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里“犯中见避”技法的妙斥——以《苦恼》和《祝福》为例
简析文学作品里犯中见避技法的妙用
简析文学作品里“犯中见避”技法的妙用众所周知,犯中见避是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中特别受到作者推崇的一种写作技法。
犯指的是情节的重复,避则指的是情节的同中见异。
而犯中见避说的是小说情节必须作到在重复中求变化。
我们知道,犯与避是一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的。
但犯中见避则又实现了矛盾的统一,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运动的辩证法。
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都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技法,只是一般的论者没有注意到罢了。
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堪称中外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关于这两篇小说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特色的评价,前人和今人早有确论。
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拾遗补缺,谈谈自己在学习、研讨这两篇小说的些许体会,评析一下这两篇小说里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之处,权当抛砖引玉。
我们先来看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作品。
他作于1886年的《苦恼》写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年马车夫,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几次想找人倾吐一下他内心的痛苦,但谁也不理睬他,他只好向他的老马去倾诉。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控诉了俄国社会的冷漠无情,描绘了城市劳动人民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充满浓重的阴郁和伤感的情调。
为了刻画老车夫姚纳的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作者安排了老车夫四次述说。
第一次对那个军人说的是: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他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川沙哑地说出口。
这里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都表现了老车夫因为地位的卑微和军人的斥骂而对有地位的人既敬畏又胆怯的心态。
他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十分吃力的样子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他承受不起的极限了。
第二次是对三个年轻人述说,那三个年轻人刚喝完酒急于回家,极其兴奋,对他的唠叨十分厌烦,他只好等他们谈话短暂停顿时,见缝插针,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味味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不仅没有获得同情,反而招来了大家都要死的这句幸灾乐祸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次是为了赢得扫院子的仆人的同情,主动请他喝水,说那就痛快地喝吧。
浅谈文学作品里“犯中见避”技法的妙斥——以《苦恼》和《祝福》为例
效率与课程质量。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 学会鉴赏
2 0 1 6年 第 l l 期
是: “ 老爷, 那个 , 我 的儿 子 ……这个 星期 死 了。 ”他 女 的无情 蹂 躏 和肆 意摧 残 ,揭 露 了那 个社 会 里 人 鲁迅 先生 用极 “ 撇着嘴苦笑一下 , 嗓子眼用一下劲” “ 沙哑地说出 们 的普遍 的冷漠 和 自私 。在小说 中 , 口” 。 这 里 的 语 言描 写 和 神 态描 写 都 表 现 了老 车 省俭 的笔 墨 、 “ 画 眼睛 ” “ 勾灵 魂 ” 的写法 , 刻 画 了祥 夫 因为地 位 的卑 微 , 因为军 人 的斥 骂 , 因 而对 有 地 林嫂 这一 典 型形象 。 除此 以外 , “ 犯 中见 避 ”技 法在 位 的人 既敬 畏又 胆怯 的心 态 , 所 以他 欲 言 又止 , 吞 两个 方 面 的 内容 的叙 写 和 五次 细 节 的成 功 运用 上 吞 吐吐 ,十分 吃 力 的样 子— — 透露 出老 车夫 内心 也值得大书特书 , 需格外重视。第一个方面是关于 的痛 苦 已经 到 了他 承受 不 起 的极 限 了 。第 二 次 是 叙 述 “ 阿毛 被 狼 吃 ” 的 事情 , 有三处 “ 犯 中见 避 ” 的 对 三个 年轻 人述 说 ,那 三个 年 轻人 刚 喝 完酒 急 于 妙 用 。第 二个 方 面是 叙 说 “ 阿 毛 被狼 吃 ” 故 事 失 败 回家 , 极其兴奋 , 对 他 的 唠 叨 十分 厌 烦 , 他 只好 等 后 看 到别 人 的小 孩 时说 的 ,假 如 阿 毛 活着 会 怎 样 他们 谈 话短 暂 停 顿时 ,见 缝 插 针 , “ 他 就 再 次 回过 的假设 推理 的话 , 用 了“ 犯 中见避 ” 手 法 的共 两处 。 头去 ,嘟嘟 哝哝 说 : ‘ 我 的… …那个 ,…… 我 的儿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
浅谈鲁迅在《祝福》中叙事方法的运用《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一篇文章,这篇小说讲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引发作者自己对于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命运的思考,也引发作者对像自己一样的进步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小说中展现了鲁镇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的言谈举止,或是思想观念,通过“我”客观的叙述出来。
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识,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去鉴赏和分析,但是鲁迅创作的叙事方法一直独树一帜,十分值得研究,下面就叙事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解读。
标签:叙事方法归乡多角度叙事一、第一人称叙事方法鲁镇曾是“我”的故乡,应该由“我”亲自讲述这里的景色、发生的故事?一切本来都是记忆中的样子,但是当作者看到故乡诸多自己不理解、无法接受的变化,内心如此抵触而且想要离开。
故乡竖起一道道高墙,“我”身处其中并不适应,同時这也阻隔了自己与故乡本应该亲密的关系。
与四叔交谈不下去,本家和朋友也就是例行拜访,在这个镇子中作者是无处倾诉的,不能找到有共同话题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孤独的叙事者。
“第一人称叙事是有意识的美学抉择的结果,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白心曲的自传标记。
”全文中“我”以讲述者的身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说出的话从小说中讲出来,好像观棋而不语的真君子。
即便是在作品中讲话,鲁迅也毫不含糊,他认为“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在这里“我”却不发表任何主观议论、评价,只是讲述祥林嫂的一生,并不是作者不想言语,而是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尊重,能言却不言,这体现了鲁迅对逝者,对这个时代所抛弃的人的悲悯,是一位文人的情怀。
同时,鲁迅自知呐喊也是无用,只是平铺直叙,用质朴的文字、犀利的文笔、独到的视角,至于祥林嫂的人生,或者是整个鲁镇里的人和事,都留给别人去评判。
所以,“我”又是一个客观的、透明的、智慧的旁观者。
二、“归乡”叙事模式鲁迅在开头就交代了此时正值新年,自己回到故乡鲁镇。
这一次回来并不是自己乐于回到此处,而是因为新年,又和四叔家有些亲戚往来才回来的。
准确把脉 提高小说鉴赏水平——以鲁迅《祝福》为例
在 提 高 小 说 教 学 效 率 方面 .笔 者 仔 细 研 读 了 新课
题相关理论 . 在 教 学 中做 了许 多改 进 , 探 索 出 了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的 突 破 口。
( 一) 课 前 预 习要 到 位
老师 : 很好, X X 同学能够细致深 入地思考 , 并 且 勇
顺 人 物 关 系 方 面 展 示 了一 张 图 表 .初 步 了 解 了 祥 林 嫂
学生丁 : 我没想到他们那么多 . 我 就 是 从 实 际 情 况 来 理 解 的 。我 觉 得 。 这 两句话都是实写 , 目 的都 是 表 现 阿 房 宫 的大 。 前文 说 到 “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 日。 骊 山
3 . 把 自己 的疑 难 问题 以 旁 批 形 式 写 在课 本 上
4 . 初 步确 定 小 说 故 事 情 节 各 部 分发 展概 况 。
上 述 要 求 需 在 练 习本 上 以 文 字 形 式 展 示 出 来 . 这 样做 的意图 , 是让 学生读小说 , 初 步走进小 说文本 . 培 养 独 立 阅 读 的 能 力 。在 《 祝福》 预 习过 程 中 , 有 学生 在 理
余里 . 出现 天 气 的 差 异 非 常 正 常 !另 外 . 第 一 自 然 段 整
生活的社会环筑规模 .没必要在结尾处讨 论
一
下 人情 冷 暖 啊 !
老师 : 嗯, 不错 。 X X 同学能够不落窠臼 , 结 合 实 际 情
四 婶
况, 同时 联 系 上 下 文 , 深入探究 , 思 路 新 颖 。这 种 理 解 也
广之 。 共 同做 到 有 效 阅 读 。 )
以 往 的小 说 课 堂 教学 也提 预 习 , 但模糊 , 究 竟 预 习 什 么 ? 学 生 心 中 无 目标 无方 向 , 基于此 , 我 们 提 出 了如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本文将通过比较“苦恼”与“祝福”这两个关键词,探讨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区别与。
我们将先概述每个关键词的含义,然后分析它们对人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解除苦恼和增强祝福的方法。
“苦恼”是指人们感到忧虑、不安、痛苦或失落的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便会使人陷入苦恼的情绪中。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苦恼。
例如,工作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佳、与家人争吵等,都可能让人感到苦恼。
这些苦恼的表现形式可能因人而异,但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祝福”是指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或祈福,它能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
祝福可以是对他人的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祝福。
例如,生日时收到祝福,困难时期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在成功时听到鼓励的话语。
这些祝福能够让人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提高士气。
为了增强祝福的力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人在挫败中重新振作;积极传递正能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苦恼”与“祝福”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绪。
虽然它们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苦恼”可能促使我们寻求帮助和关怀,进而感受到“祝福”;另一方面,“祝福”也可能为我们减轻压力和苦恼,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应对苦恼和增强祝福。
遇到苦恼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们也要懂得感恩他人的祝福,珍惜身边人的关怀和支持。
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用“祝福”来化解“苦恼”,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苦恼”与“祝福”,并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那么,大家曾在生活中感受到哪些“苦恼”和“祝福”?请在评论区分享大家的经历和感受吧!在文学的海洋中,两位伟大的作家契诃夫和鲁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性的悲欢离合。
谈小说阅读的自主学习策略——以《祝福》为例
的 惨 象 和 天 地 圣 众 “预 备 给 鲁 镇 的 人 们 以 无 限 的 幸福 ” 来 得 更 具 有 思 想 教 育意 义
的 气氛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照 。 通 过 对 比 。引 导 学 生 自主 思 考 :从 这 些所 见 当 中能
二 、细 晶 小 处 。体 验 大 美 丰 富 的 语 言 积 累 是 提 高 语 文 素 养 的 基 本 条 件 .而
以 上 的人 物 外 貌 语 言 比 对 分 析 .学 生通 过 找 人 物 描 写 ,深 入 文 本 细 节 ,是 可 以 自主 分 析 人 物 形 象 的 .通 过 自主 赏 鉴 .给 学 生 的 印 象 也最 深
三 、自 主 分 析 小说 的 内在 环 境 对 于 高 中 生来 说 .要 自 主 学 习小 说 文 本 .首 要 的是 抓 住 文 本 的 环 境 。小 说 人物 的 内在 环 境 和 外 在 环 境 .是 造就 其性 格 的 根 本 原 因 。作 为社 会 环 境 描 写 .“祝 福 ”景 象 的描 写 不可 忽视 ,“祝 福 ”景 象 的描 写 有 五 次 。《祝 福 》 中 的 环 境 描 写 独 具 匠 心 ,很 好 地 营 造 了 氛 围 .展 示 了 背 景 ,刻 画 了人 物 ,揭 示 了 主题 。学 生 根 据 小说 文本 .可 以 自主 从 这 个 方 面 入 手 来 思 考 :每 次 “祝 福 ”的 作 用 是 什 么 ? 开 头 描 写 鲁 镇 的 “祝 福 ”景 象 ,为 祥 林 嫂 悲 惨 命 运 埋 下 了 伏 笔 ,暗 示 了 祥 林 嫂 悲 剧命 运 的 社 会 根 源 .封 建 势 力 和封 建 迷 信 思 想对 农村 的统 治依 旧 中 间 三 次 描 写 鲁 四 老 爷家 的 “祝 福 ”景 象 第 一次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作者单位 : 江 苏 省 江 阴市 澄 西 中 学 ( 2 1 4 4 4 1 )
1 4
诬 丈 2 0 1 5・ 5
谁 在乎这个 孤 身一 人 的可怜 老 者?有 谁会 在 乎 失 去儿子对 他来 说 意味 着多 大 的痛 苦 ?他们 没 有 心思去关心 老人儿子 的生死 , 他们都 在 寻找 自
契诃夫的小说 《 苦恼》 写 的是一位 在大雪
纷 飞 的夜 晚 出 来 找 活 的老 车 夫 姚 纳 -波 塔 波 夫, 老 人 因为儿 子 刚死 , 极 想 找人倾诉 一 下丧 子
之痛 。在 拉客 人 的 时候 , 他 千方 百 计 地 想 在 客
感悟 生 活 , 思考 人 生意 义 , 丰 富个体 的情 感 。契 诃夫 的短篇小 说 《 苦恼 》 和 鲁迅 的短篇 小 说 《 祝 福》 在 刻 画 人 物 和 表 现 主 题 上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同样 表现 了 内心凄苦 , 渴 望别 人 同情 而不 可
准备。利用双休 日时间 , 通过网络、 参考书
等渠道 收 集资 料 , 居 住 距 离 近 的 学生 可 以进 行 互相交 流 探讨 , 并力 争使 资料 比较 完备 。 合作 。班 级 小 组 交 流 、 探讨、 完 善 相 关 资 料, 主要从 资料 的 针对性 、 完备 性 等方 面对所 选 资料 进行 完善 , 然 后形成 研究 成果 。
小说《 苦恼 》 与《 祝 福》 对 比阅 读
于 坤
伟 大的作 家 总能用最 朴 素 的笔 还原 出最 真 实 的生 活底 色 , 并 在人 物 塑 造 中融 入他 们 对 人 生 的悲悯 和关 怀 。阅读 他 们 的作 品 , 读 者 从 中
浅析“犯”与“避”的艺术特色
浅析“犯”与“避”的艺术特色作者:刘嘉琪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1期刘嘉琪“犯”与“避”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方法。
“犯”,指让相同或类似的人物、环境、细节等在文章中多次重复出现。
“避”,指避免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雷同,使文章富于变化。
“犯”和“避”的创作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其时而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让独特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与我们对话;时而出现在环境描写中,让情和景相互交融,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时而出现在文章的细微之处,深深打动着读者的每一个神经感官。
“犯”与“避”在文学创作中通过求同和存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领略到别样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犯”与“避”“文学即人学,文学说到底是在研究人,只不过它是从文学这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的。
”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如何刻画出生动鲜活、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一直以来都是作家所追求的。
“避”和“犯”常常用在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上面,令人物形象“犯中有避”,表现更加丰满。
俗话说,“言为心声”,“犯”与“避”运用常常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语出现四次,本是相“犯”,但次次表达的含义都有所不同。
第一次出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时尽管孔乙己已是落魄的书生,但自命不凡,妄想功名。
第二次出现时,孔乙己已经沦落为讨饭的乞丐,但他“品行比别人都好,从来不拖欠”。
可以看出,孔乙己最看重的除了功名之外,就是人格。
然而残酷的生活使他失了最后的尊严,被打断腿的孔乙已,自知来日不多,于是只能“颓唐的仰面”。
小说最后两次出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大概已经死了,可见孔乙己悲剧的根源——不会谋生,挣不到养活自己的钱。
从“自命不凡”到“人格沦陷”,再到最终的“丧失生命”,只借助人物话语的重复,就将孔乙己的不幸、悲哀表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曾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浅析“犯”与“避”的艺术特色
026!!"#$I浅析“犯”与“避”的艺术特色◎刘嘉琪“犯”与“避”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方法3“犯”,指让相同或类似的人物、环境、细节等在文章中多次重复出现3“避”,指避免人物、环境、细节等方面的雷同,使文章富于变化3“犯”和“避”的创作方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其时 而出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让独特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与我们对话;时而出现在环境描写中,让情和景相互交融,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时而出现在文章的细微之处,的一3“犯”与“避”在文学创作中同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领略到别的艺术魅力3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犯”与“避”“文学人学,文学到是在人,只不是文学的3”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刻画出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一来是作的3“避”和“犯”常常用在人物、作、的描写上面,人物形象“犯中避”,现3话,““”,“犯”与“避”运用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34在中,十”一出现次,本是相“犯”,但次次的同3一次出现“十”时是的443次出现时4的4“品别人4来”3出4重的之外,是人格3而的活使 的,被断腿的知来日多,于是只能“颓唐的仰面”3小两次出现“孑十”大概死,见悲剧的根源一不会谋挣不到养活的3从%”到“人:陷”,再到终的“丧”,借助人物话的重复,就将的幸、悲哀现的淋漓致3鲁迅先曾:“如果删必要之点,摘出各人的有特的谈话来,我想,使别人谈话里推见话的人物3"而在中,透掌柜的断重复的话,我们又尝能推断掌柜的形象:冷势利,麻木仁3见,“犯”与“避”在人物语言中的运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物内处的真情实,促进人物形象的成3“犯”与“避”在动作描写的运用也很有魅能够帮助人物性塑造的完整、30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刘和珍和同伴被卫队杀害的片段,三人被杀是相“犯”的,鲁迅在选取词时处处相“避”3刘和珍中弹“从背部入””;孑中 弹”%”;“弹”“孑出”“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3鲁迅选用“入”“仆”“穿”“击”等同的动词,且词一次一次多3P出鲁迅先的是写杀害的而是在指出的;写时,是写的,而是省略了形容词用词作来写对刘和珍及其同伴下了多次,而到、人冷的的3“细微的使人物出性格内的独特的形式”4中死前的“三次头”,《鲁中鲁对的“致三”,地在“犯”中融“避”4人物形象4情节很多的性3见“犯”的运用4是的重复,而是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又体现出一致3“犯”与“避”在人物外貌描写上也有很多运用34在中4鲁迅三次描写的4是相“犯”4三次描写其三种同的人3到鲁时,%眼,一4很一分的人”4的活是的,是的,是整的以看出的,内和希3两次“在前”时“眼眼也先前”,孑的眼睛”里,我们难发现,活的重担,世的眼让的志濒临崩溃,身受到的巨大的创伤,对生活、对未来的3三次对的描写,是“我”的视觉见,描写的十分体3木在众人的眼里,是%眼,和大讲自1阅读鉴1I语文教学与&'•下半月刊2019年##月027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从“黑发”到“花白”,从“周正”到“乞丐”,在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中,我们即可了解她的一生。
浅谈文学作品中犯中求避的艺术表现手法
浅谈文学作品中犯中求避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曲秀丽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03期摘要:犯中求避是我國古代文学理论家非常推崇的一种写作手法。
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归纳了这种创作手法的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犯中求避;人物;情节文学作品贵在创新。
但由于我们人类所共同的一些生活、思维方式等原因,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类似的人物和事件,这样作品就很容易落入俗套,激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优秀作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出其看似类型化的人物身上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描绘出同一类型事件中的与众不同的精彩来。
犯避之法就是作家们为了避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情节雷同而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关于犯避之法,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些文学评论家就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 而后从而避之。
此无他,亦以文章家之有避之一诀,非以教人避也,正以教人犯也,犯之而后避之,故避有所避也。
若不能犯之而但欲避之,然则避何所避乎哉?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
譬诸奕棋者,非救劫之难, 实留劫之难也。
将欲避之,必先犯之。
”其实,赞同金圣叹的这种犯避说的还有李卓吾、毛宗岗和脂砚斋。
李卓吾在对《水浒传》第三回的回末总评中说道:“且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
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分,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指出:“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
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
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
”《红楼梦》评点家脂砚斋则直接将这种犯避称为“特犯不犯”。
小议写作中的犯避技法
小议写作中的犯避技法作者:胡敏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11期内容摘要:犯中见避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在叙事文体中运用,可以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性,更生动形象地刻划人物形象,更深刻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写作犯避在许多古典小说名著中,经常有“三”次(甚而多次)重复出现的情节,《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西游记》中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浒传》中有“三打祝家庄”;《红楼梦》中则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是运用了我国古典文论中“犯中见避”的技法。
所谓“犯”,指的是素材的雷同,情节的重复;所谓“避”,则是写事物的不同,做到同中见异。
“犯中见避”,就是把雷同的事物写得不同,重复的情节写得有所变化,达到重复中不重复,于重复中求变化。
“犯中见避”技法在小说写作中是经常使用的。
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情节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各具特点,各呈其妙的,但却都是有同有异,同中求异的。
《红楼梦》中写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事件相同:都写了刘姥姥进府的事;但每次刘姥姥所见所闻,却大不相同,从而揭示了这个簪缨之族的发迹兴盛与危机衰败的历史。
“一进”时,由于是初进,刘姥姥只是浮光掠影地瞥见了荣府风貌一角,还看不清其“庐山真面目”,“二进”时,作者便借刘姥姥的目光,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贾府的豪奢排场的场面,暗示其貌似“鼎盛”实则危机四伏的发展趋势,而到“三进”时,贾府已是登高跌重,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了,原来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的凤姐,此时却不得不反向她求援了。
因此,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叙述描写,尽管每次事件相同,但通过刘姥姥的不同见闻,深刻地揭示各异的内蕴。
刘姥姥实际上是作为荣府兴衰起落的历史见证人出现的。
可以说,她三进荣府,事件相同,含蕴有异,这是“犯中见避”的—种形式。
《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的情節。
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稀世之才”孔明出山鼎助共振兴汉室。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嫉妒与祝福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嫉妒与祝福嫉妒与祝福是人类情感中普遍存在的两种极端。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这两种情感也经常被作家们描绘和展现。
嫉妒和祝福既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嫉妒与祝福的描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
嫉妒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负面情绪,常常源于对他人的优秀或成功感到不满和羡慕。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嫉妒往往是作为一种负面力量出现的。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对于周围人的成功和优秀感到嫉妒,这种嫉妒最终导致了他的自卑和痛苦。
同样,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对于自己的平庸和他人的成功感到嫉妒,这种嫉妒使他陷入了困境和痛苦之中。
这些作品中的嫉妒描绘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然而,嫉妒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情绪,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和动力。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展现了嫉妒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巴金的小说《家》中,主人公家庭成员之间的嫉妒促使他们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嫉妒可以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和求胜欲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与嫉妒相对应的是祝福,祝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常常源于对他人的幸福和成功感到喜悦和羡慕。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祝福往往被描绘为一种美好的情感。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主人公对于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祝福,这种祝福表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宽容。
同样,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主人公对于他人的幸福和成功也表现出了祝福的情感,这种祝福体现了人性中的善意和关怀。
然而,祝福并不总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它也可能带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一些作品描绘了祝福背后的嫉妒和矛盾。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对于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祝福,但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自卑,这种矛盾的情感使他陷入了痛苦之中。
这些作品中的祝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祝福》中叙事技巧探讨论文
《祝福》中叙事技巧探讨论文摘要:《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前人对于小说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已经做了很多分析,本文则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祝福》中的一些叙事技巧。
关键词:《祝福》;叙事技巧;运用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写于1924年。
当时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前人对于小说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已经做了很多分析,本文则着重从叙事学角度探讨《祝福》中的一些叙事技巧。
一、“闪回”的运用闪回又称“倒叙”。
即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
小说开篇先写了叙述者“我”在新年做“祝福”的时候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家中一律忙着准备“祝福”的一些事宜。
在这样一种忙碌热闹的氛围中,“我”心中却十分不安,决计要走。
于是叙述者在这里叙述要走的原因时运用了闪回的方式回头叙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
这里的闪回属于填充闪回,叙述者在“我”和祥林嫂对话这件事发生并且产生了“我”要走的结果之后,再交待其原因。
二、内聚焦型叙述模式的运用《祝福》开端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自己回到鲁镇的所见所感以及和祥林嫂对话,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采用的是内聚焦的叙述模式。
首先,这种聚焦类型的最大特点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漫无边际的思绪。
在小说的这部分中,我和祥林嫂相遇并进行了一段简短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由于“我”不知道祥林嫂提及的魂灵、地狱是否存在而表现出的不安和胆怯,正是一种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摘要】:契诃夫不但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齐名。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他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契诃夫”。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各自重要代表作《祝福》与《苦恼》,以此探究它们创作内在的相似性。
【关键词】:契诃夫《苦恼》鲁迅《祝福》比较分析相似性鲁迅与契诃夫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但是他跟契诃夫一样,都坚定地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与俄国极其相似。
正如1935年,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中,为了驳斥某些文人宣扬的所谓的“永久性文学”,鲜明地指出:“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这么说。
对啦,也许永久的罢。
但我自以为,与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 到4页)文学艺术不是空中云,镜中花,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表达。
鲁迅也曾说,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②(巴特莱特《新中国的思想界领袖》,见李何林编《鲁迅论》北新书局1930年第146页)。
由此我们可略知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受到契诃夫的影响。
契诃夫的《苦恼》,写于1886年,堪称一部经典。
小说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去不久的儿子,以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白马诉说。
这是一个朴素平淡的故事,但历来很受推崇。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一部第一流的小说;高尔基对姚纳的遭遇产生强烈共鸣,称赞它是一部非常真实生动的作品,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当年他在面包房工作的时候,传来他外祖母去世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憋闷,很想找个人讲讲他的外祖母,可是没有人听他讲,他的这个心愿也就永远埋在心底了。
论《红楼梦》中犯与避的辩证艺术
所谓 “犯”, 即雷同; 如果小说中的情节和事件雷同, 便谓之 “相犯”。 所谓 “避”, 即避免相似雷同。 一般人都 认为 “犯” 乃小说创作之大忌, 因为重复雷同的情节与事 件往往会令读者生厌, 所以往往强调 “避”, 只写不相同的 情节与事件。 金圣叹却目光独具地认为, 文学作品的高妙 之处正在于有犯有避, 犯中有避、 避中有犯, 即能有意地 写出一些相似甚至雷同的事件, 但却给予完全不同的描写 刻画, 从而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差异, 这才是真正的行 家里手。 金圣叹提出了 “将欲避之, 必先犯之” 的主张, 认为二者的关系是犯中有避, 同中求异。 例如, 在第十一 回总评中, 他说:
又如对于 “梦境” 的描写, 在 《红楼梦》 中亦有很多。 据统计, 大约写了三十来个梦。 若仅以前八十回为准, 则 有二十个梦, 如甄士隐之梦,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贾瑞梦 见凤姐, 凤姐梦见秦可卿, 小红梦见贾芸等。 虽然书中涉 及了如此多的梦境, 读来却毫无雷同之感, 且往往各极其 妙, 令人赞叹。 最为经典的一例就是第二十四回, “痴儿
声不语” 的表情, 又怎么会不明白, 这是在迎合众人, 哄 着老祖宗以讨她的欢心呢! 刘姥姥是老于世情、 又巧于辞 令的聪明人。 其实, 她早已心如明镜, 她说: “咱们哄着 老太太开个心儿, 有什么恼的! 你先嘱咐我, 我就明白了, 不过大家取笑儿。 我要恼, 也就不说了。” 是的, 当她想到 这样说着笑着可以赢得满载而归的赏赐, 可以解决女儿一 家忧柴忧米的困境时, 她的心是充实的, 自己人格的尊严 算不了什么, 她索性放开了手脚去尽情地表演。 在这里, 体现出这位庄户人家的一颗善良慈祥的心。 曹雪芹以近四 回笔墨 (从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 来写这位村姥姥, 写她 如何善度人意, 为贾母、 王夫人信口开河地编出一篇好故 事; 又写她如何 “大闹” 大观园以委曲逢迎贾母与众人玩 乐的心理; 还写了她如何为大姐儿取名为 “巧姐” ……文 笔十分精彩, 而 “刘姥姥进大观园” 也因此几乎成为人尽 皆知的歇后语了。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摘要: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本文即从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之比较中通过两位文学大师透视人类灵魂的细腻笔触去感受不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同样强烈的心灵颤动。
关键字:人物设置;倾诉;倾听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
鲁迅在留日时期便开始接触契诃夫的小说,鲁迅多次说过他顶喜欢契诃夫,他在国内也一直重视译介契诃夫作品,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受契诃夫影响的痕迹。
但是与契诃夫小说带给我们的忧伤相比,鲁迅揭示的伤痛似乎更为深刻,或者说烙有鲜明中国文化的鲁迅的小说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心理认同感。
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 他“ 撇 着嘴苦 笑 一下 , 嗓 子眼用 一下 劲 ” “ 沙 哑地 说
出口” 。这里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都表现了老车夫因 为地位的卑微和军人的斥骂而对有地位的人既敬畏又
胆l 去的心 态 。 他欲 言又止 、 吞 吞吐 吐 、 十分 吃力 的样 子透 露 出他 内心 的痛苦 已经到 了他承 受不起 的极 限了 。 第二
里 不揣 冒昧 , 拾 遗补 缺 , 谈 谈 自己在 学 习 、 研 讨 这 两篇 小说 的些 许 体会 ,评 析一 下这 两篇 小说 里作 者艺 术手 法 的高妙 之 处 , 权 当抛 砖 引玉 。 我们 先来看 “ 世界 短篇小说 巨 匠” 契诃夫 的作 品。 他
对同类极其绝望 , 所以他只好 自言 自 语, “ 打掉牙了和着
的事 ! ”老车 夫本 以为 同是城 市下层人 物 ,应 该心灵 相 通, 极 易赢 得对 方 的 同情 。 然而 , 他 又一 次失 望 了 。 无论 他多 么用 心 良苦 , “ 乘兴 而 ‘ 谈” ’ , 满 心希 望别 人 能够 理 解他 的昔 , 无奈 “ 说 者有 心 , 听者无 意 ” , 他 的絮絮 叨叨 的话语终究 使他 “ 败兴 而归” , 极度失 望 , 心灰 意冷 。 因为
动的辩证法。 契诃夫的《 苦恼》 和鲁迅 的《 祝福》 都巧妙
地运 用 了这种 技法 , 只是一 般 的论者 没有 注意 到 罢 了。
契诃夫的《 苦恼》 和鲁迅 的《 祝福》 堪称中外短篇小 说的巅峰之作 。关于这两篇小说深刻 的思想 内容和精 妙的艺术特色的评价 , 前人和今人早有确论。 笔者在这
军人说 的是 : “ 老爷 ,那个 ,我 的儿子 … …这个 星期 死
《 祝福》 ,通过对淳朴善 良的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记
叙 ,控 诉 了封建 礼教 对 中 国劳 动妇 女 的无情 蹂躏 和肆 意 摧残 , 揭露 了那 个社 会里 人们 的普 遍 的冷漠 和 自私 。 在 小说 中 ,鲁迅 先生 用极 省俭 的笔 墨 , “ 画 眼睛 ” “ 勾灵
网址 : V ' c ' V C ' v V . y wz s z z . c o n r
车夫的孤苦无援 , 将1 9 世纪 8 0 年代弥漫于整个俄 国社
会里人 与人之 间的冷酷无情表 现得淋 漓尽致 。 再来 看饮 誉 世界 的 “ 中 国现代 文学 的奠 基人 ” “ 新 文 学运 动 的旗手 ” 鲁 迅 先 生 的作 品 。 他写于 1 9 2 4年 的
郁 和伤 感 的情调 。 为 了刻 画老 车夫 姚纳 的性 格 , 表现 小 说 的主题 , 作者 安排 了老车夫 四次 述说 。 第 一次 对那 个
说 的是小 说情 节必 须作 到在 重 复 中求 变化 。 我 们知 道 , “ 犯” 与“ 避” 是 一对 矛盾 , 是 相互 排斥 的 。 但“ 犯 中见 避 ” 则又 实现 了矛 盾 的统一 ,体 现 了事物 发展 的螺 旋式 运
你听说 了吗? 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 ……竞有这样
YUYANW ENXUE
l 9 ' ■ ■ l }
浅 谈 文 学 作 品里 “ 犯 中见避 ” 技 法 的妙 用
— —
以《 苦恼》 和《 祝福》 为 例
李 昌顺
◎重庆 市 开县 实验 中学 邹 小千
众所周知 , “ 犯 中见避”是中国传统小说理论中特
别受 到作 者推 崇 的一种 写作 技法 。 “ 犯 ”指 的是 情节 的
作于 1 8 8 6 年的 《 昔 陋》写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年马车 夫, 在儿子死后整整一个星期 , 几次想找人倾吐一下他 内心的痛苦 , 但谁也不理睬他 , 他只好向他的老马去倾
诉 。作者通过 这个故事 控诉 了俄 国社会 的冷 漠无情 , 描
绘 了城市劳 动人 民孤苦 无告 的悲惨遭 遇 , 充满 浓重 的阴
血吞下 ” 自己丧妻之 后又丧 子 的痛 苦 。 在万 般无奈 之下 , 他只有 向与 自己朝 夕相处 的老 马述说 , 无论 它是否 能听
懂, 他都要一吐为快 , 排遣积郁在 自己心中的像高山一
样几乎要 压垮 自己的痛苦 。 老车夫 四次述说 都无人 理 睬 的细节 描写 , 用 了小说 理论 中的“ 犯 中见避 ” 之法 , 将 老
第一方面 , 同样是叙说“ 阿毛被 狼吃” 的事情 , 第 一次 是 向四婶说 的 , 因为要博 得 同情 , 再次在 四婶家里 做工 ,
r———]
2 0 1 5 年第 4 期( 总第 3 0 2 期)l 4 7 l
话 ● ’ 丈知 Y U w E N z H I s H I
魂” 的写法 , 刻 画了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 。 除此 以外 , “ 犯中见避” 技法在两个方面的内容叙写上也值得大书
特书 。 第 一 个方 面是 关 于叙 述 “ 阿 毛被 狼吃 ” 的事 情 , 有
三处“ 犯中见避” 的妙用。 第二个方面是叙说“ 阿毛被狼
吃” 故 事失 败后 看 到别人 的小孩 时说 的 , 假 如 阿毛活 着
会 怎样 的话 , 有 两 处用 了“ 犯 中见 避 ” 手法 。
次是对三个年轻人述说 , 那三个年轻人刚喝完酒急于回
家, 极其 兴奋 , 对 他 的唠叨十分厌 烦 , 他 只好等他们 谈话 短 暂停 顿时 , 见缝 插 针 , “ 他 就再 次 回过 头去 , 嘟 嘟哝 哝 说: ‘ 我 的 ……那 个 ,… …我的儿子 这个星 期死 了 ! ” ’ 不
重复 , “ 避” 则指 的是情 节 的“ 同中见异 ” 。 而“ 犯 中见 避 ”
仅没有获得同情 , 反而招来了“ 大家都要死的” 这句幸灾 乐祸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由此可见一斑。 第三 次是为了赢得扫院子的仆人的同情 ,主动请他喝水 , 说
“ 那 就痛快地 喝吧 。 ……我 呢 , 老弟 , 我 的儿子死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