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设计提问要注意什么
简述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1. 前言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然而,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提问的效果最大化。
本文将从准备提问、提问形式与内容、回应学生回答和调整提问等方面进行探讨。
2. 准备提问提问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的教学技巧,下面是在准备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2.1 理清教学目标在准备提问前,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提问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达到目标。
因此,教师需要在准备提问时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2.2 明确问题类型在提问前,教师需要明确问题的类型。
常见的问题类型包括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
不同类型的问题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场景,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
2.3 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在准备提问时,教师应该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
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地提问,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思考和理解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提问形式与内容3.1 多样化的提问形式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直接提问、反问、对比、假设等。
多样化的提问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3.2 避免简单的“答是非”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应避免过于简单的”是非”问题。
这类问题通常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非”,缺乏思考的深度。
较好的提问应该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和综合,促使他们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
3.3 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3.4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可以通过提供提示、分析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4. 回应学生回答4.1 积极鼓励教师在回应学生回答时应积极鼓励。
无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堂提问应遵守的一些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遵守的一些原则和注意的问题1. 提问要有目的性教学提问要有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性要强。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是否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
要做到目的性强,一个好的办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
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2. 提问要有启发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教师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3. 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有了兴趣,说明他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自觉性的行为。
为此,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4. 提问要有层次性、系统性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的,具有连贯性。
系统性要求设计的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
就向前面所说的既不能都是低级提问、也不能都是高级提问,要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层层递进。
5. 提问要难易适度教学问题必须难易适度。
“适度”的标准是学生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回答。
范围最好控制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毋需进行思维活动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也不能设置的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就会放弃问题的回答并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简述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简述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一、引言提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学习。
然而,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问的作用1.激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2.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三、注意事项1.问题设计要合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与所讲内容之间的关系。
问题应该紧密围绕着所讲内容展开,并且难度适中。
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困难都会导致效果不佳。
2.问题形式多样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不同形式的问题。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等。
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3.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不断尝试,不断进步。
4.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有针对性。
即根据不同的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对于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可以提出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
5.避免直接告诉答案教师在提问时要避免直接告诉答案。
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答案。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教师在运用提问策略时需要注意以上几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合理设计问题、多样化形式、鼓励回答、有针对性和避免直接告诉答案等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习、检查掌握情况,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案中的问题设计需要注意什么

教案中的问题设计需要注意什么教案是教师备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它起到引领教学、组织教学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为教师提供详尽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施高效、有效的教学。
在教案的设计中,问题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就教案中的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展开讨论。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教案中的问题应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仔细思考并确定问题的设计方向,确保问题与目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问题应该既考察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问题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设计,逐渐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对于高年级学生或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生,问题可以更具挑战性,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问题的设计要多样化,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提供多样的解决途径。
可以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者通过情境等方式创造出具体的问题,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还有,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可以涉及到实际问题、探究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资源相适应。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确保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参考书、网络等资源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解答问题。
同时,教师也需要提供一定的指导和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教案中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设计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并帮助他们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化教学、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资源的适应性等方面因素。
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

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基本的课堂提问的准则如下:1. 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和顺序:老师在课堂中提问应该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和顺序,不能一味地强调提问题,也不能提问的顺序过于随意。
最好是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示范,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意义和解题的方法。
老师也应该注意适当安排提问的顺序,让学生们能够逐渐从简单到难的问题中获取信息。
2. 鼓励全班参与: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不要只提问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的回答。
应该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3.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老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欲望。
避免直接提出简单的问题和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要适当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可以通过一些提示或者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尊重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
在肯定学生的回答的也可以适当指出不足,并提出正确的解答。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受到鼓励的也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提问应遵守的一些原则和注意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遵守的一些原则和注意的问题1. 提问要有目的性教学提问要有围绕教学目标,目的性要强。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是否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
要做到目的性强,一个好的办法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
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2. 提问要有启发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教师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3. 提问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上讲,当学生有了兴趣,说明他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自觉性的行为。
为此,教师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4. 提问要有层次性、系统性系统是指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的,具有连贯性。
系统性要求设计的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
就向前面所说的既不能都是低级提问、也不能都是高级提问,要从低级提问到高级提问层层递进。
5. 提问要难易适度教学问题必须难易适度。
“适度”的标准是学生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回答。
范围最好控制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毋需进行思维活动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形式,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也不能设置的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就会放弃问题的回答并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教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思考、检验学习成效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度探究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进而构建高效的教学互动氛围。
那么,教师应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一、明确提问目标有效提问的首要原则是对提问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记忆性和理解性的封闭性问题;而对于高级认知技能的培养,则更适合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设计适宜难度的问题问题的难度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
初级阶段的学生适合回答基础的事实类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逐渐引入分析性、评价性甚至创造性的问题,以此推动他们的认知发展。
同时,要注意设置梯度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好的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能促使他们通过思考发现新知识、新视角。
教师应避免提出过于直接、答案唯一的问题,而要努力设计那些能够触发学生探索欲望、激发思考火花的问题。
比如,可以通过反问、假设、对比等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四、鼓励多元化的回答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允许并鼓励多元化的答案,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允许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解和观点,而非仅仅追求标准答案。
这样既能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及时反馈与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
对正确的答案要肯定,对错误的答案则需耐心指导,指出问题所在,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答路径。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师的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向学生提出问题,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切实际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语言要有准确性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应该滴水不漏,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
同时语言要简炼,不能啰嗦,不能重复,要做到言简意赅。
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提问,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例如:教师问学生:“整数包括什么?”在现阶段学生只能回答:“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
”其实不然,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这些知识学生到中学就能学到,与其给学生认识上造成误解,教师不如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自然数和0都是什么数?”又如:“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整除? 14÷5=2.8 14÷7=2 14÷3=4……2a÷b=c”这个问题提的不准确,因为整除的概念是对两个数而言的,即: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a能被数b整除。
而不能说哪些算式是整除。
(二)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数学是一门严密且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准确地、科学地运用每一个数学概念,既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随意删减和调换。
例如:“物体表面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决不能把“或”变成“和”。
又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而不能把“相当于”说成“就是”。
同时,还要注意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方程和等式”的关系,等式包含着方程,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而所有的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又如约数和倍数的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赖的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孤立存在,一个数的约数是针对它的倍数而言,一个数的倍数也是针对它的约数而言。
教师提问原则

教师提问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设计应紧密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不应随意和无目的地进行提问。
2、层次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具有层次性,问题难度应适中,符合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问题难度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学生的回答效果。
3、多样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具有多样性,问题类型和表达方式应
多样化,不应过于单一和重复。
这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多样性和灵活性。
4、开放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具有开放性,问题应具有多种答案和
思考角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5、引导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具有引导性,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或进行自我回答。
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和解决问题。
6、适量性原则:教师提问应适量,不应过多或过少。
问题过多会
让学生感到压力和疲劳,问题过少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效果。
7、尊重性原则:教师提问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观点,不论学生的
回答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适当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和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但是,在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老师在提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避免随意提问或者重复提问,而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提问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提问的内容要与所教授的知识点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并且要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例如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引导性问题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提问应该多样化和灵活性。
老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况随机调整提问的方式和内容,灵活应对。
4. 提问要注重学生参与和回答。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5. 提问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与清晰。
老师在提问时要控制好提问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词语,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问题,以便学生理解和回答。
6. 提问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老师在提问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回答方式,不要一刀切。
7. 提问要注意适时引导。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真正学会。
同时要注重提问的递进性,帮助学生发展认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合理有效的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因此,老师需要在提问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注意提问的目的和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回答,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

课堂提问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课堂上,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是,提问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确保提问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问题的质量要高:提问的问题应该是有挑战性的,能够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不应该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回答,而是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2. 提问的方式要得体:提问的方式应该清晰、准确,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复杂的语言。
同时,提问的语气也需要得体,避免引起学生反感。
3. 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学生的反应,包括他们的表情、言语和动作等。
这有助于了解学生是否理解问题,以及他们的思考过程。
4. 提问的数量要适当:提问的数量应该适度,不要过多或过少。
提问过多会使学生感到疲惫,提问过少则会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
5. 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在提问之前,需要确定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还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教学方法。
只有注意上述问题,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 1 -。
教师提问应该注意的几点是

教师提问应该注意的几点是?1、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紧密相连。
2、问题必须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
3、几个问题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4、问题必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摘到果子”。
讲授同样是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反对满堂灌式的讲,并不是不要教师讲。
由于受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在思考的过程中,某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讲,要“精”讲。
教师的讲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
范例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至少有: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就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严谨性。
其特征如下: 1、每个数学分科所包含的数学概念有两类:原始概念和被定义概念。
2、每个数学分科所包含的真命题也分为两类:公理和定理。
3、每个数学分科的概念和定理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一个体系。
4、概念和命题的陈述以及命题的论证过程日益符号化、形式化。
另外,数学的严谨性还具有另一方面的相对性。
(二)、量力性。
其特点如下: 1、对数学严谨性的要求,只能逐步适应。
刚入中学的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是: (1)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
(2)推理不严。
(3)思考不缜密。
2、对数学严谨性的认识具有相对性。
(三)、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其实质为:一方面对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要提出恰当而明确的目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思维要符合逻辑要求。
(1)处理数学教学内容,切不可违背科学观点。
(2)教学要遵循一般的逻辑要求。
①语言清楚、准确。
②要求学生言必有据。
③要求学生思路清晰、思考缜密。
2、严谨的程度应是学生力所能及,而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达到。
(1)选择最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
(2)教学安排上要有适当的梯度,以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提问时应注意什么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
提问的针对性应考虑问题水平、问题类型和提问的方式。
问题水平是针对认知领域的每一种水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前三种水平可以采用低水平问题,比较适合学龄前幼儿的认知特征,主要强调回忆信息与一般运用。
“蚂蚁有哪些种类”、“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蚂蚁可以怎样搬家”等问题就是与这三种水平的问题相对应,后三种水平需要抽象与复杂的思考,一般不太适合学龄前幼儿。
把握适合特定情景的问题类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教学时段,提出问题的功能不尽相同。
“针对性问题”的出现可以集中幼儿的学习注意力,确认幼儿已经学会什么,激发或唤起学习兴趣,也可以在教学中了解幼儿的理解情况。
“提示性问题”是指运用线索或暗示帮助幼儿回答问题。
例如:一位新人园的小班幼儿拿着水粉笔使劲地在白纸上画画,但什么都没有画出来。
老师发现后问:“你的画和旁边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该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了同伴的作品,赶紧用笔沾上水粉颜料……当一个幼儿不能完整地领会提示性问题时,教师需要用一个或几个“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答案。
假如上例中的幼儿在教师的提示下,还不能发现自己的笔为什么没有画出来,教师就可以提“你的笔与其他小朋友的笔有什么不一样?”的问题。
“探索性问题”还有指导幼儿澄清思路及更完整地对问题作出答案的功能。
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三个步骤:提出问题;等待,给幼儿以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请幼儿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期望幼儿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给予幼儿一定的反应时间,允许幼儿有时间进行思考甚至同伴间适当讨论,以此来鼓励高水平的思考。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参与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研究表明,教师提出问题与幼儿回答问题之间的等待时间至少要有3秒。
另外等待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幼儿对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复杂与陌生的问题,等待时间可以相应增加。
教师设计提问要注意什么

教师设计提问要注意什么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观察教师的提问现状时就会发现,幼儿教师提问仍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1.习惯性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形同口头禅。
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思维加工便能得出答案,而且造成语言的堆砌、口罗嗦。
2.封闭性提问。
其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无诱导、无探寻,不能引发幼儿的多向思维,教师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幼儿的思维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在走,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3.随意性提问。
这些提问往往指向性不明,或是词不达意,或是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能力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幼儿常常无所适从。
因此,如何设计好提问,改善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提问有“指”,处理好“宽泛”与“具体”的关系每一个提问首先要做到指令性明确,要让幼儿听得懂,明白提问的意思,这是教师设计提问首要考虑的要素。
所以教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量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即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干脆利落,要问到点子上。
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指明思维的方向。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提问宽泛,指向性不明如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教师提问:“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这个问题虽然从表面看不乏童趣性,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其实是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
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落感。
在各个教学领域的导入环节,类似这种漫无边际的猜想时有存在,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绕弯路”,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的实质性探索,所以提问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2.避免提问突兀,词不达意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大雨小雨》中,教师在带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后设置提问:“你听到了哪些雨朋友?”对于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幼儿不知所云,因为歌曲中从未有“雨朋友”这样一个角色称谓出现,幼儿不知道教师所说的“雨朋友”到底指谁。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课堂上要上好一节课,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这其中课堂提问是少不了的。
笔者认为,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情况拟题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其知识结构入手。
设计提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要让学生对问题产生一定的兴趣。
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一下你知道这五角星是怎么回事?由于学生对五角星比较了解,所以,发言的面也就广了;也有学生预习过课文,还能联系课文来讲;还有学生平时发现过这一现象,讲起来也言之有物。
二、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做到神态自然安详,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
对学生的回答,老师应以表扬为主。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要注意提问的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几种现象:老师提问了,没有一个人举手,说明问题太难了;老师提问了,全班都举手了,说明问题太简单了,根本不用提问;老师提问了,只有少部分学生举手,那说明所提问题也许正是该提的问题。
有的老师提问时心中有数,所提问题恰到好处。
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
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握好课堂上提问的度呢?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目标、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科学巧妙地设计,让提问起到检查学习效果、巩固已有知识、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知识迁移等作用,有时还要在课堂提问时能注意到全体学生的情况,总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给每位学生以发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案提问设计

教案提问设计教案提问设计教案提问设计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和巩固学习成果。
一个好的教案提问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些教案提问设计的建议和指导:1. 目标明确:在设计教案提问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提问应该与目标紧密相关,能够引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思考和学习。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那么提问可以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2. 多样化提问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例如,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而闭合性问题则可以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情境问题、引导性问题、对比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
3. 渐进式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提问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框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渐进式提问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4.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来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示例或者提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鼓励学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总之,教案提问设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设计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和巩固学习成果。
希望以上的建议和指导能够对你的教案提问设计有所帮助。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场所,而教师的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巧妙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问并非一种简单的行为,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注意很多细节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浅谈一下语文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提问要明确目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明确具体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知识点,还是要让学生展开思考、发表见解。
只有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二、提问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不要提出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问题。
对于知识点较为熟悉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联想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加工和再构建;对于较为陌生的知识点,可以提出一些导向性、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的问题。
三、提问要多样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该多样化,不要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可以采用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提出观点等形式,使得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提问要注重启发思维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可以避免纯粹的死记硬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联想和归纳,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问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色彩,所以在提问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观点和态度,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
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核心素养下课堂有效提问注意事项

核心素养下课堂有效提问注意事项
1. 熟悉课程内容:在提问之前需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针对重点、难点、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
2. 明确问题表达:提问时要尽可能把问题表达清晰明白,简练易懂的语言,避免模糊不清的场面。
3. 引导学生思考:优秀的教师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逐步理解知识点,在学生探究中提高思维能力。
4. 激起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对学科的产生兴趣开始对学科产生兴趣。
5. 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后,可以适时地提出接下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准确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推动学生交流思路述知识。
总之,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设计提问要注意什么在日常集体教学活动中观察教师的提问现状时就会发现,幼儿教师提问仍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1.习惯性提问。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形同口头禅。
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思维加工便能得出答案,而且造成语言的堆砌、口罗嗦。
2.封闭性提问。
其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无诱导、无探寻,不能引发幼儿的多向思维,教师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幼儿的思维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在走,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3.随意性提问。
这些提问往往指向性不明,或是词不达意,或是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能力水平。
面对这些问题,幼儿常常无所适从。
因此,如何设计好提问,改善提问的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提问有“指”,处理好“宽泛”与“具体”的关系每一个提问首先要做到指令性明确,要让幼儿听得懂,明白提问的意思,这是教师设计提问首要考虑的要素。
所以教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量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即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干脆利落,要问到点子上。
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指明思维的方向。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提问宽泛,指向性不明如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入环节,教师提问:“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这个问题虽然从表面看不乏童趣性,但仔细推敲这种开场白,其实是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
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落感。
在各个教学领域的导入环节,类似这种漫无边际的猜想时有存在,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绕弯路”,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的实质性探索,所以提问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2.避免提问突兀,词不达意如在中班音乐活动《大雨小雨》中,教师在带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后设置提问:“你听到了哪些雨朋友?”对于这样不着边际的问题,幼儿不知所云,因为歌曲中从未有“雨朋友”这样一个角色称谓出现,幼儿不知道教师所说的“雨朋友”到底指谁。
其实类似现象也是我们教学中现存的普遍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朋友”之类的情景再现,实质上这种情节不但有时候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间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上述案例中,如果教师紧扣歌曲内容,直截了当地提问:“你听到的雨声有什么不同?”相信幼儿会很快理解教师的问题意图,回答也会落到点子上,而不会“跑题”。
提问有“据”,处理好“经验”与“挑战”的关系提问有“据”,即指提问要适宜,要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以及学习特点进行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及应答反应,设计并恰当地搭配、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使整个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并进一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提问抽象、笼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诸如:“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这是几拍子的乐曲?”“这是哪个民族的乐曲”之类不适宜的提问常常存在。
之所以说这些提问不适宜,是因为这类问题对认知水平有限、概括能力弱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所以我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要尽量转化为浅显的、幼儿能理解的问题。
如对于上述第一个问题,教师可结合图谱,将提问调整为:“这首曲子里发生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就可以让幼儿在对故事情节的概括中自然理解乐曲的段落与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达到了教育的“无痕”。
2.避免提问过多、过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问题不能过长过多,否则孩子既记不住,更不知道该回答什么好。
例如,大班绘本阅读《大棕熊的秘密》这一活动中,老师为了帮助幼儿梳理故事内容,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大棕熊有怎样一个秘密呢?松鼠、狐狸、燕子、青蛙猜的是什么秘密呢?”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松鼠的答案,有的说青蛙的答案……孩子们混乱的回答正说明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过于繁琐冗长。
如何精简这个问题?教师可调整为:“听了小动物们的对话,你觉得大棕熊会有一个怎样的秘密呢?”这样,孩子探究的方向才能被正确引导,回答也更加准确。
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用自然的、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以符合幼儿的语言和概念水平。
3.避免提问后待答的时间过短即在提问后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思考、候答时间,切莫操之过急。
这往往是我们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在集体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急于进入下一环节,不给幼儿任何思考的时间,在提出某个问题后迅即要求幼儿作答。
如果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幼儿没有充分思考时间的话,第一个应答的幼儿会随便找一个答案应付,而接下来的幼儿往往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地重复性回答。
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到每个问题的难度,针对难度指数适当延长回答时间,这样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答案,增强提问效果。
提问有“序”,处理好“浅表”与“深层”的关系提问有“序”,即指提问要有梯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把幼儿思维引向深入。
这不仅需要教师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才能达成。
有效的提问要做到心中有目标,在关键处、重点处、思维转折处当问则问,要建立解决问题的“层级”支架,帮助幼儿沿级而上。
1.问在“关键处”关键性提问在一节课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要学会巧布关键性提问之间的逻辑脉络,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以利于突出重点,巧妙串联整个教学环节。
如在大班绘本阅读《我妈妈》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预设了以下关键性提问:猜猜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你找到了妈妈哪些棒的地方?——安东尼还会喜欢这时候的妈妈吗?——这几幅图片,安东尼又想夸妈妈什么呢?——在你心目中,你的妈妈像什么呢?这些关键性提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铺垫,通过一步一步阶梯式的提问,既理清了绘本的整个情节脉络,同时又抓住了绘本的核心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地思考和理解绘本内容。
2.问在“转折”处当幼儿的思维处于“卡壳”或“跳一跳摘不到”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一些提示性的小问题帮助幼儿将大问题逐层分解以作铺垫,或用一系列子问题进行追问,以此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建立一种良好的问答循环。
如在上述案例《我妈妈》中,当出现“狮子”这一颠覆妈妈传统形象的图片时,教师问道:“这时候的妈妈安东尼还会喜欢吗?”幼儿的回答一致认为“不喜欢”。
怎样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把幼儿情感引向更深层次的体验?这时教师将话锋一转,插问:“在什么情况下,妈妈可能会变得很凶猛?”幼儿就由日常生活经验联系到了“做错事情的时候”、“遇到坏人的时候”,由此体验到“严厉”、“强悍”是妈妈另一种爱的方式。
再如在引导幼儿用“像……一样……”句式表述时,当幼儿回答“妈妈很美丽”这一零碎不完整的表述时,教师就采用追问的方式给予线索提示:“妈妈像什么一样美丽呢?你能说得更具体形象点吗?”以此不断地让孩子感受文本中的形象,想象图片中发生的故事,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情感。
在思维聚合的基础上,教师又不忘放飞孩子的思维。
如在活动最后的“创编环节”,教师又推问:“除了太阳是温暖的,还可以说像什么一样温暖呢?”以此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畅想的空间。
整个活动中,教师灵活采用插问、追问、反问、推问等不同的提问方式,使整个活动自然流畅,也使幼儿的思维在“聚合”与“发散”之间自然转换。
提问有“启”,处理好“传统”与“创造”的关系叶谰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这些“意外的通道”就有赖于教师提问要灵活,应有的放矢地对预设的提问加以调整,并立足于教育现场生成新的问题。
以下两则案例反映了教师不同的提问策略所带来的不同的思维效果。
案例1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1.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幼:圆形。
2.师:嗯,有圆形,还有呢?幼:三角形。
3.师:对,还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分析上述案例中,首先第一个提问就很封闭,不够开放,如果换个方式问:“有些什么样的饼干?”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大小、味道等多角度进行回答。
虽然这时的回答可能很散,教师无法预计,但教师可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梳理思路。
如当幼儿先关注到三角形饼干时,教师可随即问:“谁找到三角形饼干了,举起来给我看看。
”寻找的过程也是一次集体检查验证的过程。
当幼儿找出三角形饼干后,教师可接着问:比较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饼干有什么不同(大小、颜色)?当把有关三角形饼干的问题一一解决后,紧接着,教师再问:除了三角形,你还发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这样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主导作用,而不是一味简单机械地重复幼儿的回答。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匆匆赶过程而无视幼儿的生成,即使关注到了也显得回应贫乏、语言单一,如对于幼儿有价值的行为,教师只会用“真棒”、“真不错”之类的语言来回应,而缺乏实质性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简单重复已有经验,而是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建,教师应合理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已有经验。
案例2大班科学活动《制作麦比乌斯圈》1.师:把一个圈扭一扭,沿着中间的实线剪开会形成几个圈? (幼儿操作。
)幼:1个,2个,3个……2.师:扭一扭,究竟会出现几个圈呢?”(师幼一起操作验证。
)3.师:那刚才为什么有人会剪出2个、3个圈呢?分析:该案例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活动空间,能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察觉他们的需要,不断调整、设定出新的内容,创设新的环境。
当幼儿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并未简单否定,而是聚焦问题,紧追反问:“为什么有人会剪出2个、3个圈呢?”以此总结出正确的操作要点。
正是在这一推一答的回应中,使探索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幼儿迸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力。
在这里,质疑是双向的,既包括幼儿“发现问题”,也包括教师从幼儿的问题中“设计问题”。
正如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中所说的“接过孩子抛过的球,并抛还给孩子”。
由此可见,好的提问是师生“斗智斗勇”的过程。
教师在与幼儿相互“发球”、“接球”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应变,有时面对幼儿的问题,可“正面发球”,直接告知,有时可以打个“擦边球”,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
如多采用“为什么”、“假如……将会怎么样”、“可能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等启发性语言,促使幼儿主动思考,大胆想象,自主探索。
这样教师才能积累起提问的经验,逐步形成有关提问的教育智慧。
综上所述,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门需要智慧的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