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2014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14学年下学期二年级数学教案目录一、数据收集整理二、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三、图形的运动(一)四、表内除法(二)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五、混合运算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3.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4.解决问题六、有余数的除法1.含义和计算2.解决问题★小小设计师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1000以内数的认识2.10000以内数的认识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八、克和千克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2.解决问题九、数学广角——推理十、总复习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一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P2-4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有理数加减法是指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计算的方法。它是数学运算的基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个学科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小明在银行存入10元,然后取出5元,我们可以用有理数加减法来计算他最终的存款余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温度的升降、银行存款的取款和存入等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的奥秘。
(2)减法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减法法则时,容易忽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
-举例:计算10-3,可以转化为10+(-3)。
(3)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在解决多个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能忽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错误;
-举例:计算3+(-4)-2+5的结果。
(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有理数加减法应用到问题中;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够将减法转换为加法进行计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数学抽象:通过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使学生能够抽象出数量关系,形成数学表达式,发展数学抽象思维。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平行线及其判定
一、教学内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2平行线及其判定
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学会使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方法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
3.掌握平行线的推论,如:两条平行线间的夹角相等;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等。
其次,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能够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我观察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平行线应用的理解,还提升了沟通和协作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解释平行线的推理过程时,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意识到,我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简化这些推理过程,比如使用动画或图表来逐步展示逻辑推理的步骤。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利用角度关系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此外,我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更具挑战性,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索和创造性思考。
我还注意到,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较为内向的学生,我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组内的角色扮演,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最后,今天的总结环节让我意识到,学生们的疑问和不解应及时解答。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预留一些时间,专门用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确保他们能够牢固掌握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017-2018学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复习-山师附小-王伟伟公开课课件公开课
王老师有40个小粘贴,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3个, 还剩下多少个小粘贴?
小明拿了50元,买了4套 , 还剩多少钱?
5元
7元
3.归一问题 3张纸能做27朵花,5张纸能做多少朵花? 8件上衣需要40个扣子,6件上衣需要多少个扣子? 买4斤苹果24元,买6斤苹果多少钱?
4.带括号的应用题
白乒乓球3个,红乒乓球4个,每个球2元, 一共需要多少钱?
美术组有男生16人,女生24人,书法组有8人, 美术组的人数是书法组的几倍?
学校要买足球23个,买的跳绳的个数比足球少16个 每条跳绳8元,买跳绳一共花了多少钱?
男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多16人,女生的人数是 男生的几倍?
谢谢
20.小兔要种30棵白菜,已经种了4行,每行7棵, 还剩下多少棵?
21.4个篮子能装28个苹果,7个篮子能装多少个 苹果?
22.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如果平均分给6个人, 那么每人能分得4个,如果平均分给8个人, 每人分几个呢?
23.王老师买了4种小粘贴,每种9个,想要 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
24.5分钟能写40个字,8分钟能写多少个字?
15.电影院成人票30元,儿童票半价,爸爸妈妈 和小华去电影院,买票要花多少钱呢?
16.把30套桌椅,每5套为一行,能分成几行? 每6套一行能分成几行呢?
17.一把直尺3元钱,15元钱,能买几把直尺?
18.妈妈20元钱买了5个苹果,一个苹果多少钱?
19.一个文具盒7元,小红想买8个文具盒,可是 只带了50元钱,请问还差多少钱?
5.一本书一共70页,第一天看了28页, 第二天看了23页,还剩下多少也没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册教案【湖南用】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教案课题: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2、教学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教学准备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8个实例: (1)数组1、3、5、7;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太平洋的鱼;(6)衡钢中学的所有学生; (7)方程2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8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学生进行思索,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8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D ,…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d …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高个子的人; (4)小于2004的数;(5)和2004非常接近的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 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 组第1题. (四)例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四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2017-2018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第二学期全册教案
如果把剪子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剪子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而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剪刀刃之间的角所成角.(1)中的∠1和∠2不是对顶角,是因为它们不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即它们既无公共顶点,每个角的两边只有一边是互为反向延长线;(2)中和∠2虽有公共点,但∠2的一边不是∠1两边中的一条反向延长线;)中的∠1和∠2也不是对顶角,只有(3)中的∠1和∠2是对顶角.解:如图4,由邻补角的定义,可得∠2=180°-40°=140°;解:因为直线AB、CD相交于点O,所以∠和∠BOC是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AOC和∠是邻补角(邻补角的定义),所以∠AOC=∠(对顶角相等).又因为∠AOC+∠BOD=240°(已知),所以∠AOC=在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按照两个角的关系分类有邻补角和对顶角两类.如果按照角的大小分类,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有锐角、直角、钝角.的过程中,当转动到木条b和木条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总结用三角板画垂线的基本方法,强调用两条直角边“一贴”:贴住已知直线,“一靠”:靠住已知点再画直线练习1:如图6(1),∠B=90°,过B作AB、BC、CA的垂线.练习2:如图6(2),过B作AC的垂线,过A作BC的垂线,过C作的垂线.练习3:如图6(3),过P点作AB、BC、CD和DA的垂线.四、课堂小结1.理解垂线的意义;为跳远时脚落地点.体育老师是如何量出跳远的成绩的?的垂线,垂足为O,AO的长度就是跳远的成绩.2:•为什么测,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直线的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足之间的线段的长度,最终归结为两个特殊点之间的距离.AB的垂线,垂足为O沟最短.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线段PO是P与直线上任一点连接成的生先回忆两条直线相交这部分知识,•并问:你们能够把它们画成一个知识结构图吗?.教师加以指导结构图.3.请学生畅所欲言,叙述一节课的收获与体会.五、布置作业课本本节练习.,CD的上方,并变式图形:图2中的∠1与∠2都是同位角.图形特征:在形如字母“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2.再看图1中,∠3与∠5,这两个角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图形特征:在形如“Z”的图形中有内错角.3.在图1中,∠3和∠6也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的同一旁(左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在图图形特征:在形如“U”的图形中有同旁内角.4.辨一辨与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截线的位置关系,AC,截线是DE,所以与∠5,∠4与∠7,∠1与∠与∠5,∠3与∠8;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位角;与DE被A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与DE被AC所截,是内错角.DE、BC被直线AB所截.是内错角,解:图(7)中,∠1的边DA与∠2的边BD都在直线AB上,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E、BC.所以∠1和∠2是直线AB截DE、BC的一对同位角.∠3的边DE•和∠4•的边ED都在直线DE上,这两个角的另一边分别是DB、EC.所以∠3和∠4是直线DE截DB•、•EC所成的一2.如图9,∠而成的______角;∠而成的_______角;∠截而成的______•角;问题:(1)如图1(2),在木条a转动的过程中,观察∠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1(1)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做一做.∠1与∠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看到∠1与∠2的大小关系为三种情况:大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构成几个角?的同一侧,并且在AB、CDC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图5中,因为线段EF、GH相交所成的锐角是因为∠1=∠2=45°,所以CD;因为∠2=∠3=45在图6中,∠3是∠的对顶角,所以∠3=55°(对顶角相等)因为∠1=∠2=55°,∠°,所以∠1=∠3.构成同位角,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小明身边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所以∠1=∠2.由此可得“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练习:在铺设铁轨时,两要直轨必须是互相平行的.如图经知道∠2•是直角,那么再度量图中哪个角(图中已标出的)以判断两条直轨是否平行?说出你的理由.谈谈本节课有哪些收获?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理解平行公理.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_______;•内错角______;∠1和∠2是同位角,通过测量知∠1=65°,∠2=50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1)解答如下: 与∠1相等的角有:∠∠9,∠11,∠13,∠15与∠1互补的角有:∠∠8,∠10,∠12,∠14,问题(2)解答如下:因为AB ∥DE,所以∠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3=∠4(已知)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1)的解答如下:内错角相等,所以乙地可以按南偏西°方向施工.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过程给予评价.问题(1)的解答如下:解:如图3,因为梯形上、下两底互相平行,所以∠A与∠D互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的直线A1B5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而命题(2)(3)(5)是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1)观察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2)上面这些图案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若能,•你能(2)你能将图3图案继续向右画下去吗?(3)在图4中所画的小雪人图形中任意找三个点或更多的点,连接这些对应点,观察所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短有怎样的关系?和三角形A′B′C′有什么关系,.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如图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如图4,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如图5,因为经过平移,D,所以点A与点是对应点;又因为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所以连接AD,然后过则线段CD就是线段因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在作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时,•可过点D作DC∥AB,则线段DC就是线段AB平移后的图形.由此可知:按要求进行平移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时,一般都是应用平移的基本性质进行的.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9所示)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三、巩固提高“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如图4•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图中“怪经过的其他几个位是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离约为多少厘米?实际距离呢?)某楼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为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图书馆的位置应)表示哪个地点的位置?A和点B分别表示哪一个数?,5,请用数轴上的点C和点D表示这两个数.学生参与活动,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并发表见解;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发现数学问题.在数轴上,确定一当坐标轴的位置发生变动时,各点的坐标变不变?各点的坐标也发生变化.例如在图6.1-7中,BC所在的直线为x •纵轴(y轴)位置不变,则六个顶点的坐标为A(-2,3),B(0,C(3,0),D(4,3),E(3,6),F(坐标原点、.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由点位置确定点的坐标.预习课本P48.并完成习题6.1复习巩固.)与点M′(x,y)在同一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M′的坐标为()和四边形BDFH都是正方形,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点A,B,C,D,E,F,“大树”,•其中,第(1)(2)组点连成一栋)组点连成一棵“大树”.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分类问题:已知点A(3,3),B(1,1),C(9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时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又分别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2)写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这种表示唯一吗?活动3——你能从上面的探究过程中,归纳出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的过程吗?类似地,你能把6棵古槐树也用坐标表示出来吗?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绘制一幅树木平面分布图.活动步骤:①取已准备好的坐标纸,标出4棵古松树的坐标,S3(11,6),S4(12,11);②确定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③标出6棵古槐树,写出坐标;。
2024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汇总8篇
2024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汇总8篇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7)班学生54人,(8)班学生53人,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笔算,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形成了一定的口算能力。
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够认真对待,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上较为主动,形成了按时写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个别学生在学习中,思想上松懈,行动上被动,学习比较吃力。
二、全册教材分析:这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2、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3、图形的运动结合学生的生活景仰学习新知,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4、表内除法与原义务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组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5、万以内数的认识优化教材知识结构;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6、克和千克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7、万以内的加减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理数)含答案
2.若 x 2m2 3 是 1 x 4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
10.已知函数 f x 1 x3 1 mx2 4x 3 在区间 1,2上是增函数,则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
32
A . 3,3
B . ,3 3, C . ,1 1,
,则满足
11.已知函数
f
x
3|x1| , x2 2x
x 1,
0, x
0
若关于
x
的方程 f
x2
a
1f
x
a
0有
7
个不
等实根,则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2,1
B .2,4
C . 2,1
D . ,4
12.
已知函数
A . loga c logb c B . logc a logc b C . a c bc
D . ca c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9.已知函数 f x 2 xm 1 为偶函数,记 a f log0.5 3 , b f log2 5 , c f 2m,则
由题设知
,
则
解得 的横坐标分别是 则 有 又
,又 于是
, ,
,
,即 l 与直线 平行, 一定相交,分别联立方
设
是平面
的法向量,则
,即
。
对任意
,要使
与
的面积之比是常数,只需 t 满足
可取
,故,所以 与平面
20. (1)依题意可得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2 分 ,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共有31名学生,男生14名,女生17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
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
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不得当,对每个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017-2018学年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中第一次初步认识除法竖式后,对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除法竖式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余数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了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野营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得出算式及分的结果。
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几个镜头,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用竖式的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分一分、写一写、画一画等各种操作中,认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课时2课时件展示)第二单元浏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
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安排了5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学生游览北京的所见所闻。
借助“一百九十八有多大”,引入对千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方法的探索;借助“一千有多大”,引入对计数单位“千”的认识的探索,并且初步了解算盘结构,掌握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苹果》教材解读PPT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的 地方,重点强调:都 是12个苹果平均分, 且都是分完后每份个 数是同样多的。进一 步体会把一些物体平 均分可以是“每几个 一份地分”,也可以 是“平均分成几份”, 但不论哪一种方法, 最后结果是相同的, 都是平均分。
教学建议
教师可提示 学生圈一圈或 用学具摆一摆 来完成,同时 让学生说一说。
本节课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教学,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学 生的动手操作外,还要注意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学 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 结果。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学生清晰 地认识平均分的意义,对后面认识 除法也十分有益。
这个情境图在于让学生借助 于上节课已有的经验,经历 按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操作与 交流过程,进一步体验平均 分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分实物 的过程的能力。
编排特点 1、强化“分一分”的操作活动, 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平均分”具体 操作的数学化过程,真正理解平均分 的意义。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物活动,活动组织得要充分, 要实在。这样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
2、本课在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认 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 意义。 3、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 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基础,理解 “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是今后突破学习除法难 点的关键,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课程目标与重难点解读
一、课程目标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每解决完一到小题后, 可让学生在同学间交流, 最后请不同情况的学生 到讲台展示(说一说你 是怎么做的)。
教学建议
这是一道带有开 放性的问题。提供 了学生站队的素材, 学生在练习中可以 进一步体会“每几 个一份地分”的过 教师展示情境图后,要 求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找出 有多少学生在站队。再找出 每排4人,可以排几排?最 后逐步解决还可以排……。 整个活动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篇)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篇)第一篇: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2篇) 2017秋上学期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组继续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堂教学、教研组建设为基本点,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生活教育,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得教研组在课题研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得到稳步提高。
二、教研目标:1、准确把握课堂教学,弄清如何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弄清数学的算法多样化和教学重点之间的关系。
2、加强同组间教师的沟通学习,取长补短,保证班级数学成绩均衡发展。
加强学习,保证我组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整合的研究。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5、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6、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活动方法及措施:(一)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加强四年级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业务素质。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
备课组老师要继续加强自身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施能力,促使教师逐渐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
2、着力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其迅速成长。
通过平时教学、备课组交流以及各级培训,努力提高同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鼓励同组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开展的各项培训工作,并敢于交流自己的所得,敢于上台评课。
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切实提高本组教师教学水平。
3、坚持有主题地进行活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教法
学法
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
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练习设计
你能把两个小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1)16+21=374×4=16
(2)5×9=45 45-19=26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3、(1)4X3+7=19
(2)2X6+7=19
(3)2X8+3=19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练习设计
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1)18+56=74 74-29=45
(2)44-17=27 27+32=59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精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五篇一、指导思想: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数学,自身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所任课的班级还是二年级三班和四班,两个班共有学生90 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示出了较大的兴趣。
不过还有一小局部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三、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4、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5、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教材分析:“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类与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的起始内容。
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的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具体分析:1.选校服颜色情境。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了开学初订校服选颜色的情景,引出“选哪种颜色合适?”的问题。
教材中一个小女孩做出判断: 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然后出示: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知的学习.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明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要求,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2.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
教材中首先出现了两个孩子正在针对“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这个问题进行研讨,情境图中学生的对话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统计)。
第一次对话。
一个学生说“可以在全校进行调查”另一生说“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这里不仅确立了调查的对象(本班)而且渗透了抽样的思想。
第二次对话: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另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
对话中展示了调查的方式(举手、投票等)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
其次有一名老师正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示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图下有一个统计表,表明了呈现数据的方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首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接着再让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统计。
最后把统计的数据用统计表呈现出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确定调查对象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这里要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在确定调查方式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在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3.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进而判断是否能解决问题。
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尤其是第(3)题的后一问“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体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
当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必讲那么深入,只要学生能体会出“我们班级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即可。
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问题并解答,如“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学生质疑解题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难点是用调查法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突破建议:1.挖掘情境内涵,理解“选择校服”的本质。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创设定校服的情境, 在叙述情境的过程中出示例1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然后提问“选哪种颜色合适?”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交流。
在交流中可能大部分学生会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因此五花八门。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刚才同学们是针对自己喜欢的颜色来确定校服的。
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校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最后使学生明确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
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
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这就需要确定4种颜色中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也体现了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同时引发下个研讨内容。
2.抓住问题冲突,引出收集信息的方法。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调查法是学生首次运用,学生没有这部分知识经验。
因此在教学时先通过小组研讨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从而制定好调查计划。
从研讨到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在顺应学生思维的前提下,顺思导学,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调查法。
比如:当学生知道校服的颜色不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它需要统筹大家的意见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听取大家的意见呢?学生的意见可能很多,预设到的答案可能是:(1)在学门口挨个询问?对此学生会反驳太麻烦了,全校人数太多,一天也问不完。
(2)打电话询问。
(3)听老师的。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
而是把多种方法都呈现给孩子,让他们针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指出不足及修改的方案。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些有用信息进行引导,全校人数太多不好操作,我们可以划分成班级来统计,然后根据众多班级同学的想法来确定校服颜色。
这样抽样调查的名词学生不会说出,但是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即先调查人数少的同学的意见,在慢慢到人数多同学的意见,从而把这种方法具体的形象的让学生理解。
3.优化调查方式,便于统计。
在学生懂得调查本班同学的意见后,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哪种颜色的人数呢?一般的方法举手、起立、投票等。
让学生充分地想、说。
可以引导学生多说几种方式,使其体会到调查方式的多样化。
在认同这些方法后想一想,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让学生明白针对数据少采取用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比较方便。
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每人只能举一次手(即只能选一种颜色或不能重复计数)。
4.学生亲身实践,完善统计表。
统计数据时,可以师生共同统计一种颜色的人数,以此作为样子。
然后放手让一名学生充当教师角色,来统计,其余学生充当验证官,一是再次验证数据的正确否,同时也是让全员参与统计数据的过程。
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统计数据、方法的大体过程。
其目的让学生对此方法有个完整的认知。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页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
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
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
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问题诊断:学生在统计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一人多次举手的情况,所以在统计数据之前,要确定好规则,每人只能举一次手。
是学生意识到统计的严谨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一)确定方案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
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
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统计的价值。
】(三)观察统计结果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
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五)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三、巩固练习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
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2课时《数据收集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会运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最简单、最基础的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