地展现小人物的悲剧日常,重新承担起左翼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是特殊时代下知识分子人文情怀的产物。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生态主题;爱国主题;苦难主题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991(2020)04-0057-05Study on the Theme of Non-fiction,,Literature in China in the21Century—Taking People9s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Luo Wenping(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00,China) Abstract:Taking People's Literature as a reference,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logical theme,patriotic theme and suf­fering theme of non-fiction works in the21century,and examines the character and uniqueness of non-fiction litera­ture in writers5writing of history,reality and individuals.Non-fiction shares the same ecological appeal with fiction.The patriotic theme of non-fiction literature reflects the writer*s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pirit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Nonfiction writers focus on the suffering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vividly show the tragic daily life of the common people,and re-assume the questioning of modernity 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which is a product of the humanistic feeling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special era.Key words:non-fictional literary;ecological theme;patriotic theme;suffering theme非虚构文学的概念源自1965年杜鲁门•卡波特对小说《冷血》的文体命名,在狭义上,“它专指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报道和历史小说等新的写作类型。

非虚构写作选题以及选题可行性

非虚构写作选题以及选题可行性

非虚构写作选题以及选题可行性
(一)深度介入反映时代变革的题材
面向未来的非虚构写作,首先要有更富社会责任感的选题策略。

非虚构写作不仅是叙事层面的技巧性变革,它的诞生与当代社会的复杂图景密不可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和资源也在快速重组。

这样的时代特征,是娱乐化、消费主义和架空历史的快餐文学所不能描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应当承担起反映时代变革的责任,在可读性和深刻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更好地发挥作品的公共性。

(二)重视信息量
区别于短平快的新闻快讯,非虚构作品对时效性的要求并不太强,一篇非虚构稿件的操作时间可以长达几个月,因为写作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收集资料,与写作对象沟通,并真正融入事件场景中。

仅靠几次采访、几场长谈促成的非虚构写作,很难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只有获得足够充实的细节和写作素材,才能对故事本质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

一方面,这要求作者本身能够沉下心收集和消化海量信息。

另一方面,这也与不同媒体平台的运营方式有关。

(三)拥有跨学科的视角
未来的非虚构写作还需要作者拥有跨学科的视角。

非虚构这一领域,本就处于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也涵盖着图片摄影、影像记录等多种艺术形式,这就要求写作者能在。

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

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

你喜欢读哪种类型的书?
阅读是一种愉悦的活动,可以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知识。

不同人喜欢不同类型的书籍,这取决于我们的兴趣和个人喜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籍类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读的类型。

1. 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常常涉及人物的情感和冲突。

它可以带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与角色共情并体验他们的冒险和成长。

2. 非虚构:非虚构作品包括自传、传记、历史书籍、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这些书籍帮助我们了解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和人物,增长我们的知识和理解力。

3. 科幻/奇幻:科幻和奇幻书籍是关于未来、奇幻世界和超自然力量的故事。

它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带领我们走进不可思议的冒险之旅。

4. 悬疑/推理:悬疑和推理小说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通过追踪
线索和解谜来揭示故事的真相。

阅读这类书籍是一种智力挑战和乐趣。

5. 历史:历史书籍讲述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时代。

通过阅读历
史书籍,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演变,并从中获得思考历
史经验的机会。

6. 心理学:心理学书籍关注人类心灵和行为的研究。

阅读这些
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提升我们的人际关系
和情绪管理能力。

无论你喜欢哪种类型的书籍,阅读都是一种愉悦和有益的活动。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展视野、提升知识和丰富内在世界。

希望你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at to do?
UL
i
Choosing a common theme for learning was helpful for us. We identified the core goals and objectives for content, critical thinking, reading, and
In world geography they worked on
searched landforms, and searched for
How often have you heard these
comments? Sometimes it seems as if
mapping with terrain models, re-
each sentence which would prove that
"What's your purpose in skimming?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We finally determined that since we
they had chosen the correct word as
the key fact of the paragraph. This was also modeled on the over-
vidual papers. The only paper marked
was to be the group sheet. Presentation. Within the next 25minute block the students had to
Copyright ©1993
This content downloaded from 124.89.33.145 on Wed, 04 May 2016 12:51:27 UTC All use subject to /terms
have many sources to check?"
ence, world geography and English
were tied together. In science the stu-
mine whether the given material
would be helpful?" "We could read it through."
dents learned about space, space
which the students could use for this
tion seems to get relegated to other
content areas.
older students know how to tackle
The assumption seems to be that
Ul
research assignments. That research, however, may or may not have been guided. These students may or may not have learned strategies and they may or may not have transferred knowledge gained to future assignments. Does the following complaint sound familiar? "Why are we doing reading in [name any content area]
Skills in context Our idea was to teach reading research strategies in context. What use is a skill taught in isolation? We needed to establish a format
and future research and so we de-
nonfiction. After all, they've had many
cided to adapt the Project Read
Report Form method to suit our purposes. I was to model the strategy
travel, planets, and the place of our
"That would work, but what if you
502 Journal of Reading 36:6 March 1993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7031 -461 0/93/US$1 .25 + .00
However, what else will they need for continued success in school, and to
function in their future careers? They'll
clues about their new planet. In English they worked on vocabulary, outlining, and reading strategies for
Time for nonf iction?
Noreen M. McAloon
■ ■■
o
I/I
111
IHi "What's important to know?" "Is this a good source to use?"
"Everything seems important!"
planet in the universe. They did research and built and launched rockets.
then discovered that the pages noted
in the index included one picture page, one map, and one single line reference to the topic. We discussed the ne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material chosen
other necessary strategies. For instance, we had a group of 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using a space detective theme. Sci-
actually gave information about our needed topic. The subject "How might you deter-
research. In each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ed how to work in cooperative
groups.
need nonfiction. Biographies and
how-to books are often their only nonfiction sources. Further use of nonfic-
see divergent paths.
A one-page passage about landforms was given to the students. We
discussed times when we had thought we had found the perfect resource and
class?"
then take students through it via
ent structure. As the lesson unfolded,
guided practice to provide a consistindividual differences were recon-
ciled. The variati those students who could
Your use of the JSTOR archive indicates your acceptance of the Terms & Conditions of Use, available at /terms JSTOR is a not-for-profit service that helps scholars,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discover, use, and build upon a wide range of content in a trusted digital archive. We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ols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facilitate new forms of scholarship.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JSTOR, please contact support@.
our students have no idea how to start
u
looking for important information.
Students seem to have become proficient at enjoying, comprehending, and responding to literature. Hurrah!
landfo'rms would pop up often. Referlandmasses, and tablelands. We conreference material for our purpose. The students also examined the article's title to determine what type of 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