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Ⅱ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教育的新生陶行知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

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

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

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

改良教育者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

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

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

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

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注]里的大鸟笼。

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

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

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教训。

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

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

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

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课时作业(二)[一样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时刻:45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节奏是音乐、舞蹈和唱歌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

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确实是节奏。

人用他的感受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对审美对象时,假如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假如演奏艺术精湛,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

假如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看起来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动,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事实上全身筋肉都在“打板”。

那个地点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节奏总有一种适应的模式。

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假如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

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乐趣)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乐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乐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受,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含解析)不分版本课时作业 16题组一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衬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题目: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拟人、比喻〞等要点。

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周金标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

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

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

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

”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

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

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

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

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

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

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

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

”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

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

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浙江专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浙江专版)

课时作业(十六)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时间:25分钟分值:2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一○,三○,在绍兴。

1.第一节诗中“还驮著斜阳回去”中的“驮”字有什么艺术效果?(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高腊梅作坊冯骥才来到隆回,我首先奔向滩头的木版年画。

不仅因为滩头的画好,还由于心里一直怀着一种歉疚。

虽然我们为隆回的滩头年画做过一点事——曾将其列入中国木版年画抢救的主要目标之一,帮助他们启动了田野普查,并请深谙湖湘民间美术的专家左汉中先生协助他们编撰了滩头年画的文化档案。

这项工作为滩头年画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我自己却没到过隆回的滩头。

一个世纪前拥聚在滩头镇小溪河两岸的大大小小数十家年画作坊,如今硕果仅存的只剩下钟李二家,而且都是井然有序的世袭传承。

滩头年画的招牌作品有两种,一种是《老鼠娶亲》,它还是鲁迅先生心爱的藏品呢;再一种是各类门神。

滩头的门神别具一格。

在全国各地门神的印制中,门神的双眼多为版印,很少手绘,唯滩头是手工“点睛”。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doc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 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

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

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

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

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

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

《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

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

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

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

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六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十六含解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1)诗歌一、二句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景顺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此题要在反复品读、整体感悟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展开分析。

“落日”“明星”这两个关键词表明写景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在分析一、二句的意境时,要抓住关键词“平沙”“落日”“陇上”“明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从边境辽阔荒远、夜晚格外静谧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时间顺序。

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黄昏时分的边境辽阔荒远;日落而星出,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边境的夜晚格外静谧;星空夜转低垂,时间在缓缓推移,静夜在慢慢加深。

从日落到星出、星移,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诗句营造出一种阔大、静谧的意境。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中的“候”字在有些选本中写作“听”,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诸多人人生的过程、诸多人的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

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且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潜在的文学读者。

有人说了,在农村里面有很多不识字的人,他们是不是读者呢?我想他们尽管没有能力拿着一本有文字的书来读,但是他们依然有别的办法来接触到文学,他们可以用耳朵听。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读者,只不过读书的方法有区别。

文学肯定会影响人,我们看很多人物的传记,其中写到某人看到某书以后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我想即便是没有这样一种戏剧化的、变革性的影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存在。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判断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都需要借助我们头脑中许多理论观念。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除了父母、老师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就来源于阅读。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感觉到手下的笔重若千斤,通过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对人生最宝贵的体验写进去,对个性化的体验也写进去。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对人性当中善的方面、恶的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全面的呈现。

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里面的人物才会充满典型性的特点。

只有这样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们受到感染,才能够让人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所启发。

(选自莫言在“中法诺奖得主对话”中的讲话,有删改)(1)请简析“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2)文学对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依据文本,莫言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如何写作?【答案】(1)①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②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都有影响。

(2)①影响(改变)人生方向;②影响判断力。

(3)①要慎重;②要融进自己对人生最宝贵和个性化的体验;③尽可能全面呈现人性的善恶。

【解析】【分析】(1)第一段说“人生毫无疑问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人生,哪有文学”,第二段说“另一方面,文学与人生,可以缩小到文学对每一个人生命的影响,或者说文学对每个人的影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022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022年)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

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

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

中外经典,概莫能外。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

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

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

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

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

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

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专 试题

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6专 试题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专版〕16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课时作业(十六) [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

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炽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

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

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

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

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覆盖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

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

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⑤炊烟中,绵延出光阴的推移。

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

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

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支撑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解析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Word版含解析2

专题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模拟精选题根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关于高考考点概率的分析,重点关注第四、六题。

一、(2016·辽宁抚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

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

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

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

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

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

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

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六)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Ⅱ一、(2015·包头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说纸包不住火?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大火曾无数次“吞噬”人类宝贵的纸质文物,顷刻间将其化为灰烬。

然而,这一切或将很快迎来新的“变革”。

记者13日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悉,该所最近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 ℃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欧洲化学》上发表。

据介绍,高柔韧性“耐火纸”表面呈柔和的乳白色,与普通纸张相比,“耐火纸”的制作原理相似,只是制作材料有所不同。

它不仅可以作为永久和安全的信息存储介质将重要文字、文件及档案等长期保存,还可当作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药物控释载体、骨缺损修复材料、医用纸、阻燃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

易变色、易燃烧是传统纸张的致命“软肋”。

为了能够制造出“360度无死角”的完美纸张,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朱英杰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6年时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理想的制备材料——具有可控构造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

传统纸张通常是采用树木或草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再加入一些添加剂和漂白剂制造出来的。

由于木材纸浆制成的传统纸张含有较高比例的木质素,因此在空气和光照的作用下,传统纸张会逐渐变黄。

此外,这种植物纤维素还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容易使纸张腐蚀、降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朱英杰科研团队选取羟基磷灰石作为纸张的生产材料。

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天然矿物质,也是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本身呈现优质的白色,具有长久保存不易变色的优良特性,有利于纸质文件的长久保存。

虽然在解决变色问题上,羟基磷灰石很“奏效”,但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脆性很高、韧性很低,因此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提高羟基磷灰石材料的柔韧性。

通过反复实验,朱英杰科研团队最终找到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以油酸钙为前驱体,制备出可精确调控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并以此为新型纸张的构建材料,采用简单的真空抽滤技术,制备出羟基磷灰石“耐火纸”。

朱英杰介绍,目前,这种高柔韧性羟基磷灰石耐火纸还仅限于实验室规模的制备。

科研团队正考虑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合成方法,使其进一步向低成本和批量化方向推进,期望为未来可能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如果高柔韧性羟基磷灰石“耐火纸”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它不仅能够大幅度减少人类对传统植物纤维素纸的依赖,使大规模森林等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保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对未来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羟基磷灰石“耐火纸”特性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普通纸张相比,“耐火纸”的制作原理相似,只是制作材料有所不同。

B.“耐火纸”可以作为永久和安全的信息存储介质将重要信息长期保存。

C.“耐火纸”可以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从而使有机物清洁。

D.“耐火纸”由具有可控构造的羟基磷灰石纳米材料构成,这种纸不易变色,便于长期保存。

2.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以树木或草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的传统纸张,因木质素比例高,在空气和光照的作用下容易变黄。

B.传统纸张制造材料中的植物纤维素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从而容易使造出的纸张自身腐蚀、降解。

C.羟基磷灰石本身呈现优质的白色,具有可以长久保存,而且不易变色的优良特性。

D.从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提取出来的“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性。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以油酸钙为前驱体,制备出的可精确调控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是提高这种新型纸张柔韧性的重要材料。

B.改进和优化后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合成方法,使得耐火纸进一步向成本降低和批量化生产的方向推进。

C.高柔韧性羟基磷灰石“耐火纸”如果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人类对传统植物纤维素纸的依赖。

D.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新的造纸方法一旦得以推广,不仅能使大规模森林资源得以保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 耐火纸可以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错,原文是“耐火纸”“还可当作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从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提取出来的羟基磷灰石”错,原文是“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天然矿物质,也是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改进和优化后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合成方法”错,原文是“科研团队正考虑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合成方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神秘的竹子花和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艳不同,竹子开花虽也是有震动效果的新闻,却往往带着灾难的气息。

一般来说,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结籽,植株随即枯死。

而问题是,竹子一旦开花,往往会成片“株连”,甚至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的竹海都一起衰败,且老幼皆殒——不管是长了多年的老竹子,还是刚长了一两年的新竹子,都难逃一死。

在科学界,竹子开花则被称为植物界的神秘事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虽然一些竹种有60年周期定律之说,即约60年一开花,但是这个定律十分不准。

竹子的花期脾性怪异,难以预料。

201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了麻竹的全基因组图谱,据推测其中有关开花的基因多达290个,整个开花程序似乎就是一个神秘的链条,像天书般难以解读。

一般说来,竹子开花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是催化剂之一,比如强烈的阳光、干燥的空气、养分的缺乏或是太阳黑子的爆发等。

不过这些因素至今都没有得到准确验证。

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竹子开花绝非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举例来说,1907年,远隔重洋,所处环境迥异的中、日、英三国的毛金竹就同时盛放了;而在1959年,中、日、美、苏的五月季竹竟然也不约而同地开花了。

到底是什么在暗暗操纵着竹海的兴衰?从竹子研究界流传着的“一条竹鞭”的故事中,似乎能摸索到一点线索。

竹鞭,即竹子的地下茎,它们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

它们能随机向各个方向生长延长,每个生长点都具有一枚十分坚硬又锐利的锥状笋尖,其穿透力极强,几乎可以刺穿任何坚硬致密的土壤,甚至可以穿过岩石、砖墙、水泥的缝隙或越过阻碍物形成跳鞭继续生长。

1910年,一位植物猎人将一棵神农箭竹从中国湖北神农架引入了欧洲,后来又有人将这丛竹子的后裔引入了美国。

在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和美国的神农箭竹在某个时间相继开花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欧美两地的竹“亲戚”开花枯萎之后不久,仿佛是心有灵犀,情深义重般,神农架当年引出竹种的那丛神农箭竹竟然也开花并枯死了。

若深入探寻,便会发现,诸如此类带有神秘“感情”色彩的竹子开花事件远远不止一起。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竹鞭中暗藏着竹子兴衰的重要原因,一些神秘的信息通过竹子隐秘的地下世界,悄悄传播着。

同其他高等植物一样,竹子通过开花结果才能繁育下一代。

虽然蔓延的竹鞭也能长出新的竹笋和竹竿,但这些竹笋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下一代”,而更近似于人类不断生长和生发的指甲和头发。

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大片自然繁殖形成的竹海来说,它们是由地下的竹鞭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无论地面上的竹子是老是幼,但地下茎(竹鞭)的年龄往往是一样的,即所谓“同龄竹”,具备这样身份的竹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同时开花。

可以作为佐证的一种现象是,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区,竹子的引种方式和竹种来源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产生较大差异,容易形成“异龄竹”,就算是种类相同,且生长在一起,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面积同时开花的情况。

(有删改) 4.下列关于竹子开花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环境因素是竹子开花的催化剂之一,强烈的阳光、干燥的空气、养分的缺乏以及太阳黑子的爆发,都会导致竹子开花。

B.科学家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即竹子开花绝不是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里的竹子也会同时开花。

C.自然繁殖形成的竹海里的竹子,它们地下茎的年龄往往是一样的,所以无论老竹还是幼竹,在合适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同时开花。

D.竹子的地下茎暗藏着竹子兴衰的重要原因,一些神秘的信息通过竹子隐秘的地下世界,暗中操纵着竹子的开花。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一般一生只开一次花,不管是长了多年的老竹子,还是刚长了一两年的新竹子,开花后结籽,植株随即枯死。

B.一棵竹子开花结籽后植株死去,它的死往往会影响成片竹子的存活,引发很大范围内的竹海跟着一起衰败。

C.竹子生长多长时间开花的规律还没有被人们掌握,虽然一些竹种有60年周期定律之说,但是这个定律十分不准。

D.竹子的花期脾性怪异,难以预料,据推测有的竹子与开花有关的基因竟然多达290个,整个开花程序像天书般难以解读。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子的地下茎能随机向各个方向生长延长,每个生长点都有一枚十分坚硬又锐利的锥状笋尖,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B.一株神农箭竹从中国引入欧洲,其后裔被引入美国,后来三地的神农箭竹相继开花,这说明竹子开花跟地下茎有关。

C.竹子通过开花结果才能繁育下一代,老竹附近长出的新的竹笋,不能算是“下一代”,因为它们是同一根竹鞭生长出来的。

D.种类相同的竹子,生长在一起,并不一定会大面积同时开花,这与它们生活的地区有关。

答案: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文章对环境因素只是一种推测,并未作确认,文中有“不过这些因素至今都没有得到准确验证”之语。

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原文所说的“株连”,是指成片的竹子同时开花结籽而后死去,不是说一株竹子的死影响其他竹子的存活。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这与它们生活的地区有关”错,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原因是“竹子的引种方式……形成异龄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